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時間:2022-05-31 18:54:18 教育學 我要投稿

        關于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通用22篇)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論文對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對于人類整體認識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為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于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通用22篇)

          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篇1

          一、強化大學生養成教育,深化德育效果的具體做法

          1.制定明確規范,使學生行有所依

          針對大學生的養成教育,首先要有明確的規范制度來約束他們,讓養成教育從口號落實到實際,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現制定出一系列的明文規定。如學生的儀表要求,穿著得體,不穿領口過低,裙子過短的服裝,穿著要符合學生的形象;學生在食堂打飯時應該自覺排隊,有禮有序,不得插隊;飯后,自覺將餐盤送到餐盤回收處;住宿管理問題,晚上如有事不在校住宿需要向輔導員請假,批準后向宿管處報備方可出行。這些規定,都明確的規范了學生的日常行為。學生無論在做什么,去哪里都有相關的規范進行制約。在制定規范時,學校主要注重兩個方面,就是全面和詳細!叭敝傅木褪亲寣W生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都能找到明確的制約;“細”指的就是在各個方面,都會有詳盡的解釋,無論你犯了怎樣的錯誤,都可以找到可以依據的規定。在規定實施的過程中,學校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切身感受,根據實施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加以及時改進,也要積極吸納學生的建議,適當修改較牽強、嚴苛的規定。規定不僅要全方位、細致,也要合乎情理的。

          2.激情明理,讓規范深入學生內心

          對每一個人來講,做任何事情都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所以想要培養大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其從根本上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只有讓學生在潛意識里覺得所做的事情是對的,他才會心甘情愿的完成這件事情。從內心樹立起來的觀念,才會根深蒂固。所以激情明理,用學生樂于喜愛的方式給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適應環境,潛移默化的加強他們對正確的認知,進而自覺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校在新生入學軍訓結束后,輔導員就會利用每周日晚自習對學生進行定期的常規教育。學校有定期的宣傳周,在宣傳教育周期間,校學生干部會宣講大學生的相關行為規范,讓他們牢牢記住學校的規章制度,使其有據可依。新生在入學報到后,學校會組織“校園一日游”的活動,讓學生們看到美麗清新的校園,井井有條的實驗室,整潔舒適的寢室;讓學生們看到圖書館里,學長們的刻苦努力;讓學生們看到,每個班級里數不清的榮譽。讓學生看到一切這個校園能夠給予他們的正能量,讓他們在這里學會與人相處,學會不斷進取。漸漸的,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將自己心中的正能量化為一種責任感,他們會將這種責任感,帶到社會的各行各業,向社會傳播有愛、有責任的強大能量。另外,學校也可以通過征稿、校園廣播、開班會等形式進行宣傳教育。征稿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向,思想狀態良好,文筆優秀的學生給予獎勵,發現思想偏激的苗頭,教師要及時與學生溝通,使其盡快擺脫思想錯誤的陷阱。校園廣播要弘揚主旋律,挑選積極向上的文章加以宣傳,讓學生在走廊、操場都可以聽到這些內容,潛移默化的感染他們的思想。我們還可以通過周日晚開班會的形式以責任、自信等關鍵詞為主題,組織學生參與討論,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通過以上做法旨在使學生認識到,一個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會使其受益終生。這樣,他們才會不抵觸甚至接納學校的嚴格管理,為養成教育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

          3.嚴管勤查,讓規范轉化為習慣

          學生要時刻嚴格按規范要求自己,得以在生活中處處體現。學校堅決不做表面功夫,在上級領導檢查工作時,要做到隨時能參觀,隨時能接待,保持學生在行為規范方面,在家和在學校一個樣,上學和回寢室一個樣,始終注重保持教育的一致性。養成教育作為一項長期教育,要求我們要形成一個規范的管理體系。首先,倡導學生的自我管理,以學生會為主的學生自我管理形式是一個比較好的嘗試,通過長管幼的原則,學姐學長管理學弟學妹,一屆屆傳承下去。由于學生之間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和思維方式,他們之間的互相監督與教師管理學生相比,學生的管理方式更容易得到落實。其次,學校還有學工部老師,輔導員和其他相關負責教師組成的監督機構,可以保證事事有人管,有人處理。此外,學生有什么建議可以通過校園網站留言,相關老師會及時答復。學校一直遵循兩點要求,即“嚴格”和“堅持”。嚴格是指對待每一個學生,要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執行;堅持是指學校要持之以恒的貫徹養成教育,深化德育效果,要天天做,年年做,任何時候都不放松。雖然教育方法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發展和變化,但是真理是永恒的,學校堅持正確的方向永遠不會變,日積月累下來的行為習慣已經成為最普通、最為學生適應的自身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有良好行為習慣的高素質人才。

          4.激勵性評價,將養成教育落到實處

          在長期的養成教育過程中,我?偨Y出了自己的評價體系,這一體系要求學生自我反思,自我總結,從而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管理過程中,我校實行量化的管理,通過學生在校的表現,參與班集體的活動情況等給予一定的分數,該分數會綜合期末的考試成績,成為期末的最終分數。而成績又與獎學金和其他獎勵制度直接掛鉤,這就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會努力做好自己的行為規范,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表現自己。注重發揮榜樣作用,也是德育培養的重要方法,我們知道,榜樣對個人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因而需要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作用。在校園內,我們可以通過表彰先進個人、先進集體,通過校園廣播、報紙等形式加以宣傳;學校還會每年評選“三好學生”、“優秀班集體”、“文明宿舍”等表彰榮譽,以此激發學生的集體責任感,促使學生自我前進。

          5.發揮思想政治課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前沿陣地。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師要對學生的思想有導向作用,要對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等加以全方位引導。思想政治課的內容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不斷改變,教師改革教學方式,針對大學生的自身特點,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強化德育教育效果。課堂上,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具有教育意義的紀錄片,通過討論或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其中,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另外,學校要開展思想教育的實驗基地,讓他們了解國家實事,實情和熱點問題,加深對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理解。一系列的教育方法,造就了現在井井有條的大學秩序,懂文明,講禮貌的學生,走廊里的輕聲慢步,寢室里的干凈舒適,自習室里的安靜努力,我們都看在眼里,這就更加激勵了我們要不斷完善我們的養成教育制度。

          二、結語

          俗話說,種什么樣的因結什么樣的果,你付出了,你不一定會成為這個社會的精英,你不付出,你就一定不會成為這個社會上的精英。同樣的道理,用在養成教育上一樣如此,對于一個學校來講,真正讓學生領悟到內心的教育才是成功的,因為這樣才最真實,最長久。讓每一個學生從學校走出來后都能帶著他自身優良的品質幸福的度過一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夢想。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還要汲取其他學校在養成教育做法上的優點,在自己的工作上加以改進,不斷研究養成教育的規律,不斷突破陳規,以期能培養出更多高素質、有涵養的人才。

          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篇2

          一、養成教育的必要性探析

          (一)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在經濟高速發展和社會急速進步的當下,高校的教育尤其是養成教育需要一次顛覆性的反思和革新。面對人類精神信仰多元化、社會風氣浮躁化、價值引領非單一化的影響,大學生們的誠信缺失、道德失落、價值取向畸形,種種的狀況令人擔憂。在這種大背景下,養成教育呼之欲出,“養成”本意為培養使之形成或長成。古人云:“始生之者天也,養成之者人也。”“治天下之治者在于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边@就是說人的本性是自然形成的,但是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則是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養。這就要通過養成教育來實現,所謂的養成教育是要摒棄傳統的知識灌輸,喚醒個性的核心價值取向,潛移默化地讓人獲取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大學生養成教育就是要通過教育者的傳授和指導,使受教育者對自身已經形成的行為規范和人格定式重新經過認同、理解、接納、吸收和轉換的過程,再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并在反復的強化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目的就是經過養成教育的培養,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和認知在教育實踐的活動中自覺提升和修正,在充分調動受教育者自我改造積極性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受教育者對科學文化知識的系統學習和強化訓練,最終使受教育者通過主觀能動性的調動,通過實踐、總結、感悟和學習的過程提升自我認知能力和技巧。

         。ǘ┐髮W生自我成長的需要

          教育學家葉圣陶曾經說過:“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不教育!辈唤逃皇钦f要放棄教育,而是要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自我教育形式,讓學生在自我意識下自覺地、主動地進行自我能力的認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并不斷地完善自我的過程。馬克思的德育論中認為,教育與自我教育是相輔相成、統一進行的過程,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結果,又是進一步促進和完善教育的必要條件和內部原動力。所謂的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就是指大學生為了樹立良好的思維道德品質而自覺地進行的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活動,是大學生實現人生目標而進行的自我培養和修繕活動。因此,強化養成教育就要按照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階段和規律給予必要的外部指導,要充分發揮他們自身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使他們自覺地把教育者的要求和影響主動地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思維意識和道德準則,變成他們自己的能力,并以此規范自身的思想言行。養成教育的實質和核心,就是要塑造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就是要在實踐教育活動中培養大學生自我道德認同、自我行為監督和自我素養評價的能力,最終實現學生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

          (三)增強德育實效性的需要

          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一貫將德育作為塑造人思想品格的單向性工作。這種認識是對德育低級層次的認知,缺乏對德育教育本質內涵的界定,容易造成受教育者在思想和行為上的脫節現象,是對德育認知的偏誤,充分說明了傳統德育教育在實效性上的缺失。與此相反,大學生養成教育在完成傳統德育教育目標的基礎上,通過受教育者不斷自我修繕和不斷社會實踐強化訓練的過程,具備了雙向的學習、交流和反饋的教育培養模式。這種模式在道德教育的實施上具有較高的優勢,它可以準確反饋和評價出受教育者在接受養成教育培養過程之后的行為習慣建立、自我修養能力及養成教育成果實效。大學生養成教育所體現出的教學互動、自我約束、自我修繕、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新模式,有效地詮釋了社會實踐中高尚思想品格的形成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實質,增強了教育內容的傳播效率,保證了養成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內容中特有的時代性、先進性和實效性。

          二、素質養成教育實踐路徑的探索

          “大學生素質養成教育”是長春師范大學總結多年學生養成教育工作經驗,歷經10年教育積累,探索出的適合師范院校實際情況的人才培養方案。在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專業素質、教師素質、身心素質、特長素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構建了全員養成、全方位養成和全過程養成的格局,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示范性。

          (一)明確的目標體系有助于全方位養成

          根據素質養成教育的規律和學生行為養成的特點,制定整體、階段和專題相結合的目標體系,從而實現養成教育的全方位進行。整體目標確保養成教育的長效性,階段目標夯實養成教育的過程性,專題目標保障養成教育的操作性。通過循序漸進的目標培養模式的實施,在過程中賦予養成教育目標的新內涵,有效地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相融合,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體驗式內化過程,著實地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整體目標的設定要從養成教育的長效機制來關注,要以師范養成教育的特點為切入口,將“思想道德素質、專業能力素質、教師綜合素質、身心素質、特長技能素質”五大目標合理融入整個教育過程中,分步驟、分層次整體實施推進。要以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為根本抓手,根據高師院校學生特點,在專業能力素質培養和學生特長技能素質培養上下工夫,同時狠抓教師綜合素質和身心素質,強化教師基本技能,讓學生具備健康的體魄、良好的運動機能和心理適應能力。階段目標要側重養成教育的過程指導,大一階段為適應期,側重于大學認識、誠信愛國、三觀培養、專業學習、自我展示、自我設計的導航。大二、大三階段為發展期,側重于學術科研、實踐創新、身心健康、職業道德、特長技能等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大四階段為成熟期,側重于學生多種素質的綜合運用能力、與社會的對接能力的養成。

         。ǘ┟魑膶嵤w系有助于全過程養成

          在目標體系的指導下,實施體系就要緊緊圍繞學生的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采取教學、實踐和考評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加強思想政治素質教育主渠道和主陣地建設,全力提升政治理論和思想道德教學水平。通過“課內課外”“動手動腦”“軟件硬件”“教師學生”的四個結合,全過程訓練,全方位覆蓋,加強學生教師基本技能培養,促進學生從教能力的整體提升。教學環節中要合理構建課程體系,拓展教學新模式,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養成教育中的主導作用。要將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養成教育的主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環節,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思想政治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大學生頭腦,把知識傳授與思想道德教育有機結合,把系統教學與專題教育相輔相成來,把理論武裝與實踐育人融會貫通,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選修課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引導,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提高政治覺悟。實踐環節中要整合育人方法,創新實踐體系,拓展新形勢下的大學生養成教育途徑。

          (三)完善的保障體系有助于全員養成

          素質養成教育質量如何,關鍵要看學生是否能實現全面發展,是否能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為此,要想保證養成教育實效,必須狠抓機構保障建設,建立健全完善的保障體系。首先,政策保障是基礎。學校黨委要高度重視,全面統籌養成教育工作,發揮方向引領作用,協調部門合作,確保養成教育的科學性。其次,人員保障是關鍵。素質養成教育要想取得扎實的成效,就要成立單獨的組織機構,配備專門的工作人員,主抓素質養成項目的規劃、培養、督察和考核,確保養成教育的規范性。最后,師資保障是重點。配備高數量和高質量的師資隊伍,發揮專兼職教師主導作用,根據高師學生特點有的放矢地開展就業創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和特長素質培訓,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確保養成教育的實效性。

          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篇3

          一、大學生文明行為素養的現狀

          隨著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更多的人享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量”的增長必然引起“質”的變化。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我們看到,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是積極的、健康向上的,但在校園里,我們還是能遺憾地目睹部分大學生缺乏最基本的文明素養:生活上,他們不注意細節,虛榮、浪費、抽煙酗酒、厭惡勞動,宿舍衛生令人頭疼,男女交往不得體、不自重自愛,舉止粗俗,衣冠不整,不注意自身形象;學習上,隨意請假、曠課遲到,考試作弊司空見慣,迷戀網絡,無遠大志向;社會公德方面,公德素質較差,個人主義思想嚴重,社會責任感淡薄,公共場所高聲喧嘩,不愛惜公共設施;人際交往方面,不講究信用,不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溝通能力差,不善于交際等等。這些事情雖小,但卻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和社會文明水平的提高。

          二、大學生文明行為素養缺失的原因

          (一)社會大環境對教育的沖擊

          一方面,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個人的專業能力需求越來越高,具備一技之長成為個人立足社會的首要條件之一。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人們更多的是強調對科學文化素質和能力的要求,于是,高考的分數、專業技術水平成為中國教育重要的人才觀,而個人文明素養往往被忽視,尤其視禮儀規范的學習和培養是無關緊要的內容;另一方面,我國正處于社會改革的轉型期,意識形態多樣化、價值觀念變化劇烈,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道德體系受到強大的沖擊。正處于人生轉型期的大學生,思想還不夠成熟,很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將正常、高尚的禮儀規范看作是虛偽造作、溜須拍馬的表現,并對此產生抵觸心理,從而導致心里錯位與扭曲,出現了道德評價紊亂,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倫理等方面出現大面積滑坡的現象。

          (二)對素質教育認識的偏頗

          素質教育雖然在我國已經提倡了很多年,但由于受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學校、老師都遲遲不愿意把素質教育落實到位。近年來,當應試教育被社會口誅筆伐的時候,素質教育從一個被我們遺忘了很久的角落里被重新撿起,于是,各種各樣的藝術修養培訓班應運而生,美術、聲樂、書法等等,甚至有報道稱某地開辦“淑女培訓班”,期望用各類訓練,將女孩打造成擁有優美姿態,言談得體、打扮高雅、并有藝術素養的淑女。這種現象的出現固然有其可喜的一面,即認識到了個人的行為和外表的重要性,但也反映出了我們對素質教育理解的偏頗,過分強調了技能教育,而忽視了精神層面的禮儀修養教育,這就使我們的素質教育本末倒置,流于形式,治標而不治本。

         。ㄈ﹤鹘y的德育方式不能適應時代需要

          過去,學校的德育工作多重說教,輕實踐,重形式,輕實效,教育內容抽象、空洞,缺乏較強的針對性。比如,用革命先烈、先進人物、先進事跡等對學生進行標榜式德育教育,讓學生按照這種模式來規范自己的道德行為,檢驗自己的思想品質,但這種“單向灌輸”的方式容易使學生產生距離感。對他們而言,那些革命先烈、先進人物、先進事跡太遙遠,太虛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邊發生,自己無法學習、無法體驗,自然也就很難收到很好教育效果。這種教育的方式和內容尤其對今天要求個性發展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更會產生某種“逆反心理”,難以發揮德育的特有功能。

         。ㄋ模┘彝ソ逃椭袑W禮儀教育的缺乏

          由于受應試教育制度的影響,長期以來,學校和家庭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往往只重視智力教育,而沒有將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滲透其中,忽略健康完整人格的塑造。而且,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能考入大學的也都成績優秀,這使他們從小在家庭、學校中受到老師、家長、同學乃至社會的更多關注、更多偏受和更多包容,成績優異掩蓋了他們一切有意或無意的失禮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個人主義和自我意識的畸形膨脹,導致了他們忽視甚至無視一些基本的文明禮儀。

          三、加強大學生文明行為養成教育的實踐與對策

         。ㄒ唬┡c時俱進,創新大學生文明行為教育的渠道和方式

          新時期開展大學生文明行為養成教育,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人格塑造、品行完善的內在規律,以此作為德育工作的指導。新時期的大學生文明行為素養教育要從理念上引導“學生應該成為怎樣的人”轉變為行動上指導、教育、幫助“學生成為怎樣的人”。把文明行為教育放到突出位置,讓德育工作從空洞的教義中走出,回歸真實。

         。ǘ┘訌妭鹘y道德文化的引導作用,提高大學生對文明行為素養的認識

          只有對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認識,才能把遵守規范當作自覺自愿的行為,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文化源遠流長。先賢早就以“禮”來安邦治國、教化四方。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許多具有廣泛社會性、強大號召力的優良道德準則、人際交往的禮節儀式和生活準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是華夏民族燦爛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該結合時代精神和社會進步的要求,將這些傳統的道德文化精神加以發展,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推陳出新,將其內化為新時期大學生文明行為養成教育的主要內容,以此在大學生群體中樹立起堅定的社會主義榮辱觀。

         。ㄈ﹫猿秩姘l展的教育方針,正確推進素質教育

          當前,人們對素質教育存在著一些模糊的認識,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觀念的誤區,如把素質教育與考試對立起來,把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對立起來,把素質教育等同于“特長教育”,等同于課外活動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對素質教育作了如下概述:“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民族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笨梢姡刭|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身體心理和能力等素質,是充分發展和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全面教育,是一個艱巨的系統工程,不僅涉及到教育內部機制,還會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有賴于教育觀念的進一步更新和高考制度、用人制度的進一步改革。

          (四)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校園文化建設會對學生的思想素質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養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比如,在校園內張貼令人警醒、發奮學習的字符標語,時刻提醒學生奮發上進;強化高校校訓督導作用,時刻以此要求自己,使自己樹立強大的理想抱負;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強學生的精神文化建設,使學生在學校良好的學習氛圍下,加強自身精神文明建設,重塑目標理想,加強職業規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努力用學習實踐強化個人社會價值。毫無疑問,良好的校風、學風建設對學生的精神文化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使學生在校期間養成良好的個人素養,并以此要求自己,這會使學生終身受益。因此,重視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可以有效助推大學生精神文明建設。

          四、結語

          重視和加強大學生精神文明建設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大學生在具備高知識、高技能的同時,必須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積極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大學生。大學生的個人素養是行為的直接導向,所以,加強文明行為素養教育才能有效引導學生的實踐行為,使學生的行為習慣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契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符合。

          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篇4

          摘要:大學生的道德養成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它的途徑也是多樣的。本文認為,法規育德是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文中從德與法的共性以及個體道德意識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兩個方面分析了法規育德的依據,提出了要落實法規育德.必須要注意完善各項法規。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法規教育、以及嚴格遵守和執行法規,以嚴治校。加強社會實踐等幾個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道德養成法規育德

          大學生的道德養成教育,是指以學校為主體,在家庭,社會的配合下,根據大學生的道德形成和發展規律,運用各種途徑和手段,對大學生的道德生活施加系統影響,促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的活動。大學生的道德養成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從內容上看,它包括大學生的價值養成教育和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從途徑上看,包括教書育德、管理育德、服務育德、文化育德,除此之外,本人認為,法規育德也是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的重要途徑。

          1法規育德的依據

          1.1道德與法存在共性.這是法規育德的基本依據

          眾所周知,德與法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的兩類重要社會規范。

          1.1.1道德與法都屬于社會上層建筑的范疇

          他們都有特定的觀念、準則和活動方式,都具有反映現實經濟社會基礎的社會功能,而且具有調解現實社會經濟基礎的社會功能。

          1.1.2道德和法一樣,都是社會控制力量

          任何社會及其各個生活領域,都勢必在其運轉過程中形成某種相應的秩序,并只有在合宜的秩序中才能正常運轉。但是,作為社會生活主體的每個人,都是具有個人意識.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因此,他們的個別行動的秩序不盡一致,甚至是互相沖突,互相矛盾的。為了將社會成員的行為盡可能地引入現實直接需要的秩序范圍,以保持社會及其各個生活領域正常運轉,任何社會都必然會形成某中相應的社會控制系統。道德和法就是這個社會控制系統的兩種力量。他們都直接或間接地疏導和調節社會成員的行為。

          1.1.3道德和法都具有他律性和外在的導向功能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規范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存在的產物,是一定社會關系和道德關系在人們的道德意識中的反映和概括。因此,所謂的道德的他律性,無非是客觀的社會道德關系和客觀的社會道德要求,對進行道德實踐活動的人們的一種基本節制或限制。這種節制或限制對道德主體來說,是一種具有約束力的東西,因而在相當的程度上,一個試圖過社會生活的人,是無法抗拒這種約束力的制約的。

          道德規范的外在導向功能,是指道德規范對人的道德活動起到引導作用。道德規范作為一種行為準則,必然在約束人們的行動時也引導人們的行動。也就是說,道德規范的約束力擴不僅告訴人們不能做什么,而且同時也告訴人們應當做什么;不但是約束某一種行為,同時也是在激勵某一種行為。從根本上說,道德規范的這種導向功能,是與約束力同時并存、同時發揮作用的。

          法規也同時具有約束與導向同一的功能。法規在禁止社會成員的某種行為的同時,也在引導社會成員另一種行為。如,法律規范禁止社會成員殺人,就同時引導社會成員不殺人;禁止偷竊,就同時引導社會成員不偷竊。交通規則也具有這種功能,“紅燈停,綠燈行’、“行人靠邊走,車馬靠右行”等等,都既是約束,又是導向。

          當然,道德規范的約束與導向同一的功能,比起法律規范,有著更深刻的內在根據和更廣泛的社會效果。

          1.1.4道德和法強調的重點是相同的,即都以義務為基點

          道德作為一種觀念形態的問題,既包含道德觀念、道德美德修養,以及道德規范、道德誰則等,而道德規范準則作為人類社會的墓本要求本身就體現了義務性。而道德美德、道德修養等的體現,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只有盡了道德的義務之后方能實現,或者說凡具有道德美德、修養高的人其實首先就是盡道德義務的人。因此,道德在本質上意味著義務。同樣在法中,義務也是一個關鍵的概念。法的權利本位不僅不排斥義務,反而是以義務的履行作為其最基本的條件。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構成了法的墓本范疇,區別只是在于從寬泛的意義上講,道德所要求的義務的范圍在廣度和深度上高于法律的義務。并且當代隨著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法律上的義務與道德一樣,也存在增強趨勢。

          總之,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道德是以社會主義原則為標準的道德規范,社會主義法從本質上說與社會主義道德是一致的。

          1.2法規育德符合個體道德意識形成和發展的規律

          德育過程是教育者通過一定的德育手段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開展各種教育活動,影響受教育者,將一定的思想觀點、政治準則和道德規范,逐步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過程是復雜的,是個體思想品德諸要素一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和轉化,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的矛盾運動過程。

          從個體道德產生的規律來看,任何道德的產生都有一個從他律向自律的轉化過程,沒有他律就沒有自律,自律是對他律的一種認可。在整個社會尚未達到人人都能自覺遵守和維護道德規范的情況下,就必須借助外部力來強制性地調控人們的行為。而所有的外力作用中,法規是最強硬的手段,它通過爪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外部強制力來迫使人門自覺接受并遵守現存的規范和秩序,從而達到社上會道德個體化。而道德主要依靠個人的良心、社會輿論以及傳統風習慣等采維持,與法律相比,道德更明顯表現出自律的性質。雖然社會輿論對于個體的外在壓力和“成懾”力也是足夠強人的,但是,從根本上說,由于道德的背后缺乏法所擁有的那種“最后解決手段”即強制力,從而決定了道德的制約力量無法與法律相比擬,無論道德輿論的力有多人,個體行為者在極端條件下有可能對道德規范視而不見。而在德育過程中,通過把道德規范的軟約束硬化,以國家強制力量來促使道德行為的養成和道德意識的覺醒,實現由他律轉向自律,最終達到行為者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轉化為自愿自覺的行為。

          同時,保持法規的穩定性,也有助于個體道德的養成。法規的穩定性為道德的養成提供了途徑。因為在任何社會任何人,道德品質、道德情操,社會素質,道德水平都不會一夜之間成就,因此,像搞運動,行政命令式的道德建設只能在短時間內解決表層問題,而不能在長時期內解決本質問題,即不能使道德內化干心而長久于世。這就要求無論是法規還是道德規范都要相對的穩定,社會成員才能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對加以認識、理解和遵守。在學生的德育教育中,通過借助法規的形式,把某種道德規范穩定下來以明確地表明提倡什么,反對什么,使規定的內容成為許多人反復踐履的行為。長期以往,這種規范下的行為便會由不適而習慣,由習慣而自然,道德在其過程中也就養成為人的無意識存在。 以上是把法規育德作為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的重要途徑的依據。

          2落實法規育德,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這里所講的法規,是指廣義的法規,它包括國家制定的法律以及各高校自己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和紀律。落實法規育德,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2.1完善各項法規

          這項工作應該從兩方面人手:

          2.1.1國家的法律的制定,即立法

          在立法的過程中,應該將一定的道德規范直接上升為法律規范,即通過禁止性、義務性的法律規范直接反映特定的道德規范;立法也可以規定法律主體必須遵守一般的道德規范(主要是社會公德)的原則,使一般的道德規范成為具有某種法律屬性或法律效力的法律原則;立法還可以規定準用性道德規范,使其成為國家立法的有效補充,如我國民事司法實施中不乏依習慣或道德規范認定行為合法與否的做法。但這方面工作不是高校本身能完成的,需要全社會的配合。實際上,在改革開放后這方面的工作已取的巨大成就。

          2.1.2各高等學校自身紀律和規章制度的制定

          各高校在制定紀律和規章制度時,首要的要求就是不能違背國家制定的法律如婚姻法》已規定了中國公民的結婚年齡,高校就不能規定已符合結婚年齡的大學生不能結婚。但是,現在還有些高校的內部規定是與法律相沖突的,因而依據這些規定對部分違紀的學生的處理也是不恰當的,導致大學生狀告母校的事件經常見之報端。這些違背法律的高校規章制度并不利于大學生道德的養成,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其次,高校制定的規章制度應該與時俱進,與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要求相適應。當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趨勢日益增強。世界經濟的競爭與合作,政治的分化與重組,文明的沖突與融合,都在不斷發生變化。正確的與錯誤的,進步的與落后的各種思想、文化觀念信息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激蕩。在這樣復雜、多變的世界大環境中,我國的改革開放也不斷深入,市場經濟迅猛發展,促使全社會范圍內的經濟成分、利益主體、社會組織、生活方式和就業形式等方面日趨多樣化。這些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并以不同的形式滲透到高等學校,對大學生具有明顯的影響。就是在這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不斷發展、變化著的大背景中,高等學校的大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方式也出現了多樣化因而高校在制定規章制度必須研究新情況,適應新要求,規章制度不能幾十年不變,更不能與社會發展趨勢背道而馳。如有個別高校規定大學一年級新生不能購買和攜帶電腦到校,也許這個規定是從本校學生住宿條件、財物安全以及便干管理考慮,但這一規定已與時代發展和社會的要求相違背,學生就算遵守也是極不情愿的,只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和對學校的不認同,這些規章制度根本就不利于大學生的道德養成。

          再次,高校制定的規章制度應該具有可操作性。規章制度具有可操作性,這是道德養成中必須堅持的最基本原則。也就是說。高校制定的規章制度應該明確地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做,不能怎么做,學生在遵守和執行時明確地知道界限。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不僅要使受教育者明了道德原則、規范準則的基本要求,而且要使他們具體知道如何去做。只有可操作性強,才能使學生易于理解和遵循,從而將道德認識轉變為自覺的道德行為,并在行為的不斷重復中凝結成優秀的道德品質。但是。有些高校的部分規章制度的要求是不明確的。如有個別高校曾規定大學生男女生交往“在公共場所不得有不文明行為”,違者經教育不改的給予處分!安晃拿餍袨椤笔侵甘裁礃拥男袨,規定中并沒有說明,學生也不明確。就算男女生有接吻、擁抱的行為,學校也不能據此對學生進行處分,而應加強對學生進行教育,讓他們懂得“愛情展覽”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因此,各高校應加強規章制度等規范的可操作性研究,將正確道德觀念的教育落實在行為之中,真正使得大學生能夠在道德行為中培養習慣,在道德習慣養成中積淀道德素質。

          2.2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法規教育

          對大學生進行的法規教育同樣也包括兩方面:

          2.2.l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通過法制教育對大學生施加思想道德影響,具有自己的獨特作用。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行為規范體系,法律的內容主要表現為權利義務的規定性,是社會基本價值取向的體現。社會主義法從根本上講權利和義務是平衡的,從價值選擇看保護的是社會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當利益發生沖突時,犧牲的是少數人的利益和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利益。通過法制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從而懂得自己與他人,自己與集體,自己與社會的關系,認識到享受權利的前提是履行義務,只有尊重他人的權利,自己的權利才會同樣得到尊重。這樣,他們就會在日常生活中養成遵紀守法、關心尊重他人、熱愛集體、奉獻社會的行為習慣。這部分的教育要通過正式設立的課程和講座來完成。

          2.2.2對大學生進行校紀校規的教育

          科學、合理、嚴明的紀律、規章制度可以促進各項道德守則、文明公約等在實踐中得到落實,為大學生道德素質養成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正如法國著名教育家和社會學家涂爾千所言,紀律“從本質上說,它是無與倫比的道德教育手段”,“紀律的本身乃是教育的內在的元素亦道德最重要品質的獨有的元素。”

          校紀校規的教育要經;⒅贫然。優良校風是通過學生守則、學籍管理條例、學生獎懲條例等若干規章制度和一整套約束機制和引導機制得以保障和落實的。學校的規章制度要靠經常性宣傳教育才能保證落實。新生入學,規章制度教育是入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期中,結合教學和工作檢查,利用學生違紀實例進行規章制度教育;期末,結合工作總結,也要對學生進行規章制度的教育。

          2.2.3嚴格遵守和執行法規,從嚴治校

          法制具有權威性、強制性,我國的公民(當然包括大學生)、組織和一切國家機關的一切行為、活動都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必須符合國家法律的規定,依法辦事。高校對于有違法行為的學生必須依法處理。

          高校對于自身制定的規章制度也要嚴格執行,絕不能出現規定與實際操作不符甚至因人而異的現象。因為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是大學生進行學習和生活的準則,是學校各項活動正常開展的保證。學校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規章制度進行,實際上就是進行經常性的道德行為訓練,執行合理合法的規章制度越嚴,越有利于學生形成動力定型。

          2.2.4在社會實踐中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水平

          大學生的道德行為不是從書本上學會的,而是在實際生活中養成的。大學生的道德素養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得到強化、鞏固、提高。道德的實踐性特征,要求我們必須加強道德行為實踐性的訓練,而這種訓練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把道德行為訓練納入各種活動之中,讓大學生的德育行為在社會實踐的各種活動中得到反復表現和發揮,并形成行為慣性,從而使不自覺的道德行為逐步轉化為自覺的道德行為。

          依法治國是我們國家的基本治國方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各項法規不斷完善,法制教育不斷深入,法制意識不斷深入人心。高校應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鞏固所學知識,認識和體會市場經濟是一種法制經濟,市場經濟需要誠信守法,認識到享受權利的前提是履行義務。

          總之,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貴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是育人之本。大學生的道德素質養成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通過教育、修養等多種途徑,綜合運用引導、激勵、評價、法律和規章制度等多種方式手段,以獲得最佳的效果。

          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篇5

          摘要大學生宿舍方便學校的統一管理的同時也因學生間的互動對話形成了特有的宿舍文化,增進了大學生之間的感情。正確對待宿舍文化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引導能夠更好地完成學生養成教育功能及建設。本文將在介紹宿舍文化與養成教育的概念后探討兩者之間的影響,并提出利用宿舍文化提高養成教育的有效策略,對當前的養成教育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大學生;宿舍文化;養成教育。

          每個人回憶起大學時光都是美好的,在這些美好的回憶中,大學宿舍成為了大學生涯中最為穩定的活動場所,學生之間的交流對話基本在宿舍完成。來自不同地區、有過不同經歷、受過不同的人生教育使得學生在宿舍的'相處中形成了特有的大學宿舍文化。宿舍文化對于大學生的養成教育而言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

          1宿舍文化與養成教育的概念

          1.1宿舍文化

          第一,宿舍內的物質實體文化。這一范疇具體指宿舍樓宇的整體布局、裝修和硬件配置、環境衛生、綠化園藝、公寓內的活動區域、相應文體健身設施、區域內的床鋪桌椅、貼畫海報等客觀存在的物質。第二是宿舍系統的制度規范文化,可以包括針對人員文明行為約束的各種規章制度,也包括宿舍區域集中管理的各種管理方案。第三是宿舍內的人員行為文化,指在宿舍居住的所有成員言談舉止方面的各種行為方式和社會活動。第四是宿舍精神文明,這一理論范疇重點指宿舍成員的社會價值觀、行動原則、道德信仰、人際交往、學識理念等內容。宿舍文化的形成主體是宿舍內成員的集體意志,包含著所有人的價值觀經過長時間的磨合后才建立的,又在潛移默化之間影響著宿舍內成員。大學宿舍文化是大學校園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是校園文化的縮影,具有鮮明的特點。其一,傳承性。即宿舍文化能夠較好地完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繼承了校園內的各種文化思潮。其二,可塑性。文化的形成需要時間,在較長的時間內,文化的塑型可以接收眾多的參考依據,從而朝著正確價值觀的方向調整。其三,趨同性。學生們絕大多數的校園時間都在宿舍內共同度過,很多時候容易形成較為統一的認識和行為習慣。其四,動態性。宿舍內的成員也同時在校園各個場所、社會各個環境中活動,易受到不同的文化理念的沖擊和影響,進而也不斷調整著宿舍文化的基本內容。其五,相斥性。不同個體具有不同的行為和思想習慣。因此,宿舍文化的形成必然也有相沖突的思想觀念存在,要想取得宿舍文化的和諧發展,應該積極地求同存異。

          1.2養成教育

          大學生的養成教育主要指以學校作為主要平臺,著重培養在校學生良好思想和行為習慣,以期教授學生必要的生存技能,能夠迅速和社會接軌。養成教育需要學校、社會和學生的家庭與個體幾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夠完成,緊密聯系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經過長期的培養保證學生全面素質的健康發展。養成教育著重塑造素質大學生三方面的良好形象。第一,思想品德。通過大學期間以校方、系方或者各社團機構為單位組織的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動,有助于學生加強自我道德修養,樹立崇高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意識。第二,行為習慣。大學生在校期間日常的行為活動,還是受到來自學院各種管理制度和行為規范的約束,繼續加強紀律性、禮貌性行為教育。第三,創新精神。大學生在廣泛學習吸收更新更系統的學科知識后,應該在學校的引導下學以致用,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勇于開拓進取,挑戰未知。

          2宿舍文化對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功能影響

          2.1宿舍文化養成教育功能的表現

          2.1.1價值引導成熟穩定的宿舍文化具有旗幟和標桿的作用。它在不同時期,已經就不同的社會問題通過成員間的思想交流構建了一定的價值場,在這樣的場內,成員的思想和行動都是積極正面的。某個成員的過失舉動必然會引起其他成員的阻止和挽救,相互之間共同扶持,塑造并完善更為先進的價值觀。2.1.2品德教育宿舍文化中的各種行為規范、管理制度,以及張貼的宣傳海報、日常道德標語等文化內容都在發揮著積極的警示和教育作用,確保宿舍成員在注意安全的同時具備健全的思想品德,這將為未來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2.1.3行為約束學校這樣的大集體,自然離不開各種規范的約束,才能保障各種事務和工作的有序開展。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各種制度,如衛生值日制度、作息時間、日常道德行為規范等內容都是對學生散漫行為的約束,督促學生更有緊迫感,更有責任意識,才能在未來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2宿舍文化對大學生養成教育的積極影響

          2.2.1確保具備正確的政治立場如今的大學生受教育的環境和條件都有了顯著的變化,網絡時代下各種交流和互動更加頻繁,大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元化的聲音,在不同的文化和思想海洋中徜徉。由于大學生具有思維活躍,追求新鮮的特性,容易受到網絡中反動落后思想的誘惑和侵蝕,從而產生扭曲的價值觀。宿舍文化的建立,能夠集中深化宿舍成員之間的先進思想,幫助大學生建立正確的判斷力,形成正確的政治立場,保持健康積極、奮斗拼搏的現代新青年應有的核心價值觀。

          2.2.2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道德品質大學校園的宿舍成員都已經是即將步入社會的成年人,各種行為能力和自控意識都已定型,重要的是要在不斷嘗試和鍛煉中掌握更加適合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質,從這點上看,宿舍就屬于較好的交流場所。宿舍成員們經常在一起吃飯聊天、掌燈夜談,有時候辯論,有時候嬉笑,無形中就增加了彼此之間的感情,也影響著其他人的觀念。宿舍文化在這樣的宿舍氛圍中必然也是健康和諧的,友誼建立讓成員們學會了尊重與欣賞,學會了交流與分享,學會了寬容與承擔,這些好的品質必然會在成員個體身上有所體現。

          2.2.3提升大學生學習主動性良好的環境能夠引導人們向著更加正面陽光的方向前進。在大學階段,學習依舊是學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內容。除了出入必要的課堂和圖書館,宿舍占據了大學時光近三分之二的時間,大學生常常會在宿舍內學習和自習。在某些學習風氣較濃的宿舍,各成員之間相互影響,共同進步,大家的學習熱情都極為高漲,在相互交流中獲得靈感。在相互競爭中產生動力,這樣的環境自然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主動性。

          2.3.4豐富大學生課余生活大學生在校園內的生活可以是多彩豐富的,每天除了安排正常的學習之外,還會同所有人保持積極的互動。宿舍成員之間首先就是團結和睦的,大學生在這樣的生活中更懂得待人接物,為人處世。宿舍的成員間會相互宣傳自己的活動心得,或者直接相約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參加體育比賽,豐富了自己校園生活的同時也增進了彼此感情,陶冶了情操。課余生活的豐富,容易促使宿舍所有成員形成共同的良好興趣,又增進了宿舍文化的內涵性。

          2.3.5增進大學生社交能力當代的大學生好多都是獨生子女,這樣的家庭背景下容易導致初來乍到的大學生在群居生活中不能更快更好的融入集體,交往能力欠缺。大學生們在宿舍中呆的久了,天南海北的學生們聚集在一起,互相談論著家鄉的風土人情和自然景觀,很容易拉近大家的關系,同時不同的個人需求難免引發矛盾,當優異的宿舍文化建立后,這些矛盾都會被盡可能地理解和體諒,從而讓宿舍成員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有的學生與外界接觸后,社交能力也相應提高。

          3重視宿舍文化建設,催生養成教育功能

          3.1加強校方的重視與領導

          宿舍文化的建設屬于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因此現階段已經得到了更多的校方領導的重視和認可。但出于建設的周期較長,建設考慮因素的復雜性,高校并不能夠正確地建設更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校方領導將宿舍文化的建設簡單等同于基礎工程設施建設,將責任推到了后勤部門,導致文化建設缺乏有力的領導,工作難以開展。重視建設,首先就要轉變領導層的觀念,擺事實講道理,讓所有人都能看到已經取得的實際成效。加強校方的領導,就是要在思想覺悟方面接受領導的教誨,加強對校園內各種管理的制度建設,對于阻礙宿舍文化發展建設的因素要有效排除。

          3.2優化文化環境

          學校應從實際出發,改善宿舍的基礎硬件設施或相關環境條件下的景觀布置;增加必要的各種興趣活動中心,提高學生對課余時間的利用率;積極建立宣傳畫報、黑板宣傳欄等文化陣地,緊跟學生的思想潮流,滿足其文化需求;在來往人群密集的區域,懸掛名人警句、根據不同的樓宇結構擺放相應的盆栽或雕塑等藝術品,讓學生在來往過程中學習和思考。通過不同層次的知識講座、選修課程、報告會、辯論賽等用知識裝飾的文化載體,讓學生們在參與中激發學習的興趣,提高了自己的知識儲備;校方應該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參加更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保障理論聯系實際的同時,也有意識地增加了學生面對社會競爭的資源儲備,讓宿舍成員每一位都學有所長,互有收獲,相互之間共同取長補短,積極創造很有氛圍的宿舍文化。

          3.3完善各種制度建設

          大學生群體思維活躍,做事帶有滿腔的激情,因此更需要學校積極完善各種制度,有效約束學生的行為,讓他們始終處于科學化可操作的制度管理中,塑造令行禁止的正常社會秩序,用作息制度來規范學生黑白顛倒的游戲人生,用節約水電的制度來幫組學生養成愛護環境,保護資源的意識,用環境衛生準則來約束學生的不文明行為,共同營造更加和諧美好的宿舍環境。

          4結語

          大學生的宿舍文化建設對于學生養成教育的影響至關重要。宿舍文化建設需要不同的職能部門精誠合作才能完成。學校應積極組織各行政部門、各基層黨支部、團委、學生會和其他社團組織共同參與到大學生宿舍文化的建設中。對于具體事務的職責分工要明確,例如院系輔導員是最直接的執行者和監督者、宿管人員是最貼近學生的后勤保障者、黨支部與團組織可以直接到學生中加強思想服務工作等。

          參考文獻

          [1]張柏齡.大學生宿舍文化尋蹤與探微[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0(1):70-72.

          [2]王南甫.高校宿舍文化建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11.

          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篇6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國人對道德品質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學階段處于人生中與社會接軌的重要階段,要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遵守道德行為規范,并且具有道德需要、道德動機、道德情感,需要的是一個全方位的養成教育,F階段,高校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對當代大學生的養成教育下足功夫,避免養成教育的知行脫節,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素質。

          【關鍵詞】大學生;養成教育;策略。

          大學生是我們社會中的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因為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但還未完全走進社會。尤其在中國,學生在大學前社會經歷很少,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獲取的知識大部分都是書本上的。因此,在大學階段,大學生的養成教育成為了重中之重。在大學校園中道德素質水平下降甚至頻發的犯罪案件,讓我們更認清構建養成教育體系的迫切性。適當的養成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打造日趨完善的人格。

          一、大學生養成教育內涵及其必要性

          大學生養成教育內涵是以高校為主,在家庭、全社會的配合下,按照大學生的身心形成和發展的規律,通過運用各種途徑和手段,對大學生有計劃地進行養成教育訓練,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并擁有走向社會后應該具備的各種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和適應社會的各種能力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調整的,通過系統的培養和訓練,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習慣,并在實踐中形成道德規范就是養成教育的最終目的。習慣是一個人在實踐里經過鍛煉和學習所形成的傾向于條件反射的行為方式,它一旦形成了就很難改變。習慣不是天生的,需要教育者通過有意識的訓練形成的,在形成后可以自動化的行為方式或者行為模式。所以習慣可以反映一個人、一個民族、甚至一個國家的精神面貌和素質水平,可以說習慣就是道德,就是人格。因此,大學生養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成功的人格。大學生養成教育包括:規范教育、糾偏教育、陶冶教育。

          二、大學生道德素質問題

          當代大學生出生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年代,國外的價值觀與傳統價值觀碰撞,當代青少年心理、行為方式也更加豐富、多樣化,有更多種表達方式。但是當代大學生也有更多的困惑,一定程度的心理失衡,造成當代大學生中的知行脫節甚至行為偏差。

          1.經濟條件影響下大學生道德素質問題。

          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環境與前幾代人產生了巨大的不同。他們擁有了更好的物質環境,但是相對而言也有了更多的物質誘惑。貧富差距也使個別大學生心理產生微妙變化,虛榮心理、攀比心理作祟。整個社會的日益商業化使得即將進入社會的大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愈加功利性、現實化,理想主義和理想價值淡化。大學生與成人相比,相對來說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和影響,但可塑性較強。在當今多元價值觀條件下,大學生中頻頻發生道德行為的失范案例。例如當代大學生漸漸不講求實際,而是追求實惠。享樂主義越來越多的表現在大學生身上。表現嚴重的案例就是由于道德價值觀念的模糊而發生行為偏差,最終演變為犯罪行為。

          2.家庭環境影響下大學生道德素質問題。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師,孩子最早的價值觀和道德品質都是家庭所賦予的,然后才是作為學生作為社會人時形成的道德素養和行為習慣。大學生父母及其親屬的文化修養、家庭中的文化氛圍都是養成教育的最有力支撐,F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面臨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學校應試教育的雙重壓力,很多父母首先關注的是孩子的智能開發,卻忽視基本的道德教育、行為習慣等素養的培養。很多家長在品德培養的過程中空洞的說教,而自己又不能在實踐中說到做到。這種功利性的價值取向使孩子迷惑,也導致孩子心理和道德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當代大學生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中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出生后就享受優越的物質條件,接受全家所有無私的愛有時甚至是溺愛。這造成一部分學生有自我意識強、虛榮心強、孤僻懶散等問題。

          3.學校教育環境影響下大學生道德素質問題。

          大學生所在的第一環境就是高校,高校為大學生營造的校園環境對大學生的養成教育影響是深遠的。國家對高校教育逐步加大了投入,高校的硬件條件也在逐漸改善,但是一般高校都著重建設教學的軟硬件,卻忽略了大學生精神文化的發展。養成教育中多采用課堂知識的強行灌輸,缺乏將道德行為規范在大學生自身內化的過程。高校著重提高的是大學生的學習成績、科研成果的數量,也就是學生的智力因素的發展。然而,大學生所在的道德環境是否健康,養成教育的方法是否適合當代大學生,這些都沒有深刻的被教育者思考和實踐。大學生在高校階段是和社會實踐接軌的特殊階段,正處于養成教育的重要階段。給大學生一個良好的環境,就會培養出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其終生受益。反之,如果讓各種不良的環境作用于大學生身上,形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那么后果就會不可估量,在高校也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警示我們。

          4.傳媒環境條件影響下大學生道德素質問題。

          當今的社會是信息化社會,海量的信息通過電腦、移動設備、電視等各種多媒體設備涌入大學生的生活。在這樣的信息環境下,大學生可以獲取更全面的知識豐富自己,但也會主動或被動的接觸到很多不良的信息,使他們墮入深淵。大眾傳媒形成了一股文化力量,這種力量使大學生中形成了相應的文化習性。大學生通過模仿一些媒體上的暴力犯罪過程,導致心理逐漸畸形,最終走向犯罪道路。還有一些媒體為了點擊率編造一些不實新聞,集中反映社會的陰暗角落傳播消極情緒,讓沒有社會實踐經驗還不能清晰分辨真假的大學生對社會失去信心,不能以積極心態認識真實事件,甚至出現逆反心理。更有媒體不顧社會影響,報道一些奪人眼球的新聞,畫面不堪入目。媒體信息的世俗性使大學生的審美傾向于呈現感性化、個性化、低俗化和庸俗化。可以說,現在的各種媒體報道的海量信息魚目混珠,如果任由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的大學生在這樣的媒體環境中獲取信息,且僅憑借大學生的自覺性是很難控制大學生道德素質的發展方向的。

          三、當代大學生養成教育的策略

          1.大學生養成教育的針對性教育活動。

          在大學生養成教育中,反復灌輸道德觀念的理論課程,從實際授課效果來看效果并不突出,而豐富多彩的集體教育活動更有生命力。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可以鼓勵大學生參與精心設計的各種活動,在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中塑造大學生的道德觀念、養成道德能力。教育活動的開展需要分階段進行,針對大學生不同階段和專業特色的不同特點和不同需求,開展具有針對性的養成教育活動。在入學初的軍訓里可以培養大學生克服困難和集體主義精神;在低年級著重培養個人行為習慣和高尚的思想政治道德素養。到了高年級,養成教育需要著重培養專業核心競爭力,在思想上認清當前的經濟形勢和就業情況,為大學生將來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就業實習階段應當培養大學生的適應和處事能力,培養創業競爭意識,為就業做全面準備。

          2.大學生養成教育的統籌資源。

          大學生的養成教育需要系統地開展,在大學生養成教育過程中,家庭、學校和社會都要參與其中。因為大學生處于人生承上啟下的特殊時期,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全方位配合,哪一方面都不能留下空白,否則不良的行為習慣或觀念就會乘虛而入,使整個養成教育系統前功盡棄。在家庭、學校和社會這三方面來看,由于大學期間大學生所處的主要位置是在高校,家庭和社會相對來說影響被弱化。因此高校就應該承擔起對大學生進行行為習慣培養的主要責任。需要分析大學生的現狀和需求,制定出相應的規劃做出全面部署。統籌各種資源,推進大學生養成教育,形成大學生養成教育的長效體制。在養成教育過程中高校要統籌校內團組織、學生組織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各種資源,高校還要統籌解決大學生在校和畢業期間的問題和需求。

          3.大學生養成教育的行為訓練。

          大學生養成教育尤其要重視行為訓練,因為習慣是后天不間斷訓練而形成的,想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需要做相應的正確的行為習慣訓練。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我們應該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和場合為大學生創造鍛煉的機會,而這種習慣形成后不需要大腦的思考回憶,就會自然地、應激性地發生作用。在行為訓練中要講究方式方法,我們可以總結為三種:一是“中心擴散法”。在使用這種方法之前要先分析相關的習慣,什么習慣是最核心的,把核心習慣抓準了,順其自然其他的好習慣就形成了。二是“階段法”。不同的行為習慣要視其特點在大學生不同的階段實施,在大學生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進行行為習慣的訓練,達到訓練成果的最大化。三是“循環法”。由于習慣形成的長期反復性,形成習慣需要長時間的循環,螺旋上升的形成。也就是說要有訓練的持續性,在不同的時間段要進行重復的行為習慣訓練,以鞏固前期訓練的成果。這三種方法在行為訓練中可以結合利用并循序漸進。在行為訓練前做好理論分析,行為訓練時講究方式方法,在階段性和全部行為訓練后總結經驗教訓,形成不斷完善的行為訓練方法。

          4.大學生養成教育的規章制度建設。

          在大學生養成教育過程中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不僅能夠保障養成教育順利圓滿的進行,更是大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重要途徑。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前提是完備的規章制度建設,管理不僅能保障育人工作正常進行,而且使育人活動有正常的秩序。制定規章制度的時候要注意三點:一是要全面,要全面覆蓋大學生在高校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上課制度、寢室宿舍制度、獎懲制度、綜合素質測評制度等。二是要細致,規章制度制定的越細致越明確操作起來越方便,越不容易產生歧義。三是執行起來要嚴格,要有專門的組織和人員負責規章制度的執行。在紀律嚴格的同時還可以通過知識問答等活動方式讓同學們對規章制度詳盡的了解,進而可以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創造出一個良好的養成教育環境。在制度建設的同時,要聽取大學生意見充分發揚民主,這不僅能讓規章制度更加完善,而且能夠培養大學生的民主意識和維權意識。

          【參考文獻】

          [1]張澍軍.德育哲學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程軼宏,汪小飛.大學生養成教育之思考[J].滁州學院學報,2011,(3):73-74.

          [3]楊敏.高校養成教育及其實施途徑[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20):121-122.

          [4]刑國忠.把大學生養成教育作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29-33.

          作者:張丹 單位:遼寧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篇7

          1打造“星級宿舍”,強化公寓自我管理

          1.1開展內務整理大練兵,養成良好自我生活習慣

          為促進宿舍文化的形成,營造一個溫馨、舒適、整潔、優雅的宿舍生活環境,強化學生自理自立能力,首先要重點加強宿舍內務管理。通過開展諸如疊軍被大賽、宿舍衛生評比、規范生活物品擺放、樣板宿舍創建等活動提高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實踐操作技能,鍛煉其自理自立能力,培養學生們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情操,讓學生用眼睛觀察生活,用雙手打造生活,用心靈感受生活,以此促進學生更加熱愛生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1.2以大學生證書考試為抓手,營造公寓自我學習氛圍

          學習是學生的職責和使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積極主動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上進心是公寓文化建設的最終目的!靶羌壦奚帷钡拇蛟炜梢园阉奚嶂g評比大學生證書考試通過率為主抓手,以點帶面,形成公寓內的濃厚學習文化。如制定宿舍早自習讀書計劃,評比大學英語四六級、計算機等級證書通過率,評比專業課課程成績、制定宿舍熄燈計劃,杜絕熬夜上網、打游戲現象等,以此引導學生養成早睡早起,內部加壓,養成自我獨立學習的習慣。

          1.3提高學生文明素養,塑造學生自我人格魅力

          文明素養是新時代大學不可或缺的優良品德,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通過開展“smilealways”活動;5米之內“打招呼”活動;上課不做“低頭族(低頭玩手機)”活動;“尊重保潔阿姨勞動成果”活動等增進師生員工之間的感情。通過培養和督促學生按時作息,在宿舍內開展“六不”活動:不打牌,不吸煙喝酒,不大聲外放音樂,不吵鬧喧嘩,不隨意損壞公寓物品,不打架斗毆等促進學生良好的自我禮貌習慣的養成,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此類活動對塑造學生個人品位,打造以“不抱怨、不找借口”為中心的學生人格魅力會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

          2加強公寓“星級宿舍”文化建設,實現大學生養成教育全面發展

          積極健康和諧的公寓文化對大學生的養成教育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新時期加強公寓文化建設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規范自我行為習慣、強化團隊合作意識、促進優良學風建設、實現大學生自我成才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

          2.1強化理念教育,增強團隊合作意識

          養成教育是對學生進行長期培養,熏陶、積蓄和內化成俗的過程,以此促使其形成或養成優良的道德品質。現階段,我國大學生的年齡階段大多集中于“90后”,這部分學生“自我意識”強烈,過于強調個人而忽視集體,通過具有高集體參與度的“星級宿舍”的打造,對學生進行長期性的集體主義觀念灌輸,尤其是同一宿舍內部集體榮譽感的培養,強化其自信心的養成,加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努力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更好經營同一集體內的感情和友

          2.2強化學生自我管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星級宿舍”的打造更多的強調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良好習慣的自我養成!靶羌壦奚帷钡拇蛟焓且粋全“宿舍”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通過學生全員參與、民主協商、共同制定與社區管理相適應的管理制度,選舉產生學生認可的公寓管理學生會組織,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采用親情化、民主化的自我管理和約束方式,相互管理、相互監督、相互促進,共同進步,以此逐步增強學生們的自我管理水平,實現學生自我習慣的養成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全面發展。

          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篇8

          摘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當中,對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就必須有足夠的人才資源。在教育改革不斷發展的要求下,對于大學生群體的教育教學也有更高的要求。在本文筆者將會針對大學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發表自己的一些觀點,提出培育大學生文明習慣養成的建設性建議,也大學階段教育教學的開展做出一些貢獻。

          關鍵詞:

          大學階段;文明習慣;教育教學

          1當代大學生以及大學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大學生活上存在的問題當代大學生大多處在優越的生活環境下,且多是獨生子女,在性格上以及生活能力上都有些一些不足,過分地依賴父母,生理以及心理表現不成熟,更加沒有足夠的生活閱歷和經驗,在遇到困難和問題的時候不知所措,沒有解決辦法。同時在學校的學習生活當中也存在著不誠信、不認真、不學習、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等一系列問題。

          1.2大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除了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在,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也是有一系列不良的習慣,比如考試期間想出各種辦法作弊,課堂上十分隨意,吃瓜子、看偶像劇,在集體居住的宿舍中也經常會出現垃圾成堆的現象,還有宿舍樓廁所、樓道等地方的衛生情況十分差,除此之外還有學校里到處都是甜蜜的情侶出沒,為校園的形象大打折扣。只要我們留心去觀察一下,這種不文明的現象覆蓋了大多數的高校,由于高校管理水平的差異,這些問題的深淺程度也表現得不一樣,但我們可以看到,出現這些的原因是因為學生的道德素質不高,教師對學生缺乏足夠的文明理念教育,學校沒有強有力的規章制度的約束和管理。

          1.3傳統的落后觀念的存在在大多數學校的教育中,無論是學校領到或者是老師,甚至是家長,都會有一種傳統的錯誤的觀點,就是認為在高中階段主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文明的習慣和行為,在大學時候更加需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的積累。但是文明習慣的養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也不是某一個特定階段的問題,而是一生的學問,是在我們每一個學習生活中必須要學習的。一個人在大學階段,是自身在各方面走向成熟時期,一個學生的文明程度將會直接影響到以后人生的每一個方面。所以高校要注重學生的思想道德的建設和發展,不斷培育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2大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開展的措施

          2.1大學生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在目前我國的大多數高校中,尤其是非211工程院校,學校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度的約束,沒有強有力的實施制度的團隊,使得對于大學生的某些規定流于形式。當代的大學生,在科學技術和網絡信息不斷發展的今天,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多種多樣的誘惑,大學生沒有足夠的自制能力。學習沒有熱情,缺乏主動性和刻苦精神,缺乏鉆研精神,學習紀律性不強,還有個別學生對學習沒興趣、有的缺課等一系列不良的現象。所以學校和教師要在教育教育中想學生灌輸優秀社會人物的事跡,做好榜樣的力量,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目標。同時大學生也要不斷提高自己對于文明習慣養成的重視度,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學會約束以及才能成就自己。

          2.2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去教育大學生,引領思想道德建設大學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不可缺少的力量,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也是社會文明道德風尚的重要體現者和傳承者,對于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習慣,和祖國的事業和前途是不可分割的。所以高校不僅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更加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建設,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思想教育學生。

          2.3學校要制定相關的制度保證要想促進學生文明習慣的形成,首先要有有力的制度保證,把大學生置于制度的監管之下,使大學生從他律走向自我約束。正如一句古話所說的,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所以作為高校的領導者和管理者,要不斷出臺和更新促進大學生文明習慣養成的規章制度,促進大學生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大學生也要牢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樹立良好的文明習慣。

          2.4要重視教師的作用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就是老師。我認為在大學階段教學中,老師對于學生的學習是占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大學學生自己獨立思維的水平特別強,需要老師的不斷引導,才更有利于學習。而老師作為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筆者認為必要做出一些努力,比如,在教學中要努力使自己所講的課程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拋棄那種老師上課只是照搬書本知識的教學方法,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突破傳統學習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使得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自主思考,合作學習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在大學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就是立足實際,教育聯系實際,多帶領學生,指導學生參加各種課外活動,比如養老院義務活動日,清明節烈士陵園掃墓等等,通過一系列積極向上的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水平。

          3總結

          綜上所述,大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是一個艱巨漫長的任務,需要教師的不斷努力,需要學校的支持和幫助,更需要學生自己的約束和自制。在教育教學中,需要共同努力,共同進步,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成為四有公民。

          參考文獻:

          [1]曾艷.深化大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思考[M].社會科學出版,

          [2]淺談大學生養成教育[M].黨史文苑學術出版,

          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篇9

          【摘要】養成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基礎。針對90后大學生所表現的思想和心理特征,要在新生入學教

          育過程中,通過調整入學教育的時間和方式方法、發揮導師班主任、助理班主任的榜樣作用、開展心理健康引導、

          團隊訓練以及創新輔導員的工作方法等方面來開展卓有成效的養成教育。

          【關鍵詞】養成教育;新生入學教育;90后大學生

          養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根基,不但適用于中小學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同樣適用于90后的大學生,因此,高校思想道德建設須把養成教育抓實。本文針對90后大學生所呈現的特點,并結合我校實際在新生入學教育期間來開展卓有成效的養成教育,提出筆者的幾點建議。

          一、90后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

          1.價值觀多元化與目標功利性并存。成長在全球化背景下的90后大學生,深受多元文化的沖擊,他們有著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根底,又有著西方外來文化的熏陶,進而推動了多元化價值觀的形成。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更加追求深入,在思想意識方面更加追求獨立,對身邊發生的熱點焦點問題的看法也更加犀利,這是社會思想進步的體現。

          同時由于他們缺乏對社會的深入了解,所持的思想觀點往往容易脫離實際,更容易產生偏差而誤入歧途,因此他們張揚個性,注重個人目標與價值的實現的同時,也具有了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色彩。

          2.維權意識強與責任感缺失并存。大學生的維權意識過強造成個人責任感缺失,過于強調權利獲得而往往忽略義務履行,只重視個人利益的獲得,而無視社會責任。在具體的學習生活過程中,90后大學生往往表現出過于注重自我與缺乏尊重他人的行為與心理。由于成長環境的影響,以獨生子女為主體的這一代大學生群體注重自我,過于重視個體體驗,他們往往習慣凡事以個體為中心,過分強調個體感受而忽略他人感受,處處彰顯個性,過分追求展示自我,導致他們集體榮譽感下降,不去考慮家長、老師以及社會的的需要,根本上來說是不懂得責任與權利的相互依存關系,尊重他人即是尊重自己的道理。

          3.思想獨立與心理依賴并存。90后大學生在思想行為方面具有獨立意識強、自主性強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思想上,自我意識與自信心較強,敢于闡明自己的觀點,思路靈活,對于他們感興趣的事有很高的參與熱情;學習上,自己認為乏味的課不愿意聽,卻花大量時間閱讀有興趣或自認為重要的書籍等;生活中,社會適應能力較強,且在面臨問題選擇時具有較果斷的決策能力。言行雖然超前,但是內心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光鮮的背后因為缺少暢通的傾訴渠道而形成內心的壓力或困惑得不到及時排解,也有可能出現不安全事件。

          4.自信張揚與抗挫折能力弱并存。90后大學新生競爭意識強烈,但抗挫能力較差。習慣了以往家長、教師的表揚與鼓勵。大學的新環境使許多學生茫然:曾經自己的優勢不再突出,自己的表現欲、成就感突遭打擊,心理會產生落差,甚至產生心理障礙。他們普遍表現出心理脆弱,抗壓能力不強。軍訓中有部分同學因生病或訓練不好而被安排見習,有同學在軍訓匯報表演中沒有進入軍旅拳方陣而感到不滿。在班委選舉落選時,很多學生找老師抱怨,認為選舉不公平,認為自己的才能沒能在短時間內顯露。

          5.行為信息化。網絡技術和信息化的高速發展也是90后大學生成長中的重要時代特征。90后大學生是信息時代的優先體驗者,他們習慣于通過訪問互聯網來獲取專業信息資源,他們偏好于通過搜索引擎來解答疑惑,他們熱衷于通過QQ、MSN、BBS校內網等方式進行信息交流,他們喜歡通過寫微博、日志來進行情感的傳達和宣泄,借以慰藉自己的心靈。網絡使90后大學生成長中的媒介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對傳統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和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以入學教育為契機,開展90后大學生的養成教育

          1.調整新生入學教育的時間和方式方法。新生入學教育時間都普遍安排在開學后三四天之內。但新生面對全新的校園、嶄新的面孔,沒有任何熟悉的環節,突然要改變以往的作息、學習方式,熟悉校園都過急。因此入學教育應該前瞻性與連續性,所謂前瞻,在入學前通過學校網頁宣傳學校,使學生有初步了解,所謂連續性,入學教育不是在開學的一月內集中進行,而應以一學期為宜。

          傳統的入學教育方式往往是“開大會、領導講、學生講”的三板斧套路上,缺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育效果自然欠佳。因此新生入學教育的方式方法應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可以請優秀教師講專業、高年級學生分享學校的歷史沿革甚至于要新生來講演對學校的了解,發揮他們的主動性。

          2.發揮導師班主任專業優勢,推動學業職業規劃。新生入校后與專業老師的接觸較少,對所學專業的認識模糊。學院聘請專業教師擔任班主任,聘請黨政領導擔任素質導師。

          輔導員和班主任是學生管理的AB角,班主任充分發揮他們的專業優勢,以自身研究的課題給新生作講座。組織學生參觀實驗室等,加強學生專業思想的教育,引導學生做好學涯規劃。班主任與新生的素質導師相互配合,進一步完善名師導航的運行模式,多方位指導新生的職業生涯規劃。

          3.發揮助理班主任“朋輩教育”的作用。低年級的新生進入大學,存在不適應現象,而現在的大學輔導員往往一個人面對著兩三百名學生,而大部分時間都在做事務性的工作,這樣的局面不可能把所有學生都照顧周全。工作中發現,新生與學長的交流比較順暢,更容易接受學長的建議。因此,我校部分院系多年來堅持選拔一批品學兼優的高年級學生擔任助理班主任,由他們負責部分管理工作。

          助理班主任與新生接觸的機會相對更多,他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新生入學教育的成果。在助理班主任選拔上,學校可以安排各種心理輔導、管理藝術等培訓活動,組織助理班主任集中學習學校、學院的各項規章制度,要求助理班主任在暑期制訂詳細的工作計劃,于開學初組織討論交流。通過這一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助理班主任的綜合素質,促進了新生教育工作的開展。

          4.輔導員創新工作方法,占領網絡陣地。對于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90后大學生而言,網絡無疑將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堡壘。開展網絡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于營造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校園網絡文化氛圍,提高學生思想覺悟,建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互動式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輔導員在學生比較集中的網絡空間里開設“地盤”,訪問學生的日志以便及時了解個人的思想動態,也可以在自己的空間里發布一些信息及勵志性的文章,從而發揮日常那種面對面、口頭教育所無法起到的作用,從而形成網上網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拓展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域,形成了立體教育平臺。

          5.扎實開展心理健康的引導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應該算是新生入學教育的一個方面,在這里單獨進行討論主要是因為隨著學生工作的不斷開展,筆者發現在大學新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至關重要。健康的心理是進行養成教育的心理基礎沒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恐怕很難去談養成教育。

          為了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和全面認識大學生活,學生管理部門應及時邀請心理輔導專家為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同時安排心理老師在新生入學初對其做一次心理輔導,入學第一學期內進行一次心理普查,讓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學會與師生和諧相處。

          6.通過團隊訓練的形式,提升90后大學生的團隊意識。

          90后思維活躍,個性張揚,自我約束能力較弱,缺乏自主學習和管理的能力,大學新生患“不適應癥”的現象比較普遍。

          慢慢厭倦了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他們希望得到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也希望學習豐富多彩的知識內容,因此必須改變傳統、滯后的新生入學教育模式。我校在新生優創班中開展了成長小組訓練游戲。通過這種體驗式、游戲式的團隊訓練,班級同學均有所獲益,彼此之間增強了歸屬感和團隊意識,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游戲式、體驗式的團隊訓練方式代替了傳統的講授式、灌輸式教育,教育效果得到了提升。實踐證明,團隊式的入學教育比傳統式的教育方式更適合當前大學生的特點,具有較強的推廣意義。葺□編輯/徐霄天〔參考文獻〕[1]王琦.養成教育與大學生素質培養[J].長治學院學報2007,2(01):60-63.

          [2]金新利.試論大學新生養成教育[J].安徽文學,2007,(120):139.

          [3]陳體令.大學生養成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吉林教育2007,(03):11-12.

          [4]郭友寒.新時期加強大學生文明養成教育的若干思考[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8-129.

          [5]張弘.養成教育與大學生的精神成長[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7,(09):119-121.

          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篇10

          摘要:本文主要論述大學生低碳生活養成教育必要性、教育內容以及開展低碳生活養成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以期切實增強大學生低碳生活養成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大學生;低碳生活;養成教育。

          低碳生活養成教育是低碳生活理念滲透到教育領域后產生的概念,其實質是環境教育的深化和發展,是環境教育的重要分支。通過低碳的教育設施、教育活動,培養低碳價值觀、形成生態品德、掌握低碳生活的知識與技能、養成低碳習慣為內容的教育實踐活動。

          一、大學生低碳生活養成教育的必要性

         。ㄒ唬┑吞忌铕B成教育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必然要求

          發展低碳經濟是全世界的共識,為此國際社會簽訂了一系列國際公約、議定書,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英國政府能源白皮書》。我國也明確提出將發展低碳經濟作為國家的重要戰略。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生產方式的轉變,更重要的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轉變,而低碳生活習慣的養成是這一轉變的重要表現。

         。ǘ┑吞忌铕B成教育是現代高校德育的主要內容

          在大學生中開展低碳生活教育,能使高校德育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能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充分體現高!耙詫W生為本”教育理念,開辟高校德育新領域,豐富德育內容,突破“重說教,輕體驗”的教育瓶頸,并最終提升德育的實效性。

          (三)低碳生活養成教育是高校所擔負的社會職責

          高校大學生既是能源消耗大戶,也是重要的節能技術研發群體。大學生低碳生活養成教育既能發揮大學生低碳生活的帶頭作用;又能激發其對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發潛能,進而推動整個低碳經濟的發展。是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必然舉措,也是高校所擔負的社會職責。

          二、大學生低碳生活養成教育的內容選擇

          (一)低碳生活知識養成教育

          在低碳生活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將前述低碳經濟相關概念的提出及其內涵作為對大學生開展低碳生活養成教育的首選內容,要重點開展低碳及其基礎理論的教育。因為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沒有理解,不可能有行為,只有讓大學生知道了“是什么”,他們才可能自覺傳播和踐行。

         。ǘ┑吞忌顑r值觀養成教育

          應該借助于更深刻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讓學生樹立良好的低碳生態文明觀念,達到內化于心的程度。一是危機觀,核心是提高學生對于全球氣候變化、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等方面危機意識,培養學生崇尚低碳的使命感;二是自然觀,讓學生明白人與自然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和諧發展的重要性;三是人生觀,要讓學生更為深刻地意識到生活的本質,對生活觀念、超前生活方式、消費主義文化等進行深入探討,從而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ㄈ┑吞忌钚袨轲B成教育

          應通過“怎么樣”才能有效促進低碳生產生活的教育內容使學生養成一種自主、自發、自覺的低碳生活行為習慣。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讓他們覺得低碳生活不但離我們不遠,而且自己就是實踐者。

          三、大學生低碳生活養成教育的路徑選擇

         。ㄒ唬┮运枷胝卫碚撜n為依托加強大學生低碳生活養成教育

          可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依托,從教學入手,將低碳教育理念引入課堂,幫助大學生樹立低碳人生觀,形成科學消費觀;以社會實踐活動為基礎,加強國情、民情教育,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使他們自覺踐行低碳行動;樹立大思政觀,由思政課教師牽頭,動員各方力量參與,打造低碳校園文化。

         。ǘ┮缘诙n堂為陣地加強大學生低碳生活養成教育

          積極開辟第二課堂實踐活動陣地,做到“知行合一”,通過科學的策劃和精心的組織,動員和吸引大學生參加到低碳生產和生活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如“志愿服務體驗”,“低碳生活論壇”,“低碳生活辯論賽”等,使他們能在具體的行動中提高認識水平,提升實踐能力。

         。ㄈ┮孕@文化建設為平臺加強大學生低碳生活養成教育

          校園文化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隱性感染作用,要充分利用宣傳欄、廣播站、校報、講座介紹等校內媒體和途徑,進行直觀形象的低碳宣傳與普及,推廣低碳生活理念。也可以發揮環保社團作用,借助校園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低碳環保氛圍,構建良好的文化育人軟環境,使學生融入到低碳生活的氛圍之中,通過潛移默化形成低碳生活理念、養成低碳生活行為。

          (四)以樹立健康消費理念為引領加強大學生低碳生活養成教育

          以低碳為導向的健康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必然選擇。目前,大學生消費存在攀比消費、盲目消費及享樂主義傾向,與低碳經濟所倡導的簡單、簡約和簡樸的低碳生活方式所背馳。鑒于此,首先,學校相關部門應當向大學生普及低碳消費知識,適時調整大學生在消費過程中的不良誘導行為,鼓勵大學生實行低碳生活;其次學校應開設相應的消費教育課程,幫助并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提升大學生低碳消費的自覺性,使大學生消費行為更趨合理。

          參考文獻

          [1]張馨,丁貞棟.大學生低碳生活教育內涵和內容范疇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5)

          [2]高鳳香.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視角的大學生低碳經濟教育略論[J].價值工程2011(2)

          [3]陳桂林.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依托加強大學生低碳教育[J].新課程研究2011(8).

          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篇11

          摘要:高校學生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必不可缺的重要環節,分析目前高校學生管理面臨的問題,以及對策分析,從而明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關鍵詞:管理;大學生;教育。

          人類的社會活動有著各式各樣的形式,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其價值和底蘊相互包容、相互影響,既涵蓋了倫理和追求,也為人類的社會行為進行引導。高質量的管理是兩方面的,即實體和程序,只有當兩者都達到正義時才能促進良好的管理。作為學生養成教育環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管理的作用尤為突出。高校養成教育的環境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高校學生管理、教學管理和學生實踐。想要讓大學生明確界限,就需要通過對學生管理實現,學生管理又細分為制度管理和行為管理。其不僅僅能夠對大學生行為進行塑造,更重要的是對大學生的人格和素養進行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大學生的養成教育環節離不開高校對學生的管理。

          1正確認識管理與教育之間的關系,有效的結合起來

          高校的學生工作應當從兩方面入手,分別為管理層面和思想層面。學生在德智體美勞上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再教育和管理,而這些行為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大學生作為培養的重點,自然不可放松,因此學生的管理問題和思想工作一直都是重中之重,不可以從中剝離。這一點,幾乎被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所認同,在一定的領域上得到共鳴。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難以將兩者之間關系維持在一個平衡且穩定的狀態。在對學生管理的同時往往出現思想教育上的脫節,兩邊互相踢皮球,從事思想教育的一方不愿意將責任大包大攬,反之從事行政管理的一方也有同樣的心理,究其原因,就是在體制上出現了漏洞。

          2大學生養成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大學生的養成教育和教育理論之所以能夠相互融合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大學生養成教育的本質所決定的,而本質所強調的則是過程性。教育的本質在于提升學生的能力,具體體現為學習思考能力以及優良的品格。因為結果源自過程,缺乏高質量的過程必然無法達到好的成果預期,因此想要實現教學目的首先要注重教育過程。但我國當下在大學生養成教育方面依然存在相當程度的不足。

          2.1教育管理理念落后

          隨著全國范圍內高校的不斷擴招,在線大學生的數量也與年俱增,但是高等教育資源的供需不平衡也逐漸暴露,學校在擴招的同時沒有及時考慮自身的教學承受能力,從而導致放松對學生的管控。與此同時,由于高校內的教育資源缺口龐大,因此水平參差不齊的人員也紛紛擠進了教育隊伍,拉低了教育隊伍的整體水平,拖慢了教育理念進步的步伐,使得學生的管理工作也僅僅浮于表面,缺乏深層次的推進。因此,在看待高校學生的管理問題時,矛頭的一方應當被指向教育人員素質的問題上。

          2.2教育目的與時代結合不夠

          大學生在面對思政教育時往往將其和現實進行比對,由于現實和理論之間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對等,導致教育效果明顯低于預期。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宣傳正能量的信息,因此在當下的思政教育過程中應當立足實際,將現實和理論相結合,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不再單一注重結果如何,而是應當在教育過程讓大學生享受其中、參與其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實踐者,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形成學習的自覺性。

          2.3教育主體單一,教育協同不夠

          人的培養需要一套完善的體系,教育是培養的手段,其過程豐富多彩,是多方面聯動協同的結晶。教育主體單一所產生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被大眾所重視,但長久以來并未得到良好的改觀。盡管新理念在不斷輸入,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依然無法擺脫傳統的說教形式,學生、老師各自為營,使得社會、學校、家庭教育三者缺乏有效的串聯和溝通,脫節情況時有發生,而學校和教育部門之間的隔閡也導致養成教育在短時間內無法有效的推廣并深入進行。

          2.4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作為大學生養成教育過程中的指路明燈,高校的教輔人員在教育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師德建設必須和教師隊伍建設齊頭并進。學生的道德素養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其中就包括高尚的師德,而大學作為德與才兼顧培養的一線,師德的作用就得到凸顯,因此單一的知識教育并不能滿足道德的需求,需要二者相輔相成。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起到引導和規范作用,所以高校營造的道德教育的文化氛圍有利于進行道德品行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師必先學會為人,作為教師,站在教師的崗位上就應當以教師的準則要求自己的言行,不僅成為同行業更要成為其他行業值得學習的標榜。話說回來,一套科學規范的教師道德行為準則能夠促進教師行業的發展。

          2.5完善大學生的行為規范

          形成規范的大學生養成教育的模板就需要對科學的教育理念進行歸納整合。為了促進大學生積極向上、文明規范的日常行為養成,需要樹立一些可供學習的模板以供參考從而使良好的道德修養得到養成,例如制定完整的日常行為規范守則、設計合理的行為模板等。每屆新生在入學之后都會獲得學校下發的一系列規范守則就是高校中可供學習的科學模板,其中所包括的內容涵蓋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新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得到強烈的心理暗示,從而由內而外地規范自身的行為,實現思想道德和言語行為上的雙重規范。在如此大范圍的學習氛圍之下,縱使有極少部分品行不端的同學,也能夠在大環境的熏陶下逐漸得到教育,從根本上對不良行為、不端正行為和不文明行為進行糾正。從集體層面上通過塑造道德形象楷模,引發集體共鳴,從而實現對大學生行為的規范。一句話來概括,高職院校的目標是教書育人、培養人才,而想要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就是完善學生管理工作.

          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篇12

          一、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內涵

          中國傳統的“養成教育”,一般指對兒童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培養。今天我們所說的“養成教育”已經超越了兒童蒙養,成為一個教育學的范疇。著名學者葉圣陶說過:“從簡單層面上看,形成良好習慣就是教育!备咝=逃怯嗅槍π、有目的性地培養大學生,引導大學生形成自我約束力,進行自我教育與管理,切實提升學生在思想與心理兩方面的素質,通過學習過程和實踐活動過程的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為今后的社會工作奠定扎實基礎。養成教育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第一,養成優良的學風。不僅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端正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應當將“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提升個人自主學習意識,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第二,高尚品行的養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為目標,主要教育學生要熱愛祖國,以國家發展為主,遵守國家制定的相關守則、文明守禮、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將學生的自立自強自主意識培養作為重點培養目標。第三,養成良好的心理習慣。心理包含情緒、意志、自信等多方面因素,學生的身心健康是極為關鍵的內容,培養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第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生的生活習慣體現在宿舍整理、作息、就餐、儀容儀表等多個方面,科學的生活習慣,是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的重要基礎。第五,養成良好的人文素養品質。人文素養包含個人道德、團隊精神、健康體魄等多個方面,主要從校園文化入手進行培養。

          二、輔導員工作的內涵

          1.輔導員角色的定義。馬丁路德說:“一個國家國庫殷實,公共設施華麗,并不能說明這個國家就是繁榮的。真正繁榮的國家,公民的文明素養極其重要,公民的受教育程度,道德的高低都是衡量國家繁榮的關鍵因素!贝髮W生思想教育的關鍵在于輔導員,思想教育工作包含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責任教育等。輔導員工作的導向作用就是要使學生有明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規范。

          2.輔導員實際工作內容。輔導員工作既宏觀、又具體。在要求把握國家對于大學生教育的政策方針范疇之內,輔導員每天與不同學生接觸,要有不同的工作方式方法。輔導員工作的每個環節都會影響學生的成長和教育。其工作包括從新生入學教育、校紀校規學習、學習目標培養、課堂紀律要求、班級管理制度、班級干部選拔、獎助學金評定,貧困補助政策、學生黨建工作到學生課堂之外的,宿舍文化建設、個人生活習慣養成、個人交往原則、個人安全教育等,再到學生個人心理問題疏導,解決與家長、家庭的矛盾問題,延伸到社會上的還有學生社會實踐、就業等問題。從學生生理方面到心理方面,從學生個人到學生與家庭、同學、社會之間的矛盾,輔導員都要求有較強的了解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輔導員實際工作內容與學生養成教育的關系。養成教育的內涵與輔導員工作的實際內容相結合,構建了良好的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平臺。將行為訓練作為重點,融入多樣化的教育,將學生的知識、道德、習慣進行全面鞏固,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在大學生的行為規范養成教育上,尤其在職業類學校,是輔導員工作的一項重要但是困難的工作。學生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早起床困難,到課情況不能保證。這要求輔導員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每天晚上輔導員老師主動查宿,督促學生早睡,早上七點鐘開始督促學生早起,進行早讀和課前準備工作。一些學生的行為習慣差,輔導員的工作難度大。行為規范的養成需要一個過程,通過師生不懈的努力,筆者所在學校的學生到課情況良好,逐步養成了早睡早起、重視學習的習慣。養成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良好的文明素養是正在成長時期的大學生最為重要的教育之一。教育方針實現全面貫徹,首要步驟是做好養成教育工作,培養出符合新時期發展的人才,是延續與發揚中華民族必經之路。

          三、現今大學生教育缺失的主要表現

          1.缺乏團體意識,個人意識過高。個別學生受到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有極強的競爭意識,個人表現力意識過強。過度的個性張揚使他們在集體生活中容易產生摩擦,缺乏有效的溝通和處理問題的辦法。個別學生不會顧及他人的感受,站在自身的角度看待問題,缺乏團隊意識,團隊協作能力較差。比如,學校召開比賽時,有的同學認為自己的事重要,比賽可有可無。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班級無人參加,輔導員需要做很多的思想工作才有學生勉強參加。這種集體觀念淡漠的思想成為阻礙學生德育發展的重要因素,對輔導員工作的開展造成困難。

          2.缺乏科學、文明的生活與行為習慣。在大學時期,學生的培養內容必須要以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為切入點,自我養成良好的習慣對大學生來說極其關鍵。如果所有的事都根據學校的安排進行,連吃飯、睡覺、自習都是強制性的,那會顯得多么可笑。但是,當前的確有一些大學生無法自我約束,個人生活安排性差,作息時間不規律,健康意識過低。主要表現在:宿舍衛生亂,學生休息時間不固定,吃飯時間不固定。一些學生經常出現通宵游戲、不出席早操,上課遲到、早退等情況。在公共場合中,個別學生經常出現亂丟垃圾、隨地吐痰、破壞公共資源等不文明現象。

          3.學習態度淡薄,找不到學習的目標和爭取向上的動力。大學生經過了激烈的高考競爭,在進入高校學習過程中態度已經松懈,壓力無形中減小。久而久之,其他的網絡游戲、交友等社會化的行為活動會占據大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所學專業現狀和就業的不關注,導致學習沒有動力和目標,甚至出現逃學、厭學的現狀。在退學的學生中,厭學、學不會是主要原因。筆者在一個50人的班集體中做過調查:知道自己為什么選擇來到這個學校的學生有5人,是父母要求來的有36人,有9人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選擇到本校來學習。在一個人的成長中,目標就是燈塔,只有確定好學習的方向,才能勇敢地朝向它前進,否則會在大海中隨波逐流。

          4.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根據心理學發展的年齡階段劃分,大學的階段是學生心里逐步走向成熟的關鍵,在大學這個重要的時期,形成個體完整的人格特征是大學生學習的另外一面。實際上,在競爭激勵的社會當中,大學生有極大的心理壓力,加上自身本身的心理承受力不強,受到社會功利性質影響,希望取得成功的動機非常明顯。一些大學生情緒體驗波動大,容易產生暴躁的情緒。一些學生抵抗挫折的能力弱,面對困難時會非常緊張,情緒低落,解決問題的能力弱。只要生活或者學習上遇到困難,一些學生的心理就會出現一連串的負面情緒。

          四、拓寬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平臺

          1.構建完善的規章制度,提升育人管理力度。在大學生養成教育的過程中,管理是必要的手段。管理必須以科學完備的規章制度作為基礎,學生日常管理的規章制度包含學生的教室、宿舍、日常行為等,與大學生的生活、學習有緊密聯系。因此,輔導員應當制定科學完善的班級管理制度,要充分考慮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個性特征、心理承受能力等,制度構建的過程必須讓學生加入其中。例如,宿舍內部的衛生管理,學?梢宰寣W生自行制定,讓學生明白哪些行為屬于不規范的,哪些行為是要積極倡導的,學校將制度當成是自身需要遵守的必要守則,從傳統的輔導員要我做的形式轉變為我主動要做的形式。

          2.養成教育必須懂得把握時機。不管習慣是好還是壞的,一旦錯養成后想要改變就相當難的。入學階段是教育最為重要的時期,也是今后教育取得成功的基礎。筆者認為要切實實施大學生養成教育,學校必須從學生剛入學時抓起。新生入學所接觸的所有第一次都必須非常重視,相關的禮儀、品質、意志、觀念的培養都必須特別注重,為學生的大學四年學習以及今后的工作奠定扎實基礎。學校定期開展座談會、課外活動,促進新生的角色轉變,使其養成獨立自主的好習慣,獲取更多有效的學習方式,使其在大學的學習生活更加順利。

          3.養成教育必須要重視輔導員的作用。新生入學首要接觸的是輔導員,輔導員在新生的教育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輔導員必須要起到引導效用。“學生的知識吸收以及思想進步,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教師必須在教育過程中起到表率作用,以身作則,影響學生的思想、道德、學風等多個方面,以此切實做到為人師表。在大學時期,與學生接觸最多的當屬輔導員,輔導員的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當中影響著學生,對養成教育的成效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輔導員必須要不斷提升專業技能與道德修養,以此切實在學生的養成教育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輔導員要用講道理的形式教育學生,關注自身的言行舉止,用個人魅力熏陶學生,在各個方面都做到表率作用。

          4.養成教育要重視與家長加強溝通和協調。大學生在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文明道德習慣等方面,會通過行為的觀察、模仿、嘗試逐漸形成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學生在校內校外保持行為習慣的一致性,這就需要家庭這個重要的教育平臺對學生起引導作用。輔導員要經常與學生家長溝通,改變家長刻板的、片面的認識,改變家長認為學生只要學習好,其他行為習慣差點沒關系等的看法!捌渖碚涣疃;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家長的教育作用必須要發揮到最大限度,起到帶頭作用,引導學生走向文明的道路。通過家庭教育的平臺,學校進一步促進學生的養成教育,對校內教育起到延伸和保障的作用。

          5.養成教育需要輔導員付出長期的堅持,輔導員要具備堅韌的毅力。相關研究得出,人的大腦需要耗費21天來構建一條新的神經通道。在經過21天的新理念、新行為的影響,學生會漸漸養成新習慣,經過3個月的重復,會形成穩定的習慣。因此,我們的養成教育需要學生在比較長的時間內重復某種固定的理念或行為,才可能達成一定效果。輔導員的工作就是要在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初期給予學生心理疏導和鼓勵,同時在后期要不斷地進行習慣的監督和要求,才能保持行為持續下來。輔導員在學生養成教育過程中所起到的督促作用,是一個長期工程,需要付出超過一般工作所需的時間和耐力,才能有較好的效果。大學不僅是學生思想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階段,更是學生良好的習慣的養成的重要時刻。與中小學相比較,大學的養成教育更多的是培養學生優秀的品德、健康的人格、全面的素養等。在大學注重養成教育,是對學生人生長路的負責,更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步驟。輔導員擔負的使命決定了其要努力培養學生全方位發展,在日常的工作中將養成教育的內容滲透、教導、升華,使學生受益匪淺,這對學生步入社會后、成為社會的優秀人才和全面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邢國忠.把大學生養成教育作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6

          [2]龐 然,等.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實施途徑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01

          [3]彭鳳飛.養成教育——高校輔導員工作的著力點[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05

          [4]張曉華.自強不息,大學生養成教育之我見[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9

          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篇13

          摘要: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很多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因此,大學生創業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完善大學生創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強化管理制度,為大學生創業營造良好的環境,培養出全新型的創業復合人才。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教育;教育模式

          最近幾年,我國對于大學生創業型復合人才的培養越來越重視了,很多學校已經對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進行積極的研究,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完善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鼓勵大學生積極創業,利用各種創業活動促進創業教育,形成全新的教育模式,培養復合型人才。

          一、大學生創業教育的主要內容

         。ㄒ唬┯^念教育

          大學生創業教育是一個全新的理念教育,更是一種素質教育。創業觀念教育不是立竿見效,需要循序漸進,是長期教育的過程。只有將創業觀念深入到每個大學生的意識當中,才能對大學生創業有實質性的幫助。

         。ǘ⿲I知識和技能的教育

          當今社會,大學生只擁有創業想法是無法取得成功的,必須具備應有的專業素質。比如:創業技能、創業專業知識、基本的溝通能力、應變能力、團隊協調和團隊管理的能力等等。由于大學生是高端人才,所從事的創業行業是高新技術產業,也就是說,大學生必須掌握非常專業的技術,擁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加上創業的原動力,才能在創業之路上展現頭角。創業是一項團隊合作的工程,單純的依靠某個人是不能創業成功的,需要團隊中每個人分工合作,目標一致,才能取得成功。

         。ㄈ⿲嵺`教育

          大學生創業教育需要很強的實踐性,需要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才能發揮真正的用途。學校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與企業合作建設實踐基地,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安排有經驗的老師給予指導,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的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

          二、大學生創業教育管理模式

          (一)課程管理

          課程管理是大學生教育管理的重要部分,由于我國對于大學生創業教育這方面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急需建立多層次的課程體系。在大學4年教育的過程中,可以按照3個層次設置課程,主要包括:第一個層次,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培養創業的課程體系,在大學4年教育中,將這項素質貫穿其中;第二個層次,對于有很強意愿、有很強潛力的學生,開設專門的課程,為他們講解各種實際案例,提升他們專業技術水平;第三個層次,設計各種實踐課程,具有針[]對性的訓練,提高他們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這三個層次相互關聯、相輔相成,以培養學生素質為基本,以專業知識為指導,實踐作為媒介,全方面的提高學生的綜合實力,為他們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ǘ﹦撔氯瞬诺呐囵B模式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教育質量最主要的任務。創業培養模式主要有幾種:第一種,縱向擴展型模式,安排專業的技術課程、經濟管理課程,使學生能夠全方位的掌握專業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能力;第二種,橫向擴寬型模式,開設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擴寬學生的專業面,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第三種,基礎加模塊模式,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社會的需求選擇自己未來創業的方向。通過教學模式的變革,擴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創業型的綜合人才。

         。ㄈ┩晟乒芾砟J

          很多學校對于創業教育管理模式是在社會相關力量的扶持下,依靠校內不同系統的緊密合作,形成了高效優質的服務和管理體系,對不同時期進行全程跟蹤和精細化管理。在籌備期,訓練學生的基本品質、精神和能力,完善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在創業初期,為大學生提供各種政策和技術上的支持,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問題,引導他們循序漸進走向成功;在中期,幫助他們做好全程的跟蹤和服務,引導他們成長,幫助他們賺取經驗,形成自我成長的模式。

          三、為大學生營造創業文化和環境

          (一)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和環境

          大學生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其教育模式不僅需要學校的支持,也需要社會、政府共同的支持,才能取得想要的結果。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處在初級階段,仍然沒有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幫助大學生面對困難,降低風險。因此,政府可以對他們給予支持、鼓勵,完善自身的權限,使他們成為當代大學生創業的主體。有效的規范大學生創業,提供給他們擔;、小額貸款;規范他們審批手段,簡化審批過程;開辟新的通路,避免亂收費現象的出現,維護他們自身的合法權益;完善市場經濟法制的環境,使他們擁有公平競爭的平臺。很多成功人士和政府人員可以組成一支專家咨詢談對,提供各種咨詢活動,為他們提供咨詢幫助,形成一種以政府為引導者,高校為啟蒙者,社會為重要參與者的創業體系。

         。ǘ┘訌妼W校文化建設

          高校形成大學生創業的氛圍,設立大學生創業指導機構,引導大學生做全方位的統籌。創業指導機構可以為大學生提供一些鍛煉的機會,比如:承擔社團的管理工作,發布大學生創業的信息,為大學生提供考核的工作。創業指導機構作為學校和外界社會連接的渠道,與當地社會緊密聯系,爭取相應的優惠政策和信息,提供各種政策支持。創業指導機構搭建交流平臺,建立學生團體,舉辦各種交流報告會,形成良性的學習氛圍;加強創業教育的宣傳工作,推廣成功人士的各項經驗,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

          四、總結

          大學生創業教育是一項長遠的任務,需要培養全能型的人才,需要循序漸進,才能取得成功。高校推出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需要政府、社會和企業共同的支持,同時,遵循學校自身的發展需求,不斷的探索創業教育模式,建立符合當代社會的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培養大學生創業型新人才。

          參考文獻:

          [1]童力,王雄.淺談大學生創業教育[J].寧夏社會科學,2008(05).

          [2]曹劍輝,周合并等.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J].21世紀實驗與創新,2010(08).

          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篇14

          一、素質教育與英語測試

          素質教育可以定義為: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個性,注重開發人的身心潛能,并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質教育要求學生通過學習環境、家庭環境和教育的共同作用獲得的內在的、相對穩定并能夠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機制以及基本的道德品質素養。而作為英語教師,我們幾乎天天和英語測試打交道,這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也是一種評價策略。在這樣一個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學生的學習和進步情況,綜合分析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同時也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學離不開測試,F代教育理論的發展,尤其注重個人的素質教育,要檢驗教學效果,避免誤人子弟的情況出現,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就離不開英語測試的積極參與和輔助作用。本質上,素質教育不反對英語測試的存在,素質教育培養人的方法不是徹底放棄考試制度而是變更現有的考試制度以達到刺激學生更好更高更快的向素質型人才發展。

          二、英語測試如何適應素質教育

          隨著素質教育的大力推行以及現下炙手可熱的高考制度改革,都無不例外的體現了外語教學的重要地位和在素質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采用行之有效的科學的英語測試形式,最終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要求。素質教育要求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結合社會發展和學生自身發展需要,以開發智慧潛能和個性化的全面發展。因此,英語測試試題的制定應根據英語課程標準進行制定,充分強調培養英語學習技能,改變只會答題背誦的“死學式“英語教學。根據素質教育要求,英語測試可以作出如下改變:

          1.采納適合教學目的的測試方法。要求教師明確教學目標,有全方面、多維度的教育教學測試知識,了解教育測試的多種方式,然后敲定用什么樣的英語測試方法最合理。非常明確的是,測試必須與語言學習的各發展階段相結合。為迎合教學目的的要求,我們的測試形式也應該隨之改變,增強測試的效度。教師可依據對課程大綱和學生的基本情況的了解采納不同的測試方式,來判定學生的成績,得到全方面公正、信度較高的測試成績。

          2.測試應體現素質教育的多樣化需求。測試必須與教學目的相對應,而且滿足素質教育的多樣化需求。評價是教育目標中的最高層次。確定考試內容和范圍、考試形式和題目類型等,都需要依據素質教育要求和教師專業知識技能的大力支持。例如考試內容和范圍要與教學總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一致;考試形式要確定的是口試還是筆試;題目類型要確定主觀性題目和客觀性題目、分立性題目和綜合性題目。

          3.多樣的測試形式迎合素質教育要求。對于教育來說,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征就是摒棄以分數為主的教學觀念,轉變成為以學生為中心,培養綜合能力以適應學生的個性和社會需求的素質教育觀念。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和多元化的教育目標,教師可根據課堂內容、教育目標、學生情況適當改變測試方式,例如①小作文,屬于開放性的測試形式,課程結束后,學生根據自己的心得寫一篇小作文,教師根據學生作文的寫作情況了解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②檔案袋評價法,是一種新興的測試方法,將學生一段時間內的作業、隨堂測試成績、小作文等放在一起,教師根據學生這一段時間的表現進行評價,深入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發展而不再局限于某一次考試的卷面成績。③口語測試,可以采用直接型口試,例如朗讀、問答、看圖說話、討論、角色扮演等。學生在口語測試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語言能力也增進了同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感情上的溝通,有利于班級的團結與和諧。在小組活動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得學生對自身的能力有了直接的認識和提高。

          總之,英語測試這一概念涉及到多方面的問題,從教學目標的分析,到教學手段的采納以及教學形式的確定都體現素質教育的理念。測試與教學如同一枚硬幣的兩個方面,不可分割,教學也同樣需要以測試為主要形式的評價和評估。以效度信度為支撐的科學測試會為教學提供公正可信的反撥信息。為了使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素質能力要求,在測試的內容、方式、命題形式、評價等方面不斷做出改變,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推廣。

          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篇15

          禮儀是人與人交往過程當中以一種約定俗成的方式來體現的律己律人的過程,禮儀是一個人品德與思想覺悟,精神文明與文化教養的綜合體現。禮儀本就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精髓所在,作為禮儀之邦的禮儀之民,禮儀的教育對于培養有文明、有教養、有道德的高素質人才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現在大學生的禮儀教育,不僅僅是為了提高自身的修養,同時也是提高了國家的整體形象。

          一、大學生禮儀行為的現狀

          近幾年來,在校大學反映出來的許多行為,都是與禮儀相悖的。課桌椅上滿滿的刻畫、教室內的隨地垃圾;夏天穿拖鞋去上課的學生;老師開始上課了還在教室肆無忌憚吃早餐的學生;與老師見面時不懂得主動打招呼;在家里對家長大呼小叫;在公共場所抽煙。本應該是最青春最有活力,最有權力追求美的年紀,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年紀,但是種種在學校不尊重老師與課堂的行為,種種在家中言談舉止粗魯的行為,種種在社會上不文明的行為,做著與這個年紀不相符合的事情,這些問題同時也反應著現在對于大學生禮儀教育的缺失,這種有著高文憑卻沒有高文化的大學生,嚴重影響了大學生整體的素質水平。

          二、大學生禮儀教育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現在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不管男孩女孩,都是溫室的花朵,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成長,然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很多家長只是重點關注孩子的健康和學習問題,面對有時候孩子的一些不禮貌行為,并沒有及時的進行糾正,而是選擇包容,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一些不良好的習慣。2.社會轉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我國的加速發展,無論是在市場亦或是經濟方面,我國整體社會的發展速度都是越來越快,這樣的快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無限多的生機和活力,同時隨著西方文化的進入,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又給一些中國的傳統思想帶來了新的挑戰,中國的禮儀文化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代。3.學校教育。大學生一般都是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過渡來的,正所謂寒窗苦讀二十載,除了家庭,其實現在的大部分的大學生都是在學校生活的比較多,也是通過學校成長起來的,尤其是很多寄宿制的學校,所以學校的禮儀教育成為了我們所關注的焦點。

          三、大學生禮儀教育的途徑

          1.多閱讀經典著作,為禮儀文化扎實基礎。一個人的道德水準和文化層次都和這個人對禮儀的認知深度有關,而人的言談舉止中透露出來的是人文素質。英國人弗朗西斯培根在《論讀書》中說到:“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深刻,倫理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所以,可以通過閱讀大量有關于中西方文化的一些著作,了解不同領域的知識,從這些著作中多學習和吸取一些精華,作為己用。我增強禮儀文化的教學和宣傳,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2.創新禮儀課程,提高教學質量。對于大學生的禮儀教育來說,學校應該針對不同的專業入口,去配套相應的禮儀書籍和課程,比如學習酒店管理的學生,應該著重強調酒店服務禮儀;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生,應該多了解中國古代禮儀文化知識;學習商務的學生,應該重點對商務禮儀、待人接物的要求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在教學內容上,老師應該多提升對于禮儀禮貌方面的內容,不僅是行為舉止,我認為化妝技巧、穿衣搭配也應該列入授課內容中.現在無論是職場還是生活中,正確的穿衣打扮對于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都有著重要作用。

          3.學習國外的禮儀教育。大家都知道,在臨近我國的日韓兩國對于禮貌禮儀方面的教育尤為發達,如果去過日本或者韓國的人都會對那里的人的非常有禮貌的言行舉止而影響深刻。日韓兩國的人在很小的時候就會接受非常嚴厲的教育,見到長輩、老師要主動打招呼,并行90°鞠躬禮,以體現尊重;韓國對于每個不同場所的見面禮都有明確的區分,在操場、走廊、商店、街上、家中等不用地方,都有明確的禮儀行為規范,同時家長也會非常注意自己的禮節,這樣孩子也會自己跟著學,可以達到言傳身教的效果。

          4.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合力進行禮儀教育。雖然一直在強調高校對于大學生禮儀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同時家庭與社會也是大學生的禮儀教育的關鍵環境因素,即使提到教育,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學校,但是對于家庭和社會來說,也是大學生所身處并成長的環境。在家庭中,大多數的孩子都是獨身子女,以至于都成年了,上大學了,父母都還在幫孩子洗衣做飯,其實家長在這個時候就應該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讓孩子知道一個家庭的責任和擔當,也要讓孩子學會尊重,去做一個品格高尚的人,而不是什么都依賴家庭,家長所能多做的禮儀教育則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同時也要多詢問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不要對孩子上了大學之后的情況一無所知,要與老師有聯系;而在社會中,大學生作為即將面臨社會的群體,整個社會對于大學生應該做到嚴格教育,不能因為大學生不懂就放棄與之交流,相反這個社會的過來人更應該對大學生多一些親身經歷的說教,以這樣的方式,可能對于大學生禮儀和思想道德的教育都會能讓大學生接受得更多。結合家庭、社會、學校的努力去對大學生進行禮儀教育,一定是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僅深入性強、持久性強,也會對大學生的禮儀達到一個比較全面的影響。

          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篇16

          關注心理健康,構建和諧校園的幾點措施 :

          1.全員參預,構建學生心理成長的社會支持系統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健康乃至生命,特別是心理危機,作為成長中的大學生,他們對心理問題往往缺乏自我意識,自覺、自悟、自調、自控能力欠缺,因而,需要營造心理關注氛圍。在高校所有教職員工(包括宿管人員)都負有關心、教育、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責任。

          每一個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都離不開來自學校、社會、家庭和學生群體的關注、支持和幫助。實踐表明,通過提供社會支持,能有效降低個體身心癥狀的嚴重程度。大學生的社會支持主要來自于學校教師、學生群體和家庭等方面的支撐。因此,應通過構建學校、系、班級、宿舍四級心理防治系統;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加強學科滲透、“兩課教學”;班主任工作、機關系部的管理服務;大學生社團、校園文化生活、各種體育活動等途徑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優化校園心理環境,強化育人意識,真正把“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工作落到實處,形成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工作態勢,使學生在處處、時時、事事中不斷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關懷,才能有效預防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

          2.構建我校大學生心理問題高危人群的預警機制

          要認真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摸排工作,積極做好心理問題高危人群的預防和干預工作,要特別注意防止因嚴重心理障礙引發自殺或傷害他人事件發生,做到心理問題及早發現、及時預防、有效干預。

          (1)建立學生心理健康匯報制度。要按照每個自然班設立一個心理觀察員,院系設立心理健康輔導員,并按心理觀察員、心理輔導員、學校心理咨詢老師組成的層層報告制度,發現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報告。

          (2)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繼續做好學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測工作,根據測評結果篩選出心理危機高危個體,與院系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員一起對這些學生做好危機預防與轉化工作。院系每年組織對大四不能畢業學生、對大一第一次不及格學生、對大二、大三多門不及格學生、經濟特別困難學生、失戀學生、違紀處分學生進行排查,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

          (3)建立學生心理危機評估制度。學校成立心理危機鑒定與干預評估小組,對院系、校醫院、心理咨詢老師等報告上來的存在心理危機的學生進行及時的心理危機風險評估。

          (4)建立重點學生心理檔案,將全校有心理危機傾向及需要進行危機干預的學生的信息收入數據庫,實行動態管理。

          (5)建立學生心理健康信息反饋制度。學校及時將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對象名稱、學生心理健康測評和調查結果、學院上報的有心理危機傾向的學生的心理評估結果和通過其他途徑獲取的有心理危機傾向的學生及心理評估結果等相關信息反饋給學院。

          3.專兼結合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隊伍

          全體專兼職學生政工干部、輔導員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隊伍,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是骨干力量。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建立起一支以專業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專業互補、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通過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整個思想教育和學生管理過程中,注重心理疏導、心理關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抗挫折的能力。院系黨政領導、教師要主動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密切關注學生異常心理、行為;學生專兼職政工干部、輔導員要深入學生,有針對性的與學生談話,幫助其解決心理困惑和實際問題;對有較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報告系書記和學工處、心理咨詢中心的專職教師,并積極配合講究技巧做好周圍學生工作,為其緩解心理癥狀創造良好的心理關懷、心理支持環境,這樣通力合作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4.師生合力提高心理關懷、心理支持的覆蓋面和輻射力

          現實中,由于學生對心理咨詢認識的片面性及種種顧慮,使得一些學生遠離心理咨詢中心,不愿或不敢涉及咨詢部門。這就形成敢于上門咨詢的人是對心理健康重視的人,這些人反而不會出大的問題;而可能出問題如自殺、傷害他人等惡*事件的人,往往是不來咨詢的人。預防這類人的心理危機,需要加強心理健康知識和危機干預的宣傳,依靠廣大師生的覺察力和敏感力來群防群控。

          我院現有在校生達五千多人,僅靠心理咨詢中心老師、輔導員的工作是很難把心理關懷落到實處的。目前很多輔導員要面對幾百名學生,我們要把工作做深做細就要發揮學生組織、班干部的作用,讓他們成為我們的助手、耳目。事實上,學生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輔導員和學生往往是第一發現者,因此,要通過組織、指導大學生心理協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宣傳心理健康知識,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的潛力。與此同時,在班級中設立心理委員,由心理委員聯絡宿舍長,通過心理咨詢中心的指導和培訓來加強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營造互助友愛的人文關懷氛圍,降低學生的孤獨感,增強歸宿感,為學生構建心理溝通、心理支持和信息傳遞系統,提高心理關懷,心理支持的覆蓋面和輻射力。

          從某種角度講,和諧大學的建設歸根結底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心理上的和諧,所以心理和諧是構建和諧大學的基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滲透在學校管理、教學、校園文化等各個方面,在今后和諧校園建設的過程中,應在學;顒拥母鱾環節充分重視這項工作,形成全員動員、全員參與的良好氛圍,相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將對推進和諧校園建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篇17

          一、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現狀

          1.1缺乏對創業教育思想的指導

          由于教育體制改革相對滯后,與市場經濟的發展不相適應。現有的很多畢業生只是被動求職,缺乏自主創業的能力,阻礙大學生創業的可能并不是資金問題,而是是否有敢于下水的勇氣。社會所需要的具有良好的創業能力、鮮明個性和創造思維的人才顯得尤為不足。

          1.2缺乏創業教育的系列課程

          國內的很多高校,只是將創業教育課程作為一門選修課,任由學生們自主選擇;而一些試點高校也只開設了“創業管理”、“職業生涯規劃”、“就業禮儀”等少數課程進行課堂面授。其實高校的創業課程不應僅僅局限于課堂內,課程形式也不僅僅局限于課程式課程,也要注重非課程式課程的開發。我們要開拓創業教育的思路,可以通過課程式課程把創業教育滲透到基礎教育課程教學中,打破專業間的壁壘,達到創業教育課程與普通課程融合。

          1.3缺乏對創業困難的正確認識

          很多的大學生在創業之前其實對創業的難易程度并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有的表現為急于求成,盲目樂觀,在沒有對市場進行充分調研的情況下就實施自己的創業計劃,結果可能落得人財兩空。有的在取得一點點成績時就驕傲自滿,而碰到一點困難就灰心喪氣。大學生若想創業成功,就必須克服創業浮躁感,提高駕馭風險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1.4缺乏開展創業試驗活動

          雖然很多高校開設了創業教育課堂,但仍有相當多的大學生在面對寫一份真實的不錯的創業計劃書時依然顯得手足無措。他們可能還不太清楚什么是目標市場,分析時所采用的數據沒有說服力。大學生中存在的眼高手低的現象,除了讓他們在創業過程中紙上談兵之外,卻不能從職業角度整合資源,缺乏開拓市場的經驗與相應的專業知識。

          二、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幾點建議

          2.1營造創業氛圍,營造創業實踐的有效環境

          開展創業教育,培養創造性人才,需要打造有濃郁創新意識的校園環境。首先,注意校園人文環境建設。校園文化環境對大學生具有內化功能,良好的校園文化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創新、創業校園文化氛圍發揮著重要。其次,活躍學院學術氛圍。注重加強師德建設和教師培訓,在學院里要形成一股努力拼搏、奮發向上的求學環境,促進各學科之間的學術交流。第三,加大對大學生創新項目的資助力度,吸引和引導更多的大學生主動參與到科學研究中來,讓他們在老師的帶動下,培養嚴謹的治學精神,提高科研水平,激發創造潛能。在舉辦學生課外學術作品巡展、創業計劃競賽優秀作品巡展和師生創新成果展的同時,配以舉辦成功企業家座談等形式,可以拓展大學生思路,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激情。

          2.2更新創業教育的相關課程,建立創業教育體系

          一是要注重引導。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創業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著力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創業與職業生涯發展的關系,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二是要結合專業,分類施教。要形成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的多樣化教學體系,在專業教學中更加自覺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創業機會、敢于進行創業實踐的能力。各高校要結合自身的辦學定位與辦學特色,根據自己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適應本校學生發展特別是學生創業需求的課程體系,推進創業教育教學的分類開展。另外學校要不定期地邀請一些成功的創業人士、投資專家、管理專家到學校演講,介紹各種創業成功與失敗的典型案例。

          2.3提高大學生素質,為成功創業提供有力保證

          首先,要拓寬大學生創業所需的專業知識。在學校舉行的創業計劃大賽中,我們發現許多創業者無法把自己的創意準確而清晰地表達出來,不知道如何對目標市場和競爭對手進行分析。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育中不斷加強素質培訓,讓他們知道如何做營銷活動策劃,如何進行市場營銷;讓他們了解連最基本的財務、管理方面的常識,讓他們學會如何確定公司戰略,如何塑造自己的管理團隊。其次,大學生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在平時的實踐、實習中積累創業知識和創業經驗。大學生有理想與抱負,但對具體的市場開拓、商業運營缺乏經驗,要多參加學校組織的創業教育培訓,經過系統的創業培訓增加對生產管理、市場拓展以及人力資源管理的能力。還應積極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參與全局,體驗全局,可以鍛煉學生的組織、協作、資源利用等能力。

          2.4加強創業經費投入,為創業實踐提供條件

          大學生在校創業初期往往需要一定經費的支持,學?梢猿浞职l揮校友、社會資源的作用,為學生的初次創業提供免息貸款,積極為學生籌集創業啟動資金。對于有前途的創業計劃或產品,可以通過省級或國家級的創業計劃大賽,讓他們獲得社會融資的機會。作為高校,如果不能給予學生以資金補助,但可以給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比如場所與設備的支持等,讓大學生創業者易于起步。另外,學校還可以結合貧困生勤工儉學,把一些后勤部門經營的店面,轉讓給創業學生經營,這樣既解決了困難生的生活費的問題,也讓學生受到了創業實踐鍛煉。

          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篇18

          一、研究現狀

          (一)人文素質教育未得到足夠重視

          人文素質的培養更多的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很多高校對此沒有足夠的認識,更談不上重視,也許是受到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本就薄弱,價值取向更加偏向功利性。因此,大學生所受到的教育更加不均衡,人文知識的缺乏導致人文素質較低,而人文精神也就更加無從說起。當代高校人文素質與高校發展更像是“上半身”與“下半身”分離前進,讓人擔憂,人文素質教育更多是“貼在墻上”,而不是落在實處。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我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更多地像是一種輔助性的安排,學時與學分安排明顯不足,甚至安排相關課程只是一種制度安排,流于形式。另外,相關投入少、規劃亂、內容陳舊、形式刻板,大學生更多只接觸理論,無法融入生活,這樣只是一種資源浪費,對素質提高一點作用都沒有。

          (三)校園缺乏人文氣息

          對大學生而言,除了專業課程,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也不可或缺,是向學生展示文學藝術魅力的主要途徑,是提升大學生審美意識的重要方式。然而,很多高校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課余時間便放任自流。在數據化時代,許多大學生都將時間消耗在計算機、手機等網絡平臺,甚至沉溺于其中而無法自拔,中國傳統文化被棄之腦后。在這種形式下,很多高校卻只注重單純提升人文素質,在校園文化建設上不創新,相互模仿。校園文化創建應該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其積極性與創造力,形成別具一格的人文風格。

          二、文學教育的重要性

          (一)文學可表現人類的文化性格特征

          人類的文化是漫長而瑰麗的,文化典籍浩如煙海,無數的璀璨明珠不斷吸引人們的眼光,這就是經典的魅力。而現代歐美電影的大量涌入,也給東方傳統文化造成不小的沖擊,這是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爭奪文化陣地,武器便是文學和藝術。因此,文學所特有的深厚影響力不可忽視。

          (二)透過文學藝術可以透視人的心靈

          優秀的作品總是會被世人傳誦,究其原因,是它們能引起人們的共鳴,扎根于生活與歷史,高度傳神,能夠引導人們的價值取向,更深入透視人的心靈。人們的價值觀指導著人們的行動,大學生仍需要被引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而這時學校給予正確的指導便有重大意義。

          (三)文學教育是延伸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中國歷史延續五千年,在整個世界文化史中都是極為罕見的,古老深厚的歷史底蘊造就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給人以極大的審美體驗。同時,傳統文化包含很多具有積極意義的方面。因此,應將傳統文化中的積極方面展示給大學生并加以引導,提升人文修養。

          三、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對策

          (一)變革思想,重置課程體系

          高校教育者尤其是學校領導應該認識到文學教育對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加大素質教育投入,將文化教育課程提升到與專業課程并重的高度,重新設置學時學分。另外,可重新編纂系列教材,尤其是能凸顯人文精神的優秀教材,盡力開展相關課程,讓大學生能意識到學校對文化教育的重視。在全世界掀起“中國熱”的時候,中國特色文化走向世界,而國內高校更加不能丟棄,應該將發揚中華優秀文化作為神圣的使命,培養大學生繼承民族文化精髓,提升人文素質的責任感,鑄就民族精神。

          (二)積極創新,改革教學方法

          目前,在很多高校也設置相應的文學教育的課程,最主要的便是大學語文,注重文字的聽說讀寫訓練,但這并不是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應該是大學階段更加注重的。因此,文學教育不應該僅僅學習文學作品的表面意義,更應該理解它的真正內涵,使學生的欣賞水平和人格魅力等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提高。文學與藝術之間存在著許多共同點。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會把自己的積極性和創造能力發揮到極致,不知不覺中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

          (三)改革考核機制

          人文素質包括很多方面,人文精神是其核心,而心理素質、創新能力等方面也是其重要內容,對于人文素質的考察若是像傳統的考試那樣肯定是行不通的,人文素質教育成果更多的會體現在平時的生活中。因此,考核機制的變革勢在必行,對于文化教育的檢驗的方式可以更加靈活。例如,觀察學生在平日參加活動時候的表現,也可以在平常教學中舉辦一些活動,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各種考核機制也需要在實踐中檢驗,觀察其可行性,以便發現問題并及時糾正。為了實現人文培養的目標,大膽積極地探索都是值得的。

          (四)創建良好的文化氛圍

          良好的人文氛圍對于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有積極作用。文化課程的學時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來說是遠遠不夠的,相反,是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培養的。因此,利用課下的時間便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舉辦各種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的文化活動。比如,人文講座、文學社活動、開辦漢服社等,延伸文學教育空間,培養大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對文化方面的交流,拓展知識面,塑造思維方式。更重要的,要發揮大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充分利用其創造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營造濃郁的人文氛圍,又推動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提升。

          四、結論

          21世紀是競爭的新時代,對于人才的要求更高,更需要全面型的人才,面對大環境的不斷變化,高校也需要變革教育方式,在不放松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的同時,也要更加注重對于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爭取培養更高水平的人才。而有關方面的研究正在大力展開,提升人文精神,構建和諧校園,實現“以人為本”的目標,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全面提高高校的競爭力,向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進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篇19

          一、大學生創業現狀及分析

         。ㄒ唬﹦摌I精神的缺乏

          創業精神是指創業者具有開創性的思想、觀念、個性、意志、作風和品質等,又包含對創業的理性認識、心理基礎和道德品質。創業理性認識是人們從事創業活動的出發點與內驅力,是創業思維和創業行為的前提,是人進行創業活動的能動性源泉和創業動力。創業心理基礎一方面是工作中保持積極、樂觀、自信的心態,另一方面是面對困難和挫折要有承擔責任、直面現實的勇氣,包括自信心、與人合作、情緒情感、意志等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創業成功的前提和條件。創業道德品質包括企業運營所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經營準則,是企業社會公德的必備要素。但現在的“90后”“00后”多是獨生子女,依賴心理較重,自主性和適應性差,缺乏艱苦奮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缺少風險意識和挫折承受能力,遇到困難很容易懷疑自己、否定自己,甚至放棄努力,缺乏創業精神。

         。ǘ﹦摌I知識和創業能力的欠缺

          要成功創業必須掌握企業經營管理、國家政策法規等相關知識,但由于現行教育體制下,專業培養目標是塑造“專才”而非“通才“”全才”,學生難以全面涉獵相關課程,更不要說系統性地了解創業所需的各類知識,如財務、管理、法律等。同時,作為一名合格的創業者,需要具備較強的個人綜合能力。但由于在校學生參加的社會實踐有限,能力培養途徑不多,導致學生難以在大學階段完成綜合素質能力培養,在進入創業階段后往往屢遭碰壁。

          二、職業生涯規劃對創業教育的現實價值

         。ㄒ唬┲笇摌I定向,培養創業精神

          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備創業素質,學生是否具備創業精神,可以通過職業生涯規劃的自我評估來發現。在職業生涯規劃理論中,第一項就是進行自我評估。通過職業生涯規劃的自我評估過程,能夠使學生認清自己,揚長避短,將創業理念與個人興趣愛好、特長能力等相結合,對自己的創業發展方向做進一步設計、規劃,使未來的創業奮斗目標更加明確。通過職業生涯規劃的引導,使大學生的創業活動具有較強的自主性,立足于個人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創業項目,并依據現實規劃未來。成功的職業生涯規劃不但能在學生創業遇困時助學生一臂之力,提高創業成功率,還能在學生創業成功之后更進一步,幫助學生有規劃地運營企業。

         。ǘ┭a充學生創業所需的知識和能力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入了企業常采用的戰略分析法——SWOT分析,引導學生在自我評估時,立足于個人實際的內在條件進行分析,找出個人的優勢、劣勢和核心競爭力,并制定相應對策。對有創業意愿的學生更能夠根據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去展開創業規劃和準備,最終實現創業目標。根據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在校期間,學生可以制定分階段的、詳細準確的創業成長目標。大一,重點考慮提高自身的創業心理素質和創業綜合能力。學習上,應將重心放在良好學習習慣和有效學習方法的養成上,通過設定目標—達成目標—評估目標的方法,完成基礎課程的學習;綜合能力培養方面,重視書本以外的團體性活動能力的培養,例如參加社團、競選干部等。大二,重心仍應放在“學”上,與創業相關的專業課程和技能應重點學好,同時還應積極學習與創業相關的知識,如財務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國家政策等。大三,開始進入實踐,重在“練”。通過參加各類創業大賽,鍛煉實踐能力,將所學理論運用于實踐,通過模擬實踐檢驗“學”的水平,同時積累“練”的經驗。

          三、職業生涯規劃視野下的創業教育途徑

         。ㄒ唬┙⑷、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理念

          創業并不是學生臨近畢業,開始就業階段才著手進行的,而是應在學生入學之初甚至最早萌發創業想法時,就需要開始進行指導。哈佛大學曾有一項關于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人群中大約只有5%左右的人會做出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而職業生涯結束時,沒做出職業生涯規劃的95%的人所創造的資產價值,遠不如這5%的人所創造的價值多。這提示我們,要讓學生具備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和能力,就要為學生提供全程、系統的指導,教給學生科學的職業規劃方法,對于有創業想法的學生則需要依托職業生涯規劃,將創業精神、創業知識和創業能力有機融合。創業人才應是復合型人才,人才的培養上應以跨學科課程設置為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將創業教育融入學科教育之中,客觀審視個人創業的基礎,理性規劃創業藍圖。同時,將創業理念、創業方法等在教學中適當穿插,以提高學生創業能力的知識儲備,幫助學生拓寬創業思路、籌劃創業步驟,最終實現創業目標。

         。ǘ┩晟婆嘤枎熧Y

          現階段高校創業培訓教師多由學校職業生涯規劃老師擔任,理論經驗豐富而實戰經驗欠缺。要對準備創業的學生進行全面指導,老師不但需要豐富的創業理論,還要具有扎實的創業實踐技能。因此,在高校廣泛建立大學生創業園的今天,應為創業培訓教師提供合適的場地、資金扶持、政策傾斜等,鼓勵這部分教師進行創業實踐,并通過他們的實踐修正、指導學生的創業理論。還可通過選聘成功創業校友、相關政府部門人員、企業人員等擔任兼職教師,向學生講授創業技巧、創業須知、國家相關創業政策等,幫助學生了解創業,分享成功經驗,規避風險。

          (三)加強實踐孵化,扶持創業

          創業是一項實踐性極強的工作,職業生涯規劃同樣強調實踐。因此,在創業教育中,一定要堅持實踐,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動性和潛力。學校應重視創業孵化,加強與企業的聯系,依托校企合作,建立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園。通過創業園,開展豐富的創業實踐活動,將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鍛煉學生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鞏固實踐應用;同時,可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業實踐活動,并通過第二課堂、社團活動等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如大學生“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等,重點孵化一批創業項目,培養創業人才,形成創業氛圍。

          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篇20

          普及大學生安全知識,抓好大學生安全教育,提高大學生自我保護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證大學生不受違法分子的侵害,避免大學生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不僅是保證大學生人身生命財產安全的需呀,也是培養高素質合格人才最基本的要去。

          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受外界各種因素的沖擊,人們思想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明顯增強,是社會呈現出多種思想觀念并存的局面。這一時期不僅是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人們洗禮轉型的重要時期;不僅是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人民內部矛盾凸顯,刑事治安案件高發的時期。各種新的不平衡,不和諧因素增多,各類不安全隱患也不斷出現并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s

          安全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求,是個體尋求發展的必要前提。安全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內容,大學生由于其自身生理、心理特點以及生活環境的特殊性,當我們面對危險因素時采取何種應對措施就顯得極為重要。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和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化,多層次、多形式辦學格局已經形成,后勤社會化改革也在逐步深入,市場經濟的觸角迅速地深入校園,校園已由過去封閉型的“世外桃源”變為開放型的“小社會”,治安形勢更顯復雜和嚴峻。而安全問題不僅是學生在校學習、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也是今后畢業走向社會經常遇到的問題。所以,必須加強對高校大學生的安全教育。

          那么,我們大學生如今的安全現狀是什么樣的呢?

          1. 對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制度不全。大學生安全教育還沒有納入課程教育,也沒有經;、制度化。

          2. 缺乏系統的教育。安全教育大多是保衛部門或學工部門針對某一時期的發案特點或學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具體案例而臨時進行宣傳教育,沒有系統的教育方案。局限于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最基礎的方面,而對于安全教育的其他內容如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網絡安全等則涉及太少或根本沒有安排。

          3. 對學生安全防范能力培養不夠。針對各種可能遇到和發生的安全問題,提出應對策略和解決方法還不夠,學生不清楚怎樣進行自我保護和防衛。

          4. 大學生掌握安全技能的途徑狹窄。安全教育如安全防患技能、防身術、遇火災逃生等都需要教師或專業人員的現場指導、演習等,安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至關重要。但是,目前大學生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內容中,多是學生通過報刊、電視、網絡等手段自己學習的,很少是通過教師或專業人員傳授的。

          5. 教育者素質有待提高,教育方法有待改進。目前從事安全教育的教師往往沒有經過正規學習和專業訓練,難以開展深入的安全教育,也缺乏必要的學習交流,安全教育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作為大學生我們該樹立怎樣的安全意識呢?

          1. 遵紀守法和文明修身的意識。大學生要樹立安全意識,安全觀念,首先是加強自身修養和提高法律意識,要學法,懂法,用法;其次是強化文明修身的意識,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避免因自身的素質問題陷入沖突之中,使自身受到不安全因素的威脅。

          2. 對安全形勢認知的意識。安全隱患早知道,就是要對社會安全形勢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雖然當前社會安全形勢基本穩定,校園安全狀況要好于社會整體水平,但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轉型,大學生所處的安全環境也在發生變化,面臨的安全形勢應引起重視,學生自身更應樹立對安全形勢有正確認知的意識。

          3. 自我防范意識。當前社會治安形勢總體穩定,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不安全因素,這就要求大學生樹立自我防范意識,對安全隱患要早有心理準備,做好自我保護,盡量避免不安全因素對自身的傷害。

          4. 面對突發事件應變的意識。不安全事故的發生有些是沒有預兆的,這就要求大學生要有面對突發事件應變的意識,這方面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大學生面對突發事件的時候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判斷,第一時間采取措施幫助自己和別人脫離危險,而不是因害怕,應變能力不夠喪失了逃生和減少損失的機會。

          大學生接受安全教育的必然性是如何呢?

          從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來看,我們從小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安全知識教育,缺少必要的安全知識,對社會安全問題認識不透徹;從大學生自身能力來看,我們缺乏解決各種復雜問題和矛盾的能力,社會閱歷淺,承受能力差,自我保護意識差,如果我們不接受這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就很可能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遇到重重的苦難,從而最終導致遭受挫折,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留下遺憾從大學生自身來看,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少數高校大學生私欲過度膨脹,甚至道德淪喪,不惜以身試法,這些不僅使自己處于不安因素的籠罩中,隨時會陷入欲望的陷阱無法自拔,而且會使他人的安全受到威脅,這增加了社會不安因素爆發的幾率。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這里不乏精英和驕子,但是近年來大學生犯罪的報道頻現于各類媒體,且犯罪案件及人數逐年上升,犯罪類型也逐步走向多樣化和智能化。一些被人們視為視為高智商,高素質,高層次的大學生因觸犯刑律兒鋃鐺入獄,不僅是父母,師長蒙羞,還斷送了自己的前程。另一方面,大學生缺乏必要的法律和安全知識,對社會規范知之甚少,對不安全因斯的防范意識差,這些都給犯罪分子對大學生實施犯罪以可乘之機。

          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篇21

          一、聾人大學生的職業心理問題

          在知識文化水平上,聾人大學生可以說是聾人中的佼佼者,但在就業過程中,他們卻依然無法擺脫聾人群體的獨特的心理困境,主要體現以下三個方面:

          脫離現實,對職業有過高期望值。聾人大學生對未來職業往往有較高期望值,表現在他們對職業的選擇和收入的要求上。在對未來職業的選擇上,很多聾生想做聾啞學校的老師,還有的學生想做教授、設計師等。他們對未來收入的展望也普遍高于健聽大學生。消極等待,逃避就業。許多聾人大學生畢業后并未及時工作,或一再拖延,或干脆放棄就業,從此賦閑在家。一部分聾生積極就業的意識不強,自己不主動聯絡工作,更多是依賴學校和家長;些聾生經歷了幾次求職失敗后,就選擇逃避,不再努力尋找工作機會。缺乏職業素養,頻繁跳槽。一些聘用過聾人大學生的企業反映,聾人大學生難以管理,他們脾氣火爆,安全守紀觀念不強,還存在頻繁跳槽的現象,對企業造成很大的困擾。因此,它們不會考慮再次聘用聾人大學生。長此以往,必將形成惡性循環,不利于整個聾人大學生群體的就業。

          二、聾人大學生職業心理問題原因分析

          聾人大學生職業心理表現出上述問題與其獨特的生理與心理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對社會認識不足。由于溝通障礙所導致的信息接收的困難,使得聾生對于目前社會的就業形勢并不十分了解,他們認為只要上了大學,未來的生活就是有著充分保障的。殊不知在大學不斷擴招的今天,有多少健聽大學生畢業即失業。

          當這種盲目樂觀的心態與殘酷的現實交鋒時,勢必對聾人大學生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自卑和畏懼心理。聾人大學生普遍存在著自卑或自傲兩種極端的性格。自卑的聾生不斷地否定自己,認為自己與健聽人相比很差,遲遲不敢面對社會就業的挑戰,一再逃避;而自傲的聾生則認為自己是聾人中的佼佼者。從小到大,他們一直是被同學羨慕,被老師愛護的,因此,他們認為,就業也會一如既往地順利。他們對就業抱有不切實際的憧憬。當真正面對競爭殘酷的社會時,他們會產生極大的心理落差,一再受挫后易產生畏懼心理。這就導致了聾人大學生群體在就業時的逃避和退縮心理。性格固執,脾氣暴躁。不可否認,聾人群體有著獨特的人格特征、聽覺障礙兒童常有固執性、自我中心、缺乏自我控制、沖動性強、易受人暗示等消極的人格特征!

          這種性格使其在社會適應過程中出現很多問題,反映在職業發展上,即入職后出現的難以管理等問題。聾人往往認為,健聽人對耳聾及聾人持有消極的態度,因此,當其在工作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常將其歸因為健聽人欺負他,導致其易與聽人發生沖突,給企業的管理帶來困難。缺乏系統的職業心理教育。聾校的職業教育,一方面,在內容上存在著重技能教育輕道德態度教育的問題。學校更多關注的是畢業生在職業技能方面的準備,而常常忽視了包括職業道德,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角色轉變能力等方面在內的職業心理教育。

          另一方面,時間上,聾校與普通學校一樣,職業教育是一次性完成的。即學校只在聾生就業前安排職業教育課程,一旦學生畢業,學校便認為對學生的教育過程已經結束,不再予以關注。但與健聽大學生相比,聾人大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存在更多的困難,需要持續的多層面的就業指導和幫助。

          三、培養聾人大學生健康職業心理的教育建議

          (一)在聾人大學生入職前學校要建立系統的健康職業心理教育體系

          1.學校要培養學生自主擇業的意識

          可通過開設課程或講座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國家的就業政策和就業信息,使其對從事職業的性質、任職資格、社會待遇、優缺點等進行認識,為他們形成良好的職業態度乃至自主擇業的意識奠定基礎。

          2.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與職業態度

          教師可通過案例展示等方式,向學生介紹“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公民基本職業道德內容,使學生了解進入社會工作的基本道德要求。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提高聾人大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

          首先,要讓聾人大學生接受自己,建立自信。教師應使學生明白,耳聾雖然是一種缺陷,但是并不影響他們具備其他方面的能力,教師要鼓勵并幫助他們挖掘自身多方面的潛能,最終實現順利就業。其次,要使聾生正確認識健聽人對聾人的態度。在社會環境中,人與人之間需要理解和寬容。凡事不要總從聾人與聽人有差別的角度去考慮,犯錯時,要認真地做自我歸因,并主動與他人進行溝通,解除誤會。

          4.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強化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

          職業心理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聾人大學生在加入社會后能夠適應工作后的生活,因此,了解真實的就業環境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條件允許,學?蓢L試與某些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爭取為聾人大學生提供一個參觀、實習的基地。聾人大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可了解到企業的運營方式,員工相處及配合的情況,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狀況形成一種更直觀的認識。不具備上述條件的學校,也應盡量增加聾人大學生與社會接觸的機會,使其了解健聽人的情感表達方式與行為方式,有助于他們工作后與同事溝通與交流。

          (二)聾人大學生入職后學校要建立系統的健康職業心理追蹤體系

          在聾人大學生入職后,學校應該在一段時間內進行跟蹤幫助。包括對聾人大學生在從業過程中遇到各種問題進行指導,幫助用人單位了解聾生的心理與行為特征,做好聾生與用人單位的溝通工作。一方面,學校應對聾人大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困難給予正確的指導。聾人大學生剛剛走出學校這一相對封閉的環境,離開自己熟悉的老師與同學,在進入健聽人為主的工作環境中,他們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怎樣與同事及領導進行有效的溝通,怎樣與同事建立和諧的關系,對于同事的誤解應怎樣處理等。學校應安排固定的教師定期與聾人大學生進行交流,針對每個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不同的問題與需求,及時有效地進行心理指導。另一方面,學校要與用人單位進行良好的溝通,使其了解聾人大學生的個性與行為特征,盡量減少因為溝通不暢導致的各種誤會及矛盾。由于溝通的困難,聾人心理與生理需要常常無法被人了解,使之形成了急躁、沖動、易受暗示的性格。如果用人單位不理解這些性格背后的成因,就會形成聾人不好接觸,不好管理的印象,長此以往會形成惡性循環,無論對于聾人大學生還是用人單位都會造成傷害。學校應主動與用人單位取得聯系,對聾人大學生在工作中表現出的行為特點給予解釋說明,慢慢地使用人單位了解聾生,理解聾生,最終接納聾生?傊,學校應盡可能地幫助用人單位與聾人大學生建立一種有效的交流方式,幫助聾人大學生渡過入職最初的困難時期,使之更快更好地融入工作環境。

          (三)家長應提高聾人就業的認識

          在聾大學生就業擇業的過程中,家長的態度會對其產生重要的影響。如果家長對子女就業不重視,不關心,聾生往往會對就業抱有消極的態度。而家長之所以形成這種態度,根本原因在于其對聾人就業問題認識不夠。很多家長與子女無法交流,所以,將就業的責任完全推給學校。但是,家長的責任是不可推卸的。學校提供的就業幫助畢竟是有限的,而家長的關心則是長期的。所以,家長應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聾人大學生就業的過程之中。這包括,就業意識的滲透、社會就業形勢的信息傳遞及物質與精神支持。家長應主動與學校聯系,了解目前聾人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并將其傳遞給子女;要多與孩子交流,了解其職業興趣,然后盡可能為其提供精神與物質上的支持。這樣做,不僅可以增強聾人大學生的自信心,也能增進親子間的感情,有利于聾生形成健全人格。

          (四)社會要改變輕視聾人的觀念,在了解的基礎上尊重并接納聾人

          由于溝通渠道的缺乏,社會對聾人大學生的具體情況并不了解。一種觀點認為,聾人大學生盡管是大學生,但依舊是聾人,知識水平和能力都很差。甚至更有人極端地認為,只要是聾人,就什么也做不了,持這種觀點的企業往往會拒絕聘用聾人大學生;另一種觀點則走向另一極端,認為聾人大學生和健聽大學生一樣,不用特殊交流方式就能夠完成日常工作,完全忽略了聾人大學生的特殊性,使他們在從事職業活動時由于無法接收到信息而感到迷茫,由于不被理解容易產生各種誤會和矛盾。上述兩類觀點的產生都是由于社會對聾人不了解,對聾人大學生不了解而造成的。社會應該清楚認識到,無論在任何年代,聾人都將是社會的一部分,與其一味的排斥或憐憫他們,不如試著去了解他們,尊重他們,接納他們。聾人大學生盡管特殊,但同樣能為企業,為社會做出貢獻。

          政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增進聾人大學生與社會的溝通與交流:

          第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對聾人及聾人大學生的認識水平。

          第二、建立家長培訓學校。增進家長對聾人大學生的了解,并幫助其順利就業。

          第三、為聾人大學生建立求職就業網站。聾人大學生大多喜歡上網,政府可以嘗試建立與聾人大學生就業相關的網站。

          在內容方面

          網站既可以提供及時的就業信息,就業政策,也可以提供以往聾人大學生成功就業的經驗,及各種就業心理輔導信息等。還可設置信箱、論壇之類的欄目,安排有經驗的教師及時地解答聾人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靈活有效地幫助他們。聾人大學生的職業心理教育應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學校要建立系統的職業心理教育體系,家長要提高對于聾人就業的意識,同時,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最終,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不斷提高聾人大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幫助他們積極面對人生,全面融入社會。

          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篇22

          隨著社會發展的多元化、復雜化,大學生的思想狀況也日趨復雜,心理負擔日益加重,心理問題層出不窮。然而由于目前教育模式的陳舊,高校重智育發展輕德育培養,重專業知識傳授輕人文精神熏陶,如何讓大學生‘精神成人”,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己刻不容緩。

          一、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1.大學生的心理現狀及表現大學生的心理正處在成長期,還未達到“完全成人化”,正處于所謂心理上的“斷奶期”。其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未成熟容易產生矛盾和沖突,如理想與現實、理智與感情等方面的矛盾。再加上個體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社會、學校、家庭、個人綜合素質等等)所以在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和沉重的學業負擔、家庭經濟負擔等因素的影響下,許多學生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進而表現出種種不良的行為,如自閉、自戀、早戀、同性戀、自殺、神經衰弱、學習困難、無法適應學校生活甚至罹患精神病等。據有關部門統計的資料顯示,80年代中期,我國有23.25%的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到90年代便上升到25%,近年來己達到30%。大學生因心理問題休學、退學屢見不鮮自殺、兇殺等暴力、事件時有發生。

          在這些有心理問題的人群中,有的是顯性的,能被老師、同學及時發現;有的是隱性的,不易被察覺,只有觸及其心靈深處才能發現。有的是“內向”型,這類人群大都經歷過一個漫長而又痛苦的心理煎熬過程,自己難以走出心中的陰影,不過對其他人基本沒有傷害;有的是“外向”型的,在外界因素的誘發作用下,這類人會將自己心中壓抑著的“巨大能量”以爆發方式向外釋放,對周圍的人有著極大的危害。

          2.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勢在必行

          心理教育是指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和心理疾病預防的教育。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及有效的教育引導,而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助于防止心理疾病的產生和發展,二者互相聯系。

          (1)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在大學生中開展心理教育,不僅關系到高等教育能否培養出身心健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人才,而且關系到能否真正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關系到全民整體素質的提高以及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更趨全面,不僅要具有堅定的政治方向、較高的學識水平,還要有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良好心理素質。這些都使得大學生所面臨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及個人發展方向等問題更加復雜化、多樣化壓力不斷加大,由此引發的心理問題逐年増多。

          (2)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身心素質是人才素質中的基礎,高素質人才必須有堅強的心理素質作保證。高校教育者要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大學生個性發展,加強其心理健康教育與培訓,使其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具有良好的自控與自我調節能力以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這是大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3)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人的思想意識形成過程與人的心理過程密切相關,并與人的個性心理和內在傾向密切關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僅要關注學生思想意識層面上的問題,更要關注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和文化素質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學生的心理為切入點,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心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重視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需要、動機、信念及能力、氣質、性格的培養。因此,要提高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就必須關注大學生心理變化,掌握學生的心理規律。

          二、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在高校面臨的問題

          我國的心理教育相對西方國家而言,起步比較晚,還存在很多問題。

          1.高校心理教育研究機構不完善

          我國高校開展心理咨詢以及各種形式的心理教育,目前尚處于探索階段,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盡管根據國家教育部的要求,每個高校均設立了心理咨詢中心,但學校依然偏重專業知識的傳授,輕視心理健康的教育。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教育時缺乏明確的目標和系統的內容,也缺乏必要的時間保證和研究檢測手段。大多數心理咨詢中心形同虛設,校內電話咨詢不能讓學生隨時聯系,校園網上不能互動交流,直接面談的機會更少,不能讓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得到及時的咨詢和治療。所以,必須完善高校心理教育研究機構,不但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教育,而且對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開展有效的研究,力求解決問題。

          2.從業人員不規范

          心理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強的工作,它不僅要求教師掌握系統的心理學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而且對教師的整體素質,包括個人的道德品質、職業責任感、知識面、生活經驗等都有較高的要求。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里從事心理教育的工作者絕大多數為非專業人員,容易使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混同,失去心理教育的意義和作用。對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中所測出的統計結果有時分析不當,問題解決不力。

          3.心理教育內容偏窄,目標單一

          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是以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和提高心理素質為目的的教育活動,但在很多高校中,往往以心理健康教育代替心理教育,心理素質教育被忽略了,使得心理教育不能發揮其全部的作用。心理教育過程中,往往出現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重診治,輕教育。在相當多的高校里把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同于心理教育,只考慮籌建心理咨詢室,面對學生開展心理咨詢而不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二是對象只是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不是全體學生,違背了教育的全體性原則,沒認識到預防重于治療。

          三、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面對大學生心理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高校教育者必須探索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1.高度重視,加大投入

          加強新世紀大學生心理教育,必須提高對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切實抓好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基礎建設工作。首先,加強對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視和領導。各級領導要充分重視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充分認識大學生心理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是關系到學生切身的重大利益。要把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體制,為大學生心理教育提供必要的條件,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其次,加大心理教育的投入,經費上的保障是心理教育能否真正落實的關鍵。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日常教育、課堂教育、心理問題調查、心理咨詢、危機干預、科學研究等諸多方面,需要人、財、物和工作場所等方面的保障。再次,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要配備專職心理教育工作人員,并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建立一支專兼結合、優勢互補、相對穩定的心理教育工作隊伍。

          2.建立一整套管理體制

          惡性案件往往具有隱蔽性和突發性,預防和發現有一定難度。因此要減少甚至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必須有一整套具備前瞻性、預防性和可操作性的周密而完善的綜合管理體制。

          (1)建立教育機制

          高校應針對大學生在校的不同時期心理反應變化的不同特點,至少在每一學年開設一定學時的心理輔導課程或講座。所開的課程或講座必須針對學生實際,具有強烈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如新生的入學教育,學習過程中如何對待戀愛、挫折,畢業生的就業心理指導等。通過講座讓學生系統地了解心理學的基本知識,譬如心理發展的規律、特點,青年常見的心理障礙和預防措施等,使學生了解自身,學會自我保健和自我調節,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一旦出現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知道如何有效求助。可以利用宣傳欄、廣播、校園網等多種形式進行心理教育的宣傳和普及。

          (2)建立檢查機制

          學校心理咨詢機構每年對進校新生的心理狀態、認識、情感、人格特征等進行全面地測試并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以后定期開展學生心理狀態測試并記錄在案,建立校、系、班級、個人多級的信息流通渠道,通過普查和個體調查,運用學校、老師、同學等各方力量,務求時時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狀態。不僅要讓信息從教育者傳遞到學生中,還要能從學生中得到積極的信息反饋,能和學生進行信息的雙向交流。尤其是在學生寢室,要建立起有效的信息獲取途徑。

          (3)建立預警機制

          根據教育、檢查掌握的情況,對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如貧困生,單親家庭,學習、表現落后生等)、特殊情況(如家庭變故,失戀,身體健康狀況變化等),進行專門的教育引導,把問題解決在初期,把可能引發事故的隱患消解于萌芽狀態。如此,則能把學生、家長、學校、社會的損失減少到最小。

          (4)建立應對機制

          平時就做好緊急事件的應對預案,有了突發事件,能立即啟動,多方齊動,及時處治,迅速制止事態的進一步擴大、漫延,并妥善做好事件的善后處理工作,盡量減少事件的影響力和損失程度。

          3.開展網絡心理教育

          互聯網的發展,也為大學生心理教育提供了新的工具。由于網絡的便利性、保密性,它往往被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所采用。網絡可讓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既保護了自己的隱私,又得到直接的咨詢和幫助,有助于増強心理教育的親和力與說服力。高校在這方面的工作才剛起步,有待大力發展。

          以上種種方法雖不能涉及大學生心理教育的所有方面,但如果實施,對問題的解決無疑是有益的,關鍵在于高校的重視和行動。

          心理教育是艱巨而長期的任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新的心理教育機制,多角度、全方位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就一定能夠實現。

        【關于大學生養成教育論文(通用22篇)】相關文章:

        幼兒習慣養成教育論文10-20

        淺談大學生文明禮儀養成教育論文12-06

        論大學生宿舍文化養成教育功能及建設論文08-21

        高中階段學生自主養成教育的實現論文10-06

        育英小學開展養成教育的經驗研究論文提綱12-10

        試論高職大學生職業道德行為養成教育會計畢業論文10-13

        醫學生養成教育的探索與實踐論文07-31

        大學生論文致謝詞(通用6篇)05-12

        關于大學生生態文明論文03-23

        關于應對大學生壓力的論文08-11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