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論文在形式上是屬于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和諧社會論文1
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這就要求經濟法在調控市場經濟過程中,要發揮更大的作用。從歷史經驗來看,經濟法有一些獨特的優勢使它能夠在經濟行為中產生獨特的意義和作用,有效地調控市場,抑制政府管控失靈,從而提高市場運作效率,促進經濟發展,進而促進和諧社會發展。20世紀初,西方國家出現了市場經濟運行以來的大規模經濟危機。危機的背后,他們開始尋找危機發生的根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在解決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問題時,經濟法發揮了它無可替代的作用,為西方國家度過經濟危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國的經濟發展也應吸取西方國家的經驗。
一、經濟法推動和諧社會構建
社會和諧的根本標志之一就是公平正義。不管是社會意識形態領域,還是在經濟領域,公平與正義都是這個領域能夠長期健康發展的根本標志之一。而經濟法創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保證社會經濟行為的公平與正義,這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不謀而合。經濟生活中的公平正義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說,沒有經濟生活中的公平正義,就沒有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社會和諧無從談起。經濟法對于和諧社會構建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
。ㄒ唬┙洕ㄓ行д{控貧富差距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城市高樓聳立,農村人們衣食無憂。GDP連續多年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這些成績的背后是我國經濟的騰飛、民族的復興。但我們必須看到,我國的經濟發展還有很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貧富差距問題。如果不能解決貧富差距問題,就無法真正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和諧社會無從談起。長此以往,社會有可能發生動蕩,進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經濟法作用恰恰能夠通過政府行為和法律手段有效地調控資源配置、利益分配,有效遏制貧富差距過大,從而加速和諧社會的構建。
。ǘ┙鉀Q弱勢群體問題
弱勢群體問題同樣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忽略的根本問題之一。經濟法對于弱勢群體問題的解決更多的是從經濟方面。經濟法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要求經濟行為必須基于雙方自愿的基礎上公買公賣,不得強制進行交易,也不得發生違背基本市場規律的交易。這有效地防止了弱勢群體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處于不利地位的情況發生。
二、經濟法保證了和諧社會的穩定
穩定的經濟環境是穩定的社會環境的前提。而只有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中,才能構建和諧社會。因此經濟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通過汲取西方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我國會少走一些彎路。但由于市場經濟體制本身存在的弊端,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同樣不可能一帆風順。因此,經濟法必須在這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21世紀以來,我國的經濟情況總體發展良好,這增加了我國加速構建和諧社會的信心,然而,這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化,壟斷等市場經濟獨有的問題日漸凸顯。不完全競爭使一些領域的市場發生扭曲,通貨膨脹也不斷嚴重。經濟法在此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它通過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的法律調控,有效地控制了壟斷行為的發生,杜絕不正當競爭,減緩了通貨膨脹的速度。經濟法利用自己的優勢為我國的和諧社會構建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總結
經濟法創建和實施的根本目的是以社會發展為本位,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特別是經濟方面的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當前,雖然我國的經濟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仍然無法達到和諧社會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總體要求,但只要能夠理清經濟法與和諧社會構建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好經濟法的作用,我國的和諧社會構建一定會事半功倍。
和諧社會論文2
【摘要】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少不了和諧文化來做支撐,和諧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基,是和諧社會的發展方向。群眾文化是和諧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有其固有的“和”的內在特征,這就造就了其在和諧社會發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我們要充分發揮群眾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加快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
【關鍵詞】和諧社會;群眾文化;和諧功能
文化的作用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非常明顯,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社會,文化是它的靈魂,如果沒有文化,就會失去生命力。對社會中的個體來說,文化是行為準則,影響著個人的行為和思想;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文化是社會群體的共同價值觀念,對社會的發展起著導向作用。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我國的群眾文化工作還存在諸多問題,因此政府需要綜合考慮,加強群眾文化的建設。
一、把握和諧社會視角下群眾文化構建的價值
群眾文化具有和諧功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宣傳教化的功能、普及知識的功能和精神調劑的功能;谏鲜龉δ埽軌驗楹椭C社會的構建提供精神上的支撐。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加強人們的思想道德教育,群眾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精神,我們也應該充分利用群眾文化的傳播功能大力宣揚公平公正、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等和諧文化精神,使每個公民都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精神風貌。同時,也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優秀的道德品質得以傳承,構建和諧社會所需要的道德體系。群眾文化的和諧功能能夠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智力支持。在和諧社會中,人們越來越重視對文化的需求,除了學校的文化教育外,我們應該充分發揮群眾教育的優勢,通過各式各樣的群眾文化活動來宣傳文化知識。利用群眾文化這個特殊的文化載體,將和諧文化以寓教于樂的形式普及給社會群眾,提高社會成員的整體素養,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群眾文化的和諧功能能夠為和諧社會的構建營造良好的氛圍。近幾年來,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但隨之而來的是各種矛盾的復雜化。企業的改制、失業的增加以及住房和經濟的發展不平衡引起社會上部分人的不安情緒和心理危機。這些都是阻礙和諧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面對這些不和諧因素的存在,除了用政治和法律手段以外,群眾文化也可以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例如:我們可以通過開展一系列的群眾文化活動,促進宣傳和諧文化的精神,加強群眾之間的心理溝通,可以有效地消除矛盾,增進群眾之間的感情,為和諧社會的構建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分析和諧社會視角下群眾文化構建的問題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和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文化建設,但是文化的發展卻遠遠落后于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因此我國文化建設所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現出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我國群眾文化建設的力度還有所欠缺,經費投入量偏小,資源配置不合理。文化經費的支出占整個財政支出的比例明顯偏小,并且文化經費支出的增長速度要遠遠低于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這就使得許多地方的文化支出缺乏經濟來源而落后。此外在資源配置方面,中西部等貧困地區的群眾文化經費遠遠低于東部發達地區,公共文化資源也體現出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其次,公共文化機構的建設乏力。到目前為止,從覆蓋面上來講,全國仍然有數百個縣沒有文化館的建設,從機構質量上來講,大多數文化館的面積較小,設施也不健全,有的還被擠占和挪用,辦得好的文化館簡直是鳳毛麟角。最后,在供給和需求上體現出明顯的不平衡。從總體上看,群眾文化的提高跟不上構建和諧社會對群眾文化的需求,也跟不上人民群眾對文化和美的追求;從不同地域的發展來看,也體現出極大的不平衡,占我國人口比例較大的農民,文化權益得不到保障,農村的文化活動數量偏小并且形式單一,農民的文化生活非?菰锓ξ。
三、加強和諧社會視角下群眾文化建設的對策
為了能夠讓群眾文化在和諧社會的建設中發揮更好的作用,我們必須加強其建設,明確群眾文化的主導方向和發展的重點、難點,然后再采取具體、有利的改善措施。首先,國家要重視群眾文化,增加文化經費的支出,還要明確各級政府在文化發展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其次,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僅是城市的公共文化建設,更要加強建設農村文化俱樂部,讓農民和市民一樣享受基本的文化服務。再次,文化館作為國辦的群眾文化事業單位,體現了國家對文化建設的重視,是引導群眾尊重文化、學習文化的風向標,所以在完善群眾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一定不能忽視文化館的建設,增加文化館的投入,通過文化館的體制改革為居民提供更加優質的文化服務。
四、結語
綜上所述,群眾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和諧社會的發展需要和諧文化的支撐。希望通過本篇文章的敘述能夠加強社會對群眾文化的重視,進一步改革群眾文化的建設,為和諧社會的發展增添助力。
參考文獻:
[1]安晶.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關鍵方向及其問題探析[J].學理論,20xx,(02):126-127.
[2]劉紅霞.淺析和諧社會中的群眾文化發展與創新[J].大眾文藝,20xx,(01):10.
和諧社會論文3
摘要:社會和諧是人類不懈追求美好社會的永恒主題,是衡量社會穩定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中國共產黨始終追求的理想目標。將這理想變為現實就必須走依法治國的道路,就必須加強法律文化的培植,使全體公民學法,守法、用法。因此,法律文化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要素,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保障。
關鍵詞:法律觀念;法律信仰;培植
法律文化的培植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和根基,它奠定了和諧社會制度基礎和理論知識。和諧社會只有在法治社會里才能實現。實現法治社會的前提是營造法律文化氛圍,加大法律文化的培植,培養公民的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文化素養。
一、法律文化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
法律文化是一個國家憲法、法律、法規為內容的縮影,蘊含著一個民族和國家在漫長歲月發展中不斷積累起來的民族文化、習慣和傳統。在法學發展史上,雖然許多思想家、哲學家和法學家們對于這類問題的爭論已延續至幾千年,但至今尚未有統一的解釋。然而這并不妨礙我們對法律文化的探究,任何一種法律或法律現象都來源于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從屬于文化。法律文化只是文化的一種具體表現形態,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階級對法文化內涵的解釋是不同的。因為法律文化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這里所指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指當時社會的地理環境、人口、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等,這就意味著,法律文化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但法律文化不應當違背客觀歷史條件。由此說明法律文化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殊意識形態,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它是法律意識、法律規范、法律技術、法律實施、法制觀念、法制教育和法學研究等一系列法律實踐及其成果的總和,它反作用于社會物質生活,是人類追求生活秩序、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穩定的真實表達。法律文化作為一種特殊文化,它的功能就在于能夠對社會的政治、經濟、社會秩序產生直接影響。先進的法律文化能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維護市場經濟正常、有序、健康地發展。同時凈化人們的心靈、凈化社會環境,防止糾紛的形成,并解決社會糾紛。它不但具有維護社會主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功效,還能規范全體社會成員的意志和行為。它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基礎。一方面表現于法律文化的社會作用:首先,通過調整、維護統治階級內部關系和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關系來維護社會秩序。其次,規范社會公共事務,用于滿足國家管理、社會管理的需要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即組織有序的社會生產、交換和分配等維護社會發展,促進社會公共事業的發展。再次,社會各種利益群體相互沖突時而發生,此時的法律文化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效用,控制和約束了人們的行為,緩解并降低了矛盾的激化,甚至消除各種不安定因素的產生和發展。另一方面表現于法律文化針對個體的作用,是指調整人們行為的作用,它反映了法律文化的手段和目的。主要有:一是指引作用,法律文化作為一種社會規范為人們提供某種行為模式,指引人們的行為。二是教育作用,是將法律文化的某種思想、意識、觀念灌輸給全體社會成員,使人們有了法律觀念、法律意識、法律思維,從而使每個公民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和各項規章制度?傊晌幕枪袷胤、執法者執法的內在動力、是促進市場經濟和社會秩序正常、健康、有序發展的前提和保證。因而,我們有必要著重完善和發展這種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法治文化,培植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法律文化已是我國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二、和諧社會與法律文化關系的剖析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是能否營造出良好的法律文化的氛圍。社會穩定和諧,務必要有安定穩定的政治局面和井然有序的經濟、社會秩序。尤其是改革開放深入開展的今天,社會的安定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必需建立在穩定的基礎上。這種穩定追求的是過程中的平穩,并通過連續不斷的調整來維持新的平衡。保持社會秩序井然有序和平穩的基本方式就是道德和法律,而法律在社會領域里正常運行是以法律文化為基礎。法律文化與建設和諧社會是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一個有機整體。法律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其在和諧社會建造中起著規范設計、啟蒙教育、實踐落實和促進保障的作用,和諧社會又為法律文化建設提供物質基礎和實踐的平臺。
一是建設和諧社會離不開法律文化的支撐。在當今市場經濟環境中,維系社會發展平衡以及社會生活、政治和經濟秩序的基本手段就是道德和法律。法律在社會領域里正常運轉需要良好的法律文化氛圍作保障,而和諧社會又依賴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法律文化素養來維系。這里所指的法律文化素養是指公民認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即公民的法律知識、法律觀念、法律意識、法律信仰的程度,是通過法律文化展現出來。由此法律文化的涵養塑造現代公民的法律素質,促進公民對法律正義的信念,當信念轉為法律信仰時,人與社會才能在一個共同規則中和諧運行,才能使全社會的運行遵從于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從而使依法治國理念得到貫徹執行,達到社會和諧。由此得出,法律文化是法律運行的基石,是構成依法治國的外部條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基本要素。然而法律文化的完備與昌盛,又是法律運轉、法治建設、和諧社會的根基,其決定著全體社會成員的法律意識的程度。由此可見,法律文化作用在于調整人們的觀念和行為,從而達到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和睦相處。因而,大力加強法律文化的建設,營造良好的法律文化環境,和諧社會才會有支撐點,才能推動社會更加和諧健康發展。
二是和諧社會需要法律文化的規范、導向和籌劃的功能。和諧社會是法治的社會,法治社會的基礎取決于厚實的法律文化。其一,法律文化為和諧社會提供制度的藍圖。社會初期是通過制訂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和法律規范的設計,實現人們關于社會創建的目標。法律規范必定是人們建立社會的事先理論和制度的模式。其二,法律文化為公民提供觀念上的向導作用,引導人們的行為。法律規范根據不同的標準主要分為強行性規范和任意性規范,即強行性規范是要求公民必須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任意性規范是法律允許公民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確定法律關系的情形。人們都應按照法律規范的指引,社會矛盾、人類的沖突必將大幅度的緩解和削減,這樣,社會就安定有序和諧了。其三,法律文化為和諧社會提供預測作用。法律規范的穩定性和普遍性可以幫助人們對外部主體某種行為進行預先分析和預測,使當事人應對出現或可能出現危險及時采取行動化解糾紛,達到社會各階層和諧相處,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
三是建設和諧社會為法律文化的完善和發展提供了實踐平臺。法律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是和諧社會,和諧社會又為法律文化的建設、完善、發展提供了綠色環境。法律文化的形成、完善、發展需要依賴于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和時代背景為條件的,社會穩定為基礎。改革開放到現在,國民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民主政治的有序推進和國民教育的普及,已為我國法律文化的建設、發展和完善奠定了較好的物質基礎和綠色環境。和諧社會的實踐又為法律文化建設、完善、發展提供了寬廣的、實踐的時代平臺,使法律文化建設在和諧社會里得到了完善和發展。正是通過這一社會實踐來檢驗、完善和發展法律文化,才使我國法律文化不斷豐富和完善。
三、培育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的法律文化
建造和諧社會的法律文化,理應依據我國現實的國情,在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法律文化和合理借鑒國外法律文化的優秀成果上,創建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又能促進社會穩定的現代法律文化。
一是繼承并發揚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優秀成果。中國古代社會的和諧理念以及法律文化對過去和現在的社會穩定、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主要表現為:首先,古代“天人合一”,意旨人與自然的相互和諧。道法自然,一切都可以看作自然,人也不例外。所以,人與自然的相互和諧是符合天道運行的規律的,是充盈且生生不息的。這對當前的生態危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作用,警示人們時時愛惜、保護環境。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和諧社會。其次,古代“民為邦本,勤政愛民”的法律文化。是指社會要以民為本,國家執政者要以百姓作為安邦治國的基礎。否則執政者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求統治者知道勤政愛民,以民為本。再次,古代“德主刑輔,以德為政”的法律文化,是指執政者以德為主,以刑法為輔治理國家,要求權力者在道德上為百姓做表率,其才有威望、有力度推廣以德治理國家,刑法只是作為必要的補充以及輔助作用。因此,我們今天探索傳統法律文化的積極因素“儒家法律文化”,是為了從傳統法律文化中探索出中國法律文明的內在精髓,使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二是合理掌握、借鑒、吸收西方市場經濟領域和高科技領域等法律文化。世界發展到今天,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長處,都有一個共同的、現實的價值觀,即取長補短、求同存異。在求同過程中,各國都能夠相互借鑒、相互學習,推進現代法律文化向前發展。我等在學習、借鑒、吸收西方法律文化的過程中,注意吸收借鑒世界各國優秀的法律文化成果,博采眾長,使其熔鑄于中國法律文化的建設之中。不能僵硬地照抄、照搬,而應采取分析、鑒別、學習的方法,有選擇性地吸收西方高科技領域的法律制度、市場經濟領域的法律制度、社會保障領域(住房、醫療、教育、保險)的法律法規,再進行仔細嚴謹的、科學的思考分析、鑒別、吸收,選用那些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有益的法律文化,來充實和發展我國和諧社會的法律文化。同時在碰撞中揚棄、升華,才有助于我國法律文化的豐富與發展。
三是結合中國的國情,扶植和重塑中國法律文化的資源。中國法制文化的基礎是傳統“儒家法律文化”或者“中華法系”與西方先進法律制度結合的法律文化。我們理應積極研究、挖掘其中有利于當前社會穩定和發展的法律文化。這是創制法制文化的關鍵環節,也是建設和諧法律文化的基礎。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長期繁衍和發展的歷史,為之產生而形成了與自己本民族和國家相適應的、所特有的法治文化成果。法治從本質上說,是來源于社會實踐、來自于百姓的參與,否則法治的動力就不足,法治只有在社會實踐中得到檢驗,才有頑強的生命力。近些年,我國大量引進和吸收西方先進的法律和法規,到中國來得不到好的應用效果,就光輝不再,然而其在西方國家極富有法治效率。其原因就在于它脫離了中國的國情,以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本土文化資源,即儒家思想、儒家法律文化。因此,中國法制文化的基礎應當是建立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之上,且以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再與西方先進的法律文化、法治精神相結合的法律文化體系。因此,我們挖掘傳統法律文化的積極因素“儒家法律文化”,再結合中國現實的國情創制出中國特色的、現代意義的法律制度,從而達到重塑中國法律文化的資源。
四是培植和諧社會的法律文化理念。法律文化理念是民主法治的迫切需要,是法律思想、法律意識、法律信念的根本體現,是人們對法律的作用、實施、功能所持有的內心信念。其是由一定的社會制度、經濟基礎、價值觀念所決定的,一旦形成,便相對固化于人們的思想中,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持久性。因而,法律文化觀念是法律正;顒拥幕A,決定著法制和法治正常運行的效果。于是我們要著力培植和諧社會的法律文化理念,首先,在治理國家上要樹立依法治國、執法為民、依法行政的理念,要讓執法者帶頭遵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并維護其權威;實行民主政治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法律化;樹立司法公正、司法為民的理念,以最大限度實現權利公正、結果公正;通過司法程序化解各種人民內部矛盾,以達到促進社會和諧的目的。其次,提高公民的法律文化水平,著重對公民的普法教育。采取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的教育模式,又能觸及民眾切身利益的、權利為本的普法教育,除去民眾厭訟、畏法的心理,使廣大人民群眾接受法、親近法,達到他們樹立法律信仰,使人民群眾懂法、守法和護法,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理念。
五是增強法律文化傳播的空間和途徑。法律文化傳播的程度決定著法治文化的完善、適用和發展,對和諧社會的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加強法律文化傳播機制必須豐富傳播的范圍。我們必須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的決議》,以“法律六進”為代表的法律文化傳播活動,積極開展以弘揚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識為重點的宣傳活動。教育全體社會成員自覺學法律、講權利、講義務、講責任,進一步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權利與義務、責任相一致意識;開展法律宣傳教育走進機關、鄉村、社區、學校、企業和單位,擴大它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從而達到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法律素質。其次,在傳播手段上實行與時俱進和創新,要結合當今社會現實,充分運用高科技手法革新傳統生產經營和傳播方式,推動廣播影視制作、圖書報刊出版技術升級,不斷完善、豐富法律文化作品的生產方式和表現形式,增強法律文化產業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和表現力。主動吸收、借鑒國外先進的法律文化傳播的途徑和方法,大力開拓中國特色的傳播方法,充分發揮網絡、媒體等信息技術傳播媒介作用,加快構建傳播社會主義法律文化的新陣地、法律文化服務的新平臺、法制文化生活的新空間,使社會主義法治、依法治國的理念傳播力在創新中得到寬領域、深層次的發展。
四、結語
和諧社會是黨和國家在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過程中提出的時代命題,和諧社會與法律文化建設具有內在的統一性。要建設和諧社會就必須重視法律文化的培植,從而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齊艷苓.法治文化及其培育探析[J].理論月刊,20xx(6):106.
[2]湯達金.浙江法治文化及其建設路徑[J].浙江社會科學,20xx(2):90—91.
[3]孫育瑋.“和諧社會法治文化”命題的理論與實踐[J].法學,20xx(6):21—22.
。4]張光全,張梓洋.法治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路徑分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xx(2).
小議群眾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論文(通用10篇)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種美好社會,馬克思主義執政者不懈追求的一種社會理想,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群眾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重要作用的論文,歡迎閱讀參考。
小議群眾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論文 篇1
摘要:建設群眾和諧文化,提升國民素質對于繼承和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弘揚我國的優秀文化精神,維護和宣傳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營造文明健康的社會風氣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同時,推進群眾文化建設也將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思想導向以及輿論的支持等。
關鍵詞:群眾文化;和諧社會;作用
一、新時期群眾文化的特征
(一)生產力水平提高,人民追求相應提升,群眾文化需求已從單一化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告訴我們當人民的生活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生活溫飽問題完全解決的時候,人民的文化需求將從物質文化需求轉向精神文化需求。當前,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由單純的興趣愛好轉變為“求知、求樂、求美”的多元化需求。既有強調個體文化享受,又有要求彰顯個體個性文化素養的;既有追求“下里巴人”的傳統大眾文化,又有崇尚“陽春白雪”的高雅文化的等。隨著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人們對物質文化需求更加渴望的同時也有條件去選擇適合自己的精神文化。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互聯網的廣泛普及,人們與外界聯系的更加緊密,對精神文化需求的意識顯著增強,審美觀也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這些都促使精神文化多元化的發展成為必然。
發揮科普工作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功能論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一種綜合性的文體,通過論文可直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專業基礎。那么一般論文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發揮科普工作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功能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摘要:
科普在普及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能幫助人們養成符合和諧社會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促進社會的和諧有著重要的意義。文章對加強科普工作的作用與意義進行了探究,闡明了加強科普工作與和諧社會的聯系,旨在提升對科普工作的認識,從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
加強科普工作;和諧社會;作用與意義;
引言:
加強科普工作對于我國實現創新發展,推動社會進步,有著長遠的意義與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這是因為科技創新與普及是促進社會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內在動力。我國歷屆領導人一直強調要堅持科學發展觀,這是因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同時,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是促進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與健康素質提高。加強科普工作對構建和諧社會產生的影響十分深遠,因此我們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科學發展觀以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最終達到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
1、科普的概念以及作用
科普顧名思義,就是進行科學技術普及的意思。科學是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接觸世界和認識世界過程中,對符合自然規律的經驗和知識的總結,這是一種系統化的知識。人類通過自己的實踐與摸索,得出來的經驗則漸漸形成了技術?茖W相對于技術來說,是更加抽象的精神形態的知識,而技術則是科學指導人類改造世界的方法,是科學的具體表現形式。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看的,所用的,很多都涉及到科學技術,因此科學技術的普及能夠使得人們更懂生活,更熱愛生活?破展ぷ鞯谋旧砭褪菫榱颂岣吖竦目茖W文化素質,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1]?破諏τ诖龠M社會和諧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兩點:
和諧社會中城鄉結合部學校外來員工子女的養成教育論文
我校是一所位于城鄉結合部的公辦學校,毗鄰的廈門海滄生活區,外來員工非常多,因此,我校的生源來自全國各地。外來員工流動頻繁,他們的子女跟著父母到處漂泊,從一所學校轉到另一所學校,教育的連續性、系統性得不到很好的落實,因此,學生漸漸養成了一些不良的學習、行為和生活習慣,有的學生不講究衛生,有的常常抄襲作業或不做作業;有的常常惹事生非,不服管教;有的則膽小怕事,存在沉默少語、獨來獨往等心理問題。如何加強城鄉結合部學校外來員工子女的習慣養成教育,從而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呢?我們學校的具體做法是:
一、加強學校制度管理,是外來員工子女養成教育的必備基礎
1.建章立制
良好習慣的養成并不是靠幾次教育、幾項活動就能完成的,需要嚴格、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規范訓練才能形成。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是學校養成教育是否成功的基礎。
根據外來員工子女的實際,我校除了將《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作為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的行動準繩外,還從學校實際出發,制定并實施了習慣養成教育方面一系列規章制度。如學生在校一日生活常規、文明班級評比制度、校園衛生管理制度、升降國旗制度、學習習慣評比細則、行為習慣評比細則等。為使有關規定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學校還制定出學生需要養成的“八大學習習慣”、“八大行為習慣”,編寫行為習慣、學習習慣“三字歌”等。各班主任還根據班級實際引領學生制定班訓及班級公約。
和諧社會構建與設計藝術倫理教育研究論文
1、引言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科技等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現實的道德沖突、嚴重的價值觀念對立等一些與倫理有關的問題都毋庸置疑的存在著,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社會等健康和諧發展的進程。眾所周知,和諧社會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設計作為一種可以改變并引導人們消費理念甚至于生活觀念和道德觀的人類活動,在面對當前社會出現的一些倫理問題時,也應當發揮其影響及作用來顯露并倡導倫理價值。如此看來,作為倫理價值倡導與普及的重要部分的設計藝術倫理教育,就不僅負有設計知識教授的義務,更肩負有重大的倫理責任。它不僅對我國設計行業未來發展有關鍵作用,而且對整個社會的和諧構建顯得至關重要。而在進行設計倫理的教育過程中,關鍵是要了解和諧社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進行設計倫理教育的意義在哪,其教育的重點內容又有哪些。
2、和諧社會構建
和諧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是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和諧社會是一種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社會經濟文化政策為手段,致力于倡導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的社會形態[1]。從大的方面來看,目前我國社會存在的不和諧主要有兩方面,社會生活的不和諧和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因此,要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主要考慮的就是人際和諧和人與環境和諧這兩方面。
2.1 人際和諧
和諧是人類存在的法則,和諧的人類社會是一個理想的社會。注重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長期受到世人的崇尚,極大的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心理結構、價值選擇、倫理道德和行為方式,在歷史上起到了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作用[2]。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人際和諧,不僅是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然而,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科技等的快速發展,社會上卻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社會行為與現象,比如:不文明行為、“炫富”行為、報復心理與行為等,這些不和諧因素極大地影響了我國社會的整體良性發展。為了減少和避免這些不和諧因素的出現,實現整個社會的人際和諧,應考慮通過一個和諧社會所具備的行為、觀念與思想等方面,去深刻影響人們的理想、心理、世界觀等,全面提高他們的素質與文化修養,進而培養他們的和諧社會觀念,并最終建立一個公平正義、誠信友愛、互敬互助、人人和諧相處的社會。
關于和諧社會大學體育教育論文
1、使大學生在身體與心理上得到同步的健康教育
學校體育是健康教育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確立這一觀念,并使之落實到具體的教育環境中去,應該是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作為高校的體育教育從業者,筆者認為,我們對學生的健康教育,不應當僅僅局限在課堂授課上,而應當讓學生掌握正確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高強度的社會,學生在學校里可能還不能對此有直觀的感觸,但學生終歸是要步入社會,如果我們在學校階段,能夠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起科學的衛生習慣和體育鍛煉習慣,即是對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最基礎的貢獻。有的學生會認為,身體健壯就是健康的表現。其實不然,我們的學生處在一個非常微妙的階段,我們更應給予學生心理方面更多的干預。學生的情緒控制能力、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都應當加以正確的引導與培養。心理的健康發展,與身體的健康,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作為高校體育教育的從業人員,我們應當進一步拓寬自己的思想,把體育鍛煉從單純的身體訓練上解放出來,對心理的健康也加以足夠的重視,真正做到身心同步發展,共同健康。在實際操作中,我們會邀請相關專業的教師或知名人士,來對我們的學生進行相應的心理健康講座,用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把日常的心理健康習慣傳授給學生。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相得益彰,共同發展。
2、從場地與器材教育上,使大學生樂于接受體育教育
現在的學生,接觸各類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如果我們還是按照舊式的教育模式,極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并且,在我國現有的教育環境下,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往往都經歷過高強度的應試教育訓練,疏于體育鍛煉,對身體鍛煉的意識也比較淡薄。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發展,現在我們高校的體育場地與器材,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橡膠跑道和各類器材都有了極高的專業水平。我們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硬件設施,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種類豐富的體育活動,使學生樂于接受體育教育,使學生在場地鍛煉與器材操作過程中,對體育鍛煉產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體育運動產生了真正的興趣,從運動中找到自信和滿足感,才有可能把體育鍛煉作為習慣堅持終身。好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放在當下,仍然是適用的。我們目前在硬件設施上,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同時,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與素養,也急需提高。教師是與受教者直接接觸的,合格優秀的體育教師應當具備怎樣的素質?應當有怎樣的理論準備?筆者個人認為,還是應當把以人為本放在首位,把我們的學生放在首位。我們目前的高校體育教育,存在著比較隨意的現象,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的安排也無法盡大可能的照顧到全面。舉個例子,我們的體育課堂上,經常會有球類的授課活動。我們的男學生大多會對籃球感興趣,而女生則會對羽毛球感興趣。這些學生大多會自發的主動進行鍛煉,教師只需加以必要的指導,以防出現安全方面的傷害。并且,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教師應當與之一起練習,對其進行較為專業的指導,以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技能。此外,還有一批學生,可能由于自身體質或性格的原因,不愿意主動進行體育鍛煉。對于這批學生,教師應當給予更多的重視,積極的引導他們,首先要使其意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尋找合適的體育項目,使其感受到體育運動鍛煉的樂趣。對此類學生,應當建立起專門的體質監測檔案,及時的關注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
初探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成人教育服務培訓論文
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始終堅持的重要發展目標,而成人教育服務培訓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促進了全民素質的提升,并使人力資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和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人民生活質量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就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成人教育服務培訓進行了研究分析。
成人教育服務培訓肩負著將社會成人群體培養成高素質人才的重任,與社會當前勞動就業、人與自然的關系等都有密切關聯,對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影響。因而成人教育服務培訓應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我國也應將其融入和諧社會的構建之中,從而充分發揮成人教育服務培訓的作用,為社會輸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一、成人教育服務培訓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作用
(一)成人教育服務培訓有助于勞動市場的和諧發展
我國成人教育服務培訓的目的之一是為一些需要更換工作崗位或是重新就業的成人提供教育培訓。當前社會中,各領域知識技術更新速度較快,在一定因素下未能順利就業的人員或是想從事新職業的人員,并沒有與其預期崗位相匹配的知識水平,而成人教育服務培訓,則能夠對其進行針對性教育,幫助其補充專業知識,更新知識技能結構,從而獲得與崗位相匹配的技能水平。在成人教育服務培訓的作用下,高素質實用型人才大大增加,社會勞動力不足的情況得以緩解,勞動者也能夠找到合適的工作,有效實現社會就業的優化和勞動市場的和諧發展,從而為社會安全和諧提供了保障。
(二)成人教育服務培訓有助于社會文化和諧發展
基于和諧社會的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論文
一、我國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現狀
根據有關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企業的發展與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發生了嚴重脫節的現象。作為企業的領導,他們通常認為發展才是硬道理,企業的發展必須依靠生產經營,因此,大多數企業的工作重心都放在生產經營這一塊,而把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當成是一種形式主義的工作,與飯后談資沒有什么區別,而只有絕少部分的企業會把思想政治工作當成重要工作來抓。由于這種嚴重的脫節現象,使得我國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得不到良好的發展。
二、基于和諧社會的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及意義
。ㄒ唬┪覈髽I自身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共同需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企業競爭也愈演愈烈,為了企業能夠長遠穩定地發展,經常需要根據管理、經營、生產等各種需求,改變原來的企業管理理念,將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逐步推行為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不斷選拔優秀人才以化解企業競爭的危機。因此,為了不斷加強企業職工的學習意識,不斷提高職工的學習,不斷提升職工的綜合素質,企業必須通過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來實現。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企業的經濟發展出現了新的問路,因此,使得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面臨一系列的困難,迫使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根據企業的實際發展需求,轉變原來的'思路,以此促進企業職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ǘ┖椭C社會為我國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就我國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根據創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堅持以和諧社會的理論及科學的發展觀來指導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且,在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那么,一定可以探尋到一條發展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徑,從而實現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目標。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各企業的規模也在不斷地壯大,由于企業的職工數量在不斷增多,使得企業職工隊伍的構成呈現出一定的復雜性,因為每位職工的背景以及價值觀和人生觀都有所不同,使得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變得越來越復雜,而和諧社會的構建,打破了這一難題,它為復雜的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打開了新的思路,就是要不斷加強企業職工隊伍的集體意識,企業職工之間的內部矛盾必須妥善處理,大家共同努力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企業。
和諧社會下企業思想政治論文
一、和諧社會下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轉變的重要意義
。ㄒ唬┢髽I自身發展的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目前,我國企業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企業能夠長遠穩定地發展下去,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企業經常需要根據管理、經營、生產等各種需求,不得不改變原來的企業管理理念,將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逐步推行為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為了有效化解企業的競爭危機不得不不斷選拔優秀人才。因此,為了不斷加強企業職工的學習意識,不斷提高職工的學習能力,不斷提升職工的綜合素質能力,企業必須通過思想政治工作來實現。
(二)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長期積存在社會中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的矛盾進一步激化,使企業的經濟發展面臨更多的新問題,從而使得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面臨一系列困難,迫使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得不根據企業的自身發展需求,對企業職工原有的傳統思想進行轉變,通過因勢利導的方式,促進企業職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跟隨時代的步伐,努力構建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面貌、新形式。
。ㄈ┐龠M企業與和諧社會達成共識一個企業在競爭中贏得優勢最有效的武器便是企業的凝聚力,而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僅能夠激發企業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使企業職工能夠將內在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同時,可以有效加強企業的凝聚力。企業可以通過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將職工的工作熱情充分激發出來,使職工的職業素養得到良好的提高,職工之間的人際關系得到有效的調節,從而對企業的發展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有助于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社會的法治達成共識。
最新和諧社會統計評價論文
自我國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以來,國內眾多學者致力于這一課題的探討與研究,取得豐碩的成果,截止到2015年3月1日,在中國知網上以“和諧社會”為篇名進行搜索,找到71471條結果,成果數量遠超過“社會發展”(57236條結果),“企業管理”(38884條結果);按時間分類,2005-2008年成果最多,占總成果數的78.24%;按來源數據庫分類,期刊約占60%,報紙約占30%,其余10%為碩博士論文與重要會議論文,其中博士論文共有78篇;按學科分類,社會科學約占70%,經濟與管理科學約占20%,哲學與人文科學約占8%。其中關于“什么是和諧社會?”探討的最為激烈,都表達了自己所理解的和諧社會形態,形成了大量文獻資料,筆者在綜合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當今時代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內涵豐富,概念清晰,應滿足以下4個維度。
一、和諧社會是一個全面系統工程
王秋莊(2010)從系統動力學的觀點看,和諧社會是描述具有特定運動模式的社會系統保持動態穩定和有序演化的'總體概念。趙錚(2013)認為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和諧社會的內涵也是在不斷發展中,新時期的和諧社會構想應該是建立在經濟繁榮、政治昌盛、社會公正、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基礎之上。周小美(2012)提出構建和諧社會要拓展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政策等多種手段,統籌各種社會資源,綜合解決社會協調發展問題。王瑞敏(2009)的“和諧社會”是一個以社會主義為制度基礎的社會,既注重社會內部各階層,各個利益團體之間的和諧,又爭取外部環境和諧發展;既促進各個社會組織和諧發展,又促進宏觀整個社會和諧發展。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諧社會論文范本
一、引言
作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者,大學生必須要具備“和諧”的思想。學者張耀燦認為,當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目的應該是促進和諧的社會主體之生成”。眾所周知,高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如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培養出更多的和諧主體,便可以大大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
二、當代大學生這一主體的“不和諧”現狀展觀
世界觀教育方面:有部分學生在理論學習方面沒有興趣,在情感的接受上較為被動,在信仰的確立上不夠堅定,在行為表現上較不成熟。政治觀教育方面:在政治意識上,國家意識不高,政治上的表現也不成熟、不穩定。在民主法治觀念上,有較強的民主意識,但卻不理解真正的民主。人生觀教育方面:出現了一些必須正視的問題。如有的大學生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及個人主義思想影響較大。法制觀教育方面:“當前在很多高校的素質教育體系中,法制教育內容不僅少得可憐,且大多混歸于道德教育。”在校園里,屢見各種犯罪行為,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道德觀教育上:在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蝕下,有些學生在義利觀方面、道德修養、人際關系、婚戀觀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認識和行為令人堪憂。
三、大學生“不和諧”現象產生的原因
1.全球化背景下多種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的侵入。弗朗西斯福山在《新時代:難以命名》一文中指出的:“雖然金融全球化可能僅僅影響到為數有限的國家里的少數精英,但是思想和信息的全球化卻觸及了世界上最偏遠的村莊和靠狩獵采集為生的部落!边@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經濟全球化到來的同時,也帶來了多種文化價值觀念的相互影響。在多元價值觀并存且相互碰撞的背景下,大學生對不斷出現的社會現象和思想問題有些無所適從,對社會道德規范的認識和選擇相對以往也變得更加困難和復雜。2.市場經濟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影響和對高校育人理念的沖擊。市場經濟給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機遇和希望,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正視,即市場經濟對人們的道德世界產生的重要影響。僅就其負面影響而言主要表現在:一是市場經濟的缺陷容易誘發個人主義。二是市場經濟的開放性,引發多種價值觀的相互碰撞,人們的道德觀念變得模糊。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施上問題頻現。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在教育主體方面,有的教師形式主義的現象時有發生。在教育內容方面,一是教育內容的滯后性與時代的發展變化不相適應。二是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接受度不高。此外,在教育機制方面,保障措施、評估體制以及信息反饋機制的不完善,都嚴重影響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