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程教學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論文(通用7篇)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借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你知道論文怎樣寫才規范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新課程教學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新課程教學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論文 篇1
論文關鍵詞:
以人為本、學生觀、備課、授課、評價
論文摘要:
21世紀是科學技術和生產力高速發展的世紀,同時也是充滿競爭和挑戰的世紀,世界各國的競爭表現為科技創新和創新人才的競爭,國家迫切需要各種創新人才。要培養創造性人才,必須改變傳統的模式,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根據人的個體差異,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讓學生“百花齊放”,成為時代需要的人才。
“以人為本”是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之一,其基本內涵是:“人類的任何活動都要以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為目的,它強調人是自然、社會、自身的主體”,F代教育對“以人為本”賦予了新的內容,就是面對學生這一特定的群體,教師如何把社會發展過程所需要的知識、能力以最簡捷、最有效的方法傳遞給學生,使學生有能力繼承傳統的科學,并在此基礎上發展現代科學和未來科學,在不斷延續人類科學發展的過程中,促進學生自身健康成長,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要實現這一使命,作為教育工作者就要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一、對“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認識
“以人為本”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為尊,以人為重,以人為先。它以充分開發個體潛能為己任,以豐富的知識、完整健全人格的培養為目的。在教學中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研究差異,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導學生學習。既關注那些可能成為“家”的少生,更要關心那些成為“匠”的多數學生。實現教育面前無差生,讓每一個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得到發展。
二、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是育人之本
教育的真諦絕不是捧上一張張令人滿意的成績單,而應是捧出一個個鮮明而富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的使命就是讓每個生命成為他自己。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對學生采取同一評價標準和整體劃一的評價方式,以尊重學生個性特點,促進學生發展的新觀點,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教師的“學生觀”,就是教師對自己的教育對象的基本看法。面對社會的飛速發展,如果我們仍停留在“應試教育”的教鞭下,教師是教書的機器,學生是學習的機器,教師看重的是學生的分數,而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那就是應該視為教育上的失誤。
美國哈佛大學學家加德納于20世紀八十年代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向傳統的評價學生能力的觀念提出了挑戰,對西方乃至世界各國的教育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對我國教學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價值。1983年加德納在《智力的結構》一書中指出了多元智力理論。他打破傳統的將智力看做是以能力和/數理能力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認識,而認為人的智力是由九個方面組成:言語/語言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關系智力、/節奏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觀察智力、存在智力。
多元智力理論拓寬了智力的范圍,學生智力的不同主要是九種智力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組合所致,每個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誰聰明誰不聰明的問題,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聰明以及怎樣聰明的問題。學校里不存在所謂的“差生”,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也是出色的。獨特性意味著差異性,差異不僅是教育的基礎,也是學生發展的前提,應該把它視為一種財富來珍惜和開發。
這樣的“學生觀”就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我們都用這樣的“學生觀”去看待學生,就會對每一個學生抱以積極、熱切的期望,樂于從多個角度來評價、觀察和接納學生,尋找和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發現并發展學生的潛能,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全面自由的發展。
三、在教學實踐中,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1.從學生實際出發是備課之本。備課是教師教學的前期工作,這項準備工作關系到教師施教過程的質量。課備得好,講課有條理,重點突出,難點容易突破,對問題解釋清晰,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備課不僅要關注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還要充分了解學生、考慮學生需求。具體地說,就是以課堂作為教育背景,設計一個從人到物和諧發展、變化的可行性方案,重點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物,物只是人在此背景下完成思維變化、發展的附屬因素。
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的學習是其與外界的相互作用,通過主動行為而發生的,學習取決于他本人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師為他們呈現了什么內容。因此,在備課的過程中,要從學生傾向于“直接的形象思維和整體觀察”的認知心理出發,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引導學生認識事物、了解事物,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意識,使他們感覺到學習是認識世界、增長才干的過程。例如,生物課中的“細胞的分裂”就以橡皮泥做實驗的形式進行,這一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觀察能力、能力,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學生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化,理解了“一分為二”的分裂方式,進而發展到從抽象思維模式中理解細胞分裂的過程。這種能力的培養與“講究知識結構的完整性、系統性”的傳統教學模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對于學生的思維及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教學設計中也要給予關注,什么時候強調形象思維、什么時候開發或強化抽象思維,在備課中都要有全面的安排。傳統的教學模式較少關注學生的思維模式和過程,備課中教師并沒有太多的考慮,只是理清如何把完整的理論知識講給學生聽,求的是自身清晰的思路,而學生感覺怎樣、如何思維,是通過形象思維模式還是抽象思維模式獲得知識,或通過學習學生思維能力要提高到何種程度則不盡然。因此,教師所講并非學生能聽、會想、能展。新的教學理念強調以學生為本,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即備課時設計的教案、學案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技能,通過教和學的過程,實現學生素養的形成及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而全面貫徹以學生為本、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學理念。
2.學生知識的構建和能力的提高是授課之本。新的教學理念強調,課堂上要由重“教”向重“學”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創造參與教學過程的機會,激活每一位學生的思維因子,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改變牽著學生走路的狀況,盡量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獨立思考,從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問題,質疑問難,主動探索知識規律,從而獲取知識,提高能力。
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通過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來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給學生充分參與學習、討論、有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另一方面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意見(特別是不同意見),不強求一致的標準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通過穿針引線、啟發、點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讓學生自己來推導結論過程,領悟發現、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例如,“種子的結構”教學中,為了讓學生了解種子的結構以及各部分結構的主要功能,描述出花生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學可采用實驗的方式進行。課堂開始,通過學生介紹自帶的種子,引出問題:這些種子外形不同,內部結構是否一樣?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由教師演示玉米的胚乳被碘液染成藍色的實驗(遇碘變藍是淀粉的特性),再經過學生動手實驗、相互討論、教師引導,結合教師展示出的種子結構圖,找出胚軸、胚根、胚芽、子葉、種皮等各部分的位置,引導學生了解掌握各部分的功能,逐步發現花生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如小組實驗應強弱搭配,實現合作學習,教師的重心應向能力弱的學生傾斜,簡單的問題讓他們回答;容易的題由他們展示;點評時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見解;對他們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進步都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通過挖掘每位學生的潛能,使全體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獲得知識、構建知識,增長能力,這就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結果。
3.關注學生發展是評價之本。評價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之一,通過評價可以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基本技能及綜合能力的提高程度,反映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
教學評價是一個既古老又嶄新的課題,按現代教學改革的理念,評價要“以學生發展”作為出發點,落腳點則是有利于學生的“終生發展”。教學評價形式多種多樣,這里就筆試形式談點看法。筆者認為:有什么樣的評價標準就有什么樣的評價結果;有什么樣的評價結果,就會培養出什么樣的學生。如要想評價學生的認知水平,命題就要側重知識的再現(如概念、結構名稱等),這類題目只能評價學生的記憶力,而評價其他能力的因素甚少;要想評價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命題時需側重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與判斷、實驗的操作與實踐、對文字的描述與表達、對圖文的理解與轉換等(如綜合性和開放性題目),并且對這類試題的評分沒有刻板的標準,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而是開放的,只要符合要求,具有一定的綜合水平且言之有理即可?忌鲞@種試題不僅沒有恐懼感、壓抑感,而且充滿著創造的激情和情趣,這不僅能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還能較好地評價學生的知識遷移、知識拓展等應用能力,對學生個人成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示例1:酒在我國源遠流長,古人借“酒”表達情懷的詩句很多,請你寫出一句帶“酒”字的古詩句(前后要連貫),。
示例2:生物實驗探究一般可分為五個步驟:①提出問題;②建立假設;③設計實驗方案;④實驗;⑤作出解釋、交流和評價。有人以“綠豆種子的萌芽與哪些因素有關”為題進行了實驗探究,以下是實驗探究中的兩步:
提出問題:干燥的綠豆種子不能發芽,浸沒在水中的綠豆種子不能發芽,而潮濕的綠豆種子在合適的溫度下卻能發芽。那么,綠豆種子萌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建立假設:請圍繞“綠豆種子萌芽與哪些因素有關”提出你的兩個假設。
假設一:綠豆種子萌芽與溫度高低有關;
假設二:
假設三:
基于這一認識,在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充分認識“能力”的多樣性和具體表現形式,把握好學生通過相關的學習應提高的能力標準。只有這樣,才利于把握現代的本質和評價的意義,落實“以學生發展”的理念,培養學生“終生發展”的能力。
總而言之,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備課、上課、評價都是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在教案的設計、內容的導入、質疑的激發、知識的傳授、疑難的化解、能力的評價等各方面都要做好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把握好實施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通過教師的努力,挖掘出每位學生的優勢潛能,在有效完成教學任務過程中,讓每一個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得到發展,真正實現“以人為本”。
參考文獻:
[1]漆權.創新與創新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余偉.創新能力培養與應用[M].北京:航空出版社,2008.
[3]張向葵.教育學[M].北京:中央廣播大學出版社,2003.
[4]何立嬰.組織行為學(教育)學習[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
[5]袁振喜.生命的躍動個性的張揚[J].新課程研究,2009,(152).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新課程教學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論文 篇2
1.以德治園,構建和諧育人團隊
正如羅吉爾·培根所說:“德行能使人心靈明晰”,對一個教師而言,高尚的職業道德,優良的個人品德是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前提,對一個團隊而言,高素質的個體是促成和諧團隊形成的必備條件。因此我們要堅持“以德治園”的方略,樹立“教人先教己”的教育理念。
1.1提高教師個人修養
做一個好教師,不僅應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懂得教育的規律,具有教學和教育的各種能力,而且必須有較高的個人修養,教師的高修養、高素質,會給教育進程帶來無法估計的力量。因此教師應在“一切為了孩子”的正確價值觀指引下,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努力提升自己的
1.2制定人性化的民主管理制度
規章制度是建設和諧人文幼兒園的基礎,是確保幼兒園每位教職工生活、學習與工作井然有序開展需要遵循的.共同行為準則。為確保幼兒園健康和諧地發展,管理制度的合理性、科學性和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制定上要充分參照幼兒園實際,并深入教師基層傾聽、吸納合理化的建議和意見,并匯編成冊,向員工發放。整過過程充分體現教師的“決策參與者”角色,從而不斷增強教師自主管理意識,并促使教師樂于貫行其共同探討出的行為準則,進而保障幼兒園工作高效開展。
2.以情感管理,創建和諧人際關系
西歐思想家Boethius曾說:“愛,是維持人與人之間神圣的契約。”在幼兒園管理中,要堅持以情感管理為主,做到以情育情,最大限度地拉近教師與管理者的距離。
2.1傾聽教師的心聲
在管理過程中,管理者不能一意孤行,要深入一線,真誠的了解教師們一日活動所能遇到的實際問題,并共同探討解決方法;同時針對教師本人應觀察其行為,了解其困惑,傾聽其心聲,挖掘出他們的閃光點,進行多引導、多鼓勵、多服務,真誠了解她們的歡樂疾苦。
2.2營造幼兒園良好人際氛圍
良好的人際氛圍是應該堅持“有事當面提,有問題共同解決”的工作方式,這樣有利于幼兒園和諧、合作的良好氛圍形成。同時,通過每周園會、教職工會議等,為職工提供一個便于溝通的工作環境,讓其共同探討、總結。特別是在幼兒園一些中心活動中,應充分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從環境布置到班級管理以及各項工作的開展,讓全園教職工上下一致、不分你我、齊心協力,達到各項工作合作融洽、協調統一的良好局面。
3.以人為本,滿足教職工自主發展
在幼兒園管理中,要本著以人為本的宗旨,積極為教職工搭建成長的平臺,滿足教職工自主發展的需要,日常工作中應積極鼓勵教師制定個人職業規劃和階段成長計劃,幫助她們構勒美好的發展愿景,鼓勵她們收集喜歡的師德箴言,作為自己奮斗目標,從而使她們發展方向明確,自主發展積極性高漲。
3.1注重差異化發展,有效張揚個性
教師群體和幼兒群體一樣,也存在著個體差異,有的工作年代長一些,有的工作年代短一些;有的經驗豐富些,有的欠缺些;有的理解、領悟能力快一些,有的反應能力緩慢一些,象這樣不同年齡、有同資歷、不同能力的老師她們的需要也不一樣。在具體管理過程中,應結合幼兒園實際,采取崗位、意愿、擇優上崗的辦法,以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長來進行崗位聘任,明確崗位職責,實行分層下達,責任到人,使權責之間構成規范體系。同時,根據對教師的全面了解,進行動態量化管理,并根據考核評價對教師崗位進行調整,做到“人盡其才”,使每一位教師都能根據自身優勢主動、積極、創造性地工作。
3.2善于捕捉成功點,激發工作熱情
幼兒園的每一點成功與發展,都是每一位教師共同努力而來。因此應該采取各種有效方法來挖掘每一位教師的閃光點,讓每一位教師有成功感、成就感。如,對新來的教師提出“一年站穩講臺、三年基本過關、五年確保才”的階段性目標,激發他們快成長、早成長。對有一定工作經歷和工作經驗的教師,則要壓擔子,提出高層次要求,讓每個教師都有適宜展示自己的舞臺,有積極工作的熱情。
4.管理者的自身修養
管理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它既有法又無定法,它是管理者在實踐中,為了實現管理目標,達到管理目的,在不違背法律法規的框架內而采取的行為和措施,管理者的品行、作風、氣質、威信、風范和人格魅力及自身素質對被管理者有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因此作為管理者,應率先學習運用新知識、新技術、新理念,自我加壓、負重奮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樹立想干事、會干事、干好事的魄力,把心用在“人本”上,努力創造“尊重、合作、創新、發展”的工作環境;提供“公平、公正、競爭、擇優”的發展平臺;創設“團結、和諧、愉快、求新”的學習氛圍。綜上所述,幼兒園管理應始終圍繞“以工作為核心,以提高效率為重點,為優化人力資源為關鍵,以目標的達成為根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幼兒園管理的質量,使幼兒園各項工作沿著健康快速的軌道發展。
新課程教學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論文 篇3
1、以人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內涵
為了跟隨時代對人性的追求,教育領域需要改變以往的教學管理模式,在教育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以及教師等教學工作者,在師生之間建立起和諧的、平等民主的、符合時代的新型關系。實施以人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首先是要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理念,其中主體對象是全體教職工以及學生,在進行高等教育管理的時候,要首先從教師和學生的角度出發,然后再解決問題。
一方面遵循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選擇權,去選擇學生自己感興趣的專業課程,這樣能夠極大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效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同時引導學生去自主性學習。在教學時要注重學生的特點,結合現代化教育技術,通過互動、合作式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從而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全方面發展。
另一方面遵循以教師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教師在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時老師也是教育的管理的主體,而不是高等教育管理下的教書機器。而在以人為本理念下高校管理體系下,教師更應該親身參與到教育管理當中。與此之外,教師還需要不斷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反映來不斷提出教育管理的改進方法,提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從而踐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2、高等教育在實行以人為本的管理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可行性
2.1高等院校的管理體制限制了高等教育管理
在高校的管理體制的長期影響下,高等教育管理在實行改進革新的時候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原本的教育體制由于傳統觀念過時理論不可能一下就能夠解決,總會遺留一些問題,比如管理權集中在高校高層領導者、管理者事務型的管理策略以及在教師評職稱只重視論文數量等。高校的高層重視結果多于過程,對于高等教育更多的.是監控而不是管理,并且在管理過程中并沒有及時的聽取學生和教師的改進建議,就如同封建社會中君臣之間關系,高層管理者只是將全體師生作為自己的意志另一種體現方式,諸如此類都阻擋了高校前進追趕時代的步伐,影響著高等教育的改革,限制了以人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施行。
2.2盲目照搬,忽略自身特點
在以人為本的理念被提出之后,國家教育機構鼓勵該理念應用于高等教育管理,自此眾多高校開始遵循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也掀起了一波學習和模仿該模式的高潮。在學校的標準要求下,高校更多的注重在以人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中是否被成功實行,完成上級所布置的任務,然而并沒有考慮到人情感、特點、需求、能力等方面的影響。在這種管理下,教師只是機械的完成上面布置的任務,達到學校規定的標準線。這樣一來,教師只是忙碌在量化的工作中,沒有一點自己的主動性,發揮不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優勢,高等教育管理也不能因此而得到革新。這種現象并非個別高校,這也是我國教育方向改革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只有跨越過去才能夠追趕上時代的腳步。對于眾多高校來說,在面對新興的教學理念的時候,不能一味的照搬抄襲,如果適合自身教學體系,則可以結合自身特點來學習借鑒,如果只是完成任務似的遵循以人為本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念,只會毫無作用甚至會產生反向作用,影響原本的教育管理。
2.3傳統教育管理較強硬,打消學生積極性
高等教育管理的管理對象大多是思想價值觀基本成型的,對于這種思想獨立、有個性的學生,以往的教育管理在管理過程中所用語言較為強硬或者說較為絕對,例如禁止、堅決不允許還有嚴懲不貸等。當這些詞語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的時候,會令學生產生抵觸心理,這不但對于學生來說不能輔助他們好好學習,而且對于高等教育管理并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而這種情況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更夠較好的解決這種情況,堅持以學生為本,給予學生更多的尊重,使其以更好的姿態迎接學習的到來,進而取得較好的教育管理效果。
2.4教學總結形式化,不具備其存在意義
教學總結對于整個教育過程來說有著重要的作用,學校高層可以從此了解到學生對教師的建議以及教師對教學模式的反饋,從而側面了解教學體系的不足之處,進而改進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但是眾多高校在這一方面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導致總結過于形式化,學生和教師的建議和反饋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尊重,對教學管理工作并沒有實質性的作用。而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下,學生與教師的意見和反映會得到足夠重視,從而促進教育館工作的順利進行。
3、以人為本管理理念下的高等教育模式的建議
3.1改換以往教學理念,接受以人為本的理念
以人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實行,首先需要先改變高校的管理觀念。以往的教育管理觀念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已經漸漸的跟不上時代的潮流,所以需要新的教育理念以符合時代的要求,而以人為本恰巧符合,因此,高等院校需要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然后根據以人為本這一理念來進行教育管理,建立一個具有人情味的管理模式。而在改換教學理念的時候教師需要起到引領作用,帶領學生較快的適應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以及課下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同時留給學生充分的選擇空間,貫徹落實學生為教學主體而教師只負責從旁輔助。學生學習時,教師不應強硬灌輸給學生,盡量促使學生自主學習,這樣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激情,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個人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多元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對于高等教育管理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對于學生的成長以及發展都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校園文化多種多樣,諸如精神文化、歷史文化還有物質文化等多元的文化組成了高校的校園文化。在高校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到校園文化當中的過程中高校需要有一面精神旗幟,引領著教職工和學生形成一樣的價值觀和思想品德,然后在師生之間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諧的良好關系,實行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或者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營造輕松、平等的課堂氣氛。再之后高?梢耘e辦多種多樣的校園活動,當然是促進以人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的活動,從而使學生在校園文化中感染以人為本的理念。
3.3對教學評價機制進行改革
以往的教學評價機制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教學評價對與教育管理的重大意義沒有顯示出來。而在以人為本理念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對教學評價機制進行改革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在改革當中,對教師的評定,還需要在原先教育成績上加上教師的人格品質、創新精神等多方面考慮,畢竟實行以人為本理念,而教師也是其中的絕對主體。高校要做到對教師評定公平、公正、公開,同時也可以對優秀教師進行褒獎。對學生的評定同樣也要遵從多方面進行評定。
4、總結
時代不斷的進步,腳步永不停息,而教育方面的改革也要不斷的適應社會的發展。在以往教育模式不在適合當下時,以人為本理念出現在大眾視野。高等教育在以人為本理念的指領下,教學管理更加人性化,有利于教學內容的順利進行,符合時代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李若冰.探析“以人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J].大觀周刊,2013,(8):135-135.
新課程教學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論文 篇4
摘要:將“以人為本”的思想內容在高中化學課堂上的表現,就是要求信任學生并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訓練,鍛煉自身,自主學習的過程。其中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能夠主動學習,主動解決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以此來從根本上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化學能力,這對于化學教學改革的順利實現有著無比重要的促進意義。本文將重點來對高中化學教學人本思想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中化學;以人為本;滲透
“以人為本”始終貫穿課程改革的發展歷程中。<<課程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其根本意義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學生在通過自己的學習方式得出答案,這就是創新。比如講到NH3的制備和性質探究這塊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氨氣制備、檢驗、和水溶性探究(噴泉實驗)實驗,并讓生思考噴泉實驗的原理、注意事項、并思考除了NH3和水能形成噴泉外,哪些氣體和那些溶液一起也能形成噴泉。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或者進行實驗,找出這些氣體并進行總結分析。讓學生體會參與到課堂中做課堂的主人翁,通過自己的交流討論、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學會了學習的方式和方法并在實驗探究中國感受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她具有獨特的魅力,這樣既能充分體現新課標指出的“較為主導,學為主題”的教育理念也能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1以人為本理念的含義及意義
1.1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理念,它運用到具體的教學,集中體現為尊重主體性、實現人性化。以人為本的理念的本質其實是就是一種以人為核心的哲學理念,由于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因此在教學中要更加重視學生的需求空間,通過對“物”的合理安排,來達到人們所期待的效果。對于高中化學教學來講實現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貫徹是很有意義的,它能夠確保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到真正的東西,同時提高學習效果,這正是素質教育改革的必然結果。
1.2以人為本理念對高中化學教學的意義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對于高中化學教學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于目前高中化學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源就在于教學中沒有踐行以人為本的觀念。因此可以看出,以人為本理念對于高中化學教學而言有重要的意義,它能夠在無形之中形成一種約束力,來高中化學教學實踐進行,這對于提升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說到底,實行以人為本的理念,勢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升學習效果,實現他們個人能力的成長,為將來走向社會奠定扎實的基礎。
2目前高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教學老套,學生積極性差
高中化學多數都是符號,公式,比較難懂,也難以記憶,許多教師的教學方式還停留在大面積的.板書上面,但是這枯燥乏味的教學方法,造成的結果往往是學生積極性差,課堂成為教師一人的獨角戲,學生參與性低下。盡管不少課堂都采取了多媒體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但是學生沒有內容的選定權,造成他們學習積極性的喪失,不利于從根本上提升高中化學教學效果。
2.2教師缺乏教學熱情
低下的教學效率造成教師教學的熱情也下降,高中化學在某些學生聽來無疑是天書,教師只是一味的在講臺講,學生埋頭大睡,久而久之,教師教學熱情就會下降,教學方式單一,教師工資分配制度低下,晉升困難等都會影響教師的教學熱情。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學激勵機制和評價機制,降低了教師的參與熱情和教學積極性,不利于他們綜合水平的進步和提升,無法從根本上推進素質教育改革。
2.3課堂沒有活力
課堂活力是提升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所在,充滿活力的課堂遠遠要比死氣沉沉的課堂更容易讓學生提起學習興趣。一般在高中化學教學的時候,老師往往會直接把教學內容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喪失了思考和分析的空間,缺乏自主探究精神,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學生主動性的激發。由于主動學習熱情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導致學生無法有效的參與到教學實踐中去,不利于他們根本素質和化學思維能力的提升。
3以人為本理念對于高中化學教學的要求
3.1實現教學開放性,完成教學環境人性化
高中化學教學要秉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意念,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活動中給學生和諧的學習環境。高中化學涉及到許多實驗,可以由教師進行指導,學生進行操作,進行開放式實驗教學。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和學生一起學習成長,學生也是課堂的主體之一,一個和諧的教學環境更能提高教學效率。同時,可以多開展小組討論活動,在老師給出既定命題的基礎之上來進一步地開展小組探究和討論,從而來有效的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力的提升,保證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和開放性。
3.2履行教師的授業引導作用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是為學生授業解惑的,但是現在的教學活動往往成為了教師的一言堂,教師忽略了學生的感受,現今都提倡還教與學,把課堂的主動性還給學生,教師要主動引導,以學代教。比如在開展高中化學教學活動的時候,老師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開啟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只有這樣,才能夠進一步地來對教師的教學方式進行規范,滿足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和教學習慣,這對于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無比重要的促進意義,以人為本思想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有著無比重要的促進意義,能夠從根本上保證教學的人文性、高效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從而來不斷延伸他們的思維素質和綜合能力。只有突出以人為本的基本主張,完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才能夠從根本上提升化學教學效果。具體到教學實踐過程中,應該構建人性化的教學環境、履行教師的授業引導作用、實現人性化的教學方式等,從而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促進教學進步。
作者:方梅珍單位:漳州正興學
參考文獻:
[1]王儀杰.高中化學教學中如何實施分層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5,32:131.
[2]王后雄,王勝.高中化學新課程學業評價的設計與實施[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09,10:26-33.
[3]馬志高.重視以生為本教好高中化學課[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06:48.
[4]吳云.高中新課程化學實驗功能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5,12:5-6.
[5]牛永紅.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有效的化學新課堂[J].學周刊,2014,20:32-33.
新課程教學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論文 篇5
摘要:
新課程已走進中學數學教學,作為中學數學教師,如何正確理解新課程理念,樹立正確中學數學教學觀,成為目前首要思考與解決的問題。本文從教學實踐的基本環節入手,通過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認識和思考,總結了一些較為實用的理論及做法,以期對中小學課程改革、數學教學實踐有一定的貢獻。
關鍵詞:
以人為本;多元智能;最近發展區;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當今世界的競爭本質上就是資源的競爭,而人才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核心資源,于是資源的競爭也就成了“以人為本”的競爭,它需要“以人為本”的教育去適應它,并促進競爭的成功。教育工作的重心,已不再是教給學生固定的、死板的系統知識,而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塑造學生具有豐富內涵的自由人格。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要深刻理解并積極實踐“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須思考“面對學生這一特定的群體,如何把社會發展過程所需要的數學及相關的知識、能力以最簡捷、最有效的方法傳遞給學生,使學生有能力繼承傳統的科學,并在此基礎上發展現代科學和未來科學,不斷延續人類科學發展的歷史”,這也是數學教育的根本所在。
怎樣在數學教學實踐中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呢?下面筆者想從教學實踐活動中的幾個具體環節來談談對這一問題的幾點認識:
一、備課時要注重學生的實際需要
備課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準備工作,這項工作關系到教師課堂教學的質量。傳統備課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備課只關注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即教師講了什么?),而忽視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需求(即學生需要學什么?學生學到了什么?)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備課要充分了解學生、考慮學生需求。具體地說,就是要在教學設計中重點關注學生的以下幾種需求:
1.注重學生在最鄰近發展區的發展需求
一節課有哪些教學內容?有什么樣的知識與技能要求?這些在教學大綱里都已經有明確地闡述了。但我們的教學決不能是死板地教學,學生已經會的可以不講或少講;學生可以自主完成的知識教師就不要過多地干預;要重點關注學生的最鄰近發展區,為學生的學習搭建適合學生在最鄰近發展區的發展平臺,使學生在平臺上通過自主學習或合作互助完成學習任務,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2.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實實在在地實現過程與方法這一教學目標
很多學生向教師咨詢過同一個問題:“平時聽課能聽懂,練習也能完成,為什么自己獨立處理習題(特別是考試時)卻做不出題來?”對這一普遍存在的現象,究其原因就是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造成的后果。傳統的教學模式較少關注學生的思維模式及其形成過程,備課中教師只是注重如何把知識講給學生聽,求的是自身的思路清晰,而學生感覺怎樣,是否能真正掌握都不明確。因此,教師所講的,學生并非能聽、會想、能展。新的教學理念強調以學生為本,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即在備課時,所設計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技能,強化知識及思維習慣的自然形成過程。通過教和學,實現學生知識的自發構建、科學素養的主動養成及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從而全面貫徹以學生為本、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學理念。
3.注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把樹立學生對數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數學教學總體四個方面目標之一,它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在教學中,我們要經常為學生提供創造的空間,讓學生有發揮創造的機會,然后在同伴的欣賞贊嘆中體會個性化思維的樂趣,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在內心得到滿足的同時形成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態度。譬如遇到一道題目時,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后,鼓勵學生誰能做“小老師”給大家講一講,這樣學生的思維火花就會在一剎那間被點燃,獲得成功的體驗,內心得到滿足。
教師在教學中還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創設生活的情境,體驗生活中的數學。這樣能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他們所學的數學是有用的數學。這樣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就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教師在教學中更要欣賞、鼓勵每一個學生,對他們進行正面積極的評價,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樹立信心。比如對于個別學習困難的后進生,只要他們比以前努力了,有進步就應及時表揚,體現發展的觀點。還可以建立數學成長檔案袋,設計自我評價、同學互評、家長評價和教師評價等多元評價方法,這樣能隨時隨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情感體驗,尊重他們的個性感悟,讓他們感受到被人欣賞、被人關愛的溫暖與幸福。
二、設計教學過程時要注意強調學生的知識建構過程
布魯納認為:“在發展的每個階段,兒童都有他自己的觀察世界和解釋世界的獨特方式。給任何特定年齡的兒童教某門學科,其任務就是按照這個年齡兒童觀察事物的方式去闡述那門學科的結構”。這里所指的就是認知結構。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的學習是其與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通過主動行為而發生的,學習取決于他本人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師為他們呈現了什么內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經歷“(具體)感知抽象概括(實際)應用”的認識過程,其中有兩次飛躍,第一次即學生的認識活動要在具體感知基礎上,通過概括得出知識結論(感知概括);第二次即把掌握的知識結論運用于實際(概括應用)。只有實現了這兩次飛躍,才算真正地達到了教學目標。所以,設計教學過程時要注意強調學生的知識建構過程,才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強調學生的知識建構過程就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創造參與教學過程的機會,激活每一位學生的思維因子,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改變牽著學生走路的狀況,盡量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獨立思考,從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問題,質疑問難,主動探索知識規律,從而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在課堂上要充分信任學生,一方面要給學生充分參與學習、討論、訓練、有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另一方面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意見(特別是不同意見),吸納學生的觀點,不強求一致的標準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通過穿針引線、啟發、點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讓學生自己來推導結論過程,領悟發現,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要采用具有民主教學作風的教學手段
好的教學理念、民主的教學作風最終必須落實于恰當的教學手段。因而,倡導以人為本的教學手段是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發揮教學民主作風的最重要環節。
所謂以人為本的教學手段,即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體現平等、寬容的新型師生關系,有利于發展學生個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是區別于“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教師一言堂”傳統教學模式的新型教學手段。根據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經驗,已在不同程度上試驗過,已見成效的.、能體現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新型教學手段有很多,如啟發式教學法、美國學者布魯納的發現式教學法、吸引教學法、“學習自由”教學法、合作學習教學法等。教師根據不同授課內容、不同課型、不同授課背景可以選擇不同的教學法。
四、要強調課后實踐的自主性
課后實踐的自主包括課堂學習效果的自主評定、課后鞏固內容的自主選定及課后訓練的自主批改及講評。學生通過課后自我回顧、同學間相互提問、簡單課后小測驗等方法自主完成學習效果評測,對薄弱內容自主選取有針對性的習題進行訓練(如有的學校作業自助餐的改革)都是具有很高實效性的徹底體現“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方法。特別一提的是,課后訓練的自主批改及講評,筆者從三年前開始嘗試這種作業批改及講評方法,即學生收起作業后先不送到我處,由筆者所任教的兩個班直接互換后分給學生每人一本。學生自主確定作業標準答案,并對拿到的作業進行極其細膩的批改,并對所批改的作業注上具有熱情的鼓勵性的批后感,同時注上批改者的姓名。然后收起交到筆者處,筆者對作業完成及批改情況統一評判,最后反饋給學生改錯或增強對作業的認識。該方法的好處是既增強了學生完成作業的認真程度及質量(學生普遍不愿意被同學笑話),而且對每個學生來說,都完成了兩遍作業,而且這兩遍是不同層次的兩遍(批改明顯比初做層面要高),同時,熱情、鼓勵性的批后感既培養了學生優質的品德,也增強了同學間的友誼。多年來,該方法已經深入學生心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課后訓練的實效性,帶動了學生的多元發展。
現代教育強調“以人為本”,教育者要全面地了解學生,深人地研究學生,有效地服務學生;只要落實好“以人為本”這個理念,工作就能做實、做好,就能把促進學生發展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始終。
參考文獻:
[1]吳紹輝.淺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J].中學生物教學,2005(Z2).
新課程教學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論文 篇6
【摘要】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觀念的核心內容,高校教育管理的以人為本的內涵就是對教師、學生進行人本化管理,為教學科研活動創造寬松和諧的學術氛圍,達到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的目的。本文簡要介紹了以人為本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基本內涵,以及構建以人為本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必要性和一些措施。
關鍵詞:以人為本;高等教育;管理理念
一、以人為本的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基本內涵
教育管理理念是一所大學的教育精神和價值指向,反映一所大學長期積累的文化底蘊、歷史特征和追求。以人為本,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強調人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實現以人為中心的教育管理。強調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信任人,把人看作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價值追求和無限潛能的人,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并激發人的自身潛能。高校管理中以人為本的理念,就是要把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滲入高校管理的各個環節中。
二、樹立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必要性
隨著知識經濟迅猛發展,高科技產品層出不窮,對人的知識、技能和創造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隨著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地位、價值也不斷提高,適應這一發展趨勢,要求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必須要以人為本。高等教育作為實現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主力軍,作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決定因素和完善我國高等教育結構體系的關鍵環節,它的發展離不開人的作用,其管理工作必須要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人為本理念的貫徹,是新時期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以往的高等教育管理缺乏民主思想,嚴重制約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迫在眉睫、勢在必行。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包括以教師為主體的理念、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民主平等的理念、服務的理念。
首先,教師是學校辦學之本,是高校教學、管理及科研的主要力量。要想培養出一流的學生,必須要有一流的教師。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就是要確立教師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主體地位,高校的教育管理必須為教師提供一種教學的寬松環境與和諧的學術氛圍,才能把大學教育質量建立在比較高的學術水平上。其次,學生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主體,學校一切教育工作都是圍繞學生服務的。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還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要把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學校的各項工作中凸顯出來。高等教育管理必須要給學生提供最大的選擇機會,使其全面發展,包括尊重學生個人的生活,課程專業的選擇,個性的張揚、能力的認可以及價值觀的實現。最后,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提倡教育管理的核心就是服務。高等教育管理中管理組織能為師生提供實現理想目標的平臺以及所需的各種資源,把教育管理工作變成服務工作,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應體現出為師生服務,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高等教育管理中貫徹以人為本理念的措施
(一)樹立法治的觀念,培育和完善民主管理的制度和氛圍
首先,高等教育管理要真正保護教師和學生的合法利益,就必須把“人”的觀念上升到法律的層面上,加強高等教育自身及有關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法學理論研究,確保有法可依。其次,民主地制定各項規章制度是施行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保障。制定科學完善、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來約束高校的管理行為,使高校管理活動的科學化和法制化。最后,管理者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應該充分調動全體師生的積極性,讓其主動參與學校管理,鼓勵師生多提建議并及時廣泛地傾聽。目前,有許多高校都提倡去行政化,這有利于完善的民主管理制度,形成濃厚的民主管理氛圍。
(二)高等教育管理中依據不同的人進行人性化的管理
第一,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以人為本的管理,不能把教師作為管理對象加以約束、限制,而應該調動其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和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個性潛質。管理層應該充分尊重教師的人格,關心他們的生活,發揮不同年齡段教師的不同作用,并提供資金、場地為新老教師的教學科研交流創造平臺。第二,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以人為本,還要以學生為中心,以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和創新能力為根本出發點,培養身體、心理、人格都健全的青年學生。首先,學生是學校的根本,學校教育應致力于一切為了學生,給學生提供最大的選擇機會和學習自由,創設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興趣和熱情,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各自充分的發展。其次,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同時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既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又重視學生的人文素質和道德素質以及社會責任感。
。ㄈI造良好的管理環境,樹立服務的管理意識
校園的內外部環境對教育管理也有著重要的滲透作用和潛在的影響,營造人文與科學融合的校園氣氛,有利于師生的成長。管理層應該創造一種和諧友善、親密融洽的校園氛圍,如可以通過開展各類人文和科技講座,組織文化和科技活動,以此豐富學生的知識并加強教師間的學術交流。
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服務意識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又一體現。增強高等教育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管理者應明確師生并不是單純的無意識的施動對象,而是有自主意識、存在個性差異的人,管理者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師生的長期發展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服務。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必須緊緊圍繞教師和學生的需要來展開,并以教師和學生的滿意度作為管理成敗的標準。只有明確這一點,才能更好地注重服務的可行性和實效性,提高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春萍.高等教育管理的倫理審視[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7).
[2]羅禮進,范愛蘭.試論和諧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J].教育探索,2008(09).
新課程教學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論文 篇7
摘要:我國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既是一種指導思想,又是一種教育的發展策略,是創新的時代要求。當前,將“以人為本”作為教育改革的最高要求,是營造和諧文化氛圍的重要保證。本文主要對“以人為本”的教育行政含義進行闡釋,對教育行政管理中“以人為本”的實施途徑進行分析,同時對其實現途徑進行研究,目的是更好地增強教育事業行政管理的科學性和人文性,使其管理有據,從而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以人為本;現代教育;行政管理
“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觀念是現代教育行政管理中的核心理念,“以人為中心”是一門管理藝術,是學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是其在教育事業中的具體體現,更符合我國黨政基本方針、策略的總結和精煉。在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落實“以人為本”政策,充分重視學生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有更出色的個性發展空間,能調動教師和教學管理行政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為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助力。
一、“以人為本”教育行政管理含義
教育行政管理中“以人為本”指以“人”為本位進行教育行政管理,滿足人的自我實現需要,最終達到自我發展、自我管理的目的。具體來說,就是重視人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肯定“人”的價值,彼此互相尊重。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為學校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人”乃是泛指,包括教師、學生、行政管理人員在內的參與整個教育教學過程的所有人。教師與學生是學校管理中特殊的群體,教師主導整個教學活動,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高校管理工作者應該符合這一教育規律,將教師與學生的主體性同時置于首要地位,尊重并且實現師生的需求與權益,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因此,“以人為本”理應成為教育行政管理的指導思想。
二、教育行政管理中“以人為本”的特征
“以人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只有貫穿學校管理所有流程之中,才能有效為促進人的發展服務,體現出對人的理解與尊重,有利于人的價值的實現?茖W性是行政管理工作中實行“以人為本”原則最基本的特征。不僅指其管理理念具有科學性、合理性,更符合人的發展規律。還應使整個學校工作運行工作都符合科學性,包括教學活動、教學規章制定、教學任務的實施、學生工作的開展,每個部門乃至每個教師、行政人員之間都需要發揮作用,促使教育管理工作高質量地展開。高度重視“以人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中的服務性。行政管理工作中,需要每一位行政人員牢固樹立服務的理念,管理即服務。高校中的行政機構管理事務性工作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務師生,摒棄舊有的官僚的僵化的工作作風,轉變工作態度。尊重師生的尊嚴與人格,在管理中以服務為第一原則,方便教學工作開展!耙匀藶楸尽钡慕逃姓芾砀呙裰餍。人本管理方式更重視人的尊嚴,肯定人的主體地位。因此,人本理念轉變了固有的管理觀念,秉持服務的意識,充分發揚民主。建立民主的管理制度,進行校務公開,使學校內務信息更透明,加強教師與學生與學校的聯系,使他們參與到學校管理中。強化教職工代表大會的實際作用,察納雅言,傾聽廣大教育人員的真正需求,尊重他們的意愿。加強民主監督、民主評議,管理人員尤其是干部領導接受校內每一個成員的監督,保障民主權利能夠得以實現。
三、“以人為本”理念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實現
如何能在教育行政管理中實現“以人為本”的工作方針,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實施:其一,“以人為本”的管理應更重視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維系,尊重個體尊嚴,關心行政人員生活需要及心理反應。致力于建立教育管理工作者與教職員工之間的友誼及感情關系。對行政人員的管理變成“激勵”,支持并且引導他們的工作,正視他們的困難,把責難甚至懲罰變得更加人性化,維持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其二,行政管理者能夠用人有度,有準則、有依據,有制度、能實施。高校尤其要規范管理制度,實行民主監督,大學章程的制定不能成為擺設,教代會履行應盡的權利及義務,行政主體也是被監督的對象。同時,人才選用要更嚴格,符合聘用制度和程序。不定期對他們進行專業訓練及培養。充分發揮人的主體能動性,挖掘其特長,務求做到人盡其用。其三,加強寬松、自由的校園文化精神建設,文化精神是增強凝聚力的主要方式。自由的人格、民主的精神、追求真理的學術氣息、仁者愛人的人文情懷將是高校師生薪火相傳的寶貴財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校風建設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中之重,增強校園中每一個成員的歸屬感、認同感,肯定行政人員的自我價值、集體榮譽感的養成將提高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愛崗敬業,道德情操更高尚。教育行政管理是一項綜合性極強的復雜工作,理論與實踐互為表里。要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率,必須落實“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將管理與服務相統一。教育行政人員的工作素質,構建新的行政管理服務機制,直接影響行政管理效能的實現與執行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羅玉華,尕峰盤山,胡昌恩.“以人為本”的學校教育行政管理探索[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4:129-132.
。2]嚴發萍,趙琦蘭.高校去行政化與以人為本理念關系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1:150-151.
。3]吳筱萌.以人為本的區域教育信息化促進校際公平應用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03:75-80+96.
。4]林建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與教育的科學發展[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0,01:73-78.
[5]李志鵬,王桂英.在中學實現人本管理的方法與策略[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2,04:36-37.
【新課程教學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問題教學論文05-06
高校教育管理實施以人為本的理念思考06-01
轉變教育理念,打造高效課堂論文04-25
淺析STEAM教育理念與因材施教論文04-23
傳統教育理念對高校道德教育的啟示論文08-18
談凸現新課程理念優化課堂教學效果08-06
以人為本理念下高校圖書館管理創新05-22
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為本論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