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通用【15篇】
在各領域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
摘要: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節,更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因此,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本文結合時代發展需求以及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特點,提出了一系列適合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對新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和實踐應用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心理健康;心理障礙;教育模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壓力的不斷加劇,現在的高校大學生承受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心理健康問題也由此更加凸顯。逃學、玩游戲、悲觀厭世甚至自殺現象時有發生,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所引發的不良影響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因此,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由于種種因素限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存在很多薄弱環節,很多高校沒有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不能很好地滿足大學生心理上的需要,也大大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充分發揮[1]。因此探索如何在新時期開展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并且構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并且適合于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國內外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得已經相當普遍,并且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心理學課是高校大學生的必修課,而且還形成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流派,掌握并創造了多種獨具特色的實際操作模式。在國內,很多高校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大都只是注重專業技能的教育,而忽視心理素質的培養,注重政治思想表現,輕視健全人格的培養,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混為一談。
二、高校大學生心理障礙表現
1、適應性心理障礙。適應性心理障礙主要存在于大一新生中,由于大一新生剛從中學來到大學這個新的環境,因此有些學生就會產生一些不適應,比如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對于大多數新生來說,來到一個陌生的校園,嶄新的面孔、生疏的群體、不同的風俗人情、甚至不同的方言都會讓學生感覺不適應,感覺不知所措,常常會感到與人難以交流,從而產生寂寞孤獨感。對于新生來說,還會產生一些學習上的不適應。大學的生活不像高中那么緊湊,自由支配的時間比較多,所以很多學生就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這些課余時間,也不知道如何學習和生活,從而覺得大學生活非常無聊、枯燥、乏味,結果會有掛科、留級、目標不明確,渾渾噩噩地度日等現象出現。
2、人際關系方面的心理障礙。由于大學生都是集體生活,人際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倘若搞不好人際關系,將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及心理健康都將會有不良的影響。然而,由于各人的性格、生活背景的不同又會產生一定的思想上的隔閡,所以,由人際關系而引發的困惑和苦惱就會出現。來到大學,一般都非常期望能夠建立友好與和諧的人際關系,而這種期望又過于理想化,對別人要求過高,因此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會導致大學生對自己人際關系的不滿,認為自己人緣不好,不會處理問題,造成錯誤的歸因。而這種錯誤的歸因往往又會反過來對人際關系帶來消極的影響。因此,他們就很容易會產生自卑怯懦、自暴自棄、嫉妒猜疑、悲觀厭世、孤僻冷漠等方面的心理障礙,這對高校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乃至身心健康都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
3、學業方面的心理障礙。由于大學的學習和中學的學習不同,所以,就會有一些大學生出現學習方面的心理壓力,有些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或者學不會,這樣很容易自暴自棄甚至走極端。甚至有些學生無法正常完成學業,這對其心理造成的影響非常嚴重。而對于即將畢業的學生,他們的心理壓力更大,一方面,他們要正常完成學習,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高校擴招,畢業生增多,找工作比較困難,要想找一個理想的工作就更是難上加難。在他們就業時會遇見猶豫、彷徨、忐忑不安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這就會給臨近畢業的大學生造成巨大的壓力,不僅是學業更是就業的壓力,這些壓力可能會以一種不正常的舉動宣泄出來,如打架斗毆、喝酒鬧事、悲觀厭世等。如果不對其進行正確的疏導,將會對學校乃至社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
在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少數確實有心理問題而需要救助的學生,更是為了在大學校園推廣及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大學生能夠正視在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幫助同學們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使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潛力,正確面對和處理生活中出現的'各種挫折,更好地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體系,健康快樂地成長,進而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以期達到身心健康發展。所以,要切實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構建一套適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成立專門的心理健康輔導中心。高?梢猿闪⒋髮W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者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并且成立一支專兼職相結合并且有貢獻精神的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對于專職心理輔導老師來說,應該具備一定的專業心理咨詢水平,并且有一定的工作經驗,這樣可以給大學生提供準確、高效的心理咨詢服務;對于兼職心理輔導老師來說,要有一定的心理學、教育學基礎,并且熱愛心理咨詢工作且具有一定的專業水平。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將負責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工作,并且制訂每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計劃,負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組織協調和運行工作,調動各方面的力量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務。
2.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課。高校應根據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開設一套符合本校實際情況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在內容上,要不僅涉及到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還要著重于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質、挖掘潛力,提高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使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能在真正意義上幫助大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形式上,可以采用互動式、體驗式等教學方法,在人數不多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團體輔導的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進來。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2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對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是高校一門不可或缺的課程。本文主要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等教育有了新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挑戰,培養出與社會接軌的全能型人才是我國各大高校面臨的首要難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是發展的前提,如果大學生普遍存在不健康心理,那么全面發展即是空談。所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科學性、有效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不合理之處
1.教學目標忽視發展性
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心理教育課程是以問題導向式教學為主,沒有與發展性目標進行良好結合。一般來說,高校從預防心理問題、普及心理知識、治療心理疾病三個不同等級入手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也分成了三個級別:一級目標是以預防教育為主,是針對全體學生開展的,主要為了培養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防止心理疾病的產生;二級目標是以普及心理問題為主,教師通過對學校普遍心理問題的調查,面向全體學生予以針對性教育與輔導,從而達到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的目的;三級目標是以治療為主,對患有較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獨立的、針對性的診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通常是二級目標,即以問題導向為主,主要采取預防措施,避免心理疾病的產生,而忽略了發展性目標,也就是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沒有起到開發大學生心理潛能的作用,不注重對大學生積極向上、樂觀等思想品質的培養。
2.教學手段單一
據調查,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理論教育的形式,并沒有創設一些情境讓大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即缺乏體驗式教育的引入。心理教育本來就與其他專業課不同,不是記住基礎知識就能解決心理問題的,該課程應該著重于學生真實的體驗。而單純的理論教學使課堂毫無生氣,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導致不能發揮應有的心理教育效果。
3.課程設置有待優化
我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都是選修課或者是活動課程。部分學校有心理專業,開設的心理課程也相對較多,但是很多內容都很深奧,對于非心理專業的學生來說難度過大,加上部分教學內容沒有邏輯性,知識層次混亂,導致課程教學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方法
1.教學方法多元化
同其他學科教育一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大學生為主導的,教師起輔導作用。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多加關注學生的心理歷程,總結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應該進行針對性指導,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其適應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促使其更好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改變傳統的單一教學方式,將游戲教學、情景教學、心理測試、影片分析等環節加入課堂,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程教學應與課外學習相結合
為了提高心理學教學質量,應該將書本教學與課外知識掛鉤,教師應該在課堂之余,多組織學生參與專題講座和社團活動,并與課堂內容相融合,從而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3.將課堂學習與學生課后反思相結合
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課堂學習外,還應教會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也就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認真復習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自我教育可以強化學生學習心理健康課程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提高他們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綜合素質。
4.進行有效的課后評價
為了更好地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教師應該關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后評價,不僅包括心理知識的掌握,還包括課程目標的實現。很多學校都是用分數評價教學效果,這是不全面的,并不能反映問題。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來說,應采用作品分析、行為觀察、心理測量等方法來對教師和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從而真正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效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通常自我認識不足,缺乏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嚴重影響了自身的發展。我國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設置、教育方式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所以,只有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將理論課與課外學習相結合、課堂學習與學生課后反思相結合,并進行有效的課后評價,才能真正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元洪,孔慶娜.論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xx(2):134-136.
[2]張孝鳳.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xx(4):151-154.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3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壓力空前加大,給大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壓力,這就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心理效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展開論述。
關鍵詞:心理壓力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效應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的發展,當前社會的競爭壓力空前加大,這就對在校大學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們的壓力比較大,在強大的壓力之下會產生許多的心理的問題,心理問題的長期存在嚴重的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這是我們要特別關注的問題,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就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一、要詳細的掌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狀況
經過相關的調查發現,現代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如下的問題:有一部分學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還停留在對個別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工作,比較表面的工作。還有一些大學的心理教育只是開設一門課程和個案的咨詢。即使是某些大學已經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實際的教學質量不佳,教學內容不符合要求,沒有形成系統。從學校的層面上講,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視度不高,投入的也不夠,更沒有形成規范性的工作體系。
二、優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理念
(一)人格教育要突出
1.客觀的認知與正確的自我意識
對實際情況有個客觀的認識指的是對待現實情況要實事求是,不帶有主觀色彩,不帶有偏見的看待問題。馬斯諾指出:客觀的認知是使世界變得和諧的前提條件。一個人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對自己有正確的、客觀的態度主要內容是人應該對自己的存在和周圍人或者是物的關系始終持有正確的態度,人要明白自己為什么活著,活著的真正意義是什么,人應該是積極向上的,應該是陽光自信的,應該是自尊自愛的。
2.生活態度要樂觀,情緒體驗要積極
人要擁有樂觀的生活態度,要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只要心中有陽光,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才不會被輕易的打倒,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也抱有樂觀的心態,心境是明朗輕松的,覺得每天都是充滿陽光的。這樣的人幸福感是很強的,比那些悲觀消極的人容易取得成功。
3.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要正確
在相關的研究中得出:20―24歲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群中,這是在他們的人格發展中處在親密對孤獨的階段,這個階段若處理好人際關系是可以很好的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的階段。在這個年齡段青年人如果用正確的方式處理了人際關系,那么他們就會收獲和諧、緊密的人際關系。反之,若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不正確,就會導致人際關系不協調,嚴重的可能會影響到心理健康。大學生的年齡還比較小,社會閱歷不夠,與人處事的方法還沒有掌握全面,要通過學習,掌握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保證健康的心理水平。
(二)注重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
我們將心理素質分為2種:一個是正性的心理素質,一個是負性的心理素質。負性的心理素質是一種消極、不健康的心理素質。正性心理素質是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對他們心理素質的教育是比較重要的內容,要不斷的培養學生的健康的心理素質,使學生的心理素質是正性的,這對學生的整體素質的發展是十分有意義的。
。ㄈ⿲嵤┓e極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積極的教育
積極教育屬于當前比較新穎的教學理念。積極教育提倡老師要以學校和師生的現實情況為教學的出發點,教師在教學中要以積極的行為與思想去教授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與品質。
2.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重視的`是人的積極的心理力量,從而促進了心理學向著更加科學的方向發展。積極心理學能夠使人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這對大學生的發展是有重要的意義的。
3.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設計與實行要根據大學生的實際的心理情況來決定,價值取向是人的向善性,教師要應用積極的教育內容與方法來教學,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模式
。ㄒ唬┬睦斫】到逃n程
1.必修課
必修課面對的是廣大的學生,是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但是在我國這門課程的名稱還沒有達到統一,但是實際的教學內容與目的是相同的。
2.選修課
如果在必修課的基礎上根據各個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選修課的話,就能夠使這門課程更加具有針對性,能夠彌補必修課的某些缺點,使這門課程更加的完善。
3.網上教育
網絡已經非常普及了,大學生對網絡的熟悉程度很高,利用網絡這一資源開展網上教育能夠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ǘ┬睦斫】到逃n程之外的輔助途徑
1.使用校園情境對學生進行心理的訓練
大學階段在學校的生活是很豐富多彩的,我們可以利用校園情境對學生進行心理鍛煉,要掌握學生的實際心理情況,在這個基礎上精心設計、組織,進行系列化的心理鍛煉。
2.給學生多提供一些社會實踐活動
學生最終是要走入社會的,為了能夠讓學生盡早的接觸社會,在社會中鍛煉自己,我們要多給學生提供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多參加多種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鍛煉自己的品行,磨練自己的意志。
3.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心理氛圍
如果校園的心理氛圍好的話,學生就會被感染,漸漸的學生的心理也會健康發展。因此,我們要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心理氛圍,營造積極的、和諧的、充滿希望的大學校園心理氛圍,學生在這種大環境下就會形成較佳的心理,這是對學生形成健康心理有重要意義的。
綜上所述,在大學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我們要非常的重視,通過多方面合作,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心理氛圍,應用新穎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學生的心理健康、積極了,是有利于學生一生發展的。
參考文獻:
[1]方黛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協同創新路徑研究[J].職教通訊,20xx,(17)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4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其未來發展,同時關系著社會安定與國家發展,高校師生應認識到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積極心理學是現階段高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向,本文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依據,分析了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有效的解決措施,希望能以此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xx-3089(20xx)11-0086-02
大學時期是個體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青少年綜合素質和道德觀念培養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應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分析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從源頭上杜絕此類問題的出現,為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發展營造一個健康環境。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積極心理學有著重要的暗示作用和正面意義,應加大研究力度,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展開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以此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促進其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現狀
大學生的整體素質較高,具有學習能力強、健康向上的特點。然而在多種因素影響下,許多大學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可分為輕度心理障礙和嚴重心理障礙兩類。據調查分析可知,因心理健康問題退學已經成了導致大學生退學的主要原因。嚴重的是,大學生患心理健康疾病的人數還在逐年增長,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引起重視。大學生的心理較為敏感、偏執,極易受到外界因素(如壓力、困境)的影響,不利于自身的良好發展,甚至影響社會穩定與人才質量的提高。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現狀,高校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心理壓力與心理障礙對學生的不利影響,從而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總之,提高心理健康素質有利于幫助當代大學生盡快適應社會環境,并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加強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在各高校設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已經取得了良好的實施效果,取得的成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與支持。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對高校的具體教育工作予以指導,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提供動力。其二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工作基礎。各高校深入貫徹上級精神,進一步改善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在日常教育中積累經驗,為提升教育效果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開展。其三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條件明顯改善。隨著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心理教育工作開發了大量科學的心理測試軟件,能更好的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更及時的為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二、積極心理學相關內容分析
1.積極心理學的涵義
積極心理學是由前美國心理學研究者賽里格曼提出的,作為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打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窗口。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活動受積極心理力量和消極心理力量的共同影響。前者給予人積極向上的驅動力,而后者卻恰恰相反,阻礙了人的前進腳步。積極或消極的心理力量在生活、學習與工作中發揮的作用取決于人的主觀偏好,也就是說生活態度決定了心理健康程度。積極心理學關注人的優良品質和積極力量,促使其激發自身潛力,進而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2.積極心理學的重要作用
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1)指導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形成。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高校越來越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卻在教育工作中忽視了挖掘學生的潛能,未將培養積極的心理素質作為工作重點。在積極心理學的指導下,心理學教育逐漸形成了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積極樂觀的當代大學生的目標。(2)指導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積極心理學利用其新穎的理論引導高校將教學重點放在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上來,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內容。(3)指導大學生價值取向形成。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體現在激發和培養學生歸屬感與責任感,確保其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教育目標缺失
盡管已經加強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仍存在較多問題需要解決,教育目標缺失便是其中的重要問題,F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問題導向式為主,缺少有效的發展目標。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只停留在解決心理問題等方面,沒有實現預防教育為主的重要目標。解決心理問題能夠幫助大學生克服心理障礙,以免為未來發展埋下安全隱患,但該目標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只在問題出現后尋找解決措施,忽視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性目標,心理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2.教學手段陳舊
我國正在逐步推進素質教育,但傳統教育的影響依舊根深蒂固。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灌輸為主,不重視學生的心理體驗,教學質量與效率較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課堂教學中應多多關注大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心理體驗。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陳舊,無法吸引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課程效果較差。另外,高校的心理教育師資力量不足,無法實現團體輔導、情景體驗、角色扮演等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3.教育對象個體化
我國很多高校都以消極心理學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理論,導致教育工作者將教學重點放在心理出現障礙的學生身上,忽視了正常的學生群體。在日常工作中重視大學生各種心理疾病的表現、成因和矯正方法,全力消除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避免造成不良后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為上門咨詢的學生答疑解惑,并強制干預心理疾病嚴重的同學,然而該種工作范圍主要涉及個別學生,久而久之容易導致教育對象個體化。忽視了培養大學生的積極信念,不利于大學生掌握維護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造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范圍狹窄、內容單一,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endprint
4.教育方式醫學化
我國高校在長時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果,大學生心理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不全面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等問題也逐漸顯現,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提高重視,及時尋找有效地解決措施。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書籍和知識宣傳一般以心理問題為主,主要作用是傳播渲染消極的心理體驗,通過矯治性的方法對學生個體進行心理干預。但在當前消極心理學的影響下,這種教育方式盡管能解決個別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但無法促進全體學生的積極發展,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地發揮。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大學生重視程度不足
大學生的重視程度不足是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當代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不正確,其觀念較為陳舊保守。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可知,大學生對心理問題的認識還不夠完善,無法科學地對待心理問題,很多學生認為存在心理問題很丟人,羞于啟齒不敢醫治,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大學生的這種心理嚴重影響了自身的健康發展,同時在這樣的環境中,一些有強烈心理咨詢愿望的大學生可能不敢去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尋求幫助。
2.心理學理論基礎較差
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存在心理學理論基礎較差的問題。為了降低這一問題帶來的影響,我國高校引進國外的理論研究成果,并在實際工作中總結教育經驗,以此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水平較低是困擾我國心理學者的關鍵問題,缺乏理論指導,很多研究工作都沒有實質性的進展。近年來的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在消極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下完成的,工作人員應不斷探索積極心理學,為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施開辟新視角,促進該工作的良好發展。
3.理論研究的本土化力度不夠
心理咨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實施方式,但我國高校在心理咨詢理論研究方面的本土化力度不夠,主要表現在過于依賴引進的西方理論,沒有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進行改良。西方理論是在西方國家的實際國情中發展起來的,可能只適應某一特定時期與特定人群,一味地照搬照抄只會加重問題。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水平較低,缺乏系統有特色的理論體系指導工作順利進行。
五、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則
教育原則在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在積極心理學理念視角下應培養學生的積極人格,重視學生在課程及日常生活中的積極心理體驗,全方位、多角度的優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應以積極理念作為指導理論,加強對大學生樂觀向上、健康積極等方面品質的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涉及眾多方面,主要包括認知品質、情感品質、意志品質及優良個性心理等,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較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嚴格按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級目標劃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利用發展性課程激發大學生的積極情緒與積極人格,盡可能的挖掘大學生的心理潛能與積極品質。預防性課程也在大學生的身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盡早發現自身在學習、生活中遇見的心理問題,以便及時咨詢調整,避免影響自身的健康生活。
2.調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教育,教師采取灌輸式的教育方法將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傳授給學生,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感。被動的教育身份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十分不穩定,影響了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利于提升學習效果。教師應深入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用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學生完成學習。面對心理存在障礙的學生,教師應調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通過平等交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進而給出最正確的指導意見。
3.構建心理健康實施體系
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校應構建健全的心理健康實施體系。首先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內講授體系,根據高校的實際情況開設有意義的心理教育課程。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外活動體系,通過心理沙龍、心理電影等活動在在校園內營造關心心理健康的氛圍。再次需要健全心理危機預警及干預體系,通過心理測試、心理危機排查等手段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最后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體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提升該項工作的質量。
4.重視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品質
心理咨詢和輔導工作應在積極心理學的影響下關注大學生的積極品質。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個體都有自身的閃光點與發展潛能,教育工作者應格外注重激發當代大學生的自身潛能,避免一味的關注他們的心理疾病。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擴大范圍,一方面為心理存在問題的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另一方面應在全校范圍內開設心理健康講座,讓大學生在積極心理學的影響下更加健康的發展。高校的心健康教育工作應全面發展大學生自身的積極因素,全力激發其內在潛能,給予學生積極的希望,幫助其樹立信心,避免產生心理問題。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品質能提高其心理免疫力、抵抗力和心理韌性,顯著降低了心理疾病的發生概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優化積極教育環境
優化積極教育環境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積極的教育環境是由和諧的家庭、高效能的學校、人際關系良好的社會組成的,能夠給予大學生最直觀的情感體驗,是建構積極個性品質的核心力量。高校應聯合家庭與社會力量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有效助力。例如,高校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對大學生及其家長進行積極心理教育的知識宣傳,社會也應予以當代學生關心與愛護,留出一定的自由空間,三方通過切實有效的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下,應構建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不斷優化教育環境,促進高校大學生的健康發展。
六、總結
綜上所述,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社會、學校、個人都具有深遠影響。教育工作者將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有機融合,能夠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有助于完善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進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針對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可通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則、調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構建心理健康實施體系、重視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品質、優化積極教育環境等措施加以解決,不斷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水平。
參考文獻
[1]張變花.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獨立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xx,(5):32-33.
[2]劉雯潔.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效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討[J].教育界,20xx,(15):112-112.
[3]湯靜,湯娜.積極心理學視角下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微探[J].蚌埠學院學報,20xx,5(3):145-148.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5
摘 要: 獨立學院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新生力氣,獨立學院的學生生源的特殊性,決定了獨立學院展開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這篇文章從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動身,論述了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業中存在的疑問,最后提出了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以期對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實習起學習作用。
關鍵字: 獨立學院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對策
獨立學院是由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與社會力氣協作舉行、運用民營辦學機制和形式的本科層次高等教育組織,F在,中國有303所獨立學院,承當了30%以上本科生的培育使命。準確而全部地把握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剖析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作業中存在的疑問,是做好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業的根底和關鍵。
一、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1.自決心缺少,自卑感較強。
獨立學院有些學生的自卑心理與其他本科院校學生有著顯著的不一樣,既有來自于就業競爭、學習才能、自個實力等,又呈現出一些特有的來歷,如“同學之間的比照”、“社會的情緒”和“家人的期望”等。
獨立學院的有些學生因社會評價、本身評價等方面要素的影響,在學習與生活中缺少自我認同感,發生了自卑感,自認為學習才能、學習成績不如普通本科學生,看不清自個應有的定位,對出路和將來缺少決心,加之看到舊日的同學進入了重點大學或是知名學府,便發生“低人一等”的主意,由此發生自卑心理。
2.人際關系不協調,沉迷網絡。
獨立學院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受爸爸媽媽的溺愛,形成了以自我為基地的'特性,缺少人際往來經歷。有些獨立學院學生只管自個不關心別人,沒有團隊協作精力。不愛參加團體活動,與同寢室的同學多有摩擦;在各項榮譽評比過程中選用各種不正當手法,缺少推讓精力;在與別人的往來過程中多從自個的視點考慮,總期望別人尊敬自個,缺少忍受別人缺陷的衡量,對別人求全責備[1],一朝一夕,就會被周圍同學孤立,然后發生人際關系敏感、焦慮、自閉、偏執等心理疑問,發生嚴峻的心理障礙。
獨立學院有些大學生自控才能差,在豐厚的網上信息面前,由樸實的上網查找學習材料變為閱讀頁面、談天,甚至無節制地上網玩電腦游戲、結交,嚴峻影響了學業。過火沉迷網絡,影響大學生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還會發生精力依賴性,在平常生活和學習中舉動異常、神情恍惚、行為奇怪。
3.方針缺失,學習缺少意志。
獨立學院中的大有些學生家庭經濟狀況都比較好,社會關系多,家長明確表明孩子只需可以順暢結業,家里就能為其組織一個好作業。他們的學習動機僅為“學習為了拿文憑,找作業”,如此,他們便缺失了學習的方針,缺少主動學習的知道,平常學習松松垮垮,考前臨時抱佛腳,這種冷漠的學習知道,直接致使學生缺少學習的恒心和意志,遇到困難常常選用躲避和抱怨的情緒,然后失去了學習的決心,發生無助和失望、厭學等消極情緒。
二、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作業中存在的疑問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一方面,一些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組織多半是名不副實的,搞形式化,名曰“三有”(有場所、有經費、有人員編制),實為虛設,僅僅做做心理測量,測驗完把材料裝入檔案便完事了,忽略測驗結果在具體教育、教育作業中的應用。另一方面,獨立學院許多心理健康教育作業者沒有通過專門訓練和查核,由做思維政治作業的老師做心理咨詢,所選用的方式辦法簡略老套,隨意操作,表面上讓人感受很重視,實際上是流于形式,走過場。這種形式化的教育掩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不光沒有解決學生的心理疑問,反而致使他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發生反感和抵觸情緒。
2.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作業既相聯系又相差異,但在教育作業實習中,有些獨立學院呈現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景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榜首,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基本上是德育老師或思維政治作業者,大多數老師沒有接受過規范的、系統的心理學常識和技能的訓練。第二,在心理教導與咨詢中,常把學生身心展開生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些知道偏差、情感失調歸結為思維疑問,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準則與辦法,呈現了心理健康的德育化傾向。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劃歸在德育管理組織,并在作業展開中一向套用思維政治教育的辦法或手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顯得機械板滯,收效甚微。
3.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
心理健康教育應是歸納運用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基本原理,選用多種辦法對學生的心理施加影響,推進獨立學院學生身心正常展開。其施行的路徑和辦法是多種多樣的,但現在一些獨立學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僅限于開幾門選修課,開一些講座或舉行幾次現場心理咨詢活動。別的,因為老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約束,教育內容僅限于通常的理論常識教授,老師講,學生記,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教育形式上簡略化,不能科學地剖析學生特性心理疑問,忽略對學生的心理疑問進行防治和引導。
4.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專業化水平低。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作業,它對從業者的道德、常識結構、專業技能和作業經歷都有非常嚴格的請求。國外從事此項作業的人員都必須有咨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作業博士以上學位,還要有一定的實習經歷。[2]相比之下,國內高校尤其是獨立學院的從業人員還遠遠不能滿意這種請求,F在在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作業基本上處于起步期間,受人力、物力、財力約束,許多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業者基本是由德育老師或教導員等非專業人員兼任,一方面,他們中大有些沒有通過規范的心理學常識和技能的訓練,缺少心理學方面的常識,另一方面他們大有些沒有從事心理咨詢需具有專業資質的工作資格證書。一起,學生業務的冗雜也使教導員無暇對心理健康教育作業進行深入細致的研討。
三、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對策
1.樹立一套新式的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首要,要樹立和健全獨立學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作業機制。獨立學院領導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教育列入學院教育作業主要議程并予以執行,在人、財、物等方面給予支撐。今后獨立學院的展開方向應是逐漸樹立在專家和校長的領導下,以專、兼職心理健康老師為骨干,思維道德課和思維政治課老師、教導員和團學干部為載體,整體老師一起參加的心理健康教育作業體系。[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6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通識教育性質的高校公共課程,該課程對于促進大學生的人格養成、全面發展有著重要意義[1]。傳統的公共課教學通常包括課堂知識傳授和課后知識內化兩個教學任務[2],其中教師理論講解時間所占比例大,知識內化主要在課后進行。為加強課堂教學的效果,很多教師采用了融合討論分析、角色扮演、行為訓練等多種方法為一體的多元化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豐富了課堂教學的表現形式,促進了知識的內化,但也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難題。首先,將多種教學方法同臺運用在少課時、大班教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教師可能面臨更大的課堂管理和時間分配壓力。其次,教師在課前主要圍繞教案編寫和課件制作備課,很少與學生溝通和互動,關注的多為普遍性問題,較少考慮學生的個性化問題以及興趣點和盲點,使得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參差不齊。再次,知識內化主要依靠學生在課后完成,而課后師生溝通依然少,當學生遇到問題時缺乏教師引導和朋輩幫助,易于導致知行脫節。如何克服以上難題,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焦點問題之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既符合高校師生的網絡習慣,又符合師生互動交流的心理需求;既能輻射全體學生,又能聚焦個體學生[3];既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又能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決以上問題。
二、翻轉課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的適用性
在理論上,翻轉課堂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核心理念異曲同工。翻轉課堂在本質上是翻轉教學理念以及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角色,其整個教學活動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更多地考慮和關注學生的發展特點和實際問題。在人本主義思潮盛行的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理念、方式等也獲得了重要的啟示;其目標在于健全人格和幸福心理的'培養,其教學過程旨在幫助學生解決在成長、生活和發展過程中的困惑,并引導其自我解決問題。此外,翻轉課堂和心理健康教育一樣,不局限于有限的教育空間和時間,而是深入實際生活中促進知識內化,追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故而,兩者都追求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為本,其實質是對人的關注。以人為本,既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對單一學生個體和整個學生群體的關注,又是翻轉課堂中的差異認同和有教無類。以人為本,既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對自我潛能和生生影響的關注,又是翻轉課堂中的自我教育和朋輩引導。因此,將翻轉課堂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在理論上是現實的。從操作上,將翻轉課堂運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是切實可行的。翻轉課堂對學習主體有著時間、認知能力以及網絡操作能力三方面的要求。翻轉課堂教學在課前,需要學生用大量的時間自主學習,而大學生的課外學習時間較之中小學生更為充裕和自由,因此滿足了翻轉課堂對學習主體在時間上的要求。不管是課前、課內還是課后,翻轉課堂都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自控性和自覺性,以確保課前自學、課內討論和課后反思的順利進行,大學生的認知能力、監控能力已接近成人水平,因此滿足了對學生主體認知能力的要求。翻轉課堂要借助于網絡平臺實施,大學生正好是信息數字化時代的主流群體,對網絡信息、視頻課程有著更強的適應性和偏好,且熟知網絡操作,故而滿足翻轉課堂對學習主體在網絡操作方面的要求。因此,將翻轉課堂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設計
設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轉課堂教育模式,需解決的關鍵問題集中在選擇網絡平臺以及設計教學流程兩個方面。
1.網絡平臺的選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網絡媒體的發展而誕生,網絡平臺的選擇和設計是實施翻轉課堂的重要基礎。網絡平臺承擔著發布資料信息、支持互動系統、檢測學習效果的重要功能。騰訊QQ和微信是目前國內高校大學生較常用的網絡交流工具。QQ群是基于騰訊QQ的多人溝通平臺。QQ群不僅可以供群成員聊天,還為群成員提供群公告、群相冊、群文件、群活動等服務。微信公眾平臺是進行一對多網絡媒體行為活動的平臺,分為服務號和訂閱號兩種賬號類型。其中,訂閱號有權限每天為用戶推送一條以文字、圖片、語音、視頻、圖文消息等形式呈現的信息資訊。大學生普遍通過智能手機訪問互聯網,在智能手機上只要裝載騰訊QQ和微信等交流軟件,在網絡通暢的條件下都可以實現有效的網絡溝通。因此,將QQ群和微信公眾平臺作為翻轉課堂的網絡平臺具有現實可能性。由此,網絡平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以及學生,三者共同組成翻轉課堂的學習空間。
2.教學流程的設計。根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特點,該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分為準備、課前、課中和課后四個階段。①準備階段。首先,確定每個教學主題的教學目標,并明確每個教學主題具體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其次,構建網絡平臺。創建QQ群后,教師需要熟悉各項功能的操作;學生加入QQ群中后,以“學號+姓名”的方式修改群名片,以做到實名。教師注冊微信公眾平臺后,先熟悉功能、管理、統計等操作,然后邀請學生添加關注。QQ群和微信公眾平臺的名稱力求讓人印象深刻,并突出課程特色。最后,整合教學資源。教學資源主要包括以PPT呈現的教學內容、教學視頻、調查和測驗、習題以及拓展性知識等。其中,PPT需要精練簡單、清晰易懂;視頻可以精選網絡上優秀的教學資源,也可以根據需要自行錄制,其長度應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內容應具有針對性;課堂調查和測驗旨在了解學生學習時的困難和相關的心理困惑;習題是由教師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所設計的思考題;拓展性知識是與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和教學內容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實驗、研究進展等。②課前階段。課前階段的第一個步驟是發布教學資源。教師將各種形式的教學內容上傳至QQ群空間,以供學生課前學習,并將相關的心理知識和資訊通過微信平臺推送給學生用戶,實現擴展閱讀。發布教學資源之后,教師需要借助于網絡平臺推進課前學習,如引導學生通過PPT和視頻自主學習,督促學生完成課堂調查和測驗、習題,并鼓勵學生在群論壇中進行疑難反饋;如果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呈現多樣性,則可以在線分組討論。最后,教師根據課前互動、調查、測驗、習題等情況,尋找普遍性的焦點問題和個別化的難點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并據此設計或調整課堂教學活動,使之更加科學、合理。③課中階段。教師在課中階段面臨兩大任務。一是實施課堂討論。課堂中,教師除了講授、答疑之外,還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組的標準具有多樣性,可以按照隨機原則分組,也可以根據目標主題分組,可以七八人一組,也可以三四人一組。分組后,小組成員圍繞知識理解、疑難困惑等進行交流討論。此時,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課堂討論的組織參與者、不合理認知的辨別者、問題解決的促進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會得以啟發、課堂參與能力得以提高、學習態度得以升華,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二是組織成果展示。課堂討論結束后,學生整理小組討論結果和個體感悟體會,以進行成果展示。成果展示的方式有多種,學生個人或小組還可以在課后將討論結果、感悟心得制作成PPT、微視頻、動畫等上傳到QQ群或微信公眾平臺,以供老師和同學們進行課后討論和交流。④課后階段。在課后,教師再次轉變自己的身份,成為課后反思的促進者。反思策略可以通過在線輔導或討論促進學生的認識,也可以通過情境案例題或實踐模擬題提升學生的實踐生活能力。在課程結束一段時間后,教師可以繼續和學生通過網絡平臺保持互動和交流,為學生答疑解惑,并指導其生活和實踐。
四、總結與展望
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傳統教學模式到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從固守靜態的教育空間到構建流動的教育空間,從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過程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是高校公共課教學改革的新嘗試和新體驗。超越以往的教學方式,翻轉課堂在培養學生自主意識的同時,還促進了教師的潛能開發,在完成學習認知的同時,還促進了情感的交融―――即實現了成人和成己、認知和情感的同一。在翻轉課堂的四個教學階段中,準備環節是基礎鋪墊,課前環節是物質保障,課中環節是靈魂動力,課后環節是提升反思。在具體設計和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時,還應考慮并解決一些重要問題。如,尋求適用于文字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策略,并力求這些教學策略的有效性;結合傳統的評價模式,形成科學的翻轉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等等。這些都是翻轉課堂未來研究的方向。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7
一、積極心理學的概述
“積極心理學”一詞最早出現在馬斯洛(A.H.Maslow)的《動機與人格》一書中,該書中的標題為“走向積極心理學”[2]。但是并沒有引起心理學界的重視,直到塞利格曼在APA年度大會上明確提出把積極心理學作為自己任職的主要任務時,才開始使積極心理學走上了人類的視野[3]。20xx年出版的《現代心理學史》第八版中,著名的心理學史家、心理學家舒爾茲把積極心理學稱為現代心理學的發展之一[4]。
二、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意義
1.以積極心理學理論明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標
積極心理學和傳統主流心理學相比:傳統主流心理學是如何幫助大學生解決現有的心理疾病或心理問題,只關注到一部分人群,無法廣泛性地服務于普通的大眾學生[5]。其實心理健康教育是為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對心理健康概論、交往心理和調適、情緒紛擾與控制、戀愛心理與調適、學習心理與調適等多方面內容的課程[6]。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內容是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幸福感主要是體現于生活質量和積極品質感受,這種幸福感的主要是個體的自我實現體現如何與生活質量的一種協調。對事件的解釋和看法是否個體感到幸福,有沒有幸福感[7]。這也是對自己已有的生活狀態和理想的生活狀態的一種肯定的感受[7]。目前,積極心理學主要是探討人類的幸福感、積極品德、愉悅感,研究積極品質和積極情感體驗[8]。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可能會導致資源不足、出現就業難,理想生活和現實生活巨大差距會導致大學生的沒有幸福感。從而導致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所以培養大學生的幸福感,提升大學生的積極品質是現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
2.以積極心理學視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影響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以前主要關注的是消極心理學的方面,主要內容是對個體現存的心理問題的診斷與治療,解析心理異,F象,側重于心理問題的解決[9]。積極心理學是以注重大學生個體內心潛能的激發,培養積極的品質,如個體積極的情感、積極的思維、積極的品質等;現階段將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積極心理教育有機結合,不斷豐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目標[10]。筆者認為現代教育應該把目光聚集在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增強幸福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幫助當代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理性的對待理想和現實生活的不同,以積極向上的品質來自我調整,以堅忍不拔的意志來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大學生在面對未來生活和危機時,能夠積極面對,自我調整心理問題。這是積極心理學在當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
3.以積極心理學理論轉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
在現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多學生意識不到自己的心理問題,就算意識到了心理障礙也不愿意主動咨詢并尋求幫助,而學校對這些現象無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只能通過在一定區域開展心理學講座、建立咨詢室、情緒發泄屋等。這些工作卻沒有帶給學生多少效益,甚至使學生接受了負面的影響。所以,要以積極心理學改變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首先,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建立積極向上的品質與態度,注重個體的生活態度與幸福感,幫助學生以積極向上態度的面對外在環境和挫折,以完善個體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質,提升品德境界。
本文認為在教學內容增加趣味性,以鮮明的個性色彩和心理特點來使大學生參加各種心理劇演出;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與他人分享的'愉悅,使大學生的有一個良好的的情感體驗,挖掘大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大學生的積極、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從而達到預防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出現,促進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健康發展。結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國現代高等教育中顯示重要地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個人成長與未來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培養全方面綜合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啟到了重要作業,F階段是利用對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建立學生自信與自尊,對社會現狀與生活質量保持一個積極向上的態度,從而促進個體更快地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xx,56(3):216-217.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xx,(3).
[3]劉劍.積極心理學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中的作用[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xx,(12).
[4]Schultz,DuaneP.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M].NewYork:Thom-sonPress,20xx:152.
[5]葉昇堯.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幫助,第五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20xx:161
[6]裴利華.模糊數學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測評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xx(12):115-118.
[7]Dinner,E.SubjectWell-Being:TheScienceofHappinessandaProposalforaNationalIndex[J].AmericanPsychologist,20xx,55(1).
[8]卡爾.積極心理學[M].丁丹,譯.第2版.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xx:196-197.
[9]吳霞.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xx
[10]劉源.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研究及培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xx.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8
1 引言
隨著積極心理學研究的興起,希望作為一種積極體驗其研究也日益受到學者關注。字典上將"希望"這一詞語解釋為對某些渴望發生的事情的一種知覺;百度百科則認為希望是形容某種情緒的詞語,這種情緒是個體對與其生活相關的事件和環境等因素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的情感產物。上述兩種解釋分別從認知領域和情感領域對希望做了概念界定。心理學界有關希望的定義更是多達幾十種,但這些眾多定義間的分歧大都圍繞同一個問題展開:即希望到底是一種情感還是一種認知?當代心理學認為希望是一個既包括情感成分,也包括認知成分的概念。希望的研究鼻祖 Snyder 認為希望是一種以目標為核心的思維模式,包括途徑思維(認為個人能找到實現目標的方法)和能動性思維(個人對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方法具有主動性和堅持性動機)兩個維度。[1]
從這一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個體的目標對個體能否產生希望起著重要作用,希望的兩個維度也是圍繞目標為中心繼而對個人生活產生實際影響和價值。目標對個體而言是否有價值、目標設置的是否清晰合理、個體實現這一目標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因素都會影響個體希望的產生。
希望與心理健康和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是積極心理學領域的一個熱點,多數研究表明,希望是維持個體積極情緒和心理健康的主要動力,[2]國外研究均發現希望與心理健康存在密切關系。
Korner 指出希望的本質即一種健康應對的積極現象,它不僅能夠避免失敗,還能讓個體更好地應對壓力情境和壓力事件。希望水平較低的個體其心理和生理更易出現問題,絕望(Hopeless)和抑郁間存在相關。Feldman 的研究表明,希望能正向預測生活意義,負向預測焦慮與抑郁。Cheavens 等的研究表明希望水平較高的個體能尋找到更多的方法去克服困難,[1]而這一發現也恰好表明了希望是一個包含途徑思維和能動性思維的二維結構,驗證了希望概念中劃分出途徑思維這一維度的有效性。希望的培養對個體的生活具有重要意義,高希望的個體的焦慮和抑郁情緒較低。[3]
因此從實踐著手提高個體的希望水平的團體或個體干預研究也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另一熱點。但這些希望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和干預研究僅考察了希望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結果,忽略了希望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過程,因此有必要了解這一影響的內部過程。
應對方式是個體在應激和壓力情境、事件中采用的用來保持心理平衡的`認知和行為方式,是心理應激路徑中的重要影響因素,能有效保護身心健康。[4]
應激理論也指出,應激是一個包括應激源、中介因素和應激反應等因素共同作用的過程,有研究表明壓力性生活事件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過程中,應對方式在這一過程中起中介作用,應對方式能有效預測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水平,傅俏俏等人的研究發現積極應對方式能提高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消級的應對方式則會降低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5]
基于前人研究及相關理論分析,本研究擬考察應對方式在素質希望與生活滿意度間的中介效應,以期為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論依據。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在洛陽市三所高校隨機發放 900 份問卷,現場填寫并回收,錄入有效問卷 866 份,問卷有效率為96.2%.
2.2 研究工具
2.2.1 成人素質希望量表
采用任俊等人翻譯的成人素質希望量表,共12 題, 適用于 15 歲以上成人。[1]陳燦銳等人進一步在中國成人身上檢驗了該量表的信效度,結果較好。[6]本研究中量表的α系數為 0.69.
2.2.2 生活滿意度量表
采用 Diener 等人編制的生活滿意度量表,共 5個題目,7 點計分。[1]量表總分為各題分數的平均分。本研究中問卷的α系數為 0.72.
2.2.3 簡易應對方式問卷
采用汪向東等修訂的簡易應對方式問卷。包括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維度,共 20 題。[1]
本研究中量表總的α系數為 0.75.
3 研究結果
3.1 素質希望、應對方式與生活滿意度的相關分析
以素質希望兩個維度均分、素質希望的總均分與應對方式、生活滿意度間進行相關分析。結果發現希望總均分與生活滿意度存在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 0.26、與積極應對存在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 0.44;與消極應對存在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為 0.1(見表 1)。
3.2 素質希望、應對方式對生活滿意度的多元回歸分析
通過逐步回歸的方式,將素質希望的兩個因子和應對方式的兩個因子作為自變量,生活滿意度作為因變量,建立回歸方程,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見表 2.
如上表所示,最后進入方程的是素質希望的能動性維度和應對方式的兩個維度,其決定系數為R2=0.167.三者對積極應對方式均有正向預測作用,能動性、消極應對方式和積極應對方式的標準回歸系數分別為 0.293、-0.187 和 0.134,這三者對積極應對方式得分的解釋率為 16.7%.
3.3 應對方式在素質希望和生活滿意度間的中介效應檢驗
運用回歸分析考察中介效應需滿足以下條件:
。1)自變量與假設的中介變量、因變量三者之間兩兩相關顯著;(2)當中介變量進入回歸方程后,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相關或者回歸系數顯著降低。[7]在上表的回歸分析中,途徑思維沒有進回歸方程,而能動性與消極應對方式相關不顯著,能動性與積極應對方式和生活滿意度均顯著正相關,積極應對方式與生活滿意度之間滿足中介變量的前提條件。
由表 3 結果可見,三次回歸分析 t 檢驗結果均顯著,能動性思維能顯著預測生活滿意度,應對方式的積極應對維度也能顯著預測生活滿意度,當積極應對維度進入方程后,t 檢驗結果仍顯著,同時由于 c'這一回歸系數也顯著,所以積極應對在希望與生活滿意度間是部分中介效應,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 0.326× 0.159/0.277=18.7%.
4 討論
4.1 大學生素質希望與應對方式、生活滿意度的相關
從素質希望與應對方式和生活滿意度間的關系看,素質希望的總均分與生活滿意度、積極應對存在正相關,與消極應對存在負相關。這一結果說明希望水平較高的個體一般都會結合自身實際,設置較為清晰合理的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個體有較為強烈的實現目標的意愿和動機(高能動性思維),并可能會較多地采用積極應對方式尋找多種實現目標的方法和途徑(高途徑思維)去克服困難,因而其生活滿意度體驗也較高,心理發展較好。而希望水平較低的個體可能在設置目標時就存在目標不清晰不明確,或者目標實現的可能性較小等問題,實現目標的意愿動機也不強(低能動性思維),遇到困難和障礙更愿意選擇逃避或否定等消極應對方式,不能靈活變通找到實現目標的方法(低途經思維),因而其生活滿意度體驗較低。
進一步的回歸分析發現,素質希望的兩個維度中只有能動性維度能較好地預測個體的生活滿意度水平,而途經思維沒有進入回歸方程。這可能與兩個維度的含義有關,能動性思維指的是個體找尋實現目標的方法和途徑的主觀意愿和動機,體現了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其更大程度上是一種意圖(例如,我要追求或實現某一目標),因此能較好地預測個體的生活滿意度。"途徑思維"則表明個體能找到多種實現目標的方法,但僅停留在"知道"這一認知層面,缺乏實現目標的動力,沒有實際的意志行為發生,即不能很好的堅持實現目標,那么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個體的生活滿意度也會受影響,因此有學者指出,能動性思維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更加重要。[8]
4.2 應對方式在素質希望與生活滿意度間的中介效應
本研究僅發現了應付方式中積極應對的中介效應顯著,積極應對方式在素質希望影響生活滿意度的路徑過程中起中介效應,所占效應為 18.7%.
素質希望通過積極的應對方式影響生活滿意度,說明希望水平較高的個體一般都能根據個體實際情況,設置清晰明確的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不僅能找到多種實現目標的方法和途徑,而且主觀動能性較強,相信自己有能力運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因而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個體能較好地調整自己的行為,用靈活的方式來擺脫困境,更有可能采取積極應對的方式要求自己并處理困難,當問題解決后,個體就向目標更靠近,因而具有較高水平的生活滿意度,這與前人研究的解決問題能正向預測幸福感的結論基本一致。
Snyder也指出,積極情感和成功的應對經驗能進一步激發個體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和實現目標的動機水平。因此,希望、積極應對和幸福感之間是一種高希望→積極應對→高幸福感→更高希望的良性循環。[10]但本研究中并未發現消極應對方式在素質希望與生活滿意度間的中介效應,這一結果與孔德生等人[9]的研究結論一致,即素質希望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更多以積極應對方式為中介。而這恰恰也與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題相切合,它倡導人類更多關注自身的積極品質和力量并以此獲得更多的幸福。
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健康不僅意味著消極情緒的減少,更重要的是個體有更多的積極情緒體驗,積極和消極的形成是兩個獨立的特定機制并有不同的特點。但這并不意味著二者間的絕對獨立,從哲學意義上講,二者之間也存在內在聯系性,是同一矛盾兩個方面的不同體現,因此,積極心理學并非讓個體全部逃避或忽略自身的消極情緒和體驗,而是引導人們在積極心理學的視野下學會轉化,創造更多的條件讓消極體驗轉化成積極體驗,從消極中尋找到更多的積極意義,因此培養個體的積極體驗、積極應對等對提高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
5 啟示
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素質希望和積極應對兩因素對提升個體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作用,這也提示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培養個體的希望水平和積極應對的認知行為模式。
具體而言,我們應結合個體自身實際情況,幫助個體設定階段性的、清晰而又明確的目標,以目標為核心,采用多種形式和手段激發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想方設法實現目標。遇到困難和障礙停滯不前時,教育者要引導個體在阻礙面前學會變通,尋找并創造更多的條件去消除壁壘、化解矛盾,最終實現目標并產生一定的積極體驗,實現積極心理學的終極目標--讓人們生活得更加幸福。
參考文獻:
[1]張曼。行政人員角色壓力、素質希望與心理健康的關系[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xx.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9
摘要:由于網絡有著多種多樣的價值觀和虛幻的社交環境等特點,給大學生帶來了多種多樣的學習、生活題材。但是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大學生盲目的迷戀網絡會使情緒失控、性格扭曲,嚴重的會產生違法行為。如何讓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一個新的變化,讓大學生在網絡環境的影響下能夠產生積極向上的心態,下面對各方面的影響進行分析說明。
關鍵詞:網絡環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新模式
由于當今社會科技的迅速發展,網絡已經走入大學生的生活,并且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它對大學生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網絡信息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很多樂趣,也讓大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各種各樣的信息。但是,網絡中那些不健康的信息會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負面的影響,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產生了不利因素。為了降低這種負面影響,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得到轉變,我們可以采取分析網絡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來尋求解決的好辦法。
一、網絡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
。ㄒ唬┚W絡多元化的價值觀對大學生認知的影響
由于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導致全世界信息的聯通,產生了極大的信息量,這也讓互網絡有了多元化的價值觀。對同一件事網絡上可以產生各種不同的觀點和價值觀,這讓對價值觀取向認識不清、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大學生來說很難辨別對錯,造成對事物沒有客觀的認知、情緒容易波動、行為容易過激。所以,有著極大信息量和多元化價值觀的互聯網,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取向影響很大。
。ǘ┚W絡虛擬性影響大學生的行為方式
網絡與現實生活相比差異很大,網絡自身存在著虛擬性,大學生足不出戶就能通過網絡了解世界的各種信息,通過網絡的社交平臺可以在不經過見面的情況下進行交流、溝通,他們也可以不用使用真實信息來進行一些虛擬性的活動。由于大學生的心智還不算成熟、情感比較豐富、情緒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當遇到不開心的事,就容易意氣用事,產生一些過激的行為。當大學生被網絡上的這種虛擬的人群所利用,對他們蓄意煽動,將一些不開心的事擴大化,使得大學生產生一些負面情緒,發生過激的行為,嚴重者甚至觸犯了法律造成犯罪。網絡犯罪比現實生活要難以預防和控制,在現實生活中,學校和社會可以通過道德、法律以及一些思想教育來加強對大學生的行為管理,讓大學生在思想、行為上有所約束,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大學生的情緒波動,從而減少了大學生的犯罪幾率。然而,網絡的虛擬性讓心智不成熟的大學生們隨意的釋放情緒、發表言論,導致法律、道德對行為的約束有所減弱,造成了不可預見的后果。所以,網絡的虛擬性給大學生的行為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ㄈ┚W絡交流對象間接性影響大學生的溝通
由于,大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情感比較豐富、性格比較敏感,在交友時比較羞澀;所以,他們在面對面交談時會受到環境和條件的影響,不能敞開心扉、放下顧慮的交談,在思想和情感的表達上往往不夠深入透徹,沒有達到很好的交流的效果。然而,在網絡上的社交就不同了,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的一些社交軟件,例如微信、QQ等,無需見面以文字、圖片、語音的形式進行交流,不受環境等條件約束,可以敞開心扉、隨時隨地的交談,這樣也能讓大學生很容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大學生很容易沉迷于這種虛擬的網絡社交中,使他們對現實生活中的人失去信任感,對現實生活中的事產生排斥感,讓他們的性格變得孤僻、冷漠。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網絡環境下的轉變
依據大學生心理健康受網絡環境的影響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當前存在的問題,為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創建一個新模式,達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ㄒ唬┳尨髮W生心理健康教育向全校進行開展,使每個大學生都能夠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作為學校應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除了專業知識的教學以外,還要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學校應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讓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推廣和普及。學校可通過對大學生心理方面的測試,研究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差異,然后針對這種差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課題講座等;同時,可以通過各大媒體進行宣傳,讓校園到處都充滿心理健康教育的氣氛,讓大學生主動接受并重視起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從而可以預防和降低不良心理的產生,達到培養優秀的全面發展的人才的目的。
。ǘ└陆逃砟睿D變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在網絡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老師要隨著網絡的發展變化,以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發展變化,來快速轉變教育觀念。老師應將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與現代化的教育模式相結合,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創建完整的現代化教育體系,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讓學生學會如何正確對待網絡的虛擬性。這種更新的教育理念和轉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提高了學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也為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動力。
三、結語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網絡作為大學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學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著諸多困難。在當前的這種網絡信息社會中,學校要加倍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創建完整的現代化教育體系,掌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方向,培養大學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三觀”意識,增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理念和社會責任感,讓大學生的心理向著正確的、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鄧虹.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轉變思考[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xx(20):41-42.
[2]郭英君,舒娜.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構建[J].內江科技,20xx(10):107-108.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0
摘要:“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社會建設領域的價值訴求,是經濟社會和諧穩定、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本文將“和諧”一詞運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獨特的視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諧
和諧是一種品質和價值取向。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時期,國家建設以及社會發展對大學生人才的需求,在數量與質量方面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在這樣的時代,大學生能夠實現和諧發展,直接關系到他們的成長、成才。然而,大學生要想實現和諧發展,必須在心理發展上實現和諧,這就為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和諧觀”,提供了理論依據。
1、教育內容的和諧———增加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關知識
上下五千年,悠悠中華史。中華民族在千百年的風雨兼程中凝練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如如儒家經典《中庸》提出的“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薄盾髯印诽岢龅摹叭f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等。教育者應當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在緊密聯系當代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與思想實際的基礎上,利用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知識,創造出“中國味道”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應當要求大學生通過學校圖書館或網絡等查閱有關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知識,并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對他們的掌握情況進行考評。但在注意,考評的分數高低并不是最終目的,重要的是讓大學生在查閱、理解、吸收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樹立和諧的思想觀念與思維方式,使和諧成為他們的價值取向。
2、教育過程的和諧———教育工作要有目的、有計劃,切忌無章法的教育
從概念上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有關心理學的方法和手段,對他們的心理施加影響,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活動。因此,教育者在組織、實施大學生心理教育時一定要有目的、有計劃。關于這點,教育者要做到兩個要求:一是堅持循序漸漸、由淺入深的教育;二是堅持有步驟、有輕重緩急的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是一項短期內可以完成的工作,這是因為它的教育對象———大學生存在著太多的差異性。同時,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也有很大的易變性。
3、教育互動的和諧———善于利用情感交流,增強教育工作的人文性、親和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質上是教育者與大學生情感的對話與碰撞。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若能持著真誠之心組織、實施教育工作,必定能夠引起大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他們了解到這項教育活動是真真正正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有利的。具體而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動的和諧可以從: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創新教育方法和關注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與情感變化等三方面入手。因此,教育者應當關注大學生的情感生活,若發現他們出現情感問題,及時解決,以防他們衍生出諸多嚴重的心理問題。
4、教育環境的和諧———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
人生活在一定的環境當中,或是政治環境,或是經濟環境,或是文化環境。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最主要的就是校園文化環境。就大學生而言,他們主要的活動場所就是校園,無論是生活、學習、娛樂還是進行各種情感交流,都離不開校園這個重要載體。因此,構建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于大學生心理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教育者應當積極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當然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不僅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廣大大學生的精神支持與積極營造。
參考文獻:
[1]俞衛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與教育對策[J].教育與職業,20xx(11).
[2]史立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的構建與實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xx(8).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1
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每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它既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原點,又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歸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高校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的主要途徑,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形式為主要方式普及在校大學生心理科學知識,有效地提高了在校大學的心理綜合素質。然而,作為一門新興素質教育課程,從課程教育目標、課程教育內容和課程價值定位等方面看,該課程的基礎理論基本延續了傳統主流心理學即“消極心理學”理論,大多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把關注點放在心理問題學生群體上,把發現和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作為教育的重點,既無法從根源上有效預防和徹底消除大學生心理問題,更不可能從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方面,對大學生的心理潛能進行充分挖掘和培養,再加上全國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體系的理解不一致,傳統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逐漸暴露出不足[1]。積極心理學倡導的理念開拓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新視野,構建基于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局限性
、逍睦斫】到逃n程指導思想消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目前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其最終教育目的應遵循心理教育的總體目標,即幫助大學生開發心理潛能和提高心理素質。然而,目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多是以傳統的消極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將大學生作為潛在的心理問題對象,將重點放在“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上并將其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主要出發點,主要關注的是大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缺陷和弱點。在這種消極思想指導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基本上以治療心理疾病、預防心理問題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為主,在實際課堂教學則以矯正和診斷心理為重點。這種思想消極的課程體系不可避免地具有先天局限性,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偏離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本應發揮的教育功能,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方面,不利于充分挖掘和培養大學生的心理潛能和心理品質。
、嫘睦斫】到逃n程教學內容欠合理
目前,受“消極心理學”理論的影響,大部分高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地理解為消除學生的心理問題,如焦慮性障礙、抑郁性障礙、恐怖性障礙、強迫性障礙、疑病性障礙等障礙性心理健康問題。在此教育理念影響下,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內容以病理性心理和消極性心理為主,即以心理問題為中心,相關的理論研究則主要集中于關注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表現、預防和矯正方法。心理教育導向和教學實踐,無形之中使絕大部分大學生錯誤地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涵片面理解為心理問題,誤認為只有那些心理有問題的大學生才需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種教學內容不夠科學的課程體系過于關注缺陷和問題而忽略了學生自身發展潛能,不利于大學生拓展心理素質和開發心理潛能,也反過來制約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真正提高。
、缧睦斫】到逃n程教學缺乏完備的體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首先應具備完整的學科體系,不同心理課程的教學內容互補、教育功能各異、教學方式靈活,教學覆蓋范圍和課程時間安排協調統一,從而構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但目前各個高校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都較為分散,各科之間教學內容重復,沒有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此外,有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置缺乏連貫性,過于隨意,沒有及時對教材內容進行更新,導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嚴重滯后,不能滿足新形勢下不同個性大學生實際心理的教育需求。更有部分教師只憑自己的興趣開課,沒有考慮其開設的課程是否有利于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目標,是否符合當代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栊睦斫處熕仞B有待提高
目前,不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由德育工作者和思政輔導員承擔,而這些教師很多并不是心理學專業出身,沒有經過心理學的嚴格訓練,沒有掌握系統的心理學知識,甚至有些心理教師本身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缺陷,沒有辦法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涵,導致有些心理教師只能采用灌輸式手段授課,心理課程教學質量自然無從談起。不少心理教師憑著自己的感性認識照搬課本理論知識來處理大學生碰到的心理問題,隨便給出現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扣帽子,視之為洪水猛獸,并利用一些強制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來處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心理教師素養欠缺導致紙上談兵的理論教學,無助于從根本上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反而可能對大學生心理造成再次傷害和扭曲。
二、積極心理學取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體系
高等教育不僅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更需要關注職業能力的培養,其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綜合型人才,這就要求大學畢業生必須擁有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良好的道德素質和健全的心理素質。目前許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較為優越,父母對子女過于溺愛,加上社會環境日益復雜,導致高校大學生群體容易形成心理問題,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育目標必須重點關注大學生現實生活中心理問題的預防和個體積極心理品質的養成,挖掘當代大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社會適應能力和應對挫折能力,將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教育目標。積極心理學是對以心理問題為焦點的消極心理學的有效補充和理論升華,平衡和完善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構建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并將其運用到課堂教學實際當中去,有助于促進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回歸到以人性為本的教育目標上,確立以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全面綜合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大學生個性差異和全面發展相互統一,心理學教師把大學生化為具備發展潛力的個體,挖掘和培養大學生內在的積極心理潛質,有效提高大學生發展積極心理的專業技能,從而形成良好的積極心理品質。積極心理學理念對完善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長遠發展,維護高校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以積極心理學理念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進行認真的研究分析,并且完善和創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已經成為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課題。
三、基于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體系建設
、逡苑e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導,確定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目的
傳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點關注存在心理適應困難、心理行為失調的特殊個體,其關注的對象只是大學生群體中的問題學生。而絕大多數在校大學生的正常心理需求則沒有引起重視,導致大部分學生只能了解一些如焦慮性障礙、強迫性障礙、抑郁性障礙等不良人格的形成,卻沒有機會認識自身內在潛能進而發展自信的'積極人格品質。積極人格品質可以將個體內在的積極力量有效激發,大學生可以發揮自身的潛力,更好地應對和解決現實問題。要認識和發展大學生個體內在積極潛能,使之形成一種日常行為模式,需要借助一定的教育途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則可以有效充當這一途徑。積極心理學所提倡的理念有助于改變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對傳統心理學認識上存在的誤區,從根本上重視和鞏固大學生心理的積極特質,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問題”模式轉變為“發展”模式,以大學生的實際需要為中心和歸宿,幫助大學生學會用積極態度來對待心理問題,幫助大學生學會挖掘自身潛力,為大學生提供積極幸福體驗,從而在積極心理學理念的指導下將高校心理健康課程體系的教育目標朝著積極向上的方向轉變。
㈡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導,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體系
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心理學課程的內容設置要適應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實際需求,科學選擇和當代大學生最為貼近的相關心理主題,從積極的維度入手介紹和解釋這些心理學問題,一般應由必修課和選修課構成。高校心理健康必修課以普及和傳授心理學基礎知識為主,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幫助在校大學生主動認識和發現自己的潛在積極品質(如友善、勇敢、智慧、毅力、積極的人際關系和情感,即傳授幸福的內容和技巧),有助于大學生增強自我心理保健意識,掌握并應用心理健康知識,培養其自我認知能力、人際溝通能力、情緒調節能力等,最終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積極心理學必修課側重教授幸福的內容和技巧,但積極教育不僅僅是簡單的、獨立的積極心理課程。積極教育可以滲透在大部分的心理素質培養選修課程中,心理選修課應堅持多元化的原則,根據大學生心理發展的不同需求、不同特點和不同興趣開設相關的心理課程供大學生自主選擇。不同選修課的主題要有明顯的區分度,不應求大求全,而應注重課程設置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缫苑e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導,重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內容
積極心理學始終強調心理學家應該重點關注人的積極發展與可持續性發展,它的基礎方法和理論都是緊緊圍繞著“人”來研究,充分發現個體的內在潛能從而讓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積極向上地應付日常問題。傳統心理教育課程的內容較少生活化而更具理論色彩,因此要實現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價值取向,就必須選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積極內容”來組織心理教學,避免過多采用“消極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內容應將心理學理論和日常生活有效銜接,引導高校大學生對社會生活事件的心理學意義進行講解和探討,提高大學生解決社會生活事件的能力與技巧。在心理健康教學內容設計上應關注大學生積極人格的發現和培養,遵循大學生主動體驗的原則,從而使大學生通過積極領會和體悟進而自主構建自身完善的心理系統。此外,課程教學內容應該隨課程教學的不同時期和不同對象做出相對應的調整和更換,使課程教學內容處于一種相對動態的調整之中,這樣才可以為當代大學生提供心理探索空間,從而實現大學生“自主生成”積極心理品質的提升。
、枰苑e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導,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價體系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非單純地向大學生傳授心理學知識,也不是某種心理素質的訓練,而是注重引導和促使大學生心理行為的改變和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因此,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評價,很難從知識的掌握方面進行評估反饋。另外,因為大學生的心理變化也是一個動態的演變過程,很難用一種明確的尺度來量化大學生心理素質。心理學是一門以大學生個人的直接經驗為中心的學科,其教學評價方式應該以大學生的自我體驗為主要評價依據。積極心理學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注重完善與優化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教師應該在課程教學的各個階段利用量表施測、自我分析報告和問卷調查等工具與方法,同時結合師生交流、游戲互動和個別訪談等措施對大學生心理整體狀況進行科學調查,主要考察以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體系的教學效果,確定心理教學模式、心理課程內容、心理課程目標和心理課程設計等是否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是否適應當前大學生心理發展的實際情況,從而完善心理課程教學效果科學評價機制,并以此優化心理教學模式和調整教學內容,從而更好地發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科學性與實效性,不斷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質量。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2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近年來我國政府已經將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0xx 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xx〕19 號)文件中明確提出: 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將人文素養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目前,90 后大學生群體已經成為高職院校學生主體。這批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 自信、積極、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強,同時,由于與本科院校學生定位不同,文化成績相對較差,且多數是獨生子女,也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心理健康水平相對較低、容易受挫。中山大學對廣州市 9所高職院校 3 500 名大學生的調研發現,有 682人有過自殺傾向,約占被調研學生的 21. 3%。大量的研究表明: 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不容樂觀。面對新形勢,如何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創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思路,已成為各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工作的重點研究內容。
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的創新高校教育者秉持何種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直接決定其教育價值取向與追求,影響其選擇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探索,并制約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一方面,大多數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均是基于精神分析、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三大理論開展。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論和華生為代表的行為主義理論,均是問題心理學取向,強調關注工作對象身上所存在的問題,致力于各類癥狀的消解。而多數基于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的工作開展實際上關注的也是少數問題學生的咨詢輔導。
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常被認定為安全底線部門,主要任務就是確保學生在校期間不會因為心理相關問題引發安全事故。在此背景下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難免因此存在先天不足,主要表現為重障礙咨詢輕發展引導、重個別咨詢輕團體輔導、重危機干預輕普及教育。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僅要關注心理疾病的防治,更要關注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不僅要預防各類突發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更要幫助學生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因此,高職院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正確定位應該是: 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指導,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維護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質,激發心理潛能,形成良好的人格狀態。
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象的轉變傳統高職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對象為少數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強調對這些學生開展識別、干預、轉介等工作,避免因各類心理疾病導致校園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這種工作模式存在明顯的局限性,絕大多數正常的學生因此而游離于學校心理健康工作范疇之外,導致心理教育工作成效較差,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此外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出現并非朝夕之功,很多問題都是當事人的困擾長期得不到解決,不斷積累造成的。所以,一旦等問題出現后再去尋求解決,往往就會變得比較棘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該是一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致力于幫助每一個學生實現全面發展,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的培養不能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工作技能的訓練,還應該致力于健全人格的培養,落實“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個體成長、成才的重要前提。因此高職院校心理工作的主要對象應該從少數有心理障礙的`學生群體轉向絕大多數正常的學生群體。
3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點的落實
3. 1 工作隊伍建設: 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智力資源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是在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工作的主要力量,決定著心理工作的開展成效。加強心理工作隊伍的建設對學校心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主要包括教師隊伍和學生隊伍。教師隊伍多數由專、兼職老師組成,一支高度專業化的心理教師隊伍是確保相關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要強化隊伍建設必須加強師資建設,做到專職老師專家化,兼職老師專業化。專職心理老師是心理工作的核心力量,他們的成長是提高心理工作質量的關鍵。學校應該在制度上保證專職老師工作的專業化,同時為專職老師提供更多的學習、培訓機會,保證老師們專業的成長性,為專職老師成為業內專家創造條件。兼職心理老師是心理工作開展的骨干力量。學校應當在制度上為兼職老師開展工作創造空間,將兼職老師的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同時,為兼職老師定期組織學習、培訓、考核,提高兼職老師的專業能力。
3. 2 課程體系建設: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現行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內容: 心理健康、自我意識、學習心理、個性心理、人際交往心理、戀愛與性心理、擇業心理,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又融入了網絡心理、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方面的內容。作為選修課或必修課納入課程教學體系,多以知識講解和案例呈現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存在知識化和理論化的傾向,且多圍繞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困惑、壓力等心理問題開展,關注的是如何排除大學生的各種困擾和緩解壓力,忽視了對個人潛能的開發和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身心特點決定了他們更易于接受活動式、體驗式教學方式。因此將各類切合主題、形式多樣的活動融入心理健康課程體系就顯得非常重要。例如經典的價值拍賣活動可以融入職業生涯規劃章節課程,幫助學生澄清個人價值取向,更好地明確個人職業生涯規劃。
3. 3 心育資源的整合: 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高校一般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劃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疇,缺乏對各教育資源的整合。同時,在高職院校中,如果只靠數量有限的專業人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會陷入疲于奔命或是力不從心的尷尬局面。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的策略,有效整合校內外各種心育資源就顯得尤為必要。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現有校內資源的潛力,加大對于專職心理教師的培養力度,制定有針對性的培養計劃,在政策和制度方面鼓勵專職心理教師向專家化方面發展。同時也要充分發揮院系輔導員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分批組織輔導員參加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認證培訓及各類相關學習培訓,并安排其中的優秀分子協助參與學校各類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工作,這樣可以有效化解心理咨詢專業人員數量有限的尷尬。另一方面,學?梢詮男M馄刚堃恍┙涷炟S富、理論精深的心理專家來校講學,并定期對學校專兼職心理老師進行培訓和督導,能夠有效提高學校心理老師的專業水平,提升學生心理咨詢的服務質量。
此外,20xx 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中曾明確指出,只有專業的精神衛生機構才能開展心理疾病診斷與治療相關工作。因此各高職院?梢钥紤]與當地精神衛生?漆t院建立工作聯系機制,簽訂醫療服務合作協議,定期邀請精神?漆t生來校坐診,建立在校學生就診綠色通道,建立起心理疾病學生的識別、轉介、干預、追蹤機制,確保學生在校期間的心理安全。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3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是當前高校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但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還存在諸多問題,制約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從課程教學目標、師資水平、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方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提出相應對策和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問題與對策
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和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持續深入,高校大學生面臨的競爭和壓力加劇,致使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大學生心理健康受到了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高等學校目前面臨的迫切而艱巨的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16號”文件明確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項重要內容,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目標,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為重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目前我國高校普遍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這是培育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適應環境和自我調節的能力重要途徑。但多數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著目標不明確、師資水平參差不齊、教學方法單一、教學評價不科學等問題?梢,研究和改革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存在的問題與表現
。ㄒ唬┱n程目標不明確。教學目標對教學具有規定性,它決定著課程教學追求的方向,不同的課程目標界定將對課程教學過程產生的導向性影響,最終對課程教學結果產生實質性差異。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目標存在著一些分歧,集中表現為理論化與技能化之間的爭論。所謂理論化,是指強調課程教學的理論性目標,主張課程教學通過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素養,通過提高他們對各種心理問題的科學認識能力,促進他們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狀況。所謂技能化,是指強調課程教學的實踐技能性目標,主張課程教學應關注大學生應對各種心理問題時實踐技能的提高,注重具體方法對大學生應對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心理問題的實踐價值。這種分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及其質量的規格和統一產生了不利影響。
。ǘ⿴熧Y水平參差不齊。由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國高校教育工作中起步較晚,因此課程的專業任課教師較為缺乏,各高校為解決專業教師不足的問題,往往采取一些變通的方法,這往往出現兩種情況。
1.以心理學專業教師來承擔該課程教學,但由于這部分教師與學生接觸較少,缺乏實踐經驗,因而教學往往是從理論到理論,課堂教學不能真正達成教學目標。
2.以鄰近學科的教師來擔任該課程教學,主要是一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雖然這部分教師實踐經驗豐富,但又缺乏心理學基礎理論知識,因而課程教學不夠系統,同樣也不能實現教學目標。正因為此,導致目前我國高校該課程的教學質量普遍較低。
。ㄈ┙虒W方法單一。當前,許多高校的課程教學模式主要以“授——受”式為主,教學方法則主要以講授法為主。該門課程同樣也存在著教學方法單一化的問題,但在具體表現上,相對于不同類型的師資表現的形式又有所不同。對于心理學專業師資,教學時是以理論串講為主,缺乏案例佐證;對于思想政治課教師和輔導員,教學時則又是以案例串講為主,缺乏基本知識和理論的疏理。這種教學方法單一化表現,必然影響到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ㄋ模┙虒W評價不科學。目前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評價存在諸多問題。從“評教”的角度看,許多高校在對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評價時,忽視該課程的專業特殊性,往往以傳統課程的評價模式來對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評價,評價的關注點主要是教師課堂教學的“表演性”;在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時,則主要關注紙加筆考試分數的量化結果,忽視對他們實際心理技能和心理健康維護能力的評價,這種評價導向致使許多大學生在學習本門課程時發生方向性錯誤:只突出理論知識的學習,忽視相關技能的發展,影響了課程教學目標的真正達成。
二、解決的對策和措施
(一)確立合理的課程教學目標!洞髮W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具有特殊性的課程。首先,該課程不僅對大學生當前的生活發揮作用,而且對大學生的未來也產生影響;其次,該課程不僅要讓大學生掌握一般心理知識,提高對心理問題的識別能力,也要增強大學生各種心理問題應對能力。因此,該課程教學目標應該是,既要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大學生認識各種心理問題的能力,又要提高大學生應對各種心理沖突和問題的實踐技能,即理論與技能相結合的目標。
。ǘ┨岣邘熧Y水平。教學實踐表明,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是制約課程教學實效的“瓶頸”,提高任課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就成為提升課程教學效能的關鍵。根據目前該課程普遍存在的兩類師資實際情況,采取不同措施,有針對性地解決。對于心理學專業師資,可安排他們參加心理咨詢活動,或擔任班主任,讓他們深入到學生中去,更多了解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要通過舉辦培訓班的形式,對他們進行系統的心理學基本理論知識培訓,提高他們心理學理論素養。
。ㄈ┎捎枚嘣幕咏虒W形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的綜合性,對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出了多樣化的要求。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應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多元化的互動教學形式,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師生互動和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在教學過程中,要把課程教學和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結合在一起,除了教師講授外,圍繞有關主題,嘗試設計不同的教學形式。
1.團體練習。在教學中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組成學習團體,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團體練習,獲得直接體驗,并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如“同舟共濟”、“無家可歸”、“盲行”等團體練習,拉近學生彼此的距離,讓其充分體驗到合作、信任、真誠等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將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的問題,融入類似的案例中,以小組或班級為單位對案例進行討論,并通過課堂分享了解更多不同角度的觀點,集思廣益,引導學生構建自己的觀念體系。
3.角色扮演。通過小品表演的模式,通過學生對角色模仿、想象、創造、感受,釋放一些平時壓抑的情緒,學會換位思考,了解他人的立場和觀點,澄清問題的實質。
。ㄋ模┙嬁茖W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內隱性特性,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結果同樣具有內隱的特性,這客觀地給我們對課程教學結果的評價帶來許多困難。且一種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長期的過程,個性的完善是人全部生活經歷、經驗積累的結晶,不是一時一事就可以完成的,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期望學生上幾節心理健康教育課就發生徹底改變,是不現實的。因此,在本課程的教學評價,特別是學生學業評價中,反對以單一考試的量化手段對大學生的學習進行分等劃類的傳統評價方式。應采用自我參照標準,引導大學生經教學之后對自己在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建立一種以“自我反思性評價”為核心的新的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甘映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探討.高教論壇,20xx,2:92-94
[2]廖壯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探索.梧州學院學報,20xx,10:97-100
[3]楊民,楊立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芻議.文教資料,20xx,5:21-22
[4]孟慶恩.如何在大學生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xx,6:46-48
[5]劉海燕,高艷.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建設.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xx,4:17-19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4
1互動式教學改革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探索實踐
1.1關于互動式教學改革的幾點認識
互動式教學改革是近年來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探索方向,即以任課教師為主導,為學生為主體,強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并且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討論與互動,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互動式教學有其突出的自身特點:一是互動性,相對于傳統課堂教育中教師講、學生聽,“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互動式教學更突出強調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由被動到主動,教師則由主講轉向引導與參與。課堂上師生關系處于平等地位,對話與合作;二是合作性,互動式教學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學生以組為單位開展學習研討,通過頭腦風暴,交流討論,集思廣益。這一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與團隊學習力,學生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三是趣味性,互動式教學中教師根據實際教育需要有意設置一些互動游戲、案例分析、提問搶答、角色扮演等環節,極大地提高了課堂學習氛圍和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與學習熱情。
1.2我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互動式教學改革的背景
筆者所在的學校近年來學院不斷重視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學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設置成全院公共必修課,總計32個學時。
進入20xx年,學校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反映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瓶頸,90后大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與積極性不高,教堂出勤率明顯下降,課程教學實際效果難以保證。有鑒于此,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做過大量調查研究后,決定在20xx級新生部分班級中試點推行互動式教學改革。
1.3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互動式教學改革一次實踐運用
根據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統一規劃,筆者針對所教的市場營銷161班進行教學改革的實驗。
。1)教學前期準備工作。一是教學方案的整體設計。筆者堅持“啟發原則”與“參與原則”,即將引導啟發與學生參與作為整個教案方案設計的核心;二是教學內容的設計,在研究過營銷專業學生的特點(知識結構、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等),對此筆者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提前寫好教案并適當調整教學課程內容;三是教學場地安排,結合于互動式教學特點,筆者提前申請了學院多媒體多功能活動教室,并且科學地布置好場地。
。2)教學實施開展情況。首先,上課之初,筆者將全班42名學生隨機分成6組,每組7人。緊接著在筆者的主持下進行了一個簡單的破冰活動。10分鐘的熱身小游戲過程中,選舉出每位小組的小組長,同時活躍了課堂氛圍;隨后,筆者以一個視頻案例切入教學,要求各小組就視頻內容進行討論并且發言。教師借機觀察與推測學生學習的熱點、難點,進而在接下來的講解中有針對性地引導與講解。兩節課的教學過程,教師通過各類問題引導發學生自主思想,自己找答案。下課前筆者為學生列了1-2本參考資料,要求學生課后閱讀,下次課上進行分享與發言。
(3)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評估。2節課的教學中,有熱身游戲、案例分析、交流討論與自由發言,學生認真投入,積極性與主動性強、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與把握也較為充分,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2此次互動式教學改革中存在的若干不之足與幾點思考
2.1課前的準備工作仍有不足,教學技能技術仍需提升
盡管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從教學程序、教學內容到互動方式上都有認真的設計,但仍然未能最大限度地擺脫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在引導與啟發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過程中也顯得有些生硬。這些從另一個方面也反映出互動式教學不但要求教師具有很高的教學技能技巧,還要求教師對互動式教學有深刻的理解。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良性互動,既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及教學技能的熟練掌握,更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年齡、性格特點、知識水平、行為習慣有深入的了解。教師要將大量的精力放在學生身上,為學生為主體,全力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潛力。
2.2互動式教學改革的預期教學效果難以有效把控
兩節課的教學過程,課堂氛圍熱烈,學生積極性高漲,爭先恐后地發言,歡聲笑語不斷。但學生對課程教學知識點的掌握是否到位,則難以有效把控。在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重視教學重點和難點設置問題,讓問題切中要害,真正讓學生通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掌握教學重點內容。同時教師在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結構、個性特點和理解能力,在引導學生思考時,充分地激發其想象力與創造力,讓學生深入到教學核心內容中去。
3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互動式教學的幾點思考
3.1互動式教學是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教育教育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有其自身特點,心理健康教育課在傳授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同時,還擔負著培養學生心理健康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邮浇虒W不同于傳統的“教師說,學生聽”,而是通過師生雙方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創設情境,學生充分參與,對教學內容通過多情境、多內容、多形式的良性互動方式的`探討,使每一名學生達到掌握知識、發展良好個性品質的目的。互動式教學能有效切合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特點,它通過強調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充分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學生在參與中磨煉自己的思想,形成相應的情緒情感,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益。筆者認為互動式教學將是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教育教育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3.2進一步調動廣大高校教師運用互動式教學的積極性是關鍵
筆者近一年的教學實踐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互動式教學改革在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和保證實際教育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十分明顯的效果。但在這一教學改革中教師對互動式教學改革的態度起著關鍵作用;邮浇虒W要求教師地過去認真備課、認真組織課程教學的基礎上,投入更多地時間設計教學環節和與學生良性互動,同時要也需要教師掌握更多地教學技能技術。與此同時還要教師克服過去陳舊的教學觀念,真正做到課堂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自己最好的老師!只有做到這些,才能真正發揮互動式教學應有效果。
3.3互動性教學改革要進一步突出學生為本,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傳統教學方式是一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接受主體的教育過程;邮浇虒W改革則突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教師把握提問引導的質量,教師提問的水平直接關乎最終的教學效果。學生正是通過教師的問題得以更加深入地思考與探究;二是課堂上的專題討論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激起學生主動思考的興趣;三是教師要掌握傾聽的藝術。教師通過通過有效傾聽鼓勵學生積極思想、暢所欲言,引導學生向更深的方向發展。四是教師要充分把握好互動的范圍,用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用專業知識吸引學生,努力接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并且盡可能讓全班學生都參與進來,最大限度地展現互動性。
參考文獻
[1]劉野.互動教學內涵及實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xx(3).
[2]許倩.課堂互動教學的分析與認識[J].課程教育研究,20xx(1):123-124.
[3]馮萍.談互動式教學中的教師角色定位[J].大學教育,20xx,(5):88-90.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5
摘 要:如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不容樂觀,因心理原因產生的問題越來越多,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迫切需要。本文旨在通過調查探求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提出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問題;健康教育措施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日益加快,大學生承擔著越來越大的心理壓力。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日益凸現出來,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然而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發展慢,未能充分發揮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節作用。因此,通過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現狀分析,有助于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調查
一個月前,我們使用“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與“焦慮自評量表”三種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生心理聯系密切的量表對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的新生進行了心理測試調查。此次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低于正常群體水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集中在強迫、抑郁、 焦慮、恐怖等方面。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一個人心理健康如果出現問題,那么他在其他各個方面都會受到影響。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競爭中取勝,幾乎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競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梢娙缃翊髮W生心理問題愈發嚴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經迫在眉睫。
三、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原因分析
筆者認為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原因可以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主要原因可以分為六點。
1.對網絡產生過于強烈的依賴性
不少大學生一方面因交際困難而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尋找心理滿足,另一方面也被網絡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有的甚至染上了網癮,每天花大量時間泡在網上,沉湎于虛擬世界,自我封閉,與現實生活產生隔閡,不愿與人面對面交往。
2.交際困難造成心理壓力
“踏著鈴聲進出課堂,宿舍里面不聲不響,互聯網上述說衷腸。”這句順口溜實際上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交際現狀,F代大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為不會獨立生活,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不懂交往的技巧與原則。有的同學有自閉傾向,不愿與人交往;有的同學為交際而交際,不惜犧牲原則隨波逐流。
3.學習與生活的壓力
大學生的學習壓力相當一部分來自于所學專業非所愛,這使他們長期處于沖突與痛苦之中;課程負擔過重,學習方法有問題,精神長期過度緊張也會帶來壓力;另外還有參加各類證書考試及考研所帶來的應試壓力等等。精神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極可能導致大學生出現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壓力主要在于學生不善于獨立生活和為人處世,還有生活貧困所造成的心理壓力。
4.情感困惑和危機
當前,大學生對情感方面的問題能否正確認識與處理,已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大學生的性困惑問題,在性意識與自我道德規范的沖突中產生心理矛盾。其次是大學生因戀愛所造成的情感危機,這是誘發大學生心理變異,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極端,甚至造成悲劇。
5.就業壓力
近幾年來,由于社會競爭的加劇,就業市場的.不景氣,大學生找工作或找比較理想的工作越來越困難。這對大學里眾多高年級學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壓力,使他們因焦慮、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許多心理問題也隨之產生。
6.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
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也會成為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比如不當的家教方式、單親家庭環境及學校環境的負面影響、消費上的浪費攀比、對貧困生的歧視、學習節奏過于緊張等等。
大學生的心理困原因概括來說就是一“高”一“低”:高,大學生是個承載社會、家長高期望值的群體,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強烈;低,其心理發展尚未成熟,缺乏社會經驗,適應能力較差。正是這欲與不能之間的矛盾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頻頻出現,并且人數越來越呈上升趨勢
四、大學生健康教育措施
1.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
大學生要積極參加社交活動,在社交活動中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
2.加強心理訓練,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訓練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有效渠道。心理訓練應不拘一格,可以通過組織辯論、演講、郊游、 社會調查等多種形式,根據具體對象,充分運用放松、暗示、音樂、表象、心理劇、模擬與模仿等心理學技術與方法,結合 其他輔助手段、設施,設計特定的情景,使參與者在其中積 極活動,最終達到改變其心理面貌養成預期的行為習慣, 提高心理素質,促進人格的全面發展。
要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賈偉.《善待心靈》[M].北京:di震出版社,20xx.143-147
[2]文柯.《心理學改變生活》[M].北京:世界出版社,20xx.229-243
[3]詹姆斯.《心理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164-170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1-12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5-19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結課論文03-02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5篇02-28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參考文獻03-20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5-18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05-30
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1-15
心理健康教育畢業論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