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藝術創作中“感知”與思維公式化關系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詳細解析藝術創作過程中,靈感、思維、以及為了達到創作目的所涉及到的它們之間相互轉化過程的關系論,這種關系是結合某種假設的既定公式來實現的,重點闡述藝術創作初期關于研究理論的重要性,證明理論與實踐之間如何相互滲透成為概念藝術品的方法類、深度探索型文章。
關鍵詞:藝術創作靈感;假設公式組;思維導向圖
一、視覺、靈感與感覺
藝術家通常習慣于通過視覺來撲捉靈感,那么究竟什么是靈感?“靈感即創作思維過程中‘認識’飛躍的心理現象。它是一個人在對某一問題長期孜孜以求、冥思苦想之后,通過某一誘導物的啟發,一種新的思路突然接通。某種程度上我們將它歸為心理活動范疇。這種心理活動的靈感終歸屬于認識范疇,它是認識過程中的一種特殊飛躍狀態,是由‘局外’信息的突然‘介入’引起認識上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靈感需要一定的生活積累,還需要緊張的思維活動與運動的碰撞火花”[1]。靈感是對事物看法這一思維活動,同以往知識積累的匯聚等條件一同聚成的一瞬間的某種思維理念迸發,每個個體關于靈感這個抽象形態的表達,由于個體的存在環境、成長思想、主觀意識、思維的軌跡不同都是不一樣的,所以,面對同樣的情況,所謂得到的靈感表現是迥異的。藝術作品的確是依靠靈感這種創作概念來實現的,且不說我們關于這些創作表現質的褒貶,單看西方教學體系如何說?他們認為創作是帶有明確目的的,要做的是學者型藝術家。“創作不靠靈感,靠思維,創作過程可以是沖動的,但是思維一定是清晰的,每一步自己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2]因此而言,堅持藝術創作離不開靈感,離不開視覺對靈感的引導,靈感即藝術直覺的范疇,將藝術直覺引導創作的靈感的關系,解釋成為是一種曾經積累的經驗伴隨著思維瞬間活動就更為貼切了。當視覺、靈感交織在一起產生類似化學反應的無規律發散思維時,這種純屬感覺類的活動在我們體內的那種反映,直接表現出人體接受外界傳來的、及發自體內組織和器官的刺激之特性,這恰恰就是人腦對事物的個別屬性的認識,具有直接性特點。這種視覺、靈感、感覺之間微妙的變化,始終是個體自身心理活動在貫穿著、鏈接著。是對過去、現在、未來存在的一種認識,這種存在是感官上個人對生活經歷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體驗與階段性總結。
二、先于思維的“感覺”
馬赫[3]把感覺推到人類思維的顯赫位置:“感覺是第一性的存在……”感覺是思維的推動力,它涵蓋哲學、心理學的研究范圍,無論是理性思維還是藝術思維,均源于本體對所接觸的事、物的直觀感覺,人們利用思維分析出的真理與荒謬,理性與藝術,都來自于感覺。關于理性思維的感覺和藝術思維的感覺,理性是科學性、可靠性、真理性,焦點是真;藝術是情感、感覺不再被懷疑,焦點是美。理性意義上的感覺,是走向一致。一接近事實,那么他就是單一的。真理的趨勢就是排除若干個錯誤的感覺,只保留一個正確的感覺。藝術思維意義上的感覺,是走向多樣。允許對一件東西可以有不同的感覺,一千個詩人就有一千個感覺。如果說我們欣賞作品的時候是帶著理性的情感去觀察,那么就意味著要去思考、去沉思,情感不能沉思,一沉思就不存在了,變得理性了,太認真的去分析作品就無法欣賞藝術。藝術創作中“感知”與思維的公式化關系但是我們在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又無法排除理性思維不間斷的占據我們的頭腦,這種情況下,如何去掌控本能的對藝術作品的感悟和理性思維分析的交織呢?面對一幅作品,我們首先要知道“藝術的創造首先是一種本能,它對自己的目的有充分的認識”。[4]這里的本能,應該理解為一種對事物或是物體感官認識的瞬間靈感出現的那種感覺過程,凡是藝術都根源本能,又體現為一種物質。因此,很多當代藝術都是藝術家們的“需求導致發現,觀念產生作品”,這種需求是作者內心、心靈、也可以說是心理需求。
三、感覺自然與思維形成
采取自然元素的創作,首要的行動就是深入自然,那不僅僅是行動腳步與視覺采集,更應思維緊隨。在自然與思維之間還有一個關鍵性角色的存在~感覺。感覺是思維的起點,是思維的絕對前提,因此馬赫關于“思維的第一性是感覺”的理論確定了其推動力的地位。關于藝術直覺的概念,是在藝術創作或鑒賞中,不經過邏輯思考而直接創作出或體驗到對象沒的本質的能力。意大利美學家B克羅齊認為:“直覺就是藝術活動,而人類的“知識有兩種形式,不是直覺的就是邏輯的”。既然直覺屬于知識的范疇,那么它具備即是本能又是邏輯的雙重性,所以,對于邏輯,“藝術不僅為我們展示物品,還有意義”[5]并不是矛盾的。
四、思維導向圖和假設公式組
創作需要程序[6],至少這種程序是建立在對以往的個人研究過程不足的總結和再實踐的記錄,所謂的天才也是“內心孕育思想的煎熬,精神的孵化是一個需要等待的漫長的過程;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徒勞無功的生產陣痛之后,才產下美麗的嬰兒---他是完全不應該得到神靈的饋贈,擁有難以言傳的完美”,無論是對創作具有強烈本能的天才,還是自始至終就兢兢業業研究藝術創作邏輯的的藝術家,一個人的觀念形成既來自于外部的刺激,也存在于內心需求的渴望,根據假設而去創造出未來那個看似偶發靈感的物,實際上是個體思維潛意識定向發展的實踐性必然結果,這里,我們所說的思維導向圖(MindMap)的存在,其功能即記錄靈感將發散瞬時思維進行先文字型索引后直接導向圖像形成的功能,創作中根據對所表現的題材進行研究分析時,需要引入思維導向圖,這種自發的行動是短暫的,需要不斷的獲得有效的經驗和體驗,來明確行動的目的性和最終結果,所有的陳述均是對思維導向圖和其并生、作為輔助性的創作原則~假設公式組的功能化體現。簡而言之,是假設公式組引導形成藝術創作的思維導向圖的最終確立。文與圖的共同交錯合作下,不同類型的假設公式組引導不同的思維導向圖,假設公式組的建立沒有數量的局限性,它是延展性的,在基礎性公式的引導下,根據經驗和實踐,我們可以依照個體的心理創作需求不斷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公式。西方藝術學院教育的特點具有研究性,一方面研究社會問題,一方面研究如何更好的把觀念轉化為藝術語言。強調要有命題創作的能力,其實就是信息收集,分析和轉述的能力、主張創新,不管作品怎么樣,先做一個不一樣的,并且創作的時候不想市場的需求。因此“藝術設計公式化教學法”力求在參考不同時期繪畫中“被提煉的視覺符號”來研究畫作作者的創作靈感與社會背景為基礎,加以假設命題的建立,來實踐“類似化學公式般的‘創作公式’”論證出最終結果-藝術創作思維公式化的驗證。如何將這種感性創作源動力用公式的方式揭示出來?即運用假設命題,根據實踐目的、虛擬實踐假設、遵從實踐原則、將創作元素加以解構再設計重構的固定創作過程(創作公式),假設公式中創作必須所遵循:假設建議、假設目的、假設公式、假設方法,依據這些基本模式將通過分析其他藝術作品,提煉出的帶有個人視覺意義的概念符號,并重新生成新的作品,這就是藝術創作思維公式化的產物。我們通常說的藝術評論,在此類作品的實踐創作過程中,其設計“語言”在實踐表述上的現實意義,是無需用語言來描述的,作品的自身內部的自我評價(藝術表現形式)高于外部評價(藝術評論),利用假設公式來挖掘作品創作原動力,是這個公式的主要目標,有利于分析外援作品,也有利于自身作品的意圖闡述。總之,理論與實踐始終是貫穿著當代藝術創作的主旋律,對于創作,我們提到人類的感知系統時,無非是對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等的物理性概念的闡述。當進行整體藝術創作時,首先是通過視覺去感知“物”,用直覺來覺察物體的本體、時間、空間來進行感官性分析,包括瞬間意念的靈感產生,接下來是理性思維過程,從而所產生的對“物”的個人情感化處理,最終轉化為藝術作品這種表現形式,這些均是藝術創作的主要源泉。也就是說:創作過程中,不同個體根據對創作素材的“視覺感悟”這個感性的感官直覺,有邏輯性的,把對物的認識,總結成不同的具有思維的、概念的、公式化的現實可視作品。
參考文獻:
[1]《藝術是可以教的》謝森.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11月
[2]轉自《我在外國學藝術,到底學了什么》@美術教育聯盟2016.07.31
[3]恩斯特馬赫(ErnstMach,1838-1916),奧地利物理學家、哲學家,經驗批判主義的創始人之一
[4]《藝術中的理性》喬治:桑塔亞納[美]張旭春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7月
[5]黑格爾.(1770-1831)德國近代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代表、政治哲學家。
[6]達尼爾。達內提[法]巴黎第八大學當代藝術學院教授、當代藝術家、藝術評論家、哲學學者
【藝術創作中“感知”與思維公式化關系論文】相關文章:
玻璃藝術創作中的樸素審美論文08-05
數學學習中兩種思維的關系2000字論文06-20
淺談定勢思維與創造思維在數學教學中關系06-11
藝術創作中的形式與符號語言選取論文10-23
年畫藝術創作的論文08-04
也談語言和思維的關系藝術論文05-07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思維訓練論文05-30
當代陶瓷藝術創作論文07-12
數字媒體藝術創作論文10-18
關于論文寫作中的批判性思維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