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歷史教學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1
一、明確合作學習任務
為了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確合作學習的任務,使學生的合作具有方向感和責任感。一般來說我們給學生設計的合作任務,應是學生個人無法完成或無法較好地完成,而通過合作小組相互啟發、相互交流能夠完成或更好地完成的課題。如果任務太簡單(如敘述一場戰爭的經過、講述某項改革的內容等),或者任務更適合學生個人學習,就完全沒有合作的必要了。可見,合作學習的任務應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開放性、探究性、發散性。比如“,我們的祖先用火都做些什么,這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什么變化”“請同學們合作調查、了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的新變化”等。
二、適時把握合作時機
合作學習雖然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只有從教學內容出發,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把握合作學習的最佳時機,才能促進學生有效地合作學習。一般說來,我們課堂上可以把握這樣幾個時機,引導學生合作交流:
1.當學生產生了合作學習的愿望時例如,在講《馬關條約》這一問題時,要求學生思考“1895年,有人寫出這樣的對聯“:‘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干什么?這兩件事聯系到一起,說明什么問題?”教師發現學生表現出合作探究的愿望時,要隨即決定讓學生展開小組合作性學習。
2.當需要把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時例如,在學習《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一課時,一學生提出問題“:既然明朝中期和清朝有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我們國家為什么沒有經歷資本主義社會呢?”考慮到這個問題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就事質疑,具有一定的難度,能夠激發學生深入思考,改變原來的教學計劃,讓學生合作探究,進行深入討論。
3.當學生的思路不開闊,需要相互討論時例如,在《孝文帝改革》這一問題的教學中,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孝文帝為什么要遷都洛陽?遷都洛陽對不對?”并請了兩位學生回答,由于思路不開闊,回答的都不理想。這時,我就因勢利導決定讓學生在課后就這一問題開展合作學習,要求每個小組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充分討論,并寫歷史小論文,效果十分理想。
4.當學生的意見出現較大分歧,需共同探討時例如,在組織學生探討對秦始皇的評價時,有的學生認為秦始皇是位杰出的皇帝,有的認為他是位暴君。對此,教師不能簡單地下結論,而應要求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收集資料、展開辯論。
5.學習任務較大,需要分工協作時例如,仿制歷史文物的模型、開展歷史問題的社會調查等,需要學生共同合作才能完成。
三、采用多種合作學習方式
在進行合作性學習時,如果每次的形式都是一樣,學生難免會厭倦,失去興趣和參與熱情。合作的方式有很多種,教師應當結合實際的教學情境,研究并靈活選用最為有效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熱情,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傊,學習方式的變革是新課程改革向我們提出的有挑戰性的重要任務之一。要真正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每位歷史教師而言,意味著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但我們相信,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就一定能夠登上光輝的巔峰。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2
摘要:
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經向教育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挑戰。“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就曾明確提出,教育要跟上科學和社會現代化發展的步伐,就必須加快教育的信息化。隨著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項目的全面實施和教學觀念的轉變,計算機網絡技術開始應用于中學的課堂教學中,為深化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愿意在網絡環境下進行課堂教學,那“如何在網絡環境下進行課堂教學”就成為中學歷史教師比較關心的問題。本文通過親身經歷的一堂優質課教學,結合新的《歷史課程標準》,就如何實現遠程網絡教育與現代教育理論的整合,對網絡環境下歷史課堂教學模式進行粗淺的探討。
關鍵詞:網絡環境 歷史教學 反思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興起與蓬勃發展,網絡環境下的教學[WEI(Web—Based Instruction基于)正在學校悄然興起,WBI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提倡學習方法是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包含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四大要素。這樣我們就可以將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諸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由此,教學設計主要圍繞“教學內容”、“自主學習策略”兩方面進行,課程表現形式是通過網頁用超鏈接的方式組織起來的教學表現。
例如我在參加瀘州市現代遠程教育基于網絡環境下優質課競賽中選擇了教學《紅軍長征》這一課時,我利用Flash及DW制作的《紅軍長征》的課件,包括教學目標、思考問題、文本資料、圖形資料、媒體播放、課后練習、BBS等,網頁之間用超鏈接的方式鏈接。并設計大量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資源,促進學生的思維深度。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資源有:討論論題、疑問及解答、課程輔助資源、測驗試題、自主學習活動、相關鏈接等。學生可以利用BBS(論壇)、協作(交互性)、意義建構(知識網絡),教學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面向全體學生。因此,網絡技術、超媒體的優勢最適合建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模式。通過這次基于網絡環境優質課競賽,我對這一新興的教學模式有了一些心得與體會,在此提出與同行共勉。
一、網絡環境下的歷史教學的優勢與成效
通過對這種嶄新的教學模式的初步嘗試,產生了較好的成效,現將幾點體會與大家共饗,總結如下:
1、網絡資源進入課堂優于以前的單純的課件進入課堂,更有利于體現新課改的精神。
20世紀90年代,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CAI概念得到教育界的廣泛認同,計算機課件被引入課堂教學,許多教師在各種各樣的教學大賽中展示出了自己精心設計的精美的教學課件,展示了自己在這方面的水平和能力。但是不管課件作得如何精美,學生基本上還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則不同,老師將學生引入網絡知識的海洋,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的選擇任務,對網絡資源進行篩選,主動的完成任務,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學生個性的發展。所以,從課件進課堂到網絡進課堂是課改的一個進步,它體現的是新課改的精神,要實現的是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去索取知識轉變。
2、網絡資源引入課堂教學,可以變革學生原來的學習方式。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要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和開放式的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網絡資源浩如煙海,極為豐富。我在著名的搜索引擎google中輸入“長征”,只用了0.11秒就搜到274,000 項查詢結果。豐富多樣的網絡資源為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供了很好的空間和舞臺。歷史是已經發生過了的人物和事情,單靠老師的講授并不能夠讓學生消化理解知識,要引導學生去體驗歷史、感悟歷史,去與歷史人物進行心靈的對話。正如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所說:“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徑,但若是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么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倍W絡手段的引入,就為學生創造了一個體驗歷史、探究歷史、實現學習方式轉變的機會,學生的這種體驗和探究歷史的過程,就是他獲得豐富的理智和情感的體驗過程,和發展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與方法的過程以及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的過程!白x史使人明智”,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發展學生的優秀的智慧品質,培養其終身學習的能力。
3、網絡資源應用于歷史教學,能構建出新型的師生關系。
新課標倡導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突出以人為本,把握教育的本質,即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都需要更新原有的師生關系,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而網絡資源引入歷史教學以后,正好能夠帶來這種可喜的變化,課堂教學結構也將隨之發生重大變化,學生在課堂上不必再按照老師所設計的固定模式去展開,他們可能會根據自己的思考去探究歷史。因此,在原來的師生問答的環節中間增加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這就要求老師必須根據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實際情況,不斷的調整和更新自己的教學思路,做到與學生的同步發展,師生之間的關系已經不再是原來的知識傳授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關系了,教師已經成了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學習上的伙伴和朋友。正因為有了以上的可喜變化,教學質量想不提高恐怕都不行了。
二、網絡環境下的歷史教學中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1、歷史網絡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行為。
在網絡課堂教學中老師到底應該做些什么?在我上完《紅軍長征》一課后,有的老師認為老師只要給學生布置任務以后簡直就可以袖手旁觀了。其實不然。歷史教師在一堂網絡課的前前后后起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是編導、導演、演員,同時也是導游和技術專家。在浩如煙海的網絡資源里如果沒有老師的指引,學生很有可能會迷失方向;有些學生可能在計算機操作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老師應該給予他們技術上的幫助;網絡課堂上不能單單依靠學生們在組內交流、在BBS 論壇上的交流,還應該有師生之間的語言交流。而要充當好這些重要角色,必須要求我們歷史老師不斷的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和理念來提高自己,充實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歷史教師在網絡教學中的作用,也才能真正發揮網絡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2、歷史網絡課堂的問題設計及課堂學習在課后的延續。
按照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不能只適應發展的現有水平,而應適應“最近發展區”,從而走在發展的前面,最終跨越“最近發展區”而達到新的發展水平。所以,網絡教學,必須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在網上探索新的想法,模仿專家在體驗中如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問題的設計,要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以學生為中心,面向真實世界,問題要略高于學生目前水平,以便發展學生的高層次的思維能力。所以,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出,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的整合,有一個過程,要循序漸進,不可能一步到位,老師和學生都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最終才能夠實現從一堂課到一門課的整合。
網絡既然可以從課外延伸到課堂,它當然也可以從課堂延伸到學生的課外學習活動中去。我在上完《紅軍長征》一課后,要求有興趣的同學繼續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學習和探究,學生在課后將自己找到的資源放到論壇里,和其他同學一起實現資源共享,和老師、同學作后的進一步的交流。這不但增強了師生之間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交流,進一步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在無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3、網絡課堂中呈現給學生的教學信息。
歷史網絡課堂中呈現給學生的信息是不是越多越好呢?我們都知道,現在已經是信息時代、知識爆炸的時代,所以有些人認為我們在使用網絡教學時,應該盡可能的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經過這堂課的實踐后,我認為不一定如此。雖說網絡上的資源異常豐富,但是在教學中應該而且只能給學生呈現有效的教學信息。太多、太豐富的教學信息不但不可能提高教學效率,相反,它會使學生出現“信息過載”,學生面對巨大的網絡信息資源,思維會處于休眠狀態。如果是這樣的話,網絡教學也就成為了一種新的“注入式教學”,這種新的“注入式教學”的唯一進步只不過是由原來的“人灌”進化成了“機灌”、“電灌”,它同樣容易造成學生思維上的惰性和依賴性,又從何談起啟迪學生的思維呢?
當然,關于網絡環境下的歷史教學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去探索,這樣的課程也不應該有固定的模式,也并不是說每節課都得用網絡來教學,教師應該靈活處理。網絡技術的發展,是新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網絡正日益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敢于實踐、勇于探索,網絡技術必將會給沉悶的歷史教學帶來勃勃生機。就讓我們積極投身課程改革和教育科研的時代洪流中,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做當潮而立的弄潮兒吧!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3
摘要: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意在改變傳統的知識灌輸式課堂,改變課堂知識灌輸的問題,轉變學生的被動學習局面,本文從初中生歷史學習的現狀出發,對問題探究教學進行了應用探索,重在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歷史課堂的互動能力,促進提高初中生的歷史學習能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問題探究;進步
一、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創造和諧平等的氛圍
鼓勵學生敢問問題受到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初中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時候常常過度的依賴教師,沒有形成正確的課堂參與能力,缺少與教師互動的能力,為了使得學生樹立正確的問題意識,初中的歷史教師應當給予學生正確的問題意識以及課堂參與積極性,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激昂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鼓勵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在課堂上向教師主動提問,教師也要創造和諧平等的氛圍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和聯想,讓學生敢說、敢問。在面對學生提問的時候,教師應當認真聆聽,仔細回答,對于主動發言的學生教師應當給予肯定與表揚,尤其是要肯定學生的學習態度,在回答學生問題的時候,教師不僅要提供問題的答案,還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拓寬初中生的歷史學習渠道,并給予學生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例如:在學習西安事變這一知識點的時候,針對西安事變中熱點問題“西安事變后,你認為是放蔣還是殺蔣?”在班級內組織課堂討論,引發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發言,根據事實旁征博引,針砭時弊,在課堂氛圍內進行激烈的辯論,這樣的知識辯論以及口才提高綜合的鍛煉學生的能力。不僅如此,初中的歷史教師對于課堂提問中學生出現的錯誤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由于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初中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害怕自己出錯而不敢在課堂上向教師提問,為了規避學生這樣的錯誤心理,初中的歷史教師在遇到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應當正視學生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坦誠的面對自己的錯誤,并親切的與學生溝通帶領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真正的認識到失敗是成功之母,親自指導學生使得學生看待歷史問題產生正確的觀點和持有正確的意見。為了帶動學生主動提問,初中的歷史教師從教材的角度出發設計課堂提問的情境,尤其是當初中的歷史教師與學生產生教學上的差異的時候,初中的歷史教師不要急于糾正學生的問題以及強迫學生接受你的觀念,而是要在課堂上鼓勵和表揚學生大膽質疑的精神,例如:在學習隋朝歷史的時候,對于“隋朝統一全國的條件有哪些?”這一問題,通過教材的閱讀,初中生很容易總結出以下幾點結論:首先,北方民族大融合為南北統一創造條件,其次,江南經濟得到發展以及人民渴望統一的意愿,最后,南北陳權的腐敗統治與隋文帝的勵精圖治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知識點僅僅是學生通過歷史教材的閱讀得知的,思維比較活躍的學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陳政權在南方,江南經濟得到發展會成為隋滅陳的不利因素,就怎么會成為隋朝統一全國的有利條件?”,在面對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歷史教師要表揚學生這樣的勇于提問的精神,趁機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對這一問題的答案進行研究,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還能夠鼓勵學生在接受知識的時候有自我的'思考意識,促進學生對于歷史學習樂趣的認可。
二、在歷史課堂上把握時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初中的歷史教師不僅要為課堂設置明確的問題探究目標,初中的歷史教還要根據課堂行進的實際情況抓住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進行問題提問,根據課堂活動的情況不僅提出預設的問題,還要根據課堂情況臨時設置新的問題,實現啟迪學生思維的能力,為此,歷史教師可以借助實際的歷史情境、史實資料、音頻資料以及視頻資料,讓本堂課的歷史問題重點突出,例如:在學習洋務運動的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引用如下的資料“洋務運動歷經三十年,甲午一戰,歸于失敗。請結合下面的材料,談談你對洋務運動的認識。材料一:我辦了一輩子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李鴻章;材料二:在我們這個社會里,做事極不容易。同治年間起始的自強運動,雖未達到目的,然而能有相當的成績,已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倘若當時沒有恭親王及文祥在京內主持,沒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在京外推動,那末,英法聯軍及太平天國以后的中國還要麻木不仁,好像戰爭以后的中國一樣!睆纳鲜龅牟牧现,學生從“歷史當事人”李鴻章的角度認識了洋務運動的背景以及作用,還從客觀評價的角度對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有了更多的認識,這些材料作為課堂進行的“磚”向學生提問激起學生的歷史思維,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問題探究能力。
三、總結
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到課堂之中,迎合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目標,激發學生問題探究的意識,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良好的氛圍調動學生的思考能力,拓寬學生歷史學習的渠道,給予學生更多的問題提出的機會以及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使得初中生能夠降低對于教師的依賴,自主的投入到歷史的學習之中。
參考文獻:
[1]吳振華.項目學習下初中歷史“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探究[J].啟迪:教育教學版,20xx(9):16-17.
[2]安勇.淺談初中歷史課堂問題探究方式實施[J].求知導刊,20xx(7):142-142.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4
[摘要]打造高效課堂,是每一位教師的畢生追求,同時也是新的教育理念的要求。當前的初中歷史課堂效率普遍不高,學生在課堂上很難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鑒于此,教師應該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以期打造高效歷史課堂。
[關鍵詞]初中歷史;高效課堂
教師不僅應該注重傳授知識,還應注重傳授知識的渠道以及成果,即使用哪種教學方式才能保證學生在課堂上學到更多的知識。鑒于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多觀察、詢問學生的學習狀況,為打造高效課堂做好準備工作。
一、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
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給自己設置的目標應該合理,而不應該為了趕超班級其余的學生而設置不合理的教學目標。鑒于此,教師需要充分了解班級學生的學習進度以及學習能力,據此,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如,學習“秦末農民大起義”這一內容時,教材中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參與起義的領導人以及判斷該次起義的歷史意義;除此之外,還要求學生能夠正確的分析歷史問題,并學會因果分析法。因此,我在教學中,就會首先要求班級中的學生達到前兩個教學目標,即在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農民起義的主要參與者以及其領袖,再引導他們分析該事件的意義,如此,就能讓班級中大部分學生都掌握了基本的歷史知識。而后兩個教學目標,我則會在教學中提及,讓那些學有余力的同學掌握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與方法。如此,這樣的教學目標便是合理的,大部分學生也能夠達成這一目標。除此之外,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注重層次性,即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設置不同類型的作業讓學生進行選擇,這樣就能保證每一位同學都有適合自己的練習題,這對鞏固、夯實他們的知識極有幫助。
二、采用多種教學方式
教師在教學中,若采用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學生難免會產生厭倦心理,從而不愿意投入到學習中去。鑒于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以此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1.小組自主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百家爭鳴”這一內容的時候,我就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由學生自己解決教材中提出的問題,即自主探究孔子在思想流派中所起到的作用、探究百家爭鳴時期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主要思想內容。像墨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思想內容是什么?為什么會在此時期形成這種思想問題呢等。學生自發研讀教材內容,并進行組內討論,他們就會得出相對較為準確的結論,像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等等。他們皆能正確總結出來,且自己總結出來的答案,他們往往能記憶得更加深刻,理解得更加透徹。因此,初中歷史教師應多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方式,以加深學生的印象,進而為打造高效課堂奠定基礎。2.采用問題教學。我在教學中也會經常使用“問題教學”的方式,即用問題導入新課,并在課堂上不斷提出問題以引發學生思考從而跟隨著我的思路去學習新課。如,學習“秦統一中國”這一內容時,我首先問了學生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知不知道,我國第一個封建王朝是哪一個王朝呢?”學生們皆開始思考,于是我就趁勢揭開本節課的重點學習內容,即“秦統一中國”,等到學生投入到學習中來的時候,我又問他們,“如果你們是一國之王,你們會用什么辦法去鞏固自己的統治呢?”,學生們爭先恐后的開始回答:“軍隊,我要把軍隊的主導權放在我手里。”、“錢,國家的金錢應該由我主宰!、“應該選擇一批忠心耿耿的大臣,這樣我就可以放心了!薄牭綄W生們的答案之后,我說,“同學們說得非常好,接下來我們看一看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手段?是否跟大家想的一樣呢?”……在這節課即將結束之前,我指著多媒體中的疆域圖,給學生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當下,我國還有什么未竟的統一大業?”讓他們在課下思考。如此,一個充滿問題的課堂教學就完成了,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不僅能一直保持著高度的注意力,還能學到更多的知識。這就真正取得了一舉兩得的教學效果。
三、融洽的師生關系
傳統的課堂上,教師多扮演“嚴師”的角色,學生只是單純的聽講,少見發言。這樣的課堂,學生很難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只有融洽的師生關系,才能促使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首先,教師應多關注學生的情感。在課堂上,不能僅僅提問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還應當關注那些學習能力不強,但極有上進心的學生,當他們回答不出來問題時,不應疾言厲色,而應注重引導,帶領他們思考出正確的答案。如此,學生就會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也就會愿意學習知識,這就為高效課堂奠定了基礎。其次,教師應該改變自己傳統的教學觀念,即引導學生多參與到課堂中來。教師要及時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學會放下為人師者的身份,與學生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消除師生之間的“代溝”,使初中歷史課堂充滿自由、民主的活力氣息,如此,學生才能身心愉快地學習知識,學習效率自然高效而理想。打造高效課堂是每一位教師的追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總結、善于反思,在與學生的磨合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從而為打造高效歷史課堂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彭永群.如何構建初中歷史高效課堂[J].文學教育(中),20xx.
[2]蒙云飛.淺談如何構建初中歷史高效課堂[J].學周刊,20xx.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5
一、當前中學生缺乏“問題意識”的原因
。ㄒ唬┲袑W歷史教學觀念的滯后性中學生缺乏歷史學習中的問題意識,與當前社會、學校等對歷史教學觀念的滯后性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選定一個問題,指導學生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讓學生提問題,這是傳統課堂教學的方式。在應試教育等傳統的教育環境中,歷史學習的主要目的在于應對考試,教師也只以傳授知識為主,而忽略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沒有認識到如何能將方法和知識進行鏈接的方式。在當前新課改以及素質教育不斷深化的過程中,歷史教學的本質、目的、過程等都應當有所改進。
。ǘ┲袑W歷史教學手段的單一性歷史學習主要是以歷史素材為基點的,而中學的歷史教學材料大多是以課本為主,并且以平面化的文字、圖片為主,過分政治化、理論化,缺乏生活化、時尚感,從而弱化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歷史教材通常會有固定的觀點,缺乏對立、辯證的史學思維,從而使得學生們的創造思維、問題思維被束縛。另外,在當今信息化不斷發展的今天,教學方法和手段也變得多樣化,但是有些教師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無法將多媒體技術等與歷史學科的優勢結合在一起,不能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故而也很難引導學生產生問題意識。
二、培養中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中學歷史的課堂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其功能和作用也各有不同。在當今新課程課堂教學的進程中,中學歷史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能力,選擇和運用適當的教學內容,更新教學觀念,構建問題平臺,培養學生質疑能力。
(一)改變傳統的歷史教學的觀念,鼓勵學生提出疑問一切創造始于“問題”。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絕不能在知識層面上止步,而是應當大膽地改變傳統的歷史教學理念,鼓勵學生們提出問題,樹立問題意識的理念,并讓課堂教學成為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思維實驗室。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創設問題情境,把學生置于問題情境之中,創設自由、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為學生創設一個積極、主動的問題探討課堂,讓學生以問題的發現者、提出者、解決者的身份而存在,使師生之間能夠達成一種和諧、互動的交流方式。
。ǘ┡囵B中學生對歷史課程的興趣,激發學生提出問題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睆娏业暮闷、濃厚的興趣是學生們產生問題的重要前提,因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除了進行歷史知識灌輸、思維方式培養之外,還應當努力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并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展示歷史歌曲、播放歷史影像材料、展示歷史圖片、讓學生出演歷史短劇等形式,讓學生自己去琢磨歷史、觸摸歷史、理解歷史,對歷史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豐富的想象力,并將好奇心轉化為持久的精神動力。另外,在課后學習中,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材料、圖書等引導學生閱讀,并讓他們提出問題,探討問題。
。ㄈ┨岣呓處煹膯栴}意識和教學能力,引導學生質疑提問作為“靈魂工程師”的歷史教師應當在培養學生歷史問題意識的過程中起到示范作用,不斷增強自身的問題意識,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提問時,應當多提一些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設計好提問的問題,幫助學生聯想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而不是簡單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培養學生獨立、成熟的學習思路。另外,教師還應當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對當下教材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實踐上的優化,將簡單的理論分析和史實記述等輔以矛盾的說法、各種史學觀點、豐富的史料等,達到“無疑處生疑”的效果。著名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其中提到的“活”,不僅僅體現在課堂教學的氛圍方面,而且也體現在學生質疑能力等方面?傊,教師應當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努力構建問題平臺,達到引導學生質疑、思考、探究的教學目的。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6
[摘要]歷史是由一個個故事組成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歷史故事,這樣方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并為歷史課程教學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因為歷史故事滲透在歷史課堂,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理解歷史背景,從而簡化教學難點,便于教師教學。所以教師為了能夠提高教學質量,不妨將歷史故事穿插在教學過程中,從而實現高效歷史課堂。
[關鍵詞]歷史故事;初中課堂;歷史學習
歷史是一門很強的綜合性學科,它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地理、經濟、文化、教育等等,通過歷史我們可以感受從古至今人類的聰明智慧和價值觀的變化;通過歷史我們可以學習到歷史人物的精神;通過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人類文明之河的流向。為了幫助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歷史故事,這樣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歷史文化、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等,并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通過思考并分析歷史知識間的關系,以及歷史事件的由來,同時運用歷史人物的智慧解決現代的問題,將歷史文明延續并發展。為此,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詳細闡述歷史故事點亮初中歷史教學課堂,希望對廣大初中歷史教師有一定的幫助。
一、導入新課程巧用歷史故事
新課程的導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復習以前學過的知識,同時為接下來的學習開啟新的篇章,可見新課程的導入顯得尤為重要。為了能夠成功導入新課程,教師不妨以歷史故事的方式將內容引出,這樣在教學時不僅不會太突兀,同時讓學生做好學習新課的心理準備,緩沖式地進行新課程教學,使得學生理解和接納起內容來顯得尤為輕松。例如,在講述《春秋戰國的紛爭》這節課時,我提前布置了作業,讓學生搜集有關春秋戰國時的故事資料,并在正式講課時,讓學生開展講故事的活動,學生們通過網絡的查找和搜集在課堂教學中講起“負荊請罪”、“邯鄲學步”、“破斧成舟”“孟母三遷”“老馬識途”等等故事,課堂氛圍一下子活躍了起來,同時將課堂內容巧妙地引出來,并輕松理解春秋戰國時的歷史事件,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梢,這樣的巧用歷史故事,將生活中的成語聯系到本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對課堂內容由陌生到熟悉地進行掌握,方便了歷史教學,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搜集能力,同時拓展了學生的歷史知識。
二、教學過程中穿插歷史故事
好的開始固然重要,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內容與內容之間的銜接也是不可忽視的,教師可以在銜接的內容處穿插歷史故事,并設置課堂教學難點和重點,讓學生在歷史情景中穿越般地體會歷史背景和歷史人物,從而掌握故事的來龍去脈,并設身處地地體會歷史事件,這樣以來,不僅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同時提高學生探究歷史知識的能力。例如,在講述唐太宗這一人物時,為了讓學生牢記本課的內容,我將“宣武門事變”的故事講給學生聽,使學生了解唐太宗登上皇位的全過程,以及皇位的來之不易,并為以后的貞觀之治的歷史事件埋下伏筆。這樣讓學生通過歷史事件和歷史故事去認識唐太宗,并用辯證的唯物主義觀去看待歷史人物,從而熟記歷史知識?梢,教師在歷史課堂引入歷史故事,不但做好了知識與知識間的銜接,同時為學生搭建好歷史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
三、課堂結束前運用歷史故事
歷史事件之間是有關系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到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從而將教學內容和教學結構合理設計,并巧妙搭配,將課堂教學格局布置得有始有終。并且教師要注重對整節課知識加以鞏固和測試,以此來判斷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這樣方便教師接下來的課程進行設計。例如,在教學《三國鼎立》這節課時,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前,我將《三顧茅廬》的故事情節講給學生聽,讓學生運用本節課所學的內容來思考為什么劉備要請諸葛亮下山?當時的歷史背景又是如何?劉備的態度為何又是如此的誠懇?通過討論和分析,從而達到鞏固課堂內容的目的。而且,通過這種方式,來結束本節課的教學,不僅可以控制課堂的氛圍,同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將知識活學活用,在考查學生對課堂內容掌握情況的同時,從而讓這節課的教學能夠有始有終,完善了教學結構。學習歷史知識是為了讓學生吸取前人的教訓,引以為戒,不再讓歷史重演,同時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來面對生活中的問題。而在歷史教學中引入歷史故事,教師可以調節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同時樹立歷史思想,從歷史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用發展的眼光分析問題,從而全面地解決問題,并將學生培養成與時俱進的高素質人才,以此來實現歷史教學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曹小慧.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新通信,20xx,19(04):138.
[2]李艷.淺談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成功(教育),20xx(07):123.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7
摘 要: 現代社會對人才質量的要求極高,只有具備了高情商、高素質、高文化技能、高人際交往能力的人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學校肩負著為國家、社會培養人才的艱巨任務,應緊隨時代發展的步調,及時調整自身的教育教學方法,重視培養學生的情感意識。本文從初中歷史教育培養學生情感意識的必要性出發,給出了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情感意識的有效對策,希望能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幫助。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情感意識培養;對策
新教學大綱指出,現階段我國學校落實教育工作的目標已經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高技能、高智能,而應該順應時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培養學生的情感意識。基于此,初中歷史教育者在落實教育工作的時候,應充分把握新大綱,重視情感意識教育、科學化認知教育與情感教育的關系,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情感意識。
一、初中歷史教育培養學生情感意識的必要性
首先,在初中歷史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意識是新課改的要求,F階段我國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備綜合素質的、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人才。因此,歷史教育的目標是要擴大學生的歷史知識面,發展學生的唯物主義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提升學生的歸屬感、自豪感,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民族復興的浩大工程之中。對情感意識培養較好的契合了現代教育的目標,將會發展成教育的一種必然。其次,情感意識的培養是學校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保證。歷史具備極強的時代感以及“故事感”,相對其他課程而言,更易激發共鳴。中國擁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有榮耀、有屈辱、有奮發、有頹廢,而這些無疑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幫助學生感知英雄氣概的最佳素材。也因此,利用初中歷史教育落實情感意識的培養具備優勢,能夠幫助學校實現教學目標。
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情感意識的有效對策
1.變革傳統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培養情感意識
教學理念影響教學質量。在傳統教育教學理念下,教育者忽略了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以機械的、“填鴨式”的教學辦法向學生灌輸大量的知識,學生被動的接收知識,學習的主動性難以被激發,教學實效性難以保障。因此,教育者應有意識的`、主動的變革自身的教育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發揮自身的教育教學主導作用,幫助學生培養情感意識。首先,重視情感意識,在擺正認知教育與情感教育關系的同時幫助學生端正思想;其次,充分挖掘歷史教材內隱含的情感因素,打破傳統的授課模式,激發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欲望。再次,教育者應不斷提升自身的情感素質(美感、道德感等),不僅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榜樣,更應具備能夠科學指導學生的能力。最后,指導學生從唯物主義視角出發看待歷史以及歷史相關的問題,正視情感意識在歷史變革、社會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繼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多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教學手段是教學工作落實的辦法,直接影響著情感意識教育的質量。現階段可選擇的教學手段非常的多樣,然而并非所有的教學手段都適合落實情感意識培養教育。教育者應充分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帶給學生愉悅情感體驗的教學手段。將歷史知識與歷史故事有機結合,借助講故事的機會向學生傳遞歷史知識點,讓學生與歷史人物產生一致的情感。如岳飛的精忠報國情懷;朱自清拒絕“救濟粉”的民族氣概,用英雄的故事滌蕩學生的靈魂,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落實情感意識培養的教育目標。其次,借助現代多媒體的優勢,落實現代多媒體教育,在課堂教育過程中為學生播放歷史影視資料,“再現”歷史。例如,在進行《西安事變》教育時,教育者可以先搜集相關的影視資料,并利用課堂時間將影視資料播放給學生,善用語言激發學生進入情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不僅教學工作事半功倍,學生的情感意識也得以培養。最后,參觀歷史博物館或是參加歷史競賽活動等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在獲得歷史知識的同時,了解了真實的歷史,更能辯證的看待問題,也更易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積極的情感意識。
3.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小學英語教學大綱
雖然課堂之外有更為寬廣的學習的平臺,但是受客觀條件的制約,初中學生學習歷史、培養情感意識的最主要場所還應該是歷史課堂。教育者應充分的認識這一點,為學生創設良好、愉悅的課堂氛圍,為培養學生的情感意識提供保障。首先,增加教學語言的藝術性,快速的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全身心的進入歷史情境。其次,巧設問題情境,善用圖片、視頻,烘托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產生與歷史人物相同的情感,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最后,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善用典型的歷史事件為學生創設身臨其境的歷史體驗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情感意識培養的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利用初中歷史教育培養學生情感意識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情感意識的培養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繁榮全面發展,更能促進學校教育的發展。因此,教育者應充分重視情感意識的培養,及時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吳劍軍。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情感意識培養的對策[J].才智,20xx(07)。
[2]丁海霞。學生情感意識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培養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xx(09)。
[3]孟芳芳。初中歷史教學中情感意識培養初探[D].遼寧師范大學,20xx(06)。
[4]谷偉。初中歷史教學中憂患意識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吉林師范大學,20xx(06)。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8
作為公民素質考量因素之一,責任是公民人格素質的核心,是人才必不可少的要件之一。責任不是與生俱來,需要不斷培養。責任教育成為教育的重點。初中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其責任意識如何,直接關系到國家與民族的未來。因此加強初中生的責任教育是社會賦予初中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當前初中生的責任意識并不十分強烈,甚至處于一種缺失的狀態。這與當前我國初中責任意識教育的缺失存在一定關系。歷史學科通過對祖國五千年文明歷史以及世界歷史的介紹,承擔著培養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任務,但是遺憾的是當前我國初中歷史教育存在種種缺陷,無法幫助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因此在當前背景下,從從歷史課程實施的角度談對初中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意義十分重大。
一、初中生責任感弱化原因分析
有些人在形容現代青少年時,稱之為“垮掉的一代”,原因之一就在于現代的青少年責任感弱化。曾有一個調查顯示,初中生在價值觀取向中傾向于重個體和家庭、輕國家和社會,社會責任感相對淡化,并且在自覺性方面表現出明顯的“跟風”傾向,容易受環境和他人文秘站-您的專屬秘書!的影響;在社會公德建設和社會責任感形成方面缺乏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意識,面對不負責任行為和習慣選擇的是獨善其身、默不作聲。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初中生生理與心理處于劇烈變化階段,三觀尚未養成。
初中階段正是一個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情感上還不夠成熟和穩定,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情緒波動較大,對一些社會現象和社會思潮缺乏足夠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過程中容易出現偏頗,甚至誤入歧途。此外,理想或者目標相對單一,導致對社會責任感認識不足。
(二)家庭教育存在誤區,影響了初中生責任感的養成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平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家里有家庭教師,去學校有專門的車接車送,孩子在家從來不干家務,同時現在的家長都在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轉變,或許是閱歷多了,或許是覺得沒有意義。但是這些小小的言語,都在孩子的心理有了定義,同時少了一份關愛他人的心。
(三)學校教育存在偏差,忽視了對學生責任感的培養
在強大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了,重智育不重德育仍在大部分初中學校占據重要地位。智育被擺在了最主要和突出的位置被無限制地放大,其余的則只是蜻蜓點水般的涉及。此外,教育內容和方式方法與學生心理和實際生活嚴重脫節。目前學校對學生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的培養,包括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主要采取的還是“填鴨式”的理論說教和灌輸式教育,顯得“假、大、空”,無形中加大了學生的心理壓力。
二、初中歷史教育與學生責任感培養的關系
(一)培養學生責任感是初中歷史教育的目標
中學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歷史課程目標是“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與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教育,使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和改革開放、振興中華的使命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培養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和國際競爭意識;使學生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二)初中歷史教育是學生責任感培養的重要載體
歷史是一去不復返的`,想要時光倒流,回到過去是不可能的。但是,人們借助有效的情境再觀,也能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和體驗。就是教師在歷史的教學課程中,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的感官和思維進入歷史情境當中去,經歷歷史,獲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體驗認識歷史知識的過程。新課程明確將“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教學目標,在課程標準中設置了許多有操作性的活動建議,在教材中設置了若干活動探究課,提倡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其出發點就是在于拋棄陳舊落后的教育教學理念,提倡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也要看重學習的結果,注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通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他們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并樹立遠大的理想,學生也有了正確的人生抉擇。
三、在歷史初中歷史教育中培養學生責任感
(一)加強對學生的國情教育
有人說:“中小學生就像籠中的鳥,對外界的時事政治一概不通”。初中生不像大學生那樣自由分配時間,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學校的時間管理,每天大部分的時間在學校,有些學校是封閉式的,這樣阻礙了學生對外界事物的了解,造成初中生對國家政治的不了解以及愛國思想的弱化。作為歷史課程,就應該加入國情教育,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國家的了解,同時增進了與社會的聯系。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就是讓學生知道中國的歷史、現狀和社會發展趨勢,以及本國家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關系變化。所以我們的教師一定要從學生的長遠規劃考慮,樹立遠大的教育觀,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更要重視當今國情教育的滲透。這就要求教師要擴大自己的知識儲量,不僅要向學生講述課本知識,還應該聯系當今世界,議古論今,加強學生的國情教育。
(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當代初中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太少,這不僅不利于學生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深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和社會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新課程不斷地在倡導要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尤其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置更是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形成社會責任感,加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德育靠踐行,德育靠體驗!吧鐣䦟嵺`的最大作用在于幫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過程中,將接受的信息同一定的社會實踐相比較,并作出選擇。正確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幫助人們作出正確的選擇”。新課程提倡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主體德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是歷史課程在實施過程中最重要的途徑。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種類型的實踐活動,如參觀歷史紀念館、組織學生獻愛心等,從而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參考文獻:
[1]韋瓊芬.淺談中小學生責任感的培養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xx,10.
[2]劉小蘭,唐洪波.新課程背景下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構建[J].教學與管理. 20xx,04.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9
摘要:歷史是一門基礎學科,是人類不斷積累的寶貴知識和經驗。歷史教學對國民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本文從把握高中歷史教材、創新高中歷史教法這兩個方法談了談對高中歷史教學的看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 教材 教法
一、合理把握高中歷史教材
1.理解教材培育重點。教材是教師講課內容的指導,因此教師首先要理解教材的編寫目的,了解通過教材的講述需要讓學生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和效果,知道哪些內容是重點掌握、哪些內容是簡單了解。只有分清教材的側重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才能以教材為基礎,充分發揮自己的經驗,靈活地將知識傳授于學生。
2.整合教材學以致用。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采用了模塊化的體系架構,存在一定的跳躍性,如果學生的知識儲備不夠,很容易無法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合理整合與當前講述內容有關的知識,將不同模塊的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意識地將知識貫穿起來。同時,教師也可以引用一些其他的內容或者建議學生看一些補充材料、思想評論,以便更深入地理解。
二、創新高中歷史教法
1.興趣教學法
。1)增加適當的課外知識。教師在吃透教材、梳理教材的'同時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跟教材內容相關的、不在課本之內的知識,這樣既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例如,在講述武則天的時候可以給學生講述武則天的無字碑。
(2)轉換師生角色。嘗試讓學生來當老師,這樣可以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并且教師在學生講解的過程中能夠及時了解到學生的掌握程度,在學生講解結束后再加以補充。這種教學方法課堂氛圍輕松愉快,學生興趣濃厚、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既能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又能加強學生掌握知識的扎實度。
(3)利用多媒體。視聽效果往往能使學生對知識有更加形象、更加直觀的理解。
很多事情,通過語言表達,往往很難描述當時的景象和心理,但是通過電影、電視、模型、動畫等教學手段,就可以情景交融,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促進感情的升華。
2.場景教學法
即合理借用教材中的環境,讓學生扮演各種角色,以各種不同角色的身份來表述自己的看法。例如:用記者招待會的形式讓各個國家的代表各抒己見,或者以談判會的形式理清不同國家的立場等等。場景教學法,首先,可以讓學生充分參與,積極體驗生活,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在場景中來開闊自己的思維;其次,可以讓學生展現自己的風度,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再次,可以讓課堂的氣氛活躍;最后,可以讓教師及時了解到學生對待問題的看法,從而及時糾正錯誤的、表揚正確的,提高教學質量。
3.交叉串聯法
歷史知識主要是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幾個基本要素組成的,那么歷史教師也可以從這幾個基本要素著手,通過這幾個基本要素將相關的歷史知識串聯起來。例如,以時間為線索,可以列出不同年份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以地點為線索,可以按照地區、國家、同盟等來講述歷史之間的聯系;以人物為線索,可以講述某個人物所經歷的年代和發生的重要事件,從人物和時間中去理解歷史背景作用于人的結果;以事件為線索,可以講述事件的起因、經過、高潮、結局,歷史就是由無數的事件一一組成,從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歷史的發展規律。矛盾是貫穿歷史的一個重要線索,我們在研究歷史的時候要理清不同階段的主要矛盾,了解矛盾發生及解決的過程,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每一段歷史。歷史知識就像一張網,交叉串結,我們要能從任何一個節點縱向或者橫向或者交叉地理解歷史。這對歷史教師的基本功要求很高。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要注意知識的積累,用一些索引、剪報、抄錄的方法來交叉串聯知識;學生在此中也會積累相應的經驗,并能在學習中融會貫通、加深理解。
4.課堂討論法
課堂討論法是讓教師針對某一個歷史知識點提出在學生學識范圍內的有一定討論性的問題,然后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并派代表進行表述,最后教師講評。運用課堂討論法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能夠將歷史知識很好地串聯并且加以思考,了解歷史,評說歷史,做學習歷史的主人。
以上是我在歷史教學中的一些看法和嘗試,作為老師,我們有義務積極將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不斷提升教師本身的知識能力、業務水平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周金明高一歷史新教材教法探索.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xx年02期。
2.劉曉平試論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歷史教學研究通訊,1998年12期。
3.盧明義新課改下的歷史教學淺議.成才之路,20xx年12期。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10
教師優秀教學論文: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我國大部分的農村中學也在使用多媒體技術來進行輔助教學,因為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對多媒體技術在農村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作出了分析。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初中歷史;學習興趣
一、借助多媒體技術來播放圖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來播放一些與教學相關的圖片,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學生對所學歷史內容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講述“原始的.農耕生活”的時候,為了更好地提高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在課堂上可借助多媒體技術來播放一些原始的農耕工具,從而更好地加深學生對于“原始農耕生活”的理解。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來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
二、借助多媒體技術來播放動畫,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
在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的時候,老師應該學會如何制作現代化的教學方案。在進行教學的時候,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來制作一些動畫,例如,初中歷史老師可以借助Flash來制作動畫。如,在學習“絲綢之路”的時候,老師就可以根據教學要求來制作教學方案,歷史老師可以借助Flash來制作絲綢之路的動畫,從而更好地展現絲綢之路的教學內容。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老師應該加強自己的多媒體技能,從而提高自己制作課件的能力。
三、借助多媒體技術來播放視頻,加深學生對歷史的了解
在初中歷史課堂上,老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來播放一些視頻,因為在農村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電腦,都可以自由地上網收集一些教學視頻來觀看,因此在課堂上,老師就要播放一些視頻來豐富學生的知識以及提高學生對于歷史的了解。例如,在學習抗日戰爭的時候,老師可以播放《南京!南京!》來讓學生更加直接深刻地認識抗日戰爭。所以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技術來進行教學時可以加深學生對于歷史的了解。
故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老師應該掌握相應的現代化的教學技能,從而更好地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郭可景。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適應性[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xx(11):126-127.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11
1初中歷史學科思想分析
初中歷史教學建立在深入分析中學生心理特征、知識結構以及中考要求等各方面的基礎之上。新課程標準改革對學生的歷史素養的培養及歷史知識的積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要從初中歷史的學科思想出發,用科學的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和了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理清重要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歷史發展、歷史事件的基本脈絡,并在此基礎上堅持以能力意志為指導,以學習學科知識為主要載體,通過章節訓練和課堂教學使學生們能夠全面把握重大歷史的發展過程、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及歷史發展規律,并清楚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歷史的學科思想還表現在教師要緊密結合當前的社會發展現實,用歷史學和現代意識的相關理念作為教學的重要指導思想,深入挖掘和研究歷史發展的重點知識。教師要充分結合教材前言、思考問題、圖片、文字介紹等資料,引導學生全面、客觀地把握歷史主干知識的基本內涵和重要史實,以為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和歷史知識的積累奠定扎實的基礎?傊,從歷史學科思想的角度出發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和歷史知識的積累,要求學生一方面掌握歷史主干知識外,還要學會用相關的歷史學理論去研究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歷史事件的本質,并最終促進自身歷史思維提高正確認識的能力。
2基于學科思想的初中歷史教學策略
2.1構建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初中歷史教學一定要在深入研究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積累等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出發,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為培養他們的歷史思維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設置相關的教學問題,并讓學生通過自主查詢、整理和閱讀相關史料的方式找出相應的答案。此外,還要為他們創造更多可以自主進行歷史敘述和論據的機會,通過多種形式的課堂訓練和教學促進學生應試思維的有效培養。教師要立足于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知識結構,通過全面把握歷史教學主干知識、研究考綱,科學分析學生情況等多種途徑逐步培養起學生的歷史素養,讓他們能夠正確地認識、分析歷史事件,解決的問題。
2.2注重學生的歷史時間觀念的培養:歷史時間觀是歷史學科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的重要基礎。學生只有樹立起了歷史時間觀,才能在著手處理歷史問題時,準確地解釋歷史因果關系、把握歷史事件之間的脈絡。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有針對性的教學和訓練,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地思考和動手實踐,逐步培養起按時間順序進行思維的能力,并引導他們站在歷史的'層面上,結合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等具體實際,來全面、深刻地把握具體歷史事件的現象及本質,從而促進歷史問題的剖析和解決。在此基礎上再逐步培養學生將總結出來的歷史經驗應用于現代問題的評價和處理。
。玻匙⒅貙W生歷史事件閱讀能力培養:所謂歷史事件閱讀能力,就是指學生對歷史事件的領悟和認知能力,及學生對歷史材料的分析、歸納、整理的能力。如果學生缺乏足夠的歷史事件閱讀能力,則很容易導致他們在大量歷史資料面前困難重重。這就要求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各種圖像、視頻等多媒體資料,結合有效的分析和講解,讓學生在歷史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學會比較不同歷史階段的人物、思想、制度和事件,并在形象認識歷史資料的基礎上,學會用歷史的觀點來探究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養和激發,引導他們通過對歷史材料的閱讀,學會分析事件中的現象和本質,歷史人物的意圖和動機。在學習和閱讀歷史資料時,一定要避免學生用現代的標準和觀點去評判歷史,要注意把握歷史事件的具體背景和前后關系。
。玻醋⒅貙W生歷史探究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歷史探究能力的培養和激發與歷史學科思想的特征是一致的。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特別是當對某一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看法出現不同觀點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用歷史探究的方法去解決,鼓勵學生通過搜查各種史料的途徑,研究證明某種觀點的可靠證據,進而深入地認識歷史事件的現象、本質及背景。在對歷史材料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們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可以更加全面的分析和記述歷史,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更加客觀地認識力守、評價歷史,闡釋歷史。在培養學生歷史探究能力的過程中,采取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進入到歷史背景中,并向其提出具體問題讓學生回答。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一定要從歷史發生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出發進行思考和分析,進而實現一方面加深對歷史事實的理解和記憶,另一方面促進自身認識歷史、評判歷史能力的提高?偠灾,歷史學習并不單純的為了了解過去的歷史,而是要學生通過總結過去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在提高歷史思維能力的基礎上,對現代問題的解決提出具體思路和方案,逐步培養起他們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因此,初中歷史教學必須從歷史學科思想的角度出發,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以促進學生歷史時間觀的培養、歷史閱讀能力和歷史探究能力的進步和提高。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12
摘要:歷史在初中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是當代學生了解國家歷史的重要途徑,初中歷史教學中采用的情境教學法給課堂教學帶來很好的效果。本文結合北師大版的初中教材內容,對情境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究。
關鍵詞:初中歷史;情境教學法;教學應用
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的根本目標,學校對學生而言,不僅是學習知識的地方,而且是學習做人的地方。歷史教學作為初中生了解國家歷史的重要途徑,承擔著教育學生銘記歷史的重擔,更重要的是學習歷史有利于學生培養文學素養,提升綜合素質水平。初中情境教學法的運用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本文結合初中歷史教學內容,分析情境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一、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歷史的豐富多彩是書本文字無法完全表達的,只有通過更多途徑的演示和講解,才能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入情境教學法,不僅能提高教學效率,還能有效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吸引學生對歷史的注意力,幫助他們豐富歷史知識積累。例如,在遠古人類認識中的學習,教師可以通過眾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些遠古人類的圖片,讓學生對“元謀人、北京人”的形象有更加直觀的認識,這樣可以幫助他們在腦海中形成三維立體圖像,對知識的記憶就會更加深刻。在對古代石器等工具的學習中,通過圖片形象展示遠古時代人類的生產工具和生活方式,激發學生對歷史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二、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
情境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學生可以通過更加形象的情境展示對其中歷史知識進行反思和學習。教師利用情境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對歷史產生好奇心,促進他們深入研究歷史發展的變化。如《大一統的秦漢帝國》的學習中,教師首先可以放映幾段節選的影視片段,幫助學生直觀了解秦漢戰爭的過程。在觀看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秦國的統一對歷史有什么意義和影響?
。2)秦國覆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劉邦為什么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4)漢武帝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對當時的政治有什么影響,對后世又有什么影響?
學生可以帶著這些問題對影片進行深入研究,再結合課本中課本知識,談談想法和理解,最后教師聽完學生的闡述之后,再對教材內容進行解析,這樣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和教材的內容相比較,對歷史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強化對歷史知識的掌握
歷史知識的學習不僅是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的歷史,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運用歷史知識。歷史是我們國家一筆寶貴的財富,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就是提高財富值,促進學生成為“富有”的人。如學習《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古代絲綢之路的地圖,讓學生對絲綢之路的走向有更清晰的認識,然后結合當代重走絲綢之路的活動,讓學生談談對絲綢之路的看法。學生一:古代的絲綢之路的`開拓只是為了增加與外界的聯系,用一條絲綢連接東方與西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拉近漢朝與世界的距離,促進經濟發展和政治交流。學生二:重走絲綢之路不僅是為了喚起人們對歷史的記憶,更是為了延續歷史,擴大絲綢之路對世界人民的影響,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加深各國之間的友誼。學生三:通過情境教學,可以促進我們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可以在生活中表達歷史感受。絲綢之路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經濟利益,更多的是文化的傳播,傳揚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
四、豐富學生的歷史情感體驗
歷史情境中,學生可以更快速融入歷史情感中,通過活動的開展可以體會更細膩的歷史感情。在歷史知識中豐富情感體驗,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培養當代青少年的愛國情懷。如學習《鴉片戰爭的烽煙》時,教師通過影像資料展示虎門銷煙和簽訂《南京條約》的場景,讓學生體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情感變化,人們對封建統治者的無能是怎樣的絕望和痛心,這種喪權辱國的條約給當時的人們帶來怎樣的傷害和陰影。虎門銷煙中,通過觀察人們在這個事件中的態度,表達對鴉片的痛恨,對林則徐勇敢行為的佩服,向世界表明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決心和勇氣。《南京條約》的簽訂將中國正式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統治,中國人民的苦難生活剛剛開始,中華民族將要歷經半個多世紀的奮斗才能徹底擺脫被侵略的命運,更要花費更多時間實現民族復興的目標。通過歷史的學習,不是要學生記住仇恨,而是學會在歷史中體驗作為一個中國人該有的態度和情感,對民族的熱愛和對國家的依賴,要通過知識的學習強大實力,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每一個歷史知識的學習,都是學生積累情感經驗的機會,都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情感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努力學習中華文化,促進當代青年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水平。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用情境教學法,是當前比較新穎的一種教學模式,也是受到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可以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激勵學生主動投入到歷史知識學習中。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中的應用還有很多價值,值得廣大初中歷史教師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劉新宇.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神州,20xx,14:159.
。2]胡天玉.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中國人,20xx,24:176.
。3]張明虎.關于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思考[J].高考綜合版),20xx,10:8.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13
在課堂教學中,初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是荒謬的、幼稚的,但這是學生自己想出來的,想了解的,想探究的。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想法,表揚學生勇于提問的精神,婉轉、耐心地作出解答。也有的學生會向老師提出不同的見解,教師要鼓勵這種“求異思維”,轉變觀念,和學生們共同討論、探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所謂“創新能力”是人們除舊布新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即運用各種已知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產生出某種新事物能力。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構建能促進中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組織形式,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由于創新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具有層次性和階段性的過程,因此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成為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日常的歷史教學工作中,可從以下三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創設“互動式”的課堂合作教學模式
首先,教師要做到“知己知彼”,真正了解學生的疑惑之處。我國古代教育家張載說過:“學則須疑!敝祆湟舱f:“大疑則大進”!耙烧,思之始,學之端也!薄耙伞笔情_啟學生智慧之門的一把金鑰匙,F在的初中學生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他們好奇好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的潛力極大。而歷史學科涉及的問題懸念多,范圍大,學生獲取歷史信息的渠道特別廣,關鍵是看老師怎樣去開發。但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往往容易忽略這一點。課堂上師生間的一問一答、尋求標準答案無疑是將學生的思維固定在教師已設計好的模式之中,學生們不會想問題,不會提問題,更談不上什么創新。如何提倡和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不但是歷史教學的.需要,更是社會進步的需要。
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已不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必須打破這種課堂教學模式,變學生單純地接受知識為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課堂教學模式。因而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再發現、再創造,將“單邊式”的課堂教學轉向多邊“互動式”的課堂合作教學模式。素質教育強調“交流與合作”,即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為適應這種學習方式,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可采用“質疑—討論—解疑”的“互動式”的課堂合作教學模式。其方法是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分析教材,然后再通過分組交流、討論,使疑難問題得到解決。質疑就是為了解疑,討論就是論疑和解疑的過程,這個過程正是開啟學生創新思維的最佳時機,教師要盡可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我發現初中學生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會產生疑問:1、以古律今的迷惑。初中學生常常以今人的思想和行動準則來度量古人。
給學生以充分發展的機會和自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不失時機地肯定學生的所取得的每一點成績,鼓勵他們的每一個進步,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感受到努力的價值,從而更有利于師生之間乃至生生之間的互動。教師應從學生的疑惑點出發,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同時考慮到這些實際情況,才能在實際教學中得心應手,既保護了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又能充分為學生設疑解惑。
二、運用“開放式”的教學方法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以前,中學歷史教學只注重歷史知識的系統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形成了以教師為中心和以課本為中心的教育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采取灌輸式的一講到底的“單口相聲”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他們在學習中的獨立地位得不到應有的確立,更談不上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的培養。 素質教育要求以改變學生單純從教師或書本上獲取信息為從各方面獲取有效信息,變學生單純在學校學習為向社會學習和終身學習,這才是新形勢下的教育目標。利用這一教學模式可采用多種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如“主題規定型”開放式教學,即教師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規定的內容,要求學生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并以歷史小論文的形式體現出來,這是中學階段常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在和學生共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創新精神。這些都要求新時代的教師自身應有強烈的創新欲望,具備公平的寬廣胸懷,豐富的情感,堅強的意志和開朗的性格,并具備自我完善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注重運用激勵藝術,維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憑借良好的情感能力和技巧,架設師生情感的橋梁,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以最少的時間取得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從“之”以樂的人,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勤于動手動腦學習意識,為了適應這種要求,教師應在歷史課上充分利用歷史故事、歷史名人的典型事例、利用祖國及家鄉深厚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及巨大的發展變化等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進一步探索的熱情,從而使學生以一種強烈的追求意識積極自覺地學習和探索。學生對歷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由原來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積極上進的學習風貌,在興趣的吸引下,學生主動參與老師的教學過程,不僅輕松的接受了歷史知識,而且懂得了歷史發展的規律,同時也培養了自己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學生的主動參與與體驗是將書本知識內化為自身經驗的最佳途徑。教師應把學生置于“發現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考慮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水平,分層次,有梯度,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要選擇最佳的切入點,設疑引思,善問善誘,多創設一些懸念,多設置一些障礙,多營造一些氛圍,多激發一些興趣,讓學生在頻繁的思考和想象中體味“發現的喜悅”和“創造的喜悅”,點燃學生創新求異的火花。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做到:開啟學生智慧的心靈,使其不斷進取,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中學階段正是學生創新思維發展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時期,因此,歷史教師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歷史創新意識的啟發者和培育者,從多方面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造更充足的條件。在歷史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思考過程,啟發學生探究歷史發展的規律,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創新、標新立異,敢于發表與別人不同的見解,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14
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經濟的騰飛、人才的競爭,科技的發展,都對當今的學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才能有效的培養學習能力及創新能力,從而為社會輸送大批高素質的創造型人才,成為當今農村基礎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素質教育的提出已有很多年了,作為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它涵蓋了從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到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而中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重要的心理轉型期。這一時期大力發展素質教育,增強學生的養成教育,就顯得極為重要了。就歷史學科來講,實施素質教育,切實將素質教育落實到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保μ岣邭v史教師的自身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
教師是教育過程的引導者,他肩負著教書育人等多種社會功能,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養成。高素質的教師,首先應具備廣博的學識。歷史是實實在在存在過的事物,不論后人是否知曉,他都客觀的存在著,容不得半點虛假。而對知識有缺憾的老師,可能就只會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念課本,甚至教給學生錯誤的歷史知識,最終導致學生對歷史課失去興趣,更談不上什么素質教育。高素質的教師,還要有全面的能力。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動作、表情及對課堂的組織管理,無不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每一個學生。具體來講,教師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向學生呈現出準確、清晰、合理的歷史知識結構,使紛繁復雜的人物、地點、時間、事件都能夠脈絡清晰的盡收眼底,從而幫助學生高效率的輸入、儲存和輸出新的信息;教學能力則涉及到歷史教學計劃的可行性、創造性及教學實施階段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對學生思維的引導和對偶發事件的處理等;教師高水平的組織管理能力,使他能夠在課堂上創造出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從而準確把握學生的思維動態,使學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另外,教師的作業布置、作業批改、輔導質量、教學反饋,也是多種能力的綜合,對教學效果有重要的影響。
2.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是為選拔人才而進行的教育,忽視了學生為個體的“人”的因素,導致了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以教代學,沒有或者很少顧及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習的自主性。我縣有名非歷史專業的教師所帶的班級歷史成績名列第一,當問及他成功的秘訣在哪里?他的回答竟是讓學生反復背課本。如此的教師培養出來的學生必將是思維方式千篇一律,雖對知識的記憶力強,但動手能力差,思維缺乏靈活性,更加缺乏終身學習的觀念。長此以往,我國的農村教育幾乎無前途出路可言。那么,如何才能將歷史課上“活”上好呢?首先,就是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歷史不是單純的記憶,而應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學習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人生觀。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在探索中激發學習、探究知識的興趣,從而徹底轉變以前的觀念,變“教師為中心”為“學生為中心”,變“以教為中心”為“以學為中心”,變“掌握知識為主”為“注重學生個體全面發展”。其次,就是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在歷史課堂中,不應讓教師占據整個45分鐘,而應把充分的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以諄諄善誘的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自主的學習,以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為主,使學生擺脫學習的被動性;師生之間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溝通、相互促進的新型關系,并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再次,就是應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學習歷史僅靠空洞的說教和乏味的背誦是很難奏效的。實踐是知識的來源,沒有實踐的知識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多提新問題,這些都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給學生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的有效空間,給學生以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挖掘潛力,從成功中獲得成就感,從而體會到學習的輕松與愉悅,并以更加投入的身心去迎接新的學習生活。
3.教師主動為學生創造學習的良好氛圍
學生是學習的主觀因素,而良好的學習環境則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但凡農村學生家長還是老師,都有一個愿望,那就是希望每個學生都能成龍成才。正是這種迫切的愿望和過分的關心,無形中卻在學生們心底壓上了一塊巨石,使他們的學習目的發生了偏移,好像學習完全是為了家長和教師,前途未來都是以后的事,更不要提什么報效祖國。這種壓力也使學生在學習上不勝負荷,疲于奔命,逐漸形成了厭學心理。這種擔心也導致了教師不顧學生的學習能力,不管學生對知識是否已真正掌握,而只是一味的獨占整個課堂時間,用“填鴨式”教學法將學生牢牢束縛。學生只是被迫性的被動來接受教師送到嘴邊的“美食”,完全沒有積極和主動性可言。 事實證明,只有在自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使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中,將歷史知識變成一股股細流融入心田。而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良好氛圍,并不是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無視紀律,散漫無序,更不是讓教師撒手不管,袖手旁觀!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在歷史課堂中,教師應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從引導性的目的出發,指導學生在探索性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和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初中學生正處在心理變型期,與父輩們極少溝通,對空洞的說教又感到厭倦,因其知識積累和人生閱歷的欠缺,任期發展必將走上彎路。所以,再讓葉葉扁舟自由漂泊的同時,還必須有教師作為領航人。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的人才,從而達到提高全民素質的教育目的。
4.關注農村留守學生的成長
農村地處窮鄉僻壤,經濟落后,信息閉塞,村民僅憑當地的資源條件難以走上致富之路。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少夫妻雙雙去城市打工,把子女交給爺爺奶奶或親戚代管。爺爺奶奶對孫子比較“嬌慣”、“管不住”,以致形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為此,我采取了以下對策。
。1)關愛學生,真愛無言。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這是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識,我在平時的交往及在課堂教學中,尊重、理解、信任他們,與之建立起平等、民主、親切的師生關系,當他們在認識或行為上出現問題時,并沒有對他們進行斥責、諷刺、挖苦或變相體罰。而是采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方式進行說服教育。換來了他們持久的、心服口服的遵從。同時,我還偷偷地替他們添上作業費、資料費,為生病學生墊付醫藥費,發動全班乃至全級學生捐款給其中的貧困學生,及時救助。教師的愛有巨大的作用,它是教育的橋梁。對這些學生的.轉化,就如同催化劑。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還特別喜歡我教的歷史課。在愛的氛圍中,其思想、自信力、紀律意識等悄然發生變化。
。2)發現“弱勢”群體中的閃光點。如果學生在學習上是基礎薄弱的一個“弱勢”群體,他們往往會缺乏自信,缺少前進的精神動力,尤其是面對個人不理想的學業成績,往往表現得無可奈何,甚至覺得前途渺茫,抱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消極思想。盡管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態度、能力和學習效果及日常生活中問題很多,但這些學習、生活中的缺點不能掩飾他們作為青少年朝氣蓬勃、光彩照人的另一面。他們身上還有許多閃光點,他們對老師充滿敬意和渴望,迫切想和老師勾通,有一定的見解,有奔放的熱情,有多彩的個性,有一定的特長,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挖掘他們這些閃光點,尊重差異,發展個性,因材施教,從養成抓起,然后慢慢遷引,走一條從“成人”再到“成才”的路。
5.使用現代化教學媒體對提高學生素質具有良好的作用
沒有教育的現代化就沒社會的現代化。隨著現代化科技的進步,現代教育手段不斷更新,CAI出現及運用帶來了教育教學的現代化,作為“第四媒體”而存在的計算機網絡也正成為信息時代的主角。布魯姆認為: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能源,是學生學習知識,增長智慧的一種動力。在歷史課堂中使用現代化教學媒體能夠喚起學生認識、情感、興趣的情境,提高教學效率,改變知識的呈現方式和呈現途徑,擴大教學規模,增加課堂容量,使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生素質,為他們以后接觸和掌握現代化科技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礎?傊M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作為一項宏偉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無私奉獻和加倍努力,同時也是教育界廣大同仁義不容辭的神圣使命。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摒棄過去陳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以突出學生素質教育為主,才能使未來的中國以尖端科技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15
摘要:當前,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普遍效率較低,究其原因在于教師的教學模式陳舊,不能滿足學生當前的學習需求。由此,作為一名優秀的初中歷史教師,需要積極吸收新的知識理念,進而探尋出符合新時代學生需求的教學模式。當前初中歷史教學階段較為適合的是學講計劃,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成績。筆者結合自身對學講計劃的理解,以及自身實際的運用闡述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給廣大同仁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成果;學講計劃
學講計劃是針對當前初中歷史教學效率普遍低下應運而生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用心體會和深刻理解學講計劃的核心,以便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其高效運用到自身的教學中,從而幫助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學習效率的提升。由此,教師也能夠獲得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是一舉兩得的教學模式,值得廣泛推廣。
一、積極做好備課環節的準備工作
為了貫徹學講計劃的理念,教師需要在備課上花費更多的心思,以幫助學生體驗學講計劃的全部流程。教師在備課環節需要注意的點:確定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題,合理規劃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引導學生進行成果展示以及最終的反思小結。每一個點的規劃中,教師都需要切身考慮自己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能夠讓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獲得提升。例如,我在講述《春秋大變革》的有關內容時,在進行準備工作環節中首先明確了本節課中的重點在于“大變革”,并在此基礎上規劃了此次課堂上有一半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四分之一的時間進行成果展示以及四分之一的時間進行總結反思。在準備工作做好的情況下,整節課都能夠按照學講計劃合理地開展,從而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在備課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入學講計劃的流程中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由此為了幫助學生能夠配合學講計劃進行學習,就需要引導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從而能夠有代入感地進行學習。具體的做法如下:
。ㄒ唬┳灾鲗W習環節中做好引導者的角色
除去備課環節,學講計劃的第一個環節在于明確學習的主題內容,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此環節中,為了能夠發揮此環節的功效,需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思考最多的問題,此時教師需要做到不打擾學生的思考,只需在學生思考中斷的關鍵時刻提供必要的幫助,即使學生的思考天馬行空也不要加以阻止,這是學生的思考產物,對于學生今后的歷史學習有極大的幫助。例如,我在講述《秦始皇的功過辯論》的相關內容時,在自主學習環節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方向:你覺得秦始皇的功過誰大,為什么?學生就這個主題進行自己的思考,并為了自己的論點開始尋求足夠多的證據。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能夠對秦始皇的'生平有一個了解,從而為學講計劃的后續工作做好準備。
。ǘ┰谛〗M討論的環節中做好協調者的角色
當自主學習的工作做好以后,學講計劃就進入到了小組討論的環節。在此環節中,教師務必要協調好學生之間的關系,即教師務必要合理依據自己班級的學生特征進行小組規劃,讓小組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并且能夠有自己必須做的事情。只有如此,才不會出現部分學生偷懶的情況,從而保證學講計劃順利實施。
。ㄈ┰趯W生交流辯論的過程中做好主持人的角色
當小組成員都闡述自己的看法,每一個小組都有自己的統一意見之后,教師就需要鼓勵不同小組之間進行合理辯論,從而保證每一位同學都能夠多角度地看待歷史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扮演好主持人的角色,鼓勵辯論,不鼓勵惡意抨擊,適時總結,進而完美謝幕。例如,我在講述《秦始皇的功過辯論》的相關內容時,在進行到小組辯論環節時,首先讓每個小組選出一個代表,按照學號的順序進行發言,在一輪發言結束以后,我加以總結,接著再選出有代表性的理由,讓小組長進行二次辯論,最后讓所有同學進行投票。在此環節結束以后,我總結發言:秦始皇的功是無可爭議的,但是功不抵過,所以需要客觀地看待一個人,看待一個問題。學史以明志,我們需要學習先人的優點,摒棄先人的缺點,從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這才是學歷史的意義所在。由此升華了主題,讓學生獲得了境界上的提升,這就是學講計劃的優勢所在。
。ㄋ模┰诜此伎偨Y過程中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
每一節課的最后,都應當存在總結反思的環節。只有總結反思,才能夠保證學生的每一節課都學有所得,這也是升華學講計劃教學模式的必備環節。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學講計劃的功效,教師務必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總結反思。只有自己的思考才是屬于自己的,教師強加的只能是外部作用,不能夠讓學生在今后的歷史學習之中有所收獲,此點教師切記。由此,就能夠實現學講計劃的完美循環,從而保證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最高效地進行歷史學習,并能夠收獲學習方法,在自身今后的歷史學習之中獲益。
三、結語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實行學講計劃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改善當前初中歷史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并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在今后的歷史學習中獲益。但需注意,教師在實施學講計劃時需要有效依托自己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幫助學生能夠在已有的條件下獲得提升,真正地幫助到學生。
參考文獻
。1]尚海燕.淺談歷史新課程標準對歷史教學的影響———師范教育者眼中的新課程[J].黑龍江史志,20xx(19).
[2]萬偉,秦德林,吳永軍.新課程教學評價方法與設計[J].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情境教學初中歷史教學論文11-12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的內容12-08
初中歷史教學的提高論文11-06
探析新課標下的初中歷史教學論文10-08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合作性學習論文11-02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論文11-09
有關史料教學中初中歷史的價值探究論文11-11
初中歷史探究感悟式教學模式研究論文11-20
初中歷史之美育的意義論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