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數學教學活動的動手做策略
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開始關注和研究幼兒是怎樣思維以及如何形成數概念的。研究表明,幼兒邏輯思維的發展具有依賴于動作和具體事物的特點,幼兒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外部動作逐漸內化于頭腦中的過程。因此,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式的探索來建構自身的知識結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該如何把握幼兒自主操作、主動探索與教師指導間的關系,促進幼兒更有效地學習數學,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筆者認為,倘若能把現在國際上廣泛提倡的“動手做”思想科學地應用在幼兒園數學教育上,將有助于更好地提高教育效果,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1987年,著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林那·拉得曼(Leon Lederman)提出了“Hands On”(即動手做)思想,旨在使幼兒以科學研究的方法來學習知識,強調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和學習態度的培養。顧名思義,“動手做”即主張讓學習者通過動手 “做”來獲得他想要的知識。因為科學是“做”出來的,而不是單純靠“教”出來的,所以要相信“每個幼兒都是受到監護的研究者,他們用做科學的本來方式來學習科學”、“教師是熱情而積極的鼓勵者、支持者和有效而審慎的引導者”。后來該思想被運用到了科學教育改革之中,法國教育部在1996年正式引入“動手做”項目,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了一個幼兒園、小學科學教育革新計劃。2000年11月,中國教育部與法國科學院簽定了合作協議,決定開始在我國開展“做中學”科學教育改革項目。
也許有人會提出質疑,在科學教育中提倡的“動手做”’思想難道同樣適用于看起來似乎更加抽象的數學教育嗎?事實上,只要認真研讀我們就會發現,在2001 年教育部頒發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并沒有單獨列出數學一項,而是將數學并入科學領域。其中,和幼兒園數學教育相關的`教育目標是“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與有趣”;對數學教育提出的內容與要求是“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梢,數學可列為科學的一個分支,在學前階段也是如此,適用于幼兒科學教育的方法同樣也適合于幼兒數學教育。
那么,如何在幼兒園數學教育中運用“動手做”思想呢?
首先,設置情境,提出問題。“動手做”十分珍惜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進行活動之前,教師總要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周圍某一件物品、某一種自然現象,或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某一件事,鼓勵幼兒提出問題,或是以幼兒興趣為出發點,通過啟發引導幫助幼兒創設一個利于深入的問題情境。而學習數學知識,正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所提及的,同樣應該讓孩子“在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在主動的發問中去探索和發現就在身邊的數學奧秘。提出問題的過程就是幼兒觀察與思考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引導觀察孩子并幫助他們積累智慧火花的過程。這樣,教師就不再是簡單地向幼兒灌輸知識,而是引導幼兒自發積極地“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好的開端,然后教師再根據幼兒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水平,在幼兒提出的問題的基礎上,和幼兒一起準備必要的材料進入下一個環節。
其次,在有了幼兒自己提出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幼兒猜想可能出現的結果,并做出自己的判斷。動手之前的動腦會使接下來的操作活動增強行動的計劃性,具備明確的指向和目的。通過盡量聆聽每個幼兒的想法,教師可以了解幼兒的先前經驗及對操作活動的理解程度。當然,如果有的幼兒實在缺乏相關方面的知識,教師也不必強求,只要在最大限度發揮幼兒思維自由性的前提下,適當及時地提出建議,給予有益的啟發(絕不是給出現成答案),就能達到激發幼兒思維主動性的目的。這里要強調的是,不管幼兒的猜想是否正確,教師都不要給予預先的判定,或是刻意地將幼兒往教師所希望幼兒作出的答案上引,否則就背離了讓幼兒在自己的思維空間自由馳騁的初衷。而是應該讓幼兒在進一步的自主操作中將自己看到和發現的現象與原有的認識加以比較分析和判斷,從而得出辨證的、帶有條件性的答案,這樣幼兒不僅理解了知識,更重要的是逐漸發現了數學知識的內在規律,體會到其中的奧秘與趣味。
第三,由于幼兒之間存在個別差異,每個幼兒在操作中發現問題的速度有快有慢,對結果認識的深度和廣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動手操作階段宜采取分組的形式。但這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同時還涉及到師幼比的問題,目前由于很多因素的制約,我國幼兒園師幼比的總體狀況還不是很令人滿意,所以分組的教學形式應根據實際情況而預定。一般說來,教師可以從實際條件出發,盡量根據幼兒不同的發展水平及相關知識經驗的多少,提供相應的材料,布置有一定水平梯度的任務。另外,知識的構建并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有充足材料(材料并不一定要一次性備齊,可以在幼兒自己深入的操作和探索過程中根據幼兒的要求隨時補充,當然,老師的仔細觀察與及時提供必要的提示和幫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動手做”項目書中所說的,“幼兒是受到監護的研究者”)的前提下,給他們足夠的操作時間和機會。此外,為了避免在活動中出現不必要的教學重點的轉移,教師可以在活動之前讓孩子學會一些必要的相關操作技能。
第四,和傳統的操作法最不同的一點是“動手做”式的幼兒數學教育活動要求幼兒在操作活動中及結束后,詳細地記錄操作過程的主要步驟與結果。記錄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是數字表格也可以畫成圖,鼓勵幼兒的多種表達方式。記錄本應該人手一冊,用以長期使用和保存。這樣通過對照自己在不同時期所做的記錄和當時的想法,能使幼兒不斷反思,“邊想,邊做,邊學”,這不僅僅是一份學習數學的記錄,也是幼兒成長的真實記錄。
第五,為了克服以往數學教育活動僅僅停留在幼兒能掌握某個單項數
學知識層面的弊端,體現“動手做”思想的幼兒數學教育活動還應該為幼兒提供一個自我表達與交流合作的平臺。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加深了幼兒對數學知識的認識,也使他們學會了相互交流與分享經驗,相互尊重與合作,突破教育目標的單一化,使幼兒得到多方面發展。
行文至此,也許有人會暗自不屑:又是一番對時興事物的熱點炒作。但筆者相信,不管是追隨潮流也好,炒作熱點也罷,只要認定是符合幼兒發展規律并且能夠促進當前幼教改革的事物,無論新舊我們都要充分地利用。從這個角度出發,將“動手做”思想科學地運用到幼兒園數學教育中,不僅值得提倡,而且應該進一步在實踐中得到研究和改進。
【淺談數學教學活動的動手做策略】相關文章:
4.淺談數學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