民俗文化藝術表演專業下聲樂教學模式的改革
論文關鍵詞:民俗 藝術 表演 聲樂 教學
論文摘要:從聲樂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入手,分析當前百色學院藝術系開設的民俗文化藝術表演專業在專業建設上存在的弊端和不足,進而提出從教學觀念、教學內容、課程設置以及教學實踐等方面對聲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
音樂表演(民俗文化藝術表演方向)是百色學院藝術系開設的特色專業方向之一,百色學院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開設此專業方向的高等院校。從2007年招收第一屆本科生至今,藝術系教師經過幾年的艱苦探索和實踐,在民俗藝術表演專業的教學中積累了不少的經驗教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藝術系學生在參加全國大學生文化藝術節、中國—東盟藝術教育成果展以及CCTV青年歌手大賽等許多賽事中,都憑借民俗藝術表演節目屢屢獲獎。然而,也正由于是全國第一個開設此專業方向的高校,沒有任何先例可以效仿,完全靠自己“摸著石頭過河”進行專業建設,其難度可想而知。在幾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也栽過不少跟頭,吃了不少苦頭。
目前,民俗文化藝術表演專業方向在教學模式、師資配備等方面還存在著諸多不合理、不健康因素,對此如果不及時加以解決,不僅制約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影響到本專業的可持續發展,更勿論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專業了。聲樂課是音樂表演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在專業建設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民俗藝術表演方向中亦是如此。在聲樂課的教學過程中,百色學院藝術系的聲樂教師同樣遇到了上述的一系列問題,筆者將以聲樂教學模式為例,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進而探討在民俗文化藝術表演專業下,對如何進行聲樂教學模式改革提出自己的思考,以期達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
一、民俗文化藝術表演專業下聲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師資配備來看,百色學院藝術系現有專任聲樂教師8人,都畢業于專業音樂院校,其中美聲唱法教師3人,民族唱法教師5人,而8位教師中,對民俗聲樂表演比較了解的教師只有1人。從學生情況看,音樂表演專業學生4個年級共有213人,主修聲樂的學生有179人,占學生總數的84%,其中民族唱法學生最多,有163人,占聲樂學生的91%。從授課方式來看,聲樂主修生上課采用“一對一”的小課授課方式,每周每人一節,非聲樂主修生上集體課,每周2節。從課程設置和教授內容來看,與一般音樂院校(系)開設課程和所教內容基本一樣,只有一門“原生態歌舞表演”略顯與眾不同。從教學實踐環節來看,學生從大學一年級到大學三年級每年下鄉采風一次,其他實踐主要是參加各種舞臺演出活動。以上就是當前百色學院民俗文化藝術表演專業聲樂教學的基本情況。
作為百色學院藝術系的特色專業之一,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親身體會到這樣的聲樂教學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和缺陷,不僅背離了百色學院人想要辦出特色的初衷,而且如果長此以往,形成定式,不僅偏離了專業軌道,而且對本專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十分不利。
1.目標不明,定位不準
百色學院最初開設民俗文化藝術表演專業方向,主要是為培養具有較強的民族歌舞和原生態歌舞表演能力,較為全面地掌握民俗文化概況和具有一定的民俗文化研究能力的人才。然而,在現實的聲樂教學和實踐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沒有真正認清這個目標,或者說即使認識到了也沒有真正朝這個方向邁進和努力,授課內容與上課方式等都與普通音樂院系基本一樣,在師生思想定位上造成了一定的混亂。
2.教學內容與教材使用中民俗文化內容過少
由于目標不明,定位不清,所以聲樂課的教學內容仍然是在教授美聲或民族唱法的發聲方法,上課練聲、演唱作品,演唱的作品也大都是傳統的聲樂教學作品,與民俗文化藝術表演基本不搭調。在教材的選擇使用上,目前選用的教材多是仿習正規音樂院系選用的教材,大部分內容是創作歌曲,還有一少部分的民歌和美聲歌曲,真正意義上民俗文化的作品極少。在此需要強調一點,筆者并不是反對要教授美聲或民族的發聲方法,相反,還認為這樣可以提高和改良民間原生態唱法的音色,但如果偏廢了一方,照目前民俗文化藝術內容極少的情況發展下去,離當初辦出民俗文化特色的宗旨只會越來越遠。
3.課程設置與教學形式缺乏創新,師資配備不均衡
目前,百色學院藝術系開設的課程也仍然是沿襲專業音樂院系的課程設置,盡管“原生態歌舞表演”一門課程有所創新,但僅此一門顯然是遠遠不夠的,且這門課程仍處于摸索階段,還有待改進和完善。在聲樂課教學形式方面,仍采用傳統的“一對一”小課形式,雖然這樣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解決他們個人歌唱技術上的不足,但對于學生之間的協調配合訓練明顯不足,而好多真正的、民間的民俗藝術表演都是由于相互配合得好才更顯魅力的。關于師資配備,如前所述,目前藝術系專任聲樂教師有8人,但真正比較懂得民間歌唱藝術的只有1人,這樣的師資配比對于民俗藝術表演專業而言顯然是很不合理、很不均衡的。
4.教學實踐環節民俗藝術方面內容相對薄弱。
在教學實踐環節方面,藝術系比較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參加各種校內外的演出活動也較多,但與學生參加的各種活動相比,有關民俗文化藝術的內容仍然偏少,除每年一次的采風活動之外,基本沒有其他民俗藝術實踐活動,要么就是參加比賽、展演時,由教師臨時組織排練一些具有民間民俗特色的作品去參加比賽,活動結束之后又回歸常態,如此一來,學生對真正民間民俗藝術的了解只流于表層,民俗文化知識更是微乎其微,對于培養學生成為真正的民族民俗文化藝術人才相距甚遠。
鑒于以上的種種問題,我們首先應客觀看待,冷靜分析,找出原因,然后制定出適合本校本系特征的改革策略和措施并付諸實施,從而保證聲樂教學乃至整個民俗文化藝術表演專業朝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
二、民俗文化藝術表演專業下聲樂教學模式改革的策略與措施
1.明確目標,轉變觀念,找準定位
藝術系要統一全系師生思想,同時加大宣傳、營造氛圍,明確培養民俗文化藝術人才的目標,找準定位。教師應轉變觀念,真正撲下身子去了解學習民族民間、民俗原生態歌曲等,從中汲取營養并運用到自己的聲樂教學中去。此外,還應幫助學生轉變思維方式,促使他們認清民俗文化的巨大價值以及從事民俗文化研究和走專業特色化道路成才的良好機遇。
2.改進課程設置與教材使用,大量增加民俗文化藝術內容
明確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目標后,要對音樂表演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革新,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增加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內容的課程,在教材的選用上,應多采用從民間采風回來得到的“鮮活教材”,從而不斷加大學生對民族民間、民俗藝術知識和信息的占有量,真正為進行民俗文化藝術研究做好準備。
3.改革聲樂課上課方式,完善師資結構
改變聲樂課傳統的“一對一”上課方式,采用個別課、小組課、集體課相結合的上課方式。個別課主要訓練學生如何發聲,借鑒科學的發聲方法,美化學生的歌唱音色;小組課主要訓練他們的協調配合能力和互相間的藝術默契感,體會民俗民間音樂的風格特征;集體課主要講授一些民俗民間的音樂文化知識以及讓學生體會民間藝術在集體活動中的呈現方式。不斷加大師資隊伍建設力度,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措施,完善師資結構,聘請校外優秀民間民歌手擔任原生民歌演唱的教學工作,同時派出本系聲樂教師走出校門,深入民間進行“接地氣”般地采風學習,盡快扭轉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方面師資薄弱的局面。
4.加強教學實踐,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民俗文化藝術表演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專業,必須在現有基礎上加強教學實踐,同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一要增加學生采風次數和時間,除了系里組織的采風必須參加外,還要求他們利用寒暑假時間進行田野采風,深入學習民間文化知識。二要訓練學生對采風回來的材料進行加工整合,改變被動的學習方法,多采用研究型的學習方法,提高創新思維,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逐步掌握科學研究方法,最終成為有一定民俗文化研究能力的人才。
三、結語
聲樂課是音樂表演的主要課程之一,其教學質量也直接影響到民俗文化藝術表演的專業建設,針對百色學院這幾年的聲樂教學中的種種問題,筆者認為應解放思想,克服困難,切實從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課方式、課程設置以及教學實踐等方面,對整個聲樂教學模式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本專業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最終取得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辛兆義,張艷.大連大學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改革的思考[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5).
[2]李首明.關于構建科學、合理的聲樂教學模式的探討——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一些設想[J].中國音樂,2007,(3).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民俗文化藝術表演專業下聲樂教學模式的改革】相關文章:
聲樂教學模式改革初探論文11-22
網絡環境下英語教學模式改革論文03-07
數控技術專業教學模式改革與實施12-04
改革服裝專業教學模式 培養優秀專業人才11-18
淺議聲樂藝術下聲樂教學的應用論文03-01
淺談工科專業畢業實踐教學實施模式改革12-01
初談高職電子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11-15
建構主義下的英語翻譯教學模式改革論文03-07
高職院校聲樂教學模式的探討與思考11-16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