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翻譯是文化翻譯
摘要: 翻譯是將一種語言文化承載的意義轉換到另一種語言文化中的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語言與文化的共性使翻譯成為可能,語言與文化的個性給翻譯帶來重重障礙。本文試以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為切入點,從語言與文化,語言與翻譯及文化與翻譯三個方面來闡述翻譯實際上是翻譯文化這一概念。
關鍵詞: 翻譯;語言;文化;文化負載詞
翻譯是將一種語言文化承載的意義轉換到另一種語言文化中的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意義的交流必須通過語言來實現,而每種語言都是一個獨特文化的部分載體。在轉換一個文本中的語言信息時,也在傳達其蘊涵的文化意義。漢譯英是譯者將作者為漢語讀者所寫的漢語文本轉換成功能相似、意義相符、供英文讀者閱讀的英語文本的活動。詞匯是文化信息的積淀,各民族的文化觀、價值觀等文化的各個層面均反映于各自的詞匯系統中,并形成帶有文化色彩和文化內涵的文化詞匯。由于負載著特殊的民族文化內涵,文化詞匯往往構成了作為跨文化交際行為的翻譯的難點和重點,文化負載詞的英譯對于中西文化交流和傳播中國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
1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什么?各國學者定義不一。八十年代,我國學者對語言作了這樣的界定:語言是人類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是符號系統(劉伶,1984)。后又有學者指出:語言是一種作為社會交際工具的符號系統(刑福義,1993)。西方語言學家一般把語言視為“人類特有的、具有任意性的符號系統”。筆者傾向于這樣一種較為全面的界定:“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符號系統,當它作用于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時候,它是表達相互反應的中介;當它作用于人和客觀世界的關系的時候,它是認知的工具;當它作用于文化的時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載體和容器。”(許國璋,1987)
1.1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通過社會習得的知識,而語言則是人類特殊的語言能力通過后天社會語言環境的觸發而習得的一套知識體系。陳宏薇和李亞丹主編的《新編漢英翻譯教程》一書中給文化下的定義為: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并根據《文化語言學》的文化分類法把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由于語言是人類最杰出的創造物之一,語言自然是文化的一部分。
1.2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亦即它又是文化其他組成部分得以存在和延續的基礎。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工具,是人類形成思想和表達思想的工具,語言詞匯是最明顯的承載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社會文化生活的工具。比如“三生有幸”和“一塵不染”是反映我國佛教觀念的詞匯,“靈丹妙藥”和“回光返照”則與道教有關!案母镩_放”和“一國兩制”反映了我國的政策,“鬧元宵”和“賽龍舟”則反映了我國的民俗。由于“貝”曾為原始生活的貨、幣,漢字中不少與“錢”或“貿易”有關的字都帶有偏旁“貝”。如:販、財、購、貿、貸等。“皿”是象征字,象征家用飲食器具,該偏旁出現在某些字中表示盛物的日用品。如:盆、盞、盤、蓋、盂、盅等。這些字都承載著我國古代物質文化的信息。
1.3 文化是語言的底座。英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先驅泰勒曾將文化定義為“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中所有一切能力與習慣”。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奈達(E,A.Nida)則將文化簡明扼要地定義為“thetotalityof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a society”。 1921年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Sapir)就在其著作《語言論》中指出 :語言有個底座,語言決定我們生活面貌的風格和信仰的總體,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社會語言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語言。
2 文化與翻譯的關系
目前,我國翻譯界新崛起的“文化學派”認為: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種表象形式,又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張今曾在《文學翻譯原理》一書中對翻譯創作做過精辟的論述:“翻譯是兩個語言社會之間的交際過程和交際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進本語言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進步,它的任務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現實世界的邏輯映象或藝術映象,完好無損地從一種語言譯注到另一種語言中去!币虼,對于以語言轉換為基礎的翻譯工作來說,文化傳達就成了一個重要的主題。
翻譯的本質是意義傳達活動,即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蘊涵的思想內容完整、準確地重新表達出來。表面上翻譯好像僅僅是語言層面上的事情,實際上譯者的翻譯過程更是文化信息傳遞的過程,因為語言既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符號,其使用方式與表達內容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語言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
翻譯與文化始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同的背景產生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語言包容了不同的文化。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文字的轉換,翻譯作為跨文化的交際活動之一,更是一個語言間文化傳輸與移植的過程。因此,作為譯者,在恰當理解語言文字層面的意思的同時,應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有效地將源語言中的文化信息在譯文中加以傳達。
3 文化交際中文化詞匯的翻譯策略
3.1 音譯。對于源語文化中特有的物象在譯語中是“空白”或“空缺”,這時可采用音譯法把這些特有的事物移植到譯語中去。音譯主要是指用漢語中諧音的字或字的組合翻譯英語的詞語,而這些字或字的組合并不是漢語中現成的有意義的詞。例如:脫口秀(talkshow),酷(coo1),黑客(hacker),伊妹兒(e-mail),艾滋病(AIDs),色拉(salad),可口可樂(Coca-cola),陰(yin),陽(yang)等。
在介紹中國特色的獨一無二的事務時大多采用漢語拼音拼寫,以最大限度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語言的風格,F在國內食品名稱多崇洋媚外,但是洋人卻用tofu來替代beancurd 作為豆腐的英文名稱。同樣,餃子就是Jiaozi,而非dumpling。 這類詞語由于在英語沒有相對應的同義詞,以全新意義進入英語詞匯,具有形式上獨一無二性和表達準確性,反而不容易被英語詞匯排擠,牢牢搶占一席之地;其深層次的原因可能反映了文化發展的趨同性以及外國讀者對文化差異性的尊重和認可。
3.2 音譯加類別詞。由于漢字的表意特征,在音譯英語詞語時,漢語讀者一開始可能不了解該音譯詞的確切含義,必要時可采用在音譯詞后面加類別詞的方法,如:漢堡包(hamburger),高爾夫球(golf),爵士樂(jazz),桑拿浴(sauna),來福槍(rifle),芭蕾舞(ballet)等
3.3 音譯加解釋性翻譯。解釋性翻譯是我們在翻譯文化負載詞的時候一貫采用的翻譯策略,是移植文化的必要手段。翻譯時為了避免疑問含義模糊不清,進行解釋性翻譯,將意思完整表達出來,從而達到最佳翻譯效果,從而實現跨文交際的目的。例如:“壓歲錢”:Topresentchildrenwithnewly printed cash as Ya suiqian or gift mone
【論翻譯是文化翻譯】相關文章:
商標翻譯中的文化因素分析論文05-03
漢英翻譯中文化意象及處理05-29
淺談翻譯理論視域中的文化研究05-29
論龐德與辜鴻銘的《論語》翻譯對比研究論文04-27
功能翻譯理論對網絡新聞翻譯的影響05-08
顏色詞的翻譯05-18
談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文化的導入論文07-20
幽默翻譯論文開題報告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