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當代美學問題的思考
讀了劉綱紀教授發表在10月23日光明日報《理論與學術》專刊上的《實踐觀與當代問題》一文,很受啟發,化解了我心中的一些疑惑,同時又引發了對美學問題的新思考,為此,就當代美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談談自己的淺見。
關于“實踐”
毫無疑問,把實踐引入美學,是一場美學革命。以實踐為出發點而建構的實踐美學,是目前中國美學的最高形態。正如劉綱紀教授所說的,實踐美學是中國對世界美學的大貢獻。90年代以來,隨著美學研究的深入,實踐美學由于自身的不完善性等受到挑戰,先后出現了超越美學、生命美學、體驗美學等后實踐美學,并與實踐美學展開論爭。我認為,這一論爭是由對實踐理解的片面性所致。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完整、準確把握是深化當代美學研究的一個必要前提。只要我們真正返回馬克思,就不難發現:實踐不只是指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活動,更是人的存在狀態,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屬性。
我不贊同實踐美學只把實踐限于物質生產活動,同時也反對后實踐美學那種脫離實踐來談費爾巴哈式或弗洛伊德式的“生命”。
關于“積淀”
有學者認為,主體性的人性結構就是理性的內化(智力結構)、理性的凝聚(意志結構)和理性的積淀(結構)的統一。在這三個結構中,審美結構是其他兩個結構片面性的消融,因此被認為是人性結構的“頂峰”。這個“頂峰”即理性的積淀,是感性的,人類的(總體的)積淀是個體的,的積淀是自然的。這里對理性、人類、社會的有絕對支配地位的抬高,導致了“突破論”的攻擊。而突破論又過多地注重于人的非理性、生理本能性的方面,傾向于擺脫理性支配的“純自由”。
要正確理解或規定“積淀”的涵義,同樣要返回馬克思的“完整的人”。馬克思說:人的個人生活和類生活并不是各不相同的。正像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人也生產社會。自然界的人的本質只有對社會的人說來才是存在的。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會的活動。由此,
我認為“積淀”不應只理解為理性的積淀為感性的單向性運動,同時還應具有感性的積淀為理性的之意,也就是“人也生產社會”的向度。上的杰出人物雖作為個體存在,同時也是總體的,具有社會的、理性的意義。正是這些感性的、個體的、自然的涓涓細流,才匯成了理性的、人類的、社會的浩瀚大海?傊,“積淀”是一個過程,一個雙向互動不斷完善的過程。
關于美學建構
從歷史的和現實的存在形態來看,中國當代美學建構的理論來源或根據大致有四個:第一,馬克思主義:如實踐美學、客觀美學等;第二,現代思潮:如直覺美學、生命美學、超越美學、體驗美學等;第三,現代西方學、中心論:如心理美學、藝術美學、否定美學等;第四,中國傳統哲學:如意象美學、美學、和諧美學、和合美學等。當然,這種分類不是絕對的,實際上是相互滲透的,只是側重點的不同。
從發展和過程來看,中國當代美學似乎經歷了一個由分到合、再由合到新的分化的不斷深化過程。50年代美學大討論前主要是“分”的方面即實踐美學未取得主導地位;50年代至80年代主要是“合”即確立了實踐美學的主導地位;90年代又開始了新的“分”即對實踐美學乃至整個當代中國美學的反思與重建。這個“分”在廣度上和深度上遠遠超過前一個“分”,即“合”的前提下的“分”。這個“分”使得美學研究朝著更健康、更成熟發展的趨向邁進。這一“趨向”蘊含著質的變化,兆示著更高的全新的“合”的出現。
新的“合”的出現是必然的。但“合”到何處,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也就是說,“合”(統一)到實踐美學上,是大多者所認同的。問題就在于實踐美學有兩種典型范式。因此,在“合”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兩種傾向:一是主張回到朱光潛,尤其是朱光潛早期的直覺美學;響應這一主張的似乎寥寥,不予評說。二是主張以當代西方哲學思潮如存在主義、意義理論、后現代等為武器,借批唯理主義傾向,而走向非理性的傾向,來建構所謂后實踐美學如超越美學、生命美學、體驗美學、否定美學、懷疑論美學、虛無美學等等。他們普遍認為實踐不是人的本質或美的本質。實踐不能也不應是美學的邏輯起點,因為美學(審美)雖產生于實踐但不能回歸于實踐。這里還是對“實踐”的理解上存在問題。實踐不是一個實體(物質的或精神的如理念、物質等),而是一種狀態,一個過程,是一種完整的人的存在方式。實踐也不是人的審美的發展的目標,更不是所謂審美回歸于實踐的那種黑格爾式的封閉式體系的目標。這個目標只能是人本身。
基于上述認識,我認為中國當代美學的“合”只能或應當是新實踐美學。這里的“新”并非標新,而是揚棄現有實踐美學,真正返回馬克思又具宏大的包容性的開放式體系。即從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出發,以完整的人為目的,充分吸納中外美學的優秀成果和中國古代以“天人合一”為核心的美學觀念建構的新實踐美學體系。新實踐美學也可稱為人生美學。這一美學既克服實踐美學的唯理性傾向,又克服了后實踐美學的非理性的傾向。這一美學將使完整的人和人的本質的全面復歸。在這一美學體系中,審美作為人的存在方式,又表現為層次的差別。基礎層次呈現為感性的形而下的意象狀態,最高層次則顯現為理性的形而上或超越性的境界狀態。這里的“境界”既有馬克思的“共產主義”之意,又有中國傳統哲學的“天人合一”之意,更有當代西方哲學中的“本真”之意。
:應屆畢業生論文網畢業論文論文網
【對當代美學問題的思考】相關文章:
關于當代建筑美學思維的兼容性問題10-05
當代建筑美學思維的兼容性問題探討09-14
對世紀之交美學研究幾個問題的思考07-16
關于長城的美學思考10-03
關于美學的當代取向07-16
淺談當代美學轉型與藝術批評09-18
新媒體帶來的美學思考07-24
論“實踐”與中國當代美學建構10-16
論朱光潛的美學體系及其當代意義10-07
我國音樂文化產業中美學問題的思考論文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