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黃帝內經》文化翻譯策略
摘要:《黃帝內經》的文化價值與博大精深的醫理影響深遠,綿延至今。隨著跨文化交際的深入,翻譯研究已逐漸從純語言角度轉向文化角度。準確翻譯傳播《黃帝內經》的文化信息,譯者可從語言形式入手,從歷史客觀出發,正確解讀原語文化的內在含義,結合文化與翻譯的內在聯系和客觀規律,采用直譯、加注、釋義、整合等翻譯策略,再現原語文化內涵,豐富譯語文化,實現文化交流。
關鍵詞:直譯 釋義 整合 加注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不僅是我國現存最早、地位最高的中醫理論經典巨著,還是一部涉及天文、地理、氣象、算術、哲學、文學、生理、病理等方面的文化圣典,承載著傳統道家文化,其文化價值與博大精深的醫理隨著歷史的長河綿延至今。翻譯是人類語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跨文化交際的發展,翻譯研究也從純語言的角度轉向了文化角度。要用現代英語翻譯《內經》,無論對原文語言蘊含的文化內涵的準確傳達,還是對語言風格形式的再現,都存在很大的難度,這使《內經》文化翻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內經》文化翻譯綜述
1、文化翻譯
“文化翻譯”術語是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提出的,意即在某種程度上為了符合譯語文化而改變信息內容,而且/或者在譯文中引入原文語言表達所未包含的信息。①奈達的文化翻譯是一種翻譯方法,即文化轉換。我國譯界對該術語從不同角度予以闡釋。“文化翻譯是指在文化研究的大語境下來考察翻譯,即對各民族間的文化以及語言的表層與深層結構的共性和個性進行研究,探討文化與翻譯的內在聯系和客觀規律”②,說明文化翻譯是文化與翻譯之間關系的研究;劉宓慶認為“文化翻譯的任務不是翻譯文化,而是翻譯容載或蘊含著的文化信息的意義,廣義的文化翻譯涵蓋容載一切文化信息的意義轉換,其中包括語法意義,狹義的文化翻譯指各層文化反映在語言中的意義,集中于詞匯、詞組、句子、段落、風格和語言文化心理等層面中”③,指出了文化翻譯是文化意義的翻譯;蔡平對文化翻譯概念系統梳理,提出了個人見解:“廣義的文化翻譯是指雙語間的跨文化翻譯,狹義是指文化對翻譯的影響及翻譯操作對文化因素的處理。”④
2、《內經》文化翻譯研究現狀
直至目前,《內經》翻譯研究文獻不多,涉及文化翻譯的更為稀少。張璇等通過對李照國(簡稱李)和Veith Ilza(簡稱威)兩個《內經》英譯本中文化負載詞英譯比較的實證研究,把《內經》文化負載詞按詞性分為名詞、形容詞、動賓詞三類,分析總結了兩位譯者對不同類文化負載詞采用的翻譯策略。⑤明明以劉宓慶的文化翻譯論為指導,從詞匯、語法、篇章三個層面對威及李的《素問》英譯本進行了對比分析,旨在了解不同文化因素對母語為原語言和非原語言譯者翻譯行為和翻譯策略選擇的影響,以及時間跨度如此之大的兩個譯本(1949―2005)在文化翻譯上的差別。⑥
《內經》語言是它產生的那個時代的文學用語、哲學用語和生活用語的綜合產物。筆者認為《內經》的文化翻譯可從語言形式入手,從歷史客觀出發,正確解讀原語文化的內在含義,并結合文化與翻譯的內在聯系和客觀規律,采用恰當的翻譯策略,以譯語表達方式再現原語文化內涵,并盡可能保留原語的獨特風格。
二、《內經》文化翻譯策略
筆者擬以威、李《素問》兩個不同英譯本為例,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出再現《內經》文化意義的翻譯策略。
1、直譯
直譯是指在傳達原文意思的同時,還能保留原文表達形式的一種翻譯策略。不同民族在歷史進程中創造了各自獨特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間的相同性、相似性、兼容性使文化翻譯成為可能。為忠實反映原語文化內涵,翻譯應盡可能采用直譯的翻譯策略。
例:“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⑦
李:“Thus extreme Yin turns into Yang and extreme Yang changes into Yin.”⑧
威:“Yin and Yang should be respected to an equal extent.”⑨
“陰陽”是中國古代圣賢仰觀、俯察、取象比類,從自然界各種對立又相連的現象中抽象歸納出的哲學概念。此句意為陰過勝可轉為陽,陽過勝會轉為陰,揭示了相互對立的兩個事物,或事物內部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進而相互轉化的運動規律,體現了矛盾對立統一的樸素唯物觀在醫學上的運用。威采用意譯,回譯即“陰陽應該受到同樣的重視”,未體現陰陽轉化的文化內涵,而李的直譯既忠實原語文化內涵,又保留了原文語言形式。
2、加注
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差異使原語中某些文化負載詞語在譯語中沒有對應表達,因此可采用加注翻譯法來彌補這種文化空缺,補充諸如背景材料、詞語起源等相關信息。加注法主要分為直譯加注和音譯加注兩種。
(1)直譯加注 每種語言都有顯、隱兩種特征。顯性特征表現在詞匯、語法、修辭等語言形式上,隱性特征體現在原作思想內容中。直譯加注指直譯原文,并附加解釋性注釋,可展現原作顯性特征,補充原作隱性文化內涵,還能補償對目標語讀者而言存在的文化缺省,可使其在理解譯文含義時獲得欣賞異域文化的機會。
例:“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⑩
李:“……sheep in domestic animals……”{11}
威:“……its animal are sheep……”{12}
此句以四時、陰陽、五行為中心演繹、討論人體心臟功能與自然界氣候變化的有機聯系。中國飲食文化講究“醫食同源”“藥膳同功”,即通過飲食吸收食材藥用成分,實現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在中國羊是山羊和綿羊的總稱,因其秉性溫馴合群,毛可織衣,皮可御寒,肉味鮮美,是人類重要的衣食之源,被視為能給飼養者帶來好運的動物。羊是六畜之一,據“五行”理論,“羊”屬火畜,有補益心氣、心血的功效,可做成治療心病的藥膳食用。在西方山羊和綿羊沒有統稱詞,山羊象征魔鬼,是貶義詞;綿羊代表上帝的信徒,是褒義詞,“the sheep and the goats”(好人與壞人)就是很好的例證。
對于“其畜羊”,李通過直譯加注的方法說明了中醫理論中“羊”的所指,實現了原語文化的對等翻譯。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威,選用代表美好含義的綿羊代替中國山羊和綿羊的統稱詞“羊”,這種歸化翻譯策略使羊的所指范圍縮小了一半,沒能很好地體現原語文化內涵。
(2)音譯加注 音譯加注指音譯后附加解釋性注釋,也是對文化缺省現象的補償翻譯策略之一。
例:“冬傷于寒,春必溫病。”{13}
李:“Attack by cold in winter will cause Wenbing (warm disease or seasonal febrile disease)in spring.”{14}
威:“……he will suffer from the warm disease (溫病)in spring.(Note:‘The warm disease’is one of the five types of feverish diseases enumerated in the Nan Ching, chapter 58. )”{15}
中醫認為“溫病”的發生與季節變化關系密切。冬季陰邪寒氣侵入人體,最易損傷人體生命能量之源――陽氣,正常的生命活動都需陽氣推動,損傷陽氣會導致抵抗力下降,到了春天人就會患急性外感熱病,即“春溫”。此句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認知文化。
李對“溫病”采用音譯加意譯注解的翻譯策略,保留了中醫專有名詞的文化內涵,傳遞了民族文化。威對“溫病”采取意譯加漢字注解,文后還注釋了這一解讀的出處,這種翻譯方式,對讀者理解及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可靠線索,體現了譯者對醫學文化典籍忠實嚴肅的翻譯態度,此翻譯方式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值得借鑒。
從上述例句分析可推知,譯者對文化負載詞句直譯、意譯或音譯后可采用文中加注,腳注、尾注及兩者或三者并用的方式進一步解釋補充說明,或羅列出多家不同解讀,以給讀者對照原語和譯語概念,體悟原文思想內涵提供更加深廣的認知空間。
3、釋義
翻譯鮮明民族色彩詞句時,如直譯使譯語讀者難懂其意,而加注又致譯文過于繁瑣,譯文若重意不重形,重意不重典,方可采用釋義。釋義指舍棄原文具體形象,直接解釋原文意思,使譯文簡潔明了,而不損害原文信息表達的翻譯策略。
例:“昔在黃帝,生而神靈。”{16}
李:“……Yellow Emperor, was born intelligent.”{17}
威:“……he was endowed with divine talents.”{18}
中國古文中“心”通“神”。“靈”的繁體字“靈”,表示巫師不住口地祈禱下雨,而天就降雨的這個狀態。“巫”上邊一橫代表天,下邊一橫代表地,中間一豎指溝通天地,兩邊各一個人代表活人和死人,“巫”的結構表明他是一個有特異功能,可溝通天地人鬼的媒介,是中國古代懂得天地之道、宇宙秘密的智慧人。此原句意為從前的黃帝,生來就具有與天地鬼神溝通的本領。這句話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威把“神靈”譯成“endowed with divine talents”,即“天資很好”;而李譯成“intelligent”,即“聰明、智慧”。“天資很好”和“聰明”都是對“神靈”意思的解釋和概括,他們都采用了釋義翻譯策略,雖然譯文對文化信息的傳遞不是很具體,但簡潔明了,便于讀者接受。
4、整合
整合是特殊翻譯補償手段,包括:調整并轉換修辭格,仿效并再造音韻結構,整合句式結構等,可增強譯文可讀性,對譯文讀者負責,尊重原語文化。
例:“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19}
李:“[Cough due to the disorder of] the Zang-Or-
gans can be treated by [needling] the Shu-Stream [Acupoints],[Cough due to the disorder of]the Fu-Organs can be treated by [needling] the He-Sea[Acupoints].”{20}
原語采用了古漢語中的互文修辭,互文即把連在一起說的兩個詞語,上下文各出現一個而省去另一個,解釋時要把兩個詞語合起來講。如“主人下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的意思是:主人與客人同時下馬,又同時登上了船。{21}此句上文有“五臟之久病,乃移于腑”,可知臟腑之咳同源,那么此句意應為通過針灸或推拿、點按、艾炙刺激相應的俞穴和合穴可以治療腑咳和臟咳。此句反映了中醫穴位診病治療方法,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診病治病觀。(注:威未譯此篇)李按照原文句式結構直譯此句, 該處理方式既無修辭效果,又未體現原句含義。英語無互文修辭,故筆者將互文修辭格轉換成對照修辭格,試譯如下:
No matter the coughs caused by the disorder of the Zang-Organs or Fu-Organs,They can be treated by [needling] the Shu-Stream [Acupoints];they can still be cured by [needling] the He-Sea [Acupoints].
三、結論
翻譯《內經》,譯者除了正確透析原語文化信息,還應采用恰當的翻譯策略表達原語文化內涵。隨著學界對《內經》原文解讀的深入及語言的發展變化,譯者應與中醫專業人士通力合作,及時更新譯本,使中國古老先民的智慧重返人間,開拓我們的視野,深化我們的認識,為人與社會的健康發展提供力量源泉,為全球文化的多樣性和共通性做好橋梁和鋪墊。
參考文獻:
{1} Nida,Eugene.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99.
{2} 謝建平:《文化翻譯與文化“傳真”》,《中國翻譯》2001年第5期。
{3} 劉宓慶:《文化翻譯論綱》,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83頁。
{4} 蔡平:《文化翻譯研究》,《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5} 張璇、施蘊中:《〈黃帝內經〉常用文化負載詞英譯》,《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年第10期。
{6} 明明:《文化翻譯論視角下的兩個〈黃帝內經・素問〉英譯本比較》,《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1年。
{7}{8}{10}{11}{13}{14}{16}{17}{19}{20} 李照國英譯,劉希茹今譯:《黃帝內經・素問》,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版。
{9}{12}{15}{18} Veith, Ilza.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49.
{21} 班兆賢:《〈黃帝內經〉修辭研究》,中醫古籍出版社 2009年版,第267頁。
【《黃帝內經》文化翻譯策略】相關文章:
淺析翻譯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補償重構策略03-02
商務英語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譯策略12-08
探析漢英語言中的文化差異與翻譯策略03-19
探討英語翻譯中的文化取向和歸化—異化策略03-18
跨文化視角下旅游英語翻譯策略探析論文11-17
論翻譯是文化翻譯03-05
中餐菜單的英譯翻譯策略03-01
探析商標翻譯的心理因素及翻譯策略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