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化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
大學畢業生 就業市場化 畢業生就業市場
論文摘要:
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化是就業市場化問題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反映。大學生就業問題涉及到我國高等教育體制,也涉及到市場經濟體制在教育領城的運用問題。就業市場化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是勞動就業管理體制市場化的產物。畢業生就業市場既有一般勞動力市場的一般特征,也有不同于社會就業市場的特點,具有其獨特的內灑、運行機制和特征。
就業市場化是人事制度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行改革的必然結果,是從傳統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時代邁進過程中逐漸生成的人力資源配置的新機制。大學畢業生是人力資源的有機構成部分,在就業市場化的社會背景之下,必然要進人市場的行列。隨著大學畢業生進人就業市場的軌道,就有了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化的現實,因而也就有了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化的問題。
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化問題是隨著我國就業市場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而逐漸凸.顯的,它是就業市場化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的反映,是就業市場化健康發展的要求。認識和解決這個問題,是就業市場本身的問題,也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學生能否順利實現就業、為社會服務,是學生價值的體現,是教育價值的體現,同時也是思想教育價值能否實現的問題。
一、就業市場化的內涵及其運行機制
大學生就業市場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力資源配置方式,是就業市場化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體現。就業市場化就是市場經濟的機制在就業過程中的體現。了解市場機制是理解就業市場化不可或缺的環節。什么是市場經濟?有學者認為,市場經濟就是承認就業市場主體的能動性,能夠自主地作出經濟決策,獨立地承擔決策風險,建立起具有競爭性的市場體系,由市場形成價格體系,促進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就業市場化,實質上就是勞動力走向市場,就業市場就是勞動力市場。什么是勞動力市場?目前有三種觀點:
(1)勞動力市場只是一個場所、一個平臺,是交換過程中勞動力供求雙方平等協商、共同選擇的場地。
(2)把勞動力市場理解為一種體制或機制,是勞動力供求雙方關系的總和,是運用市場價值規律對勞動力資源進行調節和配置的一種機制。
(3)將勞動力市場視為一種體系,即運用市場交換手段,在價值規律等機制作用下對人力資源進行配置的一整套體系。這三種觀點各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全面。嚴格地說,勞動力市場是“場所”、“機制”、“體系”的辯證統一體,是價值規律在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方面發揮調節作用的內在功能和外部表現。這里所說的外部表現,是指勞動力市場的中介機構、服務手段等市場載體。而內在表現,即為市場機制。
勞動力市場作為市場經濟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本身帶有市場的一般特征:即價格機制、競爭機制和調節供求平衡機制。
1.價格機制。勞動力與其他商品一樣,反映的是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不同的勞動者,其勞動能力既在量上存在差異,也在質上有較大的差別。在商品貨幣關系下,對勞動力價值的判斷不能用勞動時間這一簡單尺度來衡量,只能用勞資雙向選擇市場這一途徑來間接實現。用所得收益大小來衡量勞動力價值大小,符合商品經濟的根本原則,也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2.競爭機制。有市場必有競爭,勞動力市場也同樣存在著競爭。勞動者個體為了實現個人收益最大化,必然竟相追逐能充分發揮個人才能,最能滿足其生存、發展的崗位。而需求方為了招聘到具有較高素質而又成本低廉、能滿足自己需要的勞動力,相互之間也會有競爭。通過這種競爭,勞動力市場的無序狀態就會被引導到一個積極的方向,從而實現勞動力在不同地區、不同部門和崗位之間的優化配置。競爭機制,既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必然存在的機制,又是激勵供求雙方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的有效手段。
3.調節供求平衡機制。商品的供求總是在一定幅度內波動,而勞動力作為商品,也具有這一特點。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同樣遵循這一規律,在相互消長的矛盾運動中實現相對平衡。因此,勞動力的供求不平衡是常態,而平衡則是暫時的、相對的。此外,勞動力再生產和物質及精神生產都是分散進行和隨時變化的,由它們所決定的勞動力供求關系也必定是動態的,這就導致勞動力供求在不平衡和平衡之間上下波動。這種動態關系的轉換,是經過勞動力市場的無數次交換行為、依靠勞動力價格的波動進行的。在一段時期內,勞動力在地區、部門、企業和崗位之間的配置大體上趨于平衡,是因為價值規律這只“看不見的手”在勞動力市場上有效地發揮著威力。
二、就業市場的基本特征
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屬于勞動力市場范疇。因此,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特征和運行機制與勞動力市場的特征和運行機制是相符的。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特征包括:
(1)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畢業生就業的競爭性,是由市場經濟法則決定的。目前,地域與地域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崗位與崗位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現實的選擇必須驅動畢業生去競爭。再加之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與城鎮就業難的矛盾,有可能出現暫時的、局部的畢業生供大于求的情況,使競爭進一步增強。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競爭,一方面能促進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能對高校專業結構的改革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要進行“雙向選擇”.所謂的“雙向選擇”是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相互選擇的用人制度,即是以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為主體、市場為中介的雙選就業制度。而這種雙選制度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其風險性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一是在雙選過程中,畢業生既可能選中,也可能落選。
二是畢業生走向工作崗位后,原有的終生制改為合同制。畢業生工作的`好與壞,決定就業時間的長與短。
三是產業結構的調整。企事業單位的興衰也會帶來畢業生的失業或落崗。雙向就業制度,使用人單位在“雙向選擇”中由過去的被動變為主動,再不是等上級主管部門分配干部,而是自己主動尋求人才。用人單位要想吸引、留住人才,除了要認真落實與畢業生簽訂的就業協議外,還要為畢業生創造一個好的工作環境,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之發揮專業特長,與單位共命運。
。3)在供求平衡機制上,大學畢業生就業主體與用人單位之間的供求關系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從短期來看,會有少數熱門專業的畢業生供不應求,冷門專業的畢業生供大于求;但從長期來看,受供求平衡機制的影響,加之我國經濟發展不同階段所需要人才的不同,人力資源能夠達到優化配置,不同專業的畢業生其供求關系會達到大體平衡。今后的趨勢應是除國家重點項目和特殊行業必須用計劃來確保人才外,其余用人單位和人才個體都要進人市場,由市場根據供求情況進行配置,通過供求機制的建立,實現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優化配置。
由此可見,畢業生就業市場是運用市場機制進行人才配置,為大學畢業生就業和用人單位選用畢業生提供服務的一種專門的人才市場,其運行的主要內容,是具有自主擇業權的大學畢業生和具有自主用人權的單位雙方在自愿的基礎上,進行聯系洽談、簽約的一系列活動。
三、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與社會就業市場相比,有其鮮明的特點:
1.群體性。大學畢業生就業是一種群體或集體活動,它與一般社會就業市場有著很大區別,后者是長期的、個體性的,求職者單兵作戰,以個體的狀態進人市場,用人單位同樣以個體形式隨機分散地招聘。而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供求雙方都具有群體性特征。
2.針對性。畢業生就業市場具有極強的針對性,總是在相對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舉行,并逐漸形成了有形的和無形的就業市場。有形市場是指有固定場所、具體時間、特定參加對象等,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在相對固定的時間地點開展招聘和應聘,供求雙方直接見面、雙向選擇,減少中間環節,克服盲目性,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無形市場主要指畢業生聯系工作不受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可依據個人意愿自行選擇,雖是無形的,卻是客觀存在的。
3.時限性。畢業生就業市場具有一定的時限性。畢業生就業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般在規定時間內如果畢業生未能完成就業,就要轉向其他市場。這段時間通常是在大學四年級的上學期,一般從9月份到第二年的4月份左右。而一般社會就業市場則不存在明顯的時效性通常一直是開放的。
4.宏觀調控性。國家要根據每年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宏觀上對畢業生就業市場進行政策上的調控,而且每年的政策都會有一些區別。因此,為保證就業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和人才的合理流動,需要國家來進行宏觀調控。國家有關部門需對畢業生就業制定一系列具體的規定和措施,使畢業生就業市場具有濃厚的宏觀政策色彩。
5.就業資源相對過剩。在當前的就業市場中,還存在著就業資源過剩的問題。畢業生市場的上供大于求,會造成一部分畢業生不能就業或推遲就業。這種過,F象是一種相對狀態,對一些熱門職業和大城市的就業崗位來說是過剩的,而對較冷的職業、工資條件較差和社會地位相對較低的職業以及廣大的農村來說,人才卻十分稀缺,還有許多就業崗位不能得到所需的人才。這已成為當前就業市場的一個怪圈,成為當今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一個顯著特點。
綜上所述,人才市場的這種現實,不僅反映著就業過程中的公平、合理,它還在事實上實現著對人才能力和潛質的激發。目前,在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需要把就業市場的現實和相關觀念介紹給學生,這對學生來說,可能是一種壓力,但也可能成為一種激勵,而且這種激激勵會比語言的說教更有說服力。
【淺析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化教育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