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對青少年人格發展的影響論文
在現代教育理念中,素質的培養既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歸宿。素質教育是促進健康人格形成的教育。舞蹈藝術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在人格發展過程中的獨特價值。
一、舞蹈在人格結構中的作用
心理學家把人格定義為一個人慣常表現出的穩定性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特性。美國哲學家杜威指出,在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經驗中,以及我們人格結構的和諧整合中,藝術發揮著有機統一的作用。如他所說,“藝術的職能在于統一,在于打破關于經驗世界之基本共同要素的傳統區別,盡管發展個性作為審視和表現這些要素的方式,但藝術的職能影響到個體的人,這種職能在組合各種差別,旨在消除我們生存諸要素中的孤立和沖突現象,旨在利用它們之間的對立因素來樹立一個更加豐富的人格”
。ㄒ唬⿲性特征的影響。藝術活動對右腦的開發作用早已成為眾所周知的事實,無需贅述。而舞蹈集視覺、聽覺、動覺于一體,由于與其他多種藝術形式的相通而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對右腦的影響更為全面深刻。
臨床心理學研究發現,右腦損傷的人在人格特征上會出現一些共同的人格缺陷。系統的心理學測試證明:就人格價值而論,他們都遭受到了一種損失。他們都變成為依賴的、退縮的和沒有效率的人了。他們的智力本身并沒有突出的不足,詞匯和言語表達也顯得極少受到影響,而記憶以及與洞察力、情緒控制、主動精神、建設性設想和想象力等相聯系的那些較復雜的協調能力,則成了大腦半球切除手術的犧牲品;被觀察到的'是一種窮于人際關系,情感冷淡和被類化了的生硬的人格。心理學家由此得出結論,右腦對于我們正常人格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ǘ⿲φJ知風格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能力,甚至一個人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習慣”的影響。而在這些習慣中,一個最為重要的習慣,就是主要依賴于左腦,還是主要依賴于右腦的個人傾向性。兩者有不同的認知風格。大致說來,左腦是理智的、邏輯的、言語的;右腦是情緒的、直覺的、非言語的。
左腦的單側化發展,作為現代學校教育的主要特征,帶來的問題日益顯現。左腦優勢的人過分依賴邏輯和理性。往往把知識從廣闊的生活背景中抽離出來,孤立起來。這樣會導致人類認識世界的原初的豐富的感性能力逐漸削弱甚至喪失。因而,當代教育的任務是,不僅要讓學生能夠依靠書本來獲得知識,還要能夠在生活中通過豐富的感性資源進行學習。如果說藝術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僅僅是“知道”事物,那么舞蹈的感知特性顯然是極為鮮明的。舞蹈藝術教育的實施不是靠說教,而是借助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通過學生親歷親為的藝術實踐來完成的。
舞蹈訓練有助于激發多種感知和思維。由于學校教育側重于語言和數學技能的訓練,培養的往往是線性與序列的思維方式、因果的理解途徑,缺乏創造性思維能力。而藝術教育培養的是直接的現實的感性經驗,架起語言與非語言之間的橋梁。
舞蹈是人的本能、本性的反映及其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本能、本性被扭曲,以致喪失,F代人片面發展了自己的理性,而壓抑、忽略了自己的感覺。找回、恢復人的本能,就找回了已經失去的平衡和和諧。對一個人整體素質的培養和優化是從感性素質開始的。感知覺的改造會使人以全新的方式來感知自我和世界。舞蹈藝術是感覺器官的活動、形象思維與情緒活動,在感性素質的培養中所具有的地位與價值。
二、舞蹈對人格發生影響的途徑
。ㄒ唬⿵纳韺用娴叫睦韺用。身體和心理是人的基本素質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心理學家對素質的理解是:“素質是發生于人體中由生理運動向心理運動轉化中的一種新的系統”體能素質是其他素質的基礎,直接、間接地影響其他素質的形成,而這種影響長期以來被教育界所忽視。
舞蹈動作受大腦的支配,對身體的訓練同時也是對大腦的訓練。舞蹈訓練會使一個人獲得身體平衡和節奏性動作的習慣。舞蹈中的節奏體現了生命的肉體節奏與精神節奏的統一,潛意識的直覺與有意識的理性達到的平衡。在融身體、音樂、情感為一體的教學過程中,不斷促進感覺與思維的協調。節奏感是生命的基本力量,節奏訓練的深層意義表現為,音樂與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具有一種“人格的力量”。
舞蹈教育從舞蹈與人的素質培養的互動關系出發,在教學中,舞蹈首先是一種身體的訓練。但不只是停留在身體、形體訓練的層次上。舞蹈還是一種表現,學生能在舞蹈中逐漸認識自我,有助于自我潛力的認識和開發。舞蹈對人的影響和塑造,不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感官,而且通過美的形式直抵人的心靈深處;不僅影響當前,而且作用長遠。古今中外大量實力都雄辯地證明了舞蹈藝術能夠以其獨特的功效,成為培養和優化人類素質結構的有效教育途徑。
西方現代舞之母鄧肯有過一個著名的論斷:“最自由的軀體蘊藏著最高的智慧”。舞蹈的表現和傳播不是外物,而是具有血肉生命、飽含感情的人自身。因此通過形體動作和肢體語言的表達從而對身心發生影響。有組織、有計劃的舞蹈藝術教育活動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協同發展。
。ǘ⿵男睦韺用娴缴鐣䦟用妗,F代舞理論之父魯道夫—拉班說,舞蹈是一所行為學校,人們指望它在外露的禮貌背后,產生一種扎根更深的社會性的和諧和友善。
在青少年階段,舞蹈對群體意識的培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舞蹈藝術有很強的集體因素,學生在跳集體舞的過程中,需要掌握集體行動的方法,養成集體觀念。舞蹈是人體的律動而不是亂動。它要求節奏、秩序、齊心協力、步調一致。在古時候,舞蹈常被用作改善人際關系的手段。舞蹈的社會功能就在于,“乘機介紹了秩序和團結進入這些狩獵民族的散漫無定的生活中”,特別是在跳那些手持武器的集體戰爭舞時,若不如此,便會造成危險。
舞蹈一方面潛移默化地培養了人們的群體意識、協同意識、交際意識和紀律觀念,另一方面,又保護了每一個部落成員的個性自由和個人的獨創精神。因為它在強調步調一致的同時又允許甚至鼓勵舞蹈者大顯身手,一展雄姿。所以,它對于趨向松散的群體有一種維系作用,而對于鐵的紀律約束之下的個體,又是一種解放和松弛。舞蹈造就的是一種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理想境界。它使青少年在身心兩方面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發展,成為時代所要求的既有社會群體意識又有個人創造精神的一代新人。
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強調了四門藝術學科:舞蹈、音樂、戲劇和視覺藝術是學校教育的七大核心學科之一,系統闡釋了藝術教育的價值和功能。相比之下,我國普通學校的藝術教育已經習慣了音樂、美術雙科為主的格局,對舞蹈沒有引起充分的重視。
我國資深舞蹈家、舞蹈教育家、政協委員資華筠在全國政協九屆三次會議上提交了一份關于加強舞蹈美育建設的提案,指出,舞蹈是可以直接作用于人自身生命質量的一門藝術,是通過人自身的形體運動來實現的藝術行為,其本體特質決定了它在素質教育中有著作用于人的生理、心理的特殊效用和不可替代的功能。
【舞蹈對青少年人格發展的影響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