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機械通氣人工氣道內吸痰的護理進程
1、吸痰
1.1 吸痰管的選擇吸痰管有橡膠、硅膠、硅塑等類型,宜選用柔軟、多孔、透明的硅膠管。選擇粗細適宜的吸痰管。可降低氣道損傷的發生。吸痰管型號選擇的共識是吸痰管應盡可能細,但是又必須足夠粗,能充分吸引出氣道內痰液。一般推薦吸痰管的外徑約為氣管插管、氣管切開套管內徑的1/2。兩管比例越小,意味著有更多的空間讓空氣進入氣道,一方面防止負壓過大引起肺不張,另一方面減少缺氧的程度。吸痰管的型號用F來標識,F是管徑的計量單位,1 F=0.333 mm。選擇吸痰管型號的計算公式:吸痰管型號(F): [人工氣道套管內徑(mm)一2]×2 ]。但因吸痰時保證人工氣道內一半的氣體流量即可,根據管腔內氣液體流量的計算公式來采用相應的吸痰管管徑,而不是人工氣道管徑的1/2。因此建議選擇吸痰管型號的計算公式改為:吸痰管型號(F):[人工氣道套管內徑(mm)一12×2 ]。這樣在不加重吸痰造成的缺氧的基礎上,盡可能增大吸痰管的管徑,保證吸痰的效果。
1.2 吸痰時機的判斷頻繁吸痰可導致不必要的氣管黏膜損傷,加重低氧血癥和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增加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的機會;吸痰不及時又可造成呼吸道不暢、通氣量降低、窒息甚至心律失常等并發癥。常規規定1 h~2 h吸痰1次,保證氣道分泌物的清除。有研究發現,按需吸痰與常規吸痰相比較,不良反應少并且在病死率、肺部感染率、機械通氣時間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按需吸痰與常規吸痰在血氧飽和度下降、氣道壓力上升、心率改變、心律失常、平均動脈壓、人工氣道堵塞和肺部感染發生率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需要護士能夠判斷病人需要吸痰的時機。張會芝等指出,應根據客觀指標按需吸痰,而不應僅僅遵醫囑或按時間。于愛蓮等采用翻身、叩背等胸部物理治療后,保持側臥位8 min-10 min后再吸痰,可達到最佳吸痰效果。目前尚無最長吸痰時間間隔的報道,有的病人需吸痰1 h 1次,甚至間隔時間更短,而有的病人則需4 h 1次或更長時間 。但為減少人工氣道堵塞和分泌物積聚造成的危險,應最長8 h吸痰1次。所以,現在更主張按需吸痰。綜合多位學者的報導,吸痰的指證:床旁聽到呼吸道痰鳴音或肺部聽診痰鳴音;體位變化前后;血氧分壓或血氧飽和度(SpO。)下降;病人出現頻繁咳嗽或呼吸窘迫癥;氣道壓力變化時;清醒病人主動示意吸痰時 ”。
1.3 吸痰方式的選擇 開放式氣管內吸痰(open endotrachealsuctioning,OS)是每次吸痰過程中都需要將人工氣道與呼吸機分離中斷機械通氣將吸痰管直接插入氣道進行吸引。吸痰時氣道與大氣相通,吸痰管暴露在空氣中,不可避免地引起缺氧和感染。密閉式氣管內吸痰(closed endotracheal suctioning,CS)是指整個吸痰操作在密閉情況下完成,吸痰管與氣管插管、氣管切開套管連接在一起成為機械通氣管路中的一部分,并通過袖套與外界環境隔絕。皮紅英等研究顯示,與OS比較,CS的優點是:血流動力學穩定,避免吸痰引起的肺順應性進一步下降,有效預防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癥,降低呼吸道感染發生率。另外,王曉萍 提出,密閉式吸痰還具有一些獨特的優勢:① 管道柔軟,前端為圓形,以減少對氣道黏膜的損傷;② 管道前端有4個側孔,能確保各個方向的抽吸壓力均衡,減少黏膜堵塞;如1個或多個側孔被黏膜堵塞,抽吸壓力可自動轉移至其余側孔,減少對氣道黏膜的損傷;③ 吸痰后用無菌蓋密閉,吸痰管可在同一病人身上重復使用,24 h;④ 吸痰過程中,整個操作在完全密閉的系統內完成,減少不必要的院內交叉感染及對醫務人員的感染。
缺點:影響吸痰效果,加重氣管內出血。有研究顯示,開放式吸痰與密閉式吸痰在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國外研究指出,密閉式吸痰系統可能干擾呼吸機觸發水平,并且吸引流速可以導致呼吸機拮抗,同時存在的流速常高于吸引流速,影響吸痰效果 。密閉式吸痰管較開放式吸痰管花費更多。
1.4 吸痰壓力和時間 吸痰負壓應盡可能小,以減少肺不張、缺氧和對氣道黏膜的損傷。但負壓過小,吸痰管容易堵塞,不易吸凈痰液,達不到最佳吸痰效果;壓力過大易導致氣道黏膜損傷。國外學者認為,實際作用在肺部的負壓壓力并不能夠通過負壓吸引裝置表盤上的讀數來反映,而是取決于吸痰管管徑和人工氣道內徑的比率、吸痰持續時間、痰液的量和黏稠度。
目前我國衛生部頒布標準成人吸痰壓力為20.0 kPa~ 26.7kPa,國內文獻報道或推薦的吸痰負壓范圍波動較大,在6.7kPa 53.3 kPa。譚小燕研究認為,為痰液黏稠且量多的病人吸痰時常有痰痂吸出,吸痰管易堵塞,不易吸凈痰液,建議采取提高吸痰負壓至40.0 kPa~53.3 kPa。劉容等 認為,吸引負壓33.3k Pa~40.0 kPa適用于氣管切開并發呼吸道梗阻病人。胡小陽等對28例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病人進行吸痰效果觀察認為,吸痰負壓不超過26.7 kPa時,吸痰效果較好,并發癥少。管玉梅等對2O例重型顱腦損傷病人采用不同負壓吸痰,結果顯示,采用20.0 kPa負壓吸痰,吸痰徹底且所需時間較短,馮湘萍”等認為,在減輕重癥監護病房(IcU)機械通氣病人吸痰不適反應時,吸痰的負壓不應超過6.7 kPa。
長時間的連續吸痰,會引起黏膜的損傷和嚴重的低氧血癥,導致病情加重。為了減輕動脈血氧飽和度的下降和呼吸道黏膜損傷,通常建議吸引的時間在15 S以內和間斷吸引。痰液多時吸痰不易一次吸凈,吸痰與吸氧宜交替進行,間隔3 min以上再吸引?上任鼉艨谘什刻狄悍置谖,更換吸痰管后再吸凈氣管內分泌物,放松氣囊后再吸凈深部痰液,以免口咽部分泌物在放氣管進入胸腔后,松氣囊時下行進人氣管導致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1.5 吸痰管插入深度在胸骨角平面分左右2支,分又處被稱為隆突,為了清除纖毛無法清除的分泌物,插吸痰管要盡可能深,吸痰管接觸到隆突時就會遇到抵抗。傳統的吸痰管插入深度與氣管套管長度相同,即淺吸痰法,只能吸盡人工氣道內的分泌物,不能徹底吸出氣管深部的痰液。近年的人工氣道內吸痰操作規范中只提出將吸痰管插入適宜深度,未給出明確的深度。陳梅芝等對ICU 機械通氣病人的研究顯示:深吸組平均吸痰間隔時間明顯延長,吸引次數減少,吸痰后肺部痰鳴音改善情況優于淺吸組;但兩組在氣管黏膜損傷發生率、人工氣道阻塞發生率、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據報道,采用深部吸痰,將吸痰管插入至遇到阻力(即氣管隆突處)后將吸痰管上提1 cm~2 cm,再打開負壓吸引,吸痰效果較為理想。但由于吸痰管插入時直接觸及氣管分叉處隆突,易對氣管黏膜造成損傷。有研究顯示,淺吸痰與深吸痰在插管時間、人住ICU 時間和病死率方面并沒有明顯差異,而淺吸痰不良反應更小,但是對于下氣道痰量多的病人來說深吸痰是必需的。
因此也不能完全排斥深吸痰。另有研究顯示,吸痰管插入的深度為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套管長度再延長1 cm時,既可吸盡人工氣道外氣管深部的痰液,又可避免碰觸氣管分又處隆突對氣管黏膜造成的損傷,并且減少了刺激性咳嗽、痰痂堵塞及肺部感染,吸痰效果好。
2、聲門下吸引
人工氣道的建立破壞了呼吸道正常的解剖及功能。聲門與氣囊之間常形成一無效腔,有較多的分泌物積聚。放氣囊前應充分吸引氣管內、口鼻腔內分泌物,在病人開始吸氣時。用力擠壓簡易呼吸器,使肺充分膨脹的同時放氣囊,氣囊上分泌物流向氣道內的同時,病人呼氣,借助胸廓的彈性回縮,產生較大且快的呼氣流速,將流下的分泌物沖到氣囊上,此時充氣囊.防止氣囊上分泌物流入氣道,再經口鼻腔吸出。陳桂芝等研究顯示,定期清除滯留物,保持聲門下氣囊上區域的清潔是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的主要措施。采用新型帶氣囊上吸引的氣管插管則可以直接吸引氣囊上分泌物,有效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
3、氣道濕化
人工氣道建立后,吸人氣體繞開了具有溫濕功能的額竇和上呼吸道,只能從呼吸道本身吸收水分而導致3O ~60的呼吸道黏膜干燥及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屏障功能降低,影響氣體交換的量與質。濕化充分時,即使是沒有咳嗽反射的昏迷病人也能保持呼吸道纖毛運動活躍,從而保證呼吸道分泌物引流,確保使用人工氣道的病人氣道通暢。如果人工氣道濕化不夠,將在人工氣道或上呼吸道形成痰痂,對肺功能將造成一定的損害或引起氣道堵塞,肺部感染率隨氣道濕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
氣道濕化標準經人工氣道吸人的氣體溫度應達32 C~34C,相對濕度95 ~ 100 。袁愛枝研究發現,氣管內滴注生理鹽水,對降低呼吸道分泌物黏稠度無幫助,還刺激了氣道交感興奮性受體,導致交感神經活性增高,外周血管收縮而血壓升高,同時增加了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Pedermen等州認為,吸痰前注入生理鹽水并沒有得到改善通氣和血氧飽和度、易于排出痰液的有力證據,唯一有利的是刺激病人咳嗽,但隨之帶來了感染的風險和病人的不適感,因此不推薦吸痰前注入生理鹽水。陳琦的研究顯示,持續霧化吸入濕化氣道,可預防和消除痰痂形成,保持病人呼吸道通暢。但霧化器輸出的是超飽和的霧滴,有過度濕化的危險,也容易攜帶病原菌。吳乃君等 的研究顯示,人工鼻的加溫濕化功能優于各種常規濕化護理措施,可降低氣道阻塞的發生,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但因人工鼻只是利用病人呼出氣體來溫濕吸人氣體,因此對原來就存在脫水、低溫和肺部疾病引起的分泌物潴留者并不是理想的濕化裝置,在機械通氣期間能否避免細菌污染也仍有爭論。Boots等提出,人工鼻使用超過24h者,有增加氣道阻力的危險。Marlins等 認為,使用加熱濕化器較未使用濕化器或使用人工鼻的明顯提高通氣氣流的相對濕度和溫度。藍惠蘭等 研究顯示,雙加熱導絲型導管濕化系統可充分改善人工氣道內的濕化環境,明顯減少濕化不良導致的并發癥。
4、小結
人工氣道內吸痰作為最常規的護理技術,已得到臨床護士的廣泛關注。目前對于吸痰的方式、壓力、時間、深度、濕化等都已有進一步的研究。但吸痰時負壓的選擇范圍較大,吸引負壓和人工氣道氣囊壓力關系的研究報道尚少,將成為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機械通氣人工氣道內吸痰的護理進程】相關文章:
機械通氣患者的護理及監測08-12
機械通氣肺損傷的發生機制09-02
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伴呼吸衰竭人工氣道的護理問題和對策10-21
呼吸困難病患通氣醫治的護理10-07
機械通氣導致肺損傷的發生機制10-17
護士下肢靜脈曲張的護理進程10-28
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機械通氣的撤機護理06-27
鼻內鏡鼻竇手術的護理08-03
機械通氣治療22例哮喘危重狀態的臨床觀察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