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師德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
關于師德論文1
一、理論武裝: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尚師德
理論修養是教師師德修養的前提和基礎,高校教師必須樹立崇高的理想、科學的信念和堅定的信仰,理論武裝應當成為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的首要內容和主要著力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是新時期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的指導思想,也是在教師的思想觀念趨向多元化、價值觀趨向多樣化的背景下開展師德建設的有效途徑。
1、要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高校教師頭腦,為師德教育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解決各種矛盾的強大思想武器,是指導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理論,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因此,高校教師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工作實踐,要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要堅持學習理論與指導實踐相結合,帶頭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并把它轉化為改造主客觀世界的力量源泉和解決現實矛盾的科學方法,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真正做到真學、真信、真懂、真用;要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來研究和解決新情況、新問題,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在運用理論的過程中發展理論,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2、要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高校教師力量,為師德教育提供正確的目標指引。高校教師要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從戰略高度和歷史視野來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并把它真正轉化為實現職業理想的內在動力,以促進社會發展、推進和諧文化建設、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己任,自覺地把個人追求、個人奮斗與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業統一起來,努力成為站在時代前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典范。
3、要堅持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高校教師斗志,為師德教育提供牢固的精神紐帶和強大精神動力。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高校教師要用高尚的品德、遠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來凝聚力量、成就事業,用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精神來開拓工作的新局面,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向前進。
二、以人為本:切實關懷教師物質需求與精神提升
師德建設的主要對象是教師,根本任務是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觀念、凝聚人心、凝聚智慧、統一思想、達成共識、團結拼搏、共謀發展,著重點是教育人、培養人、引導人。因此,師德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關心、愛護教師,使高校教師對師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積極認同,充分發揮高校教師在師德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自覺把加強師德師風修養內化為教師自覺自愿的內在需要。
1、要切實關注教師的物質利益需求,解決其后顧之憂。高校一方面要以解決教師的實際問題作為切入點和著力點,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上全方位關心教師,多為教師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要想方設法解決好教師的工資收入少、福利待遇差、住房緊張、子女入學困難等問題,使教師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學科研工作中;另一方面要積極創造條件激發教師改善生活的主動性,通過提供培訓、進修、課題研究、外出留學、攻讀學位等機會,進一步激發和調動教師的學習積極性,不斷追求卓越和進步,通過學歷、職稱的晉升來改變現有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2、要切實關注教師的精神提升,全面激發其主體認同感。高校一方面要積極吸納不同層次的教師參與教代會和校工會的民主管理和決策,通過對學校制訂的發展規劃、規章制度和涉及民生的管理制度等方面,行使民主權利、參與民主管理、實施民主監督,進一步增強教師的集體主義榮譽感和主人翁意識,確保廣大教師真正當家作主,確保各項制度能真正順應民意。另一方面,要關心教師的身心健康,通過建立領導聯系基層、黨員干部聯系教師、老教師聯系青年教師的“三聯系”制度,將師德建設寓于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工作中,及時發現和排解教師的心理壓力。同時,學校還要定期組織教師進行體檢,保證教師擁有健康的身心投入教書育人工作。
三、規范他律:完善師德調控機制
師德建設如果光憑高談闊論式的簡單說教是難以形成有效制度保障的,必須在加強管理和完善制度上下功夫,必須建立健全師德建設的目標導向機制、領導協調機制、監督評價機制和獎懲機制,從而形成嚴明的他律。
1、要建立公正合理的目標導向機制。高校要將人事管理從過去以事為中心的被動反應型的操作式管理,轉變為以人力資源開發為中心的主動開發型的策略式管理,通過進一步完善教師資格聘任制度,將師德水平作為衡量教師業務能力和業務素質的重要指標,把師德評價結果作為選人進人、職稱評聘、職務晉升、評先創優的重要內容和依據,并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度。同時學校還要以文件的形式頒布師德規范標準,使師德建設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將師德建設從學!耙易觥弊優椤拔乙觥薄
2、要理順師德建設領導體制。高校在師德建設問題上要實行單位一把手負責制,并建立逐級負責、分權運行的管理機制。要進一步優化工作機制,明確工作職責,要在學校主要領導是統帥、相關職能部門協調配合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系(院)主任(院長)、教研室主任負責制,將師德管理的重心下移。同時,要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各級黨政工團組織要積極參與學校的師德建設,真正構建起層層分解任務、人人爭抓落實的“師德建設齊抓共管”新格局。
3、要建立全方位的監督評價機制。高校要建立健全師德監督組織機構,完善師德評價指標體系。成立由學校領導、職能部門和系(院)領導、在職和退休教師組成的校、系(院)兩級師德監督工作領導小組,通過設立師德信箱、隨機聽課、個別訪談、填寫問卷等途徑,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對教師在課內外的師德表現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并實行自評與集中評議相結合、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相結合、平時考核與年終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將個人自評、教師互評、學生評價、系(院)領導小組評價、校領導小組評價結果按不同權重計算得出師德評價分數,并記入教師師德業務檔案。
4、要完善優勝劣汰的獎懲機制。評價結果的有效運用是師德建設的最終目的,把評價結果作為教師職業行為道德褒貶和行政獎懲的主要依據,可以為教師的職業行為以正確的導向和行為監控。高校一方面要大力倡導“德高者上”,對于“師德標兵”、“師德優秀教師”要加大物質獎勵和精神表彰的力度,給予他們在聘任、晉升、培訓、出國等方面以優先考慮;另一方面要敢于推行“德差者下”,對于行為有違師德的教師要給予通報批評、限期改正直至清除出教師隊伍,真正形成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獎罰嚴明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四、強化自律:提高教師師德自我教育意識
自律是人的一種內在的自我約束意識,這種意識表現為在沒有外來約束的情況下能夠對自己嚴格要求。自律與他律的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自律是對他律的認同,是對個人利益與公眾利益和他人利益一致性的認同。沒有他律,自律難以有效建立,而沒有自律,他律也將不起作用。要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關健看教師能否將外在的約束和要求轉化為自身的道德修養,能否將職業道德規范轉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為此,高校教師必須做到知行合一。
1、要“以知為行,知決定行”,引導教師在思想上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要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修養,高校必須首先解決教師認知上的問題,要增強教師的自我學習和自我調適能力,要將《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師法》、《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等教育法規和教育理論逐步內化為教師的認識,形成道德內求力,并進而轉化為指導教師行動的內心情感、意志和信念。
2、要“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引導教師在行動上做到慎權、慎欲、慎獨、慎微。在知的基礎上,道德內求力會外化為教師在教書育人、為人師表過程中的自覺導向和規范行為,不斷抵制、克服和清除思想意識中有悖于道德規范的言行,真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提高教師師德修養的自覺性。高校教師務必要做到不為物所累、不為名所惑、不為利所迷,要用堅持真理的科學精神、嚴謹務實的治學態度、鉆研刻苦的學習精神給學生樹立榜樣,用謙虛樸實的作風、剛正不阿的品質影響學生意志品格的形成,用規范文明的言行舉止影響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五、業務培養:提高教師職業道德的實踐能力
教師實踐職業道德的實踐能力不足是高校師德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在提高教師自我約束能力的同時,還要注重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以增強其實踐職業道德的能力。
1、要增強教師的現代意識。高校要將師德教育納入教師隊伍培訓規劃,通過培訓提高教師對時代、社會、環境、自我、教師職業和現代教育規律的六種認識,推進教師的社會化和現代化,進一步增強教師適應現代社會的能力。
2、要灌輸現代教育價值觀。高等教育歸根結底必須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因此,高校要通過制度化、規范化、經常化、自覺化的學習培訓活動,引導教師樹立現代的教育觀、人才觀、學生觀、評價觀。
3、要培養教師自學能力,F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使知識的轉換和更新周期越來越快,高校教師要保證能把最先進的技能和最前沿的學科知識傳授給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不斷提高獲取、消化、吸收、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
4、是要提高運用現代技術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程度作為衡量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要求教師在提高授課信息容量的同時必須提高技術含量,必須把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與學科教學進行有效整合,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有效運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
5、要提高教師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高校要通過培養教師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與國內外學術界進行學術溝通的能力,進一步拓展教師的學術研究領域,增強教師與國際學術前沿接軌的能力。
6、要拓寬教師業務培訓的途徑和方式。高校要在繼續舉辦各類校內培訓班、選送教師出國學習、進修和鼓勵教師在職攻讀學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新的培訓資源,通過國內外、同一學科和跨學科的學術交流、學術會議、學術沙龍等形式,進一步加大學術交流的廣度和深度,充分發揮學術交流的培訓作用,增強教師的業務素質、業務能力和學術創新能力。
六、氛圍營造:構建教師成長良好環境
良好的校園環境是師德建設必要的外部條件,對形成良好的師德有著重要的助推作用。影響高校教師師德形成的重要環境因素包括輿論氛圍、學術氛圍和人文氛圍。
1、要營造榜樣示范的輿論氛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正確的輿論導向能對教師的目標選擇、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產生積極的牽引作用。高校要將挖掘典型、培育典型、弘揚典型、引導典型、推廣典型作為培養和樹立先進典型的重要舉措,利用文件、報紙、廣播、網絡、宣傳櫥窗和板報等宣傳載體,通過在校園網和校報開辟師德建設專欄、開設師德建設專題宣傳櫥窗、舉辦師德報告會或師德講壇、開展“樹典型,學先進,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活動、出版師德建設和教書育人優秀成果展、組織師德演講活動和征文比賽等形式,營造尊重先進、學習先進、追趕先進、爭當先進的濃厚氛圍。
2、要營造誠信治學的學術氛圍。高校作為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端正學術風氣是當前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必須大力倡導并形成鼓勵科研創新、遵循學術道德、崇尚誠實勞動、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氛圍。高校教師要堅決反對沽名釣譽、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等不良風氣,增強服務社會、獻身科教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要堅決反對沽名釣譽、急功近利、損人利己、自私自利等不良風氣,堅持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要自覺樹立法制觀念,保護學術知識產權、尊重他人勞動成果和合法權益,反對以任何不正當手段謀取利益的行為;要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干擾和影響,在參與各種評審、推薦、鑒定、答辯和評獎等活動中,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堅決維護學術評價的客觀公正;要言傳身教、為人師表,對大學生加強學術道德教育,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教育和感染學生。
3、要營造寬松和諧的人文氛圍。高校要積極創造讓能干事者有機會、干成事者有舞臺和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工作環境,大力營造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相互幫助、相互信任的人際環境。要堅決反對互相詆毀、互相拆臺的不良風氣,大力提倡精誠團結、協作共事的良好風氣;要堅決反對碌碌無為、得過且過的不良風氣,大力提倡勇于進取、善于學習的良好風氣;要堅決反對因循守舊、弄虛作假的不良風氣,大力提倡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的良好風氣;要堅決反對當面一套、背后一套、陽奉陰違的不良風氣,大力提倡堂堂正正、公道正派的良好風氣。
關于師德論文2
一、建設高校師德師風評價體系建設勢在必行
高校教師由于從業人員層次多、學歷多樣化、人才隊伍良莠不齊、評價標準不統一,對高校中具有高尚師德、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教師沒有準確的界定,對責任心不強、功利心過重、責任感淡薄的教師沒有統一的要求。這些都影響了教師教學與科研工作的熱情,打消了具備良好師德教師的積極性。
二、當前高校師德師風評價體系建設的現狀及不足
1.評價體系的科學性不強
由于高校的辦學特色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對于教師師德師風的要求也相應不同,但高校建立師德師風評價體系時沒有充分考慮這些差異,照搬照抄其他學校的評價體系,創新度不高。評價體系的科學性不強造成了評價結果的偏差性。
2.評價機制的單一性制約了教師師德師風評價的開展
目前,我國高校教師師德師風評價往往一把尺子量,具有單一性,對于不同職務、不同崗位、不同學歷的教師采用相同的評價機制,所得出的結果就不能準確地反映教師差異性,從而影響評價結果的準確性。
3.評價體系中的主觀性評價影響了評價結果的準確性
當前很多高校的教師師德師風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四大部分:自我評價、領導評價、同行評價和學生評價。這種評價機制的缺點在于:教師往往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工作與思想狀況,自我評價流于形式;領導為了將來能夠順利開展工作,不輕易對教師進行“挑錯、糾錯”;同事之間一般顧及到同行關系,不能真正地按照評分標準對教師進行評價;學生對教師的認同標準不統一,往往教學認真嚴謹、對學生要求嚴格的教師反而考核結果較差,這些評價的主觀性影響了評價結果的準確性。
4.評價結果的運用度不高
雖然高校每年都對教師進行師德師風評價,但過于注重評價過程,而忽視了評價結果的運用。在教師職務晉升、評獎評優等方面沒有真正發揮評價作用,沒有體現考核結果的價值,造成了師德師風評價流于形式。
三、對高校師德師風評價體系建設的建議
1.需要進一步樹立正確的評價理念
評價理念貫穿于師德師風評價體系的全過程,直接影響著評價體系的構建與運行。學校的管理部門在設計與構建師德師風評價體系時,必須樹立正確的評價理念,將現代化人才評價理念和先進的教師評價理念融入到高校教師評價工作中,要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教師,在保證評價結果準確性的同時建立長效考核機制。
2.調整評價內容,保證評價體系的全面性
高校建立教師師德師風評價體系時,首先,要嚴格遵照《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兼顧教師在人才培養、思想品質素養、教學與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多方面的要求與貢獻,將“德、能、勤、績、廉”作為教師的綜合評價標準;其次,評價體系要考慮到教師的差異性,充分結合教師隊伍結構特點、教師職務差異、教師崗位差異等因素設立不同考核指標;再次,評價體系要保持長期性與連續性,要結合當前的新情況及時修訂,不斷充實、完善考核指標;最后,要盡量杜絕過于空洞的考核指標造成的評價結果同一性,保證考核結果的客觀性。
3.保證評價方式的多樣化,避免評價體系的主觀性
高校在進行教師師德師風評價時,既要兼顧教師個人、領導、同事、學生的評價主體作用,又要考慮到教師的個人特點和崗位特點,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崗位、不同特點的教師設定不同的評價項目。既要全面要求,又要兼顧差異,采取靈活與多樣的評價方式,變一次性評價為發展性評價,考慮評價結果的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盡量避免評價體系的主觀性。
4.明確評價的獎懲機制
為了將高校教師師德師風評價體系的作用真正發揮出來,必須建立、明確與評價體系相對應的獎懲機制,將教師師德師風評價結果真正運用到與教師工作和個人發展密切相關的環節中,明確高尚的師德師風是教師能獲得各種榮譽稱號的前提和基礎,提高教師對師德的自覺關注度。對師德師風評價結果不合格人員,在職務晉升、評獎評優時實行“一票否決”。獎勵評價結果優秀的教師,懲處評價結果不合格的教師,增強教師的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
5.將教師師德師風評價結果及時公布,加強公共監督與個人自律的有機結合
高校在對教師師德師風的評價結束后,應將評價結果及時整理,建立有關檔案,借助互聯網、宣傳欄、政務平臺等多種方式及時公布結果。不僅幫助教師及時了解自身不足,有利于更好地改進和提高自身師德水平,更有利于學生及社會公眾監督評價結果,更好地了解學校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和師德師風水平,更好地發揮教師師德師風評價的作用。
關于師德論文3
思想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靈魂,中國文化自古以來都是把德行教育作為人文教育的核心。高校教師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傳承者,肩負著為國家振興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使命,承擔著促進國家教育事業健康良性發展的職責。尤其是占比超過 60%的青年教師,已然成長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中流砥柱,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先進文化迅速發展以及國際環境日趨復雜的新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師的思想狀況、道德品質、專業素質和價值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高等教育的發展態勢和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加強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提高青年教師師德師風水平刻不容緩。
師德是指教師的職業道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從事教育活動時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具有的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1].師風是教師長期以來所形成的行為習慣和行為傾向所表現出來的一貫性風范[2].不同時期,師德師風的具體內涵會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征,但究其實質仍是代表了中國的文化傳統、理想信念和完美人格。只有把握高校青年教師身份中的文化與道德根據,直面高等教育的深刻變化,剖析高校教師內心的道德窘境,從社會、學校和個人三個維度去綜合分析問題的成因,才能逐漸發掘問題的根源所在,為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提供有效的途徑。
一、我國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存在的基本問題
(一)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知不深刻,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不足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靈魂和核心,它關系著國家道路和國家命運。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網絡信息化的深入發展,各種意識形態以前所未有的開放性席卷著國人的思潮,在中國進入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深刻變革的關鍵時期,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活動呈現出獨立性、多樣性、差異性和選擇性的特點。個別青年教師因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不足,出現了理想信念動搖、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淡薄、價值觀模糊、政治信仰缺失等嚴重的思想問題,他們在偏離主流意識形態的同時還把這種危險的價值取向傳遞給意識形態不成熟的學生們,形成的連鎖效應不可小覷。物質文明的發達并不代表精神文明的富足,對經濟價值的過分追求使得閱歷尚淺的青年教師為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主義所迷惑,教書而不育人,失正而無以為范,師德師風下滑,沒有起到對學生的行為示范和引領作用,思想道德混亂而不自知。
(二)職業認可度降低,敬業意識淡薄
就目前而言,高校青年教師大部分具有非常良好的素質,忠于并熱愛教育事業,非常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很多人從事教育的初衷正是基于崇拜和奉獻。但是因為多方面的原因,如日益沉重的生活壓力與實際收入的矛盾,專業技術職稱晉升的困難,過度行政化的制度牽制等,使青年教師基于職業精神和職業價值所表現出來的責任感、義務感、成就感和幸福感都出現了下滑,有一些高校的青年教師還因為理想信念不夠堅定,造成了敬業意識的淡薄、敬業奉獻精神的缺乏。如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認真,只注重文化知識的講授,而對學生漠不關心,不積極進取,不注重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方式方法[3]的創新和教學實踐能力的提升,對自身職業的認知僅僅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忽視了教育工作對于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哪有利可圖就把大量的時間精力向哪里投入,不重視個人道德修為和專業知識的精進,忽視自身的道德反思和自省,職業理想缺失。
(三)價值觀傾斜,不務正業
有些青年教師過分看重個人得失,只強調自我價值以及個人的名利,不會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工作,不注意構建新型和諧的同事關系,這樣會導致價值觀的傾斜。過于看重個人利益的行為,將會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之中不能起到表率作用,在學術上剛愎自用,抑制了百家爭鳴、集思廣益的靈感之源[4].有些教師過分熱衷于發展第二職業,而不注重本職崗位,將學生看做是自己有利用價值的資源,背棄因材施教。在教學方面,只注重自己的發展,而忽略自己本身的職責所在,缺乏誠信,甚至利用職務之便,為自己謀求私利。
(四)教師學術誠信缺失,職業良心趨于功利
由于專業技術職稱晉升越來越難,高校青年教師為了完成量化考核的任務,既要抓教學,還要搞科研,承擔班導師任務、下企業實踐、積極投身社會服務一個都不能少,繁重的工作任務和不當的評價導向,使得有些高校青年教師心浮氣躁,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甚至背棄了起碼的學術規范、學術道德和學術尊嚴,拉關系,走后門,剽竊科研成果的學術舞弊行為層出不窮,功利化傾向極為嚴重。誠實守信也是師德建設的基本要求之一,古人提倡君子要“內修”、“慎獨”、“獨善其身”,只有青年教師所處的環境風清氣朗,才能喚回師德的溫厚馨香。
二、加強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
大學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應該培養有思想、有抱負,有強烈的創造欲望、敏銳的創新精神和腳踏實地的實踐能力之人,培養與祖國共奮進、與時代共發展、與人民齊奮斗的思想覺悟之人,培養能不斷汲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實踐中創新發展之人,培育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文明社會風尚的倡導者、傳承者和實踐者。大學的精髓正是靠一代又一代的優秀教師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和孜孜不倦的奉獻去傳承和發揚的。作為承載中國高等教育未來希望的青年教師只有加強自身的師德師風建設,才能促進高校學生思想道德的健康發展,才能營造高校良好的教風學風,才能構建高校和諧的人際關系和校園文化。師德師風建設的成敗將直接影響素質教育的進程,影響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20xx 年由中組部、中宣部、教育部黨組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青年教師的師德培訓,并對高校青年教師應具有的師德師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對高校青年教師的師德建設,在幫助他們克服自身缺陷和不足的同時,還能增強青年教師對教育事業的認同感和責任感,使之保持強烈而持久的教育興趣和工作熱情,傳遞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用嚴謹的治學態度、高尚的人格魅力、精深的專業知識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提供保障。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高校青年教師的師德建設不僅影響個體的良性發展,也是衡量一所高校辦學實力和辦學水準的重要指標,是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內涵式發展的強勁動力,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內在需求。師德是社會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青年教師整體道德素質的提升必將為社會良好風氣的快速形成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必將成為社會學習的楷模而重塑教師這一偉大職業神圣的光環。
三、如何加強高校青年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
師德師風的養成關鍵在于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是內因;政府、社會、學校的合力作用是重要保障,是外因。內、外因只有共同作用,積極配合才能共同推進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水平。在研究新時期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問題上,必須本著實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原則,用充滿人文關懷和民族情懷的視角全面透徹的解析事情的本質,尋求正確有效的解決途徑。
(一)青年教師要注重師德內化
第一,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黨性修養。高校青年教師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自己的大腦,把個人的職業發展與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結合起來,提高政治素養,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將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貫徹到教書育人、求知樹德的全過程。第二,提升職業認知,弘揚愛崗敬業精神,實現終生學習理念。師德教育的實現和師德教育的提升不可能離開教師的職業角色。青年教師要在教育實踐中深刻挖掘教育職業的本質,從專業素養、人文素養、創新能力、職業道德、高尚品格等方面來雕琢自己,使之內化為自己的畢生追求,博學、慎思、篤行,熱愛自己的教育工作,熱愛自己的學生,專注于科學研究,致力于國家建設,養成終生學習的良好習慣。第三,青年教師要了解師德的內容和內涵,弘揚優秀師德傳統。師德形成于心,表現于行,青年教師必須掌握師德的真正內涵,才能發揮師德的作用并讓其內化為自主意識,將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積淀的優秀師德傳統發揚光大,服務于社會,造福于人類。
(二)學校要加強青年教師師德師風的建設
首先,學校要建立健全師德師風建設的有效運行機制。師德培養是個系統工程,從師德培訓、師德評價考核到師德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相關部門精心設計、嚴格把控,要將師德建設貫穿到教育教學的所有環節,拓寬師德培訓渠道,創新師德培訓模式,科學制定師德的評價考核方式,充分保證評估的公正性和公平性,要借助榜樣的力量,給予青年教師健康向上的輿論導向,通過導師制讓青年教師全方位感受優秀老教師的專業造詣、敬業精神和人格魅力。其次,學校要給予青年教師足夠的人文關懷。處于高等教育變革期的青年教師普遍感覺教學壓力、科研壓力和生活壓力正在逐漸消磨他們的工作熱情和職業理想,很多人過早的出現了職業倦怠感,心理健康狀況堪憂。學校一定要站在關心青年教師的立場上,多多了解青年教師的實際問題,幫助他們疏導負面情緒,給予他們更多的優惠政策,創設和諧輕松的工作環境,用制度的力量在職業道德上構建充分的激勵機制,讓他們毫無后顧之憂的投入到高等教育事業中,最終實現學校職業道德建設的目標。再次,學校還要注重校園文化環境的創設,以促進師生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的提高。每個大學都要有自己的氣質和精髓,大學文化是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它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點睛之筆。
(三)社會各界要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推進,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社會也在轉型,其中很多因素影響著青年教師對教育事業以及教師工作的看法。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增強其被尊重程度,可以給青年教師極大的肯定,讓他們對教師的職業產生認同,鞏固教師在他們內心中的地位,從而使得青年教師自發加強師德的養成,自覺維護教師的形象和榮譽,在教書育人的事業中不斷進步[5].
總之,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師風的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重要動力,關乎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國家振興的成敗。這個課題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又需要不斷的探索和創新,其實踐途徑的拓展需要社會、政府、校方和個人的共同努力。唯有德才兼備的老師才能教出德才兼具的學生,教育的本真從來都不是功利性的,青年教師只有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職業水平和道德水平,才能贏得學生、社會的一致尊重,樹立教師職業的光輝形象。
參考文獻
[1] 李 云。 新時期高校師德教育的難點與途徑探析 [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xx,(12):61-62.
[2] 冉春桃。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與高校師德師風建設[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xx,(1):177-180.
[3] 龔 克。大學文化應是“育人為本”的文化[J].中國高等教育,20xx(35):60-62.
[4] 齊卉璇,李運倉。高校青年教師師德現狀的誤區探析與對策研究 [J].鴨綠江,20xx:1383,1434.
[5] 廖 良。高校青年教師師德現狀及建設研究 [D].華中師范大學,20xx.
關于加強教師師德師風論文(精選14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借助論文可以達到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目的。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論文該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加強教師師德師風論文(精選1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加強教師師德師風論文 篇1
摘要: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人民教師執教的永恒的主題。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才能培養出自尊、自愛、自信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本文作者依據較長時間的學校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對于樹立優良的師德師風有一些粗淺的認識和理解。
關鍵詞:
教師;師德師風;執教之本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教育學生的主要目的是“傳道”,即教授學生做人的道理,其次才是傳授知識和技能。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需要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潔的儀表影響人,以和藹的態度對待人,以豐富的學識引導人,以博大的胸懷愛護人。以正師德師風為立教之本,以身作則,潔身自好,以德服人,為孩子樹立起楷模的形象,才能保證教書育人的實效。
一、教育過程中教師人格力量的重要性
1.師德師風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著奠基作用。一個人能否成才,首先取決于他是否具有足夠的辨別客觀事物的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青少年學生世界觀尚未完全形成,正處于可塑性很強的年齡階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質的關鍵時期。學校教育,首先應該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教師是學生班級的主要組織者及教育引導者,在學生的人格素質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人格素質則是人的整體素質的根和主干,它決定著學生素質的發展方向。
關于小學教師師德的論文(通用7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于小學教師師德的論文(通用7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教師師德的論文 篇1
摘要:德育教育是班級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愛的力量是偉大的,神圣的。愛在小學德育教育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班級管理中,小學教師應努力以愛進行德育教育,讓德育在學生的心靈感動中進行,充分發揮好愛的作用。德育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德育教育中“愛”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在小學班級管理過程中,小學教師應該用真誠的“愛”打動學生,這樣小學生們才容易產生積極的心理體驗;小學教師應該用無私的“愛”感化差生,愛護孩子幼小的心靈,使其健康的發展;小學教師應該寬嚴相濟,顯露真愛,向每一名小學生傳播愛的雨露;小學教師應將心比心,以愛換愛,充分發揮愛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教師;愛;德育教育;策略。
1用真誠的愛打動學生。
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所具備的最重要的品質就是要熱愛她的所有學生,愛是學生們的基本需要,是心理寄托、內心渴望。在班級的德育教學中,教師應該真誠真心付出自己的愛,小學生們能夠感受到愛的溫暖,被教師真誠的愛而深深的打動。愛能夠滿足小學生們心理需求,師生之間的感情得到增進,真正的實現親其師,信其師,樂其師。在每一班級里,學生們的情況是不相同的,有的學生在學習方面表現好,有的學生在特長方面表現好,有的學生在才藝方面表現好等等。往往表現好的孩子在大家會將他們確定為優生,受大家的喜歡和寵愛。但是這種孩子的抗挫能力非常差,因為他們一直都是在大家贊許的目光和激勵的話語中生活的。
關于幼兒園教師的師德與教育的論文
在各領域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論文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那么,怎么去寫論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于幼兒園教師的師德與教育的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教師的師德與教育的論文 篇1
以幼兒園為家,視幼兒如同弟弟妹妹。才能深層次挖掘愛崗敬業的源動力。教師只有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才能敬重自己的事業,才能為自己的職業自豪;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才可能以恭敬之心履行自己的職責,才能對孩子、對事業嚴肅認真、專心致志、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從小到大,老師一直我心中"仰望"的職業,現如今卻賦予了我,這個平凡的人。誠然,我獲得了"教師"這個神圣的稱謂,但卻離自己的目標還很遙遠,為此,我會挺直腰板,勇往直前,努力去收獲桃李的芬芳。雖然,在多年以后,曾經我們用愛去灌溉的小幼苗們都已經長大,甚至都不曾記得我們,但我們還是在對待每一個孩子如自己的孩子一樣,他們的笑臉就是我們最大的安慰!在從家長口中得知孩子在幼兒園的改變就是我們最開心的。
一、呵護幼兒學會呵護幼兒是做好幼教工作的前提,也是起點。
呵護并理解他們是幼師師德的核心,這種勝似母愛的愛不講付出、不圖回報、無私、廣泛且沒有任何血緣關系。這神圣的愛,是我們幼兒教師工作的感情基礎。幼兒教育跟義務教育不同,教育方式也不盡相同。年幼的孩子們尚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所作所為完全沒有章程可循,不論孩子們做出什么事,都要呵護幼兒的心靈,支持并理解他們所作的一切。積極面要給予鼓勵,消極面要及時引導并糾正。在傳統的教育方式中,罰站、辱罵、威脅孩子等等是極不適用的,一旦造成逆反心理,會給學園教育帶來負面影響。我們幼兒園老師在對孩子有愛的同時還要有責任,因為,家長把剛滿三歲的孩子就交給了我們,這是他們對我們的信任,把照顧孩子、關心孩子的責任托付給了我們,因此,我們的愛和責任同樣的重大。
關于初中教師師德論文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初中教師師德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摘要:
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中國人因為孔子而自豪,外國人因為孔子而研究中國,“孔子學院”成為許多國家研究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尤其是研究中國的古人和今人的學術機構?鬃拥慕浀湔Z錄《論語》,因其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其推崇備至,不僅影響著今天中國人的思想,更是成為外國學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經典之作。
《論語》是蘊涵著大量的傳統美德的儒家文化的經典之作,兩千多年來,它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古老的經典文化被外國人當作寶貝研究學習。今天當我們走進經典時,才知道它的真正內涵。它是為人之道,是做人之本。我們教育工作者應從中汲取營養,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國學經典是培養學生做人的好教材,也是鑄造良好師德的好范本。
1、爭當“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的教師
孔子是以身作則的提倡者、實踐者!墩撜Z》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就是說,教師的道德行為和作風正派,就是不作要求,學生也會執行;教師本身行為不正,即使下命令,學生也不會聽從。教師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直接影響著學生。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
關于小學教師師德論文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小學教師師德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教師師德論文 篇1
論文摘要:
作為一名普通的小學數學教師,在我的心里,教師是我的職業,更是我的事業。教師道德就是如何做人的事情,看一個教師怎樣對待學生,怎樣對待家長,怎樣對待同事。
論文關鍵詞:
德育小學生教師
一、學生篇
1.對待學生有愛心
我愛每一個孩子,哪怕他或她長得不漂亮,穿得不時髦,學習很吃力,我也愛他或她,因為我敬畏生命,相信每一次生命都是來之不易的奇跡,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擁有獨一無二、不為人知的神秘。孩子們也能感應到我的心情,每天我一走進學校大門,就有眼尖的孩子揮舞著笤帚、抹布、拖把向我奔來,我便張開臂膀,竭力把這些孩子一個個都圈入懷里,不漏掉一個。如果是出去學習一天或者幾天再回來,那場景就更壯觀了,常惹得正在校園里行走的老師們駐足、側目觀看。教師是我的職業,更是我的事業。
2.對待學生有耐心
我生性內向,喜歡安靜,比較能夠專注與一件事情。這種性格使我在和學生相處時,少了浮躁,多了淡定。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人的智力可以分為八種類型,分別是邏輯數學智力、語言智力、音樂智力、空間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關系智力、內省智力、自然智力。有人邏輯數學智力強,有人邏輯數學智力弱,但語言智力強,又有人邏輯數學智力不行,語言邏輯也不擅長,但是空間智力比較好。這可能就是“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的科學解釋了。當我們正確認識人與人之間的先天差異,直面這個現實,就會在遇到一遍教不會、兩遍教不會,甚至幾遍還是教不會的學生時,淡定許多,耐心許多,并且會對自己說,這個孩子比其他同學理解能力弱,學習這個知識有困難,我再給她或他多講幾遍,講慢一些,孩子一定能明白我要講的道理。所以,我很少因為學生學不會沖著學生發火,我知道教育要尊重科學,尊重規律,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關于師德建設的論文3000字
重視師德的教育和培養,強調將師德的教育和培養落實在每一項工作之中、每一個崗位之上、每一個個體身上,并不斷探索適應新時期需要的師德建設新內容、新方式、新手段。
一、讓師德“落地”
道德重要的不在于認識和判斷,而在于實踐。因此,我們強調,讓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從理想走向現實,從文本走向實踐,讓師德可見、可做、可學、可評。“天下大事,必做于細”,師德在教師層面做細了,在幼兒園管理中就能實現“道法自然”。為此,我們將師德內容轉化為具體的要求,將師德規范分解為對待工作之道、與家長相處之道、與幼兒相處之道、與同伴相處之道、與社會相處之道的細則,通過具體規范和實例,讓師德融入教師的工作細節,浸潤于教師的保教行為之中。
1.讓師德可見。
師德不是抽象的,不是處于高端的理想狀態,而是可以看見的。我們以愛和責任為師德核心,將愛和責任可視化。如對孩子的愛體現在一日生活中對于孩子生活護理的細致到位。具體表現為幫助或引導孩子的“十二無”:孩子臉上無鼻涕痕跡、嘴角無吃飯(點心)的痕跡、無不梳的頭發、無露出的肚臍、無穿臟衣、無穿反衣、無內衣袖不拉、無扣錯鈕扣、無穿尿濕褲、無穿反褲、無穿反鞋、無鞋帶散開。每天由總值班人員和保健教師例行檢查,幫助教師養成細致照顧孩子生活和積極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意識及習慣。
關于21世紀師德教育的論文
我們已跨迸21世紀的門檻,我們的社會即將 跨入一個嶄新的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發展速度加 快,新領域不斷增多,學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科 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大大縮短,計算機的普 及和Internet網的崛起大大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 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社會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種種潛在的危機, 如能源匱乏問題、生態平衡問題、環境污染問題、人 口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威 脅。為了適應迅猛發展的現代社會,企業必須不間斷地創新,人們必須不停頓地學習,各類社會組織 必須向學習型組織轉型,人們的道德素質必須不斷提高。顯然,在機遇與挑戰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必須實行改革, 人才素質必須更加優化。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已經成 為時代的呼喚、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教育改革必須以教育 觀念的轉蠻為先導
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統的自我發展與完善,它是 多維度的,是教育系統內各要素都要更新與發展的 變化。簡單他說,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應試 教育的誤區,完成由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 以教師為中心向以直接經驗為中心、以活動為中 心、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以及由培養經驗型人才 向培養創造型人才的轉變。我們所說的素質教育既 是一種教育觀念,又是一種教育模式,其實二者在 本質上是相通的,因為教育模式實質上就是具有實 際操作功能的教育觀念。教育觀念是人們形成的關 于教育的比較穩定的世界觀,是教育目的和手段、 內容和方法的主體。教育觀念主要有四大功能:
關于小學的師德教育的論文
摘要:小學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二者各有側重,又相互聯系。對學生來說,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培養健康心理的基礎,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只有促進小學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融合,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當前小學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小學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但就目前而言,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在長期應試教育的背影下,教學質量是顯性的效益,社會對基礎教育關注的熱點和焦點是教學質量,對學校評價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學率,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校重智育、輕小學德育教育的現實。近年來,雖然教育主管部門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強調的不少,但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評估與督查體系,督導流于形式,評價缺乏依據。在學校層面,小學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也普遍缺乏明確的工作的理念、科學的.管理機制和有效的人員保障,教育的實效性與學生復雜多元的思想狀態和層出不窮的心理問題還存在不小的差距。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已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因學生個人品德和心理問題所次生的校園安全事件和師生矛盾也比較突出。在獨生子女時代,學生心理發展正呈現著一種獨特的群體特征,面對當前社會競爭壓力增大、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的現狀,社會主流價值觀得到沖擊,如何引導學生培育良好的心態、品質,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顯得尤為必要。
關于小學數學教師德育的論文
新的課程標準十分重視德育教育,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這說明德育教育在整個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也應重視德育教育.那么,如何在數學教育教學中更好地進行德育教育呢?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以生為本,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素材
小學數學教材中,思想教育內容有,但并不明顯.這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廣泛拓展開去,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于對知識的分析和教學中.
1. 適當拓展閱讀材料,滲透德育教育
小學數學教材里都安排了閱讀材料,涉及數學史料、數學家的故事、實際生活中的數學、數學趣題、知識背景等各個方面,這樣安排的目的就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也為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提供了園地.例如在教學“圓周率”時,我先從那個數星星的孩子說起,然后介紹祖沖之,講述祖沖之在追求數學道路上的感人故事.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進而轉化為為祖國建設事業而刻苦學習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又有利于培養學生不畏艱難、艱苦奮斗、刻苦鉆研的獻身精神,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2. 合理利用知識欄目,貫徹德育教育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許多“你知道嗎?”的.小知識欄目,教師可以合理利用.其中有些知識,既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很好的課本資源.例如在教學“小數的意義”時,有一段小知識:“你知道嗎?小數是我國最早提出和使用的……在西方,畢業論文 小數出現的很晚.直到十六世紀,法國數學家克拉維斯首先使用了小數點作為整數部分與小數部分分界的記號.”合理利用這個小知識,滲透德育教育,既可讓學生學到小數的有關知識,又可使學生產生為我們偉大的祖先而自豪的民族自豪感,并進而樹立奮發向上的自信心.
關于祖國生命師德的小學語文論文
敲響那一排銅質的編鐘,渾厚而清亮的左音右韻由遠及近,穿越五千年悠悠歲月和五十八年繽紛花季,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陽,海之濱,泛起層層漣漪,響起陣陣回聲,在億萬炎黃子孫的心中凝結一個主題:祖國母親! 祖國—生命—師德—小學語文教學論文
五千年的歷史,培育了祖國悠久的文化,我沿著黃河與長江的源頭,漂流而下,從《詩經》中坎坎代擅的江邊,到《史記》金戈鐵馬的楚河漢界;從酈道元的《水經注》,到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我看到了青藏高原脈動的祖國;看到了黃土高坡起伏的祖國;看到了煙花蒼茫,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祖國;看到了群峰騰躍,平原奔馳,長河揚鞭的祖國。
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國家,在經濟飛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進步,民族團結,展現新氣象,昭示好前景時,卻發生了一場歷史上罕見的災難。2008年5月12日,歷史將會牢記這個日子,汶川大地震的發生,數十萬人的死亡和受傷,幾千億的經濟損失,給華夏子孫造成了重大的創傷。連日來,舉國上下揪心地關注著震后的傷亡統計,這已不再是抽象而枯燥的數字,而是一個個有名有姓、帶著微笑、人們熟悉的面孔;他們不是高官顯宦,不是明星大腕,而是極為普通的老百姓。雖然他們慘遭悲劇,但全社會在傾力搜救、全力扶傷,連那些無法確認身份的死難者都要盡力對遺體進行編號、記錄、拍照,建立5。12地震遇難者DNA資料庫。此時此刻,黨和國家領導、全國人民、海外僑胞和死難者家屬的心是緊緊地貼在一起的!是的,人類文明的核心應該是圍繞著人,而對每一個生命尤其是老百姓的生命的態度,最能丈量出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2008年5月19日4時58分,天安門廣場第一次為大災中罹難的同胞下半旗;14時28分,舉國第一次為大難中逝去的生命集體致哀。這,凸顯出我國值得大書特書的`人文價值觀:國家利益和個人權利的一致性;人的權利高于一切;不論生者和死者,每一個生命都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