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探我國戲曲服飾的藝術性
一、中國戲曲服飾的介紹
在中國戲曲服飾中,服飾稱“行頭”,是從屬于中國戲曲表演藝術中的戲曲服飾,是從生活中加工提煉而成的藝術化服飾,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某種程度上類似于歷史生活服飾又并非歷史生活服飾。中國戲曲服飾憑借服飾的藝術性,為戲中人物的塑造,劇情的發展,情感的表達提供了橋梁。
近代戲曲演出團體,都設置了一定規模的服飾。如陜西、河南、湖南等地方劇種的戲班劇團,對服飾進行分箱管理,分為大衣箱,二衣箱,盔頭箱和刀槍把子箱四箱,另外還有撿場箱或臺雜箱。大衣箱以裝文戲服飾為主,兼裝部分樂器,主要有各色蟒袍,官衣,褶子,帔,開氅,裙子,宮裝,八卦衣,雪衣雪帽及和尚衣,太監衣等;樂器主要是裝文場小樂器,如胡琴,三弦,嗩吶,笛子以及小鑼,云鑼等。此外還裝放牙笏,素珠,扇子,桌圍,椅褡,門簾,帳簾等。某些劇種的戲班另設有褶子箱或褶子盒,二衣箱以裝武戲服飾為主,也兼裝部分武場樂器,如大鼓,大鈸等,武戲服飾主要有各色靠子,靠旗,袍子,馬褂,鎧,兵勇背褡,長龍套衣,打衣,水衣,犯衣,彩褲,夾襯,棉襯,打帶(大帶,鸞帶),護領,布襪,靴鞋以及旗,傘等?^箱:內裝盔帽,髯口及頭上裝飾,戲曲盔帽相當龐雜,各劇種稱呼也不盡相同,總共有幾十個名目。有些劇種分文,武兩箱,武箱以裝硬頭盔為主,典型的有帥盔,霸盔,幞頭,中軍帽,紫金冠,二龍叉等;文箱以軟巾帽為主,典型的有公子巾,方巾(分高,矮),道巾,老人巾,和尚帽,太監帽以及帝巾,皇帽等。另有一些介乎文武軟硬之間,如相貂,紗帽(分文,武,尖,團),耳幞紋,羅帽(分文,武),包巾,扎巾,鳳冠,額子等。髯口有白,青,麻滿,白,青,麻三,紅,青一字龍,紅,青,麻扎,白,青,麻吊,青一片瓦,青八字須,鼻須等。頭上裝飾有翎子,狐裘,蓬頭,披發,打發,散發等。另外還裝有各種面具,如加官臉子之類。
二、戲曲服飾的藝術性探討
(一)戲曲服飾的規定性藝術
戲劇服飾的規定性是演員演戲時的穿戴要求,即演員或者角色在扮演舞臺人物時所遵循的穿戴規則。服飾穿戴規制嚴格,劇中各種人物角色其穿戴都有定例和規制,“寧穿破,不穿錯”就是說戲曲服飾的規定性要求穿戴者與飾建立穩定的類型對應關系。戲劇服飾的規定性也側重于人穿著服飾的行為,要求穿著行為必須符合規則,因為服飾的穿著規則是經過歷代觀眾和演員共同努力才形成的約定俗成的共同認知,從而這也對戲劇服飾的穿戴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如舞臺角色劉備,關羽,張飛,他們因人物性格不同所著袍裝顏色各不相同,通常是劉備穿黃色袍,關羽穿紅色袍,張飛穿皂色袍。整體形象鮮明,色彩對比強烈。不僅豐富了人物性格,也裝飾角色的個性形象,美化舞臺。
特殊飾物的佩帶也有一定的規定性。戲劇服飾款式的規定性一般是由部件服飾規定性引起而以整套服飾的整體規定性表現。戲曲服飾除了講究大方面之外,還注重戲曲服飾的細節,冠飾、佩物都有等級之分。在戲曲中有30多種盔頭,但是只有在社會上有地位的人才有盔,如上層社會中女子所戴的雞盔、鳳冠等,百姓象征的巾,如扎巾、小生巾等。當然,戲曲服飾穿戴規范并沒有條文規定,只能在實際演出中進行分析研究,服裝的款式、質料、花紋、色彩等在在穿戴規范中是交織在一起的,要根據劇中人物的社會地位、性格品質、生活環境等多方面來進行判定?偟膩碚f,通過戲曲服飾的形態、花紋、色彩的規范,有利于觀眾對戲曲人物的理解,在加深人物形象刻畫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在戲曲服飾款式上,我們可以根據人物角色可分為公子戲裝、帝王戲裝、武將戲裝、平民戲裝等類型。
此外,中國古代的戲臺結構也是促成戲劇服飾規定性的主要條件。中國戲曲舞臺的露臺之獨特性,造就了中國戲劇獨特的演出模式,這種演出模式要求演戲必須照顧到各面的觀眾。從而在服飾方面,它要求演員的服飾能夠讓觀眾有一目了然之感,即使只看背影也知道演員的角色。因此在戲劇服飾這種規定性是演員和觀眾通過長期的交流,在一種怎樣穿和穿什么才像的一種共同認知心理模式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是戲曲成熟發展的一種表現。
在規律藝術中存在有很強的裝飾性特點,即戲曲服飾能夠美化其所依附的戲曲角色以及戲曲角色表演的戲劇舞臺,作為一門成熟的表演藝術,戲曲不僅是扮演角色的藝術,而且是表演角色的藝術,戲曲服飾作為戲曲中的重要藝術表現形式當然也不例外,戲曲服飾憑借和依賴其制作工藝的變化和發展,不斷創造出新形象來美化角色,美化舞臺,體現出其強烈藝術性,從而給觀眾以視覺美的享受。
(二)戲曲服飾的律動藝術
戲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的表演藝術,因而在戲曲藝術創造過程中,舞蹈成分很重。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戲曲服飾適合了觀眾對其載歌載舞的需求,發展出一套獨特表演方式。演員舞蹈形體動作與戲曲服飾一起飄然舞動,構成渾然一體的流動感和律動美,以鮮明的表現力賦予舞臺形象造型美,從而成為利用服飾給戲曲增添了新的美麗。
戲曲表演的四大基本功就是唱、念、做、打。戲曲也正是通過這四類表演手段來表現舞臺形象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一種綜合歌舞表演,通過歌舞把戲劇內容表現人物形象,揭示戲劇沖突,將人物性格與時代背景有機結合起來。王國維說:“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古代戲劇與歌舞之間的密切關系。其中在人物裝扮角色,塑造舞臺形象的過程中,戲劇服飾的舞動性,律動性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在戲曲表演中,戲曲演員通過各種如甩發功、翎子功、髯口功、水袖功等手段來表現人物心理,角色特征,舞蹈動作和曲調都是前人創造的,是由歌舞表演特性決定的,具有一定的表演程序與藝術性。
戲曲表演要由相應的服飾來配合和襯托,演員通過跳躍、屈伸、回旋等富有節奏韻律的動作,使服裝產生飄逸、搖擺、翻飛等形式美感,也使觀眾對戲曲服飾感受到了服飾所帶來的視覺沖擊力。盔帽上的絨球,鳳冠上點翠、珍珠,這些裝飾物在演員表演動作的過程中,進行律動,其顫動性極其講究,通過它們或隱或顯地抖動,把演員或恐懼或喜悅的心理在情緒外化觀眾面前,推動戲曲情節的發展,表現出服飾律動中的藝術性。
舉例來說,戲衣中的水袖就是通過變形夸張的設計手法,把袖子加長加寬,使其舞起來極其纏綿依依,行云流水,從而表現出劇中人物的隱藏實感。當演員要表現角色高興時,演員可以向上摔開水袖,而由于水袖長而柔軟便在空中形成一個個波浪形狀,而當演員要表現角色痛苦的心情時,便可向下抖開水袖,此時水袖便形成了一個個很小的波紋,演員一般外穿大袖舞衣,內襯長袖舞衣,表演前把長袖重疊在大袖中,表演時突然伸出,取得出人意料的舞臺效果。
“翎子”是由原始人狩獵時頭上所插的羽毛逐漸演變為戲劇表演服飾中的一個重要頭飾之一,也是一種極其具有舞蹈性的戲劇服飾。如在《呂布戲貂蟬》一戲中,呂布用翎子戲貂蟬,通過翎子很好的表現了呂布的內心和人物性格。在清代的官服中以插翎子來顯示官品的高低。冠的兩邊插上翎子能夠顯示戲劇角色的身份的貴賤或勇敢品性,在戲曲《三戰呂布》、《連環計》中呂布戴三叉冠,冠上就插有翎子,來顯示呂布的勇猛。
再如“靠”也是戲曲服飾中的大件服飾,它造型別致,與古代“深衣”相似,具有莊重大方的特點,在演員做飛騰、旋轉等武打動作時,“靠”的前后片能呈現眼花繚亂的動態美。“靠”是一種既能體現武將角色特征又具有可舞性的武將服飾。“靠”具有莊重大方的特點,它能夠賦予人物威武的氣質,還可以夸張舞蹈動作。這種服裝靜則賦予人物以魁梧氣質,動則便于體現八面威風之感,體現了戲曲服裝的律動藝術性
中國古代戲劇服飾的律動藝術是伴隨戲劇對舞蹈表演的需要產生而產生,古代戲劇具有舞蹈表演的性質,這樣就對戲劇服飾產生相應的舞蹈性要求。戲劇服飾的律動性,就是指戲劇服飾有助于演員舞臺舞蹈表演的性質。舞臺上演員的舞蹈表演需要戲劇服飾的配合才能表演的更加完美。另一方面,戲劇服飾的舞蹈動作適宜,有助于演員塑造完美的角色形象。戲劇服飾的律動藝術也在服飾款式、色彩、質料等部件材料中,通過演員的表演表現出來。
(三)戲曲服飾的造型藝術
戲曲服飾在造型上極具藝術觀賞性。它應用中國民族特色的色彩、圖案以及制作工藝等手段,讓戲曲服飾更具有獨特性,并突出舞臺整體效果。
戲曲服飾繼承了中華民族藝術中的裝飾色彩方面的傳統,色彩傾向鮮明,用色大膽,既講究色彩的和諧,又注重強烈的對比。在色彩的運用中,黑白兩色由于其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美感,得到極大使用。
用圖案的規律來對角色行當的身份、地位和性格進行規范,是戲曲服飾造型圖案的一種表現形式。如皇帝用團龍來表現尊貴,皇后和貴妃用的是團鳳,太后則用團龍鳳。此外,由于人物的年齡、身份不同,所用圖案造型也有很大不同。在圖案的設計上,遵循對稱美,通過對稱在服飾圖案中的應用,達到符合人們審美的要求。其次,利用反復、律動所造成韻律感使的形式美的體現更加突出。通過夸張擴大圖形的面積,體現統一的美感,同時還可以有利于增強動感,來渲染舞臺氛圍,通過戲曲服飾表現戲曲藝術性。
三、結束語
中國戲曲實質上是演員在舞臺上通過自己的唱念做打功底來塑造鮮明形象人物角色的過程,在這個表演過程中演員的舞臺表演動作非常重要,通過戲劇服飾等塑造人物形象,凸出人物性格以及推動情節發展。觀眾還可以從演員所穿的戲曲服裝上來識別演員所扮角色的喜、怒、哀、樂,并從中感受到戲曲本身給人們帶來的獨特藝術魅力。在戲曲的藝術發展道理上,觀眾和演員的在長期互相認識的過程中形成了共同的心理認知,從而給戲曲的服飾帶來了規律藝術以及律動美感。
【初探我國戲曲服飾的藝術性】相關文章:
我國企業跨國并購后的整合初探05-20
批評的藝術性運用分析06-14
批捕聽證程序初探08-15
提高生物成績初探08-13
內部審計與ERP初探06-09
內部控制審計評價初探06-03
中國公物立法初探04-29
C語言教法初探05-19
柏拉圖人生哲學之初探05-05
初探高職藥學教育改革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