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基于戰略治理的企業環境風險研究
[摘要]環境題目的日益突出及環保呼聲的高漲,使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過程中,不得不擔負起一定的環境風險。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從企業內外部各方面對南京地區企業環境風險狀況進行了實證分析。調查發現,該地區企業面臨著較大的外部環境風險,具體表現在法律法規、行業政策上的限制以及對綠色消費的推崇、綠色貿易壁壘的設置等方面,但對內部風險因素控制得相對較好,具體表現在綠色資源、綠色能力、環境治理行為等方面。[關鍵詞]企業環境風險;風險防范;南京地區
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經濟面I臨著巨大挑戰,但同時也獲得了一個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大機遇。以環保優化經濟增長、創建生態文明,就是目前重要的發展思路。由于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涉及多種多樣的環境題目,直接或間接的風險無時無處不在。開展環境風險的研究,可以幫助企業正確識別風險因素,建立有效的防范機制。同時,讓外部利益相關者充分了解信息,作出正確決策,從而促進我國整體經濟的轉型,達到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雙贏目標。
一、企業環境風險的理論分析
(一)文獻回顧
風險無處不在。有關認知性的說法如“風險即可能發生的危險”、“風險是損害發生的可能性”。在安全評價和環境風險評價中,其表征為“一定時期產生有害事件的概率與有害事件后果的乘積”。
環境風險,通常較為正確的理解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或由人類活動與自然界的運動過程共同作用造成的,通過環境介質傳播的,能對人類社會及其賴以生存、發展的環境產生破壞、損失乃至毀滅性作用等不利后果的事件的發生概率及其后果。”其產生原因有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兩方面。但從治理的研究角度來說,自然條件難以把握,一般從規范人類活動方面著手。
學術界傾向于從環境管制、環境污染等角度研究企業的環境題目。已有的成果及相關熱門包括環境管制、環境信息公然題目的現狀、技術手段以及此類行為對技術創新、股價、投資決策、國際間貿易等各方面的影響研究等,有理論分析,也有實證研究。而以“企業環境風險”為概念開展研究的尚未幾。以理論分析為主的,如杜敏的《企業環境風險淺議》,也未幾。該文探討了企業面臨的各種環境風險,并提出了相應的規避對策。
(二)企業環境風險的界定和內涵
結合對環境風險的熟悉,我們從戰略治理的角度出發,將“企業環境風險”定義為:由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引發的,通過環境介質傳播的,由于危害生態、人體健康和社會財富等不良影響而終極導致損害企業利益的不確定性事件。從產生原因來看,企業環境風險總體上源自企業內部和外部兩方面。
在外部環境信息中,法律法規、行業政策的限制以及綠色消費的推崇、綠色貿易壁壘的設置是主要的風險因素。由于在《憲法》有關環境保護的立法依據和指導原則下,《環境保***》、《清潔生產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相繼出臺并日趨完善,另有,“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等理念的提出,都對企業的環保責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考核和管轄范圍的擴大、各項指標和要求的進步以及違規處罰的日漸嚴厲,一些不規范的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困難。并且,人們環保意識的進步促使綠色消費、綠色貿易大行其道,為滿足市場供求中的這項新要求,企業必須在產品質量、生產環節各方面精益求精,避免因市場抵制而造成的巨大損失。因此,從企業戰略治理角度來看,環保法規、環境管制、綠色消費等限制都極有可能成為其長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風險因素,只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企業才能獲得長足發展。
在企業內部,其所屬行業的特點及生產技術、治理水平的限制是重要的環境風險因素。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涉及的材料、生產設備、排放物差異懸殊,當企業屬于污染產業時,眾多有毒有害物質的存在使各環節都有可能引發環境題目,潛伏環境風險也就成了可能。除此之外,由于自身經濟條件、技術水平或治理能力的限制,企業無法從源頭上控制環境題目的產生;粗放型的經營方式以及治理上的疏忽,將大大提升環境事故的發生概率;并且,往往這一類企業對環境污染的末端治理能力較弱,面臨著花費高額污染治理費甚至違法處罰的困難。由這些環境題目直接或間接產生的對企業的不良影響,也構成了企業環境風險的一個方面。
二、南京地區企業環境風險的問卷調查和實證分析
南京作為區域商貿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服務中心,擁有多個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及部分重點產業園區,以電子信息、汽車、石化、鋼鐵為支柱產業。根據《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南京市上市公司中制造業占主導地位,具體又以石化、塑膠、金屬、非金屬、機械行業居多。特別是沿江地區化工企業密集,很輕易引發爆炸、毒物泄漏等危害事件,因此,開展南京地區企業環境風險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問卷設計及發放
為了充分了解南京地區企業環境風險狀況,我們設計了一份專門的調查問卷。通過課題小組的反復探討及有關專家的修改,我們結合企業環境風險的內涵,將問卷設定為四大部分,即企業基本情況、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信息、企業綠色資源與綠色能力、企業環境治理行為。其中第二部分針對企業外部環境風險展開調查,包括7小題;而第三、第四部分是對企業內部環境風險的考查,共9小題。為使被調查企業積極正確地作出答復,我們以正面考查的方式設置題目,對企業是否具備抵抗內部風險因素的各項條件提問。具體調查項目如表1。
該問卷委托南京市環境保護局向該地區各大經濟開發區、產業園區內的企業發放,共258份,實際收回174份,回收率為67.44%,為可信賴反饋意見。因部分問卷未對主要調查項目作出回答或回答不完全,將他們從樣本中剔出。所以,實際選用樣本數為114份。樣本行業分布如圖1。此數據根據問卷的第一部分,即對企業基本情況的調查得到。
(二)調查問卷的結果及分析
1.企業外部環境信息的調查
表2中的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壓力基本處于中等級(3分)以上,只有極少數企業選擇壓力偏弱,說明源自企業外部的環境風險總體較大。
具體到各項而言,“國家環境政策、法規”、“區域的環境管制”對企業產生的壓力最為明顯,尤其是后者。它表明在國家高度重視環保工作的宏觀條件下,相關法律制度的日趨完善已成為企業的一項重要環境風險因素,而南京地區各部分對相關要求的特別重視和嚴格,又使得該地區企業受到的限制尤其大。近年來,南京市實行主城區污染企業的搬遷或封閉破產;綜合整治沿江地區環境,持續整頓與取締對水源地產生污染危害的企業與設施;采用企業環境行為信息公然化制度;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嚴格執行產品的環保標準等,使得該地區的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受到強有力的限制,違者,則遭受經濟利益、企業形象、持續發展等多方面的損害。
相對而言,“綠色壁壘”和“供給商的綠色要求”給企業造成的壓力較小。前者與產品是否進出口有關。南京地區的支柱產業中,電子信息產品的出口受到WEEE和ROHS指令的限制,波及的企業不僅有電子信息產品整機制造商,還包括原材料、化工及包裝物料等上下游企業。而歐盟《關于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法案》的實施,又對我國化工產品及其下游的紡織、輕工、制藥等制成品的出口形成限制。南京作為全國的化工基地,相關企業對應的環境風險較高。而“供給商的綠色要求”不強烈的調查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各產業鏈的整體環境壓力不強,相互間的制約還不明顯。
另外,我們還對不同行業面臨的外部環境風險作了比較分析,具體如圖2所示。圖中數據顯示,國家環境政策、法規、區域管制給各行業帶來的環境風險都較大;而化工行業對環境的重視程度最為明顯,紡織服裝業最弱;在顧客和供給商的環保要求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建筑、建材、金屬、非金屬行業受到的影響最明顯。綜觀各項,化工、石化、建材及建筑行業的企業外部環境風險相對較大,對于南京地區的支柱產業,相關部分有必要加強風險防范措施。
2.企業綠色資源、綠色能力的調查
表3的結果顯示,被調查企業擁有的綠色資源、綠色能力總體形勢較好。具體而言,各企業均保證有資金投進環境保護和防治污染、配備相應的環保設施,說明企業的環保意識和主動性較強,有利于從源頭上控制企業環境風險;而在獲取環保認證、推行清潔生產方面,企業的表現不如前兩者,部分原因可以理解為這兩項要求較高、并非強制實施。但這方面的薄弱對應著生產技術限制引起的企業環境風險,又處在全國和全球范圍內的同行業競爭中,若不加強這方面的實施力度,企業就將處于銷售等的競爭弱勢。
分行業比較結果見圖3?梢钥吹,金屬、非金屬行業缺少綠色資源、綠色能力最為嚴重,而“產品獲得環境標志認證、綠色產品認證”各行業普遍較差,其中,尤以制藥、生物制品、金屬及非金屬行業最為明顯;化工、石化和建筑、建材行業在環保資金及相關設施運用方面作出的努力較大。結合企業外部環境風險的分析,說明這些行業在外部壓力下對環境風險題目進步了熟悉,并采取了相關措施來克服自身的弱勢。
3.對企業治理態度和行為的調查
表4的數據顯示,被調查企業環保治理水平總體較好。在建立內部環保治理制度的基礎上,近半數的企業能很好地保證“三廢”穩定、持續的達標排放,并在廢棄物的利用和資源、能源的節約方面表現良好。但企業在通過和實施ISO14000環境治理體系方面力度較弱。固然這項制度目前并非強制性,但隨著各界人士對環保要求的進步,它的缺失已日漸發展為企業的一項環境風險因素。
調查結果還表明,不同行業在實施綠色治理方面的表現不盡相同,具體分析如圖4?傮w上,各行業的表現在一般到較好之間。其中,金屬、非金屬行業在建立企業內部環保治理制度方面最為薄弱;化工、石化以及紡織服裝行業制度建設較好。但是,化工、石化行業通過IS014000環境治理體系的表現明顯不如其他項目,制藥、生物制品行業也是如此。關于廢棄物的再利用和資源、能源節約方面,各行業表現相仿,均呈較好的態勢。因此,企業缺乏綠色治理態度和行為所帶來的環境風險相對較小。
4.問卷分析總結
問卷調查的結果不能正確地反映全部現實情況,為盡量減少誤差,我們選取了南京地區各大經濟開發區和產業園區的近300家企業為調查對象,并涵蓋多個行業,據此我們可以大概推測南京地區企業面臨的環境風險。綜合各項分析,我們發現該地區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風險較大,尤其是相關法律制度、行政法規的限制,而對企業內部的環境風險因素控制得相對較好,但在獲取環保認證、通過和實施ISO1400環境治理體系等具有強有力證實作用的考評方面表現欠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企業有效控制環境風險的說服力。
三、對企業防范環境風險的建議
(一)針對外部因素的環境風險防范
企業在規劃自身發展的同時,須密切關注國內外的環境題目及有關環境保***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的出臺或變化,并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生產經營活動和相關的環保方針政策。面對各項環保要求不斷進步、治理力度不斷加強的情況,企業應積極創新環保技術,努力開發環保產品,減少企業受環保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限制的可能。
對于日益高漲的綠色消費浪潮和不斷抬高的綠色貿易壁壘,企業首先可以通過開展環;顒拥刃问,在公眾心目中樹立良好的環保形象;其次,應盡可能地實現ISO14000環境治理體系認證及相關環保技術認證、產品認證;第三,企業可以學習國外的一些做法,建立系統、完善的環境風險信息公然制度,實現“自我規制”和控制社會指責、進步社會信賴度的雙重功效。
(二)針對內部因素的環境風險防范
首先,企業應從加強環保意識做起,從根本上確保對環境風險題目的高度重視,把實現可持續發展融進到實際工作中。不僅在企業治理層中體現這種思想,還可以通過開展環境風險培訓等活動進行宣傳,將它傳達給每一個員工,從整體上提升企業職員的環保意識和技能,以實現降低環境風險和節能增效的目的。
其次,企業可以建立一套妥善的環境治理體系,有效控制重大環境風險因素:在各項目的可行性分析中,充分開展對環境風險的識別和評價工作,避免因規模或其他因素選擇錯誤而造成的環境風險;在工藝設計或設備選擇中,實行清潔生產、節能降耗,嚴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慎重選擇先進的環保技術方案;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高標準、高要求地做好污染防治工程,并不斷進步治理水平和生產工藝,防止發生化學物質泄漏等環境污染事故。當確實發生事故時,努力將污染所造成的損害控制在最小范圍內,降低企業的環境風險和環境責任。
參考文獻:
[1]胡二邦.環境風險評價實用技術和方法[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0.
[2] 陸雍森.環境評價[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
[3]杜敏.企業環境風險淺議[J].中國環境治理,2002,(2).
[4] 王建明,馬佳軼.企業綠色競爭力指標體系的完善設計研究[J].經濟題目探索,2007,(9).
[5]王建明,袁瑜,陳紅喜.長三角與環渤海地區的企業綠色競爭力測評選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5).
[6]張莉.論企業風險治理及其在我國的應用[J].經濟師,2006,(10).
【基于戰略治理的企業環境風險研究】相關文章:
基于戰略系統的審計風險模型研究03-04
基于價值治理的企業本錢治理模式研究02-27
公司治理與企業風險治理12-10
淺談基于顧客資產的企業營銷戰略研究11-22
基于現金流量的企業財務風險治理研究12-08
基于市場導向戰略的企業持續營銷力研究03-23
基于企業風險管理的人力資源外包研究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