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反語認知的概念整合理論解釋
論文關鍵詞:反語 概念整合理論 認知
論文摘要:反語作為復雜的現象,其研究在近四十年里引起了各個相關領域的廣泛興趣和關注。心理空間理論發(fā)展到概念整合理論,成為交叉學科研究的熱點。本文運用概念整合理論解釋反語,發(fā)現反語的認知總是表現為:各種信息在整合過程中會與說話者的輸入心理空間I相沖突,經過整合后,才能得出輸入空間I是反語空間的結論,這為反語的認知提供了有效的解釋力。
1. 引語
反語(irony)作為復雜的語言現象,其研究漫長,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傳統(tǒng)修辭學階段、現代語言學階段和認知語言學階段。傳統(tǒng)修辭學理論認為反語是領域里常用的一種修辭格,以正面的話語表達反面的意思,或者以反面的語言表達正面的意思。使用反語表達思想、觀點或描繪事物,常常含有諷刺、幽默或揶揄的意味,F代語用學自Grice(1975: 41-58)首次提出反語違反了合作原則的次準則,聽話者要理解反語中隱含的與字面意思相反的含義 。語用學者們如Leech(1983) 、Searle(1979) 以及Sperber 和Wilson(1992)均強調要根據語境因素研究言語反語(verbal irony),分析說話人和聽話人共知的背景信息以及聽話人的推理能力。Roy(1978)、Holdcroft(1983)以及Haverkate(1990)則從純語義學角度研究反語的語義特征。自Lakoff和Johnson(1980)、Gibbs和O’Brien(1991)以來,反語研究走向了從心理語言學角度分析反語的研究之路。
在國內,反語研究也經歷了從以往常見的文學修辭研究走向語言學研究的類似過程。近年來,從心理語言學或認知語言學角度展開的研究也已經并不鮮見。比較成熟的語言學研究有劉正光(2002)這一方面的綜述;曾衍桃(2004)則從語言學和非語言學兩大板塊進行綜述。反語的語用和認知研究反映了近年該主題的研究取向,本文第二小節(jié)中提到的多位學者的論文都是這方面研究的成果展示。反語的回應理論和心理空間理論研究以及復合(或合成)空間理論最受關注。筆者在此專文中擬從心理空間理論的新發(fā)展——概念整合理論來研究反語。
2. 概念整合理論及其歷史發(fā)展
美國加州認知科學系著名認知語言學家Fauconnier于1985年出版了影響重大的著作《心理空間》(Mental Spaces),心理空間理論成為運用心有關理論展現語言運作中認知因素的一個成功嘗試。在此后的一系列著作(Fauconnier,1996;1997;1998;etc)中,特別是在Fauconnier和Mark Turner (1998;2002) 二人合作的著作中,Fauconnier和他的認知語言學研究中心的同事們一道創(chuàng)立并發(fā)展了概念整合理論(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在認知研究領域成功地開辟了一塊新的領地。
2.1 心理空間理論簡介
心理空間理論是概念整合理論的初步雛形,以虛擬的心理空間(mental spaces)來解釋詞際、句際語義關系。心理空間理論運用多個心理空間的概念映射和合成來具體分析語用現象的心理認知過程。該理論認為人們在使用語言時不停地建構心理空間及空間里的分子及其關系!疤摂M的心理空間”不是語言形式結構本身或語義結構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語言結構中相關信息的臨時性容器,或是語言使用者分派和處理指稱關系的概念框架理論,或是人們在進行思考、交談時為了達到局部理解與行動之目的而構建的概念包。心理空間就是由語言結構表達的思維或心理構造物,它們由空間內所涵蓋的各種成分及其相互之間的各種關系構成。一個心理空間可以與其它心理空間建立新的遞增的語義關系,從而形成了心理空間的多維性或復雜性。因而意義的獲得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對心理空間及其類屬關系洞識的結果。
2.2 概念整合理論簡介
概念整合理論的英文術語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Fauconnier在其專著《思維與語言中的映射》(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1997)中正式提出了該理論,此后的研究中又不斷將其完善、發(fā)展。簡言之,概念整合就是把來自不同認知域的框架結合起來的一系列認知活動。人們在進行思考、交談過程中,要不斷理解或行動,會不斷構建一些概念包,存儲于虛擬的心理空間里。交談中會不斷建立新的心理空間,每個心理空間只是一個臨時結構。它的存在依賴于某個或某些特定的或相關的更廣泛、更固定的知識結構。
具體而言,概念整合理論以空間為基本單位,根據建立在類比、遞歸、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識框架等心理活動基礎上的認知操作過程,建立四個抽象空間:類屬空間(generic space)、輸入空間I (input space I)或稱源心理空間(source mental space)、輸入空間II (input space II)或稱目標心理空間(target mental space)、整合空間 (blending space)等四個空間。輸入空間I和II顧名思義都為即將產生的整合空間提供“輸入”。類屬空間也為即將產生的整合空間提供輸入,它是構建于兩個輸入空間之上的,經過類比認知建立起來的選擇性空間,反映來自兩輸入空間的共同抽象結構。整合空間則承接兩個輸入空間相關域的所有背景、結構和認知模型知識,達到新的認知。
在概念整合過程中,輸入空間I和輸入空間II首先通過跨空間映射(cross-space mapping),將兩個輸入空間有選擇地投射到第三個空間,即投射到層創(chuàng)結構(emergent structure)的整合空間;其次,輸入空間中的成分和結構有選擇地進入整合空間,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區(qū)別于原有輸入空間的概念結構。例如在“a is b”中,a、b分別屬于不同域,在類屬空間里為來自兩空間的相似特征,整合空間表現為a、b域的不同引起了對兩個空間的相似特征的選擇性思維,反映了一種動態(tài)的創(chuàng)造性認知活動。概念整合理論把語義的構建看成一種現時的處理過程(on-line process),換言之,語義的產生是一種動態(tài)過程,就如a或者b出現在不同的域時,意義的整合就會變得不同。
這樣,概念整合理論包含五個主要特征,即:跨空間映射、來自輸入空間的部分映射、類屬空間、層創(chuàng)結構和事件的整合。概念整合過程也可以分為三個基本過程:1)構建過程(composition) ,即由輸入空間投射到整合空間的過程;2)完善過程(completion),即輸入空間的投射結構與長期記憶中的信息結構相匹配的過程,它是層創(chuàng)結構內容的來源;3)擴展過程(elaboration),即根據它自身的層創(chuàng),在整合空間中進行認知運作的過程。
總之,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空間模式既重視語境的作用,又能從簡單的空間結構揭示意義構建過程的動態(tài)性,闡釋了意義動態(tài)生成的空間機理,對動態(tài)的、隨機的、模糊的思維認知活動都具有說服力和解釋力,可以用來解釋多種語言現象。
3. 概念整合理論對反語認知的解釋
概念整合理論不僅已成為認知語言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而且也成為交叉學科研究的熱點。在修辭學領域里,國內學者紛紛運用概念整合理論解釋復雜的修辭、語用現象。根據概念整合理論,在反語生成中,說話者出于考慮語法、語境和因素以及說話動機,建構和連接心理空間。隨著話語的展開,創(chuàng)造出一個心理空間網絡,通過概念合成產生反語話語。在反語理解中,通過概念域和語境信息來組成心理空間。從同一概念域話語參與者建立起了不相容的心理空間。通過跨空間的部分映射,各種概念結構重組到合成空間,層創(chuàng)結構得以啟用,從而獲得對話語實時意義的動態(tài)的、完整的理解。
例1. He is as welcome as a storm. 他像暴風雨一樣受歡迎。
在例1中,“he”是現實生活中的人,“storm”是自然界中的災害現象,分別以不同域的兩個對象的身份出現在兩個輸入空間即輸入空間I和輸入空間II里。該例的類屬空間里也出現了來自兩個輸入空間的相似特征:受人歡迎(welcome)。通過跨空間映射,讀者結合現實語境能領會到下面的事實:暴風雨(storm)不“受人歡迎”。這樣,經過進一步選擇,層創(chuàng)結構得以啟用,“he”像“storm”一樣,都“不受人歡迎”。因而在新誕生的整合空間里會輸入“He is not welcome.”的意思,與字面意思相反,即:實際上他不得人心。反語說話者不用直接表明觀點,通過與暴風雨類比,形象地表達了“他不得人心”的看法,句子充滿了揶揄的效果。
例2. She is as slender in the middle as a cow in the waist.她腰細如牛。
在例2中,“she”是現實中的人,“cow”是自然界中的物,輸入空間I和輸入空間II這兩個輸入空間里分別出現兩個屬于不同域的對象。該例的類屬空間里出現了來自兩個輸入空間的相似特征:苗條(slender),一個是“she...in the middle”,另一個是“a cow in the waist”。通過跨空間映射,讀者結合現實社會語境能領會到母牛之腰(a cow in the waist)決不“苗條”。這樣,經過進一步選擇,層創(chuàng)結構啟用后,“she”像“cow”一樣,腰部均不“苗條”。因而在新誕生的整合空間里會輸入“She is not slender in the middle.”的意思,與字面意思相反,即:實際上她腰粗如同母牛。如同例1,反語說話者不用直接表明態(tài)度,通過與牛相比,形象地描繪她的體態(tài)。這樣運用反語,意重語輕,修辭效果明顯。
例3. 一個人要去野餐,卻下著大雨,于是他說:“It is really a fine day!”天氣真是太好了!
例3的概念整合過程與例1和例2有所不同。前兩例著重于反語的理解,例3卻是關于反語的生成過程。在現實空間里,去野餐的計劃因天氣不好泡湯了,期望與現實造成了反差,形成了對立。計劃者的想法仍流連于天氣好能去野餐,這樣在第2.2小節(jié)所述的“構建過程”中,由一個現實和一個虛擬的輸入空間投射到整合空間。在“完善過程”中,經過概念域和語境信息跨空間映射,輸入空間的投射結構與人們長期記憶中的信息結構“fine”的字面意思要相匹配,但是“fine”的字面意思和說話者語氣在語境中形成沖突、對立,層創(chuàng)結構的內容矛盾不一。因而在“擴展過程”中,根據它自身的層創(chuàng),在整合空間中進行認知運作時,所整合的心理空間否定了“fine”的字面意思,形成了反語,表達了說話者極其失望的情緒。
3.1 概念整合理論對反語認知解釋的意義
上文運用概念整合理論嘗試分析了三例不同類型的反語, 概念整合理論都能比較具體地從反語的理解和生成過程解釋反語的含義。因而筆者認為,在探索包括反語在內的復雜現象時,概念整合理論從意義的構建和信息的整合方面給人們指出了一條分析、推理的抽象思維途徑。該途徑將現實語境和說話者的動機因素等方面作為重要考慮因素,從話語的命題內容及其聲韻、詞匯、句法乃至表達效果等各方面尋找與之相匹配的話語理解的途徑。簡言之,反語的認知總是表現為:各種信息在整合過程中會與說話者的輸入心理空間I相沖突,經過整合后,才能得出輸入空間I是反語空間的結論。
概念整合理論明顯屬于運用話語交際中的已知因素推理來求得可知結果,整個推理過程仍然是非論證性的、整體的(non-demonstrative and global)中心思維過程。因而反語理解的核心過程為讀者由于先后認知之間有反差而發(fā)現了話語中含有反語意思,但是反語生成的核心過程卻為說話者的心理期待和現實的反差所造成。另外,概念整合理論把語義的理解及構建看成一種現時的動態(tài)過程,這一方面反映了現代語境研究走向的必然性,但在同時,也反映了反語研究的復雜性。
4. 結語
概念整合理論運用于反語研究中,能夠簡單清晰地解釋高度抽象化的反語認知問題。但是由于反語是一種非常復雜的語言認知心理現象,還需要更多的理論和研究來分析反語的命題內容特征,考察反語的生成條件和實現形式,以及描述反語接受的形式化過程等等問題。
“眾人拾柴火焰高”,希望有更多的研究之“柴”為之助燃!
參考文獻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Fauconnier, G. 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Fauconnier, G. & M. Turner.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 New York: A Member of the Perseus Books Group, Basic Books, 2002.
Grice, P. H.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Cole, P. & Morgan, J.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C], Vol.3:9: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41-58.
Gibbs, R, & J. O’Brien.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irony understanding[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1.
Haverkate, H. A speech act analysis of irony[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0.
Holdcroft, D. Irony as trope, and irony as discourse[J]. Poetics Today, 1983.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83.
Myers, R. A. Irony in Conversation[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dissertation, 1978.
Wilson, D. & D. Sperber. On verbal irony[J]. In Lingua, 1992.
Searle, J. R.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劉正光. 反語理論綜述[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4).
曾衍桃. 國外反諷研究綜觀[J]. 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3).
【反語認知的概念整合理論解釋】相關文章:
試析概念整合理論對“整蠱短信的解釋力03-16
主位化及相關的認知解釋03-06
試論西方分配理論的分化與整合03-07
顧客價值理論的概念模型02-27
英漢中動構式的概念整合機制03-27
管理理論的演進:叢林與體系的整合03-16
對函數概念學習的認知過程分析03-29
系統(tǒng)解釋法的理論與應用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