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發展的思考論文
一、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現狀
1.國外新聞傳播教育學科及課程設置模式的轉變
在各種新媒體不斷涌現、傳播手段日趨多樣化的今天,傳統的媒體界限巳經被打破,傳播無論是在技術上、信息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聞傳播相關專業教育的學科融合成為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為了適應這樣的變化,很多國家的傳媒專業教育都進行了適當的課程調整,如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在2003年開始提出了所謂“大學科”的教學理念,將傳統的廣告、公關、媒介管理等方面的教學資源打通,重新設置專業課程。美國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也在2005年推出了延長新聞學學制的改革措施,為學生增添了長達10個月的課程計劃,以期幫助他們用更多的時間獲得科技、經濟、環境、管理等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從而滿足多元化社會的不同需要。
目前在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傳媒相關專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可以大體劃分為業務型、理論研究型和專業技術型等三大類。業務型主要為媒介培養具有新聞采編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以及精通大眾傳播媒介經營策略、媒介組織領導等管理方面知識和技能的人才;理論研究型教育致力于培養掌握信息傳播活動發生的過程、機理、功能、效果等基本規律的學術型人才;專業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則集中于強化學生對媒介工具的使用能力和對新型傳播技術的開發能力。
2.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的新發展
1983年7月,中宣部和教育部首次聯合召開新聞教育座談會,發出《關于加強新聞教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要求各地有條件的高校開辦新聞學系科,從此我國的新聞傳播專業教育開始逐步發展起來。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的新聞傳播教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專業設置突破了原有的局限,逐步形成了多類別、多層次的格局,以適應傳媒行業人才市場的需求。根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5年的統計數據,與傳媒行業相關的本科專業教育點從1998年的148個增長至2005年的661個,短短幾年間增長了447倍。特別是2000年,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調整國務院部門(單位)所屬學校管理體制和布局結構的決定》我國的新聞傳播教育從過去的“部門辦學”轉變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發展模式。可以說,這一學校管理體制的調整在某種程度上有力地促進了傳媒相關專業教育新格局的形成。
據中國新聞教育學會統計,2002年巳經入會的110個新聞院系,包括255個專業點,在校生人數為50291人,如果按照全國661個專業點,每個專業點四年招收200人計算,全國新聞學類專業點的在校人數在130000人以上。
二、新聞傳播學教育中的焦點問題——新聞學與傳播學的分與合
1.產生這一問題的根源
一直以來,新聞與傳播教育的分與合就是新聞傳播教育界爭論的焦點,之所以會產生這一問題主要是由于傳播學與新聞學之間復雜的關系。眾所周知,傳播學起源于美國二戰時期的宣傳說服研究和戰后總統選舉中對大眾傳播媒介的利用研究,是一門建立在社會學、心理學、符號學、新聞學等眾多學科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之上的邊緣學科,因此與新聞學有著某種先天的聯系。一直以來,傳播學將新聞視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傳播形式,并將其作為重要的研究對象,從控制、媒介、內容、受眾及效果等方面對其進行深入剖析;同時傳播學也為新聞學的學術理論發展提供了許多重要的理論依據。因此很多人順理成章地認為傳播學和新聞學的研究內容比較接近,學科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分界。
除了兩個學科自身的內在聯系,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傳播科技的進步及第四媒體的崛起,也使情況變得更加復雜。首先,傳統新聞傳播媒體的科技含量增大;其次,因特網的綜合性、多維性使得新聞傳播活動更加豐富多彩;最后,隨著社會的進步,“大傳播”觀念的建立,大眾傳播業與電信產業開始走向進一步的融合。這些變化對新聞傳播教育事業都是嚴峻的挑戰,也促使我們對新聞傳播人才進行重新認定。顯然,側重于培養學生采編能力的傳統新聞教育巳經不能適應新媒介環境需要,因此在許多兩方發達國家的傳媒相關專業教育中,新聞學與傳播學教育之間的界限日趨模糊。我們不難發現,不少大學設置了新聞與廣播電視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這類理論與技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專業,課程主要集中在多媒體及新媒體、大眾媒體、傳播學、廣播電視、大眾傳播史、新聞學、文化與大眾文化、信息社會與信息化、媒介產業、國際及跨文化傳播、廣告等方面,而這些課程似乎也很難簡單地歸屬于新聞學或傳播學。
2.外教育界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在新聞學與傳播學教育分與合的問題上,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始終很難達成共識,即使在傳播學的誕生地美國,一直以來也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學會會長喬?福特(JoeFote)在介紹美國新聞傳播教育課程設置情況時指出,大多數的美國新聞傳播院校的新聞學與傳播學“兩大系列的課程是由同一教師團隊完成”②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相當一部分的新聞傳播教育機構對于兩個專業之間界限的模糊持肯定態度。然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詹姆斯?凱利(於esW.Carey教授在《新聞教育錯在哪里》一文中提出了新聞學教育的三個原則,即新聞學和新聞教育不等同于或包含廣告、傳播、媒體研究、公共關系和廣播;新聞學作為獨立的社會實踐不能與傳播或者媒體混淆;新聞是民主的另一種表達,或者說沒有民主就沒有新聞。。③不難看出,凱利教授的觀點支持新聞學教育與傳播學教育應該徹底分開。這一觀點在英國的新聞傳播教育中得到了貫徹。在英國,新聞學和傳播學基本設在不同的學院,如果設在同一個學院,也要設在不同的系。他們認為傳播學專業旨在培養傳媒分析與批評的專業人才,傳播學的老師和學生將媒介和新聞工作者作為研究對象,而以一個“局外人”的視角觀察新聞行業,可以保證研究的客觀性。
3.我國教育界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1984年,中國的新聞學教育工作者將西方的傳播學引入中國以改進傳統的新聞學教育。因此,傳播學教育在中國的早期發展,是作為輔助新聞學教育的工具性課程而開設的,是為了適應中國新聞學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而存在的。如果說與新聞學教育的特殊關系是中國傳播學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的話,新聞傳播學的提出和學科的初步形成就是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一個標志性成果。1998年7月,教育部頒布了重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聞傳播學”作為文學門類中的一個二級門類被正式提出,下設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和編輯出版學4個本科專業。同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修訂的研究生學位授予點專業目錄中,“新聞傳播學”作為文學門類中的一個一級學科,下設新聞學和傳播學兩個二級學科。
也就是說,在中國,新聞學和傳播學教育是并行的關系,傳播學是在新聞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或者說受到了新聞學很深的影響。“新聞傳播學”是“新聞學”與“傳播學”或“大眾傳播學”交叉而產生的一個新學科,所以,它既非傳統新聞學范疇,又非原本傳播學范疇。國內的學者和新聞傳播教育工作者建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運用傳播學的理論和方法改進中國傳統新聞學,開創出了一門新的學科——新聞傳播學。
三、重新探討的重要意義
1.我國目前新聞傳播教育亟待規范
新聞學與傳播學教育的分與合巳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關于兩個學科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諸多方面的不同之處,許多專家學者巳經反復論證過。然而,面對我國目前傳媒專業教育高速發展、辦學規?涨皵U大的現實問題,我們認為有必要對這一問題進行重新的定位與思考。前些年,伴隨著各大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創建一流的綜合大學”成為眾多大學的建設目標,一些原本以人文、理工專業見長的院校為了完成向綜合性院校的轉變,不斷擴充自身的專業教學點。在擴充的過程中新聞傳播學由于自身在學科上先天的邊緣性和較高的社會認可度而成為大家爭相申報的焦點學科。
然而,這種大規模的擴建為我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管理帶來了許多問題。目前,很多沒有能力興建新聞傳播學院的高校,將新聞系或傳播系分屬于性質完全不同的學院,如中央財經大學的新聞學專業設置在文學學科門類下,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傳播學專業設在人文學院,華南師范大學的傳播學專業設置在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專業設置會直接導致我國新聞傳播學高等教育的失調、專業格局管理混亂的狀況,無法理順學科分類、集中人才優勢、增強學校的綜合實力,更加無法培養出具有平衡的思考能力、擁有廣泛的知識結構和良好的溝通能力,同時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新聞傳播人才。
2.學科理論建設的需要
應該指出的是,一個學科體系的建設是否完善,教學工作的發展狀況僅僅是考量的一個方面,一個良好的學科發展平臺還需要一支實力雄厚、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能夠把握學界思潮變化和理論發展動向,以保證教學與科研的領先水平。
傳播學引進中國的20多年時間里,相關研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翻譯出版了一大批國外學者的研究著作,出版和發表了許多介紹和闡釋傳播學最新研究成果的教材和論文。然而關于傳播學的研究,“總體上還停留在引進、介紹的層次,缺乏原創性”有的學者甚至認為目前的研究中“將國外傳播學的某個模式或理論簡單搬過來,而對于該模式的理論提出的背景和適用范圍了解不多,缺乏考察”的現象十分普遍。我們知道,傳播學的很多分支研究在新聞傳播實踐中表現出很強的實用性,為社會傳播活動提供了具體的手段、技巧,為人們的社會傳播實踐提供了指導。由于體制、文化、社會環境的不同,國外的許多傳播學理論在國內往往并不適用,因此相關的理論研究應和中國的傳播實際緊密結合,傳播理論的“本土化”建設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另一方面,傳播學的理論建設不能僅僅停留在研究新聞傳播實踐的層面,對以“人文價值為動因、以理解人及由人的活動所建構的社會關系并使之升華為目標的傳播研究”也應當予以足夠的重視。近年來國外的傳播學研究重點巳經轉向政治傳播、健康傳播、跨文化傳播等領域,而我國目前的傳播學研究還主要集中在新媒體、傳媒經濟、媒介體制改革等新聞傳播實踐層面,這種只在淺層次上運用傳播學理論的狀況,對整個學科的理論建設非常不利。產生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即在于傳播學引進我國的時間不長,各方面投入不夠,直接影響了學術成果的產出。應該說,傳播學的學科理論建設需要有大的投入才能實現大的突破,美國學者在研究傳播學形成的原因時認為“研究之所以得以實施,主要因為某一組織或一部分公眾要尋找某個政策問題的答案,并且這里恰好有一筆資金足以完成這一答案的尋找”可見,資金問題一直以來就是傳播學發展的瓶頸問題,而我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統一管理的局面又分散了傳播學研究的人才和資金等研究力量,使非新聞領域的傳播學研究很難得到足夠的重視。
四、我國新聞傳播專業教育發展的未來趨勢
1.保持注重公共基礎教育的歷史傳統
一直以來,在我國的新聞傳播教育的課程體系中,公共基礎課程和學科基礎課程占有相當的比例,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合理知識結構的形成和良好文字表達以及溝通能力的培養,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剖析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的能力,以便于將來更好地勝任媒體工作。因此,我國的新聞傳播教育課程體系,一般按照通識教育加專業教育的模式來構建。在注重學生專業技能訓練的同時,也加強了文化知識素養、語言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根據對2006年5月參加在深圳舉行的中國傳播學本科教育聯席會議的部分高校所提供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包括“兩課”、外語、體育、計算機等)和學科基礎課程(包括文學、社會學、心理學等)以及專業課程設置的比重基本相當。這種注重基礎的教學觀念,不僅和國際上傳媒專業教育“大學科”教育理念相契合,同時也能有效增強學生在人才市場的競爭九擴大他們的就業機會。2個牲化、多樣化教學特色的開發針對目前我國傳媒人才市場的需要,高校應依托自身的優勢學科,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案,突出自身的教學特色。某一專業領域成績突出的相關院校在傳媒專業的課程設置上可以突出自身的教學優勢,如財經類大學開設新聞專業的培養目標應是既具備新聞采編能力又有豐富財經專業知識的財經新聞媒體人才。地方高校更要面對地方媒體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培養。目前,許多高校都以“術理并重、技藝結合”作為新聞傳播教育的指導思想,對課程設置進行了大幅度的修訂,重新建構各自的課程體系。
以華中科技大學的傳播學網絡傳播專業為例,他們在課程設置上突出文理交叉的宗旨,強調應用訓練的重要性,以多媒體技術、網站策劃設計和網絡信息管理為辦學特點,探索出一種人文、社科與信息學科大跨度交叉的教學模式。同時,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各高校更加側重業務實踐,加強相關實踐實驗基地建設。中國農業大學的傳播學專業立足農業信息傳播,特別是科教影視傳播和農村傳播領域,與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及多家國家級新聞報刊媒體建立了密切的合作與交流關系,并在校內建立了CCTV—7農業頻道的工作站。這種個性化、多樣化的辦學模式不僅發揮了學校的教學優勢,同時更打破了培養出的人才“千人一面”的局面,使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更有針對性和適應性。3.“廉價教育”模式的轉變廉價教育是指不需要很多的硬件設備投入的教育方式——教師在講臺上傳授知識,學生從教師那里“聽”到技能。很多年來,我國的大部分新聞傳播專業就是在這樣的理念下辦起來的。但是,傳媒行業的相關專業是典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緊密結合的專業,非常注重對學生應用技術的訓練。以目前傳媒技術的發展情況看,不僅廣播電視專業的攝、錄、編、播等教學環節需要“重裝備、高消耗”,傳統的新聞報學專業也要采用電子編排、激光照排等先進技術和手段供學生學習,傳媒教育巳經步入高投入的行列。
事實上,我國的許多相關高校巳經開始強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如中國傳媒大學的傳媒市場調查專業目前巳經配備了定量分析實驗室、定性研究“焦點小組座談”實驗室、中視廣聯數據挖掘中心和中視廣聯媒介研究中心等多個實踐教學平臺,同時和業界多家單位合作設立了學生實習基地。應該說,只有率先認識到信息技術在現代新聞傳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將之作為教育的基本工具,才能完成傳媒人才培養的任務。自1999年高等教育擴大招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2005年更成為世界上高等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的創立者、美國著名教育學家馬丁?特羅早在1973年就指出,高等教育大眾化既包含量的增長,又包含著質的變化。我國的新聞傳播教育也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完成了量的增長,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新聞傳播教育的主要任務應切實轉變為教育質量的提高。傳媒業瞬息萬變的行業特征意味著新聞傳播教育的觀念、教學內容和學科專業設置、教學管理方式等方面將面臨著一次全方位的變革。
【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發展的思考論文】相關文章:
新聞傳播論文精選12-04
新聞傳播新方式發展前景分析論文11-14
新聞傳播本科論文11-23
新聞傳播學論文07-22
新聞傳播中的新聞尋租現象論文11-20
【合集】新聞傳播學論文07-31
【熱門】新聞傳播學論文07-28
新聞傳播學論文[熱門]07-23
新聞傳播學論文15篇[精選]07-25
新聞傳播學論文精選(15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