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高職英語教學中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
摘要:《高職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提出“以實用為主,應用為目的”的教學要求,突出了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也可稱為“社會文化能力”)的重要性。本文結合當前社會需求和高職英語教學的特點,探討了如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從而達到語言最終為交際服務的目的。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社會文化能力
美國教育家溫斯頓·布倫姆伯格曾說過:“采取只知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養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闭Z言與文化自古以來就是不可分割相互滲透著的。人類用語言創造了文化,文化反過來又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廣義上說,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政治經濟制度、宗教信仰、風俗人情的總和。而教學中,我們常把文化分為兩個層面:即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通常交際文化要比知識文化更直接地影響言語中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和跨文化交際。對文化所包含的這兩個層面的熟悉、掌握、運用程度,就是我們要探討的社會文化能力。
一、社會文化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國加入WTO以后,社會對涉外人才的培養數量和層次提出了更高要求,各行各業對外向型、復合型人才(既具有專業知識,又懂外語)的要求也愈益迫切。另外,高職教育也取得了較大發展。高職英語教學作為高職教育與社會需求接軌的一個重要環節,日益受到重視。但從目前高職英語教學的現狀來看,還存在眾多不足。例如:
1.高職學生入學成績參差不齊,英語基礎相對薄弱。據調查,英語高考成績在60分以下的學生只認識600個左右的基本詞匯,閱讀、聽說能力也比較差。大約有1/4到1/3的學生只能進行最簡單的日常生活會話。
2.高職英語教學的師資力量不是原來中專學校或中學里過來的,就是剛畢業的應屆生。教學方法不能適應高職教育的特點,事倍功半。
3.在現今的英語教學中,人們普遍忽視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認為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語言知識的傳授,沒有把文化滲透和學生的語用能力相結合。
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組織修訂的《高職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明確提出了“以實用為主,應用為目的”的教學目標。新的基本要求體現了以下特點:
1.高職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以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突出實際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
2.以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為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將語言基礎能力與實際涉外交際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滿足21世紀經濟發展對高職人才的要求。
3.為適應改革開放對涉外業務交際能力的需求,加強聽說能力的訓練以及加強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已成為高職外語教學的當務之急。
高職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用它來進行涉外交際,高職英語教學應加強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但是應用能力既可泛指應用語言的一般能力,更是指把語言運用到實際涉外交際環境中的能力。后者也可稱為“社會文化能力”!皯媚芰Α笔恰吧鐣幕芰Α钡幕A,“社會文化能力”則是“應用能力”的最終表現。因此,高職英語教學應以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為最終目的。
二、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
實際上,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在英語教學的各個階段、各個層次上都可以進行的,它存在于語言教學的各個環節。
首先,作為高職英語教學引領者的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海姆斯(Hymes)曾說過外語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在什么時候該說話,什么時候不該說話,對誰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談什么。”從這意義上看,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語言能力與文化能力是不可分離、相輔相成的。
對英語學習者來說,學習英語既是為了掌握一種新的交際工具,也是為了學習和了解其文化;從教師教學角度來看,教授一門語言同時也應是在傳授一種文化。教師不能只顧教授語言知識,也不能說教語音的只管教語音,教語法的只管教語法。英語教學“只有考慮到文化因素,我們才能全面地理解語言行為,”(Crane, 1981: 194)才能更有效地交際。由此可見,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更新教育觀念,把教學指導思想從“語言為本”向“以語言運用為本”轉變,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為宗旨。
其次是教學模式上的改革。
1.以大綱為依據。
轉變了觀念之后,要充分理解大綱。外語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予以取舍,而必須按大綱要求去做。要在仔細研究大綱,研究學習主體(入學水平、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個性差異等)的基礎上準確施教。立足本校實際,加強集體備課,商定每一單元文化導入的內容、要求、重點、難點等。日常教學中適時融入介紹、告別、聚會、訪問等文化因素的講解,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領會“不僅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還要重視語言運用的恰當性”,使其文化能力與語言能力同步提高。
2.程設置及教材選擇。
課程設置應服從和服務于教學目標。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之外可以請外籍教師開設口語課、語言文化系列知識講座,也可根據自身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目標,嘗試開設一些輔修課,
如“文化與交際”、“涉外禮儀”、“外企文化”等。這樣既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又提高學生對不同文化的領悟力和接受程度。
另外,教材是否合適也會影響教學效果,阻礙學生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應選擇多含英美本族人實際交際中的“真實語料”,方便教師教語言的同時結合文化內涵展開教學活動。
當然,教材內容應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學生有持續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其中的樂趣。同時也要使學生覺得“易學”和“好用”。另外,高職外語教學中讀、寫、譯的重點應是涉外應用文獻,所以教學素材的選擇在著眼于典型性的同時,也應注重實用性。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典型性、實用性、趣味性強的語言材料對學生進行職業文化的滲透。
3.課堂教學。
對于英語課的教學要注重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訓練,運用多種方式增加課堂語言實踐活動,如:role-play, group discussion, pair-work, 熱點話題辯論,實用文寫作等。要克服班級規模偏大,人數偏多的困難,實施老師為場外指導,學生為場上隊員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語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另外針對不同課型的課堂教學,教師應有意識地加強學生的文化意識。比如口語訓練中,要讓學生學會句式表達的同時,了解該語言適合的語境,包涵的文化因素等,避免出現交際中的語用錯誤。因為缺乏文化背景知識的語用方面的錯誤,一般是不可原諒的,聽者會認為是粗魯和惡意傷害的自然流露,從而導致交際的失敗。在閱讀課時應加強風俗、文化、宗教等的介紹。因為現今教材中的閱讀材料多取自英美國家。只有放在一定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下,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領會其中的內容,增強語言功底。而詞匯中同樣也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各種文化信息。有些詞匯因人們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歷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綜合起來的文化意識使其在不同的語言中有著不同的內涵。如blue一詞,在英美人的眼里,除了顏色,還可代表心情憂郁;在中國稱贊人家小孩的時候往往用“胖乎乎的很可愛”,但英美人受社會文化影響認為fat是個貶義詞,而常用“What a cute baby!”。這樣的詞匯很多,教師可利用這些詞匯進行有意識的跨文化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
【論高職英語教學中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相關文章:
淺論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03-20
論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03-20
淺析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03-19
論英語教學中寫作能力的培養11-18
試論高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及能力的培養03-18
論風景寫生中取景構圖能力的培養03-19
論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03-18
論外語能力的培養03-01
論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情商培養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