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論文
德育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智育、體育、美育等相互聯系,彼此滲透,密切協調,對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和學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中等職業學校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要體現時代感,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德育教育論文1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對新世紀人才要求和素質的不斷提高,教育的內容已經不再局限于傳課授業,更大的責任在于育人。由此可見,德育在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班主任作為一個班級的組織者、教育者和指導者。作為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所以,班主任自然而然地成了德育教育的重要實施者。對此,從班主任角度上出發,淺析如何開展班級德育工作,并提出相關見解。
關鍵詞:班主任;德育;班級管理
隨著新的教育理念的出現,幾乎每所學校都把德育工作擺在首要位置。全校、全員抓德育。其中,班主任作為班級德育工作的重要引導者,也承擔起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工作繁多,任務艱巨,可謂任重而道遠。德育的關鍵,不僅在于對學生的思想、信念進行宏觀的導向,而且又在微觀上培養學生文明、守紀的行為習慣。所以,如何做好班級德育工作,成為眾多班主任所要研究的主要課題。
一、懂得尊重、欣賞學生
青少年處于青春期,有較強的自尊心,需要老師、家長給予一定的關心和尊重。教師不能把他們當作小孩子看待。所以,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當中,要一視同仁,不能因為某個同學成績優異就給予過分的關注和尊重,對于成績較差的同學就特殊對待。而要一視同仁地對待兩者,這樣他們才能感受到被尊重、關心。學生感受你尊重了他們,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聽從于老師的指導,對于班主任順利開展教學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進行適度批評教育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卑嗉壍墓芾硪彩侨绱恕:芏鄷r候,學生不遵守班規校規,這就要求班主任對學生進行量化的管理。對于犯錯的學生適度批評?梢詫ζ溥M行單獨批評、單獨談心,讓學生在和善的言語中認識錯誤,進行反省。同時,避免在全班同學面前對其批評或標簽為反面教材,這樣容易造成學生自卑、自負心理。
三、加強與家長溝通工作
教育是一項系統且長遠的工程,單單依靠老師和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家長與老師之間的配合。班主任如何處理與學生家長的關系,對學生的成長產生一定的影響,將直接影響教育目標的實現。
班主任在教育目標上與家長的目的也一致的,都是把孩子培養成有知識、有文化的可用之才。而班主任按照職業和道德要求義不容辭地對學生教育負責,從這個概念上講,班主任的心與家長的心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也是實現班主任和學生家長合作的基礎。班主任可以在課外時間對個別學生進行家訪,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給家長,以及班主任可向家長了解學生課余的狀態。這樣,對于了解學生,引導學生有著重要作用。
四、創造相互激勵競爭環境
杜威說過:“學校是一種特別的環境,它用專門的設備來教育孩子!碧K霍姆林斯基也說:“只有創造一個教育人的環境,教育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教室作為學習和教育的區域,環境的優劣都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班風、學風、班貌,對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群策群力,合力創造一個溫馨的班級環境。然而,班級環境的布置不僅體現了班級的精神面貌,還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一定的影響作用。因此要利用好每一個空間,精心布置,使其既溫馨舒適,又催人奮進。學生之間形成相互激勵、相互競爭的良好局面,對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德育素質也是一大幫助。
五、適當對學生進行激勵
班主任適當地激勵學生。有研究表明,恰當的時機運用激勵性的語言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班主任也要把握激勵的時機,及時地表揚表現出色的學生,使他們能夠親身體驗情感,樹立自信,在愉悅的體驗過程中,親身感受到被贊揚的成功和快樂。此外,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問題,班主任要幫助孩子及時消除不良的情緒,教導學生以恰當的方式和學習態度對待生活,排除焦慮帶來的痛苦,盡量幫助學生體驗到生活的美好。如,學生在考試當中取得不及格成績,班主任可以在學生沮喪時給予一定的激勵:“今次不及格,下次努力點你一定可以的!要好好加油!”這樣的激勵語,看似一般,但是在學生心情最為低落時,班主任一句鼓勵性語言足以燃起學生低落的斗志。所以,班主任對學生要進行合適的激勵。
六、強化班主任自身的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
班主任與其他學科教師有所不同,除了傳授學生知識以外,還擔任起學生生活、做人的導師。所以,必須強化班主任自身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課余時間要時刻提升自身文化素質,對課堂重點、難點要把握得當,對課外知識更要見識廣泛。時刻要求自己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等方面加強修養,時時處處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以自身行動去影響學生、感染學生,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典范。
綜上所述,德育工作中充滿著機遇和挑戰,對班主任開展班級德育工作是一項艱巨且長遠的工作,可謂任重而道遠。教師在日常的工作當中要多作努力,多思考、多總結。還要有能抓住教育機會的能力,在工作當中能夠學會用科學的、合理的教育方法藝術性地開展工作。只有這樣,德育工作才能從理論的高度真正落到實處,才能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創造出一個教育的春天,進而使他們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德育教育論文2
摘要:本文針對心理教育對德育教育的作用情況進行了研究,首先介紹了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的關系,其次是心理教育在大學生德育實現途徑中的方法及其重要性,最后提出了改進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心理教育 德育教育 大學生
近幾年高校進行的素質教育改革提出了比較系統的關于大學生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問題。高校在設置課程時必須將時效性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兩個目的相結合,符合當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將心理教育融合于大學生德育教育中,培養社會所需的人才。
一、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的關系
(一)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是相互聯系的。
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二者之間存在共性也有差異,其共同點表現為都是面向學生的教育,最終目標都是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其差異性在于心理教育的宗旨是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德育教育的目標則是通過教育手段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二者內容上有交集,德育可以促進對學生的心理教育,使學生的心理變得積極健康,學生的心理健康能促進德育教育的有效進行。二者的教學方法都是引導學生的思想進而影響其行為表現。
(二)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是相互補充的。
研究發現,人對外部刺激產生的反應首先是通過感知覺活動進行分析,然后是高級思維活動進行認知。認知的結果分成兩種:一種是認知成功,轉變為心理問題;另一種是認知失敗,表現為個體的思想道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或多或少地會通過他們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表現出來,道德素質與心理素質密不可分。通過二者關系,促進二者之間融合,使之相互提高,這樣可以有效解決其心理與德育問題,一舉兩得。
二、心理教育在大學生德育實現途徑中的方法現狀
高校教育中傳統的德育教育方法簡單,將心理教育融入的結果是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方法與新視角。心理教育在自身的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系統的理論和方法,但是人們對心理教育還沒有完全接受,對其認識還有不足。
(一)過于關注社會教化,輕視個體自我內化。
傳統德育注重社會教化,更多地關注大學生的社會性特征。實際上社會化的教化和個體的自我內化是兩個密不可分的部分,二者不可偏廢。當前,忽視個體自我內化在道德品質形成中的作用,容易導致理論與具體行為脫節,不能更好地達到教育目的。
(二)過于關注說教,忽略個體內心的需要。
提起德育,枯燥乏味是人們的普遍感覺。傳統的德育較重視道德說教,忽視個體的內心需要,尤其忽視對個體的情感疏導。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分為低級需要和高級需要,F在的物質生活水平讓大學生基本滿足了生存的低級需要,關注點主要集中在高級需要上。傳統道德說教固然具有一定的約束導向作用,但個體的行為受到動機的激發和引導,而需要是動機產生的源頭。忽視個體的內心需要、個人情感有違人類天性,這么做既不能有效提高道德認知的效率,又不能有效促使人的認識轉化為行為,甚至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使高校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三)過于強調灌輸道德知識,輕視鍛煉道德行為。
大學生的德育教育中一直存在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即大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與實際行為嚴重脫節,這種現象與傳統德育教育方法有關。長期以來,德育教育一直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重視道德知識的灌輸。這種方法也許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多元化、信息化的當前教育環境中,這種單純理論知識的灌輸得不到學生的認可,也難以轉換為實踐。我們需要更多關注學生的實踐情況,而非單憑學生掌握多少理論知識評價其道德品質。
(四)過于強調培養意識,輕視塑造健全人格。
傳統德育教育中過多強調個體服從,強調對人的意志與行為的限制與防范,忽視個體的自主性發展,忽視健全人格的塑造。學生的個性差異得不到應有體現,獨立人格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在這樣的模式下培養的學生往往缺少獨立性、缺乏進取精神、易從眾和循規蹈矩,何談創造性?
三、心理教育在大學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心理教育能內化大學生道德教育。
在高校的道德教育中結合使用心理教育的理念,能更順利地實現將書本上的知識內化為學生內在品質這一過程,能有效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整體質量。學生形成自身素質需要逐步內化的過程,并且會受多種因素制約,但無論外界因素如何影響,學生只有滿足了其內在的心理需要,才可能提高良好的品德修養,并最終表現出優秀的道德行為。由此可說,心理教育是開展德育的基礎。從另一個角度看,心理內化過程同時可以看做一個修身的過程,而修身正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最終推論出,心理教育的內化作用不僅為德育奠定了可行的基礎,且其本身也是道德教育的模塊之一。
(二)心理教育應用在德育教育中更符合大學生特點。
大學生的年齡普遍集中在18-25歲之間,正值青年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處于不穩定狀態,他們思想活躍、好奇心強但社會經驗不足,有時候認識事物片面,容易鉆牛角尖。當有問題不能及時解決時,大學生會出現焦慮、擔憂等負面情緒,嚴重者可能會走極端,所以培養大學生的認知和辨別能力,要遵循這一原則,用心理教育的理念教育學生。另外,大學生的情緒穩定性、自控力還不足,也需要心理上的疏導,將心理學原理運用在德育工作中,使學生的問題有效解決。
四、改進心理教育方法,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心理教育取得成效的多少,直接影響高校德育工作的進展及成效,要提高心理教育的有效性,必須大力改進心理教育方法,多角度、多層次地開展心理教育活動。
(一)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和開設心理輔導課。
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過程中時常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困惑。有了心理問題積極主動地尋求心理咨詢,對當前的大學生早已非新鮮事。因此,在高校中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和開設心理輔導課就成為大學生思想教育重要內容之一。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有利于形成更加科學的教育格局,有利于更切實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二)廣泛開展心理普查,增強德育教育的針對性。
心理普查在心理教育體系內占有重要地位,無論何種形式的心理普查,都具有一定的科學性,這使得心理普查成為一項輔助手段促進心理教育的順利展開。心理普查不但能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而且能幫助學校和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從而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對心理普查的結果還可以進行深入研究,以探討某種規律性的形成過程。在一般情況下,各高校都應該對新生進行心理普查,并且可以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等文字性資料,以便更有針對性地展開后續工作。
(三)關注情感心理在大學生德育中的應用。
道德情感,是人們在處理人際關系,評價自己和他人行為時所產生的一種態度和長久的情緒體驗的累積。在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育效果與大學生的態度和情緒體驗密切相關。因為道德行為的產生有賴于道德動機,而道德動機來自于認知與道德情感相結合起來。我們可以把道德情感視為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中介變量。傳統德育重視道德認知接受,而忽視情感接受,忽視情感接受對認知接受的調節作用。其結果往往是知行脫節、言行不一,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德育教育工作者要自覺從學生的情感基礎出發,盡量使學生產生一種切身的情感體驗,這樣就能自覺地引導學生的道德行為。
五、營造心理教育對提高德育實效性的有利運用環境
環境影響人,人也影響環境,營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的運用環境,無疑對高校德育教育有促進作用。
(一)創造健康的社會心理環境。
高校德育教學成果突出有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心理環境的影響和制約,而社會心理環境的好壞又受到社會輿論導向作用的影響。因此,堅持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非常重要。
(二)創造健康的校園心理環境。
所謂校園心理環境,指校園內部能夠影響師生員工心理的環境因素,包括高校的道德風氣、學術氣氛、校園文化、管理方式乃至高校本身的歷史傳統等。校園心理環境是大學生個性形成與發展的土壤,也是大學生學習和工作的動力來源之一,創造健康的校園心理環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創造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
首先,要保證教師的心理健康素質,教師的課堂情緒非常容易傳染給學生;其次,要將心理學知識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改進教學方法;最后,師生互動溝通,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四)創造和睦的宿舍心理環境及健康的家庭心理環境。
家庭和宿舍是每個在校大學生都需要接觸的環境,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事件和方方面面,更容易因為摩擦或分歧而產生心理問題。在家庭中,家長的教養方式會直接影響子女的性格形成和發展,社會輿論一直在提倡的民主教養方式人們已經不再陌生,而大學生的宿舍關系還是需要每一個學生的維護。只有在社會、家庭、學校及學生個體多方共同建設的情況下,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具備高水平綜合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陸小云,袁偉東.心理教育之于大學生德育[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xx,20(3):41-42.
[2]曾釗新,李建華.道德心理學[M].中南大學出版社,20xx.
[3]戈化聰.當代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問題探析與對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4):188-190.
[4]梁光霞.心理教育與德育相互融合的實踐研究[J].九江學院學報,20xx(2):122-126.
[5]王希永.實施積極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xx(4).
德育教育論文3
《小學德育教育探析》
摘要:強調"教育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學校育人要先從德育開始,教師是落實育人目標的關鍵。培養學生成人,思想道德素養尤為重要。"學習不好是次品,身體不好是廢品,心理不好是危險品,思想不好是危害品"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在育人工作中都應銘記的治教指南。本文就自己在小學生德育教育中的三點做法與感悟"不言放棄、及時鼓勵、真情奉獻"和大家交流。
關鍵詞:不言放棄 及時鼓勵 真情奉獻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培養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質,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的熱門話題。在我身邊的許多教師常常感慨:當教師越來越難當了!大家心里都明白:當前由于社會風氣的影響,家庭對孩子的溺愛,父母對孩子缺乏正確的引導,影視音像制品及網絡文化的影響等,造成學生不愛學習、不想學習。受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他們中不少人抱有讀書沒用的想法,對學習失去信心,對未來感到渺茫,常常沉浸于虛擬世界中,整日無精打采或上課睡覺,周末泡在網吧、游戲機室、臺球室等營業性場所,對老師布置的作業置之不理,有學生逃課、曠課現象,日常行為極不規范。面對這種種情況,學校德育教育面臨許多的困難,但作為"教育發展的關鍵"的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舉措一:不言放棄
大家知道: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就是放棄。如果老師們不能深切感受到自己所肩負的重任,而只是今天看看這個孩子太調皮了,父母都不在乎,我何須在乎,放棄算了;明天看看那一個不順眼,再管也無用,放棄算了。今天放棄一個,明天放棄一個,這個老師放棄一個,那個老師放棄一個。那么,學校教育又還有什么意義呢?多年的班主任經歷告訴我:面對"差生",絕不言放棄。多年的育人工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只要我們教師用愛心、耐心感化學生,關注學生。加強對學生自信心培養,對學生道德心靈呵護。走進學生中間,與學生同學習同生活,談心交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就一定會有收獲的。
例如:我班張華同學,原在楚雄就讀,因為父母離異,父親沒有時間管他,該生漸漸地變得羈驁不馴,出口成臟,學習成績直線下降,由原來一、二年級的好學生變成了班上的品學皆差的學困生。無奈,父親只好將他送回老家由奶奶照管,并轉到我們五年級班就讀。剛來時,由于自己從條件較好的子弟小學轉到鄉鎮小學,一切他都表現得不習慣。當我了解了他的情況后,覺得他并非無可救藥。于是,課間經常找他談心,了解他的思想動態;課上經常用眼神提醒他專心聽講,鼓勵他大膽發言,并時常與他奶奶溝通;還讓同學多關心他,共同幫助他進步。慢慢地,他對自己有了信心,行為習慣改變了許多,成績也穩步提高,對我越來越敬重。小學畢業時,他以成績和品德雙優升入中學。
舉措二:及時鼓勵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還有這么一句話:"說你好,真的好,不好也好。說你不好,真的不好,好也不好。
"作為教師,留心觀察學生,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給予鼓勵,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我班的李麗同學,剛從山區轉來時,語數兩科成績都比較差,還經常不完成作業,同學們都看不起她,她更加自卑。于是,我平時留心觀察她的舉動,發現她很關心班集體,還樂于助人。如有時放學后她會主動留下來把全班同學的課桌椅擺整齊;看到桌椅臟了,即使是冬天,她也會去提冷水來把它們擦干凈;不管誰有困難,只要她能幫的都熱心去幫助等。每次發現她做的好事,我都及時在班上表揚,還時常在學習上鼓勵她,幫助她克服不完成作業的壞習慣并激勵她:只要她學年末把語數成績提高到80分,學校評優秀少先隊員我們班一定推薦她。在去年的鎮小學青年教師課堂講賽活動中,有一位老師借我班學生上了一節看圖作文。聽完老師的要求后,全班學生開始習作。最后評比,全班只有她能用小詩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心意。聽完她不太壓韻的詩文,授課教師沒做什么評價?粗D時垂頭喪氣的神情,我心里也十分難受;氐桨嗌希壹皶r鼓勵她有獨創精神,敢于創新作文表達方法,要同學們向她學習,我們一起用熱烈的掌聲鼓勵她。漸漸地,她學習的勁頭更足了,成績比預定目標還高。學年末,她如愿以償當上優秀少先隊員。
舉措三:真情奉獻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應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輪的心靈。"在這里,誰有細心和耐心誰就能獲得成功。因此,對差生的教育必須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春雨精神。差生犯錯誤是難免的,老師給予矯正是必需的。但是,如果不注意方式,任性解氣的狠訓一通,往往會事得其反,甚至會激起他們的逆反情緒。因此,我們在矯正時要在尊重他們的基礎上,真心實意地選擇角度和時機,耐心地誘導他們認識自己的錯誤。實踐證明,只有尊重學生,消除了他們的逆反情緒,學生才能口服心服地接受批評、改正錯誤。這就是"親其師而信其道"。我曾教過這樣一個女生,她從一出生就被親生父母遺棄,被人撿來撫養到四歲半后又送給他人撫養,現在已有13歲的她,與養父母生活在一間不到9平方米的烤煙房內,通過觀察我發現該生自卑感強,對自己缺乏信心,而且還愛撒謊,我就在下課時同他聊天,讓她感到老師并沒有瞧不起她,下課總是讓他幫我拿教具,抱作業,借機問他上課所學的內容是否已掌握,給予她充分的關愛和信任,并送給她一些自己孩子的零食和衣服,按時提醒她洗頭、換衣服,對她的點滴進步以及時的鼓勵和表揚。通過一學期的努力,期末統考中這個孩子的數學成績由原來的20多分上升到64分,本學期的課堂上又多了一只充滿自信的小手高高的舉起來,還多了一雙充滿求知欲的小眼睛?梢,真誠和藹地對待學困生,并且給予他們一定的尊重和信任,就能讓這樣的"差生"重拾信心。經驗告訴我:一些行為習慣不良的學生,只要我們用愛心、真心和耐心去關注他,幫助他,引導他,你的苦心不會白費。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就應該視學生為自己的孩子,積極發現、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生活細節,因材施教。育人不易,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一定要學會苦口婆心,而不能急功近利。人的塑造絕非一日之功,幫助孩子樹立起學生學習、生活的信心是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所以,對于身心都處在發展初期的尚未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學生,我們應該永不言放棄,并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鼓勵,同時以自己的真情去引導學生,這就是教師參與學校德育工作的應肩負的職責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