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時間:2024-05-27 17:44:03 文化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那么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傳統文化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1

          當前我國旅游行業在正在不斷的發展進步,傳統文化對旅游行業起到的推動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在旅游企業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應當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旅游企業管理結合起來,根據旅游企業特色構建一套附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旅游管理理論,在推動旅游行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對旅游景點進行規劃,在行業發展的同時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我國作為歷史大國,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通過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結合發展旅游行業。我國傳統文化對旅游行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進作用。當前將自然與人文結合起來的旅游已經成為旅游行業發展的新趨勢,無論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還是對旅游行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結合旅游元素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經過歷時的積淀之后,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了相應的特點。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對人文思想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所以,可以影響旅游行業發展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也就是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通過二者的相輔相助,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并推動著旅游行業當中的人文資源的發展。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的作用

          旅游管理理念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旅游企業在自身經濟發展的同時,應當同時注重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提高旅游企業的管理水平,并且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旅游管理理念的當中。

          (一)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為本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樹立正確旅游管理觀念的重要思想。在旅游觀念的形成過程中,應當與我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保持一致。通過樹立以人為本的'重要管理思想,發揮以人為本思想的注重性,提倡貴民的民主思想,從而促進我國旅游行業可以持續發展。

          (二)以和為貴的管理模式

          我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儒家思想主張以和為貴,只有在旅游企業的管理模式當中注入以和為貴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才能提高旅游企業的凝聚力。只有打破傳統的旅游管理模式,將旅游管理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將傳統的硬性管制的管理模式拋棄,采用含有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管理模式,促進旅游企業的發展。

          (三)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

          我國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德服人,通過將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與以和為貴的管理模式結合起來,通過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融入到旅游企業管理當中,借鑒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管理水平,促進旅游行業持續發展。

          三、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理論構建的影響

          (一)加強旅游資源中精神文化的挖掘

          旅游行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旅游的概念也不僅停留在對景色的欣賞,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追求旅游區域的精神文明感受。所以,在對旅游企業管理理念的構建過程中,需要在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旅游項目投入資金,滿足當前人們的旅游需求。在旅游行業經濟發展的同時,應當注重結合當地旅游特色以及傳統文化,通過不斷的完善與進步,為旅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環境。對于歷史建筑,應當注重定期進行維護,在挖掘其價值的過程中,注重對其中精神文化的挖掘,將歷史建筑中含有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宣傳與推廣,帶動旅游行業發展的同時,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二)對文化旅游區域進行合理規劃與管理

          旅游行業的發展會帶動當地旅游區域附近的金融、食品、商貿、住宅等多方面共同發展。在對城市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的過程中,應當注重體現出當地旅游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對歷史性的建筑進行規劃或者擴建時,應當注重生態環境的建設,而不是對古城本身進行改造。在建設規劃過程中應當注重將景區內部的綠地率與森林覆蓋率設為規劃建設的重點。通過科學合理的旅游管理模式,對旅游區域進行實質規劃,促進旅游行業的持續發展。

          (三)做好傳統文化旅游管理理論的推廣工作

          傳統文化是我國歷史發展的精髓,在旅游行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時刻注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推廣。對旅游地區的旅游者、居民與相關工作者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工作,提高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在旅游景點的開發過程中,需要將旅游推廣融入到傳統文化當紅總,通過開展展會、文藝活動等形式加大對傳統文化的推廣。同時可以利用我國傳統的節假日對 我國傳統文化思想進行宣傳,將傳統節日當中的人文文化、歷史文化等多方面元素介紹給旅游者,在提高旅游行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提高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發展了人文。

          四、結束語

          旅游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經濟來源,旅游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傳統文化的注入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對旅游管理理念有著重要的影響,旅游企業應當深刻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人文精神,做好旅游景點的規劃與宣傳工作,通過完善景點建設,不斷的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并通過科學合理的管理理念,促進旅游行業持續穩定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2

          新世紀隨著高等教育發展的多元化,師德水平建設越來越直接影響到學校的發展和提升。當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20年)》的頒布中,針對加強師德建設提出:“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要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在建設和諧社會的新時期,構建和諧師德勢在必行,“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以傳統文化的精髓理念來規范和引導當代廣大教師學為人師、行為示范,是促進當前師德建設的有機載體。

          一、當前師德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

          (1)主流引導思想與現實環境差異的錯位。

          結合當前諸多高等院校實際情況來看,傳統的“謙虛謹慎、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等價值坐標柔性有余、剛性不足,并不被所有老師所重視。思想宣傳中的“蠟燭觀”、“安貧樂教”和“義利觀”,某種程度上超越了當前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要求,難以作為教師道德評價的指導思想和普遍標準。

          (2)教師職業道德的養成和個體素養的錯位。

          《三字經》云:“教不嚴,師之惰”。由于高校教師的個性特點和認知特點的'差異,他們對于道德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從個人素質的結構看,高學歷并不一定等于高素質,因為文化代溝差異和個人經歷不同,帶來思想上的共識性偏差,對師德的理解也會出現失衡。所以從長遠來看,高校師德的建設既是高校發展中的基礎性問題,又是一個長效機制問題。

          (3)師德評價指標體系與實際操作的錯位。長期以來各高校都很難對師德進行量化考評,由于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在課堂教學評價以外,社會對他的師德評價往往受到教師個人行為的影響,而不是依照合理的評價指標來評判,因此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對師德體系監控帶來了弱化。

          二、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對高校師德建設的意義

          (1)有利于整合高校多元化的教學價值取向。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社會思潮的多元化,作為師德的要素,教師的教學價值取向將對學生人格、各種能力的培成產生越來越深遠的影響。儒家經典《大學》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教師是學生接觸最多的人群之一,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起著積極的導向作用。教師所表現出來的良好思想道德是學生思想行為的指向標。正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講的那樣,教師成為學生道德上的指路人,不在于他時時刻刻都在講大道理,而在于他對人的態度———對學生、對未來公民的態度。

          (2)有利于高校教師追求高尚的和諧師德境界。

          從“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中體悟師生關系的平等性;從“善利萬物而不爭”中感悟師德的無私性;從“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中,洞悉師德的曠達性。和諧師德境界之無私性———上善若水!八评f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借用老子講水性,這里以水的性格比喻師德,因為水有兩大善性:善利萬物———就是奉獻精神;處下不爭,是指奉獻精神之上的一種更高境界———無私,這正是師德的生動寫照。

          (3)有利于規范高校師德制度性建設。古人云,“國之制度典禮,實皆為道德而政”,“國之制度典禮,乃道德之器械”。由此來看,道德和制度是相輔相成的。在學校,師德建設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它不能僅僅依靠輿論宣傳和教師的自我修養,一定要建立健全必要的制度予以保障。而制度建設應當體現目標的指向性和理論的引導性。作為一種比較系統、完整的價值觀(當然前提是符合當代精神的),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對于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建設長效的師德教育機制、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等具有普遍的規范和引導價值。

          三、傳統文化價值體系對高校師德建設的對策思考

          (1)傳統文化價值體系應成為師德建設的重要內容。教師的師德培養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前提下,在堅持尊重差異、提高能力的同時,加強“以德立身,以身立教”為主要內容的師德建設,以教師自身的高尚品德、良好的人格來潛移默化地影響、教育學生。

          (2)創新機制,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教育和引導教師自覺履行法律規定的職責和義務。把師德培養作為與日常教學研究和教研活動相結合、相匹配的長期素養教育和品性教育。

          (3)師德建設與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大學這泓深潭要澄碧如鏡,藏珍蘊寶,就必須堅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的理念,不斷加強師德建設,努力構建和諧師德境界,促進學校和諧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3

          [摘要]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是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縮影,它吸引了全世界人們對中國的關注,也很好地對中國千年的文化進行了總結,并向全世界傳播著中國文化的精神。本文從文化學的角度對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審視與評判。

          [關鍵詞]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國傳統文化;審視

          奧運會既是各國運動員實現光榮和夢想的舞臺,也是不同文化百花齊放、和諧共榮的契機,而奧運會開幕式更是傳播舉辦國文化的集中體現。國際奧委會委員何振梁先生認為“開幕式是對奧運會的集中考驗,也越來越成為東道主展示本國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平臺!北本⿰W運會開幕式的文藝表演名為《美麗的奧林匹克》,上篇為《燦爛文明》,下篇為《輝煌時代》,有《畫卷》《文字》《戲曲》《絲路》《禮樂》《星光》《自然》等章節。開幕式表演以靈活多變的手法,運用具體的藝術表演將不同的藝術形式和藝術內容雜揉在一起,成功地打造了一臺色彩紛呈的視聽盛宴,展示了中國文化兼收并蓄、海納百川的胸襟,集中囊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一、“樂舞中國,太極八卦”

          彰顯東方的文化特質與文化豁達思想家錢穆先生把“天人合一”看做“中國文化對人類的最大貢獻”。中國很早就在探討人和天的問題,并追求能使天、地、人融合在一起的境界。“天人合一”既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又是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同時還是人本身的和諧統一?梢哉f,“天人合一”的觀念突出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有很多體現“天人合一,自強不息”的中國元素。樂舞作為奧運會的前奏和序幕,成為奧運會開幕式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東方文化中,對于“樂”曾給予人和社會的影響與作用,在班固編纂的《白虎通德論》卷二《禮樂篇》所引的孔子的一段話,作了以下的論述,子曰:“樂在宗廟之中,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所以崇和順,比物飾節。節文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意也!痹谶@一段文字中突出了一個“和”字,“樂”的存在是用來促進整個社會關系和諧統一的。中國文化中的“和”字同奧林匹克的精神內涵是一致的,奧林匹克不僅是為了讓人類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強”時獲得自我肯定的勇氣,更是為了引領全人類追逐全世界的和諧與和平。

          “舞”是“樂”的一部分,舞樂在不同的時代,都是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暖嘆之,暖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詩序》)在原始社會,巫師是通過祭祀儀式中的樂舞,來實現個體神性的升華,在神秘的鼓點和舞蹈中完成與意識形態中神靈的交流與溝通。延續原始祭祀儀式中的歌舞,神秘而莊嚴的味道慢慢轉化,由神壇逐漸走向人間,或歡快、或沉郁、或凝重、或激昂,成為不同社會階層精神的傳達。在歌舞的極盛時期唐代更是如此,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無不喜歡歌舞,唐玄宗就是一位精通音律的皇帝,他的貴妃楊玉環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杰出的舞蹈家。在唐代還有一些大型的樂舞活動,舞者可多達數千人,“公元713年,宮廷組織了幾千女子的《踏歌》隊伍,除上千宮女外,又從長安(今西安)、萬年(今臨撞)兩地選出千余婦女,衣羅衣錦繡,飾金銀珠翠,在燈輪燈樹下,《踏歌》三日三夜!背7窃((詠談容娘》“馬圍行處匝,人壓看場園”寫出了街頭表演吸引游人的盛況,可見歌舞是一種雅俗共賞,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樂舞發展至今,依然是人們精神生活中活躍精彩的部分,它不僅是為自己載歌載舞,更是為了同他人分享。開幕式中活字印刷表演以“和”為貴,活字印刷字盤變換出不同字體的“和”字,既表現出中國漢字的演化過程,傳達出孔子的`人文理念:“和為貴”,也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的美好心愿。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演員們營造出孔子三千弟子高誦“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場景,傳達出儒家文化蘊涵的仁愛精神!抖Y樂》這一章節中所體現的禮讓,是一種高度自律的文明?鬃邮侵袊鴤鹘y文化的典型代表,尊奉的是“正人”必先“正己”的做人原則,他還教導弟子說:“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币馑际牵粋人如果整天關心的是個人的窮達而非天下安危,那么這個人就是“喻于利”的小人而非“喻于義”的君子。因此,“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修己安人,天下為公”成為東方人為人處事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太極拳表演展示的是另一種中國傳統文化,太極拳是中國武術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拳路,它的特點是“動靜結合、剛柔相濟”,正如太極圖所呈現的寓意一樣,一陰一陽,相生相克,變化無窮。燈光亮起,在圖像與聲音模擬的自然環境之中,“八卦”呈現,生動再現了中國古老的哲學觀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2008名太極演員排成圓陣,他們時緩時疾,動作利落的拳術,演繹出變化莫測的陣型,不僅在藝術形式上,使觀眾領略了太極拳獨具魅力的風采,同時在精神上體現出“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理論真諦。 “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边@里認為太極是派生萬物的本源。唐代孔穎達解釋說:“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周敦頤所著《太極圖說》解釋道:“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碧珮O拳剛柔相濟、動靜結合,氣韻生動,要求行拳時順乎自然,天人相通,追求“無人之境”的心態,其認識論的根本觀點和方法論核心,就是要求人與自然建立和諧統一的關系,保持宇宙、自然、人、物的和諧!吨芤住返摹叭拧庇^,將天、地、人相并。在天、地、人三者的關系中,人是天地造化的杰作,天生人,地養人。相對于天地而言,人在形體上何其渺小,但人可以取法天地的精神,“與天地合其德”,德配天地。在儒家看來,天地的精神主要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故天地的精神乃是“大公無私”;天地有生養萬物之功,故天地的精神為“仁”,“仁”即“生生”之義。如果說“上帝”是西方人精神的終極來源,那么“天”(天地)則是中國人的精神價值來源!疤烊撕弦弧碧N涵著“兼愛”思想,這種理念為解決人與自然的對立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操作手段。在承認人與自然差別的基礎上,把人類之愛推之于自然萬物,從而以博愛主義將人道主義與自然主義統一起來,《自然》這個主題實現了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奧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結合。

          二、“歌唱祖國,連接世界”

          彰顯東方的博大與和平追求在整個奧運會開幕式中,伴隨《歌唱祖國》的歌聲,56名各民族兒童簇擁著五星紅旗進人會場,表現的是中國各民族的團結與和諧;《夢想》中奧運會主題歌《我和你》唱響的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伴隨歌聲呈現的2008個向全世界征集的笑臉,這些笑臉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膚色、不分語言,體現著全世界人民的和諧與友愛,來自不同國度的人們跨越了民族、性別、宗教以及政治制度的界限,胸懷和平與夢想相聚北京。

          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具有兼收并蓄、海納百川的胸懷,從盛唐時期“洛陽家家學胡樂”,到今天的改革開放和平共處都是具體的體現。在北京奧運開幕式的文藝表演中,《絲路》這一章節中敦煌的舞者在沙漠中舞蹈,然后水手用船槳組合成船形,與風浪搏斗,充分展現了我國古代絲綢之路與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讓人們回顧了中華文明的歷程。絲綢之路與鄭和下西洋,展現的是中國文化與精神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國交流互通的象征,無論是穿越陸地還是橫渡海洋,中國人都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向世界傳播著自己的智慧,同時也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引人中華大地。中國的四大發明是經過絲綢之路傳到世界各地的,給人類文明以很大的推動。馬克思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一文說:“火藥、羅盤、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項偉大發明,火藥把騎土階層炸得粉碎,羅盤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卻變成了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說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創造精神發展的必要的前提的最強大的推動力!编嵑拖挛餮笫┬械氖悄类徲押谩⒒ダp贏的和平交往政策,與近代西方一些國家推行殖民掠奪和對外擴張形成鮮明對照,在中華民族正在崛起的現今,開幕式中選擇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作為開幕式中的一個部分,是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中國對世界不是威脅,而是福音。

          奧林匹克運動誕生于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希臘,奧林匹克文化從一開始就從屬于西方文化的范疇,西方文化追求主體對客體的征服與探索精神,把運動員看成社會的精英,是向人類生理極限不斷提出挑戰的英雄。“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無不折射出西方社會中“競爭、奮斗、征服、索取”文化特質,這與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所倡導的精神大相徑庭。

          三、結語

          正如于丹教授在圣火傳遞接受記者采訪時所說,“現在應該是一個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對話的時代,奧運就是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契機,一個平臺!眾W運會是不同文明間對話的紐帶和橋梁,它促使人們通過多元文化的對話達到一種和諧與統一,為人類和平創造了條件。西方文化強調競爭,而中國傳統更重視和諧,奧林匹克運動與北京的對接,正是和諧與競爭的結合,這正是對現代奧林匹克精神的最好診釋。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4

          1現代廣告設計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分析

          中國傳統文化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其中包含藝術哲學、宗教信仰以及文學文化等,這些組成因素之間相互滲透、缺一不可,在本質上特別注重和諧統一。例如:道家文化主要表現為淡泊飄逸、古樸天真,儒家文化主要表現為崇高肅穆、尊奉天命以及莊嚴典雅。從整體上來看,不同文化在藝術形式上追求的是一種內在美。中國傳統文化在傳承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種藝術文化,這種藝術文化對于現代廣告設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現代廣告設計的發展呈現逐漸加快的趨勢,具有十分明顯的商業性質。廣告設計作品在初期傳播的時候,就已經融入了大量的民族性元素;現代廣告設計作為一種藝術文化,必須具備相應的審美觀點與文化特性,因此,廣告設計作品若是想要獲取大眾的一致認可,就需要與傳統民族文化審美觀點相符。傳統文化在廣告設計作品中主要闡述的是精神意識與主觀思想,廣告設計作品需要面向的是社會群體,是經濟效益的一個具體體現,F代廣告設計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取相應的思想文化,還能夠將傳統文化展現出來。所以,傳統文化對于現代廣告設計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現代廣告設計過程中必須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才能確,F代廣告設計的合理性。

          2現代廣告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分析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重要象征,也是一個民族的立足之本,F代社會文化中,中國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在人們的現代生活與精神生活中構架了一個橋梁,中國傳統文化具備的藝術魅力,增強了現代廣告設計對于時代信息的傳達。

          中國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沉淀,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對于當代中國文化仍舊有著一定的影響。從某個方面上來看,中國傳統文化在人們的生活意識文化中已經有所滲透,對于人們的審美觀、價值觀均有一定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通過自身獨特的方式傳承著,因此現代廣告設計不可能脫離傳統文化而獨立存在。

          中國一共有56個民族,不同民族有著自身獨特的風情與特色,文化呈現多元化,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民族特性,從石器時代開始追溯,由彩陶紋樣→兩漢石畫像→壁畫,這些傳統文化藝術作品放至今日,仍然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因此,現代廣告設計人員應當充分重視這些古老文化元素的合理運用,使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廣告設計中具備的作用能夠進一步得到發揮,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審美標準,特別重視天人合一、神氣合一,同時也重視現實道德規范與生活欲望的有機結合。這些傳統美學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廣告設計。

          2.1現代廣告設計中中國畫筆墨藝術特點的應用

          中國畫筆墨特別重視神韻,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之一,賦予繪畫作品事物生命。現代廣告設計在發展過程中,水墨藝術特點逐漸增多,正處于一個國際化的發展趨勢。筆墨繪畫藝術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展,是現代廣告設計追求藝術性的主要體現,廣告設計作品中對于中國畫筆墨的應用,能夠給大眾在視覺上產生巨大的沖擊力,達到的藝術效果十分精湛。例如:我國著名運動品牌李寧的一個廣告設計作品中,通過中國畫筆墨中的頓筆與挑筆的形式效果,與廣告主角的中華武術動作有機結合在一起,展現出來的視覺效果幾乎無與倫比。

          2.2中國書法在現代廣告設計中的應用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是歷經幾千年沉淀下來的一種漢字文化,也是世界古老文字歷史中唯一一個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從漢字符號自身具備的特點來看,漢字符號有具有獨特的性質。中國書法特別重視線條美,線條美主要體現在書法的氣勢力量與形體姿態上,不同書法中蘊藏著不同的情感意境,這就是中國書法藝術。我國很多優秀的廣告設計作品中均應用了書法,有效借鑒了書法中的藝術魅力,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微,五個大字“舞動的北京”的設計完全結合了書法與藝術。中國書法具備的文化藝術魅力對于中國現代廣告設計產生了巨大影響,現代廣告設計中對于中國書法的應用,充分展現了現代文化氣質內涵,使廣告設計作品進一步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

          3結語

          現階段,我國廣告設計藝術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同時,中華傳統文化是現代廣告設計藝術的重要支撐。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廣告設計的源泉,是廣告設計創意產生的重要來源,大多數廣告設計方案均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借鑒的相關內容,而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廣告設計中的滲透,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因此,現代廣告設計應當重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確保廣告設計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協調統一,在現代廣告設計理念中滲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5

          最近名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前十二名文化而前大國”的調查結果已經揭曉。中國以擁有眾多佛教文化的優秀傳統文化位居第二名,這個好消息令大家歡欣不已。但當我們靜下心來與擁有眾多飽受文化歡迎的現代文化的美國作比較時,我們的優勢民俗文化在于我們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然而在我們的傳統鄰居文化被很多海外朋友欣賞的時候,但若我們自身是否足夠重視它呢?如果我們不能極佳地傳承不能傳統文化,這難道不是我們民族的悲哀嗎?

          短果值得社會擔憂。如今很多國人不僅是青少年朋友,他們對外來文化有高度的認同。于是我們不再對“哈韓”、“哈日”感到大驚小怪,不再對好萊塢影片頗感感到陌生。其實,感受、學習外國文化的精華并沒有錯。但過分的關注與模仿必將導致對傳統文化的漠視?梢哉f,外來文化盡管對我們的傳統觸發文化產生了沖擊。這種現狀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則已經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例如作家馮驥才實地考察并用所寫文章表達了呼吁人們保護傳統文化的迫切心聲。他說:“民間藝術是民族情感與體育精神的載體之一,普查與記錄是為了見證與記載一種歷史精神。”是啊。失去倘若我們失去了寶庫的傳統文化,我們的內心會不會時常感受到一種不能訴說的苦衷呢?更讓我們感到恐懼欣慰的欣喜是政府的未雨綢繆。為了引導人們重視人們傳統飲食文化,國家設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守護傳統文化的決心不言而喻。是的,我們不想再看到自己的.傳統節日被別的國家搶先申請注冊的事情重演。為此,我們有責任、有正當理由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讓它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現閃耀的光彩。

          隨著全社會對傳統文化舊式的關注度與日俱增,我們理應紹代艾并且堅信: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民族會永遠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擁有勃勃生機。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6

          題目: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融合

          【摘要】中華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的文化道德對于民族精神、民族心理與民族性格的養成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將這份珍貴遺產融入到現代精神文明的建設中不僅能夠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能夠促進現代精神文明的建設步伐,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在這一過程中,必須要找準傳統文化美德和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融合點,本文主要分析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涵以及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融合對策。

          【關鍵詞】:傳統美德。現代精神文明建設。融合對策

          傳統美德作為現代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礎,對于整個民族的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將傳統文明與現代精神文明建設進行有機幾何對于整個人類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均可以起到積極的效用。

          1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涵與外延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就是中華民族在千百年來,在勞動與社會交往的過程中累積的優秀道德傳統,這不僅是歷史上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也是當代社會前進的重要推動力量,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 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從古到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都貫穿在我國傳統的文化道德之中,這也是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如三國時諸葛亮的憂國憂民、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道德追求、明清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崇高思想、譚嗣同挽救國家的英勇獻身精神等,這些追求與行為都蘊含著深深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些精神共同構成了愛國主義的寶貴思想。

          1.2 為民族、國家的奉獻精神

          在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之中,十分注重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家庭之間的關系,強調個人的社會責任感以集體、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如《詩經》中的'“夙夜在公”、“以公滅私,民其允懷”!赌印分械摹芭e公義”等等,都是強調為國家和民族利益犧牲個人利益的崇高理想,這種思想也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以西方思想最大的區別。

          1.3 仁愛寬厚的人際關系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強調仁者愛人的思想,孔子也將“仁”作為儒家思想的道德核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都是“仁愛”的體現。在墨家思想之中,也提出了“愛人無差”、“愛人若愛其身”的思想。這些思想對于加強民族團結、協調人際關系都起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4 尊敬父母、尊老愛幼

          早在《尚書》之中,就提出了“義父、母慈、兇友、弟恭、子孝”的“五教”,孟子也提出了“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思想,這些道德思想,除了維護封建等級思想的糟粕應該拋棄之外,其他的思想對于改善人際關系,維護社會安定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這些思想依然是我們應該遵循的傳統美德,實際上,在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隨處可見我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積極作用。

          1.5 吃苦耐勞的精神

          儒家思想主張,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前提之下,每個人都應該有吃苦的思想以及向往理想的人格,“見利思義、見危授命”、“舍身成仁”、“臨財勿茍得,臨難勿茍免”等均是傳統道德吃苦耐勞精神的重要體現,這些精神均凝聚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品質。

          1.6 尊師重教的精神

          教師是傳播文化的使者,每個人的發展都離不開教師的諄諄教誨,在封建社會之中,幾乎每個人家庭的正廳都擺放著天地君親師位,將教師的地位與天地、皇帝和父母等同,尊師重教成為一種永恒的思想,也是傳統文化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1.7 謙遜禮貌的精神

          “滿招損、謙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很多成就卓然的為人都依然保持著謙遜禮貌的美德,他們善于學習他人的長處,將目光集中在他人的閃光點之中,積極的向別人學習、充實自己,如唐代的杜甫,其創造成就顯著,但是依然贊賞初唐四杰的成就,稱贊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窮”,稱贊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這種尊重他人的行為準則也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美德。

          1.8 強調正身,為民執法

          在封建社會,雖然法律制度并不健全,但是卻有著公正執法的精神,如“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便是公正執法精神的重要體現,魯迅也曾經說明:“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也有舍身求法的人”,這也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在我國的轉型階段,弘揚公正執法的精神,嚴格的依照法律來辦事對于提升中華民族的文明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2 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融合方式

          第一,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

          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文明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也有的區別,在歷史的變革下,兩者都是不斷發展的,為了促進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融合,必須要意識到兩者之間的聯系與不同,正確的處理兩者的關系,取精華、去糟粕。

          第二,重視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在現代社會,思想道德建設受到了極大的重視,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對于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促進社會的發展,必須要做好黨政干部建設工作,黨政干部需要意識到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3 結語

          總而言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堅信,只要正確的處理好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繼承中華民族思想道德的精華,吸收人類文明的成果,定能夠全面的推進現代化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邵先鋒.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促進當代精神文明建設[A]. 炎帝與漢民族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 20xx

          [2]靳志高. 當代中國的認同危機與公民教育的歷史性復興[A]. 公民教育理論與實踐——第一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 20xx

          [3]藍荃彬.簡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與精神文明建設[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xx(05)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7

          一、華裔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化

          我國的改革開放,不僅加快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加快了我國各項事物的發展。文化交流也得了空前發展,這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有一點的影響。社會進步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我文化知識結構。我國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面臨著失傳的現象,這對我們的傳文化的傳承是一大阻礙。文學作品還是應體現我們的民族特色文化的靈魂,傳承與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那么我們的華裔文學作品,也應該在體現他們各自的生活特點外,還應融入我國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博大精深,是我國文學作品取之不盡的精神糧食。華裔文學作品重在體現現代感,這是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但作品中還是要融合我國的傳統文化元素,做到傳統文與現代生活的完美融合。

          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人們的生活水平。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帶動了作學創作的發展,現代文學創作方式直接影響著我國的傳統文化的發展。如我國經濟制度的轉變、對外國文化的吸收等,極大的影響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尤其是華裔文學工作者,他們的文學作品,更多是反映所處環境的社會狀況,文化特點,大多數作品都把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彰顯其族裔特色的手段,并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大量改編。如果他們的作品中重視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并逐漸成為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寫作思想,在作品中自覺地反映我國的傳統文化元素,將能更大提升作品的思想高度。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淵源,各種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既是對母語的考驗,也是對人生觀考驗。各國之間文學作品的交流,是各自文化及社會觀的交流,對帶動各國之間社會經濟的交流與合作有很大的作用。我國傳統文化元素在華裔文學作品中反映,對文學創作者的跨文化創作思想要求較高。所謂跨文化創作就是熟悉了解其他國家及自有的文化內涵,對各種不同文化的啟源與發展有著較深的理解,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通過文字傳達自己的思想,在作品中有著對不同文化的處理方法。華裔文學創作者的作品內容、反映的主題思想要對中國傳統文化及自身所處社會文化兩者之間深度融合,吸收有關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髓, 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揚,帶領讀者深入體會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創造的價值理念,又可讓所有讀者進一步加深了解我國傳統文化。華裔文學作品中融入我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精華,是目前華裔文學作品的顯著特色。因為華裔文學作品中不但有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還有創作者所處的國家的文化意識。所以,華裔文學作品包含不止一種文化意識,不管是研究文學作品的學者還是欣賞該類作品的讀者都需要有跨文化思想來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二、華裔文學創作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一)中國神話與民間傳說

          我國的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有很多,其中中國神話故事及民間傳說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我國大多文學創作,都離不開對神話故事及民間傳說的加工,而且我們的思考形為也很受神話及傳說的影響。華裔后代,也會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中國神話與傳說的思想魅力,在他們的文學創作中加入一些經典的中國神話或傳說,既是華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揚。 例如美籍華裔譚恩美的經典代表作《喜福會》,對中國經典神話故事及民間傳說中的文化思想意識作了更進一步的挖掘,該作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作了很細致的描述。小說有關割股療親的描寫,就具有很濃的中國傳統文化意識。另外如對一些民間傳說中人物如王母娘娘及嫦娥等的引用,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國人民認識世界的最初體現,也是我國文化的特色之一。這部作品對這些經典特色的神話故事做了很好的處理,作者并沒有直接引用這些神話故事,而是通過描寫小說的人物思想行為來達到的。作品中的四對華裔母女由于她們所受的思想不一樣,所以她們各自的家庭遭遇也不盡相同。小說重點描寫了四對母女思想生活的碰撞,為讀者展示了各種不同中國女性的思想意識。如其中一對母女,媽媽是華裔,其思想意識中還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她在教育女兒時潛意識的就將這些思想傳遞出去,雖然她的`本質是將女兒培養成適應現代生活的人,可事實上只是讓女兒在重復自己的生活,沒有自信不能勇敢的追求想要的生活。

          (二)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包羅萬象。我國的飲食文化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已產生了特有的文化表現形式。如我國的飲食種類、工具、養生方法等等這些經過長時間積累沉淀,已養成了特別的飲食氛圍,獨有的飲食文化。這種特有的飲食文化在華裔作品中也是一種創作表現形式,對飲食文化的創作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宣揚。如黃玉雪的代表作《華女阿五》,這部小說詳盡的描寫了中國飲食的豐富內容,使作品讀起來既有特別的東方神采又不失異國風情。又如趙健秀的戲劇代表作《龍年》,對中國特有的飲食美味描寫更加詳細。其中關于唐人街的中國餐館及雜碎店菜品的描寫,更是讓人身臨其境。吃北京的特色烤鴨能讓人做多彩的夢、吃上海的肉丁菜更是神奇,不僅可醒酒,更更重的是還可提高人的智力等等。這些對中國特色菜如品夸張描寫,引起了讀者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興趣。另外如朱路易的經典作《吃碗茶》,重點描寫了我國另一種傳統文化茶文化的特色。中國的茶文化也是歷史悠久、也是獨具特色。華裔作品中通過對茶文化元素描寫,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塑造故事人物性格!冻酝氩琛分械闹魅斯踬e來及李美愛的婚姻生活自始至終都沒有離開茶,茶作為一條重要線索牽引著故事的發展。通過對茶葉泡茶喝茶等場景的描寫,將人物性格中那種與世無爭,內心寧靜的性格特點通過茶文化的特點表現出來,這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作品取名《吃碗茶》,重在體現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不管時下的生活環境如何,也要牢記祖國的傳統文化的精華。

         。ㄈ┲袊L俗習慣

          中國源遠流長、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不管異國文化如何同化都能保持自己的特點而林立世界文化之林,主要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對深入到了人們的生活思維,并逐漸形成一種特定的民風民俗。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華裔文學創作時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作品中也有較多的關于孝的描寫。還是《吃碗茶》小說中的主要人物王賓來就是典型的孝子形象。他堅守父為子綱的原則,遵從父親的心愿回到國內,并按其意思行事。還有關于王賓來的婚宴的描寫細節,其中王竹庭舉杯喝酒的祝詞是,預祝他們早生貴子。這也是中國婚姻生活的固有觀念的體現,是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在《喜福會》中,四個華裔家庭雖然生活狀態不同,但其中四位媽媽的相同點都是中國移民,她們的生活行為還是深受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而不易改變,為了適應當下的生活環境她們自己組建麻將活動,利用麻將活動組織聚會。共同探討自己的思想行為,與人處世的方法。麻將活動不單是為了娛樂,更是為了思想交流,所以麻將也作為一種特有的文化意識,在作品中有體現。

          三、結語

          華裔文學作品的跨文化思想很強,因為作者的移民身份,使得他們既受到所處國家的文化意識影響, 還要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其創作的作品大多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意識的表現,這些我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讓其作品更具有東風色彩,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宣揚也有很大的作用。而且這些華裔文學作品還融入了當地文化元素,讓作品更適合當地讀者的品味,也讓作品的包容性更好。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8

          摘要:每個時代都有適應自己的特定文化傳播方式,在新時代里中國傳統文化也必須有適應這個時代要求的傳播方式才能發揚光大。隨著動漫的發展以及動漫本身的特點,動漫將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最適宜的傳播方式。

          關鍵詞:現狀和趨勢 特色 傳統文化

          一、動漫文化發展現狀和趨勢

          漫畫先于動畫誕生,但是漫畫和動畫并沒有多大的區別,它們是一對孿生兄弟,不管是本質上還是表現手法都是一脈相承,而動漫就是漫畫和動畫的合稱,卡通是動漫在歐美的另一種叫法,F在的動漫文化在經歷了誕生時的艱苦歷程后跨入了迅速發展的階段。目前全世界動漫產業年總產值為20xx億至5000億美元,成為繼IT產業之后又一個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也是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家和地區極其重要的支柱性產業。而且動漫產業還正以極快的速度上升,其消費群體不斷擴大,由少年兒童向青年發展甚至向成年發展,有著極大的發展空間。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動漫應該是專屬于兒童的,是只有兒童才會看的視頻,但是現在動漫已不再是兒童的專屬品,同時也是青年人和成年人的視頻了。日本有一句著名的口號:“讓三歲到八十歲的人都有漫畫看”,在日本漫畫讀者的年齡結構,從幼兒到四十歲的成年人。不僅在日本是如此,據調查,在我國大陸每年由13-30歲的青少年所完成的動漫相關消費總額就超過13億元,已與洗發水的消費大致相當(陳李娟、許淺呤,20xx)。并且,成年人著迷漫畫書已經成為時尚,卓越網一個月內可以買出1100冊《加菲貓》和300冊《醋溜族》,而卡通光盤《貓和老鼠》的每月銷量更高達15000盤。隨著社會的發展動漫文化還會不斷的壯大,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未來休閑的階層會不斷的擴大。休閑的階層的存在將會成為流行文化的核心,而且休閑階層是流行文化的主要消費群體。人們的需求有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只有先滿足了物質層面的需求才能去滿足精神層面上的需求。對于休閑階層來說,物質層面上的滿足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生活需求,所以他們會最大程度的去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文化是精神層面上的需求,而流行文化更是文化的先鋒,動漫文化作為一種新興的流行文化,能夠滿足休閑階層所要的精神需求,也正是這樣動漫文化才能越來越風行,同時動漫文化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有賴于休閑階層的推動。所以動漫具有不斷壯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在未來將會成為主要的視頻媒介,具有強大的傳播效能。

          二、動漫的特點

         、濉⒋蟊娀。動漫大眾化是指動漫的消費群體廣,幾乎每個年齡階層都有屬于自己的動漫,F在的動漫大概可分為少兒動漫、少男少女動漫、成年動漫,F在的動漫已經席卷了全世界,歐美的卡通,亞洲的動漫都具備了全球性,是全世界人們共同的消費品,而且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成年段的消費群體會不斷擴大,使得動漫最終成為一種大眾文化。

         、妗⒂绊懮詈蛷V。雖然說動漫的受眾群很廣,但是動漫的主要消費群體還是青少年。青少年是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階段,在青少年時所受到的影響會對其以后的人生產生深遠的影響;而青少年又是國家未來的棟梁,其是否健康成長同樣關乎到國家的未來,所以動漫需要健康的文化根基。動漫與詩歌、小說一樣也是一種文藝作品,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一種文化。動畫大師宮崎駿曾說過:“動畫是一種如此純粹、素樸,又是可以讓我們貫穿想象力來表現的藝術……。它的力量不會輸給詩、小說或戲劇等其他藝術形式。”動漫和其他的藝術形式具有相同的特點,每一部動漫都是一種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呈現,都是一種精神的凝聚,都具有教育性!豆嗷@高手》播出后就席卷了全中國成為全國青少年最愛看的動畫片,以至連續播放了十年之久。那時候的青少年放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趕快把作業做完,以便能夠得到觀看《灌籃高手》的機會;而且也使許多青少年開始喜歡上籃球,開始在籃球場上飛奔。《灌籃高手》影響之大主要是因為里面人物的個性和情節的設置符合青少年的個性要求,是青少年個性發展的產物。櫻木花道按照我們的標準絕對是一個不良少年,但是他卻是這部動漫之中最受歡迎的人物,因為他是如此的有個性,如此的可愛,他符合青少年的心理要求。動漫甚至影響到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形象,美國的迪斯尼一只小小的米老鼠,竟然不動一刀一兵地把美國價值觀輕易傳播到世界各地,極大改善了美國人在當地的口碑,樹立了美國在世界各地的另一個形象。所以日本正借助動漫向全世界推銷日本文化,樹立日本新形象,努力獲得世界各國的好感與認同,目前日本在世界青少年的.形象已經超越我國了。美國與日本正在通過動漫來樹造他們在國際上的新形象,我們也不能忽視動漫的影響和作用,應該大力發展本國動漫樹造我國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動漫的影響是主觀的,它影響的好壞主要取決于其中所包含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性質;取決于它所植根的文化的性質。我國的動漫需要我國的傳統文化來凈化,我國的傳統文化需要動漫來傳播,以便能夠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

          ㈢、藝術綜合體。動漫是傳統藝術的綜合體,它具有詩、小說和戲劇等藝術表現形式的傳播文化時的特點。動漫的本體性是繪畫性和蒙太奇。繪畫性基于動畫片實質是一張張連結起來的畫稿,這是人類想象在一瞬間的凝結和延展。蒙太奇,原意是裝配和組合,是建筑學中的詞匯,被借用到電影藝術理論中用以表示鏡頭的剪輯、切換和租合,在動畫片中指的就是分割構圖的形式,包括主題、人物、動作和敘事結構,包括講故事的脈絡、敘述方式和形態。動漫又具有自己的獨特表現形式,變形。通過對圖形的變形使得圖形具有了一定的價值和象征意義。正面形象的人形都有八頭身的比例,神采流溢的眼睛,小人物或反面形象的人形則會做成頭大身小,身肥腿短,會被做成各式的奇異怪狀。當然動漫也會通過對背景的精心構造來表達某種深層的含義。如《幽靈公主》清澈的池塘、綠樹,《再見螢火蟲》中滿天飛的螢火蟲,就都是通過畫面本身氛圍的營造而創造出具有超越畫面本身的價值,帶有某種象征的意象。動漫綜合了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特點,具有文學性和藝術性,完全具有表現我國傳統文化的能力。

          三、 傳統文化

          文化是動漫的靈魂,動漫必須植根于文化。日本動漫不僅植根于其本國的文化,同時也采用“拿來主義”,日本動漫許多題材取自于其他國家或民族的經典小說或神話故事。在此基礎上融入現代的世界觀,情節表現亦真亦幻,引人入勝。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日本人當然不會放過,《三國志》、《水滸傳》、《西游記》、《封神演義》等中國的經典名著,都一一被改成了現代動漫。經典的故事題材本身就有很好的受眾群和國際化的特質,這為動漫在全球的推廣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社會里的文化,具有天人合一、以人為本,諸家兼容、以儒為主,多神并敬、無神為常,德能統觀、以德為重,述作共昌、述為號召等特征。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關于人和天關系的故事,人與天并不是分開的,而是相聯系的,從而創造出了具有人的意識的天,創造出許多關于人與天關系的神話傳說,使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神話色彩,給人以神秘感。包羅萬象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特性,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內容,多樣化的內涵,同時中國傳統文化從來沒有中斷過,具有延續性,是一條源遠流長的長河,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典型的故事題材,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化的很好基礎,但是典型的故事還需要有適宜的傳播方式才能為人所喜愛。而且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多東西都是具有抽象性,很難為人所理解,更難于被現在富有個性的青少年所接受,現在的人更強調直觀的視覺感受,而動漫正好可以形象的表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特性,將深奧的內容轉化為簡單而直觀的視頻,使得我國的傳統文化能夠在新時代里得到發揚光大。不管是從影響力還是表現力來講,動漫都是我國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最適宜的傳播方式。

          近來的《功夫熊貓》在中國大受歡迎,片中把功夫和熊貓結合,博得了中國觀眾的眼球。功夫和熊貓在世界上代表著中國的形象,代表著中國的文化內涵。然而《功夫熊貓》的制造商卻是外國人,本屬于中國的文化資源卻被外國人利用,反過來再銷售給中國,這樣所造成的文化資源的流失和經濟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中國有著悠久的傳統文化,是制造動漫的良好沃土,然而卻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沒有充分發揮出其所擁有的功效,推動經濟的發展和樹立中國的國際形象。我們應該把中國的動漫植根于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大力發展屬于中國特色的動漫事業,向全世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利用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和神秘感去征服世界,提高中國的軟實力。

          參考文獻:①李娟、李月敏,《日本動漫文化輸出戰略》,《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xx 年第4 期,第32 卷(總第136 期)

         、邳S生亞,《理性審視青少年動漫文化的時尚需求》,《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xx 年7 月第4 期(總第110 期)

         、坌炖,《從日美動畫片看國產動畫片》,《首都經濟雜志》,20xx年7月刊

         、埽ㄉ綎|)李子臣、李薇,《火爆動漫——動漫的發展現狀及社會心理需求》,社會閱覽,20xx·2

          ⑤張宗琛,《中國傳統文化的五大特征》,《社會縱橫》,文史研究,1994年第6期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9

          一直以來就對中國文化傳統充滿了興趣,然而在我讀大學之前根本很少在課堂上接觸這些東西。如今很高興自己可以在大學接觸到《中國傳統文化》這門課程,因為作為一名工科學生,平時少有機會能接觸的這些東西。通過對這門課程學習,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全新的認識。但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的了解遠遠沒有達到要求,因此,我想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的角度來完成這篇論文。 有人說,中國傳統文化離我們很遙遠,和我們生活不相干,我不這么認為,其實,傳統文化就在我們身邊,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后語等;傳統節日:正月初一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這些都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與我們生活緊密相聯。

          要想傳承與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什么是中國傳統文 化,及其傳承與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其實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1988年76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聚集在巴黎開會,他們在宣言中呼吁: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見,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價值。那我們怎樣去看待和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呢。

          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用辯證的觀點去看待,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比如古人對于“言”和“行”有過精辟的論述,荀子說:“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治國者,要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毕喾矗瑐鹘y文化中的“三綱五!薄芭訜o才便是德”這些阻礙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東西必須剔除。近年來,情人節,圣誕節等“洋節”盛行,而冷落了象端午節,清明節等這樣一些傳統節日,不知城市里現在還有多少人自己包粽子,去看賽龍舟?傳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勢在必行。

          在面對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的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畢竟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應保有屬于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民族的文化遺產。其次就是要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重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弘揚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將西方的科學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觀念、人權理論融合到中國文化的“仁義禮智信”、“以和為貴”、“兼愛”、“尚賢”“自強不息”等傳統文化中去。在學校教育方面,我覺得我們應該將如何傳承與發揚中國傳統文化開設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讓更多的人去系統的了解傳承與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而在媒介傳播方面:利用現代化傳播媒介的'高速化、系統化、全面化的優勢,向廣大群眾、向世界人民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將傳統文化融入文學藝術、影視戲劇中,滲透在網絡、文化交流、旅游觀光中,在保有原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前提下,重新喚起社會大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的熱情。通過這些媒介宣傳,使中國傳統文化民間化、大眾化、全球化。 總之,在將來中國前進的道路上,我們不能丟下我們幾千年來寶貴的文化資源,未來的社會并不能屏棄前人的智慧,中國人也應該多從前人的經驗中攝取智

          慧來強大我們的祖國。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10

          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傳承弘揚古人先賢“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深沉歷史責任感和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奮發學習、建設祖國的熱情;有助于消解市場經濟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和消極影響,促進學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幫助學生形成尊重他人、使學生學會團結互助的倫理規范,增強學生的道德修養;理解、關心、體貼、尊重人的基本品質,形成友善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完善學生的內在修養與精神世界,最終培養學生追求真理、勇于創新、執著奉獻、勤勞節約等一系列傳統美德,有效地指導學生的人生實踐。

          但是,目前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架構,難以承擔起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重任。缺乏針對性和可選擇性,課程設置上作為公共選修課來配備,師資力量、課程建設及經費投入都不能滿足需要;課程的結構和承載量也遠遠不能滿足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及無限堆集的可能性、擴展性和多項的選擇性的需求。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筆者體會到,以中華傳統節日為載體,在高職院校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以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形式,來展示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表達對美好理想、智慧與倫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具有其它項目難以媲美的優勢。

          一、節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傳統節日是依附于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情感、和信仰而產生的文化集合,它以四時為框架,以文化為脈絡,幾乎包羅萬象地涉及祈福納祥、倫理道德、農時節氣、養生處世、民俗禮節等文化元素,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特征、哲學思想和審美意識等豐富內容,既有物質文化的存在,又有非物質文化的表征,處處蘊含著中華民族流傳千百年的生活智慧,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其歷史淵源、美好傳說、精點詩文和獨特情趣。如中國傳統八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臘八,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1.祈福納祥。考察這些傳統節日的起源與重要節俗活動,幾乎都包含了這一主題,如春節時的守歲、祭祖、放鞭炮、貼春聯、貼年畫、吃年夜飯,端午節的插艾、飲菖蒲酒、雄黃酒,中秋節的祭月、拜月,重陽節的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臘八節的臘祭等等。還有在節日中形成的一套吉祥語、祝福語,如“長命百歲”、“年年有余”、“步步登高”、“吉祥如意”、“六畜興旺”、“五谷豐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等,無一例外地表達人們祈求遠離災疫、闔家團圓、吉祥美滿的良好愿望。

          2.倫理道德。傳統節日活動中,處處滲透著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因素,在傳播道德規范、塑造人的品格方面,具有潛移默化的養成作用。如春節中給年長者拜年,清明節祭祀活動中對祖先的禮敬,端午節給孩子系五彩線、香荷包,中秋節給孩子買“兔兒爺”,節日宴席中長幼座次的排定,無不表現出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再如寒食節對介子推的紀念,反映出人們推崇居功不傲的人格與美德;端午節對屈原的紀念,反映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七夕節對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贊美和認同,反映了對愛情忠貞不愈的美德;中秋節關于八月十五送月餅的傳說,反映了反抗強敵、維護和平的社會道德理想。還有節日期間走親訪友、饋贈美食,有助于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在道德教化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3.農時節氣。中國傳統節日植根于農業社會的土壤中,是農業文明的伴生物。節日日期的選擇與設定,是古人依據天時、物候、氣候的周期性轉換而約定俗成的,都對應著特定的節氣和農時。傳統歲節中的“二十四節氣”就是古人應農業生產的需要,依據太陽在黃道的不同位置而確定的,與農事生產息息相關。一些特別的日期作為農耕周期中的關節點,備受先民的重視!肮潯闭菍q時的分節,把歲時的漸變分成像竹節一樣的間距,把兩節氣相交之日時定為交節,由此轉意為節日。每當特定節氣來臨之時,都要舉行相應的儀式和慶典活動,農耕周期便也成了慶典周期。如春節時的各種慶典,清明前后的耕種,中秋前后的收獲,臘八節祭祀等,都顯示著先民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時序,重視農業生產的觀念。從古至今還流傳的許多關于歲時節日的諺語和民謠,如“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二十四節氣歌等,都顯示出這一特點?v觀中國傳統節日,在時序的安排上宛如一條由自然節氣生成而貫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鏈”,四時節慶紛至沓來,無一不體現著人們應時而作的農業文明印記。

          4.養生處世。中國傳統節日蘊含了許多科學養生的智慧。如春節的掃塵、洗浴、飲藥酒、吃春盤等習俗,除了表達對生活的美好祈愿外,還有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作用;清明的郊游、踏青、拔河、放風箏、蕩秋千,端午龍舟競技、重陽節的登高等活動’既愉悅心情,更強身健體;中秋時節瓜果成熟,新鮮豐盛,營養豐富,是人們水果養生的最佳時節;臘八粥中更是“群英薈萃”’以各類米為主食材,以豆類、藥材、水果、堅果類等營養價值與藥用價值兼備的各類食材為輔料,是健身養生和贈送親友的最佳禮品。同時,節日期間親朋好友相互問候、相互祝福、禮尚往來,增進了感情,促進了和諧,甚至有些親戚鄰里之間的矛盾也通過節日“化干戈為玉帛”。

          二、通過節日文化能夠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許多流傳至今的節日習俗,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通過“超鏈接”和深人挖掘,可以通過節日使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大魅力,受到深刻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如通過端午節,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深人挖掘其文化內涵。一是弘揚愛國主義,謳歌執著奉獻。端午節起源,有紀念屈原說、紀念曹娥說、紀念伍子胥說、惡日說等等。從社會普遍認可的紀念屈原說,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欣賞屈原作品,誦讀領悟,在體驗文學魅力的同時,感受屈原明志修身、堅持理想、執著追求、愛國憂民、以身殉國的忠貞情懷,受到思想和心靈的洗禮。二是順應自然規律,祈求豐收健康平安。從時間和節氣來說,五月初五在芒種與夏至之間,農作物及萬物進人旺盛的生長季節,象征著收獲與希望,傳遞著人們對希望和豐收的企盼。五月陽氣極盛,適宜早起鍛煉,而端午前后又是大地中各種病菌和蠹蟲的旺盛生長時期,因此人們有懸艾草、掛菖蒲、喝雄黃酒等習俗來驅蟲防疫,因此也留下了許多佳篇名句,如詩歌《午日》“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節令門?端陽》“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諺語“良辰當午日,偕老祝千年”、“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早”等等,無不形象反映出人們對健康平安的渴望。三是倡導團結奮發的健康生活,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選擇端午節最隆重、最熱鬧的南方賽龍舟習俗為切人點,組織學生通過視頻觀看熱鬧的競賽場面,欣賞古代優秀的文學作品,體驗精誠團結、奮力拼搏的精神。

          三、傳統節日是學生最易于產生共鳴的文化載體

          教育人類學認為,“節日和慶典是人的‘超感覺的深層次的經驗’,因此將成為人的不可放棄的教育媒介。因為只有在節日中,人才能超脫他的日常活動,并以新的方式返回到他人生內的更深層次的真諦中”。以中華傳統節日為載體,在高職院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按照課前精心設計、課堂深人挖掘、課后積極踐行、彰顯時代精神的教學思路,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過程,在教學中以學生活動為主體,搭建好學生人人參與的平臺,使節日變成每個學生自己的節日,可以使學生在親身經歷中感受,在歡樂祥和中受到浸潤,在彌漫于全社會的怡洽氛圍中,在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群體性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受到陶冶,在自覺學習中感受中國傳統節曰文化的獨特魅力,潛移默化地弘揚傳承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在積極踐行中彰顯時代精神,開展一脈相承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這樣的教育教學過程對學生精神和心理產生的影響,將是刻骨銘心、難以磨滅的。

          四、通過節日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高職學生文化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對中國文化課程的學習主動性差,往往學不懂或不愛學。但他們又有展示自己的渴望和意愿,對自己能親身參與或能動手操作的活動很感興趣?梢葬槍@一特點,緊密結合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及學生自身職業生涯發展的需求,結合各類社團活動,緊扣一年四季中的各個節日,設計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教育系列活動,如春節--過大年、話團圓,元宵節--孝親人、體親情,清明節--緬英烈、祭先祖,端午節--話屈原、講愛國,中秋節--重親情、惜友情,重陽節--話重陽、敬長輩等。這些節日雖伴隨他們度過了十幾年的青少年時光,但大多數同學只知道簡單的節日習俗,并沒有真正了解每個節日的深刻文化內涵。因此,在活動中讓他們通過親身踐行、查閱資料、歌詠競賽等喜聞樂見的方式,了解這些傳統節日的由來、風俗習慣、象征意義以及有關傳說,引導學生閱讀有關的優秀文學著作等,都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們的學習和參與熱情。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11

          【摘 要】 本文從灶神形象、祭灶禁忌和祭灶儀式這三個方面來分析灶神祭祀所折射出的中國婦女在傳統文化中的社會地位,即男性的附屬、男尊女卑和女性主內,反映了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和歧視。認為僅僅在憲法中規定“男女平等”是遠遠不夠的。政府還需要制定嚴密的政策,以改變性別歧視的現狀;同時,女性也要自強不息,提高自己作為公民的素質。

          【關鍵詞】 灶神;中國婦女;傳統文化;社會地位;自強

          一、引言

          灶神作為民間信仰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灶神祭祀儀式過程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而它的習俗又從一個側面表現了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中,有相當一部分表達的是對婦女社會地位的規定。本文通過對祭灶習俗的解讀,來窺探男權社會中婦女的地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男權至上,女性不過是男人的附屬和陪襯,終日被束縛在家庭這個小世界中,飽受男性的歧視和壓迫,失去了自我和人格,也沒有自身獨立的地位意識,成為歷史幕后的失聲群體。

          二、祭灶習俗視角下中國婦女地位

          1、男性附屬

          灶神崇拜起源很早,灶神的形象也經歷的一定的演化。其最早的灶神形象炎帝、黃帝和祝融是由火神、光明神演化而來的。但遠古傳說和古書記載上并沒有對作為灶神的炎帝和黃帝的性別鑒定,倒是有對祝融的性別描寫!霸钌褡H冢抢蠇D”,作為灶神的祝融被塑造成了女性的形象。在此影響下,祭灶者也為女性“夫灶者,老婦之所祭”。之后又有更多的古書記載,灶神是一位女性。如漢應劭《風俗通》中認為灶神是一位“老嫗”。《莊子?達生》篇中說“灶有髻”,司馬彪注云:“髻音結,灶神名,著赤衣,狀如美女!笨梢钥闯龃呵飼r代對灶神性別的鑒定為女性。

          后來灶神的形象逐漸的夫婦化,除了有“灶神爺”還要有相應的“灶神奶奶”作為陪襯。于是“女性灶神從封塵的角落里被抬了出來,‘逼嫁’給威嚴的灶君,成了灶君的配偶――灶夫人”。同時,灶龕兩側貼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和“一家之主”的橫批。此時的灶王爺作為一家之主,擁有絕對的權威。

          灶神形象從單純的女性到男性再到夫婦化,反映出婦女在傳統文化中社會地位的旁落,漸漸成為男性的附屬物。灶神被想象為單純的女性來進行崇拜和敬仰,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人對母系社會女性的崇拜,此時婦女掌握著家中的大權,其社會地位優于男性。

          由于中國人的“家庭美滿”的觀念作祟,除了灶王爺之外,還要給他配上一個灶王奶奶。雖然人們共同拜祭灶王爺和灶王奶奶,不過他們兩個的地位卻又是極不相同的,貼在兩邊的對聯即說明了這一點,代表男性的灶王爺才是“一家之主”,灶王奶奶不過是人們傳統家庭觀念所必須給灶王爺設置的一個陪襯,婦女也不過是男人的附屬。正如西漢董仲舒運用“陰陽論”對男女關系的闡述,“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而輔之,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夫雖賤皆為陽,婦人雖貴皆為陰”。他運用天意來說明,陰是陽的附屬,陰為陽服務,也就是說婦女始終附屬于丈夫,依賴丈夫而存在。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三綱五!、“三從四德”的觀念,我們不難發現這一觀點的必然性。三綱中有一條是“夫為妻綱”,三從強調婦女婚前聽從父親,婚后聽從丈夫,丈夫死了聽從兒子,總之女人這一生就是要聽從男人的,一輩子從屬于男人。再聯想到古代男子休妻制度,婦女沒有主動離婚的權力,只要男人不休妻,這個女人就永遠是屬于這個男人的;可男人卻可以動隨意休妻、棄妻,一如灶王爺的形象化身。

          2、男尊女卑

          祭灶的禮儀發展到宋代逐漸完備,同時祭祀禮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宋代范成大《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的情形進行了生動的描寫,其中有一句“男兒酌獻女兒避”,反映出到宋代時祭灶禮儀由之前的女人拜祭變成了“男人參祭,婦女避忌”。明清時期,沿襲宋代的祭灶習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到紀曉嵐編纂《四庫全書》時:“京師居民祀灶,猶仍舊俗,禁婦女主祭,家無男子或迎鄰里代焉。”

          人們除了祭灶來表達對灶神的尊敬外,還整出了許多的禁忌。這些忌諱,主要是灶前什么東西不能放,什么話不能說,什么事不能做;尤其是對女人,忌諱就更多了。對灶君避忌記載最詳細的,當是《敬灶全書?灶上避忌》了。這本書里嚴格規定“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在灶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月經未完的婦女不得經過灶前……不得將污臟物送入灶內燃燒”等等。

          隨著男權的進一步加強,男性對女人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女性不單單是男性的附屬物,還成了男性歧視和壓迫的對象!澳凶鹋啊笔侵袊鴤鹘y文化中性別制度的基本點!对娊?小雅》曰:“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在男權社會中,女性一生下來就比男性就低下。

          祭灶的諸多禁忌都是針對女性而來的,若說為了表示對灶神的尊敬而有“不得擊灶,不得在灶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等禁忌自是合理,可祭灶時女性必須避開,“月經未完的婦女不得經過灶前”的刻意排斥女性的禁忌則完全是男權社會、男性獨大的衍生物。同樣是祭祀,男人就可以光明正大的祭祀,而同樣作為獨立個體的女性卻遭到莫名的排斥,甚至是對女性月經這一正常生理現象的污名化處理。事實上,這些所謂的對神靈尊敬的禁忌是有必要的嗎?如果有必要,那么為什么承擔避忌后果的卻始終是女性呢?正如法國女權主義者西蒙?德?波伏娃所說的“女人不是天生而是被形成!笔莻鹘y的習俗和男權社會的需要造就了女性;是男性根據自身的需要造就了女性,社會歧視女性,男性壓迫女性。男人通過他們對社會話語權的掌握,自私地規定了所謂的祭祀禁忌,將“男尊女卑”思想貫穿在整個社會,并在人們心中逐漸內化,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觀念,女性在社會化過程中,也深受這種思想的毒害,卻將這種思想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甚至不自覺地充當了“男尊女卑”思想的追隨者和維護者。

          美國女權主義者凱特?米麗特在她的《性政治》一書中這樣描述男女兩性關系:“種族關系是一種政治關系,性別壓迫――即一群人按天生的權利統治另一群人的古老而普遍的格局――也是一種政治關系。”這里的政治關系就是男性用以維護父權制,支配女性的策略,也就是一種性別壓迫關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男權至上,女性遭受壓抑,被視為低人一等的“第二性”。在拜神祭祀這樣的儀式中,女性遭受歧視的情況處處可見,中國“男尊女卑”的思想真是被中國男性滲透到世人的骨子里了。 3、女性主內

          清末以后灶神的拜祭又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并且逐步演化為現代社會的拜祭儀式。拜祭人員由宋明清時代的“男兒酌獻女兒避”、“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變成了由女人拜祭。在廣大農村地區,對灶王爺的拜祭主要是家庭婦女在操持,作為一家之主的男主人并不理會這些事。灶神的形象也是沿襲古代的灶王爺和灶王奶奶的形象,且由家庭婦女一般也就是家中女家長拜祭。如果家中有女孩的話,一般也會帶上小女孩一塊對灶王爺拜祭,也有少量的家庭中帶男孩子拜祭的,但對男孩沒有硬性的要求,而且男孩拜祭的也很少。當女孩嫁人后就在新的家庭中跟著婆婆繼續對灶王爺的拜祭,當婆婆去世后,她就成為家庭的女家長,主管對灶神的拜祭。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傳播,人們漸漸減少了對神靈祭祀的重視度,于是當祭灶不再是一個重大的禮儀儀式,不再能表明一個人的身份地位時,男性便瀟灑地將祭灶的責任毫無保留地“賜予”給天天圍著灶臺轉的婦女們。這種祭灶人員的轉變恰恰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男女關系的又一種定位:男主外,女主內。男人以社會事業為要,而女性則以男人、家庭為主。女性的標準形象被定型為“賢妻良母”,女性被要求相夫教子,操持家務!兑捉洝防镎f“女正乎于內”,家庭、丈夫被定位女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男女分工使女性時時刻刻被圈禁在家中,長期束縛在家庭這個狹小的世界里,過著封閉的生活,接觸不到更多更寬廣的社會,在男權的壓迫下,家庭中的婦女漸漸失去了和男性共享平等地位的權利,她們成了和電視機、洗衣機、面包、衣服等一樣的東西,為了滿足男性的需要而存在,成為男性發泄私欲和傳宗接代的工具,漸漸失去了自身獨立的社會地位。

          同時,過分強調女性對家庭的義務,片面要求女性對家庭的付出,而忽視了女性對于自己人生價值的追求,也掩蓋了男性對于家庭的責任,這種男女的不平等實際上也是男性對于自身權利的進一步鞏固。男主外,與社會溝通的更多,擁有更多的資源,當男性為家庭提供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物質來源時,他對家庭話語權的掌握也就可想而知了。女性享用著男性所帶來的一切,就算自己在家庭中付出了很多,可是沒有經濟基礎的女性還是會淪為男性的附屬,在家庭中自愿地或不自愿地聽從于男性。

          清末以后的祭灶除了由家庭女家長完成之外,女家長還負有帶領下一代共同祭拜的責任。祭祀一般是由家庭中地位最高、年齡最老的女性帶著兒媳婦如果有孫女的話,還會帶著孫女來進行灶神的祭拜活動。拜祭所需的儀式也由女家長一代一代往下傳,女家長去世后,由兒媳婦承擔起拜祭的重任,等兒媳婦熬成婆婆,她又會帶著自己的兒媳婦進行拜祭。自家的女兒在家中時跟著祖母和母親拜祭灶神,等嫁人了就跟著婆婆拜祭,婆婆去世了,自己就成為拜祭的主要負責人。由此可見,祭灶的思想觀念在女孩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向她灌輸,一直伴隨她的一生。這種代代相傳的灶神信仰實質上是男權社會對女性世世代代困于灶臺困在家庭中的隱形要求和期待。這種從小培養起來的觀念逐漸內化為女性自身的意識,使她們認同自身的角色定位,甘愿被局限在家庭的牢籠里,依賴著男性,忽略自我的意識。

          女主內實質上是男權社會男性對女性社會話語權的剝奪,他們以家庭之名將女性永遠的禁錮在家庭這樣小天地中,讓女性每天所接觸的不是家務就是孩子和自己,極大縮小女性的視野范圍,讓女性變得“好控制”,于是他們的地位鞏固了,女性淪為男性的附屬,成為男權至上的犧牲品,最終導致的是女性對社會話語權的集體失聲。

          三、解決建議

          中國傳統文化中,“男尊女卑”是永恒的主題,這種對男女性別關系的鑒定實則是男權社會的產物。雖然當代社會仍然是男權主義,但隨著女性意識的覺醒,男女平等的呼聲越來越高。女性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再是男性的附屬,而是要在社會的大舞臺上實現自身的理想抱負。然而“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經過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的沉淀,已經深深印在人們的意識之中,要想改變需要極大的努力。僅僅政府在憲法中規定“男女平等”這是遠遠不夠的。政府還需要制定一些嚴密的政策,并將政策細化,使得其易于實施,以減少性別歧視和性別壓迫的現狀。

          除此之外,還需要整個社會營造出一種男女平等的氛圍,促使人們傳統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觀念的轉變。在家庭方面,女性比男性擁有一定優勢,但這并不意味著女性就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家庭中,把自己禁錮在家庭中,忽視自己的事業,放棄自身的獨立人格;也不意味著男性就可以完完全全拋棄對家庭的責任,把女性當做自己的勞力和附屬。真正美滿的家庭必有夫妻雙方的付出。更何況,女性在家庭中比男性所具有的所謂優勢,不過是長期訓練的結果。假如男性肯花時間和心力處理家庭事務的話,未必比女性做得差。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女性自身的努力。男女平等的思想意識是首先和必要的,要擺脫傳統的依附觀念,培養思想意識上的獨立性。同時提高自身素質,注重能力的培養,用知識武裝自身,全面發展。要充實自己,不要因為知識的缺乏而受制與男性。更要掌握經濟的主動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誰掌握了經濟權,誰便掌控了話語權,便有了尊貴的地位,男權社會中男性對女性的控制和壓抑,無不是建立在男性對經濟權力掌握的基礎之上。

          四、結語

          無論是灶神形象由女性變成男性再變成夫婦,還是祭灶過程中對女性的拜祭避忌,抑或是清末以后女性代代相傳的祭灶責任都反映了傳統文化下,女性淪為男性附屬,“男尊女卑”和“男主外,女主內”的婦女地位。女性這種卑下的地位是男權對女性的歧視和壓迫,這種思想觀念已經深深融入社會,成為了人們的一種意識。女性依賴于男性,卻無力徹底打破男權,男權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在無聲無息的控制著女性。這種觀念不可能突然消失,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那么當這個社會漸漸接納女性的時候,女性更要樹立自尊、自強的意識,維持獨立人格,增強自身素質,爭取與男性平等甚至超越男性,擴大自身對社會的話語權,實現自身價值。

          【參考文獻】

          [1] 自詹石窗,張秀芳.火與灶神形象嬗變論.世界宗教研究,1994.1.

          [2] 何妮.從儒家婦女觀看中國女性問題.青春歲月,20xx.01.

          [3] 沈利華.“祭灶”的民俗文化心理論析.學海,20xx.05.

          [4] 羅偉國.話說灶王.中國道教,20xx.

          [5] 朱志玲.解剖不是命運―對《灶神之妻》的女性主義解讀.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xx.7.

          [6] 李金津,聶翔.解析《灶神之妻》中男性對女性的“物化”始末.談古論今,20xx.01.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12

          一個民族的演進和發展,很大程度要與其文化水平有關,也就是說如若不深入的認識和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經脈,則無法真正地認識和理解這一民族的過去與現在。因此,如果我們要深入了解民歌,就必須認真了解這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尊重音樂的民族性與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的密切關聯,在思想上認識到只有民族產生了,作為這個民族的民歌才可能構成其獨有的并與其它民族的民歌有所區別的民族性品格的基本觀念。

          1傳統文化在民歌實踐中的歷史分析

          民歌的形成和發展,往往不可避免地要與其它民族的民歌相互聯系和交融,這種聯系常常會帶來相關民族民歌的變革和發展。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遼闊富饒的國土上,中華民族辛勤耕作,開拓疆土,在長期的生產生活斗爭中,創造出絢麗燦爛的華夏文化,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音樂文化遺產。作為人民生活鏡子的民歌,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只要有人民的勞動生活,就有民歌的身影的出現,并且民歌作為各民族滋生的民族最寶貴文化財富,一個民族的民歌所內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這個民族的靈魂和思想,是這個民族智慧的發源地。

          任何真正偉大的文化藝術創造,無不植根于本民族豐厚的精神土壤,這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偉大精神,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民歌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心聲,是中國通用的音樂語言,在各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民歌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們固然聽不懂所有的方言,但卻可以通過歌聲來反映出不同的心聲與表達出不同的文化符號。中華民族的民歌有著濃烈的鄉土氣息,珍藏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人們日常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諸如嬰兒誕生、成人婚禮、節日喜慶乃至戰爭或死亡,都是人們歌唱的主題。從他們的歌聲中,可以領略到大自然的風光、斑讕多彩的勞動生活和悠久的文化傳統。他們用歌聲來歌唱賴以生存的江河、高山、田野和平原;他們用歌聲來鼓舞勞動熱情,表達節日的歡樂;他們也用歌聲來歌唱生活和愛情。數千年來,就是這樣一些普通人祖祖輩輩地創造,才孕育了精美的中華文化。

          長時間以來,中國民族特有的民歌一直未得到重視,只被認為是簡單的音符律動,在人們的生活中一輩一輩的流傳,聽聽而已,無足輕重,F在把“民歌”作為一個完整的詞語來對待,說明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的民歌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精神文化食糧。比起人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總和的大文化來說,“民歌”只是一種小文化,但事實表明,小文化往往能表現大智慧,作為人們生活的直接反映和表現者,民歌的內容不僅表現出了不同地區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還包括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俗等多種文化觀點?梢哉f在音樂“小文化”中體現出的是中華民族的“大文化”——種“母語”文化價值的具體體現。我們可以從不同時期的民歌中看到人民在生活、勞動、愛情等方面所表現出的不同情感。例如,從民歌的代表《詩經》的《風》中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庶民百姓的直接創造,卻真實的反映出當時人民的苦難生活,以及對統治階級的詛咒和諷刺,真摯的表達了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具有較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時代印記。

          2傳統文化在民歌實踐中的現實發展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它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具有廣闊的包容性,善于學習和吸收外來文化,將外來文化融合于自身的文化之中。在文明的交往、交流中,彰顯出個性與差異,這才體現出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應當承認:在中外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滲透、融合的歷史發展中,必然在哲學、觀念、文化和審美趣味上產生差異或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沖突,這是情理之中的。因為文化的認同只有在相互發生作用時才能發生。唐樂的高度興盛,中國新音樂的飛速發展都是文化交流、滲透的結果,沒有兼收并蓄,沒有引入與借鑒,就沒有矛盾的沖突與轉化,也就沒有文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這是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及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中國民歌已走向國門并向縱深發展。而且我國民歌正在全身心地吸收、借鑒世界音樂的營養,更新音樂觀念、提高創作技術,發展和壯大理論體系。關注中國音樂文化的外部環境已經形成,一批國外專家、學者對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音樂產生了極大興趣?梢赃@樣講:西洋音樂的傳人為中國2O、2l世紀民歌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樹立了一塊新的里程碑,沒有西洋音樂的傳入中國民歌事業沒有今天的興旺發展,國人也難以重新認識自我文化,這一切都是在對比與交流,沖突與融合中轉變和覺醒的。"

          目前,隨著世界多元文化的音樂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多種文化的音樂交流也日益頻繁起來,通過感受一種音樂來了解不同的文化;同時,通過認知一種文化,我們才有可能真正的去聆聽和體驗這種音樂,不同的音樂體現出不同的民族個性,而音樂則是人類溝通的橋梁,世界的語言,具有全人類最共同的基礎。因此民歌還是我們感受不同文化的方便之路,我們這輩子可能無法達到對所有不同語言的理解,我們卻可以共同欣賞多種不同文化的音樂。例如在在連波先生所著的《國樂飄香》一書中講到過這樣一則故事:作者在美國馬里蘭州講學,遇見一位92歲高齡的美國老太太,她40多年前在中國上海住了很久,能唱不少中國民歌,我們合唱了一首中國頗為流傳的民歌《孟姜女》,激起了彼此的共鳴,博得了全場的喝彩,把遠隔重洋的中美友誼緊緊地聯結在一起。

          因此,吸收與借鑒、保存與發展應同步而行,只有在保存自己的基礎上才能求發展,才能顯示出本土文化的個性。從這個指導思想出發,對于中國的民歌發展,我們應將思考的視角放在一個多元、立交、共存、共榮的文化環境中,而不能窄化為相互排斥,妄自尊大。而且也只有推進民歌內容的多元化維新,才能為個性創造力與民族音樂文化可持續發展打開一個新的思路,建立一個新的文化理念,讓人類共同分享這個世界上各民族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從而構建出一個斑斕多姿、五彩繽紛的民歌世界。這是世界各種文化“大同”化的一個必然趨勢,“大同”的文化不是無個性的文化的混合體,不同的民族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就必須強化和挖掘自己的文化特征,在認同和接受“世界文化”的基礎上,“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正如國樂之父劉天華先生所說:“一國文化斷然不是抄襲別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數的。反過來說,也不是死守老法,固執己見就可以算數。必須一方面采取本國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納外來的潮流,從中西的調和與合作之中打出一條出路來,然后才能說到進步兩字。要從創造方面去求進步,表現我們這一代藝術”。

          3傳統文化在民歌實踐中的未來展望

          在未來的發展中,多元音樂文化交流是民歌事業發展的主要方向,這不僅僅是吸收有利于自身發展之豐富營養的文化需要,也是認識自我的需要,音樂文化是在多種文化的交流中形成而發展的,在交流中往往會形成相互的吸收和融合。這種吸收和融合可以使不同的音樂文化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點和風格,在學習交流中尋找共同的音樂基礎,從而強化本民族的音樂語言。歌唱家宋祖英是國人在悉尼歌劇院、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個人音樂會的第一人,她第一次和澳大利亞當地三百余位音樂家一起歌唱中國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通過這次音樂會,她把中國的民族聲樂帶到了異國他鄉,帶進了西方音樂的高雅殿堂,讓主流社會人士和華人華僑欣賞到了原汁原味的中國音樂,同時也使澳洲觀眾親耳聽到了來自中國民族的音樂文化精粹。這次音樂會獲得了圓滿的成功,這是我們民族聲樂的驕傲,也是中國歌唱家的驕傲,能夠把中國民歌和優秀民族風格的聲樂作品介紹給當地觀眾是音樂家的責任,這有利于中國民族聲樂在國際音樂界的地位不斷提升,對弘揚中國民族文化起著積極的作用。

          中國經濟已走向世界,中國民族聲樂一直在不斷地發展,它不僅要在海外華僑華人中生根,還要在主流社會中深深扎根。這次音樂會對推動中國聲樂的發展是非常有益的,對中國在文化在藝術方面對世界的影響是意義深遠的,這也有利于華人了解祖國的文化,增強華人之間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另外,這次音樂會也是給西方的樂壇帶來的一股清新的空氣。這就是多元音樂文化所需要的基礎,我們通過它,一種音樂文化的符號來解讀這個繽紛的世界,同時也通過對它不斷的發展與取舍來豐富我們自己。讓我們的音樂文化在世界音樂文化的之林中,有了自己的位置,凸現出自己的個性,為全人類的音樂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為這個民族獲得更多的尊嚴與地位。

          總之,民歌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因素,當然也就具有了傳統文化資源的重要意義,尋求本土化資源成為各個國家、各民族謀求生存、促進發展的基本國策,民族所體現的文化傳統在這樣的背景下也被提升到了作為人本文化重要資源的高度。從幾千年來的中國音樂史及現代乃至當代的音樂現象看,我國音樂要得到真正發展和提高,必須以中華民族本士音樂為主,吸收外來音樂的營養,通過消化而用之,增強自己肌體的能量和活力。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13

          關鍵詞:傳統文化 教育

          在一次針對小學生的問卷調查中,有按重視程度給傳統節日排序的題,大部分學生按照春節、中秋、清明、端午的順序排序。端午竟成了學生眼中相對不受重視的傳統節日,而將圣誕節和端午節相比,一些學生更喜歡圣誕節。今天,部分年輕人不重視傳統節日而喜歡過洋節,不重視傳統手工藝而崇尚西方的科技產品。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面臨一定的困境。作為一名美術教師,筆者每每看到這樣的現象或聽到這樣的報道便很揪心。

          筆者不愿看到漠視乃至忽視傳統文化藝術的現象愈演愈烈,不希望傳統文化藝術只能成為人們腦海里的模糊記憶,而人們徒留悲嘆和深深的惋惜。筆者希望盡最大的努力通過美術課的教學傳遞重視傳統文化的信息,感染、影響學生,讓他們在重視傳統文化藝術的道路上有所作為。筆者認為,重視傳統文化藝術應該從學校、從課堂抓起,讓學生形成重視傳統文化藝術的意識,尊重、呵護傳統文化藝術。在美術課堂上,教師不應僅僅照本宣科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而應該有所作為。中國的文化藝術博大精深,有很多令人嘆為觀止的精華被塵封在角落里。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一些人更看重的是效率、品牌、時尚。而傳統文化藝術很古樸、很稚拙、很耐人尋味,它才是真正的中國味道,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筆者認為,教育者有必要在課堂上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結合課本知識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讓他們能夠在長期耳濡目染的學習環境中提升品德修養,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藝術。如何在學校美術教學中傳播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筆者的看法如下:

          一、在教師隊伍中提倡再學習的必要性

          現在一些教師從教后在具有壓力的工作環境中,已無心繼續學習以充實自己的`學識,更談不上在教學中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再加上本身對傳統文化不夠重視,難以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代表了強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須加強教師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再學習。

          現在很多外國人來中國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癡迷于中國的京劇、武術、書畫、皮影、剪紙等文化藝術。一個偉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古人云“技進乎道”,對于教師來說,技就是教學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師的教學必須以文化為基礎。教師學習傳統文化迫在眉睫,只有這樣,其才能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播。

          二、在教學過程中讓傳統文化藝術與教材相結合

          中國是禮儀之邦,這體現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筑中我們看到故宮的布局嚴謹、左右對稱、色彩絢麗、莊嚴神圣、前朝后寢等,處處體現了天子的威嚴和皇權的至高無上。還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過體量、布局、空間、色彩等體現了自然、等級、內外有別、尊卑有序等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人的哲學觀念: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比。

          而西方人在建筑中更多體現的是人定勝天,征服自然,具體表現有修剪得非常整齊、壯觀的樹木苗圃以及高聳入云的尖頂等,嚴謹的計算和度量也體現出他們嚴謹的思維與科學觀念。這就是東西方人的思維差異。教師在關于建筑的課堂上向學生講解這些內容,既讓學生了解了中華傳統文化在建筑中的體現及其對建筑的影響,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寬教材的知識面。

          三、教材與本土文化相結合

          教育部規定中小學每周必須上一堂書法課,由此可以看出國家開始重視傳統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文字是人類表達思想的工具,中國書法作為中國特有的藝術,亦是我國古今教育的要科之一。教師在美術課堂上要重視對書法的教學。

          一是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欣賞、了解五千年的漢字文化,并通過解釋一些漢字的淵源,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二是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臨摹經典范本,由此學生在學習書法時既了解了文字的根源,又學習了文字與文化的結合,可謂一舉兩得;三是不能忽視教師的現場示范,教師講得再多、再精彩,對于學生而言不如現場具體示范效果顯著,最主要的是現場示范更直接,往往許多難以口頭講明白的知識點現場一演示學生就悟到是怎么一回事,這就是示范的好處,千萬不能省掉。

          總而言之,樹高千丈葉落歸根,無論社會如何發展,發展到何種程度,最終還是要回到根源上來。現在,有的人不愿拿筆,不談文化只談名利,沉迷于手機、網絡,看到這樣的情景,教育者有必要及時作出應有的反思與行動。傳統文化如同民族的靈魂,蘊含著不屈的希望與力量;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原動力,給人以勇攀高峰的斗志與毅力;傳統文化是一座溝通世界的橋梁,傳遞給世界溫暖與色彩。因此,筆者希望大家共同守護中華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14

          一崇簡樸尚節儉,培養大學生廉潔的生活作風

          李商隱的醒世恒言“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道出了小到一個人,中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成與敗的根本原因。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敬廉崇潔的優良傳統,從《周易·否》“君子以儉德辟難”的“避難”之法、春秋時期子罕“不貪為寶”的自勉、《宋史·范純仁列傳》“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中“儉”對“廉”的養成、于謙“固執”的“要留清白在人間”、林則徐警訓世人“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革命志士方志敏甘于清貧而無悔,還有建國后的焦裕祿、鄭培民、牛玉儒等,皆堪為廉正為民的表率。正是因為有了像他們這樣廉潔奉公、甘于奉獻的時代楷模,中國才逐步走上振興與富強。同時,我們也不得不看到另外的一些人,因貪圖享樂,生活奢侈而深深傷害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并因此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與此相應,勤儉不是一種人與生俱來的本能,而是由閱歷、榜樣和周身環境所催生出來的一種品行,是教育和才智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正處在改革和發展之關鍵時期,胡錦濤同志曾強調“要進一步增強節儉意識,始終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道出了崇尚簡樸和節儉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對我們大學生的修身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做好當代大學生的勤儉節約教育應是高校學生工作義不容辭的責任,尤其是當前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家家又都是一個孩子,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缺乏節儉意識和艱苦奮斗精神,貪圖享受、盲目比闊、超前消費已成為不可忽視的校園現象,如果這種風氣任其發展下去是相當危險的。聯系當前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和高校工作的實際,積極開展“勤儉節約從每一滴水、每一粒米、每一度電、每一張紙、每一分錢開始”厲行勤儉節約等主題教育活動,樹立學生“節約從現在開始、從自身開始”的理念,強化學生“吃光盤中餐,今天不剩飯”的意識,讓“勤儉節約為榮,驕奢浪費為恥”成為大家的共識,并以此培養當代大學生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廉潔生活作風。

          二明權責多敬業,塑造大學生廉潔的職業精神

          秦國變法的力行者商鞅的吏治思想和權力監督理論對現代社會仍有很多借鑒意義,他主張設官分職“別其勢,難其道”,即分割權力,劃分職責,各司其職。在權責明確的情況下,才能少權衡得失,多樂業、敬業。敬業精神一直是我們中國古代思想家非常提倡的理念,孔子把它稱為“執事敬”,“敬”即“尊敬”“敬重”之意,也即,對待事業要有一個尊敬、敬重的態度。古代思想家朱熹將“敬業”詮釋為“專心致志,以事其業也!本礃I,就是人們基于對一件事情、一種職業的熱愛而產生的一種全身心投入的態度,是當今社會對人們工作態度的一種道德要求。中華民族歷來有“敬業樂群”、“忠于職守”的傳統。我國《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中規定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作為一項公民的基本道德原則提出了“敬業奉獻”的要求,可見敬業精神不是對公民很高的要求,而是較低的標準,也應該成為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有專家認為,大學生廉潔修身教育應突顯其職業性,應多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樂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敬業、“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風下矣”的精業三個方面培養自己的事業心,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標。不能因工作不好找,就學習不刻苦,隨便混個文憑了之;不能只考慮就業待遇、工作條件和社會地位,而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來,缺少基本的奉獻和敬業精神。如果我們的大學生———明日的職業人不能盡職盡責,忠于職守,就會影響整個團隊或組織的工作進程與效率,給社會帶來損失。四修自身立仁德,強化大學生廉潔為民的愛國情懷修身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禮為核心,既要內修,即“內省”“慎獨”和“覺悟”,又要外修,即“行善”“積德”“知行統一”和“見賢思齊”,其宗旨一為“反觀內心、窮究人性”的“修己成人”,二為“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周而不比”的“修己安人”,三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己善群”。

          目前來看,在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新世紀,用儒家思想來“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能性不是很大了,但是,儒家最初的修身宗旨,在當今社會還是有很大作用的。正如《大學》之中所說“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靶奚怼笔侨寮业幕A目標,也是當今社會對大學生來說,最有活力和可能性的一個目標。面對經濟日益發展、節奏逐步加快的生活,大學生們應時時反問自己“我應該成為怎樣的.人,可能成為怎樣的人,一定要成為怎樣的人”,并日三省吾身,使自己在任何困難和低潮期都能重新獲得無畏的勇氣、堅定的信念、美好的希望,每時每刻成就最好的自己。

          物質生活的充盈和豐富,使青年大學生越來越多地注重物質享受和追求,但卻忘記了自身精神世界的豐富和充實,忘記了自身道德修養的完善和提升。久而久之,一定會影響到國家未來的建設與發展。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是衡量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它是一種內在品質、精神狀態,從深層次上體現了人才的質量。作為當代合格的大學生,必須完成好兩件事:一是學會做人;二是學會做學問。做人與做學問相比,做人更為重要。用孔子的標準來衡量,真正有修養的一個人,在生活上沒有過高的要求,追求的是一種“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的精神境界。

          此外,大學生也是國家未來的接班人與建設者,如果缺少了廉潔與愛國的思想,就會成為自私和沒有擔當的人,就會像顧炎武《日知錄·廉恥》中所記載:“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其意思是,不廉潔的人把個人私利放在了第一位,不知恥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事都可能做得出來。如果”不廉潔不知恥”的人擔當了一個國家的重要職務,那么他什么都想據為己有,什么事都干得出來,國家怎么可能長治久安呢?中華歷史文化博大而深邃,其中蘊藏了豐富的廉潔、廉政文化的內容,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充分發掘與弘揚我國古代廉政文化,并成為我們新世紀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能夠幫助當代大學生更好地修身養性,強化愛民、為國的高尚情懷,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廉政文化,推進風清氣正的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15

          隨著現代信息的爆炸式拓展,傳播媒介五花八門,影視作品亦要與時俱進,探尋當下觀眾的審美心理,單純的故事性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日益挑剔的審美文化,而需要將外在形式、故事情節、內在精神等多元素融合進行創新。快節奏的生活讓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空虛,亟需具有精神內涵的作品來汲取養分,如果能將文學作品中的傳統文化元素以藝術的手法應用于影視文化中,讓影視作品更加厚重,這不僅迎合人們的需求,更能增加影視作品的藝術性和文化性。畢竟在當下的傳統文化熱潮中,傳統硬性植入的說教方式很容易讓觀眾產生抵觸心理,達不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目的。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作品時如果能夠強調時代語境,創新表達方式,貼合當下生活,將傳統文化元素毫無痕跡的注入其中,這樣不僅能創作出高質量的影視作品,還可以助攻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1]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踐性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孕育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其涉及范圍極廣,因此一直以來學術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及內涵解釋都存在著爭論。本文所提出的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實踐性,指的是“從遠古開始流傳下來的社會習慣力量,存在社會的各個領域,譬如文化、道德、制度等。[2]這種習慣力量發揮著無形的控制作用,并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具有繼承性。因為傳統文化范圍極廣,有不同的分類方式,所以在研究其傳承與創新時,我們傾向于選取浩瀚的文化中的某一元素,以點帶面。文學作品是借助語言工具反映生活,表達作者的認識與情感,力求喚起讀者對人生、社會的思考,給人以藝術享受的著作。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為歷代文學創作貢獻了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電影在起步并逐漸走向成熟的過程中,從文學寶庫汲取了豐富的創作養分,甚至催生出了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即電影文學,而原本就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學作品經過改編煥發了新的活力,借助電影這一現代傳播手段被大眾更加認可并熟知,故電影與文學彼此依靠、共同發展。中國當代文學與電視劇作品至今已走過了近半個世紀,中國電影也歷經百年沉浮,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相互影響,共同發展。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電影、電視劇飛速發展,各種題材的作品涌現,并在國內外都有一定影響力。在這幾十年的時間里,國內外獲得巨大成功的影視作品,幾乎全是根據已有文學作品改編而成。[3]

          二、影視作品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ㄒ唬┤ゴ秩【,展現時代性

          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需要社會環境的支撐,文學作為反映時代生活的一面鏡子,能夠折射特定時代的社會文化現象,因此改編為影視作品過程中要關注其時代性,從小處著手,去粗取精。說到時代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直到今天,這部電影依然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其原著作者是香港小說家李碧華,影片圍繞著段小樓和程蝶衣兩位京劇伶人近50年的悲歡離合,用熟練的電影語言細膩剖析了人性,極富時代特色,展現了對特定時代小人物的生存環境及傳統文化的思考[4],影片不乏對人性的拷問、對社會狀態的反思,是中國電影史上為數不多的經典。另外,《霸王別姬》之所以經典,除了演員們對人物刻畫的入木三分、恰到好處的選材,還有即是電影以京劇藝術為載體講述悲歡離合,影片中沒有刻板的說教,沒有歌功頌德,而觀眾在觀影之后,除了感慨劇情外,還領略了一把京劇藝術的魅力。影片以中國國粹京劇藝術為核心,選取了京劇唱腔中的經典片段《霸王別姬》,堪稱經典中的經典,如此融入以京劇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使影片的文化意蘊更加濃烈,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ǘ└锕识π拢嵘齼群滋N

          如果沒有厚重歷史文化的支撐,再貼合實際、再新穎的表達也成就不了經典,五千年的歷史,文學作品浩如煙海,經歷大浪淘沙篩選出來的一定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字,這些文字中凝結的傳統文化要素是民族認同和民族凝聚的基礎,是能夠烙上中國印記的外在文化形象,也最容易引發大眾的心理共鳴。毛衛寧導演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原著作者路遙,講述了貧苦出身的孫少安、孫少平兄弟在艱難困苦中掙扎,面對各種壓力、困難和挑戰時,相互扶持,各自承受,雖歷盡苦難,依舊秉承本心,堅守最初夢想,執著追求美好的愛情!镀椒驳氖澜纭窞橛^眾展現的不只是原汁原味的陜北文化,更展現著其深處潛藏著的根深蒂固的傳統儒家思想。這種對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灌輸是通過人物形象的言行舉止來塑造的,不僅提升了影視作品的文化底蘊內涵,對中國傳統文化來說,亦是一次傳承。陳凱歌導演的影片《黃土地》由柯藍散文《深谷回聲》改編,影片中的大片黃土地不僅是故事情節鋪陳需要,中華兒女素有炎黃子孫的稱號,黃土地更寄托了國人的特殊情感。因此說革故鼎新,具有時代性的文化元素、文化象征可以使影視作品增加文化底蘊與內涵。

          (三)與時俱進,激發觀眾興趣

          某些文學作品因其獨有的時代性而不容易被人理解,如果創制者能夠結合當下社會實際,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活力,則既可以激發觀眾興趣,又容易引發共鳴。張藝謀導演的作品《歸來》改編自著名作家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相對于原著,張藝謀只是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小說中68年里波瀾壯闊的歷史和情節,縮減到影片中的5年,蔡貽象在《“張藝謀電影”對文學資源的創意性運用》中認為張藝謀這是語境改編,電影取名《歸來》雖然淡化了個人與時代背景,但通過塑造人物、表現人物情感,反思當下。[5]即便沒有正面刻畫歷史,但觀眾還是能窺見歷史,還是能領會在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下,傳統知識分子的風骨、責任與擔當。當前電影的受眾越來越傾向于年輕化,在現實的社會文化情境中,如果還是一味地著力還原,那么將無法引發年輕受眾的共鳴。20xx年火熱上映的《大魚海棠》主要人物選材于《莊子逍遙游》,而其他一百多個角色則是來源于中國古典神話傳說和志怪古籍,如《山海經》《搜神記》等!洞篝~海棠》凸顯了我國在動畫電影方面取得的不俗成就,并刷新了國產動畫電影票房,這也為人們帶來了一些的啟示:有藝術底蘊和文化內涵的影片才是大眾真正喜歡的,而中國的歷史文化涵養了厚重的底蘊與內涵,把它們合理利用并輔之以一種新的表達形式創作出來的電影,不僅可以獲得大眾喜愛,還能夠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洞篝~海棠》稱得上是原創動畫的用心嘗試和良心之作,其美觀與精良程度都讓觀眾眼前一亮。影片在外在形式與內在思想上都融合了傳統文化元素,外在形式上,福建土樓無論從規模上還是造型上都是客家文化的生動反映;在角色設定上,影片沒有對傳統文化生搬硬套,而是在情節、主題等多方面進行結合,整個故事架構取材于中國傳統文學與神話故事,皆是歷經歲月變遷積淀下來的寶貴財富;電影中的主人公有著典型東方的審美,而靈婆的形象則是借鑒了面具文化!洞篝~海棠》除了在角色設定和敘事背景上體現傳統文化,在主題思想表達上也充滿中國味道,女主人公敢于沖破權威、面對自我真實內心;而電影中的對聯匾額亦取材傳統文化,反映佛教文化的“是色是空,蓮海慈航游六度;不生不滅,香臺慧炬啟三明!;靈婆大殿上的牌匾是“天行有常”,這句話出自《荀子天論》,反映的是中國古代樸素唯物思想。影片中處處顯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觀眾在觀影時非但沒有違和感,反而覺得制作精良,這就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表達。

          三、傳承創新傳統文化對改編影視作品的意義

         。ㄒ唬﹤鞒信c發展的載體

          傳統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的精神紐帶,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歷史發展特點,對其進行深入的理解與分析才能對其實質進行把握,才能進一步的傳承傳統文化。這就要求創制者在改編文學作品過程中,要聚焦于作品創作的時代,分析當時社會語境下所聚焦的文化,然后與當今時代結合,創新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以傳承寶貴的文化財富。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豐富多元,經濟的發展使得社會分工愈加精細,由此導致的后果就是人的個性被壓抑,面對這一社會問題,部分影視作品將鏡頭轉向天然無污染、保持原始風情的村落,創新利用傳統文化來吸引更多人回歸自我,找尋個性。電影《紅高粱》、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都是這一類作品。中國傳統文化一直重視和諧統一,所以有“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思想。這種思想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融入到中華兒女的血液中去,“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五!,是君子安身立命的行為準則,電視劇《大染坊》《喬家大院》中的主人公都是商人,但都正直、堅毅,義利兼顧,心懷“經商濟世”的偉大理想,將個人榮辱與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相融合,把“五!弊鳛樽约旱娜松鷥r值標準,這些主人公將中華民族錚錚不屈的氣節展現得淋漓盡致,由此潛移默化地激發大眾強烈的愛國熱情?偠灾,影視作品是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載體,傳統文化是影視作品的精神支持與文化依托——兩者可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ǘ﹦撔聜鹘y文化賦予影視作品“精氣神”

          中國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傳統文化熏陶中孕育出來的,影視作品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傳播途徑,是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載體,而另一方面,傳統文化的有效介入也為影視作品增加了文化底蘊,使影視作品更加富有“精氣神”。隨著影視產業的發展,文化領域“強勢文化”的全球“霸權”,導致了“弱勢文化”的邊緣化,外來的影視作品讓時下的年輕人容易忽視了本土文化、遺忘了傳統文化。[6]國家的根與魂被漠視,長此以往危害不容小覷。近年來網絡文學異軍突起,并被相繼改編為電影、電視劇,比如《盜墓筆記》《瑯琊榜》《老九門》等。從這些熱播的電影電視劇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像《瑯琊榜》這種體現忠義、信念等主流價值觀、反映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影視作品往往能夠收視率與口碑雙豐收,原著中有許多對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描寫,電視劇則保留了這些細節,從而側面展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瑯琊榜》中霓凰得知梅長蘇的真實身份后,兩人見面行禮時,她不再抱拳還是致以萬福,用禮儀來反映人物內心情感,恰到好處的運用了傳統文化元素。

          結語

          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作品過程中要保留底蘊,理應體現時代追求,弘揚主流價值觀。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影片的創作之中,要注重融合的方式方法,如果改編中的融合僅僅局限于膚淺的表面而不能深入到實質層面,則不能體現出東方神韻,而如何將延續千年的儒家文化要義潛移默化的融入到主題情節故事中,才是深層次的傳承與創新,才能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核心價值觀。改編影視作品想要獲得成功就一定要保持自我特色,畢竟中國傳統文化以其獨立性和本土化在世界文化中獨樹一幟,中華傳統文化無論對于中國還是世界都是一筆寶貴的物質文化財富,因此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并創新應用于影視作品中能夠提升影視作品的內涵和魅力。在創新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內涵的挖掘,培養本民族特色和個性,從傳統文化自身的角度來說,傳統文化傳承發揚一定要講求外在形式與內在靈魂的統一。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將它們合理融入當代影視作品中會有畫龍點睛的功效,《霸王別姬》中程蝶衣有一句話“不瘋魔,不成活”,影視工作者也應有這樣的專注與信念,只有這樣,影視行業才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2]劉智勇.電影文化批評的符號學方法運用[J].絲綢之路,20xx.

          [3]吳斯佳.與經典共舞還是游走于經典之外——論中國當代電影的文學改編策略[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xx(12).

          [4][5]蔡貽象.“張藝謀電影”對文學資源的創意性運用[J].浙江創美學院學報,20xx

          [6]楊蔚,李冰潔.全球化現代化背景下傳統文化符號在中國影視作品中的運用研究[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xx.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中國傳統文化論文(精選8篇)07-26

        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論文09-02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通用7篇)07-26

        有關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論文11-24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高校美術教育論文01-01

        中國哲學的特點小論文11-24

        梁漱溟的中國哲學觀論文11-01

        中國茶文化論文07-26

        小學傳統文化教學論文11-29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