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育社會學視角下的遠程教育
論文關鍵詞:遠程 教育學 教育公平 論文摘 要:教育公平是教育社會學的重要命題,遠程教育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砝碼。筆者試圖通過功能論、沖突論和解釋學三種教育社會學分析范式對遠程教育公平問題進行探討,提出遠程教育資源公平配置的三項原則,以促進其健康快速地發展,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公平。
一、遠程教育與教育社會學的含義
遠程教育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筆者采用謝新觀教授的廣義定義:遠程教育就是為了解決師生雙方由于上的距離而導致的、表現在時空兩個維度上的教與學行為間的分離而采取的、重新整合教學行為的一種教育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教育模式將具有實踐上的和理論上的不同表現形式。教育社會學的定義也從“服務于教師的社會學”到“服務于教育的社會學”,再到“教育問題的社會學”不斷發生變化,但其基本取向還是運用社會學的原理來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研究的過程是一種價值判斷過程。因此,運用教育社會學理論分析遠程教育也可采取功能論、沖突論、解釋學的分析范式。
二、遠程教育的教育社會學分析范式
(一)功能論的分析范式
功能論的支持者認為:社會是一個有機系統,在一整套規則、秩序下運行,社會的各個組成部分通過一套共享意識整合在一起,最終趨向于和諧與均衡。遠程教育作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靈活、專門化的補償性訓練使人具有適當的社會角色,具有“社會化”和“選擇”功能。由于生產力不夠發達及各種原因,我國現行教育在城鄉、區域、階層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很多人錯過了接受的機會,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成為弱勢群體。在、物力、財力短缺的情況下,國家提倡大力發展遠程教育,有著現實的促進意義。對個體來說,遠程教育在使人社會化的過程中,使個體通過自主、開放、靈活、互動的網絡學習,具有適應社會生活和生活所需要的人格;對社會來說,遠程教育一方面行使社會整合的功能,通過教育共享集體知識和意識,達成團結,另一方面,促進社會分化和分工,將不同能力的個體送到各個方面,使我國社會階層分布從金字塔形向中間大、兩頭小,中產階層占多數的橄欖形轉變,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遠程教育作為一種補償分配是滿足促進社會和諧功能的一種理想工具,因為它通過尋求獲得補償性的社會再教育資本為弱勢群體進行人事分配,而這種補償性的社會再教育資本通常表現在遠程教育提供的課程、學歷、分數等符號性的獎賞。這些獎賞為個人合法化、順利地進入社會某一階層提供了必要條件。
(二)沖突論的分析范式
作為功能論的對立面,沖突論認為社會秩序不是建立在對共同價值的一致認可上,而是建立在統治階級的控制權利上,統治階級利用學校來再生產與其特殊利益相符合的統治地位。因此,學校不再是進步和個人流動的一種工具,而是社會控制和再生產的機構。?①在沖突論支持者看來,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比以前更完備地復制統治階級的合法性,因此,統治階級常常通過控制學校教育來實現他們的意圖。再者,代表主流教育形式的學校教育作為一種有限的社會資源,因為對其擁有的排他性而隱藏著教育對象接受教育機會不均等的弊病。與學校教育相比,遠程教育開放、靈活、教與學時空分離的本質特征突破了現有學校教育的時空限制,使那些被排除在學校課堂教育之外的學習者獲得了接受教育的機會,為被學校教育和社會競爭篩選出局的“被壓迫者”提供了與社會抗爭的能力,在實現教育的平等化和大眾化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
(三)解釋學的分析范式
解釋學在教育社會學中被稱為“人本主義”和微觀取向。?②解釋學將人們的視野從宏觀的社會制度審視引導了具體的教育場景中,關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課堂中的互動。教育中所有的互動行為都是由具有理解力和創造性的主體發起,為個人動機所推動,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固定模式。遠程教育教與學時空分離的本質,決定了其教學過程與學校課堂教育教學過程的不同,也決定了利用解釋學分析遠程教育的復雜性和特殊性。遠程教育的互動體現為師生、生生的同步與異步交流。教的行為是為學的行為順利發生和有效達到目標而進行準備和創造條件;學的行為是學生基于教師、教學機構提供的學習資源進行的自主學習,包括自定學習步調,選擇學習內容,選擇與教師或其他學生交流的時間、地點和方式等。遠程教育作為一個更為開放、靈活的系統,其中的各個要素的行為活動都有相應的主體和相對固定的模式,而它的意義則在于使教育惠及更多的人群,為社會和處于不利地位的人提供學習的機會。
三、學視角下的遠程教育公平原則
教育社會學視角下的遠程教育研究的三種分析范式雖然研究視角、思路和方法各不一樣,但都是以教育公平為基本命題進行探討的。教育公平是一個范疇,是一種抽象的價值觀,也是一個很難界定的概念。石中英教授認為:教育公平的主要內涵,在上,是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權利;在教育政策領域,是人人平等地享有教育資源;在教育活動中,是人人受到平等的教育對待,人人具有同等的取得學業成就和就業前景的機會。美者科爾曼認為:教育平等包括進入教育系統的機會均等,參與教育的機會均等,教育結果均等,教育對生活前景機會的影響均等。上述觀點又涉及了“教育平等”這個概念,要理解教育公平,首先要理解“教育公平”與“教育平等”“公平”與“平等”的差異。公平與平等的根本區別在于,公平是一種質的特性(qualitative property),而平等是一種量的特性(quantitative property)。?③教育平等(Educational equality)是一個實證性的概念,它是對一種客觀的教育資源分配結果或分配狀態的描述,它只是回答不同人之間分配的結果是否有差別或者是否有差距,但并不回答這種分配結果是“好”還是“壞”,也不對這種分配結果是“合理”還是“不合理”進行判斷……而教育公平是用正義原則對教育資源分配過程和分配結果的價值判斷。?④顯然,教育公平和教育平等都是指向一個核心問題,即教育資源的分配問題。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資源配置的三種合理性原則,即平等原則、差異原則和補償原則。?⑤由此可知,遠程教育公平也包括這三種原則:
(一)平等原則
遠程教育資源配置的平等包括權利平等和機會平等。權利平等指的是法律意義上的!吨腥A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公民不分、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遠程教育資源配置的機會平等指的是人人平等地享有遠程教育機會,是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包括入學機會均等、參與教育過程的機會均等、教育結果的機會均等以及教育結果對未來生活前景的影響均等。我國教育不公平主要根源于發展水平的不均衡。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相比,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對教育的投入很難滿足龐大的受教育群體的需求,數字鴻溝現象越來越嚴重,而遠程教育為實現教育公平,為處于鴻溝的底層人群提供了受教育的機會,把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到廣大等欠發達地區,形成覆蓋全國城鄉的開放式教育系統。
(二)差異原則
遠程教育資源配置的差異原則,是指要根據當地教育的多樣性和受教育者的具體情況區別對待,使資源得到最優化的利用。由于地域、經濟條件差異,遠程教育的院校和專業在基礎硬件設施、學生數量、課程層次及各種支持方面各不相同。遠程教育硬件基礎設施建設是一項很龐大的工程,國家利用龐大的衛星網絡和網絡,使欠發達地區的師生能夠逐步與發達地區的師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提高欠發達地區的教育質量和效益。與此同時,應該注意到各個地區的學習者素質水平的差異是影響遠程教育機會平等的重要原因。與東部發達地區的學習者相比,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學習者的信息素養相對較低,有的還不能掌握基本的計算機和網絡知識以及操作技能,更不用說充分利用網絡上的優質教育資源,而且,對于什么樣的教育資源才算得上優質也是值得商榷的,F階段,那些所謂的優質教育資源來自于經濟和相對發達的富裕地區,是這些地區的文化形態,其內容和形式反映的也只是這些區域的特點。遠程教育同樣不能回避這些差異,必須提供多樣化的教育資源,以滿足當地學習者的需要。提供多樣化的遠程教育資源意味著差異和不同,使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最大限度地促進每個學習者的提高,也意味著教育的公平。
(三)補償原則
遠程教育與其他教育形式相區別最大的特點在于其具有補償功能,關注的焦點在于受教育者的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并對社會經濟地位處境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資源配置上給予補償。補償的功能體現在遠程教育資源向弱勢地區、弱勢學校和弱勢群體傾斜。補償原則應以教育公平為核心主旨,以平等原則和差異原則為參照,建立適當的補償標準,使弱勢群體能夠獲得實際的利益。
教育公平是教育社會學的重要命題,遠程教育是專業設置、教材建設等方面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速度。
函授教師大都是普通高教崗位兼任函授教學的,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砝碼。筆者試圖通過功能論、沖突論和解釋學三種教育社會學分析范式對遠程教育公平進行探討。通過教育社會學的視角來審視遠程教育,認識到遠程教育是逐步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校際之間以及群體之間的教育差距的巨大力量。在肯定遠程教育主導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要認識其中的不足,以促進其健康快速地發展,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公平。
注釋:
①教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54.
②教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67.
③④⑤褚宏亮,楊海燕.教育公平的原則及其政策含義[J].教育研究,2008,(1).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論教育社會學視角下的遠程教育】相關文章:
淺談社會學理論視角下的拓展訓練分析12-05
關于體育社會學視角下的研究領域論文11-19
認知視角下的城市社會學思想流派的論文02-27
主體間性視角下現代遠程教育師生關系的建構11-27
體育社會學研究視角探析11-20
教育倫理視角下的教師批評權02-20
社會學視角中的中職學校德育教育的必要性11-18
論大眾藝術教育下的表演教學11-24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