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因素及應對策略英語論文
摘要:第二語言習得過程是外因(語言材料)和內因(學習者內在的語言習得機制)相互影響、相互推進的過程。本文將以英語學習為例,簡要分析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內在和外在因素,并探討相應的學習策略。
關鍵詞:行為主義觀點;自然主義觀點;相互作用觀點;語篇理論;語言習得機制
眾所周知,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包含著兩個重要的因素:語言材料和學習者。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第二語言習得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的關注。談及對語言材料和學習者的研究,語言學家們持有各自不同的觀點。這些觀點大致可以分為三類:行為主義觀點,自然主義觀點和相互主義觀點。行為主義者認為語言學習是刺激———反應過程,語言學習者只是一種產生語言的機器,而語言環境才是二語習得過程中最關鍵的因素。自然主義觀點以Chomsky的觀點最具代表性。他認為學習者天生就具有一種內在的語言習得機制,第二語言正是靠這種內在的語言習得機制而習得的,而語言材料只是激活內在語言機制的觸發器。
因此語言習得過程中最關鍵的因素是學習者本身,并非是語言材料。相互作用的觀點綜合了行為主義者和自然主義的觀點,認為二語習得過程是學習者的內在語言習得機制與為外在語言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一方面,學習者接受的語言材料限制了其內在語言機制的能動水平,另一方面,學習者內在機制對語言材料進行處理和分析的水平也決定了其所能接受的語言材料的難易程度。隨著對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接受第三種觀點:二語習得過程是內在和外在因素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基于上述第三種觀點,本文將分別從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方面,以英語學習為例,簡要探討二語習得過程中的學習策略。
一、語言材料與學習策略
二語習得過程也是語言材料不斷輸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要知道如何合理地選用語言材料,更應了解如何正確地輸入這些語言材料。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得不談及“語篇理論”。世界著名語言學家Halliday認為語言的結構本身就反映了其為之服務的語言功能,而交流是語言最主要的功能,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學習用第二語言進行交流來習得該語言。Hatch在語篇理論中也提出類似的觀點,他認為二語習得的過程類似母語習得的過程。而母語習得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習表達思想,與外界交流的過程。因此,可以將二語習得的過程看成學習如何進行交流的過程。
任何一次語言交流都是發生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并構成特定的主題,其中所包含的語言元素(單個詞、句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各種語言元素正是通過他們所形成的`有機整體和特定的語言環境充分地表現其含義,發揮其功能。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我們使用不同話語,其中的語言元素服從并服務于其所使用的環境。由此可見,語言與語境是密不可分的,學習語言材料不僅僅是學習單個的詞匯和句子,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在語言環境中使用他們,而這正是二語習得中最重要的問題。
以英語學習為例,語篇理論可以幫助我們解決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兩大問題:理解和記憶。大家可能會有這樣的體驗,我們可以很容易回憶起或記住某一事件或場景,卻不太容易回憶起一個不太熟悉的人。但是,通常我們可以通過回憶與此人相關的事或某一特定的場景而回憶起這個人。如果我們將單個單詞或句子比作某個我們極力想記起的陌生人,把與該單詞和句子相關的語境比作與陌生人相關的事和場景,那么單詞和句子所在的語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單詞和句子的意思和用法,而且可以提示我們在該環境下會出現什么詞匯和句子。例如,在熟人見面相互寒暄的場景中,我們就會立即想到“how are you?”或“how are things going?”等句子。英語詞匯中,一詞多義的現象非常普遍。很多詞匯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詞義又會有不同程度的引伸,此時語言環境直接決定了詞匯的意義。例如,“She has always been an idealist.So youcan understand why she turned down a good job offer to workamong refugee immigrants and low income groups after she gother degree in social studies.她一向追求自己的理想。因此,可以理解,她得到社會學學位之后,拒絕了一項很不錯的工作,卻到逃難來美國的移民中和收入低下的階層中去工作!本渥又,“idealist”通常被翻譯成“唯心主義”。但是,這段話中的她是致力于實現自己的理想的人,不是一味追求高薪工作、金錢和享受的人。可以把她稱為“理想主義者”或“追求理想的人”,但不是“唯心主義者”。根據實際情況,也可以說她是個“脫離現實的人”?梢,具體的語言環境使我們正確地理解了詞義,同時我們可以通過回想具體的語境記憶單詞“idealist”。
在一定的語境下,記憶和理解是相互交織,相互推進的。正確的理解有助于深刻的記憶,同時深刻的記憶有助于加深理解。
現實生活中許多同學將英語學習等同于單詞記憶,這使語言習得過程就變成了單調而枯燥的記憶過程,他們雖然記了很多單詞,但不知其“義”,更不知其“用”,這必然導致英語學習的失敗。隨著時代的發展,語篇理論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并被廣泛應用到教學論文" target="_blank">英語教學中。改版后的初中和高中英語課本增加了大量的情景對話,通過特定的語境不僅使學生習得語言材料的含義,而且是學生習得如何正確應用這些語言材料。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文化的產物,任何語言的發展都脫離不了其社會背景的影響,因為語言反映了特定的社會風俗、歷史事件、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等。所以,當我們將目光集中在某個特定的“小”語言環境中時,我們切切不可忽視該語言所在社會這個“大”語言環境,它對語言學習同等重要。
例如,中國人經常用“peasant”來指中國“農民”,但是英語中的“peasant”與漢語中“農民”所體現的意義并不完全相同。英語中的“peasant”多帶貶義色彩!缎戮庬f氏大學詞典》給出的一部分定義為“未接受過教育的社會地位低下的人”!睹绹鴤鹘y詞典》定義為“鄉下人,莊稼人;教養不好的人,粗魯的人”。因此,當我們用“peasant”來說明莫個人的身份時,外國人會認為我們不尊敬他們。此外,英語中有許多名詞和其社會歷史背景息息相關,例如,John Bull通常用來指“英國”,Uncle Sam指代“美國”;watergate源于“尼克松水門事件丑聞”,現在指“從事地下非法活動的人”?梢,文化是“大”語言環境,而語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就要求我們在語言學習過程中不可忽視文化社會背景知識的學習。
二、內在的語言習得機制與學習策略內在的語言習得機制著重關注學習者如何使語言材料從“Input”變成“intake”。
語言學家Faerch和Kasper(1983)認為中介語體系在形成過程中經歷了這樣三個階段:假說建立階段、假說測試階段和自動應用階段。
在假說建立階段,他們提出“簡化”和“推理”學習策略。簡化的過程是學習者通過原有的語言知識來理解新輸入的語言材料。例如,學習者可以通過“遷移理論(Transfer Theory)”,將新輸入的語言材料與母語相比較,找出它們間的相似點,借助母語的語法規律來理解并構建學習者自己的中介語言體系。
例如,漢語和英語在語法規律上雖然存在很大差別,但是它們在句法結構上卻非常相似。它們兩者都具有如下最基本的句子結構:主語+謂語,或主語+謂語+賓語。通過分析并應用這些相似點,學習者可以減緩二語習得的難度。此外,學習者還可以運用“推理”學習策略。語言學家Carton提出如下三個依據作為推理線索:其一,借助于已經習得的詞語和句法規律對第二語言材料進行推理;其二,借助母語和目標語間的相似點進行推理;其三,借助非語言材料,例如說話人和說話環境,來理解第二語言。但是,此時學習者所習得的語法規律僅僅只是個人的推斷或臆想,因此需要通過第二階段的假說測試來進行驗證。在第二階段,我們最常用的學習策略是錯誤分析法。學習者可以將自己所使用的中介語與正確的第二語言材料相比較,找出錯誤并分析,重新構造中介語的語法規則。在生活中。
我們應盡量尋找機會與以第二語為母語的人(native speaker)進行交流,不斷完善中介語體系。在自動應用階段,我們應分別加強語言形式和功能的練習。此時,我們更應該注意在特定語境下加深對語言材料的理解。第三階段恰好與語言材料的輸入前后呼應不謀而合,可見學習者內在的語言習得機制與外在語言材料的正確輸入最終也是息息相關的。
語言學習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不同的學習策略,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應盡量調動各種客觀和主觀的因素使之服從語言習得的規律。只要這樣,我們才能在第二語言習得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4.
[2]Hudson.Sociolin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Press,2005.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4]珘灣.英語學習之路[M].外文出版社,2005.
【論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因素及應對策略英語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