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基于概念圖的教學設計以《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為例論文
摘要:
概念圖作為一種教學工具和教學策略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文章以高等院校中普遍開設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為例,探討了如何應用概念圖進行教學設計,進而優化教學過程并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
概念圖;教學設計;計算機文化基礎;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B《計算機文化基礎》是高等院校非計算機專業開設的一門計算機基礎課,屬計算機方面的入門課程。涉及計算機的基礎知識、操作系統、文字處理、電子表格、演示文稿和網絡與多媒體技術。通常在大學一年級開設,一般為72個學時,課堂講授和上機實踐各36學時。教學內容多,學時有限,且學習者所具備的知識起點差異很大,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完成教學并保證教學效果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概念圖進行課程教學設計,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教學設計主要是運用系統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原理轉換成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環節進行具體計劃、創設教與學的系統“過程”或“程序”,而創設教與學系統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習者的學習。[7]教學設計的目的是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習者各方面的能力,使學習者獲得良好的發展。教學設計必須建立在對教學過程系統研究的基礎上。
(一)學習者分析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通常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學習者來自不同的地區,由于計算機基礎教學并未在大中小學中成為一個系列課程,學習者所具備的知識起點差異非常明顯。同時,計算機知識內容不斷更新,教材內容相對滯后,如何根據每一個學習者的自身情況,幫助學習者樹立完成學習的自信心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筆者從最具操作性和指導性的教學模式入手,在傳統的課堂講授、操作演示和上機實踐練習的模式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將概念圖引入教學過程中,力求將該課程開設成集知識性、實用性于一體的基礎課程。
(二)課程總體目標與教學內容
《計算機文化基礎》是高校開設最為普遍、受益面最廣的一門計算機基礎課程,總體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習者為適應在信息化的社會里更好地工作、學習、生活所必須具備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基本應用技能及基本的法律與道德規范,提高學習者的信息素養,并為適應信息化和網絡化的工作、學習環境奠定基礎。本課程采用山東省高校統編教材《計算機文化基礎》第八版,由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出版,主要教學內容如圖1所示:
一、概念圖介紹
概念圖,又稱為概念地圖,是指圍繞特定主題創建知識結構的一種視覺化表征,是語義網絡的可視化表示方法,是人們將某一知識領域內的知識元素按其內在關聯建立起來的一種可視化語義網絡。概念圖以視覺化形式表現了學習者建立概念圖之間聯系的方式和結果,同時也表現了知識結構的細節變化。[1]認知同化理論、雙重存儲理論、認知負荷理論、圖示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概念圖的理論基礎。[2]
概念圖是一個有層次的語義網絡,與人類認知結構中知識的表征、存儲方式相類似,利用概念圖可以充分激發大腦左右兩部分的潛能。概念圖正因其理論基礎的豐厚和可靠,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顯示出強大的支持教學和學習的優勢;
作為教學工具和教學策略、學習工具和學習策略的應用日趨成熟。相關研究證明概念圖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效果促進工具。[4]概念圖還是一種交流的有效方法,可以促進師生進行反思。[5]概念圖還可以用于教學評價、知識管理和超文本設計等活動。使用概念圖輔助教學設計,有助于教師理清概念間的講解關系,根據教學內容的所在結構設計合理的教學計劃。概念圖作為一種教學策略, 可以將學習內容和學會如何學習結合為一體, 在教學中被廣泛采用。
二、基于概念圖的課程教學設計
圖1 《計算機文化基礎》主要內容
(三)教學策略
概念圖的層次結構圖形式有利于對計算機基礎知識尤其是對概念的理解,并能促進知識結構的分化和合理化。筆者在授課過程中采用概念圖進行教學,并從以下三個層次進行課程設計:
1、通過概念圖呈現課程知識內容。將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以可視化的形式表現出來,使學習者更容易掌握整體的知識框架, 更容易了解新知識間的聯系和區別。在進行課程設計時,要建立宏觀的整體概念圖,把要在整個課程中呈現的主要理念放進去,還要有小概念圖顯示某一具體教學環節的知識結構。[8]
2、基礎理論與操作技能感性認識。通過呈現與基礎理論相關的人物、事件的圖片、視頻資料或理論原理圖使學習者對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有直觀的感性認識;將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隱含于教學資源中,使學習者對操作技能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激發其學習積極性,并樹立完成學習的自信心。
3、任務驅動式技能主題實踐。在課堂案例教學演示的基礎上,整合成一系列實踐任務,將學習者初步了解的、散亂的操作經驗,通過具體的任務實踐,有機地整合為一個知識體系。并通過教師的現場指導、答疑和評價建立其學習成就感。
筆者在講授“文件和文件夾的管理”的時候,采用了以下的教學設計。通過概念圖(圖2)呈現文件和文件夾的關系,
圖2 文件和文件夾的關系概念圖
然后通過概念圖(圖3)呈現“文件和文件夾的管理”的相關教學內容,
圖3 文件和文件夾的管理概念圖
在概念圖中用紅色楷體醒目的標注了本部分內容的難點。授課時先根據概念圖對總體內容進行介紹,隨后對每一項功能和操作方法進行講解和演示,對難點內容進行更細致的講解并指明其中的操作技巧,同時指出需要重點上機實踐的知識點。上機實踐時,通過廣播教學系統將概念圖發給每一位學習者,同時布置了針對性的實踐任務,如圖4:
圖4 文件和文件夾的實踐操作
雖然對“選定”和“查找”模塊看似未設定針對性的實踐任務,但相關操作的前提是“先選后做”,執行任何操作必須先選定對應的文件或文件夾,由于所涉及的文件和文件夾都放置在一個大的文件夾下,要想快速、準確的找到要操作的目標文件或文件夾最好的途徑就是使用“查找”。
第九章《多媒體技術基礎》的內容主要為理論性知識,計劃學時為2學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習者初步了解多媒體技術的基礎知識。講授時筆者采用了如下概念圖:
使用概念圖進行教學設計有助于教師從整體上把握教學內容,并根據教學內容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使用概念圖進行教學設計能夠提高學習者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加深學習者對整體知識結構的理解, 從而培養學習者整體把握教學內容的能力和自學能力。概念圖不僅可以應用于《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同樣可以應用于其他學科和課程,應用于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概念圖在教學中的應用必將有效地促進信息技術和學科的整合,促進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
圖6 多媒體技術基礎概念圖
使用概念圖可以使學習者從整體上理解該部分的知識體系,同時,筆者充分發揮概念圖作為知識呈現工具和超文本設計工具的優勢,將概念圖的每一個節點均設置了超鏈接,較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
(四)教學評價
把概念圖作為評價工具可以反映學生已有概念、把握知識特點、聯系和產出新知的能力;從學生所舉的概念節點上可獲知學生對概念意義理解的清晰性和廣闊性。正是有了這兩大優點,概念圖可以成為有效的評價學生對某一知識領域認知水平的工具。[9]
《計算機文化基礎》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筆者只隨堂采用了概念圖對學習者掌握情況進行了過程性評價,由于本課程結束時學生都要參加全省機試統考,關于采用概念圖進行終結性評價等有待于進一步研究,也是本文的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1] 鐘志賢.信息化教學模式——理論建構與實踐例說[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283.
[3] 鐘志賢,陳春生.作為學習工具的概念地圖[J].中國電化教育.2004,(1):23—26.
[2] 張喜琴.概念圖理論基礎的詮釋[J].網絡科技時代.2007,(14):86—87.
[4] 張紅波.概念圖應用于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0,(7):104—108.
[5] 王大平,李新國.概念圖的理論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2010,14(6):45—48.
[6] 秦愛梅,趙冬生.概念圖在高職計算機基礎教育中運用的可行性分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7,(1):45—48. [7] 何克抗,鄭永柏,謝幼如等編著.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
[8] 和學仁.利用概念圖進行自主學習教學設計的探討 [J].昆明學院學報,2009:31(1):99—102.
[9] 永剛.概念圖作為教學評價工具的發展[J].學科教育,2004:(7):43—46.
【基于概念圖的教學設計以《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為例論文】相關文章:
探析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論文11-18
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探討的論文11-18
計算機基礎課程遠程教學系統的設計與實現03-18
軍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多元化教學研討論文11-09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應用12-11
《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探索與嘗試02-28
基于網絡環境下的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探討03-05
案例教學中計算機基礎教學的運用論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