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和諧教育的實踐訴求論文
摘要: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和哲學訴求。當代和諧教育理論和實踐進入我們視野,同樣有著不可忽視的實踐價值和實踐意義。對和諧教育的內涵、哲學基礎及實踐訴求的探討和審視,有助于進一步明確“和諧教育”在當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關鍵詞:和諧教育;實踐訴求;人的全面發展
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這是馬克思主義觀察和分析教育這一現象的基本觀點。因此,“教育的過程,從本質上說,也就是使受教育者逐步實現社會要求的過程”[1]!昂椭C教育”,正是在國家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使命中,逐漸進入我們的視野并寄予厚望。當我們在探討“和諧社會”與“和諧教育”的關系時,立足點不在于“和諧教育”的理想口號有多響亮和重要,而是要明確“和諧教育”的哲學訴求不是虛懸的理論演繹,而是面對當下實際的教育現象中不和諧的作為,化“不和諧”的教育為“和諧”的教育這樣一個實踐的過程。
一、和諧教育的提出及內涵
有學者指出,和諧是全球化時代的理性選擇。[2]可以說,創建和諧文化是新世紀賦予人們的歷史使命。順應這樣的歷史潮流,我們國家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命題,賦予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深厚的人文內涵,體現了政治、經濟、社會及價值體系的有機合一。和諧社會離不開教育的支撐,教育的實踐訴求因此而凸顯。然而,目前的教育狀況卻不那么讓人樂觀,諸如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嚴重失衡的教育不公平現象,都對和諧社會的構建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針對教育現狀的不和諧,構建“和諧教育”成為當代教育的價值訴求。
關于和諧教育的含義,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首次提出學生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概念。他在《帕夫雷什中學》一書中提到:“要實現全面發展,就要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互相交織,使這幾方面的教育呈現為一個統一的完整過程”[3]。國內對和諧教育內涵的認識,具有代表性的是1998年6月8日至12日由中國教育學會主辦、中小學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和沈陽市沈河區教育委員會聯合承辦的和諧教育研討會上,一些與會專家、學者雖然對和諧教育的內涵各有視角,但實質內涵的理解上沒什么分歧,抽繹出其實質的內容,和諧教育應該包含以下幾層含義:一是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統一;二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及情感、意志等素質的全面發展;三是全面發展包含人的平等發展、人的完整發展、人的和諧發展及人的自由發展諸方面的統一。[4]由此可知,和諧教育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目的是促進受教育者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
二、和諧教育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實踐
哲學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論述是實踐哲學的最高價值體現,其中對“人的本質”的科學理解揭示了作為“個體的人”的現實需要與存在,“人的本質可以界定為:人是在其需要、能力、社會關系和個性的全面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不斷生成的,人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通過勞動歷史地實現其需要、發揮其能力和表現其個性的存在物”。[5]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6]即作為目的的本身的人的本質力量以及人性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全面生成和豐富。所以,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應包括人的需要的滿足、能力的提高、素質的提升、社會關系的豐富、自由個性和主體性的充分發展等豐富的內容。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其實踐路徑由“人的平等發展、人的完整發展、人的和諧發展、人的自由發展”四個方面實現。
人的平等發展。人的發展最基本的要求,首先是以“人”為中心的平等和公平。這里所說的“人”,不是抽象的個體,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經濟關系和社會制度中的“人”,是社會大多數而不是少數更不是極少數的人,在此基礎上,才談得上讓每個個體都能得到平等的發展;這個“公平”,不只是資源分配的合理和利益的共享,更應該是個體發展過程中,分享全面自由發展的公正,是去推進和創造使絕大多數人在物質和精神發展上同樣享有平等的條件、機會和結果。平等的實質就是追求人的發展,一種統一、有序的發展。
人的完整發展。人的完整發展應該是“各個方面都得到發展”,“不成為單相度的人,而且他的各方面的素質、身體、智力、情感、文化等素質都比較協調”[7]。即包括身體與精神的協調發展,也包括能力與品質的全面發展。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作為生產要素的人應該是身體與精神的統一體,身體與精神的協調并進,才能消除體腦界限,把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統一于一身,人的發展才是完整的、全面的。馬克思主張培養社會的人的一切屬性,明確了社會中的每一個人無可爭辯地擁有全面發展自己才能的權力,即才能與品質的多方面發展。這就需要我們打造一個完善的教育體系,培養全面發展的、受到完整訓練的人,這樣才能勝任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規范。
人的自由發展。人的自由發展是指個體最終走向一種自覺和獨立,正如恩格斯所說的,“人終于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8]這里,人的自由發展包含了三重含義:首先,“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亦即人與社會的一體化,個體能擺脫社會關系的束縛,最終成為社會的主人。其次,“成為自然界的主人”,闡明人對于自然的認識是一種自覺理性的駕馭,而不是盲目和被動的關系。
再次,“自己本身的主人”,即個體的發展最終走向一種自覺和獨立,自由自覺地進行創造活動,人處于充分發揮獨特個性和內在潛能的自由狀態。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從不同的向度理解會有不同的內容,但其實質和核心,卻是互相促進、互相包容且互為條件的,它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表達了人類對自身完美狀態的不懈追求。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正是當代教育的目標與追求,教育作為培養人的綜合實踐活動,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了這個責任。和諧教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和使命中進入了我們的教育視野,其義務就是在滿足每個個體自身全面和諧發展的需要的基礎上,為社會造就培養各級各類的和諧發展的人。
三、和諧教育的實踐訴求:追求公平公正的教育愿景
教育從來都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性活動。和諧教育的實踐訴求,也應是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而作出自己的努力,通過和諧教育,打造和諧全面發展的新世紀人才,促進社會和諧有序的發展。社會的和諧有序,其基礎就是教育的和諧。而現階段要實現和諧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即是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和教育人本化的科學構建。
1、保證教育公平,促進教育的和諧社會的和諧,來自教育的和諧;教育的和諧,最基本的一條就是能保證每個社會成員的教育公平性。教育公平,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在享受公共教育資源時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對待,包括教育權利公平,受教育機會均等,教育規則公正等基本方面。教育權利的公平,保證的是每個個體受教育的平等權利,尊重的是每一個個體的基本權利與自由的發展,這是教育公平最基本的保證。其次,受教育機會均等,是保證教育公平的核心。不公平的受教育機會,其實就是對一部分人發展權的剝奪。再次,教育規則公正和科學構建,是個人平等受教育的必要保證,F階段,每個社會成員接受的教育內容和教育過程,依然存在著較多的不平等待遇,特別是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學校之間存在的教育規則不平等,讓這種矛盾和沖突更加突出,所以,如何保證每一個成員在入學、受教育的過程等方面均能得到他們發展的權利,也是保證教育公平的重要內容。
2、追求教育民主,促進教育的和諧教育民主是和諧教育重要的價值尺度。它既是教育價值的實踐訴求,也是教育和諧有序的生活方式。我們國家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學教育的民主進程更需要加快步伐。
我們的教育沿襲了幾十年一貫制的“傳道、授業”做法,極大的限制和制約了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不利于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某種程度上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我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把學生從被動接受的幕后角色,調整到主體參與共同提高的前臺表演上來,徹底打破了過去的“學生的課堂,教師的講堂”這種模式。從事教育教學的工作者,尤其是學校管理者、教師以及家長和社會都應該重視教育的民主。只有教育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主,教育的作用才可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作為教育的主體--學生的潛能才能得以激發,育人者的積極主動性、創造潛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
3、實現教育人本,促進教育的和諧“以人為本”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為本”就是要在現實性上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真正把人放在社會主體的地位上。所謂“人本化”教育,其核心思想是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的教育。在教育過程中,教育工作者確立科學的人性化教育理念,掌握先進的人性化教育手段,保證所開展的教育實踐,是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的活動。學校教育的人本化,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從人的需要出發,尊重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安全、社交、相互尊重,自我潛能發揮等需要。
綜上所述,和諧教育是從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有機統一出發,使學生基本素質獲得全面和諧充分發展的教育,是以人為本,促進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個人的教育模式,可以說是教育的一種最高境界。
【論和諧教育的實踐訴求論文】相關文章:
論和諧教育實踐03-05
和諧教育思想與課堂教學實踐的論文03-22
論文:教育改革論03-28
論實踐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論文03-02
和諧實踐教育模式研究02-20
和諧環境高校體育教育論文03-15
身份正義訴求論文參考文獻11-19
幸福教育理念與學校和諧發展論文05-15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