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先秦儒家德育思想
摘要:自古以來,道德教育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備受重視,在豐富的德育思想遺產中,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親親”“尊尊”傳統文化基礎上形成了完備的思想體系,儒家經典不僅是思想統治工具,同時也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保存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對促進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通過初步分析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對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內容、目標、價值進行簡要闡述,并從德育主體、德育客體兩個方面探討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對學校德育的現代意義,為解決我國當前的學校德育問題提供借鑒。
關鍵詞: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內容;目標;價值;現代意義
前言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引導我國文化前進方向,是我國道德教化的優秀范本,深刻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封建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在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過程中,曾一度強調塑造中華民族的國民性、鑄就中華兒女的民族魂,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它在潛移默化中引導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作為中國的正統思想,時刻警醒人們的社會行為規范,先秦時期作為人類文明的“軸心期”,其道德教育思想是十分豐富的,為我們更好的研究當代德育思想提供了摹本。
1.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概述
1.1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相關概念界定
1.1.1儒家思想的含義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一頁,這是一個開放的時代,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居十家之首,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最初指的是司儀,后來逐步發展為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從狹義上講,儒家思想是由孔子確立其基本思想格局,經由孟子、荀子改造發展而漸為成熟的思想體系;從廣義上講,儒家思想是源遠流長的儒家學派的思想,縱觀中國歷史,從西漢至清朝,無論是國家的正統理論,還是治國安邦的指導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占據著首要位置,是中華民族以前、現在和將來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可見其影響之大,生命力之強,儒家思想的精華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與禮等思想。
1.1.2先秦儒家思想的含義
孔子于春秋戰國時期創立了先秦儒學,后經由孟子、荀子的繼承與發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先秦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其以倫理思想為內核,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高揚人本主義精神,是顯赫一時的學說,經久不衰,至今都有深刻影響。孔子以“仁者愛人”的人道主義為根本出發點,堅持以“仁”為核心,不斷完善其思想體系;孟子繼承并從內在心性方面發展了孔子的學說,建立了以“民貴君輕”、“行王道”“制民恒產”為基本內容的“仁政”說,推動儒家文化繼續向前發展;荀子是先秦時期最后一位儒家大師,荀子言性惡,主張理天下以禮為本,禮法結合,形成了“隆禮尚法”的政治學說,他綜合百家,改造儒學,豐富儒學。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產生的理論基礎
1.2.1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思想淵源――“德”的思想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出現了“德”的觀念。“在原始時代的早期和中期,并沒有出現嚴格意義上的‘德’的觀念,甚至連美丑善惡的德行觀念也是不存在的。”[1]周公是先秦思想史上公認的,明確提出政治之“德”的第一人,此后,孟子提出“仁義禮智”四端說,對“德”的觀念發展有著深刻影響,王能統治天下,被認為是“以德配天”,體現了對“天命說”的進步,不僅在宗法觀念中閃耀著“德”的光芒,在政治觀念中也強調了實施“德治”的重要性,第一次真正地實現了將“德”從天和祖先的意志中解放出來,用人性論來論證政治的合理性,從而將“德”的觀念植入到人心。在先秦儒學德育思想中,道德作為一種精神性力量,其基本目標是維護統治秩序,主要體現出對自身的動物性本能和欲望的理性對待及規制上。
1.2.2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邏輯基礎――“人性”思想
雅斯貝爾斯是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他在歷史哲學中提出了著名的“軸心時代”說,他認為人類歷史的誕生和精神的存在都與此息息相關。[2]孔孟荀都是從人性觀出發對道德進行論述的,孔子認為人性是先天的,習慣是后天形成的,大多數人的天賦素質都是差不多的,由于人們后天所受的環境、教育和個人努力程度不同,導致了人與人之間巨大的差異,因此,實施道德教育是可能的,它對人們在成長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仁”的外在表現即“愛人”,不管是“親親”之愛還是“泛愛眾”,作為愛的形式,都是善的表現,由此,我們也可以講,孔子所講的性是一種趨于善的性;[3]孟子認為人性的善就如自然之水往下流一樣,是與生俱來的,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這也是“人皆可以為堯舜”的依據,他以人性本善的視角討論了實施道德教育的可能性;荀子在人性問題上堅持兩個觀點,即人性惡和化性起偽,區別于孔孟的人性善觀點,他從性惡的角度闡述了實施德育的必要性。清代學者戴震曾就荀子的人性說提出,荀子的人性說實際上是主張人性可以通過學習而得以改善,而如果順其自然就會成為惡。[4]
孔孟荀作為先秦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其共同追求的內質是性善,雖然孟荀由善惡各為一端而言性,但最后在兩者的契合點――善進行交互匯合,由此可見,善是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基礎,同時,先秦儒家注重自我教育,他們認為實施自我教育的基點是內在的善性,道德教育必須依托于倫理善,無論是孟子的性善還是荀子的性惡,都從不同的層面論證了實施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2.3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基礎――“禮”的思想
儒家的“圣人制禮作樂”的說法,認為“禮事起于遂皇,禮名起于皇帝”;“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5]儒家將“禮”歸于圣人之作,更多意義上應該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的需要,孔子將仁的思想融進禮的發展,正式提出以“仁”作為禮的精神實質;孟子繼承并發展其思想,充分尊重禮,并將禮提升到人生之道的層面;荀子從禮的起源、功能和本質等方面,全面闡述了禮的思想,他堅持“以禮治國”為本位,“隆禮”成為荀子思想的一個顯著特征,在孟子和荀子的完善下,中國禮文化的雛形得以豐富和發展。“如果說周禮主要體現為一整套模式化的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行為規范,孔子的禮論則是在這一政治制度和行為規范日趨瓦解的歷史境況中,挖掘和增強了禮的內在精神價值,將禮的制度典章提升到思想學術層面,實現了禮的理論化、意識形態化。”[6]
2.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之特質
2.1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基本內容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作為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色鮮明,內容豐富,重新全面的梳理其基本思想,把握儒家思想的脈絡,能夠更好的再現儒家德育思想智慧的光芒,為我國德育現代化奠定基礎。
2.1.1“仁”為內核的德育思想
先秦儒家圍繞“仁”的思想,以不同視角和層面,對“仁”的內涵進行了剖析,形成了以“仁”為內核的理論體系,豐富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墩撜Z・顏淵》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泛愛眾,而親仁。”[7]先秦儒家的道德楷模是圣人,現實社會的道德模范是仁人,“仁”的根本出發點是指人必須有真性情,并且要通過道德范疇來展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禮”的實施是“仁”的要求;其次,“忠”、“恕”是“仁”的體現;最后,“恭、寬、信、敏、惠”是“仁”的內在要求。
2.1.2以“隆禮”為特征的德育思想
《荀子・大略》載:“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8]意思是,君者所以能為王,主要在于隆禮尊賢,荀子對禮的發揮在先秦儒家中處于極高的位置,他人倫秩序和社會規范的角度論禮,還直接提出禮是一個國家存亡的關鍵,“禮”是先秦儒家重要的道德內容,也是“仁”的外在表現形式,“禮”強調的是整體的社會秩序對個體和社會的意義,故而“禮”的基本精神首先應當是秩序精神,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禮”與“仁”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禮”是“仁”的外在體現,是“仁”的范本;“仁”是“禮”的核心,是“禮”的靈魂。
2.2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價值
先秦儒家把道德與政治緊密聯系起來,認為道德教育是一種統治手段,它和政治、法律處于同等地位,道德教育的成敗決定了政治上的得失、國家的興衰,道德建設是政治上清明、天下大治的前提,因此,孔子提出了“德治”學說,指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意思是說,國君如果采用道德教化的辦法治理國家,他就會安于自己的位置,臣民就會像眾星擁戴北極星一樣去擁戴他。孟子認為道德對社會生產生活具有決定性作用,他認為德育是“保社稷”、“保四海”、“保四體”的基礎,道德教育是與國家存亡、個人安危緊密相連的,其它任何東西都無法與社會價值相比擬,進一步對孔子的道德政治價值論進行了升華。荀子認為法家雖能攻伐天下,兼并天下,卻無法治理天下,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必須是以道德教育為根本大計,道德教化是鞏固國家、維護統治的利器。
3.儒家德育思想的現代意義
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儒家思想作為一種封建意識形態,稍顯陳腐老套,與現代社會追求的意識形態格格不入,但是,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主流思想,它從一定程度上積淀了中華民族在生產生活、道德實踐中獨特的歷史經驗和智慧,包含不少真理性的顆粒,我們在尋求發展時,應批判性地繼承和創設式吸收這些精華成份,這對有效解決當今的學校德育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其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對德育主體的意義
3.1.1繼承德育至上思想
先秦儒家特別重視道德教育,認為德育是天下大治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決定了國家和社會的興衰,因此,他們都堅持以德育為根本,這個優良傳統為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奠定了夯實的基礎。然而近年來,學校德育工作并不樂觀,其面臨著就業壓力、升學壓力、社會需要等多方面原因,各學校重智育輕德育、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的現象屢禁不止,地方和部門的領導沒有真正擔負責任,對德育工作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放任其發展,使德育工作總是流于形式,受到了巨大的牽制。為此,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堅持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確保黨的事業后繼有人、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都要滲透德育思想,堅持德育至上。
3.1.2弘揚儒家仁愛精神
教師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書育人、熱愛學生,先秦儒家十分推崇孔子的“仁愛”精神,指出這種仁愛精神更應該體現在一名合格的教師身上,他才能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懷和愛,幫助學生更好的發展,F代社會“一個好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孩子……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9]弘揚儒家“仁愛”精神,體現在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上,主要有以下幾點:“有教無類”,“當仁不讓于師”,“誨人不倦”。
3.2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對德育客體的意義
3.2.1塑造現代社會理想人格
歷代文人墨客都努力探尋儒家理想人格,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奠定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基本格局,蘊含在儒家理想人格中的精神價值,以其超越性深深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走向,儒家理想是東方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不僅是一種做人的標準,更是一種人生的目標,儒家理想人格為我們確立現代社會理想人格提供了現實價值,首先,現代社會理想人格應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再次,現代社會理想人格應樹立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志向;最后,現代社會理想人格應具備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今天,我們正處于改革開放的攻堅階段,機遇與挑戰并存,為了更好的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當代學校德育教育中,更應大力弘揚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把握其思想內涵,具有堅韌的人格。
3.2.2指導青少年加強自我教育
所謂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以社會發展及教育者的規范、要求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通過自我選擇、自我內化、自我調控等一系列主體性思想轉化活動,以提高自我品質,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道德品質。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中一直秉持這樣一個信念,即積極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不斷進取,就能達到既定的道德目標,實現既定的道德理想,因此,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自我修養是提高道德修養的重要途徑,主要有以下兩種指導方法:首先,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地位,高度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一切成長、一切學識、一切發展都來自內部,教育的作用在于對這種發展進行引導和指導,使其有所成效。”[10]一切教育活動都離不開教育對象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作用,否則任何教育都不能順利展開,都會流于形式;其次,積極引導學生培養自我道德修養的自覺性,主動性,提高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己的能力,以減少盲目性;最后,經常性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生要學會勇于直面自己的缺點、錯誤,虛心接受他人的批評,提高道德修養。
結論
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中國德育實踐任重道遠,德育現代化面臨著不斷地沖擊和挑戰,德育內容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推陳出新,捕捉德育發展最佳時機,通過對先秦儒家德育思想進一步的剖析理解,批判地加以吸收與借鑒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中優秀的德育文化資源,將對于有效解決德育問題、推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晁福林:《先秦社會思想研究》[M],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95頁.
[2]雅斯貝爾斯著,魏楚雄、俞新天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M],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62頁、66-67.
[3]任劍濤:《倫理政治研究一從早期儒學視角的理論透視》[M],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142頁.
[4]孫偉:《重塑儒家之道一荀子思想再考察》[M],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頁.
[5]孔穎達:《禮記正義》[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世界書局《十三經注疏》本,第1229頁.
[6]張自慧:《禮文化的價值與反思》[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頁。
[7]劉寶楠.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0.
[8]北京大學注釋組.荀子新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9]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版.44頁.
[10]紀曉林譯.現代教育的起源和發展[M].北京:語言出版社,1992版.76頁.
【淺析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相關文章:
淺析先秦儒家天人觀的生態倫理思想探微02-27
淺析儒家管理思想對學校德育管理的啟示03-18
淺析儒家“慎獨”思想的倫理意蘊03-25
論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內在邏輯與歷史價值03-05
論先秦儒家的主體人格思想及其現實意蘊03-04
論禮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11-21
試論先秦儒家政治倫理思想的人性預設02-27
淺析傳統儒家倫理思想中的意志自由問題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