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學習風格與獨立學院的英語教學論文
論文關鍵詞:學習風格 獨立學院 大學英語教學
論文摘要:學習風格是語言學習中個體差異的表現形式之一,受到了研究者和a英語教師的廣泛關注。文章綜述了學習風格的理論、學習風格的類型后,提出了獨立學院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根據學生具體的學習風格來確定教育方法。
一、前言
近年來在二語習得領域,學習者的個體差異越來越引起研究者的興趣。學習者的個體差異表現在很多方面,其中“學習風格(learningstyles)”尤其引起了研究人員與教師的極大興趣。學習風格對英語教學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只有基于學習風格,我們才能設計相應的語言學習策略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對于獨立學院來講,學生普遍存在入學起點低、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動機不明確等問題,因此大多數學生的英語水平較低。要想提高他們的綜合英語能力可能更難,一定要找到一個合適的途徑,才能使他們的英語水平得到提高。為此在獨立學院英語教學中教師有必要首先明確學生的學習風格,教會學生采用相應的學習策略,從而真正提高其英語水平。
二、學習風格理論
(一)學習風格定義
學習風格的研究屬于學習者個體差異研究范疇。研究的最初目的是了解和探討學習者個體差異,尤其是學習風格的差異與外語學習差別之間的聯系。自20世紀60年代HerbertThelen首次提出“學習風格(learningstyles)”的概念以來,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學習風格的理論和模式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研究。
從學習風格的構成要素來看,有人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穩定的行為表現方式。比如Dunn夫婦(1975)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集中注意并試圖掌握和記住新的或困難的知識技能時所表現出的方式。這種方式受周圍環境、自身情感特征、生理特征及心理傾向的影響。而Keefe(1979)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對學習環境的感知和認知方式,以及對學習環境作出的反應和與學習環境相互作用時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傾向性的方式,這種方式具有相對的穩定性。Claxton和Murrell(1987)曾經形象地把學習風格的構成比作是“洋蔥頭”:學習者最基本的性格特點構成了學習風格的核心,他們的信息處理特點是第二層,社會交際特點是第三層,而對教學方法和方式的偏愛傾向則是最外面的第四層。越是核心的層次越有穩定性,而越朝外的層次則越容易發生變化。
有人把認知風格看作是學習風格。比如,Reid(2002)將學習風格定義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所采用吸收、處理和儲存新的信息,掌握新技能的方式,這種方式是自然的、習慣的,不會因為教學方法或學習內容的不同而發生變化。我國學者程曉堂(2002)認為,學習風格既是學習者在認知方式過程中識別、處理、存儲、提取信息的方式,也是學習者解決問題時的出發點。
有人認為學習風格是一種學習方式。比如,Oxford(2003)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在學習一門學科、習得語言或解決難題時所偏愛的學習方式。
還有人把學習風格界定為學習策略。比如,Pask(1976)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喜歡采取某種特殊的策略的傾向。我國學者譚頂良教授(l995)綜合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這兩個因素把學習風格定義為:“學習者持續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征的學習方式,是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的總和。”
筆者認為,學習風格有別于學習策略。學習策略指的是學習者為了促進語言學習而運用的某些特殊的方法和手段,是學習者獲取、存儲、提取和處理信息的方法和步驟,是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所采取的整體性的策略。Reid提出,學習策略是學習者有意識地運用的一種外在的促進學習的技能,這種技能是可以教授的,通過培訓使學習者得到掌握。而學習風格則具有內在的特點,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往往是潛意識在發揮作用。學習風格是理解和吸收新的信息的基礎,學習者可以辨認和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傾向,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了解和操練各種學習策略來擴展自己的學習風格。
(二)學習風格類型
在學習風格的分類方面存在一些混亂,由于分類基礎和范疇的各不相同,相同的概念往往具有不同的表述。但根據其性質和表現形式大致上可以作出如下劃分:一類是“學習的感知模式”(perceptuallearningmodalities或sensorylearningstyles),這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一般認為學習者有四種基本的學習感知模式:視覺型(visuallearning)、聽覺型(auditorylearning)、體驗型(kinestheticlearning)和動手操作型(tactilelearning)。也有研究者把體驗學校模式和動手操作學習模式合二為一,稱之為“觸覺學習模式”(hapticlearning)。視覺型的學習者通過視覺刺激來接受新信息,對他們來說,通過觀看的渠道來學習會感到特別輕松且效果較佳。聽覺型的人依賴聽覺刺激來學習,他們喜歡聽講座、與人交談。觸覺型的學習者喜歡通過可觸及的實物來學習,比如寫、畫、做模型和實驗等。而動手型的學習者喜歡全身心地投入到某種學習環境中。
從心理認知方式的角度出發,心理學家Witkin根據學習者對學習環境的依賴程度將學習者分為“場依存型”(fielddependence)和“場獨立型”(fieldindependence)兩類,這在學習風格的各個維度中研究得最多、影響力最大。他認為“場”指的是周圍的環境,凡是在認知方式上依賴外在參照,受外在環境影響較大者屬于“場依存者”。反之,則稱之為“場獨立者”。心理學家探討的是信息處理方式,在語言學習的表現方面,一般認為“場依存型”學習者受學習環境影響較大,喜歡和人交往,屬于感性型學習者。這種學習風格有利于口頭語言的交際,也比較容易獲得自然語言輸入。而“場獨立型”學習者在學習上獨立性較強,屬于分析型學習者,具有較好的推理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類學習者在正規的課堂學習中具有一定的優勢,因此在高級階段,特別是閱讀和寫作方面表現更為突出。以認知方式為基礎,學習風格還可以分為“分析型”(analytic)/“綜合型”(global),“審慎型”(reflective)/“沖動型”(impulsive)。
從學習者的情感和性格因素的角度來看,還可將學習風格分為“內向型”(introverted)和“外向型”(extroverted):內向型的學習者比較寡言,喜歡獨立思考,做事深思熟慮;外向型的學習者則相反,愛說話,擅長社交,但容易沖動,他們學語言時可能樂于做大量的口語練習,但對需要獨立完成的筆頭練習可能會覺得困難。此外,還有以“分類寬度”(categorywidth)和“歧義容忍度”(toleranceofambiguity)為基礎對學習風格進行分類。
三、學習風格與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方面學習風格在本質上是一種中性的東西,不存在“好”與“壞”的區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風格,也有自己學習風格的長處和局限性。因此不應該將學習風格分為對立的兩級,學習風格的差異往往是“度”的差異。另一方面,學習風格是一種自然的感知、認知和情感上的傾向,具有相對穩定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語言教學實踐中充分考慮這一因素。但是這并不是說學習風格不可改變。事實上,學習者可以通過學習策略的操練和運用,擴展自己的學習風格,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自己的學習風格。 全球化語境下的英語教學對英語教師和學習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兼顧課堂英語教學的群體性和學習者英語學習的個體差異,成為每位英語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的嚴峻問題。在我國現有的獨立學院教學條件和課堂教學模式下,要實現學習風格和教學風格完全匹配似乎不大可能。相對而言,由于獨立學院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能力偏低,英語成績優秀的學生較少,他們的學習風格不具有特別突出的特點,而且事實上我們也不能要求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兼顧每位學生的學習風格。但是,獨立學院的英語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學習風格在英語教學中確實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正確對待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學習風格偏好,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有助于學習風格和教學風格適配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在英語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目前在英語教學方法方面經常談到的一個話題是“以學生為中心”。但是怎樣才是以學生為中心?如果簡單地把“以學生為中心”理解為“把教師支配課堂的時間還給學生”是錯誤的,甚至會適得其反。“以學生為中心”并不是簡單地分配課堂時間。真正以學生為中心就必須做到:教師的教學不僅要涉及所教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應該以所教對象及所教對象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特點為基礎來組織教學的各個環節,實施個性化教學。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里中,教師居支配地位,幾十位教學對象一個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違背了語言習得的規律。而這個問題的解決途徑之一,就是在外語教學中引入“自主學習”(autonomouslearning)的概念和實踐,根據語言學習規律,充分考慮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和個人特點,充分發揮學習者主動積極的學習潛能,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具體而言,在獨立學院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多給學生留出一些預習任務,這些任務應是有一定難度的問題,然后讓學生自己通過網絡等各種手段去查找,查找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并根據材料分析并最終得出問題答案。當然在下次課堂教學中教師須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進行檢查,檢查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增強自主學習的自信心,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二)處理好學習風格與課堂教學的關系
教師要了解學習風格內涵與課堂教學的密切關系,充分認識到學習者學習風格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正確對待其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不同風格偏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從多個渠道輸出信息,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經常變換教學方式,盡可能適應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的需要。
(三)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
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自己認知方式的傾向,認識自己學習風格的優勢與不足,揚長避短,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同時通過有意識的訓練,進行學習策略方面的培訓,因勢利導,幫助學生根據不同的學習要求調整原有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風格,以應對在求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學習任務,最大限度地接受信息、獲取知識,在學習中揚長避短,增強英語學習效果。
四、結語
學習風格理論是教師了解學習者學習行為的強有力的工具,幫助教師找出學生英語學習中“低效”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指導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在獨立學院中,學生是教學鏈條中最重要的環節,教師只有關注學生、研究學生、了解學生,才有可能教好學生。獨立學院英語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有特色且又合理的學習風格,引導學生在發揮原有風格優勢的同時,逐步形成多面式、適應性更強的風格,使學習風格與教學風格有效結合,真正提高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譚頂良.學習風格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2]Keefe,J.StudentLearningStyle:DiagnosingandDescribingProgramme[M].RestonV.A.:NationalSecondarySchoolPriciples,1979.
[3]Reid,J.LearningStylesintheESL/EFLClassroom[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4]程曉堂.英語學習策略性[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2002.
[5]Oxford,R.Secondlanguageresearchonindividualdifferences[J].AnnualReviewofAppliedLiguistics,2003,(13).
[6]Pask,G.Stylesandstrategiesoflearning[J].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1976,(46).
【淺談學習風格與獨立學院的英語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談學習風格與獨立學院的英語教學10-01
淺探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09-10
獨立學院新生入學教育研究論文09-09
獨立學院資產管理論文10-21
獨立學院成人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淺談論文09-19
淺談小學英語教學論文08-14
淺談非裔文學獨特的音樂敘事風格論文08-18
淺談獨立學院學生英語學習現狀分析與教師進行學習策略指導08-28
淺談獨立學院國貿專業實務課程之設置構想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