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柴達木盆地城鎮化發展階段與新型城鎮化動力機制研究

        時間:2024-08-10 05:26:26 研究生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柴達木盆地城鎮化發展階段與新型城鎮化動力機制研究

          我國已進入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時期,地區間發展背景差異大,城鎮化動力機制不同。西部資源型區域生態環境脆弱,城市化發展動力機制更加復雜。本文試圖從社會經濟發展角度揭示柴達木盆地城鎮化動力機制的動態變化,分析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機制,以促進柴達木盆地城鄉一體化健康發展,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點和創新之處。

        柴達木盆地城鎮化發展階段與新型城鎮化動力機制研究

          一、柴達木盆地城鎮化現狀與特點

          柴達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總面積25.66萬平方公里,該區域是青海省經濟發展速度最快、城鎮化水平最高的地區,也是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驗區。截至2013年底,柴達木盆地有2座城市,21個建制鎮,常住人口達50.13萬人,人均GDP達到12.16萬元,城鎮化率達70.06%,被青海省確定為統籌城鄉一體化示范區。柴達木盆地是典型的資源型區域,其城鎮化發展具有一般資源型區域城鎮化的共性特點:

          (1)依托資源開發,推動城鎮化

          柴達木盆地以其特有的礦產資源優勢決定了其戰略地位,隨著盆地內資源的開發逐步形成了一些資源型城鎮,如“石油城”――冷湖、“石棉城”――茫崖、“化工城”――大柴旦、“鹽湖城”――察爾汗、“汽車城”――格爾木等。近年來,通過改善交通基礎設施,柴達木地區實施了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對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加工進一步促進了當地城鎮化發展。

          (2)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發展

          柴達木地區憑借特殊的資源優勢,工業發展迅速。2013年地區GDP達到609.7億元,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6:80.5:15.9,通過工業化發展,柴達木地區產業結構進入“二三一”發展階段,工業化為區域城鎮化奠定了物質基礎。

          (3)城鎮化進程中區域經濟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一是隨著經濟發展,柴達木地區地方財政收入從1999年的1.7億元達到2013年的119億元,15年增長了70倍。二是養老保險覆蓋范圍不斷擴大,截至2013年,柴達木地區城鎮和農村養老保險覆蓋人數分別比2005年增長2.15倍和97.7倍,社會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三是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高。2013年柴達木地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比2000年增長4.49倍和3.93倍。隨著區域經濟發展,城鄉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城鄉統籌發展成效明顯。

          二、柴達木盆地城鎮化動力機制的階段性分析

          (1)改革開放以前柴達木盆地城鎮化動力機制分析

          1954-1978年,是柴達木盆地城鎮化快速起步時期。該階段柴達木地區經濟和人口規?焖僭鲩L,城鎮化率由1954年的11.25%上升到1978年的51.84%。以行政建制為重要推動力,結合農牧場的開拓,香日德、德令哈、希里溝、茶卡鎮等盆地東部城鎮迅速發展。隨后,在資源開發、工礦業發展促動下,西部城鎮迅速崛起,至20世紀70年代,柴達木盆地城鎮格局基本形成。但是由于盆地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加之經濟區位不佳,因此1978年以前地城市影響范圍小?傮w來看,該階段柴達木盆地城鎮化發展的推力主要是人口增加和農牧業發展;城鎮化的拉力包括行政建制改變、交通條件改善和資源開發推動;自然條件與生態環境制約和相對不利的經濟區位構成城鎮化的阻力。

          (2)1979-1999年柴達木盆地城鎮化動力機制分析

          這一時期是柴達木盆地城鎮化穩定發展期,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51.84%上升到1999年的63.95%,年均增長0.19%。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柴達木地區工業經濟質量明顯提高,經濟結構發生了歷史性變化,1999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7.6:58.0:34.4,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轉移至城鎮就業。在城鎮建制方面,格爾木撤縣設市、德令哈撤鎮設市,成為盆地新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與此同時,城鎮的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空間布局逐步趨向合理。但是至1999年,盆地境內交通基礎設施發展仍然落后,加之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并沒有得到改善,城鎮對人口集聚的吸引力不大?傮w來看,在此發展階段,柴達木盆地城鎮化的推力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工業和農牧業發展;拉力主要包括行政區劃變動和城鎮基礎設施水平提高;城鎮化的阻力則是來自惡劣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比較落后的區域交通基礎設施。

          (3)西部大開發10年柴達木盆地城鎮化動力機制分析

          2000-2010年,是柴達木盆地城鎮化多元化跨越發展時期,城鎮化率穩定在63.12%-67%之間。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柴達木盆地擴大開放,招商引資。2005年底,柴達木盆地批準為全國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驗區,大大加速了工業化進程。與此同時,柴達木盆地城鎮發展速度加快,小城鎮由1999年的9座增加到2010年的18座。在經濟區劃上形成以格爾木為中心的西部工礦經濟區和以德令哈為中心的東部農牧經濟區。但是2010年柴達木盆地森林面積為549519.9公頃,比1999年減少9%。另外,盆地內人口密度小,而且人口素質比較低,人才流失也比較嚴重。區域第三產業發展緩慢,不能有效地吸收勞動力就業?傮w來看,在此發展階段,城鎮化的推力包括西部大開發政策和區域資本合作推動;拉力主要是城鎮基礎設施改善;而城鎮化的阻力則包括生態環境破壞、第三產業發展規模小和來自人口方面的制約因素。

          (4)柴達木盆地新型城鎮化動力機制分析

          “十二五”以來,柴達木盆地進入城鎮化的穩定成熟階段。城市人口規;痉定,城鎮服務功能開始增強,并且向“集約、智能、低碳、綠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逐步轉型。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戰略給柴達木盆地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盆地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信息化方面,2010-2013年,地區固定電話用戶數從10.2萬戶增加到11.5萬戶,互聯網用戶數由4.18萬戶增加到8.6萬戶。農業現代化方面,通過發展特色農牧業,形成牛羊肉、無公害果蔬、高原冷水養殖等特色農產品基地。但是,2013年盆地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超過80%,就業比重則僅為31%,而且盆地內資源密集型工業轉型難度大。此外,預測顯示,未來格爾木市與德令哈市都將出現不同程度用水緊張。可以看出,在新的發展階段,盆地新型城鎮化的推力主要是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農牧業現代化;拉力則是新的發展戰略機遇和基礎設施條件改善,但是傳統資源型工業結構、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保護和技術創新不足成為主要制約因素。

          三、柴達木盆地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1)加快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發展

          柴達木盆地自然資源豐富,具有較強的后發優勢。首先,應堅持新型工業化發展,推動產業向園區集聚,延伸產業鏈,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提高企業競爭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盆地工業化質量和效益。其次,加大對農牧業的投入和政策扶持,以市場為導向,提升產業化水平,促進農牧業的現代化發展。柴達木盆地地理位置偏僻,應重視信息化建設,鼓勵區域經濟主體參與信息平臺建設,為區域產業發展、招商引資提供服務,推動區域現代化發展,使新型城鎮化有強大的產業支撐。

          (2)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技術水平

          經濟發展離不開技術進步,柴達木盆地的產業結構升級要以主導產業高級化為著力點,重視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以技術進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加大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政策投入,為技術成果產業化創造條件。要處理好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關系,促進資源密集型產業的改造升級。重視現代服務業,不僅要把新的技術動力注入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而且要為金融保險業、文化體育和旅游業等現代服務業提供技術支持。通過發展智慧城市,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為新型城鎮化提供持續動力。

          (3)提高人口素質,統籌城鄉發展

          隨著柴達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對人口素質和就業能力會有更高的要求。新型城鎮化的實質是人的城鎮化,柴達木盆地農牧業就業比重較高,城鄉居民社會保障、教育條件等方面的差距仍然存在。因此,要加快發展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盆地人口素質。注重農牧民市民化過程中的技能培訓,增強農牧區人口轉移就業能力。創造優良發展條件,引進專業技術人才,為柴達木盆地建設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4)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

          為了柴達木地區經濟健康持續發展,要綜合考慮人口資源環境承載力水平,統籌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要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優先原則,控制人口增長,對耗水較多的工業行業限制發展;重視發展循環經濟,提高工業以及生活用水的重復率。增加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投資,積極推進低碳經濟、綠色產業發展,支持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對一些污染重、高能耗、低產出的產業進行改造升級。不僅重視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發展,更要探索柴達木盆地“農牧業―工業―城鎮第三產業”之間形成大的循環經濟圈,形成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循環經濟模式,這樣才能使柴達木盆地在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實現綠色新型城鎮化。

          (5)實施產城一體化發展

          柴達木盆地區域空間遼闊,人口和經濟活動比較分散,這種狀態不利于城鎮規模經濟形成、集聚經濟發展。同時,柴達木盆地是典型的資源型區域,資源耗竭容易造成城鎮發展陷入衰退。應當重視空間規劃,合理布局,實施產城一體化發展。即將柴達木盆地的各產業園區的建設與城鎮化發展相結合,把園區建設成產業化的平臺與城鎮化的載體,園區既能夠為居民提供就業機會,也能夠成為居民休閑娛樂、學習生活的場所,成為真正意義的城市。為此,要重視和加強園區軟環境和硬環境建設,通過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吸引更多優質投資項目入園。此外,還要以農業園區為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業綜合效益,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柴達木盆地城鎮化發展階段與新型城鎮化動力機制研究】相關文章:

        推進內蒙古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03-16

        河南省推進新型城鎮化SWOT分析03-17

        城鎮化過程中的景觀生態重建研究11-22

        地方財政與城鎮化03-23

        研究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保護問題03-19

        文化旅游業態創新與城鎮化建設03-05

        正確處理工業化、城鎮化與生態保護的關系02-27

        現代物流業集群發展的動力機制和形成機理研究03-22

        定向增發機制研究01-10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