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現代藝術設計創新源泉論文
摘要:陶藝裝飾是現代陶藝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態。創作者從自然界中獲取靈感,融合陶藝裝飾設計元素發展歷史,具有充沛的創新動力。陶藝裝飾與現代藝術設計相結合,二者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關鍵詞:現代藝術設計陶藝裝飾
在現代陶藝創作中,陶藝裝飾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陶藝有著幾千年的發展歷史,是人類發展史中重要的藝術表現形態之一,也是人類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表達方式之一。陶藝擁有優越的物質基礎和豐富的精神底蘊,設計師可以借助新的材料、裝飾手法、設計思路等形成不同形式的陶藝裝飾,從而豐富人們的裝飾活動,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新的創作途徑。
一、陶藝裝飾的源起
中國陶瓷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卓越的成就,早在幾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就開始順應事物的自然天性,賦予泥土新的生命,將其與火融合,創造出彩陶藝術。在不斷勞動中,遠古先民經過形象地加工,利用裝飾語言將不同的事物變成具有象征性、喻義性的物象,顯示出形式美,并合理地運用到陶藝器物裝飾當中,從而表達出對美的追求和向往,形成了極具藝術文化價值的彩陶裝飾藝術,這正是陶藝裝飾的藝術源頭。
二、陶藝裝飾的現代感進程
藝術源于歷史文化的啟迪和人類生活的進步。陶藝裝飾同樣源于歷史文化的傳統和人們生活的積累,有著獨特的、新穎的、質樸的藝術情感表達形式,這些均反映了陶藝裝飾創作者在生活中追求創意的源泉、探尋設計的靈感。在陶藝創作時,陶藝裝飾的各種表現手法都有特殊的感染力,形成了陶藝特有的藝術語言。它與現代設計風格的緊密結合,處處展示出驚人的特性,特別是在現代手工藝設計、產品設計、服飾設計中的廣泛運用,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和文化意識。另外,中外陶藝創作因民族文化不同,情感表達也不同,但是在陶藝裝飾的精神內涵上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影響。陶藝裝飾在各種藝術理念的影響下形成了風格迥異的藝術表現形態,展示出現代陶藝作品的民族魅力,在現代社會有著不容忽視的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
三、陶藝裝飾是現代藝術設計的源泉
1.大眾化的設計需求
人不僅有物質需求,更有精神需求。裝飾是人們內心對美的渴望與追求,并不是對產品功能結構的改變。因此,現代陶藝家在創作時會注入更多大眾化、人性化、現代化的設計理念,在豐富陶藝造型、視覺感受、陶藝裝飾需求的同時,與時代審美需求吻合,滿足了根源于人們內心的精神需求。
2.藝術化生活方式的代表
裝飾作為一種精神產物,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審美心理功能。現代藝術設計中陶藝裝飾的傳承與發揚,對表達當代人的感情,營造出現代的藝術化生活方式,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陶藝裝飾在傳承過程中解讀傳統文化,融合各民族的鮮明特色,是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發揚,更重要的在于它還是精神價值的載體,進而啟發、引導現代人的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
3.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體
早期的陶藝裝飾因受科技水平的限制,手工匠人借助簡單的工具和技法體現創作意圖,將思想意識、美感表現、技術特點與不同的物質材料之間的關系建立、滲透在每一件作品中。隨著社會的進步、技術的發展、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現代陶藝裝飾對材料、工藝的選用余地更大,但依然脫離不了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原則。所以,研究者必須以更鮮明的藝術理念引導其發展方向,將新技術融入陶藝創作,豐富陶藝裝飾手段,引起新的創作意識的轉化,從而求得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
4.原創精神的典范
現代陶藝家對新鮮事物的青睞,逐漸演變成積極的探索與創新活動,滲透著新穎的設計思想,表達出設計的自由性,藝術表現遠大于工藝技巧。作為一個有生命力的文化載體,陶藝裝飾汲取了各種藝術元素,不僅在繼承中勇于突破,而且不斷追求多元化、個性化的表現形式,同時,現代設計理念也凸顯了陶藝創作的原創精神。
結語
在人們熱衷于追求美與創新的今天,陶藝裝飾也彰顯出特有的生命力,擁有豐厚的文化積淀。它是中國文化精神滋養的藝術遺產,是對人們心靈的慰藉、人文的關懷,是人們表達情感、追求趣味的方式,融入了真實的創作體驗。陶藝裝飾手段的多元化發展,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充足的養料,為現代藝術設計帶來更多的多變性和神秘感,更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創新的源泉。
參考文獻:
[1]朱德梅,董艷.淺論現代陶藝創作中傳統陶瓷裝飾元素的應用.山東陶瓷,2017(8).
[2]李婷.現代陶藝裝飾語言探究.山東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3]趙良.淺析現代陶藝創作設計中審美語意的表現.江蘇陶瓷,2014(2).
【現代藝術設計創新源泉論文】相關文章:
現代藝術設計的多元化論文06-12
現代平面藝術設計的視覺語言研究論文07-26
關于創新實踐教學藝術設計的論文10-14
報紙編輯現代意識的深化與創新的論文08-20
淺談吉祥文化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論文08-07
現代建筑藝術設計發展研究論文07-21
淺談現代企業物流管理創新的論文09-17
關于視覺傳達藝術設計創新設計理念論文07-30
藝術設計的論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