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探究人性和諧與社會和諧的關聯
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而實踐活動恰恰源自于人的本質屬性--實踐性,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人性和諧與社會和諧關聯的論文范文,供大家閱讀查看。
當今世界,人與自然、人與人、身與心等方面關系的日益緊張,人性壓抑、扭曲、殘缺、失衡等現象愈演愈烈,飽受社會失和、人性失和困擾的人類呼喚著社會和諧和人性和諧.于是人們紛紛對人性和社會和諧這兩個延續至今的古老問題進行追問,遺憾的是人們往往將人性和諧和社會和諧作為兩個問題分別追問,忽略了人性和諧與社會和諧的關聯,事實上,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是社會的人,人性與社會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人性和諧與社會和諧有著無法拆解的統一性.
章節一
探究人性和諧與社會和諧的關系,關鍵是厘清人性和社會的關系.所謂人性,是人所具有的一切屬性,包括人的自然性、社會性、精神性等等.社會則是人們通過各種社會關系構成的包括諸多因素和層次的有機整體,其本質是人的實踐活動,馬克思曾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60人性和社會的關系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人性是社會的基礎
首先,人性對于社會具有邏輯先在性和某種意義上的時間先在性.人性對于社會的邏輯先在性主要表現在:其一,人是社會的主體.一方面,社會是由人構成的,無數個人之總和,構成了社會,沒有一定數量的人口的存在,就沒有人類社會,因此從邏輯上講,人的存在是社會存在的前提和基礎.人是具有人性的人,人和人性是同一的,所以人性也必然是社會存在的邏輯前提和基礎.
馬克思曾說:"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1]67馬克思這段話的含義是:個人的存在是社會存在的前提;人性的存在是社會存在的基礎;自然性是基礎之人性,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和存在的基礎.如果說人的自然性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和存在的基礎,那么人的社會性則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發生和存在的基礎.另一方面,人創造了社會,沒有人和人性,特別是人的主體性,就沒有人類社會.當然,有一種觀點告訴我們,"人創造了社會,社會也創造了人".這種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但是我們卻不能將其拿來否定人對社會的邏輯先在性,因為"人創造了社會"講的是人對于社會的主體性,表明人不僅是組成社會的基本要素,而且是創造社會的主體,是人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自己的創造性活動建立了人與人的各種聯系和關系,而"個人彼此發生的哪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2]220正是人類社會,但是,"社會創造了人"講的是社會對人性的制約性,也就是社會對人性的反作用,具體說就是人是社會的人,是在社會中存在和成長的,人性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制約.顯然,"人創造了社會,社會也創造了人"只是恰當地表明了人性和社會的辯證關系,說明了人性對于社會的根本性、前提性、決定性即邏輯先在性,以及社會對人性的反作用,而不是社會對人性的邏輯先在性.其三,社會是人的社會,社會的形成、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人,人和人性是社會存在和發展自始至終的唯一的價值之所在.社會之所以產生或人之所以創造社會,是因為社會能夠滿足和保障人性的需求.以生產關系的建立為例,人們之所以結成一定的生產關系,是因為只有結成一定的生產關系,人們才能夠進行生產,而只有能夠進行生產,人才能獲得滿足人性特別是人的求生存之性所必需的生活資料,一定的生產關系正是人們進行物質資料生產從而滿足人性需求的保障.可見,保障生產的進行、滿足人性的需求正是人們建立生產關系的價值之所在.人之所以不斷改進各種社會關系,推動社會不斷發展,是為了使社會更好地保障人性需求的被滿足并促進人性的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性需求,促進人性不斷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價值之所在.總之,社會的價值就在于保障人性的實現和發展,其最高價值當然是實現人的自由個性或人性之高度和諧.這一點也說明,在人性與社會的關系中,人性具有邏輯先在性.時間先在性,顧名思義,是指產生時間上的在先.人類社會的起源史告訴我們,人和社會是同時產生的,無所謂時間上的先后,因為有了人,就同時有了人類社會.但是,人類社會的起源史還告訴我們,人是由動物演化而來的,社會是由動物群演化而來的,人具有同動物相同的生物性或自然性,這種與動物相同的生物性或自然性是在人類祖先尚未轉變為人之時就存在的,而且在人性之中永遠處于基礎地位,正是這種人性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其中的動物式本能活動屬性即處于萌芽狀態的勞動性的發展,使人類祖先最終由動物轉變成了人,同時也使他們的動物群轉變成了社會.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性對社會具有時間先在性.
其次,社會是人性的外化.人是通過自己的能動活動來創造社會的,然而人創造社會的各種活動都是在人性的驅動下,為滿足人的需要,實現人性而進行的,這些活動本質上是外化人性的活動,因此人創造社會的過程,或者說社會的生成過程,不外是人性外化的過程.其一,人要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繁衍后代的需要等,實現自己的自然性,就必須進行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和人自身的生產活動,這兩種生產活動不僅創造出物質財富和人口,構成社會的物質生活領域,為社會存在和發展提供主體,而且形成人與人的關系,包括人與人的自然關系(血緣關系、親緣關系、地緣關系等)和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經濟關系、思想關系、政治關系等).馬克思曾指出:"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通過勞動而達到的自己生命的生產,或是通過生育而達到的他人生命的生產,就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1]80人與人的關系之總和便是社會.因此可以說社會首先是人的自然性的外化.其二,人要滿足自己的勞動需要、相互聯系和相互依存的需要等,實現自己的社會屬性,必然會從事各種各樣的勞動,進行各種形式的交往.在勞動和交往過程中,不僅形成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形成人與人的各種關系,形成了復雜的社會結構.因此可以說社會同時也是人的社會屬性的外化.其三,人要滿足自己知、情、意等方面的精神需要,實現自己的精神性,就會從事各種精神生產活動和各種精神交流活動,從而形成人與人之間的思想關系.因此社會還是人的精神屬性的外化.總之,社會是相互聯系的各種人性要素的外化.
再次,人性生成了社會的實踐本質.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而實踐活動恰恰源自于人的本質屬性--實踐性.正是人的實踐性以人的自然性為基礎驅動著人們不斷地從事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從而生成了各種社會關系,構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和基本結構,使社會具有了實踐本性.最后,人性是社會發展的內在驅動力.馬克思將需要視為人的本質之一,他說:
"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3]514并認為需要是不斷發展的,他說:"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滿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4]32在他看來,"需要的發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新的證明和人的本質的新的充實."[4]132不僅如此,馬克思還將需要看作是人的一切活動的內驅力,他說:"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3]286"沒有需要也就沒有生產."[5]9由此可見,在馬克思看來,不斷變化發展的人的需要本性是人從事各種實踐活動的內驅力.
正是在這種不斷發展的內驅力的作用下,人們的實踐活動不斷發展,而不斷發展的實踐活動作為社會發展的動力又推動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
所以馬克思說:"整個歷史也無非是人類本性的不斷改變而已."[1]172這句話不僅表明了社會是人性的體現,而且表明了人性是社會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第二,社會體現、保障并制約著人性
如上所述,社會是人性的外化,這不僅表明人性是社會的基礎,而且表明社會是人性的體現.社會的自然基礎--人口的存在和繁衍,體現著人的生物性;社會的決定性基礎和動力--物質資料的生產,首先體現著人的自然性,同時體現著人的社會性、精神性、個體性和群體性等;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主要體現著人的社會性;社會的觀念結構則體現著人的精神性.總之,社會有機體各個部分,無論"骨骼"還是"血肉",都是人性的體現.
社會不僅體現著人性而且保障和制約著人性.人是社會的人,單個的人離開社會無法生存,社會是人性得以實現的必要保障.社會的生產關系為人們進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提供著形式,使體現人的本性的生產勞動有可能轉化為現實,從而不僅保障著人的勞動本性的實現,還保障著人的自然性、社會性、物質性、精神性、個體性和群體性等種種人性的實現.因為,沒有一定的生產關系人們就無法進行生產勞動,沒有生產勞動及其成果,就意味著沒有維持人的生命存在的物質生活資料,意味著人的自然性無法實現,人類無法生存,而當人無法維持生存時,就談不上進行其他各種活動,包括社會交往活動、精神生產活動等等,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在自然性基礎之上的社會性、精神性等人性要素的實現.社會的各種規范和制度維護著社會的秩序,保障著人性實現所需要的社會環境,規范和制約著各種人性的發展,消弭著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因人性擴張帶來的沖突和混亂,使各種人性得以在不同程度上實現.社會的各種觀念、精神產品等對各種人性的實現和發展起著引導、調節、制約、激勵等作用,保障著人性要素實現和發展的自覺性.
章節二
人性與社會的關系決定了人性和諧與社會和諧的關系必然是:人性和諧是社會和諧的根基,社會和諧是人性和諧的表現和保障.既然人性是社會的基礎,社會植根于人性之上,是人性的外化和體現.那么社會的治亂興衰或和諧與否都根源于人性的狀況,人性和諧則社會和諧,人性失和則社會失和.所謂人性和諧,是指各人性要素在適合人的勞動本性狀況的相互制約中達到平衡和協調發展的狀態.社會和諧則是指社會有機體的各個要素有序、穩定、協調地運行,主要表現為人與自然、人與人、身與心的和諧.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無論社會哪一方面的和諧,都根源于人性的和諧,人性一旦失和(即人性系統各要素的相互制約失去平衡,其中一些人性要素急劇膨脹,導致其他人性要素被嚴重壓抑和摧殘,人性各要素不能相互適合,協調運轉,人性陷入迷失和淪喪的境地.)必然導致人與自然、人與人、身與心的不和諧,即社會的不和諧.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例.只有當人性特別是人的物欲與人的精神性、人的主體性與人的非主體性、人的理性與人的非理性等要素平衡、協調發展時,人與自然才能和諧,如果人性不和諧,特別是當人的物欲、主體性、工具理性等急劇膨脹,人的社會性、精神性、非主體性、非理性等受到壓抑和摧殘時,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會陷入不和諧狀態.自文藝復興以來,人們掙脫了神性的束縛,陶醉在"我是人"的發現之中,高舉著理性特別是工具理性的大旗,在"知識就是力量"、"人定勝天"的口號聲中,在不斷急劇膨脹的物欲驅動下,以狂妄的主體性身份,對自然界進行強有力的征服,瘋狂的掠奪和攫取,肆無忌憚的摧殘和毀壞,終于導致了自然界對壓抑和摧殘了自己的非主體性、非理性,任自己的物質欲望無限膨脹的人類的無情的報復,枯竭的資源、緊張的能源、荒漠化的土地、反常的氣候、嚴重污染的環境……,使人類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陷入了極其緊張的狀態,不和諧成為當今世界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旋律.
由于社會體現、保障、制約著人性,因此社會和諧必然是人性和諧的體現,同時社會和諧也保障著人性的和諧.在人類社會歷史上,曾經先后出現過建立在人的依賴關系基礎上的社會和諧現象,以及建立在對物的依賴關系基礎上的社會和諧現象.這兩類社會和諧現象都是人性相對和諧的體現和保障,只不過前者體現和保障的是最低層次的人性和諧,后者體現和保障的是較高層次的人性和諧.前者體現和保障的人性和諧的特點是,人性系統各要素的發展狀況及其相互制約的狀況都同農業社會使用手工工具的勞動實踐活動狀況相適合;人性系統的協調運轉是以人性的自然性要素的相對收縮,社會性要素的相對膨脹,個體性要素的相對壓抑,群體性要素的相對張揚,理性發展不足,非理性相對發達等為基礎的.后者體現和保障的人性和諧的特點是,人性系統的各要素的發展狀況及其相互制約的狀況是同工業社會使用大機器的勞動實踐活動狀況相適合;人性系統的協調運轉是以人性的自然性要素特別是人的物質欲望迅速膨脹,社會性相對萎縮,個體性要素張揚,群體性要素退縮,理性迅速膨脹,非理性不斷被壓抑等為基礎的.由于這兩類社會和諧現象都只是表象上的和諧,所以其所體現和保障的人性和諧也是一種表象的人性和諧,因為這種和諧是以犧牲或壓抑一些人性要素為代價的.馬克思主義認為,真正的社會和諧是以人的自由個性為特征的社會和諧,這種社會和諧必將體現和保障最高層次的人性和諧即一切人性要素的全面、自由、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探究人性和諧與社會和諧的關聯】相關文章:
論個體生命和諧與社會和諧09-20
淺談社會家庭與學校和諧教育08-04
對和諧社會道德建設的思考09-15
儒家禮治思想與社會內在和諧07-17
旅游促進社會和諧的哲學思考09-19
談加強社會控制與和諧社會構建06-18
談經濟發展與和諧社會07-27
開征生態稅 促進社會和諧發展10-10
和諧社會與公共財政07-14
淺談先進文化,和諧文化,文化和諧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