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策略的轉換與實踐論文
【摘要】文章針對目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藝術史論課教學中出現的缺乏吸引力、教學模式僵化等現象,提出教學策略的轉換,即由“教導性”教學轉換為“發展性”教學,教學目標也由“知識輸出”轉換為“研究思維培養”,并提供了“發展性”教學中各教學環節的具體操作方法。
【關鍵詞】藝術設計專業;藝術史論課;教學策略
藝術史論課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通常是必修的基礎理論課,也是一門比較難教的課程。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相對于史論課的講解來說,學生更看重動手技能的學習;另一方面,學生入校時的文化課分數普遍不高,文化基礎薄弱,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高校藝術史論課的教學還走以往“滿堂灌”的路子,勢必很難取得較好的效果。筆者從事藝術設計專業的藝術史論課教學多年,主要承擔的課程有中外美術史、中外工藝美術史、中外建筑史、中外園林史等。為了使高校藝術史論課的教學跟上新時代,本文提出轉換教學策略的思路。
一、教學策略:由“教導性”教學轉換為“發展性”教學
按照傳統的教學習慣,藝術史論課的教學大多是“教導性”教學,即教師在教學中占主動地位,多為講述藝術史內容、傳達藝術事實、提供正確答案,重在知識輸出。在課堂上,教師的“講”很重要。當學生總是處于被動聆聽者的角色,部分學生會在無意間依賴教師的督促,因為教師掌握著教學的主動權和學生所需要的信息!鞍l展性”教學則強調教師是一個引導者,而學生才是學習的主動者與積極參與者。在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治學方法來更好地完成學習。教師不再是提供正確答案,而是要提供“好的問題”,并重點關注學生研究思維的建立和發展。每個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是他們自己的責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應依賴教師的教導。一般情況下,教師不會去修正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去發掘答案。為了確保學生能真正學到手,除了要求學生用心聽講外,練習、作業、考試與課堂教學同等重要。
二、教學目標:由“知識輸出”轉換為“研究思維培養”
發展性教學的教學目標是最關鍵的要素,它決定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一般情況下,高校的藝術史論課教學都以知識輸出為主,即以教授藝術史知識為基本目標,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藝術現象、藝術作品等產生和發展的規律,提高審美能力。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一般都會旁涉文化、習俗、哲學、宗教等方面的內容,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這種教學目標固然沒錯,但在當今時代,通過各種電子媒體獲得知識已經非常便捷,課堂上單純的知識輸出對于學生來說沒有新意,甚至沒有必要。在這種情形下,教學目標由知識輸出轉換為“研究思維培養”勢在必行,其優勢在于:第一,符合大學生人才培養的發展規律。按照我國應試教育傳統,知識輸出型的理論課教學很容易被看做是中等教育的延續。盡管課程更專業、教師級別更高,但從教學本質來看,高校的課堂教學幾乎跟中小學的課堂教學沒有什么差別。唯有研究思維培養才更符合高校的人才培養規律。中小學大多沒有研究思維培養的意識,以致學生到了大學甚至研究生階段,依然非常缺乏研究思維。大學生最基本的素質是具備獨立學習和問題研究的能力。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是藝術設計創作和創新的基礎。藝術設計專業課以技能培養為主,不注重研究思維的培養;而在藝術史論課上,研究思維培養卻可以貫穿整個課程,學生可以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藝術的發生、創作和發展過程,并由此提高學術研究意識。第二,符合“用較少的課時,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的要求。一方面,在大多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專業課時量占較大的比重,而作為基礎課的藝術史論課一般課時安排較少,通常是在大學一二年級開設。在目前一般大學的低年級基礎課教學中,英語、體育、政治、中國近現代史等必修課程往往占據一學期的主要學時,這樣,留給專業基礎課的課時就非常有限。另一方面,藝術史的廣度和深度是無限的。在有限的課時里,所教授的內容要涵蓋中外藝術史的大部分知識是有難度的。知識輸出型教學重在知識的教授,因此“獲得多少知識點”就成了教學效果的一個評估指標,而有限的課時是這個教學指標的瓶頸。研究思維培養導向的教學則可以輕松化解這個難題,因為學生對研究方法的掌握和研究思維的建立,可以使知識的獲得、選擇與利用變得長期有效。第三,符合基礎理論課教學和專業設計實踐結合的要求。高校課堂教學不能僅局限于知識和技能的教授,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更應培養學生成為具有獨立研究、思考和創作能力的人才。研究思維培養導向的藝術史教學,可以從藝術、歷史、文化、政治、宗教等多維度出發,幫助學生成為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進而成為有獨立創造能力的設計師。
三、教學實踐:教學各環節的改進
。ㄒ唬┙處熃淌诜椒ǖ母倪M
在發展性課堂教學中,教師從課堂的主角身份轉變為課堂的引導者和支持者。教師無需在意自己講得有多好,而要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的思維和潛能。碰到針鋒相對的討論或問題時,教師在教學心理上不是要用自己的權威去壓制學生,而是要以謙卑與寬和的心態,激發其展開更深入的思考。在具體的教學手段上,教師應力圖做到以下五點:第一,教學語言口語化,盡量使用易懂易記的語言講解枯燥難懂的學術內容,讓學生把握藝術史的整體脈絡與課程重點;第二,注重圖例分析,訓練學生的記憶能力與觀察分析能力;第三,多采用問題啟發式教學,以問題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并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重點掌控能力和問題研究能力;第四,運用藝術史上藝術作品的古今、中外對比,提升學生對藝術史的整體理解與融會貫通的能力;第五,強調學有所用,培養發散思維和設計思維,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其設計創作能力。
(二)學生的課堂講解與分享
學生在課堂上以PPT課件形式進行講解和分享是課程設計的一個必要環節。在筆者的教學課堂上,筆者負責教授藝術史的整體內容,而學生負責講解藝術史上的一個知識點,即某時期的某個藝術流派,或某位藝術家作品的分析。學生的講解不僅能反映他們在課外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學習效果,也能夠使他們加深印象與發現問題。對教師而言,根據學生的講解情況,可以補充教學內容、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這樣即使是一名教師教授不同班級,也可以掌握每個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此外,有的學生學習態度認真,在課外下了大功夫,他們所呈現的講解內容往往非常豐富,對其他同學也能起到積極的激勵作用。對于學生的講解有幾項基本的要求:首先,學生選擇的講解內容要與教師的教學進度保持一致,要在課前先掌握這些知識,杜絕講解時照念大段文字;其次,學生在學習和講解的時候,必須從一個問題出發,把握一個中心,所講解內容不求多,而求重點突出、思路清晰;最后,鼓勵通過簡短的視頻資料來豐富所講解的內容。
(三)課外考察
鼓勵學生課外進行各種實地考察,如參觀博物館、藝術館、藝術院校的展覽館、藝術區畫廊等。課外考察的要求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考察前和考察后的學習研究工作。以學習中國園林史的學生考察頤和園為例,在考察前應閱讀教材中關于頤和園興建與演變的歷史,掌握各時期的園林規劃平面圖,并觀看一些關于頤和園的視頻。二是有主題地進行考察。以學習中國建筑史的學生考察北京故宮為例,可以有意識地重點考察故宮的規劃布局與主軸線設計、建筑中的倫理規制、宮與殿、大門和門院、屋頂與脊獸、建筑與花園等;三是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提交考察報告。學生自由選擇一個能表達自己研究思路的思維導圖,根據教材內容和網上的輔助學習資料,結合具體考察經驗與實地照片,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反映課外學習研究與考察的結果,如需要也可以配上自己手繪的圖例;四是根據考察和研究設計創作方案,畫出草圖或實際效果圖。
。ㄋ模┱n程考核
按照高校理論課的教學要求,藝術史論課的考核應是提交論文報告,但真正潛心于撰寫研究報告的學生只占少數。筆者經過多年課程考核的實踐與總結,發現以閉卷的形式進行考核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雖是閉卷考試,但試題的設計不是傳統的選擇、填空、名詞解釋題等。試題應是一個大題,側重于考核以下三點:一是注重學生對教材范圍內的藝術史綱要的掌握,要求學生能掌握藝術史的主要脈絡,并進行藝術古今中外的對比;二是能用藝術史的眼光來分析當代藝術的問題;三是能從所學知識中有所領悟,并應用到自己的設計創作中。通過課程考核的特別設計,能督促學生從宏觀上把握藝術史的發展脈絡和重點,并從學術研究的層面來思考藝術的問題,同時有助于開發藝術設計的創作思維。
(五)網絡課程
藝術史論課程可以配套建設網絡課程。如果教師在不同的學期教授不同的藝術史論課,并建設有相應的網絡課程的話,這些藝術史論課程可以在網絡上構成一個課程體系。如筆者建設有中外工藝藝術史、中國建筑史和中國園林史的網絡課程,這些課程的教學資料可以在網絡上共享,互為補充,不僅能提供課堂教學的基礎資料,也為學生的課外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每個個體都有與眾不同的生命力,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藝術創作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作為藝術史論課的教師,在學生打基礎階段,通過教學策略的轉換,可以成為學生潛能的挖掘者、思維的啟發者和創作成長的引導者。
【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策略的轉換與實踐論文】相關文章:
高校舞蹈教學策略與改進措施論文07-02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平面構成的形態論文11-19
護理專業實踐教學策略論文11-16
高校藝術設計校企合作模式研究論文11-28
藝術設計專業風景寫生實踐教學論文05-25
實踐課程教學環境藝術設計論文12-04
藝術設計的論文11-28
藝術設計作論文01-01
實踐為主的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分析論文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