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析數學課堂的課堂創意論文
導語: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以下是小編整理初析數學課堂的課堂創意論文,以供參考。
新課改下如何確保教育教學質量的穩中有升,給每個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其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是最為核心的問題,那就是得在課堂教學改革上下功夫;而要提高課堂效率充分實施有效教學,對備課進行重大的調整,教學就更要有“教學創意”。
一、“教學創意”先于“教學設計”
教學創意就是充滿新意的、有個性的、帶有一定創造性的教學構想,就是準備實施教學的新點子、新角度、新思路、新方案、新策劃。側重于教學方式的創新,側重于教學過程的構想,側重于教學內容獨特性,側重于教師的個性教學,是教師的教學素養和教學智慧的集中表現。
簡言之,所謂創意教學就是教師將創造力表現于教學中,不會按照相同既定模式進行教學,但也并非指某一種教學過程為全新的教學方法,是一種透過教師不斷的自我充實發揮創造力,去重視學生的需求和感受,最終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參與知識探索的能力。正符合新課標下提出的“課有常而教法無常即教無定法”這一教學理念。
二、創意教學不是僅追求“求異”,更呼喚“求真”“求實”
【案例一】高一的某公開課《集合》
流程一:課前談話老師圍繞“我既喜歡…又喜歡…”、“我喜歡…”、“我只喜歡…”三種句式展開,明確分辨三個不同詞句的含義,由此過渡到集合問題的分析理解,這樣的設計是自然的,有必要的,完全符合新課標理念下的創設課堂問題相應的情景。
流程二:“拿到黃花的同學有6人,拿到紅花的同學有7人,其中有3人既拿到紅花又拿到黃花,一共有多少位同學拿到花?”
流程三:關于這個問題的理解,老師安排了好多的形象呈現,先是請拿花的同學上臺,用兩個布圈分黃花、紅花圈出來,重點討論既拿紅花又拿黃花的同學怎么辦。
流程四:學生演示完畢后再讓他們畫圖表示出條件,然后再課件演示韋恩圖。自始至終,老師都在引導學生關注韋恩圖每一部分的字面解釋,而從未涉及“只拿到紅花的有幾人、只拿到黃花的又有幾人”的討論,更沒有明確重復的3人實際上是數了兩次的結果。
流程五:列式計算環節,老師更多關注算法多樣化,關于為什么要減去3的討論一帶而過。其實當時一個孩子說得挺好的:“重復的,所以要減3”,這時若老師再給孩子一點時間討論,適當引導,大家定能明白:6人里有3,7人里也有3,3算了兩次,所以要減掉一個3。這樣,就不會有那么多同學霧里看花,僅憑模仿答題了。
整節課,每個環節象蜻蜓點水,只凸現出學習方式的外縣性,忽視學習方式的內涵。忽略了課堂的主要內容,忽略了這節課重點和難點這雖說是課堂有創意,這是有悖于日益理性的數學課堂。
反思這節課,從表面看,是教師挖掘教材深度不夠,導致創設情境流于形式。實質上,我們看到許多課堂都有這樣的傾向:先創設一個所謂“情境”,再釣魚式地引出問題,然后就將“情境”拋在一邊,直接去解決“問題”了。“情境”其表,“灌輸”其里。實際上,還是一個觀念問題。這就要我們反思一下,我們為什么要“創設情境”,或者,“創設情境”應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給傳統教學“包裝”一下,給傳統教學加點“味精”嗎?我想不是。
上述現象的出現,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這一基本需要的緣故。如果情境創設不能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如果情境創設不能科學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如果情境創設不是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協調發展,甚至是偽造的情境,這樣的情境要堅決摒棄。我們一個追求“求異”的教學創意,更呼喚“求真”“求實”的教學創意。
三、創意教學要把握新課程理念下的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教學方法的設計時,要時刻注意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對所學新知識的建構
1.創意教學不能脫離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案例二】《復數的幾何意義》教學片段
師:我們前面學習了復數的四則運算,是‘數’的角度來研究復數的,這節課我們要從‘形’的角度來研究,運用多媒體創設思維情景,屏幕上顯示:
問題1:在幾何上我們用什么來表示實數?
生1:數軸上的點來表示;
屏幕上顯示:實數(數)數軸上的點(形)
師:回憶復數的一般形式:Z=a+bi(a,b∈R),一個復數由什么唯一確定?
生2:有實部與虛部唯一確定;
問題2:類比實數的表示,可以用什么來表示復數?
生3:用y=ax+b來表示(學生的想法很獨特,偏離了教師的預設,不過執教老師沒有批評,竭盡全力加以引導,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做得還是比較好)。
在教學過程中,為什么學生啟而不發,學生的回答遠遠偏離教師的預設?教師在創設探究問題情境的設計中脫離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問題1與問題2之間的跨度太大,這樣探究的新問題與學生原有知識固著點之間的距離太大,以至學生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找不到附著點。如果我們在問題1與問題2之間增加問題3:平面上的點用什么來表示?(用一對有序實數來表示,點和有序實數對是一一對應關系,這樣學生自然會意識到實部和虛部組成一對有序實數是否與點對應,這樣可以用點來表示)。因此,在方法與過程的設計中,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2.創意教學需搭建合適的“腳手架”,做到“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案例三】《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教學片段
問題1:著名數學家高斯10歲時,曾解過一道題:1+2+3+…+100=?,你們知道怎么解嗎?
問題2:1+2+3+…+n=?(在探求中有學生問:n是偶數還是奇數?教師反問:能否避免奇偶討論呢?并引導學生從問題1感悟問題的實質:大小搭配,以求平衡)
設Sn=1+2+3+…+n,又有Sn=n+(n-1)+(n-2)+…+1
∴2Sn=(1+n)+[2+(n-1)]+[3+(n-2)]+…+(n+1),得Sn=n(n+1)/2
問題3:等差數列{an}中,前n項和Sn=a1+a2+a3+…+an
(學生容易從問題2中獲得方法(倒序相加法)。但遇到a1+an=a2+an-1=a3+an-2=……=an+a1呢?利用等差數列的定義容易理解這層等量關系,進一步的推廣可得重要結論:m+n=p+q得出am+an=ap+aq
問題4:還有新的方法嗎?(引導學生利用問題2的結論),經過討論有學生有解法:設等差數列的公差
,則a1+a2+a3+…+an=a1+(a1+d)+(a1+2d)+…+[(a1+(n-1)d]=na1+n(n-1)d/2(這里應用了問題2的結論)
等差數列的求和對初學數列求和的離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較遠,教師通過“弱化”的問題1和問題2將問題轉化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由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是不斷變化的,學生解決了問題2,就說明學生的潛在的發展水平已經轉化為其新的現有發展水平,在新的現有發展水平基礎上教師提出了問題3,學生解決了問題3,他們潛在的發展水平已經轉化為其新的現有發展水平,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了問題4,這個案例的設計體現教師搭“腳手架”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師自始至終都應堅持“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禮記·學記》),誘導學生自己探究數學結論,處理好“放”與“扶”的關系,從而讓學生獨立探索、自主建構知識。
另外在創意教學設計上我們要注意兩點
1.教學方法的設計不僅要顧及好學生,而要更重視學生全體可以通過幾個不同層次探究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審視問題,揭示其內部聯系及規律,以求得認識更全面,更深刻,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的最大化。
2.教學方法的設計不僅注重知識領域的目標,而要更注重其他目標
比如說可以對典型例題通過類比、引申、拓展延伸,提出新的問題,讓學生深切體驗到“新”知識的產生過程,體會數學學科嚴謹、求實、繼承、創新的理性思維特征,在層出不窮的新知識、新問題、新體驗中得到動力,同時也深深感受到探究的樂趣,培養了發現問題,探究究問題的能力。
吳衛東博士作講座時,提到這樣一個觀點:課堂教學中材料的選取要符合自己的教學風格,你的數學課上起來才會象你自己,不會讓人覺得別扭。所以,我們不必要模仿專家的教學風格,我們要有我們自己的教學創意,但是他們給我們提供的課改方向是值得認真思考的。
我們要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我們的數學課真正成為扎實的、豐實的、平實的課,回歸“本真”,這就是數學課堂的樸素追求。
【初析數學課堂的課堂創意論文】相關文章:
創意數學課堂激趣增效教育論文09-12
高效課堂數學的論文08-15
論文:構建數學高效課堂10-24
數學課堂的提問論文06-14
在初中數學課堂中進行課堂檢測論文06-19
放權的課堂生命的課堂論文08-08
追求初中數學高效課堂論文10-06
數學高效課堂教學論文05-14
高效數學課堂探索論文07-11
有關數學課堂分析的論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