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論南宋學者袁燮的哲學與政治倫理思想
[論文摘要]袁燮“心即理”的宇宙本體論、“性情皆善”的人性論、“本心即道,循而行之”的認識論,延展了陸氏心學;而他思想下的思想則進一步豐富了心學,將心學向政治倫理化的方向作了極大的發展,其“順民心、得民心”的民本觀、“以德、仁治天下”的君道觀和“磨礪進取求統一”的軍政觀,無不進發著濃烈的憂國憂民意識和強烈的精神。
[論文關鍵詞]袁燮;心學;政治倫理化;民本觀
袁燮(1144—1224),字和叔,慶元府鄞縣(今浙江寧波)人,人稱絮齋先生,南宋時期浙東著名思想家、家,為“明州淳熙四先生”(又稱“甬上四先生”)之一,是陸九淵心學在東南的主要傳人和重要代表人物,將心學向政治倫理化的方向作了極大的發展。他摒棄空談,把治學與實踐密切結合。他倡導做學問要經世致用,雖傳承陸氏心學,但兼采諸家之長,不以門戶之見而自閉耳目;他體察民生疾苦,關心社會實際,以興邦濟國為己任;他耿直清介,嫉惡如仇,終身以名節自期。
一、袁燮的哲學思想
1.“心即理”的宇宙本體論
“心即理”的宇宙本體論是袁燮哲學思想的基調和核心。他傳承陸氏心學,以“心”將天地萬物統一起來,以尋求至高境界的“天人合一”。袁燮以“心”作為其思想體系的最高范疇,提出“心”與天地同本、與圣賢同類的思想,目的在于論證現實社會的價值原則和倫理規范的合理性與神圣性,賦予“心”以價值色彩,將人間的倫理觀念和價值準則都視為“心”的體現。他說:“吾之本心,即古圣之心,即天地之心,即天下萬世之心圣人即我,我即圣人!碧臁⒌、人和世間萬物是相通的,統一的根據是“心”,“心”是超然存在的,沒有天、地、人和萬物的區別,“此心無天人之殊,天得此而為天,地得此而為地,人得此而為人”。“心”是萬事萬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本。此外,袁燮還認為“心即理”,“此心此理,貫通融會,美在其中,不勞外索’’。
“心”在袁燮這里歸根結蒂是指倫理的本源。他提出了“吾心即道”的觀點,“吾心即道,不假外求。忠信篤實,是為道本”,“道不遠人,本心即道。知其道之如是,循而行之,可謂不差矣”。這樣,袁燮就通過賦予“心”以普遍存在、涵蓋萬物、超越萬物的特性,確立了“心”至高上的本體地位。
2.“性情皆善”的人性論
在人性論上,袁燮繼承并融合了孟子的性善論、張載的氣質之性論及陸九淵人性受之于天的思想,提出“性情皆善”。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關于人性,孟子最早提出了性善論,然而對于現實世界中惡的萌生及存在根源卻未能給出清晰的說明。北宋時期,家張載“氣質之性”的提出,不僅說明了人性的來源及人性本善,同時又指明了惡的來源。陸九淵則認為人性乃天理之表現,人性受之于天。袁燮的人性理論,在基本沿襲孟子性善論的同時又吸收了張載和陸九淵的觀點。他肯定人性是善的,“性情皆善”。他以所講的“詩無邪”為依據,認為在上古先王時代,“人人有士君子之行,發而為詩,莫非性情之正”,“夫寂然不動之謂性,有感而發之為情,性無不善,則情亦無不善,厥名雖殊,其本則一”。_4_(哪舛’既然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則情亦“可以為善矣”!抖Y運》系“孔子之遺言”,認為喜怒哀樂愛惡欲,“是七情者,弗學而能,人之良能也,豈有不善者哉”。所以,詩人“詠吟情性”,“發乎情,民之性也,合二者而一之,毫發無差,豈非至粹至精,同此一源,不容以異觀耶”。人性本善,由此“發之為情”,也就是“人之良能”,當然也是“善”的。袁燮的人性論實際上是把孟子的性善論貫徹到底。
正由于“性情皆善”,袁燮肯定人欲的合理性,主張“順乎人情”。如對于男女之情,他說:“男女相悅,亦人之情也。”‘胛’對于辛勞與安定,他亦有自己的見地:“好逸惡勞,人之常情也!”“安佚者,人情之所甚欲;行役者,人情之所甚憚也!薄斦摺盀檎保绊樅跞饲椤,“合乎人心”。他說:“詩日:宜民宜人,取其人民之相安也!薄胺蛉饲橹喟,則有和順而無乖戾,有歡樂而無怨仇,豈不甚可貴哉!庇终f:“《易》之《咸》日:‘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夫人心至于和平,則風俗粹美,不可以有加矣!
袁燮只肯定發之“本善之性”的人欲是合理的。但是人生活在群體之中,畢竟還會受到習俗和物欲的影響,使人的“本善之性”受到私利、私欲的熏染,使得人欲超出了義理的范圍。“有己之心勝,則待物之意薄”,“朝思夕慮,求足其欲”,“何其不仁哉”“小人之心”,“朝思夕念,不過于爵位之崇,祿廩之厚,以足夫一己之欲”。對此,他認為,“由天理而行,則是心常明;為人欲所蔽,則是心必昏”‘胛’。這種背離“天理”的人欲當然失去了它的合理性,必須給予否定。
3.“本心即道,循而行之”的認識論
在認識論上,與其他心學家一樣,袁燮同樣講求以內省的方式提升修養。相對于陸九淵,袁燮講求的道德修養方法和途徑趨于平實、具體,有調和朱、陸的傾向。與道學家所講的“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格盡萬物以求天理”的方法不同,陸九淵講求的是“易簡功夫終久大”的修養方法,強調整體的徹悟,強調“先立乎其大”,以“發明本心”。朱熹的出發點是格物致知、循序漸進,陸九淵心學的出發點是發明本心、洞悟整體。袁燮講求的修養方法在承接陸九淵“發明本心”的基礎上,也認同朱熹循序漸進、持敬漸修的原則和修養提升方法,認同他所講的學者應該具有勤奮精神和虔敬態度。此外,袁燮同樣很重視讀書,認為博覽群書是為學的一件大事,“圣人之所以為圣,只有一個勤,才不勤便有間斷,才間斷便有過失九仞之山欠了一簣,便不成這山,十分功夫欠了一分,豈能至于圣”這些論述已經滲透了朱學的一些意味。
二、袁燮的思想
袁燮曾長期在基層為官,對民生疾苦和軍國大事都有深刻的見地,作為心學家,他的思想也滲透到其政治實踐中,其心學下的政治倫理思想值得學界探究。
1.“順民心、得民心”的民本觀
袁燮的政治倫理思想中最突出的便是他的民本思想。袁燮強調統治者為政必須先“順民心”、“得民心”,這也是他政治理論和政治思想的出發點!缎觚S毛詩經筵講義》序說:“上以樹君德,下以勵臣節,窮源推本,尤在于順人心!标P于“得民心”,袁燮說:“人之為政,悅人心于一時者易,得人心于悠久者難!薄叭思兒跆欤l而為政,皆與天合。以我之心,感民之心,民之不能忘,由我之不可忘也!
“以民為本作為中國上的現象,主要體現在為政者對待民的態度上,講的是為政者要仁愛民眾,理順民心,贏得民心,實際上就是講如何勤政愛民的問題。勤政愛民構成了民本文化的核心內容。”而在具體的政治實踐和操作過程中,勤政愛民最核心、最重要的倫理導向就是統治者常懷愛民之心,以民生為念。這在袁燮“順民心”、“得民心”的民本觀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如袁燮非常強調統治者“仁”的精神。他指出,統治者要順應天心,人君愛民是順應天道的表現,“人君之仁民,必如天之無不愛可也”。在袁燮的奏疏和文集中常常流露出對廣大下層民眾奔波勞頓、生計艱難的生存現狀的深深體恤和憂慮。平和之年,袁燮提醒君主不要為京城周圍物阜民豐的繁盛景象所迷惑,要想到遠方還有無數的困頓民眾需要救助,“都城之內,財貨疏通,米價至平,閭閻熙熙,遠過曩El,民生似已安矣。而遠方之民,凋敝乎財賦之煩,愁苦乎刑戮之慘,雖當豐歲,猶不聊生,則難以謂之舉安”。
饑荒之年,面對饑民的悲慘境況,他上書皇帝,指出賑濟災民為當前急務,是安定民心、施行仁政的重要措施。同時袁燮更深刻地體察到,賑濟災民也是維護穩定、防止社會動亂發生的重要措施,他以東晉末年流民李特李雄的動亂為例,“昔者東晉之末,李雄李特之流,初起不過流民,寢盛空能據蜀,監觀往事,可為寒心”指出賑濟災民、關心下層民眾的疾苦至關重要。他對流民可能引發的社會動亂問題深懷擔憂,并對救災物資的來源作了充分的論證,他規勸人君:“我朝內帑之儲,本為兇荒之備,耗于侈用,誠為可惜,所宜特發睿斷,申敕攸司,止絕他費,專以救荒為急,推廣天心,大施仁政,則垂絕之命續,而作亂之萌折矣。”
在提及酷吏對民眾的壓迫時,袁燮規勸統治者要注意改善吏治:“吏貴乎廉,而貪濁者眾;吏貴乎良,而殘酷者繁,或催累年積欠,鞭簍不止;或借朝廷威令,羅織無辜,此百姓所以不堪其苦也,陛下能盡知乎?”他在多篇奏疏中都提醒君主注意民生境況,大行仁政,可謂用心良苦。這些言論也構成了袁燮“順民心”、“得民心”的民本思想的重要內容。
2.“以德、仁治天下”的君道觀
“德”和“仁”是袁燮君道觀的核心。
與歷代儒者相似,為了規勸君主,袁燮在君主之上引入了“天”的概念,以“天”之精神為坐標,規正人君的行為。只是在袁燮的概念里,“天”是和“民”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實際上,上合“天心”也就是要下合“民意”。他說:“臣聞人君之德,莫大于敬天,尤莫大于法天。蓋法天者敬天之實。宅天位之尊,精神運用,形見于天下者,無往而非天,是之謂敬天之實。徒日敬之,而不能法之,亦猶心慕其人,不知效其所為!本髯钪匾钠返戮褪琼槕煲,僅僅心領神會還不夠,還必須把這些理念付諸具體的實踐!疤臁弊鳛樽罡哒x和真理的化身,在這里具有了絕對的價值評判意義。袁燮以“天”之精神作為政治的最高坐標,在用人、納諫、吏治和裕財等各個方面對君主諄諄善誘。
在德治方面,袁燮非常強調君主個人的修養,他認為君主“宅天位之尊”,必須注意完善個人的道德修養,只有這樣才能樹立自己的權威和形成強大的感召力。他這樣講道:“明主精神在躬,運乎一堂之上,而普天之下,事事物物靡不精神也。豈非帝王之盛烈歟?”這里所強調的就是君主在精神方面對民眾的巨大感召作用。
袁燮非常看重人君廣開言路、納諫兼聽的精神,同時他認為這也是君主認識是非得失、了解臣下、區分賢佞、正確用人的重要途徑。嘉定六年(1213年)后,袁燮開始在朝中為官,期間他屢次上疏寧宗,規勸君主納諫兼聽,了解世情:“陛下欲周知是非得失之實,要在勤于好問!薄扒谟诤脝枺瑢嵉弁踔⒌耞(袁燮認為君主只有勤政好問,才能真正了解當前的時事形勢、民生疾苦和吏治狀況,也才能在了解實情的基礎上采取有力的施政措施。正如其所言:“陛下誠能自今以往,有疑必問,咨訪宰執,日益加詳。至于從臣之獻納,一諫之奏陳,百官之疏對,監司郡守之升殿者,人人咨訪,究其所蘊,必將披瀝肝膽,效其忠誠,而事無巨細,豈有所不知哉?”
3.“磨礪進取求統一”的軍政觀
袁燮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中始終進發著積極進取的奮發精神,他曾這樣勉勵君主:“臣愿陛下毋以寬裕溫柔自安,而必以發強剛毅相濟,朝夕警策,不敢荒寧,以磨厲其精神;監觀往古,延訪英髦,以發揮其精神。日進而不止,常明而不昏,則流行發現,無非精神矣”這種奮發精神又集中體現在他期盼國家南北統一的政治觀中。“獨以振興恢復之心望其君”是袁燮政治觀的突出特點。袁燮曾這樣感嘆:“嗚呼!處今之世,何可一時一刻,不以邊事為念乎?”面對國家殘破、金兵壓境的危難局面,袁燮對國家前途表現出了深深的憂慮。他在奏疏中這樣提醒寧宗:“陛下視今日之勢,安耶危耶?強耶弱耶?如其安且強也,雖方盛之強鄰,猶鄉風而慕義。今者蕞爾殘金,猶敢肆其恣凌,則中國之不安不強,亦已甚矣!舟漏而不窒,室欹而不扶,將若之何?此臣所為夙夜懔懔,食不甘味,寢不安席也,陛下可不深念之哉!”他認為南宋君臣應該自強不息,以恢復國家統一為第一要務。他強調君主在國家危難之際要有自強不息的“剛健”之心,呼吁南宋君臣“法天行健,磨礪精神,破庸人之論,以強中國之勢”。
袁燮屬于主戰派,主戰但不盲目,具體到邊患的應敵策略上,袁燮有一套切實可行的思路。他認為在邊患問題上,充分的準備是至關重要的:“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他提醒寧宗:“臣竊惟當今之務,備邊為急,要當精講而熟計之然則今之邊防,豈可有一事不備乎?”2H首先,他指出內帑的重要性不可忽視:“國朝之有內帑,所以為軍旅兇荒之先備也。””豐厚的軍財儲備是應敵最基本的保證,君主必須高度重視,加以愛惜,“此內帑之儲,所以不可不愛惜也”。其次,在上疏寧宗的《諭邊備札子》中,袁燮就邊備中存在的重大疏漏作了充分的論證和翔實的提議,這些疏漏涉及到了作戰時機的捕捉、君臣上下對邊患問題意識的統一、對敵人優勢劣勢的把握,以及軍紀嚴明的訓練、士兵的培養等各個方面?b密可行的對敵軍事策略,從戰略到戰術的嚴密構架,都顯示出袁燮有勇有謀的軍事思想和“磨礪進取求統一”的軍政觀。
在斗志和思想上,袁燮這樣勉勵君主:“思天變之可畏,懼國勢之將危。無一日不修攻戰之具,無一日敢忘侵侮之恥,選擇將帥,如恐不及,練習士卒,常若寇至,而絕口勿言通和,此則帝王之雄略也!”其言之切、情之深,字字句句無不浸染著強烈的精神和“磨礪進取”的憂患意識。
三、結語
綜而觀之,袁燮的思想和政治倫理思想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哲學思想是其政治倫理思想的心學,政治倫理思想則是其心學思想在人世時的實踐表現。無論是袁燮的哲學思想,還是政治倫理思想,都滲透著濃烈的憂國憂民意識和強烈的民族精神。只是由于時代的局限性,這些思想的精髓并沒有為昏庸的當政者所領悟。但是,作為一代名儒,袁燮積極人世、關心時政的優秀品質依然值得我們稱道和傳承。
【試論南宋學者袁燮的哲學與政治倫理思想】相關文章:
試論儒家科技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05-09
政治與哲學的關系論文09-21
論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學06-12
試論思想政治工作05-09
中國哲學與政治文化關系論05-28
試論實用主義教育哲學與成人教育主張略述05-28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述略05-29
藝術試論08-23
試析佛教律學倫理思想05-09
淺論弗洛姆科技倫理思想初探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