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性別角色與女性的性別差異
19世紀的英國詩人洛德·坦尼森在一首題為《女王》的詩中這樣寫道。一般來說,社會要求男性剛毅、果斷、勇敢、豪放;希望女性溫順、柔和、仁慈、憐憫。為什么會有如此明顯的社會期望的性別差異? “壯男耕作于田園,女子周轉于鍋臺; 勇士揮戈于戰場,秀女紡織于閨房; 男人憑一顆頭,女人憑一顆心; 男人發號施令,女人俯首聽命; 此乃綱常所致,違之天地難容!社會是一個大舞臺,生活于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將戲劇中“角色”概念運用于社會生活與社會學之中,便有了“社會角色”理論。所謂社會角色,就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與人們在社會關系體系中所處的地位相一致、社會所期望的一套行為模式。社會角色不是天生的,而是社會賦予的。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接受社會規范而認同社會賦予他的角色,就獲得了某一社會角色。由于社會中的人基于生理差異而分為男性與女性,人們對某人的行為期望及相關的行為規范,也就存在著性別差異。如果某人在生理上是男性,人們便希望他的行為“像一個男人”;如果某人在生理上是女性,人們就希望她的行為“像一個女人”。這樣,生活于社會中的人接受這種期望與規范,分別成了社會文化意義上的“男人”和“女人”。因此,性別角色的差異也不是天生的,而是社會造成的。一、性別角色社會化性別角色是社會賦予女人或男人的不同的行為期望與行為規范的總和,是與作為女性或作為男性相聯系的社會角色。生理上的男女可以通過生理結構及其外在生殖器的差異來判斷,而社會文化上的男女,判斷與區別的準則是社會生活中形成的規范。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規范與標準,也就有不同的性別角色,因而性別角色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具有不同的內涵。然而,無論什么社會中的性別角色,及社會文化意義上的“女人”或“男人”,都是在社會文化中被塑造而成的,也就是性別角色社會化的結果。因而,“社會化”成了兩性性別角色差異形成的一個關鍵概念。社會化,是一個人學習社會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會性、由生物人變為社會人的過程;而性別角色社會化,是指個體學習自己所屬文化規定的性別角色的過程,是貫穿人的一生的性別認同的過程。以下主要介紹的是大學生所經歷的最主要的性別角色社會化階段——青少年的性別角色社會化。根據社會化理論,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大眾傳媒是影響青少年社會化最重要的外部社會環境條件。就一個生理意義上的女性而言,她從出生到最終成為一個社會文化意義上的“女人”,就是由于她在成長過程中受到這些社會環境條件的影響,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接受并認同社會對“女人”的期望與規范,從而成為社會認可的“女人”。因此,性別角色社會化過程中男女角色差異的形成,主要是社會環境與文化潛移默化的結果,而產生這種影響的主要機制,就是同一性別模仿、區別對待和角色自我認同。1. 同一性別模仿同一性別模仿,就是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由于受社會輿論和教育導向的影響,往往以自己崇拜的同一生理性別的人作為自己學習和模仿的對象。這種學習與模仿,既是無意識的,也是有意識的。在家庭生活中,母親、姐姐是女生模仿的對象;在商業社會文化中,“漂亮迷人、具有女性氣質”的女性影視歌星,就是女生崇拜的對象。當然,由于每個人的性格與生活條件不同,同一性別模仿的程度是不同的,但任何一個青少年的成長,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同一性別模仿行為。2. 區別對待區別對待,就是在社會生活中,人們根據青少年不同的生理性別而施以不同的教育與影響,按照不同性別的社會期望與規范來塑造她(他)。產院嬰兒室粉色和藍色的標簽用于區分嬰兒的性別;對待愛哭的孩子,男生則被指責為“怎么像女孩那樣愛哭?”,對于女生,父母則會覺得無所謂:“女孩嘛,本來就愛哭”;父母買給女兒的衣服是裙子,玩具是芭比娃娃,而給兒子買的衣服是T恤,玩具是電動車。在家長、老師等成年人與兒童的互動中,一方面要求兒童按照他們對性別角色的期望來行動,另一方面,對“守規矩”的兒童給予肯定和褒獎,對“違規”的兒童進行懲戒,這樣就強化了傳統的性別角色模式。3. 角色自我認同一個人在心理上接受與認同社會賦予自己的性別角色,并遵循這一性別角色的規范,就是性別角色自我認同。一方面,隨著青少年認知能力大大提高,自覺性加強,性別角色規范通過內化而起作用;另一方面,隨著青春期的來臨,一個人開始有了第二性征,生理上的變化更使他們認識到性別之間的差異,由心理的差異而接受文化上的性別差異。在“女為悅己者容”等傳統觀念的影響下,青春期的少女開始比過去更愛打扮,更加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有時甚至希望吸引異性的注意。這些行為,都是以性別角色自我認同為前提,也是認同的表現。青春期后的性別角色社會化,比幼童時代的社會化多了一項內容——性心理的發展。此后,作為一個女孩或男孩的言行,已經增添了性的內容,性別角色規范也越來越嚴格了。比如男女之間的打鬧嬉戲就會由以前的無可厚非變成要承受社會輿論評判的“越軌”行為。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仍然在起作用。女性被定位于家庭,男性則要出外掙錢以養家糊口。這樣,青春期以后性別角色社會化的目標,在一定程度上便具有了這兩種傾向:女孩子要潔身自好,為將來的婚姻做準備,其社會化目的更多的是人際定向;男孩子應努力學習,為將來干大事掙大錢做準備,其社會化目的更多的是任務定向。這兩種傾向,就是人們常說的“男人要干得好,女人要嫁得好”。在此誤導下,就出現了男女兩種不同的性行為評價標準,并錯誤地認為女性的主要資源在于她的生育能力,而男性則是他的工作能力。對性行為評價的雙重標準和賦予男女不同的規范,無疑對兩性青少年性心理的發展產生影響。女孩子的婚前性行為往往受到的是批評與譴責,在性行為知識方面也比男孩子知道的少,由此導致男女兩性在性心理發展方面的不平衡現象較明顯。性別社會化的兩種目標傾向,也會對女生的學習動機與升學產生負面影響。比如一些女性滿足于傳統的社會角色定位,放棄了進一步學習深造的機會,心理學家稱這種心理為“顧慮成功”,即害怕因學業、事業的成功使自己喪失了“女人味”,由此遭到社會的排斥,并帶來婚姻的不幸。就像社會上對知識女性的經典形象描述:本科生是黃蓉,碩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滅絕師太,這給女性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綜上,一個人從出生到長大成人,由于生理性別的不同而受到了不同社會化的訓練,從而獲得了不同的社會性別角色。由于傳統文化中對女性的歧視,當代社會對女性角色定位仍然存在性別不平等的因素,女性也因此由一個生而平等的“自然人”被塑造成一個“弱者”形象的“社會人”。二、家庭中的女性角色——以女兒為例一個女性扮演的社會角色會隨著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從出生到死亡,她也許要經歷許多生活的坎坷,扮演多種社會角色。按照女性生命周期的變化,從家庭生活的角度而言,她要經歷女兒、妻子、母親等角色變遷。以自己為例,簡要談談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女兒角色。任何一個女性都要經歷做女兒的階段,扮演女兒的角色。女兒作為一個社會角色是相對于父母而言的,因此社會對這一角色的期望,也主要反映是父母的意志,扮演角色是否合格,關鍵在于父母是否滿意。由于家庭中只有一個孩子,作為女兒的家庭地位沒有橫向的對比,因此能得到父母所有的關愛,父母愿意花更多的時間、精力、金錢來培養作為獨生子女的女兒。在成長過程中,由于沒有兄弟姐妹(親生),父母不僅是我的長輩,同時也扮演了伙伴的角色,因此在家庭中,我與父母是平等和諧的關系。當未成年女兒處于早期社會化階段時,這就注定了女兒角色是一個被塑造的過程。今天,由于人們觀念的更新和計劃生育政策,女兒角色不再以婚姻為目的,不再是“將要潑出去的水”,而是全方位的培養,父母希望把女兒培養成為一個將來能夠自立與自主的人。例如父母給了我最好的教育,從初級到高等教育都為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環境,并積極開發我在其他領域的興趣與愛好。當然,這也反過來要求女兒扮演好自身的角色,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做。于是,我從小便是好好學習的“乖乖女”形象,每一次的升學考試都不讓父母操心,同時也盡力“應付”著各種培訓班。正是女兒角色與父母角色之間的良性互動,女兒角色的社會化才能順利完成。新中國成立之后,社會制度與思想上男女平等的氛圍,“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觀念的深入人心,使中國女性從此真正走出了家庭,成為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中的“半邊天”。當然,當代中國社會中的性別角色仍帶有不平等的因素,不帶偏見的、多元價值取向的性別角色尚未真正塑造起來。要改變這一模式,除了需要對社會文化進行“去父權化”的重構,女性自身通過自強、自立、自主來塑造女性角色,從而達到建構平等性別角色的目的,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更加重要和有效的。論文出處(作者):
創建和諧社會需要解決農民工市民待遇
淺談中國人的消費觀念
【談性別角色與女性的性別差異】相關文章:
不同音樂背景下幼兒體操質量的性別差異06-11
談合唱的基本訓練08-10
也談《論語》的得名05-30
國際商務中談“守時”08-02
談現代風險導向審計08-28
談醫患官司的三把鑰匙06-07
談王鐸的書法特色06-15
談數字IC設計技術08-25
談盧梭教育理想中的“矛盾”04-24
談內科護士應具備的素質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