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漢語教學的有效教學方法
摘要:采用趣味語料進行語言知識的講授和語言理論的分析是提高現代漢語課堂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選用趣味語料具有四個方面的積極意義,但必須目的明確,用時短暫,講清規律,內容健康。趣例有感性與理性之分,教師應盡快完成從選用感性趣例向選用理性趣例的過渡,教會學生發現和研究理性趣例的方法。
關鍵詞:漢語教學趣味語料 規律性感性 理性
隨著漢語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凸顯,漢語言學習的重要性也為人們越來越關注。尤其是對于中小學教師而言,學好漢語言大有益處。然而,目前新疆中小學漢語教師的漢語實際教學狀況卻不盡如人意。與語文課相比,漢語課似乎更枯燥、單調,既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也沒有感人的藝術形象,這是造成部分學生厭學的重要原因。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呢?選用趣味語料進行漢語教學可謂一種有效的方法。
一、引用的趣例要緊扣知識點。
1. 趣例是為講授語言規律服務的。漢語教材上的例句大都是編者深思熟慮后精選出來的,一般具有科學性、典型性、適切性,如“臺上坐著主席”“雞不吃了”之類。但語言實踐并非如此。社會的發展,觀念的轉變,交際方式、方法的更新,使各種語言變異現象屢見不鮮,新詞新語層出不窮,如“帥呆、酷斃、空姐、的哥、美眉、菜鳥、灌水、瘦身、作秀、T恤、WTO,很女性、很北京,青澀的初戀、對話的平臺”等。這些新鮮的語料暫時還沒有被引入教材,也不可能全部引入,但教師完全可以適當地將其作為補充語料,況且,它們也是漢語研究的對象。引用的趣例必須緊扣漢語中的有關知識點,趣例只是講授語言知識和語言理論的切入點,是為講授語言規律服務的,不能本末倒置,為有趣而講趣例。
2.講解趣例要用時短暫。引述趣味語料所占的時間不能太長,不能讓學生沉浸在趣例之中,而應盡快將學生的'思路引導到語言研究的軌道上來。必須明確,選用趣味語料不是插科打諢,不是耍小噱頭,目的在于講授漢語知識,研究語言現象。
3. 講解趣例時要講清規律。趣味語料往往反映語言特殊的用法,因此必須講清楚趣例出現的語境和語體風格,分清普遍性規律與特殊性規律。四是內容健康。當前信息網絡化、文化產業化、生活時尚化,隨之而來的是語言的網絡化、行業化和時尚化。網絡用語中庸俗、浮淺的部分,行業用語中晦澀、陳腐的部分,社會時尚用語中低俗、粗鄙的部分等,不能作為正面的例句來引用。文藝作品用語、廣告用語、流行歌曲用語中求異、求僻,故意洋化,故意違反漢語規則,粗制濫造的語句,也不能作為正面的語料。
二、引用的趣例要把握分寸。
在漢語教學中選用趣例,既要有剖析性的分解說明,也要有綜合性的闡釋;既要求學生掌握普遍性的規律,也要求他們了解特殊性的變異;既要了解語言的表層意義,也要領會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既要掌握語言規律,也要善于激活這些規律。那么如何把握趣例的分寸呢?下面舉例說明。
、佟妒┦鲜唱{史》: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尸,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尸。食時,始識是十獅尸,實十石獅尸。試釋是事。(趙元任《語言問題》) 例①是趙元任先生編的趣例,用來說明語言與文字的關系,以及古今語音演變后產生大量的同音字詞問題,我們還可以用來辨正方音,練習聲調。
、谀膬喝チ?
什么哪兒去了?
你說什么哪兒去了?
我哪兒知道你說什么哪兒去了?
你怎么會不知道我說什么哪兒去了?
你怎么知道我一定知道你說什么哪兒去了?(王蒙《相見時難》) 例②是王蒙的小說中的一段話,寫的是杜艷和她丈夫陳金才的一段對話,背景是陳金才拿回家的工資少了10元錢。這段話是一則難得的典型趣例,在講句法成分與句子成分的區分、詞組與句子的區分、單句與復句的區分時都能用到,而且很能說明問題。
、垡幌伦,雞鴨魚蟹豬羊牛馬驢狗雁雀兔子王八,頭尾腳翅肚腸肝心腰子下水,有煎有炒有煮有炸有燉有蒸有熬有爆有烤有拌,外加一壇子水酒,碟架碟、碗架碗,嚴嚴實實把這個僧人圍在中央。(馮驥才《陰陽八卦》)
例③是一連串的同類詞語排用,在講語法時可以借用。呂叔湘先生也舉過一個趣例:“1954年國慶前夕,某機關的游行籌備小組開會,籌備小組里的一位女同志宣布:‘今年游行,女同志一律不準穿褲子!’哄堂大笑。這句話的歧義不在說出來的部分,而在沒說出來的部分。”這個例子可以說明漢語語法中的歧義現象。
三、引用趣例要淡化消極的影響。
選用趣例進行教學,可以淡化學習內容枯燥乏味給學生學習帶來的消極影響,融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但這種教學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趣例畢竟有限,且不容易尋找;容易誤導學生去與文學課比趣味,出現為興趣而學的偏向。漢語課的教學目標是:運用實用、科學、穩妥、高效的教學方式、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創造性學習能力;開闊學生的語言知識視野,培養學生透視語言的能力,提高他們的語言素養;使學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能根據交際的目的和特定的語境,恰當地運用漢語,并能結合語源正確地理解、分析漢語,或運用一定的語言理論發掘漢語中的基本規律。
所謂趣味,有感性和理性之分,第二部分例①至例③都是學生普遍感興趣的例子,筆者暫且稱之為“感性趣例”。對漢語教師來說,漢語中的每個語言單位都應該成為趣例,都應該對之進行研究,以挖掘其中的語言規律。那些能夠反映典型的語言規律,能說明某種語言現象,但不一定為一般人所感興趣的例子,筆者稱之為“理性趣例”。如果學生也能像教師那樣深究漢語中一些一般人習焉不察的語言現象,便說明這些學生已對語言學科產生了真正的興趣,樹立了比較鞏固的專業思想。感性趣例也好,理性趣例也罷,都是用來說明語言現象、揭示語言規律的資料,教師最終應教會學生理解、分析、運用語言的方法和研究語言的方法。語言學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逐步產生和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自成系統的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論原則。語言理論是語言學家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對語料觀察、分析、研究得來的,我們在學習語言理論時如果能體味、領會出他們所運用的科學方法,我們就會與語言學家產生共鳴,不但加強了對這些語言知識理解的廣度和深度,而且會有一種親切感,能產生較大的學習興趣。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平庸的教師給學生奉送真理,出色的教師則教學生發現真理,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出色的漢語教師不是給學生講授感性趣例,而是教會學生發現和研究理性趣例的方法。
呂叔湘先生、朱德熙先生、陸儉明先生講課時很少運用上文所舉的感性趣例,而是大量選用理性趣例。呂叔湘先生開講前往往先講個簡短的、耐人尋味的小故事引入正題。朱德熙先生講課的趣例筆者印象深刻的有兩個:一個是分析“有沒買票的沒有”的結構,一個是用公共汽車售票員的話“沙灘一張”來說明漢語的特點。陸儉明先生對所謂的趣例也有自己的看法:“粗看漢語很是枯燥,但是越研究越覺得有趣味,因為它更接近自然科學。那一個個的詞更像化學里的一個個元素,通過新的排列組合,產生了一系列新的物質分子。”[1]基于這種認識,陸儉明先生大都選用理性趣例來營造嚴肅而生動的課堂氛圍,通過司空見慣的表層的言語實例的分析,挖掘出深層的一般性的語言規律,最終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運用語言和研究語言的能力,因此有人把陸先生的教學特點概括為“有趣的例子+能力的培養”。以上三位漢語教學專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教學方法,就是打破給學生灌輸漢語系統理論的陳舊思路,采用“舉例子—發掘問題—引導解決—總結并上升到理論”的引導式教學方法,并收到了豐碩的教學成果。
學生學習語言有粗細、深淺之分,教師選用趣味語料的目的在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想培養學生喜歡學習語言、研究語言的真正興趣,必須盡快完成從選用感性趣例向選用理性趣例的過渡,教會學生發現和研究理性趣例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聶芝芯,伍蘊瑜.陸儉明:漢語──精品課精在哪里?[DB/OL]. News.asp?News ID=487.
【試論漢語教學的有效教學方法】相關文章:
3.對外漢語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