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論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借助論文可以有效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那么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藝術設計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藝術設計論文1
摘 要:基于意境的紅酒包裝設計研究不僅是紅酒品牌的訴求,也是消費者與產品之間產生情感共鳴的有效手段。本文探討了紅酒包裝設計中的意境創造,分析了紅酒包裝和消費者心理之間的聯系,總結了基于意境創造設計的紅酒包裝設計方法,并結合紅酒之都--意大利知名紅酒品牌實例,對其設計理念進行闡述,并從風土人情、人文情懷等方面展開,分析意境表現策略,指出創造意境的紅酒包裝才能給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情感共鳴,延伸品牌記憶。
關鍵詞:紅酒、包裝設計、意境。
一、前 言。
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消費者的消費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紅酒在很多消費者心目中代表的是高雅時尚的生活品味,是聚會、用餐、慶祝、思考時的“好伴侶”,同時也是對健康生活的追求。對于紅酒而言已經不僅僅是追求單一的包裝識別,更希望從紅酒的包裝中獲取一定的情感體驗[1].
雖然紅酒在世界上已存在千百年之久,在我國卻起步的相對較晚,但是隨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紅酒漸漸地開始頻繁出現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國內幾大紅酒品牌:張裕、長城、香格里拉紅酒等,都經營得相當不錯。由于紅酒產業的迅猛發展,企業對包裝的要求也隨之上升。但在之后的發展中,或是追求過度繁雜的包裝,或是借鑒別的公司的設計,所以往往市面上的紅酒包裝都很相似[2].缺乏紅酒文化的傳遞,也缺乏品牌個性,當前的紅酒包裝在設計上缺乏意境美感,其主題無法通過包裝向消費者傳遞,因此難以產生情感共鳴。針對這個問題,紅酒的包裝設計必須緊緊圍繞產品的主題思想,針對不同群體的消費特征開展創意設計,使得消費者能夠在作品中感受到品牌的深刻韻味,獲得情感共鳴。紅酒包裝的意境設計,是提升紅酒品牌價值的重要途徑。
二、紅酒包裝意境和消費者心理的需求。
包裝設計的意境,是利用色彩、文字、圖像等要素,從視覺上進行巧妙的組合與編排,結合相關的包裝材料,在有限的藝術形態中承載情感,賦予消費者無限的想象,體會其中的蘊含,達到視覺和情感交流的統一[3].
意境構成于靜止的物象,而在包裝設計中,通過特定的藝術加工賦予物象以象征意義,從而打破藝術時空的界限,賦予消費者再想象的空間[4-6].在紅酒的包裝設計中,意境的成功塑造能夠抓住消費者的視覺印象,啟發消費者進行想象,從中獲得精神共鳴,產生深刻記憶,從而提高產品的品牌認知度。
(一)紅酒包裝與消費者情感再現。
情感再現,指的是當接觸特定的事物時所引起的情感共鳴回憶。在商品經濟中,包裝的存在意義是吸引消費者,而在客觀上,消費都來自于消費者的需求,這就要求包裝要能引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在感性層面,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也是為了特定情感的滿足而發生的。當消費者在商品包裝上看到某些特定的事物時,將會對過往的事情進行回憶[6].
喚起情感記憶的包裝具有非常強的針對性,因此需要設計者針對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等多種因素進行考慮,以此為導向設計各類極具情感特色的包裝[5-7].
除此之外,當消費者遇到和以前消費產品相似的商品時,也會產生一定的情感再現,并且從中獲取歸屬感。這一情感再現是由消費習慣帶來的,消費者會根據自身身份去選擇相應的商品從而獲取自我認可。這種現象在紅酒包裝設計中更是明顯,因此一些商家在紅酒包裝設計上往往會注重氣質和身份的匹配,抓住消費者的心理特征進行特點的包裝,回歸人文精神,將設計思想和人類情感相結合,從設計之中揉入情感期許,從而使得消費者能夠在包裝設計中產生情感共鳴[6].可見,消費者的情感是紅酒包裝意境的源泉。
。ǘ┘t酒包裝與消費者情感期許。
情感期許指的是對美好事物在心理上的訴求。在紅酒包裝中,如果設計的元素能夠被賦予一定的情感寄托,則可以給消費者帶來一定的情感期許,比如悠久的歷史文化情感對于中國人而言一般都貫穿于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之中,通過一定的藝術形式進行表達,同時又具備一定的現代包裝特征。然而,這種情感又不僅僅局限于中國人,這對于全世界人類都是共通的。紅酒包裝蘊含的文化傳統藝術元素,反映的就是當地人民的情感期許。這種文化元素是生活的語言,也是藝術的語言,更是傳遞人們情感的語言。在紅酒包裝設計中融入情感,是實現設計者和消費者之間心靈情感溝通的重要橋梁[9-10].
三、基于意境設計的“意式”紅酒包裝設計。
意大利是歐洲最早得到葡萄酒種植技術的`國家之一,對于意大利人來說,喝酒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正因為如此,意大利人在設計其包裝的時候,總是傾注了無限的情感。每一次與酒莊的莊主深入地交談,都會被其包裝背后的故事深深感動。
(一)風土人情的意境表現。
每個感情細膩的人都有著濃厚的鄉土情懷,擁有當地風土人情的包裝可以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和豐富的聯想,從而滿足消費者的情感期許。設計包裝時,設計師應當注重作品的暗含的意蘊,更加注重作品思想的表達,利用人們普遍擁有的鄉土情懷來設計酒標,打破靜態的形式,給消費者創造二次想象[11].
cupano酒莊的酒標是莊主夫人自己設計的,酒標中的樹是柏樹,是最常見的托斯卡納大區的樹種,設計師覺得紅色代表的是她內心,如熊熊烈火烈般對鄉土以及葡萄酒事業的熱愛。
Duemani酒莊旨在創造純天然的葡萄酒,酒莊的酒除了葡萄以外,還分別加入了不同的植物,這也是設計酒標的源泉。設計者采用將大自然景物抽象化的方式來完成設計,圓形的點就是代表葡萄與那些植物,不同植物由不同的顏色來區分,比如altrovino中加入了藍莓、咖啡豆、黑櫻桃等,分別代表藍色、咖啡色、棕紅色等設計元素就是釀酒用的水果的顏色,代表的就是大自然的顏色。酒莊的宗旨就是親近大自然,它們使用大自然野生的水果釀造的葡萄酒,每一款酒都擁有無與倫比的口感。酒標的設計相當直接地表明了設計者的意圖,利用風土人情 以承載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與情感期許,與消費者之間搭建起了溝通的橋梁。
Domini castellare di castellina酒莊崇尚自然,不使用除草劑和殺蟲劑,讓葡萄保持最天然的味道。如果噴除草劑和殺蟲劑,那么前來啄食葡萄的鳥很容易中毒死亡,酒莊用這些鳥的圖畫放在紅酒瓶上,就是想讓大家知道,酒莊從來不使用除草劑和殺蟲劑。
。ǘ┤宋那閼训囊饩潮憩F。
包裝設計中,利用具有深刻意義或比喻意義的圖形,可以讓消費者引起無限聯想,人文情懷則是其中的一個表現方式。擁有象征意義的形象,可以使包裝充滿活力與感染力。
意大利chianti classico釀酒協會的標志是一只黑公雞,這個標志的產生來源于一個故事:在中世紀的時候,佛羅倫薩和錫耶納兩個城邦連年征戰,chianti處在兩個城邦之間,最后大家都厭倦了戰爭,于是想出各派一名騎手在清晨雞鳴之時,從各自的城邦出發,二人相遇的地方就是兩座城池的新分界線的方法來決定chianti的歸屬權。最后成功將chianti納入囊中的佛羅倫薩選擇的是一只黑公雞。于是人們為了紀念這段歷史,選擇了黑公雞的形象來作為chianti產區紅酒的標志。意大利人鐘愛他們的歷史文化,并引以為自豪,歷史故事在紅酒包裝中的運用不在少數,chianti就是典型的一種設計,F在這只黑公雞簡直成為了chianti的代言,chianti紅酒在意大利可是數一數二的,是品質的保證[12].
在包裝設計中,給予圖形具體形象并加以象征意義的作品更加可以吸引消費者,歷史文化對于全世界的人來說都十分的重要,每個地方都有屬于自己的過去,而這個“過去”,正是消費者與產品包裝之間的搭橋者。正如人們在歐洲旅游的時候往往會先關注一個地方的歷史背景,紅酒對于消費者來說,就是酒中的“歐洲”,那么優雅高貴,想要讓人對它背后的人文故事一探究竟。Teatro Latino公司設計包裝的方法就是利用各地的地方文化。正如偉大的哲學家黑格爾所說,每個藝術作品都屬于他的時代與民族,將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神話傳說運用在包裝中,可以在吸引購買者的同時,創造一個文化意境,讓遠在他鄉的人們,也可以體會到濃濃的鄉土氣息。
來自普利亞大區著名的salento(圣萊托)的紅酒,圖標上的小屋子來自alberobello.阿爾貝羅貝洛于1996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這個小鎮所有房子的屋頂都是尖尖的圓錐型,每一年有大量的游客前往阿爾貝羅貝洛,就是為了觀看這些有特色的屋頂。可以說這里的屋頂就象征著alberobello.而來自西西里地區--意大利最南部的島嶼的紅酒“Nero d'avola”,這款酒充滿了西西里風情,熱情洋溢,其酒標是polifemo波呂斐摩斯,可以說獨眼巨人的形象很能襯托出西西里的文化風情?梢,意大利的紅酒包裝非常注重文化的傳播,善于挖掘人們心中一些美好的記憶,用包裝打動受眾心靈最柔軟、最能引起情感共鳴的深處。
四、結 語。
通過分析意大利紅酒包裝的特性,我們得出了一個結論:有時候一款好的紅酒包裝不需要設計師費盡心思地去創造高等的感覺,對于喝紅酒的消費者來說,或許意境才是最重要的。這意境,也許是對鄉土的深深眷戀,是對大自然美麗風光的沉醉,亦或是對濃厚歷史的無限敬意,在紅酒包裝中融入情感意境,能夠引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從而能夠提高紅酒的品牌認知度,提升市場份額。一個具有意境的包裝設計滿足了現代人對于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能夠走進消費者的內心,帶動每一絲情緒。創設具有意境的紅酒包裝,是對美的追求,也是對消費者精神的關懷,是提升品牌認知度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馬瑋。中國酒包裝設計樸素美的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xx.
[2]唐糖,徐豪。紅酒復用包裝設計的創新研究。[ J].安徽財經大學,20xx:10.
[3]伍梓鴻。交互式包裝設計研究[D].湖南工業大學,20xx.
[4 ]郭旭 .中國近代酒業 發 展與社會文化變遷研究[ D].江南大學,20xx.
[5]俞大麗,丘天。BIB創意在紅酒包裝及市場中的運用[ J].包裝工程,20xx:11.
[6]李麗華。多元構成在酒包裝材質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大學,20xx.
[7]徐培玲。包裝意境美的功能與意義[ J].包裝工程,20xx:2.
[8]陳香山。商品包裝的意境設計探討[ J].包裝工程,1999:3.
[ 9 ] Lubliner M .Wine Package Design & Marketing Conference an enlightening forum for a dynam ic industry[ J]. Justus Liebigs Annalen Der Chemie, 20xx:1.
[10]Thoma M. Wine Package Design and Marketing -Brief Article[ J]. Wines & Vines, 20xx.
[11]Camera di commercio.Confezioni e imballaggi,vai susicuro[EB/OL].Camera di commercio industria artigianatoe agricoltura di Torino. 20xx.
[12]Sementa D. Il Mercato del Vino Italiano: ScenarioCompetitivo e Strateg ie di Inter naziona l izzazione inun Set tore in Cont inua Evoluzine [ D]. Luiss -l iberaUniversita Internazionale degli Studi Sociale Guido Cari,20xx.
藝術設計論文2
摘要:本文首先對現代藝術設計的主要內涵和發展特征進行簡要闡述,并就現代藝術設計與中國茶文化的主要關系進行具體說明,F代藝術設計的主要內涵指的是一種區別于“前現代藝術設計”和“后現代藝術設計”的特殊藝術設計理念。其發展特征包括實用主義的價值核心導向、設計手法的人性化、設計理念的時代性和創新性等,F代藝術設計與中國茶文化的主要關系體現為三點:中國茶文化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人文內涵、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尤為豐富的表現元素、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可行的變革理念。
關鍵詞:現代藝術設計;中國茶文化;關系;文化融合
從管理學、藝術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組織行為學等不同的學科視角來看,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現的一個共同的學科發展趨勢就是“文化分析范式”的形成。不同的學科、不同的理論都紛紛從“文化”的角度分析和解決人們在后現代時期面臨著的諸種問題。中國茶文化研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至今,初步形成了以“茶文化學”(人文社會科學)、“茶學”(偏向于自然科學)和“茶產業學”(偏向于茶葉經營和管理學)這樣三個主要的學科群。其中,茶文化學由于其知識來源的多元性,尤其是其與我國傳統文化的關聯度甚高,與人們的行為交際等聯系甚廣,普遍成為現代藝術設計推陳出新、內涵式發展的重要知識來源。
1現代藝術設計的主要內涵和發展特征
在藝術學或工藝美術學上,“現代藝術設計”(Modernartdesign)一般也被人們稱為“功能主義藝術設計”,指的是一種區別于“前現代藝術設計”和“后現代藝術設計”的特殊藝術設計理念,內在地它指的是出現于人類工業化時期一種注重實用化、功能化、快節奏化、目的導向、可批量復制刻錄的一種設計思想,F代藝術設計經過百余年的發展,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自身相對穩定的藝術特征:1.1實用主義的價值核心導向任何藝術思想和藝術流派都有自身的核心價值觀和立場,這一標準也是區分不同流派藝術思想的根本指標。傳統的藝術設計思想根植于慢生活節奏的農業社會,因此,人們對于藝術設計的基本價值立場是注重突出作品的“審美核心導向”,在對待特定的傳統藝術作品時,無論是婉約派還是豪放派都將審美功能作為藝術設計的基本主軸。而進入現代社會以后,由于工業化、城市化、消費主義文化等潮流的興起,人們在看待特定的藝術作品如工藝品時更為注重其“商品屬性”特質,而商品屬性的基本價值主軸是“實用主義價值”;再加上現代工業化批量生產的消費形態下,消費者普遍出現了審美疲勞,因此,現代藝術設計的核心價值觀念以鮮明的實用主義價值為核心。1.2設計手法的人性化傳統的藝術設計受制于特定歷史時代的物質手段和落后的生產力等因素,在設計手法上盡管具有一定的人性價值關懷,但設計語言、設計材料、設計手法等還談不上徹底的人性化特征。進入現代社會以后,工業化、技術化、人機交互尤其是信息化、數字化等藝術設計手法不斷推陳出新,作為將“科學”和“藝術”融合為一體的現代藝術設計在手法上更為注重人性化,即在設計觀感上更為注重作品的美感和質感、更為突出“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使作品兼具實用性和審美性功能、設計的個性化特征等,總的原則就是不斷通過人性化的方法更好地、更充分地滿足個人消費者的個體需求。1.3設計理念的時代性和創新性誠然,任何一種設計理念都在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更新,但是,區別于傳統設計理念創新性緩慢的特征,進入工業化社會以后產生的現代藝術設計思想比如波普設計思想,其時代性、創新性的設計理念特征尤為突出。例如,在對待藝術設計方面現代設計理念更為大膽地開展藝術想象力,用古今中外的各種藝術元素開展融合和創新,以求尋找出一種極其富有藝術張力的設計理念作品,正如有設計師所指出的那樣:“在創造藝術形式和美的感覺的過程中我們獲得了美感經驗。這種美感經驗和科學經驗是我們感知這個萬古長青的世界的兩條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樣,一個人的想象力必須得到發展,因為想象力既是藝術創造的源泉,也是科學發明的源泉”。又如現代藝術設計思想廣泛地運用現代科技、現代文化元素、流行文化等更好地適應了現代生活。
2現代藝術設計與中國茶文化的主要關系
藝術設計的'本質是關于文化內涵與實用功能相結合、關于技術與審美相結合、關于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相結合的一種過程,因此,從一開始產生,藝術設計就被打入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在我國文化語境中,受獨特的東方文化氣質之影響,現代藝術設計傳入我國后就被打上了深深的東方文化特色,而中國茶文化正是特色的內涵之一,F代藝術設計與中國茶文化的主要關系表現為這樣幾個方面:2.1中國茶文化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人文內涵不同于西方或其他國家的消費主義的茶文化,我國的茶文化從一開始產生是一種“道德文化”。按照現代文化范式提倡的分析結構,一個文化體系從核心到外延主要包括“集群性假設”(指向價值觀念體系)、“文化實踐”(指向文化行為儀式等)和“外顯事物”(指向文化的物質載體等)這樣三個部分。我國茶文化體系正是這樣一種典型的文化結構,居于其最核心位置的是茶文化的集群性假設部分,轉換為茶語就是“尊禮重道”、“和而不同”、“禮之用,和為貴”,即提倡用茶德消除對立和沖突,走向人與外界的自然和諧統一。圍繞著儒家思想提倡的這種人文內涵,緣起于西方工業化國家的現代藝術設計思想在現實中存在著過于注重實用化而忽視人文內涵的傾向,因此我國茶文化的存在可以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豐富的人文內涵,諸如儒家思想提倡的“君子之交”、“天人合一”、“道德文章”等都可以注入到現代藝術設計中去。2.2中國茶文化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尤為豐富的表現元素現代藝術設計盡管依靠科學技術和一些先進的表現手法獲得了生命力,但是它的發展也面臨著“后現代主義”的危機。比如說,緣起于西方現代文化的現代藝術設計雖然標榜其人性化設計理念,但是,在表現元素上,如果不能從我國本土的語境中尋找到相關的人性化表現元素,就很難真正融入到我國的文化生活中去。所以我們看到,近些年來,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趨勢之一就是積極地向傳統文化邁進,挖掘其中蘊含的表現元素。我國的茶文化知識體系的主要構成是傳統社會中的茶文化,傳統性是其最鮮明的特征。茶詩、茶曲、茶藝、茶道、茶具、茶戲等不同的茶文化形式中都蘊含著豐富的表現元素,這些元素可以為精神空虛的現代人提供一種來自于傳統社會的文化鄉愁之滿足感。2.3中國茶文化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可行的變革理念應當看到,現代藝術設計本身正處于裂變和創新的過程之中,一個重要的變革方向就是從“主體性設計哲學”走向“共同主體性哲學”,例如,當前正在進行著的“情感化設計”,便是這種轉變的一個生動體現。緣起于西方的現代藝術設計由于因循著主體性的設計思路,在實踐中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極端化,形成了人與作品、人與人、人與自然等的張力狀態。中國的茶文化內在地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為精神內核,其內在地并不是以尋求人與外物的緊張張力關系為導向,而是尋求“天人合一”式的“共同主體性”哲學。因此,未來包括我國現代藝術設計思想變革在內的過程都可以從孔子式的茶文化當中尋找到這種和諧的文化模因,并將其作為自身的變革理念借鑒。
3結語
現代藝術設計理念和思想,是人類社會上由于科學技術進步和工業化進步等進程帶來的一種全新的設計思路,并且為現代生活的內涵式提升提供了重要的知識武器。但是,面向以碎片化、個性化、反叛化等為特征的后現代社會時期,人的消費觀念、審美觀念、人文內涵渴求度等都在發生某些積極的轉變。在經歷了以西方社會設計理念和設計語言為壟斷的“知識模仿”階段之后,我國的現代藝術設計開始尋找自身的“知識定位”階段,因此,從包括茶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中尋找優秀的文化元素、文化手法、文化內涵、文化理念等不斷地為現代藝術設計注入新的內涵和靈魂就成為一種創新手段。面向未來,現代藝術設計的基本出路之一就是要從人們的生活世界出發去尋找想象力,茶文化內嵌于中華文化生活之中,幾千年綿延不斷,是一種優秀的想象力來源。
參考文獻
[1]陶德臣.試論中國茶文化的研究現狀與科學發展[J].農業考古,20xx(5):15-22.
[2]王彤靈.現代藝術設計的基本特征及其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J].蘭州學刊,20xx(3):295-296.
[3]伍燕靈.淺論現代藝術設計的意識[J].武漢理工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1):90-92.
[4]姜薇薇.茶文化的藝術價值對藝術設計發展的應用研究[J].福建茶葉,20xx,39(10):72-73.
[5]王君.論現代藝術設計發展的新趨勢[J].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xx,18(7):16-20.
藝術設計論文3
摘要:建筑藝術設計一直是備受設計研究人員和社會的廣泛關注,怎樣在建筑設計中體現人性設計的魅力,達到建筑藝術設計中“天人合一”的設計高度,使建筑藝術設計不再是簡簡單單地將創新元素、工業技術堆在一起,而是成為一項注重人類發展,推崇道德、自然、審美等一系列人性設計的工作。綜觀我國目前建筑設計工作中,嚴重忽視了傳統的人性設計理念,關注更多的是如何縮短建筑周期,加大技術的投入,使建筑設計工作逐漸趨向流水線工作方向發展,這種崇尚物質生產而忽視人類發展的設計理念,終歸不能入建筑設計的主流。因此,本文針對現階段在建筑藝術設計的內涵及積極使用人性設計理念的表現進行闡述,以期為建筑藝術設計研究領域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建筑設計;人性設計;研究
引言
有效地建筑設計設計應該將藝術理念和人文理念相結合,將科學發展與人類發展融合在一起,通過建筑能夠將設計者對人性理念的設計傳達給受眾。建筑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物質載體,是社會發展的必備產物,也是象征人類發展歷程及人類智慧文明成果的重要標志。對一個建筑的設計應該將人性理念放在重要的位置,但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和人們對高品質物質生活的追求,越來越多的建筑設計迷失在“快餐消費”的經濟發展影響下,完全忽視了建筑設計的初衷及“人”這個重要的使用群體。要想提升建筑設計中對傳統人性設計的研究與融入,就要在現階段建筑設計總體發展形態上,建筑設計提出新要求,將自然人性、道德人性與審美人性重新思考并運用,提升建筑設計的藝術品質。
1建筑藝術設計相關內容
藝術設計是在保證實用性的基礎上進一步美化作品的藝術性,建筑藝術設計作為藝術設計中的.一種,能夠很好的展現藝術設計中的設計理念。作為人們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物質基礎,建筑本身要求具有極大的實用性,同時還要對建筑外觀的設計進行確定。美感是人們進行設計的最終目的,而對美感的追求也要對建立在對人性有效地思考上。以此,建筑設計追隨藝術美感的過程實際就是追求人性的過程,要想在建筑設計中對人性設計理念進行有效地詮釋,就要在建筑設計中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將返璞歸真的自然人性、尊崇積極向上的道德人性與人的需求中的根本———審美人性共同融入到建筑設計中,充實建筑的靈魂,達到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設計境界。
2人性回歸現代建筑設計的表現
2.1自然人性的回歸
傳統的建筑中對人性設計理念使用最常見的就是傳統的民居建筑,民居建筑設計中綜合應用了建筑的使用價值與人性追求價值,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通過對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中存在的一系列事物進行觀察、分析,進而得出對建筑設計的感悟,并將這種自然人性的設計融入到建筑設計中。典型的民居建筑設計中應用自然人性設計理念的建筑有蘇州園林中人造山水和亭臺樓閣的設計。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很多建筑設計者在古代建筑設計的基礎上,認識到自然人性設計理念的重要性,因而很多設計者從城市走向自然,在自然事物的影響下獲得建筑設計的靈感。現代建筑設計者希望通過建筑設計表達回歸自然的美好意愿,將人類發展、自然事物與歷史綜合在一起,更好地將自然人性設計發揮到極致。建筑設計代表作有英格蘭巨石陣、古埃及金字塔等。
2.2道德人性的回歸
在科技發展與啟蒙思想的影響下,西方建筑設計者逐漸將仁愛、正義、勇敢等道德人性理念應用在建筑設計中,力求通過建筑喚起人們對道德人性的追求及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傳達了人們對道德人性的追求及創建理性、文明社會的希求。在我國古代社會,“百家理論”用各自的思想將道德內涵傳遞給人們,喚醒人們逐漸加深對道德人性的理解與應用,后期在哲學思想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很多建筑設計者將道德人性設計應用在建筑設計中,例如在對深圳主體公園的設計中,將太極圖作為水上樂園的標志,在體現自然事物水富有變化這一特點外,將傳統的儒家思想中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道德理念融入其中,有效地展現了在建筑設計中對道德人性的回歸與研究。
2.3審美人性的回歸
馬斯洛在人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將審美需求看作是人的最高層次的需求,暗含著審美對于人類發展的重要性。人對美德事物的追求是自然而生的,不是某一時刻才有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對美的追求的向往表現在各個發展領域中,其中包括建筑設計領域。建筑設計本身具有藝術性,而藝術發展本身也是對美德追求和不斷提高審美層次的過程,因此將審美人性融入到現代建筑設計中既是展現對審美人性的追求也是建筑發展的需要。例如英國展覽科普中心的千年穹頂,呈穹廬形的形狀,利用穹面鋼索網組成,屋面雖然薄但是具有超強的堅韌性。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綜合多方面意見,追求建筑質量的同時注重建筑美觀的展現,最終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設計。
3結束語
建筑由人所創造,其存在的價值就是為滿足人們的需求,為人們提供棲息之所,所以建筑設計無論怎樣發展,都應遵循建設為人們服務這一發展原則。隨著人們對物質要求的追求不斷提升,建筑設計逐漸偏向于設計的創新及新元素的使用,忽視了建筑為人們所使用這一設計原理的出發點。但現階段建筑設計中對人性回歸進行了新一輪的探討,應順應這種發展趨勢,將人性設計貫穿在整個建筑設計中,將實實在在的需求作為建筑設計的出發點。應把建筑設計的發展和人們對建筑需求的變化結合起來,共同推進建筑設計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朱心穎.現代建筑藝術的轉型———從生存存在論美學展開的解讀[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xx.
[2]亢寧梅.詩意的空間———人性建筑的審美性質分析[J].寧夏社會科學,20xx(5).
[3]朱壽興.美學的實踐、生命與存在——中國當代存在形態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xx.
藝術設計論文4
【摘要】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關系到自然生態環境與人文社會環境多個層面的學科,“追本溯源”屬于其中的基礎性內容,也是學習和研究的關鍵點和難點。對傳統環境營造文化的“追本溯源”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藝術碩士的培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文章分析了這一基本內容的結構框架,以傳統圖繪作為切入點對“追本溯源”進行了相關教學實驗,并總結了教學中的經驗教訓。
【關鍵詞】追本溯源;環境藝術設計結構框架;營造思想;傳統圖繪
20世紀80年代,我國城市建設正式全面啟動,短短幾十年間各地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了神奇的“中國速度”,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環境。然而,這一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也較為明顯:城市普遍喪失了視覺上的辨識性;鄉村在城鎮化的蠶食下淪為“城中村”;許多傳統歷史街區、古村落以保護之名,被簡單粗暴地改造為喧囂鼓噪的商業和旅游產品集散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國內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對傳統環境營造文化的忽視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環境藝術設計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形成對環境營造的合理價值判斷和哲學思考、創造符合中國現實和特色的優秀設計作品,就必須改變設計師“知今而不知古”的局面,扎扎實實地展開對傳統環境營造文化的追本溯源。
一、追本溯源是藝術碩士教育階段的重要任務
對環境藝術設計的追本溯源,理解和探究其廣博的內容和深刻的內涵,不但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而且收效也較難立竿見影。與追求較高產業效益的設計機構相比,高校作為教育和科研的主要場所,應該也必須擔負起這項基礎性內容的教育和研究工作。追本溯源應該在藝術碩士教育階段積極展開。根據20xx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對專業設置的要求,藝術碩士的培養目標是高層次的創新型人才。顯然,與本科的應用技術型教育相比,藝術碩士教育的重點應該是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專業批判的精神以及綜合性、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達到這樣的培養目標,就離不開對設計理論、設計模式、設計發展趨勢的學習和理解,離不開對社會人文、技術發展與設計之間的關系的探究和思考,而這也正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基本內容。藝術碩士也正是追本溯源基礎性學術研究的生力軍。一方面,與本科生相比,追本溯源研究的參與者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技能,并且還要具備深入觀察和思辨的視野和能力。作為本科生中的佼佼者,藝術碩士已經初步擁有了這樣的專業素養。另一方面,現階段對傳統環境營造文化的追本溯源研究還不夠全面和深入,亟待展開全面的探索和補充,而該研究的第一個關鍵步驟就是對內容龐雜的傳統營造資源信息的收集、梳理、統計和初步分析,以及對傳統遺存進行實地踏勘和感官體驗。這要求必須投入足夠的人力和時間,與研究任務繁重的博士研究生相比,藝術碩士研究生可更加有效地保證該項學術研究的投入和產出。
二、研究的結構框架
對傳統環境營造文化進行追本溯源的教育和研究,應具有清晰的結構框架。環境是人類進行生產和生活活動的場所,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它是一個系統化的組織,囊括了人類生存、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方面既各自獨立,又具有某種關聯性,共同構成了環境營造文化的內因系統。這一內因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環境營造文化發展與變遷的根源。不同時期的國家和民族,由于傳統文化習俗、自然環境、技術能力等條件的不同,發展出各具特色的環境營造思想。對不同時期的各個國家、民族的環境營造思想,尤其是我國傳統環境營造思想的學習和思考,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起點和基本路徑。環境的類型多種多樣,不同環境類型構成元素的配置、空間安排多具有一定的慣常性,這種慣常性構成了特定的營造模式。但是,即便是同一種環境類型,由于某些具體條件的差異,在營造細節上也很難完全一致,由此彰顯出了不同的空間價值和等級。認識不同環境類型的營造模式、更為細致地分辨同一環境類型不同案例之間的差異,正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目標之一。教育和研究的'最終目的是能深入理解和把握傳統環境營造文化和營造模式,減少認知上的混亂,避免誤解和過度解讀,并尋找傳統與當代營造的契合點,實現傳統環境營造文化與城市現實空間發展的合理關聯。
三、教學實驗
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結構框架不僅涉及到建筑學、城市規劃學等內容,還牽涉到地理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在有限的條件下,研究者很難以一己之力展開教育和研究,必須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值得注意的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結構框架具有明顯的生長性和開放性。所謂生長性,指的是對于結構框架中的營造內因系統、傳統環境營造思想以及種種環境類型和典型案例來說,不管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地進行,均可通過一般狀況概括與典型案例分析并行的方法彼此促進。這就使得人們在教學和研究的過程中,選擇關鍵的時間點、地域和一定的視角展開相關教學和研究具備可行性;而開放性指的是不同院校、不同教育和研究的主體,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搭建起開放性的協作平臺,促進資源共享,逐步建設起完善的資源數據庫;谏鲜鰧ψ繁舅菰唇逃脱芯康脑O想,筆者針對近年來藝術碩士呈現的特點,選擇傳統圖繪作為研究對象展開教學實驗。圖繪是指一切圖畫和圖像資料,在古物大多不存的情況下,傳統圖繪中包含著傳統營造的相關信息,彌足珍貴。與古典文獻資料相比,傳統圖繪能更加直觀地展示出某些歷史時期的真實環境(或環境片段)或當時的畫家(或國家政權、特定人群)心目中的理想環境,它是人們認識和理解傳統環境營造文化的重要依據。但是傳統圖繪描繪的內容較為豐富,為了更有效地開展教學和研究,筆者在教學中進一步限定出城市圖、山水畫兩個專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的研究對象。具體教學過程分為五個步驟:
第一步,廣泛收集不同專題的傳統圖繪,進行合理選擇,并完善有效圖繪的相關背景,建立專題圖像數據庫;
第二步,對有效圖繪中涉及到的環境營造按照當代設計圖例進行繪制,包括環境營造的平面布局、構成元素的外部形態、裝飾圖樣及細部構造等;
第三步,對上述信息進行橫向和縱向的統計、比較;
第四步,對某些現象、結論的深層緣由展開探求;
第五步,對傳統營造智慧進行探討。
教學過程中特別強調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性:
一是有效圖繪的判定。許多傳統圖繪中雖然繪有構筑物,但有些僅畫了建筑的一角,有些雖然描繪有單體構筑物或建筑群體的形象,但圖繪本身卻很模糊,使人們很難辨別圖繪中的具體環境營造特征,這些圖繪就不能作為有效圖繪。
二是對于傳統圖繪尤其是山水畫來說,畫家出于構圖、意境的表達需要竭力避免對營構物的完整刻畫,在辨認時一定要把握如實原則,避免主觀添加和臆斷。
三是對不同的圖繪專題和圖繪的具體內容給予適合的關注點。比如在我國傳統社會,人居環境營造以院落式為主,但院落式又可以細分為墻院式、廊院式和合院式,不同的院落形式所塑造的景觀意象各有不同。
因此,對圖繪中涉及到的建筑群,必須細析其院落樣式,對于城市圖不但要梳理、辨認圖繪中的山水關系、街巷體系、建筑群空間布局,還要特別關注街巷構成元素的類型和數量、界面的形態和尺度?梢哉f,對上述幾個方面的合理操作是保證教學和研究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其難點是對上述梳理和統計結論的緣由探索。該項教學實驗中特別關注傳統社會不同時期的社會生活方式對環境營造的影響,因為中國傳統環境營造和建設在很多時候是制度性的活動,是造成我國傳統環境營造文化與西方環境營造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從傳統人類生活方式的架構與變遷入手展開追本溯源式的理解和探究,更貼近中國傳統環境營造文化的本質,能夠引領學生更加準確地認知各類環境的價值與意義、把握環境營造的規律、彌補以往學習和探究過程中物質與情感之間的缺失,并避免學習和探究過程的過度抽象化。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此項教學實驗普遍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和研究熱情,不但提升了他們的美術專業素養,而且開啟了他們從環境藝術設計的角度發現和探索傳統圖繪價值的視野。在實驗過程中,學生逐步掌握了發現信息、統計信息和分析信息的基本方法。在提交的研究成果中,城市圖專題小組比較分析了三個版本的《清明上河圖》,對不同時期的畫家或國家政權理想中的帝都街道美學有了一定的認識;山水畫專題小組通過對宋元以前圖繪中的建筑布局的統計和分析,驗證了在傳統社會時期,廊院式是高等級建筑群慣用的院落格式,合院雖然早已存在,卻一直是較為低級的建構形式,或是較低等級建構中作為廊院的一種變通形式。他們發現在唐代以前,廊院式格局及變體的使用區間較大,但宋元以后明顯地出現了廊院使用區間下移和合院使用區間擴張的趨勢。有些學生更是通過該項學習,開始有意識地將發現的信息與現實傳統遺存進行聯系和比較,在項目實踐中有意識地運用掌握到的研究方法開展探索。比如一位學生在對某傳統村落進行保護和景觀提升設計時,對于坍塌程度不同的民居和空地,根據各自的具體條件,選擇了保留或弱恢復院落格局的策略。以“片畦”為設計概念將坍塌的民居和空地轉化為菜園、花園、蜂園等,既滿足了當代村民、游客的需要,也表達了傳統村落雞犬相聞的景觀意象。
該項教學實驗以傳統圖繪作為切入點,改變了以往直接將環境營造本體“拿來”的教學和研究方法,符合藝術生的美術教育背景;制定明確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向,避免了學生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以偏概全、重點模糊的弊病,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當然,在這項教學實驗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收集到的有效傳統圖繪的數量較為有限,部分圖繪的可靠性、完整性和系統性還有待進一步確認;對傳統圖繪中所包含的信息認知還需要更加深入地厘清和細致辨認;對形成某種營造模式的原因探求還停留在較淺的層面,相關探索剛剛起步。不過,也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更加堅定了筆者在藝術碩士教育階段長期開展對傳統環境營造文化的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決心。
作者:宋鳴笛 單位: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參考文獻:
[1]劉滌宇.從歷史圖像到建筑信息——以1930-1950年代兩位學者以敦煌壁畫為素材的建筑史研究成果為例[J].建筑學報,20xx(9).
[2]王正華.藝術、權利與消費:中國藝術史研究的一個面相[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xx.
藝術設計論文5
摘要:
公共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現階段的人們更加關注綠色環境,綠色建筑,希望能夠建成更多的生態建筑,城市和自然和諧統一。環境設計不僅屬于藝術范疇同時又涉及科學領域,它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設計作品是否優秀,主要是看設計是否能做到天人合一,環境藝術設計的作品是否優秀,在于其是否充分的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但是設計作品往往受到傳統工業因素的影響,使得作品缺乏個性,不能滿足大眾的審美要求。
關鍵詞:
環境藝術設計;發展趨勢;現代
環境藝術除了包括日常環境美化設計的室內設計之外,還涵蓋了建筑的地景藝術、景觀藝術、偶發藝術等等。換句話來說,環境藝術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能看見的所有景觀、事物都有關,它包含了自然界中的一山一水,一樹一木,市政設施和人文建筑等等,甚至連我們所穿的服裝也都包含在環境范疇內。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思想文化水平也在提高,人們在精神上對審美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針對這種情況,對公共環境藝術設計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是十分重要的。
一、我國現代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發展趨勢
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我國的工業開始發展,社會經濟水平開始提高,付出的代價卻是自然環境受到了歷史上以來最大的傷害,生態平衡被嚴重破壞,這些情況甚至影響到了全球的生存環境,在此基礎上,在能源方面的問題也開始凸顯,人們逐漸的開始認識到資源和環境的重要性,各國的環境設計大師的作品開始趨向于以保護環境為主題。
二、我國當前公共環境藝術設計存在的問題
1。城市環境管理模式不合理,使環境藝術設計產生局限性
城市環境管理對環境藝術設計有著直接的影響。以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城市環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大家各司其職,例如市政管理只管理道路交通,環衛部門只對環境場所進行日常維護。這是一種縱向的管理方式,但就是這種縱向的管理模式的不合理,使日常管理與公共環境設計之間很難協調統一,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的局限性,造成了城市環境設計的水平低,沒有系統性。
2。公共環境藝術設計與設計中的自然因素不夠協調
通過對我國傳統的園林設計進行研究不難發現,我國一直對自然與環境進行融合,使之相互間處于和諧的關系,但公共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對自然與環境的和諧的關注明顯不夠,甚至不能正確的處理自然與建筑功能間的聯系與關系。通常情況下,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設計集中了各種高科技材料和技術的應用,卻忽略了自然資源在其中的比例,這就導致現在的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設計,不能有效結合自然,最終的結果就是自然與人類之間的關系在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設計中表現的不夠協調。
3。公共環境藝術設計方法過于單一,沒有體現時代性,沒有展現地方性風格
我國近幾年的時間里,廣泛的使用簡單化的大草坪設計方法,以及帽子工程等方法,這導致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設計,沒有現代藝術的特色,人們頻繁的模仿陳舊的設計觀念,使城市中的公共環境藝術設計,沒有地方性,不能體現時代感。
4。在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的過程中缺乏公眾的參與
針對我國現階段的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研究,可以發現,不管是廣告設計還是綠化設計,或者是建筑設計,他們都是由個人和私營單位進行設計的,設計作品的過程中沒有征求公眾的意見與想法,將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設計變成了個人展示的舞臺,設計作品中個人意志較多,不能滿足公眾的審美要求。
三、我國公共環境藝術設計問題的`對策和相關建議
我國公共環境藝術設計在不斷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設計界對以上所述的各種問題已經開始關注和重視。一些專家學者指出,進行公共環境藝術設計要對各種有關公共環境的學科進行融合,同時應該加強建筑設計師與藝術家之間的互動。在此基礎上,使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的作品能夠達到美化社會環境,凈化人們視野的作用。
1。通過各方面協調,充分的引導公眾參與到公共環境藝術設計中
近幾年來,公共環境藝術設計日趨復雜,這決定了在環境藝術設計的過程中,必須有多方進行協調合作,讓公眾可以積極的參與了公共環境的設計中,從而達到公共環境美化的目的。在對這一方面實施的過程中,設計人員應該在設計前進行深入系統的調查,深入地了解公眾的建議以及他們的審美需求,并對調查來的資料進行分析,最終形成設計作品。這樣的作品不僅能滿足對公共環境的美化,同時能滿足公眾的審美要求。
2。建立公共環境藝術設計咨詢機構
城市藝術設計咨詢機構是時代的產物,這是從現代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方面考慮,以及提高公眾居住質量方面考慮的最終結果,將城市環境藝術的管理與設計進行協調統一,才能夠設計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環境藝術作品,使所設計的作品成為這個城市的形象和標志,有效的改善公眾的生活環境質量。
3。在設計中充分結合高新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在不斷地發展,人類正處在一個數字化、信息化的時代,計算機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公共環境藝術設計也應該充分的運用高新科學技術,對人文背景和環境特色進行表現。
4。重視地方性文化,采取地方特色的文化設計
每個地方的發展歷程不同,所擁有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都不同,公共環境藝術設計想要在設計作品中充分的表現出這個地方獨有的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就必須再進行設計前,充分地了解這個地方的歷史,只有做到了這些,才能夠在設計的作品中充分的、有效的融合當地的特色,進一步實現自然、文化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
四、結論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多姿多彩,公眾的日常生活范圍在擴大,涉及到的方面也越來越廣泛,同時,對公共環境的要求也變得多樣化,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社會中還有著兒童老年和一些弱勢群體,良好的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產品可以滿足不同人的心理需求和行為需求。所以公共環境藝術設計應該以人為本,更加的人性化。
藝術設計論文6
摘 要:三維構成主要研究立體形態如何在三維空間中組合構成。目前數字化已經是設計領域的必備手段, 不僅廣泛應用于實體空間的立體構成研究, 還實現了虛擬空間的立體構成探索。本文主要對游戲動漫設計領域中三維構成的數字化應用路徑進行總結并對設計的空間、動態變化等拓展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數字化; 三維構成; 游戲動漫; 應用路徑;
1、數字化三維構成概念與應用
1.1 數字化三維構成概念
三維構成即立體構成, 立體構成是一門研究在三維空間中如何將立體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則組合成賦予個性的美的立體形態的學科。真實的世界里, 任何空間、形體等, 都包含著點、線、面的組合, 不同的構成組合就會形成不同的立體。三維構成是研究立體造型各元素的構成法則, 其任務是揭開立體造型的基本規律并闡明立體設計的基本原理。任何三維造型除了包含形態要素, 還包含色彩、肌理材質等要素, 這些要素也是三維構成所包含的內容。
目前三維構成的思路廣泛應用于設計的各個領域, 例如傳統的工業設計、平面設計、建筑設計、裝潢設計等領域, 而電腦輔助設計已經是目前最主要的設計手段。作為三維構成研究, 可以充分利用數字化手段, 如三維設計類軟件輔助構成三維形體, 也能通過3D打印等方式把數字化的三維模型實物化。而目前新興的媒體視覺藝術、動畫游戲設計等, 完全就是虛擬的三維世界。在這些數字化互聯網等領域, 三維構成就是數字化的。因此, 可以這樣說, 數字化三維構成主要研究電腦輔助立體構成和數字虛擬立體構成。
1.2 數字化三維構成應用優勢
傳統的立體構成設計受制于現實, 有一些局限性。首先, 立體構成設計先要在二維的紙面上繪制設計草圖, 而立體形態本身是在三維的空間里構成的, 但這種草圖繪制是會產生三維到二維再到三維的翻譯過程, 部分制約了人的想象力。其次, 在進行立體構成設計過程中, 常需要對形體進行反復嘗試推演, 傳統的手工設計方法會耗費大量時間完成制作, 沒有更多精力去設計思考。再次, 受制于生產工藝和材料成本的限制, 很多工藝復雜的造型和材料昂貴的質感也難于實現。
應用數字化方法來完成三維構成, 就能利用計算機強大的運算功能優勢, 迅捷虛擬實現三維形體, 大量演算推理三維結構的不同組合, 不受限制的實現各種材質視覺呈現, 從而輕松解決上述問題, 也拓展了三維構成設計的思路。
2、游戲動漫藝術設計中的數字化三維構成應用路徑
2.1 游戲動漫中的三維構成
游戲動漫主要有二維和三維兩種類型。對于三維游戲動漫, 不論是模擬真實還是虛擬幻想的空間, 都可以把空間和形體概括為點線面的組合。這些元素按照不同的美學規律, 可以構造出不同節奏美感的造型。例如寫實風格的動畫電影《功夫熊貓》系列, 里面的各種中式建筑所呈現出來的均衡、多樣統一等形式美感, 都是三維構成的形式法則在指揮。而虛擬幻想的空間, 其三維構成的創新拓展更加廣泛。還有許多簡約風格的游戲動漫, 例如最近流行的手機小游戲《跳一跳》里每個基石都是立方體、圓柱體等基本的幾何體, 而他們之間的相對關系又構成了一個大的空間, 如何呈現正是三維構成研究的領域。
對于二維動漫游戲, 雖然不是每個空間每個造型都可以用3D的方法再呈現, 但它們很多也是把三維立體的空間和形態用二維的視角來呈現, 例如很多被稱為2.5D的游戲, 就是用三維軟件先把場景或者角色做出來, 然后選取一個視角用二維的方式渲染呈現, 作為游戲的背景, 再把帶有三維動畫效果的角色放在場景里活動。2.5D游戲多利用2D的sprite來模擬出3D環境, 免去純3D圖像出來所涉及的大量計算工作, 從而使模擬出來的立體圖像得以更快顯現。以游戲《德軍總部3D》為代表, 看似立體的畫面全由演算法構成, 和多邊形技術沒有任何關系。這是用二維的圖形圖像算法解決三維的形體在固定視角的視覺呈現, 也是數字化三維構成不同于傳統立體構成的特點之一, 即虛擬的三維構成。并非需要實物真的做出來, 只要能讓人視覺觀感是真實的就可以。三維形體就可以用數字化的方法模擬出來, 三維造型的各種構成, 可以借助數學公式等方式來設計。還特別要指出有一種矛盾空間的研究, 即二維畫面上是合理的空間, 實際三維空間是無法實現的。例如《紀念碑谷》這款游戲, 里面借鑒了著名荷蘭版畫家埃舍爾的視錯空間畫作《觀景樓》、《瀑布》等等, 其基本要素是著名的沒有盡頭的“彭羅斯三角形”。這些為數字化三維構成的創新開拓了不同的方向。
游戲動漫的三維造型雖然只是在視覺上呈現, 但是也有色彩光感和材質肌理感受, 仍舊需要把這些要素用軟件表現出來。尤其材質肌理觸感, 是需要用視覺的觀感來模擬真實的觸感。因此, 三維構成的結構形態、色彩光感、材質肌理幾個要素, 都在數字化的游戲動漫世界里有數字化呈現。
2.2 數字化三維構成常用軟件方法
數字化三維構成, 主要是用電腦輔助設計方法來模擬立體的空間和形體。首先要用到三維建模軟件, 有maya、3Dsmax、Rhino、Zbrush等, 里面的poly (多邊形) 建模, 就是由點、線、面來形成體積, 完成形態的構成。而里面的材質、燈光模塊, 則是色彩和材質肌理效果的實現。很多時候要把實物用3D掃描儀掃描建模或者反過來把數字化的三維模型用3D打印機打印出來實物, 這里就需要用3D掃描軟件和3D打印機輔助軟件, 以及配合數字化三維模型修改的上述三維軟件。當然, 對于二維畫面來表現三維形體, 還輔助使用Photoshop、AI、等軟件表現色彩肌理, 繪制不同視角造型等。
對于動態的三維構成, 還要用到動畫制作軟件、特效軟件如AE等, 還有游戲引擎軟件如Unity、Unreal Engine等。這些又增加了時間軸向, 三維構成具備了流動節奏美感。對于二維動畫游戲, 可以用二維呈像數字化方法來模擬三維的形體, 還能實現矛盾空間的'視覺呈現, 這些設計要借助數學公式, 需要用到腳本語言如MAXScript等。
2.3 游戲動漫藝術設計的數字化三維構成路徑
利用電腦輔助三維構成設計, 可以跳過傳統的路徑, 不用草圖、和草模, 直接用三維構思的空間思維, 用三維軟件把所想表達出來。數字化三維形體塑造和空間構架在建模比實物草模制作要快, 便于反復修改, 而且不受材料限制, 可以盡情發揮。同時, 三維軟件可以結合程序腳本語言, 對造型的排列、重復、漸變等空間規律可以用數學的方法解決, 創造出數字美感韻律的構成。因此, 數字化三維構成方法節省了設計表達所需時間, 也不需要實際使用材料, 既提高了設計的速度, 也拓寬了設計思路。
游戲動漫本身就是數字化的, 在設計制作過程中, 已經用數字化的方法來實現三維空間和形體了。因此, 在設計各種風格的產品作品時, 從開始的原畫腳本設定, 到三維場景、三維角色、三維道具等內容的制作完成, 整個設計思路都是按照數字化的方法來完成, 這樣省去了實物樣品制作的中間過程, 可以不受材料費用、物理力學等限制, 只要觀眾和玩家認可, 就能夠在虛擬的世界里制作出來。三維造型的色彩光感還有肌理質感, 通過材質設定繪制和燈光渲染等路徑來實現。在實際設計過程中, 動畫和游戲都要有一個簡模測試, 即在角色模型等制作過程中, 由導演和動畫部門先用簡單的形體代替場景中的房屋、道具、角色等等, 然后設定動畫和鏡頭變化, 即用三維構成的語言來設定后期完整動畫的空間格局和形體運動, 這也涉及到三維構成的動態變化, 使其在時間的維度上得以發展, 區別于傳統的工業設計、建筑設計等固定的三維空間形體。
對于二維動畫、游戲, 還有模擬三維結構和形態的另一種設計思路, 例如之前提到的2.5D游戲。這可以更加發揮數字化的優勢, 創造出不可能實現卻又好似真實的三維形態結構, 如矛盾空間。這是用三維立體思維再借助二維圖形圖像數字規律這條路徑來創造更多的模擬三維構成。
對于游戲動漫的周邊產品設計, 如今3D打印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樣品制作, 將實物展示變得便捷。運用3D打印技術, 原畫設計師們的設計可以制作出來, 曾經的概念圖現在變為實物模型, 尤其是復雜造型設計都能實現。還有數控切割、數碼雕刻等方式, 可以創作多種材質的周邊產品和藝術品。這些都是數字化三維構成應用于動漫游戲周邊產品設計制作的有效路徑。
3、結語
數字化三維構成已經普遍應用于游戲動漫設計的各個環節, 設計過程也是三維構成的創新創作過程。數字化方法的三維構成設計也為設計開拓了更多的發展軸向, 例如動畫制作時時間軸向上的形態變化。
參考文獻
[1]田培.立體構成數字化教學研究[D].北京工業大學, 20xx.
[2]沈時.淺析3D打印技術對立體構成教學的影響[J].遼寧師專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xx (01) .
[3]于舒婷.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數字化立體構成教學的啟示[J].藝術科技, 20xx (07) .
藝術設計論文7
藝術設計作為一種同社會進行交流的行為,其一直在不斷再現藝術和文化,并受新材料和觀念等因素的影響而逐步發展,所以,材料也是承載藝術設計作品語言的一個支點。因此,對材料在藝術設計這一科目中,基礎教育部分的具體應用情況展開研究,將其全方位的導入到基礎設計環節,對于提出新的藝術設計教育構想,完善其基礎教育可以起到極大的作用。
1、材料介入的必要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使得將新材料的實驗和課題制作介入到藝術設計的基礎教育工作中已經成為了必然。材料的介入,不僅能夠進一步豐富藝術設計的語言內容和表現形式,還可以引導和帶動學生在觀念與生態上擁有有序意識。此外,由于藝術設計教育觀念的更新,不僅為材料的應用提出了更強烈的需求,也為材料在基礎教育中的介入提供了更多的途徑,
2、材料介入的具體方案
2.1在素描教學中的介入方案
對藝術設計來講,素描是確保各類造型藝術可以順利展開的基礎。在素描教學中融入材料,可以提升素描作品的表現力、豐富其表現形成。作為藝術設計的基礎,素描不應當僅是通過質感、明暗與體積的描摹,而是應當突破“自我”,提升素描的表現深度。首先,教師可以施行材料素描這種教學形式,將材料本身具有的生命力與素描的黑白灰形式相結合,以此來幫助學員獲得對新表現形式與視覺方式的體驗與感悟,進而從速表中獲得新的東西。其次,因為新手段與材料的使用會提升人們的表現欲和好奇心,而從素描的具象、意象到抽象來看,不同人創作的素描其表現對象和反映的氣質等都會有一定的差別,如果人們可以利用材料為素描手法服務,用手法來構造畫面,便可以為其他人帶來更好的感受。此外,借助素描這種最為簡單的語言體系,可以進一步提升材料藝術本身的表現力,為材料在后續藝術設計工作中的應用奠定良好的基礎。
2.2在畫面構造上的.介入方案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材料作為提升基礎教育水平的突破口,尋找對各種不同類型材料的綜合利用方式,以便確保自己創作出的作品能夠擁有最佳的教學效果,以便能夠進一步提升藝術生本身的動手能力與觀察能力,從而為日后相關設計知識教學實踐工作的進行提供新的途徑。學生在面對一些自然界中的物質和現象時,應當細心觀察和感受,敢于選擇不同類型的材料使用工具和藝術表現方式,從而將自己心中的藝術體驗借助材料和畫面被充分傳達出來。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具有創造力和生命力的材料,對學生展開基礎性的藝術訓練,提升畫面語言的構成和形式的張力,從而更好的將畫面主題完整的傳遞出來,讓學生的思維模式更加活躍。此外,教師在現代化設計教學中,還應當要對不同類型的材料進行合理的應用,確保其基本特質都能夠被準確表現出來。如果材質本身的表現效果對作品作者的思維模式和思想觀念產生影響時,材質語言本身的表現力就能夠極大的提升藝術作品畫面對關注的感染力,提高學生的藝術水平和綜合素質。
2.3同社會文化有機融合
有關材料的課題實驗一旦接入到基礎教學中,必然會引發該部分教育從教學工具到教學方式、從教學課件制作到教學觀念的變革。但受藝術設計這一學科本身特殊性的影響,使得其在教學期間不僅重視技能、形式和材料等內容的教學,還關注藝術作品的精神負載與文化內涵。作為人們社會日常生活中一種必然存在的現象,藝術設計同社會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連帶關系,會受其所屬國家的而民族文化影響,這種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藝術設計的構思和材料的選擇等其他活動的進行都會帶有社會文化的痕跡。因此,教師和學生在材料造型原理與色彩觀念表達等方面的基本技能進行學習和研究的同時,也需要重視文化背景會對藝術設計發展產生的影響,以便幫助學生通過對歷史風土、美學理論、民族傳統文化的學習,更好的融匯各個學科的知識,通過兼容互補的方式,創造出更多帶有綜合性特點的藝術作品。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語言表現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幫助學生在廣泛的空間范圍內進一步認識自我、認識這個世界,從而為開發自身的藝術潛能獲得更多的機會,進而為創新藝術教學模式提供新途徑。
2.4加強對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
首先,教師應當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取向,按照美的原則與規律來審視和表達所有的事物,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并創造美。其次,培養學生擁有堅定的意志和豐富的情感,缺少情感和發現美能力的人,其對于藝術材料的表現和所表達的作品是無法打動觀眾的。而且,擁有堅定意志力的人,可以利用不懈的精神毅力為材料藝術性的表達提供強大的動力和支柱。
3結束語
總而言之,受觀念思維的影響,材料在我國藝術設計課基礎教學中的介入,需要從各個方面入手,不可以單一傳授有關材料技術的相關問題,而是要讓材料同文化、社會、時代間的轉換產生較為密切的關系,讓藝術設計可以將人類精神更好的表現出來,從而幫助人們認識到設計本身具有的價值觀和人文意識,提升基礎教育教育對于藝術設計本身可以起到的作用,讓藝術與設計能夠真正的統一起來。
作者:農家 單位: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徐耘春.視覺藝術教育的新動向:數字時代背景下的中學新媒體藝術課程與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xx.
[2]鐘妍.桂林高校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與開發[D].廣西師范大學,20xx.
[3]李欣潔.室內設計中的纖維藝術的表現與應用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xx.
藝術設計論文8
摘 要: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具有較多共同點,而且兩者均在追求真實、返璞歸真、色彩對比等方面具有較多互滲點[1]。民間美術存在較為豐富內涵以及多樣形態,蘊含著一種我國最本源的審美精神,成為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母體及來源。
關鍵詞:現代藝術論文
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具有較多共同點,而且兩者均在追求真實、返璞歸真、色彩對比等方面具有較多互滲點[1]。民間美術存在較為豐富內涵以及多樣形態,蘊含著一種我國最本源的審美精神,成為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母體及來源。
1.傳統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差異
傳統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所形成根源存在不同,傳統民間美術是廣大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勞作過程中而形成的,現代藝術設計則是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整個發展過程中而形成的。所以兩者具有不同追求。通常傳統民間美術更加關注審美性及民俗性,往往要求將物質與精神進行有機統一并加以融合,更傾向于滿足人們的精神追求,所呈現出的是對原始本能及情感思想的內在追求。現代藝術設計是在現代工業生產背景中形成的,較多情況下追求商業價值及利潤,特別是重視藝術設計所產生的經濟利益、社會價值及高科技性[2]。民間美術存在較高精神審美價值,其創作主要是根據民間所固有審美尺度依據形式美的規律完成的,是原始美術的一種延續,其創作心態表現在實用和審美共存的基礎上,所以審美性較為突出。民間美術存在民俗性,是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也是一種物化形式,其往往跟一些民間風俗活動存在對應關系,而對應民俗活動則為民間美術形成發展的重要文化源泉。民間美術創作中的一些作品及其自身形式呈現出各類民俗心理觀念,因而民俗活動對于民間美術來講是其創造的一項重要藝術素材及原動力。民間美術存在一定本源性,因為民間美術在進行各類創造時均能夠在原始藝術中尋找到客觀雛形與理論依據,所有高雅上層文化均是最原始最基礎的文化藝術通過逐步發展而形成的,而民間下層文化,則是在民間美術中存在較為明顯的“母型文化”特征[3]。
現代藝術的整個設計過程往往被看做一個系統工程,也被認為是一種富有積極性的文化與美學形式。其所涉及的內容較多,包含了社會及生活多個層面。按照目前政治經濟文化形式,現代藝術設計呈現出來的不單單是一種物品形態,而是對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及其美學風格均有所涉獵。依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來講,現代藝術設計也是某個階段的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表達方式,因為社會經濟往往是當前社會存在的一種表達形式,所以現代藝術設計與當期社會經濟也存在較大關系。而且可以發現,現代藝術設計對于社會經濟具有服務價值,社會經濟所能夠達到的繁榮程度對于現代藝術設計所呈現出的水平具有決定意義,另外,藝術設計的快速發展可以有效推動社會經濟發展,F代藝術設計往往比較關注自身所具有的社會價值。因為現代藝術設計往往服務于消費者,所以存在較為鮮明的社會意義,F代藝術設計存在社會性通常呈現于兩個方面,設計對象是廣大人民群眾;設計對于社會存在顯著影響作用,給予人們高質量、便利性的生活物質用品,提高人們生活環境所具有的舒適性[4]。現代藝術設計與民間美術所具有的一個較為明顯差異就是可以應用高科技———現代藝術設計過程中往往會由于科學技術的存在而受到一定影響,又會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呈現出明顯改變?萍疾粩喟l展會導致現代藝術設計在設計理念、思維、方法、對象等方面均發生一定變化。觀察目前存在的電子信息產業,由于互聯網以及信息技術產業的不斷發展使得數碼圖像、影視數字化等均形成行業且逐漸興起發展,從而使得現代藝術設計得到更為豐富的資源及創意素材,讓設計方式具有更高的高效性及合理性。
2.現代藝術設計跟民間美術之間關系融合
由于兩者間存在較為明顯的歷史淵源性,現代藝術設計與民間美術設計在本質上存在天然聯系,民間美術在實質上是作為原始美術的一種藝術延續與擴展而存在的,民間美術經過長時間發展依然保存其藝術本質所具有的純樸性,但是,因為人類生存不斷發展改善,使得民間美術所具有的首要特征也為實用性,其發生及發展均與人民生活勞動具有形影不離特征,在人們所形成的審美意識付諸到民間美術設計時,民間美術跟現代藝術設計則存在相互交融性。
2.1民間美術是現代藝術設計之源
民間美術是人民大眾共同創造的一種文化,其分成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個方面,也是目前民族文化及藝術設計重要來源。對于藝術形式來講,民間美術是流也是源;而自藝術心理來講,民間美術則是民族心理的體現及審美基礎。無論古今中外,藝術設計均具有如此特點。縱觀世界各地藝術設計發展情況,因各國所存在的經濟文化水平、風土人情差異,使得其藝術設計水平存在一定差異性,但藝術設計均具有豐富的本國民族底蘊,亦會自民間美術中吸收文化精髓。我國在現代藝術設計方面,應注意吸收本民族的民間美術特點,增強民族風格特色,F代藝術設計需自大量民間美術中獲得充足養分,挖掘其精華,方可以得到設計靈感,使得藝術設計能夠持續發展[5]。
2.2現代藝術設計與民間美術文化意涵共通性
2.2.1人文精神共通性
民間美術存在信仰、理想等人文觀念,人們的情感愿望等往往通過民間美術得到展現,F實生活中,因為計算機網絡技術在不斷地進步,信息技術化得到大范圍應用,導致藝術設計在發展時與人類屬性發生背離,其給予人們大量物質產品,但是往往使得人文精神出現缺陷,由此造成現代藝術設計并無較高的人文價值,通常并非按照“以人為本”原則進行設計。然而無論是從時間觀念上講還是從空間觀念上講,民間美術通常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具有相當高的人文內涵,其對于人文精神具有較明顯傳承價值,這種價值也正是現代藝術設計所追求的,F在藝術設計多是將民族特色與世界潮流、傳統文化與現代思維、物質基礎與精神追求等因素融合體現。
2.2.2自然觀共通性
一般來講,民間美術的靈感來源多出自當地普遍存在的物質、風俗、文化,這些內容均可作為現代藝術設計的參考,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新的靈感。我國地大物博,民間美術也種類繁多,形態各異。民間美術多使用最常見的材料與工具創作,與現實生活具有很高的契合性,呈現了具有簡約性、純樸性的藝術價值,例如石頭與竹木、藤條與宗草等都可以作為民間美術的材料。采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并經過簡單的加工賦予其藝術性,充分發揮原材料的形態特征與物質性能,是民間美術的.主要特征。民間美術對于現代藝術設計有很強的啟發性,拓展了現代藝術設計的想象空間,引導現代藝術設計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在現代藝術設計中使用與自然環境親近的材料,充分發揮其天然性與簡單性,不僅使藝術作品具有樸素的審美價值,也實現了現在自然造物和現代藝術設計的完美融合[6]。
2.3民間美術促使現代藝術設計得到廣闊創造力
民間美術可以促使現代藝術設計時得到有效啟發,而且啟發由多個角度、多個層面發揮作用。民間美術中含有豐富的傳統母體文化,對于現代藝術設計來講是創造的源泉,可以使得現代藝術設計在創造方面得到良好擴展。將民間剪紙作為案例分析,民間剪紙在創作時,創作者通常未見過所創作的相關動物,卻可以通過聯想想象,與構圖法相結合,使得所剪裁動物形象變得活靈活現。所以民間美術可以運用想象力及豐富的創造力,使得藝術語言得到良好應用,由此使得創造思維得到充分發揮。民間美術所具有的創造思維促使現代藝術設計思維得以擴展,此設計思維也更加具有深度,更具有廣泛性及合理性,增強設計所蘊含的內在意義,思想表達更為豐富,對于設計創造能力具有明顯提高作用。
2.4對民間美術的學習借鑒
在進行現代藝術設計時,自民間美術中得到的學習借鑒需通過正確方式開展,不可只是進行原樣照搬或極力模仿,F代藝術設計時在采取我國民間美術要素時需選取與現代審美藝術相符合的項目,使得民間美術精華及蘊含的文化內涵得到發揚,在現代藝術設計中得到合理應用。民間美術所涉及項目能夠使得現代藝術設計得以應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為事物所具有的外形結構;另一個方面則為事物具備的氣韻、畫面呈現的氛圍,而其則通常蘊含并表達出畫面所具備的精神養料。所以現代藝術設計自民間美術進行借鑒時不止應注意其外形,還需觀察學習我國民間美術呈現出的內涵及氛圍。而且現代藝術設計進行創作過程中不僅僅需注意物體具有的外形特征,而且需與外界整體環境進行有機結合方可以確定整體造型,對象需放置到畫面中,在整體氣氛中予以仔細考慮,由此方可使整個設計神韻得到把握并加以體現。
3.結語
傳統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間存在一定差別,但其也存在明顯內在相關性,能夠在本質上達到融合。傳統民間美術具有豐富的素材來源,可以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更廣過的靈感和思維空間,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火力,促使其造思維力的增長。此外,傳統民間美術具有簡約、純真樸拙、貼近人類活動、與自然融合性好等特征,對現代藝術設計來講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傳統民間美術的魅力,找出傳統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的融合點,在傳統民間美術中融入現代藝術元素,將傳統民間美術的閃光點應用到現代藝術設計中,創造出更加優秀的藝術作用。
藝術設計論文9
摘要
非藝術類學生在中國學習藝術設計專業是一種普遍現象,如何提高這類學生的設計水平,達到行業要求,是大家共同面對的一個問題。從教學實際出發,結合教學的實際經驗,分析了該類生源的綜合能力現狀,提出了各高校在開辦專業時的觀念導向,以及在教學過程中的幾點思考,以為非藝術類生源的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尋找一條切實可行之路。
關鍵詞
非藝術類;生源;藝術設計;人才培養
自20世紀后期我國開始引進現代藝術設計教育體系,經過20多年的發展,有了飛躍性的進步。特別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在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政策的引導下,我國高等藝術設計教育迅速擴張,在進入21世紀后的今天,我國已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高等藝術設計教育大國[1,2]。藝術設計專業已成為高校辦學的最熱門的專業之一,以往只有藝術類院校開辦的專業,現在很多普通高校也都開設了相關的專業,這使得教育主體和教學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藝術設計的生源也呈現多元化的傾向,很多本科院校都有文理考生學習藝術設計專業的情況,在?圃盒_@種現象更為普遍。部分院校為保證招生規模,在藝術設計招生計劃中加入了文理考生,我們在這里把這部分學生稱為“非藝術類生源”[3]。對于非藝術類學生學習藝術設計專業及其相關的課程,既有優勢也有劣勢,無論是對于學生還是教育者,都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下面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從幾個方面剖析對非藝術類學生的藝術設計教學的思考。
1非藝術類學生的綜合能力現狀分析
非藝術類學生由于沒有美術基礎的教育經歷,在審美層次和動手能力方面與藝術類學生有很大差距,相比較而言,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具有更強的空間想象能力[4]。而非藝術類專業學生則表現為思維邏輯能力上更縝密,比較周到細致。兩者對比優劣勢很明顯。在構成、色彩和計算機軟件操作上,藝術類專業學生比較有優勢,他們在造型能力、色彩處理、畫面的控制等方面,由于考前受到系統的美術基礎訓練,對于一個設計方案的處理更顯得得心應手一些,對畫面的處理具有一定的自我診斷能力,從而較容易對方案進行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非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往往缺少這種自我診斷能力。而在文化課、材料加工工藝方面,非藝術類的學生則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此外,2類學生在思維方式及學習方法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非藝術類學生習慣于邏輯思維,而藝術設計要求的是發散性思維,所以給新生上的第1節課就是要談談兩者不同的學習方法以及不同的思維方式。
2整合教育資源,強化辦學特色
在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高等教育必須面向市場,順應社會需求,以培養適應用人單位要求,具有設計、管理、服務等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根本任務,非藝術類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和傳統藝術院校的培養模式幾乎一致,根本不具備多學科教育的特點,更不符合非藝術類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層次學生的現實情況[5]。如何根據非藝術類學生特點,找出卓有成效的培養模式,是擺在教育者面前的一個挑戰性的課題。筆者認為,不同的學校應該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整合教育資源,發揮各自的優勢,辦出具有特色的專業來,尤其是具有藝工結合和多學科交叉優越資源的綜合性大學,可以依據生源背景的多樣性,文、理、藝皆有的特點,培養出厚基礎、寬專業、綜合素質全面的設計人才。有些多學科綜合性大學是在近幾年大學合并和學科調整中建立藝術設計專業或設計院系的,這些學校有著雄厚的學科基礎和高水平的'研究條件以及良好的品牌資源,為培養高層次的理論研究型藝術設計人才提供了優越的環境。為此,多學科性大學應該先有重點地做強1~2個有本專業特色的藝術設計專業,經過幾年的發展后積累了一定的辦學經驗,可以辦出具有特色的藝術設計專業品牌。
3關于教學的幾點思考
3.1引導興趣,強化基礎
藝術設計專業是一個以繪畫造型能力為基礎的學科,其設計與制作都必須以一定的造型能力基礎為前提,對于非藝術類學生來講,這一課必須在基礎教學階段就補上,然而在這一教學環節上讓從來沒有拿過畫筆的學生來畫畫,并非一件易事。首先是學生沒有養成從繪畫的角度來觀察物體的習慣,其次,由于學生已經從高中階段進入大學,學習的心態也產生了很大變化,沒有過去升學的壓力,如果方法不得當,學生容易產生厭學的情緒。如何在這個方面找到突破點,筆者認為,首先興趣的培養是個很重要的環節,興趣是一個技能掌握的推進器,只有培養對設計的興趣,水平才會達到一定的高度,其次是對藝術的認識,培養自身的審美能力,以及進行基本的構成訓練,最后是計算機軟件技術的掌握。這3方面對非藝術類學生從事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習,是很好的突破點。
3.2調整教學計劃,改進教學方法
非藝術類學生善于理性思維,而且長期的文、理科的學習模式已養成了習慣,感性認識能力很差,對造型藝術的感覺幾乎沒有。這就要求教育者在進行基礎課教學的時候對基礎課程內容、教學思路及課程設置做適當的調整,基礎課
的授課方式也要做出相應的改動,以加強基礎課之間的聯系,注重交叉與融合;在認識方式上注意借鑒與比較;在表現形式上注重再現與現實;在方法手段上注重過去與現代的銜接,不拘一格。把基礎教育中理論知識部分和與之有關的事務實際聯系起來,通過方法訓練將他們設計編排成套,以課題形式展現,對訓練中的知識資源,內容、介質、技法進行有效地編排,從而體現課程的實質與表現機能,強調學生對設計過程的體驗,加強教學環節的銜接與整合,多方位多角度地講授課程,以綜合多樣的教學方法介紹課程內容,加大藝術欣賞的比例。藝術設計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視覺藝術,僅靠教師的敘述來讓學生體會思想不太可能,只有將經典作品與現實意義用立體的手法展現給學生,介紹創作過程及創作環境,才有可能被學生吸收。必要時可聘請有實踐經驗的設計人員進校講課或舉辦講座,傳授給學生一些在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3.3提高非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創意思維
對于非藝術類學生來說,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創意思維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創意思維的培養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不能千篇一律。設計需要實踐,非藝術類學生在進行創意思維訓練時,應該符合這類學生的實際情況。首先在基礎教學中加入創意訓練,讓學生在非常放松的環境中,放開手腳大膽嘗試新的表現手法和表現形式,再使學生在思想意識上完全放開。安徽農業大學在非藝術類學生藝術設計的專業基礎課中加入了《設計思維》這門課程,從觀念和方法上進行引導,通過幾年的實踐,事實證明這種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次,在專業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首先分析、綜合設計作品使學生對設計作品,有自己的認識,在認識中重新整理、組合成新的作品,在整理、組合中設計意識得到升華;最后再讓學生投入到實際的設計創作中,通過收集素材,對素材整理,找到設計的切入點[6]。經過這3步的訓練,非藝術類學生在設計意識、創意過程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3.4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彌補非藝類學生動手能力的不足
非藝術類學生大部分沒有美術功底,這對于藝術設計教學是非常不利的,但是這并不能證明非藝術類學生就不能創作出好的設計作品。當今世界是一個科技的世界,對傳統的設計教學理念要進行改革,以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來彌補非藝術類學生動手能力不足的特點。加強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使學生在大量的練習中,能夠熟練掌握計算機輔助設計手段,從而可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手段彌補手繪能力的不足。
3.5專業教學和企業實現零距離
傳統設計教學的實踐課程大都是課堂練習或在實驗室中訓練,忽略了社會實踐的環節,學生很難把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致使教學與社會實際嚴重脫節。因此,在實踐環節上要選擇企業 、工廠、設計單位合作,進行模擬或實際的設計—生產—銷售訓練,大幅度增加實踐課時,對一些抽象的理論放在實踐中解決,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領會到理論知識在實踐中轉化的過程。在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的同時,教學為研究和實踐服務,研究為教學和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實踐為教學和研究提供驗證,同時也為現代設計教育提供可能的經濟支持。通過教學方式和企業實現了零距離接觸。
4結語
信息時代的到來,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無疑對高等藝術設計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迫使高等教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非藝術類學生的藝術設計教學是一個新生事物,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找到更加有效的解決方法,使非藝術類學生更加具有競爭力。
5參考文獻
[1] 袁清.非藝術類院校藝術設計基礎教育漫談[J].大眾文藝,20xx(13):148-149.
[2] 孟慶英.非藝術類高職高專素描課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報,20xx(2):147-148.
[3] 裘曉紅.基于非藝術類生源的造型基礎能力培養研究[J].科技信息,20xx(23):252-253.
[4] 林升粱,莊建文.如何提高非藝術類廣告專業學生的設計能力[J].廣告教育,20xx(1):97-98.
[5] 盧盛繼.談Photoshop課程在非藝術類專業中的教學方法[J].職業教育,20xx(1):190-191.
[6] 管士駿.談室內設計專業非藝術類招生學生的教學[J].中國教育導刊,20xx(2):59-60.
藝術設計論文10
數字藝術設計在我國已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發展,滲透進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拋棄了傳統的手工作圖,大大提高了設計效率,表現方式也擴展到了三維、四維,更加人性化、立體化,生命力強,對傳統藝術的傳播也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0引言
數字藝術設計將傳統的藝術設計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利用計算機軟件等輔助工具來對藝術進行創造加工,受到人們喜愛。
1何為數字藝術設計
藝術是人類基于對美的追求的偉大創造,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高雅,是社會文明發展進步的體現。隨著計算機和各種高科技在人們生活中的發展應用,人類社會已經步入數字化時代,數字藝術便應運而生。數字藝術中的“數字”二字,并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表示數目的阿拉伯數字等,而是來自英文 Digital的中文翻譯,即“數字化”的意思。概括地說,數字藝術設計就是將傳統的藝術設計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利用計算機軟件等等輔助工具來對藝術進行創造加工,數字影像、數字音樂、多媒體動畫等等都可以概括為數字藝術。數字藝術設計的例子在人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旅游中用數碼照相機拍攝照片,去電影院看一場3D電影,用手機瀏覽精美的.圖片等等,較為專業的應用還有建筑設計師利用計算機輔助軟件來設計建筑,漫畫家利用計算機來畫漫畫并對圖像進行處理,不但節省了時間,而且提高了效率等等,例子不勝枚舉。我國數字藝術設計也已經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發展,現在已邁入發展的高速時期,滲透進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久的將來,數字藝術設計將成為21世紀我國藝術設計的主流,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享受。數字藝術設計對人才的要求相對較高,除英語、計算機等基礎學科之外,還要掌握數字信號處理、數字圖像處理、流媒體技術、動畫原理等等,能夠同時具備數字媒體的設計制作和一定的藝術修養,并能運用理論知識完成各類數字媒體的制作、產品開發和藝術設計等實際問題。
2數字藝術設計與傳統藝術設計的對比
藝術的主要目的還是表達人們的思想與情感,與世界和他人交流溝通,與傳統藝術相比,計算機的應用使得藝術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樣,產品也更加人性化,人們的感情和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表達。與傳統的藝術設計相比,數字藝術設計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2.1解放了勞動力,提高了設計效率
在進行繪圖等藝術設計時,手工過程往往比較費時費力,不僅過程復雜,而且修改也很麻煩,稍有不慎,可能之前做的很多工作都會白費。而利用數字技術進行繪圖便沒有這些煩惱,首先,數字技術對細節的處理更加完美,與傳統的藝術設計相比也更加規范,能夠大大減少人工作圖的錯誤;其次,手工繪圖會受制于設計者的繪畫水平,而數字藝術設計則更能體現設計者的思想和專業素質,使得設計者能夠更加完美地表達自己的創作思路。
2.2數字藝術設計應用更加廣泛
數字技術使得各種媒體的表現方式更加多樣,也更加適應不同年齡層次的群眾,使得藝術更加人性化,更易被普羅大眾所接受。在計算機圖形藝術的輔助下,平面設計不再局限于二維空間,而是擴展到了三維、四維,在視覺、聽覺甚至觸覺等方面都給予人們美的享受,也使設計更加立體化。數字藝術的設計與數字技術、文化產業等都是相輔相成的,文化的傳播離不開數字藝術的幫助,各種數字產品,例如數字電視、視頻音樂等媒體的數字播放器等硬件設施也離不開數字藝術設計的發展。傳統藝術設計更注重對人們精神生活的影響,最終起到糾正人們的行為、從而在無形中影響社會走向的目的,而數字藝術設計則更偏向于物質方面的追求,它融合了藝術與科學,是不同文化、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的大雜燴,更加富有表現力和生命力。
3數字藝術設計的具體表現
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已經知道了數字藝術設計的基本概念以及它與傳統的藝術設計相比有哪些特點,從中我們可以歸納出數字藝術設計的具體表現。(1)各種數字技術工具例如高像素的數碼相機的發展使得數字藝術設計能夠做到“以小見大”,非常直觀且完整地再現真實場景,當然就更加有說服力。更重要的是,除了對真實事物的再現,數字藝術設計還能夠表現出設計者腦海中的想象,使得知識、思想的傳播更加立體,說服力強,觸摸屏等應用的使用也使得參與感大大增強;(2)數字藝術設計不論是在元素的多樣性、表現形式的豐富性、對受眾感官的刺激性還是視聽效果上都具有無與倫比的表現。比如,參觀科技館時的地震模擬、身臨宇宙的模擬,都充分體現了數字藝術設計“虛擬現實”的能力;(3)數字藝術設計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具有更加驚嘆的效果。例如,由夢工廠出品的大熱電影《功夫熊貓》,就采用了3D技術與大量中國元素相結合,受到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構成了世界文化和諧共存的環境。
4總結
數字藝術設計作為一種新興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與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相比,它更具有表現力、更加易于傳播,對促進文化發展、社會進步有著重要作用。
藝術設計論文11
〔摘要〕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科技的發展呈現多元化趨勢,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導致現代設計的方法和步驟都發生著里程碑式的變革,傳統的有形的設計方法和理念正在受到無形的設計理念的沖擊,設計逐漸傾向于數字化設計和虛擬化設計,這是設計行業的方法的拓展,使人們的設計理念發生了變化。
〔關鍵詞〕科技;藝術;設計;關系
一、科技、藝術與設計的含義概述
科技,是科學與技術的簡稱。廣義上認為,科學是所有知識的總稱;而技術指的是生產工具和生產方面的知識,屬于生產力的范疇。兩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未來發展的趨勢是科學與技術相互融合,科學成果轉化為技術的過程加快,通常合稱為科技。藝術是人們看待世界的特殊方式和角度,融入了人們的情感傾注和豐富的想象力。它是一種社會意識的表現,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審美需求,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F代意義上的設計理念,源于工藝美術行業中,是由英國人威廉莫里斯等人發起的。設計可以從動態和靜態兩方面來理解,在動態方面,設計是要素的排列組合和重塑的過程;在靜態方面,設計的表現結果可以是一張圖紙或模型,也可以是新的產品外觀或者是計劃報告等。
二、設計的本質和目的
設計是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所在,它來源于自然界,又和自然界的其他部分有著本質的不同。設計的創造物體的過程,看起來是產生或創造物的活動,但是,從哲學關于世界的定義來看,世界包括自然,也包括人類社會,設計也是創造人與具體物質具體關系的過程。設計不論是從動態還是從靜態角度來理解,設計的主體都是人類,設計的成果是和人相關的,設計是為人而創造的藝術表現,這是設計的本質所在。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的'生活或生產的需要。自然界的普通動物,其基本需求是滿足生存,如食物和棲息之地,就連高等動物大猩猩也不過如此。但是對于人類來說,簡單的生存所需要的物質不是人類活動的最終目的,人類的生活更需要一種心理上滿足,或者說是精神上的滿足和需求。
三、設計與科技、藝術的關系
設計要滿足人的物質需求,物質方面的功用是設計中占首位的特性,即設計要具有某種實用性。設計的實用性是由科學技術為其提供基礎和支持的;而設計精神方面的作用表現在設計要滿足人的精神層面的需求,要給人以某種精神方面的享受,給人以美的感受,達到某種審美愉悅。而這一方面的功能則主要是借助于藝術來實現的。設計是一種造物的藝術,它既不屬于藝術又不屬于科學,而是兩者統合的產物。設計與科技、藝術的關系密切,它介于科學與藝術之間,兼具二者的特點而又自成體系。設計是為人造物的藝術,它在藝術與技術、再現與表現、實用和審美之間獨樹一幟。設計具有不可否認的藝術性,但又與實用性不可分離。對于設計而言,科技和藝術缺一不可。
1、科學技術是設計的框架。
科學技術為設計提供基礎和支持,是設計的框架,二者在動態平衡中共同發展。設計的本質存在因而具有其物質、精神兩大方面的作用。而設計要滿足人的物質需求,最基本的是設計產品要具有實用性,這是設計的第一本質屬性。設計的實用性的保證,正是依賴于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
2、藝術是設計的靈魂。
如果說科技是設計的骨架,那么藝術就是設計的靈魂。藝術與設計淵源已久,二者就如兩株互相纏繞交錯、蔓延滲透的藤蔓。設計作為一種造物活動,最終必然表現為器、物,要以物化的形式體現,也就是所謂的設計產品。而一旦物化,則必然在視覺上是可見的,也就是它要訴諸于視覺的表現形式,正是藝術這一審美活動為其提供了視覺形式上的指導。設計的欣賞、審美評價也都離不開藝術的指引。所以,任何設計都是在遵循藝術的審美規律的基礎上進行的,符合審美規律時評判設計合理的標準。設計的次本質屬性是精神性,設計的結果既要滿足使用的需求,又要滿足人的精神需求,設計的產品要給人以美的感覺,由視覺感官傳導到神經感官上的快感?茖W技術讓設計的產品使用功能更豐富,體現在設計的產品上是內在的;而藝術給設計的產品以美感,體現在設計的產品上是外在的?萍己退囆g在設計的產品上體現的是外在和內在的統一。舒適的使用性能加上美的外觀,內容和形式可以說達到了比較完美的統一,此乃優良的設計。
四、科技浪潮下的現代設計
英國工業革命爆發以后,人類歷史又經歷了兩次科技革命,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加快,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和生活觀,科技的進步影響到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但是,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科技的快速發展會影響到設計的理念,這是不可避免的?茖W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生產方式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從手工作坊到機器大生產,再到信息化自動化,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挑戰。首先,大機器生產的特點就是流水作業,產品的設計在生產之前就被固定化,生產出來的產品外形千篇一律,很多的產品在流水作業機器的作用下被“復制”了出來,這是所謂速食文化的代表,其結果是生產出來的產品在設計方面毫無特點,設計的品質過于庸俗化。這種粗俗不堪的產品設計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設計的產品本身就是一種原材料的耗費,如很多食品的外包裝過于復雜,造成了木材資源的大量消耗;同時,產品的設計還會造成環境的污染,例如,塑料袋使用過多會造成白色污染,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一種巨大的挑戰。其次,新技術的應用和新材料的開發,導致生產這種材料的機器相繼問世,這些機器和工具在不斷改進的過程中,促進新的設計不斷產生和完善,使藝術語言通過設計的媒介展示在人們面前。設計就是在人類意識的能動作用下,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借助現成的原材料,依托現實的科學技術進行的創造性活動,設計其實是科技和藝術的融合與表現。新的科技的發展還會造成設計理念的變化。英國工業革命爆發后,新的材料相繼問世,如塑料制品的出現,人造纖維用于生產當中,還有合成橡膠和半導體材料的產生等。人們對于這些新材料的看法隨著這些材料的問世而有所變化,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出現了不一致的情況。21世紀以后,又出現了納米材料、轉基因工程以及碳纖維材料等,人們對材料的認識更加深入了,那些看似厚重的材料,用起來卻很輕巧,看起來很堅硬的材料,摸起來卻很柔軟。現代藝術的表現主義大師保羅克利對藝術概念做了這樣的界定:藝術是把看不見的東西設計并創造出來。新的材料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設計者們探索新的設計的推動力,設計師在解決設計的造型上,可以作出更多的材料的選擇,而新的材料又能夠幫助設計師設計出更為新穎的作品和產品來,使藝術的語言有了更多的表現載體。計算機的運用和普及,互聯網的發展使得電子信息技術發展迅速,信息化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科技的發展呈現多元化趨勢,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導致現代設計的方法和步驟都發生著里程碑式的變革,傳統的有形的設計方法和理念正在受到無形的設計理念的沖擊,設計逐漸傾向于數字化設計和虛擬化設計,這是設計行業的方法的拓展,使人們的設計理念發生了變化。設計不僅僅限于有形的產品的設計,而且逐步涉足基于物質的但又脫離了物質的層面的設計。設計所展示的舞臺更加寬廣,就會決定了傳統的審美標準發生的顛覆性的變化,形成了全新的審美觀的出現。
總之,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人類必須要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設計也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作為設計師,要抓住當前設計的新理念和前沿趨勢,力求綠色設計和生態設計,那種只看重產品的外觀設計和包裝品位的設計理念是一種狹隘和沒有遠見的觀念。在設計時,要充分考慮設計所耗費的材料消耗和有害物質的排放,從生態和環保的角度去設計和創造,做到材料的循環利用。即從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運輸、使用以及回收的整個過程周期來考慮如何合理利用資源,如何將對自然資源的利用降低到最小限度,如何最大限度的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同時,設計不能僅僅局限于物質方面的設計,我們要親近自然,用心靈去感受,從奇妙的大自然中汲取藝術靈感,追求科技與藝術、自然的完美融合,這是優秀設計師所必須具備的素質。
參考文獻:
[1]諸葛鎧.設計藝術學十講[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xx.
[2]李硯祖.設計:在藝術與科學之間[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xx
[3]周雅瓊.從包豪斯重新認識藝術與設計的關系[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年06期
藝術設計論文12
《網頁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大課程”,鑒于其專業的特殊性,至目前藝術設計專業開設的此課程尚沒有相對完善的教材,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處于探索階段。筆者結合多年從事web開發和網頁設計教學經驗,對藝術設計專業《網頁設計》課程目標、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三方面進行探討,期待構建《網頁設計》課程教學的大致框架。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技術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網絡資源的共享和發展已經融入社會生活,站、網頁瀏覽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作為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高校專業設置,為適應時代需求,如計算機、電子商務及藝術設計等專業都開設了《網頁設計》課程。就專業技術而言,《網頁設計》課程綜合性較強,涵蓋的知識面較為廣泛,一個網頁的建立到發布過程,涉及到了網絡基礎知識,W3C標準和與之對應的結構:(X)HTML語言,表現:CSS樣式,動作:JavaScipt,圖像處理、動畫制作等諸多領域。鑒于其專業基礎的特殊性,這也導致了該課程針對不同專業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理工科專業多側重于程序語言的編寫學習,較為重視純技術方面,而藝術設計專業則更多偏向于網頁界面的版面設計,包括形式美感、色調處理等。但在實際人才應用中,用人單位更想兼顧以上兩方面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目前藝術設計專業《網頁設計》課程并沒有相對完善的專門教材,教學方法與內容也處于探索階段。由于大環境和師資的局限,開設該課程的很多高校在教學上并沒有結合藝術設計專業的自身特點,往往“復制”和計算機等理工科專業一樣的課程教學模式,“教”和“學”都陷入一定的尷尬境地,達不到本專業所需一定程度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具有一定的美術基礎和審美意趣,制作網頁有一定的美感優勢,但有時也過于追求美觀而忽略用戶體驗,脫離實際,華而不實。筆者結合多年從事web開發和網頁設計教學的相關經驗,對藝術設計專業《網頁設計》課程目標、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三方面進行探討,期待構建《網頁設計》課程教學的大致框架。其中的藝術設計專業,尤其是視覺傳達方向的平面設計專業都開設了《網頁設計》課程。
一、課程目標
眾所周知,課程目標決定一門課程構建和發展的最終導向,一方面可以為學生指明正確的課程學習方向,另一方面也為教師傳授正確的知識理念提供依據,真正做到“教”和“學”的“有的放矢”。結合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個性特點,注重網頁設計語言的學習,將藝術和技術有機的緊密結合。在課程目標制定的過程中,弱化一些在前期專業基礎課程中已經學習過的相關知識(如PS圖像處理等),做好簡單的銜接,將重點放到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相對薄弱的知識點(如網頁設計語言等)。Dreamweaver是目前最好的網頁制作與設計軟件工具,作為可視網頁編輯工作的標準,它一直在代碼編輯和應用程序開發方面的功能比較強大。更重要的是它是所見即所得類型的網頁設計軟件,對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和應用的難易程度非常合適。同時,對于網頁設計素材的制作和處理,動畫素材可以選擇Flash,圖片素材可以選擇photoshop,這里強調并要求和Dreamweaver相匹配和適應。作為網頁設計的.基礎理念,在制定《網頁設計》教學目標時,必須考慮將W3C標準相關的新理念、新做法等元素考慮進來,強調使用規范化語義標簽語言(X)HTML書寫頁面結構,并強調CSS樣式表的使用,同時遵循W3C標準,了解div+css和標準頁面的優勢所在,使用“div+css”實現網頁結構代碼與表現樣式相分離,以及對后面制作標準頁面所起到的促進作用等。
二、教學內容
。ㄒ唬┰谒囆g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中,網頁設計課程
一般安排在課程學習的中后時間段。就本課程而言,我建議教學內容并時間安排如下:
1.Dreamweaver軟件的學習和應用為重點講解,講授和實踐為5+5個學時。Dreamweaver軟件的主要任務就是完成網頁設計的版面架構,教學中,主要講解本地站點的創建和頁面結構搭建。在早期的網頁排版中一般使用網頁表格(table)及其嵌套的模式布局頁面,隨著技術更新和用戶需求,表格結構已不適合現在時代發展的需要,即不適合手機及平板電腦的用戶瀏覽,呈現逐漸被淘汰的趨勢。現今網頁版面架構大都采用div+css的方式設計,具有瀏覽速度快,適合在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瀏覽的優勢。結構和樣式的相分離,也便于日后的網頁改版的便利;
2.網頁編程基礎方面:HTML語言、CSS樣式、JavaScipt,講授和實踐7+7學時。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一般錯誤的認為使用Dreamweaver這樣所見即所得的工具頁設計,不再需要學習太多的“語言”。其實不然,HTML是網頁的靈魂,它不像C語言那樣“生澀難懂”,相對藝術設計學生而言,完全有能力學會和掌握。CSS通俗講是控制網頁中內容的顏色、字體大小、寬度背景等樣式,并由此來實現各種各樣網頁樣式的統稱,也是需要熟悉和掌握的。JavaScipt與C語言不同,它提供一定的面向對象能力,因此模塊、名字空間、類、對象、封裝、函數等功能在JavaScipt中的實現方式是其教學的重頭戲,它們才是現代JavaScipt語言的精髓;
3.Flash動畫,講授和實踐6+4學時。Flash主要制作二維動畫,體積小,便于使用,學習難度小,能夠滿足網頁設計的需要,如:網頁Banner條的設計、片頭動畫、課件等;
4.網站客戶端的表現原則、開發流程、面向客戶的網站設計,講授和實踐2+0學時;
5.photoshop為輔助2學時,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已經學習并掌握photoshop的使用方法。因此,減少這方面的講解,給其他新知識點留下更充裕的時間。
。ǘ┙Y合網絡技術發展和用戶體驗要求,本課程教學還需注意下面要點:
1.面向用戶體驗的網頁設計:學生在學習和制作網頁時,總是以“自我”的感覺為主導,很少考慮并分析用戶需求,以為自己的設計有相當的“吸引力”但是對于訪問者來說,大多數的設計過于空洞、內容繁冗,徒有漂亮的外觀。所以學生應該明確,網頁設計應該以“用戶”為中心,而不是展示、甚至炫耀網頁技術或技巧。因此,有必要引進面向用戶的網頁設計教學。
2.當前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網絡資源共享已成趨勢,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已不僅僅滿足于課堂上教師的講解,包括每一步所要學習的知識點。充分利用網絡,包括豐富的教學資源和便利的搜索功能,面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如何利用互聯網頁設計方面的前沿知識,發現并解決。鼓勵學生使用博客、論壇,通過發現其中有趣的文章,得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和代碼片段。向學生介紹開源社區,并鼓勵他們在線發表自己的代碼,使用社交媒體進行資源查找,并形成專業的社交媒體互動,更加專注于他們的代碼與工作,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方法
《網頁設計》課程具有交叉學科性質,結合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自身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運用任務驅動法、模塊教學法和項目教學法等多重手段,給學生明確的思路,引導學生多動腦,勤動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ㄒ唬┤蝿镇寗臃
任務驅動法,即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啟發學生的求知欲!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發現問題,才有任務和動力,教師利用專業知識,結合課堂所講章節內容,分析并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具體到《網頁設計》課程教學中,通過導入新課環節,將所要講授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任務之中,引導學生對所提出的任務進行分析討論,明確大體涉及所需知識,承前啟后,找出哪些是需要復習鞏固的知識,哪些是需要探索學習的新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任務的完成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構建。
。ǘ┠K教學法
團隊合作、模塊運營是現代企業生存和發展之道,網頁設計公司亦是如此,很多網站界面都實行模塊化,每個部門負責完成自己的任務。為和現代網頁設計公司相適應,《網頁設計》課程嘗試實施有目標、有任務、有內容的模塊教學法,將本課程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分化為幾個模塊,針對每一個模塊設定具體的教學目標、任務和要求,將課堂所講內容和現實所需實踐有機結合。同時讓學生自由組合成一個個小團隊,團隊之間、團隊之內分工協作,團隊合作,真正做到鍛煉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和實踐。
(三)項目教學法
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教學活動,其目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毒W頁設計》課程相對來說,有非常多的“項目”可供實施。一般是在知識體系講解完全后,給出一個具體的項目命題,如學生(或學校)個人(或創業小店)的網站、網絡上征稿的企業網站等,在實施這些“項目”過程中發現問題并且解決問題,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及早讓學生有實戰意識,真正實現課堂教學和單位實習的“零距離”。
。ㄋ模╇p師教學法
聘請工作在網頁設計一線,且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設計師作為兼職教員,加入到課程教學中來。兼職教員能制作最專業的網站,對本行業的最新趨勢有著完整的把控力,對網頁設計實際工作中有可能遇到的問題有著獨到的見解。他們可為學生開設講座、解惑答疑,結合全職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深入研究,兩種教師互補,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和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四、結語
藝術設計專業的《網頁設計》課程是隨著互聯網而產生的新興課程,同時也是為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和普通用戶的生活體驗的。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和普通用戶的生活便捷也決定了課程的必須不斷更新變革。教學是動態的過程,只有確立好課程目標、梳理好教學內容、掌控好教學方法,根據實施過程中的具體情況靈活調整,并不斷充實完善,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真正做到培養網頁設計的應用型專業人才,服務于社會,以人為本。
藝術設計論文13
各位老師,上午好!
我叫**,是20xx級**班的學生,我的論文題目是《*****服飾文化認同量表的構建 》。論文是在**導師的悉心指點下完成的,在這里我向我的導師表示深深的謝意,向各位老師不辭辛苦參加我的論文答辯表示衷心的感謝,并對三年來我有機會聆聽教誨的各位老師表示由衷的敬意。
下面我將本論文設計的目的和主要內容向各位老師作一匯報,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導。
首先,我想談談這個畢業論文設計的目的和意義。
本研究基于文化認同理論,通過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有機結合,探討消費者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認同的心理社會機制,構建傳統服飾文化認同度的理論模型。
開發適應于測量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認同的量表,為探究國民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認同現狀提供理論依據,為從消費者層面做關于服飾文化的實證研究提供有效的測量工具。
通過研究了解消費者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認同現狀,幫助中國風格服裝品牌企業和設計師準確地把握大眾對傳統服飾文化的認知和態度,為設計師設計出能夠迎合大眾需要的 中國風格 的服裝提供參考數據。通過調查了解大眾對傳統服飾文化情感上的依賴度和行為傾向,為營銷者實施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提供幫助。
通過對國人傳統服飾文化認同量表的制定過程,了解國人對傳統服飾文化的認知程度和態度,能夠以此為依據通過以后的實證研究為化解文化認同危機提供行之有效的辦法。
通過傳統服飾文化認同量表的開發了解國人對傳統服飾文化認同度,為開發消費者樂于接受的產品,盡快找回中國人自己的服裝風格,搶占服裝市場做準備。
發現傳統服飾文化研究的空白點,以新的視角研究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通過探索服飾文化認同的測量工具,使關于服飾文化的研究由理論上升到實證研究的階段,使以后的研究更加精確和系統,更加有說服力。
其次,我想談談這篇論文的結構和主要內容。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內涵、特點、表現形式等內容進行整理,找出本研究中認同的對象。參考認同的相關研究和測量維度,通過開放式訪談和閱讀文獻搜集測項,并經實地調研而后數據分析篩選題項,構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認同度測量模型。
以測量模型為工具測量認同現狀及特點,并依據認同度進行市場細分。
論文共分為5章,附有參考文獻、附錄和致謝。
第一章是緒論,主要對論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及論文的結構與研究框架進行簡要闡述。
第二章是文獻綜述,主要是通過閱讀文獻對論文中所涉及的相關概念和理論進行梳理,通過文獻的研究對本論文的認同對象-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概念及與其有關的理論加以闡述,對認同及文化認同的定義及相關理論進行概括,由此得到論文的理論支撐。
第三章是測量模型的構建,主要是通過文獻摘錄、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編制量表并通過因子分析構建測量的模型,最后進行信效度的檢驗,完善量表結構。
第四章是量表的應用研究,主要是通過量表的大范圍實測,檢驗量表的實測效度,并通過描述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探討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認同度的'總體特點與差異。最后通過聚類分析,根據不同的認同特點給每類人命名,并分析其背景特點、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認知差異、對中國風格服裝的消費行為特征、閑暇活動和媒體特征,形成以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認同度為標準細分的市場。
第五章是結論,簡要概述論文的四個結論、創新點及局限。
最后,我想談談這篇論文存在的不足。
本研究為了保證量表的鑒別度,縮小年齡大的人群的比例,因此量表的適用性受到限制,未來的研究應該通過深度訪談,根據年紀大的人特點,添加一些有區分度的題項,擴大量表的適用范圍。題項的搜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本研究時間的限制,搜集題項的范圍不夠廣泛,題項不夠多樣,未來集合不同人的見解和資源,以小組形式去編制量表、完善量表結構會更好。
藝術設計論文14
摘要: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其前提與基礎。我國建筑室內設計工作起步較晚,同時發展過程較為艱難,雖然已經取得顯著成就,但與西方先進國家相比還是存在較大差距,需要我們進行不斷的探索與努力。首先對我國是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現狀與發展歷程進行分析,然后對其未來進行展望,為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建筑裝飾;室內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回顧與發展
現階段我國社會與經濟在不斷進步與發展,城市化建設也呈現出逐漸加快的趨勢,新老城市的建設與美化勢在必行。我國政府以及人民環境保護意識逐漸提高,這對環境設計工作者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因其具有大量的實踐經驗但沒有專業的技術水平以及理論基礎,所以說是一種挑戰,而環保與生態的融合更是現代環境設計者所缺乏的重要設計理念,為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促進城市生態化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必須在實際工作中實現對上述現象的有效改善,同時這也是我國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關鍵。
1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現狀與發展歷程
1.1建國初期的建筑裝飾設計
新中國成立時我國經濟條件極為艱苦。1949年至1952年屬于我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同時第一個五年計劃也是此期間開展。規模較小是當時項目建設的顯著特征,但見效快是其明顯優勢。我國在五十年代是建筑設計人數仍處于較少階段,設計力量整體上呈現薄弱的現象。舊中國的建筑設計事務所以及營造廠商是室內建筑設計人員的主要來源,在實際開展建筑設計工作時僅能做到對建筑的簡單加固,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美化與設計。建筑項目主體缺乏,整個建筑行業處于未出未起步階段。
1.2改革開放時期的建筑室內設計
1.2.1建筑室內設計的恢復與發展
1978年國民經濟建設逐漸開始復蘇,這主要得益于改革開放的推動作用。沿海地區,例如深圳以及廣州等地屬于改革開放較早的區域,在不斷進行經濟發展的同時開始提高對建筑設計的重視程度。因其港澳信息以及市場優勢較強,在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同時開始展開對大型公共建筑的建造與設計,在這種大趨勢大背景之下,許多現代裝飾裝修工程以及土木建筑工程應運而生,對時代的發展與需求進行有效的滿足。這種趨勢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發展與影響,最終實現該類公司全國范圍內建立的現象出現。這屬于我國建筑設計剛剛起步的階段。
1.2.2建筑室內設計的探索與競爭
根據相關調查與研究顯示,我國建筑裝飾主要由建設系統、輕工系統以及經貿委系統共同組成,現階段我國有已有該種類型的公司上萬家,共有十余萬工作人員從事該項工作。其中不乏有專業經驗的老設計師,不僅具有專業的知識結構,同時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成功實現對一些成熟作品的創建。
1.2.3建筑室內設計的規模與壯大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開始對國外設計師的優秀作品進行引進,上海的波特曼大酒店、北京建國大飯店以及凱賓斯基大酒店都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建筑室內設計逐漸發展,成為當時社會的一種朝陽產業。國內外設計師呈現出流派紛呈的發展趨勢,這對我國建筑室內設計的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我國大部分設計人員還是存在整體素質較低的現象,引起沒有受到過專業的基礎教育與系統的培訓,沒有形成系統的知識,也沒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這對我國建筑室內設計工作的順利進行有極大的阻礙作用。
1.3持續發展時期的環境藝術設計
1.3.1城市化的進程,促進了建筑環境的發展
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逐漸提高對生存環境的.重視,同時展開對開持續發展的不斷追求。物質水平的提高與改革開放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也就是說經濟發展加快的同時一定伴隨著改革開放力度的加大,國內與國外之間頻繁的交流對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城市廣場以及建筑全體在全國范圍內大面積推廣,這促使室內建筑師的工作不在局限于工程項目之內,而是面臨全新的系統工程。傳統的設計工作只需要對環境設計意識進行滿足,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需要實現對是生態理念以及人文設計等的有機結合,同時該項工作的首要條件就是人為因素。
1.3.2可持續發展下的建筑環境藝術設計
隨著跨世紀的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化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在世界范圍內普遍得到共識,環境藝術設計的概念正是在世紀之交的背景下,從建筑室內設計中脫穎而出的。其基本設計理念,就是從單純的產品意識向環境生態意識的轉換。環境藝術設計的相關行業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總體布局中,處于協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關系的重要位置。環境藝術設計最終要實現的目標是人類生存環境的綠色設計,其核心的理念就是創造符合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和生態平衡的生態系統。2004年,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和中央美術學院聯合舉辦并發起的首屆“為中國而設計”大獎賽和高峰論壇,全國設計精英與專家學者積極參與,一些年輕新銳的優秀設計師也在此活動中脫穎而出,并對中國奧運會建筑與環境設計、北京國家大劇院城市景觀環境建設、上海浦東新機場環境設計、深圳萬科第五園和長城腳下的公社居住環境概念設計及全國大型城市的主體廣場和景觀大道的生態環境設計等產生諸多影響。此期,中國的環境設計師開始了把國際化水平作為追逐的目標。特別是在后奧運時代來臨之時,中國當代建筑將以中國精神表達中華文化,而過渡到將中國智慧融入到當代建筑環境之中。
2展望
回顧過去,中國的建筑室內外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經歷了建國初期“十大建筑”裝飾風艱難起步、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下室內設計的曲折探索、反思前行的生態建筑環境藝術設計大發展的歷程。如今,設計將成為人類對未來追求生活、生存質量需求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同時融入了文化。探索本土設計的發展,形成有時代精神和文化特色的設計發展趨勢,即“繼承、創新、發展”將是未來的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目標與取向。如何全面理解、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致力于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問題,是時代賦予環境藝術設計師的使命與責任,并在承擔這一使命過程中,推進中國現代建筑環境設計文化的發展。為此提倡綠色低碳設計,與城市規劃師、建筑設計師、風景園林師通力配合,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再生能源,以人為本,按照生態美學要求,基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對城市廣場、建筑環境、人居環境、園林景觀以及工作娛樂休閑場所等進行空間、形態以及人為環境的綜合設計,營造和建設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活環境空間。
參考文獻
[1]張健,馬奧洋,瞿義.我國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現狀與發展[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5(9):95.
[2]劉志民.我國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現狀與發展簡述[J].工程技術:引文版,2017(1):258.
[3]劉平.我國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現狀與發展分析[J].商品與質量,2016(8).
藝術設計論文15
摘要:室內設計在建筑環境之中屬于一類較為特別的藝術表現形式,其通常和人們日常生活有著較為縝密的關聯。持續至今,因為社會大眾審美水平大幅度提升,生活需求全面擴張,使得室內設計工作人員不得不強化環境創新改造力度。而進行合理的室內環境藝術設計,則可以獲取民眾愈加深刻的好感,進一步貫徹落實人居環境的和諧統一理念。在此類背景下,筆者決定針對我國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現狀,以及日后發展趨勢等內容,加以有序論證,希望能夠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些許啟示性功效。
關鍵詞: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現狀;發展趨勢
前言
最近階段,我國城市化建設步伐全面加快,同步狀況下民眾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理念得以全面強化,無形之中令環境藝術設計工作人員面臨愈加深刻的挑戰危機。盡管說在該類領域之中已然存在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始終缺乏系統化的理論總結,特別是關于環保和生態理念的融合。盡快理想化處理這部分問題,將直接決定今后城市生態化與可持續發展前景。因此,針對當前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現狀,并做出富有針對性的改革適應工作,顯得尤為必要。
1我國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現狀
現代室內設計工作的存在意義,就是不斷滿足人們日漸嚴格的生理與心理需求,包括起居環境的舒適美觀、使用功能和經濟效益等需求;谠O計實施過程中,需要考慮相關法律法規、設備和原材料性能等因素,因此如今室內建筑呈現出較強的綜合性,尤其是在環境設計層面上,該類設計活動將細化出工程技術、視覺環境等因素?善驗樵O計人員知識、技能、職業道德素養低下,往往忽視以上諸多元素,使得設計過程中出現諸多弊端。具體細節將表現為:
1.1室內裝修設計合理性重視程度不高
須知現代室內環境設計工作,不單單關注室內設計整體性的合理把控結果,同時還要注意維持室內和室內環境的協調狀態,最為理想的設計效果,就是貫徹以人為本理念,以人的實際需求為基礎,而不是一味地進行奢華和尊貴氣息追求,可經過社會持續改革發展之后,現代居民對于室內設計的追求已然逐漸偏離室內設計的宗旨,即透過傳統的實用理念開始過渡轉接到雍容華貴方向,而廣大設計工作人員為了迎合這類風尚,在設計環節中會一味地進行高端技術、原材料堆積,營造出絢麗奢華的氣息,使得室內環境設計步入一類完全錯誤被動的深淵。
1.2盲目地進行抄襲和模仿,創新意識過度缺乏
現階段我國室內設計工作中,涉及抄襲和模仿狀況已然是泛濫成群,主要透過設計風格、裝修原材料、結構造型等層面予以呈現。當一類區域衍生出一類新生代設計風格、原材料,或是室內造型模式之后,其余行業人員便會紛紛予以效用。整體表現出當前我國室內設計工作人員創新能力的匱乏狀況,如若此類消極狀況無法盡快予以遏制,相信不久之后我國室內設計行業就會喪失原有的生命活力。
2日后我國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科學化發展趨勢
2.1盡量滿足使用者一切精神功能需求
室內環境設計的精神功能,能夠直接影響使用主體的情感、意志和行動,因此在開展設計工作前期,需要針對相關使用主體的認知習慣、情感意志特征,以及其和環境的`相互作用等,加以深入性研究,之后配合不同理論和模式,進行使用主體情感適當程度地沖擊和影響。如若室內環境可以愈加突出地進行特定構思或是意境表現,便會衍生出愈加強勁的藝術渲染能效,進一步在精神功能層面上發揮出合理的推動功效。
2.2室內設計要盡量遵循自然化的藝術控制理念
經過民眾環境保護理念持續強化之后,室內環境開始被要求塑造地愈加天然和綠色。主要是因為在全面推崇高度現代化設計理念之后,盡管人們起居生活質量得以有機改善,但是卻發現失去了以往傳統的民族氣息。因此日后室內環境設計要同步貫徹現代、自然和傳統化規范要求。特別是經過社會物質財富日漸完善之后,民眾開始主張透過屋的堆積弊端之中掙脫出來,進一步想方設法激發出各類物件之間的統一整體美感效應。具體來講,作為現代專業化室內環境設計人員,要持續研習掌握最新高端科技,令室內環境彰顯出聲、光、色、形絕佳的匹配效果,最終過渡成為高速率、多功能且值得人們稱贊的環境。如今國際諸多高端的室內設計,已經開始朝著高技術、高情感化等方向過渡延展,所以我國室內設計人員應該不斷加大對科學技術的重視態度基礎上,注重凸顯人情味。相信長此以往,勢必能夠設計出高端技術和情感交互式融合的室內空間作品,進一步滿足人們多元化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3結語
綜上所述,想要確保建筑室內空間同步彰顯出合理的美觀、環保和舒適特性,就必須要求設計人員預先進行科學合理的藝術設計。最近階段,我國藝術設計領域獲得持續性地改革發展成就,并且一一地貫穿融入至最新的建筑室內設計項目之中。為了進一步改善建筑室內環境的舒適程度,作為現代化室內設計人員,要不斷創新藝術設計形式和理念,科學研究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趨勢,進一步竭盡全力促進建筑設計工作的長遠與科學性發展結果。
參考文獻
[1]傅娜.我國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現狀與發展[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xx,25(06):137~168.
[2]曾揚君.我國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現狀與發展分析[J].山東工業技術,20xx,26(21):144~158.
【藝術設計論文】相關文章:
藝術設計的論文11-28
藝術設計作論文01-01
美學思想藝術設計論文12-04
藝術設計論文開題報告模板03-02
室內藝術設計與情感工學論文11-18
信息藝術設計理念分析的論文12-02
藝術設計的表現特征分析論文12-03
藝術設計論文參考文獻范例12-03
現代藝術設計的多元化論文11-15
藝術設計中藝術符號研究論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