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歷史學與高校歷史教學的思考論文
第一篇:歷史學與高校歷史教學的思考
一、史學科學化的思考
在近代的世界文明發展史上,西方的自然科學文明占據了舞臺的主角。在歷史觀上,中國的儒家文明與西方的自然科學文明史有本質差異。儒家文明的歷史觀是非決定論的,而西方自然科學文明的歷史觀,則是通過某種近似推理的手段去“發現”所謂的歷史發展規律。西方的歷史觀是建立在數學邏輯形式的基礎上,而儒家文明的歷史觀則是建立在自然有機主義哲學的基礎上。西方自然科學文明的歷史觀妄圖通過數學邏輯形式手段“計算”出未來歷史的走向,儒家文明的歷史觀則是以“天道”為基,通過自身的道德修養,“皇天無親,唯德是依”,以人心來決定未知將來的發展。西方的歷史觀認為歷史發展同自然科學的研究一樣,可以清晰地推斷出一個發展規律,一條如同數學的公理或定理的推論是必然存在的。這是一種純粹的物質觀,把人的精神思維忽略不計,當然這所產生的自然科學文明給人類的物質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工業文明使人類的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前進,但其所帶來的危害同樣給人類帶來了深重后果。整個20世紀所產生的“人禍”,都充斥著西方的暴力與狂妄,殖民主義、奴隸貿易、兩次世界大戰等所帶來的大批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反映的是人性的喪失。儒家的歷史觀則相信“天道”的存在,用道德勸道治國者用仁愛之心去對待百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的向背決定著未來的歷史命運。因此,人類歷史的發展不能等同于數學形式邏輯所表現出來的機械的發展,人類是地球唯一的精神思維者,需要精神文化的營養。中國儒家文明雖然在近代的物質較量中被暫時地擊敗,但其千年沉淀形成的精神思維模式的價值是值得我們所深思的,近代工業文明所帶來的城市化發展,導致了人心的冷漠,為了追逐物質利益而不顧對自身生存環境的自然環境肆意妄為的破壞,這是其帶來的惡果。人類文明的發展如同宇宙的發展演變一樣,有其“天道”的存在,宇宙萬物的演變在其中。各文明之間的發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的。中國的儒家文明的'歷史觀對此有治愈之效,正人心是首要之道。
二、高校歷史教學的思考
目前,高校的歷史教學在某種程度上是延續了這種近代救亡圖存所遺留的歷史思維模式。五種社會歷史分期法在學術界雖已經放棄,但由于高校歷史教學教材編寫的相對滯后,加之其他因素,國內高校歷史教學仍然以此為分期,分段講解。在世界歷史的講解中,古代史部分忽略與中國古代史的對照講解,偏重以西方歷史為中心或者參照地對照講解。在近現代歷史的講解中,帶著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其實質只是一部反殖民歷史。在中國史的講解中,依然在夸大農民起義的作用,宏觀批判所謂的封建暴政,缺乏微觀的認識。這與近代救亡圖存的歷史思維模式是分割不開的,徹底的固守、或完全的否定、或中體西用,在某種程度上在內心里都承認了西方自然科學文明所取得的成就,而對自身文明歷史的“真實性”認識不到位,存在著明顯的不自信。過分地企圖與現實相聯系,而導致牽強附會的“改觀”歷史。文明的發展是內外因素結合的結果,不可偏廢其一。在中國這樣歷史猶如宗教般的國度,更應重視。
近代中國遭受苦難之際,西方的自然科學文明被順勢所接受,為救亡圖存之用。目前,國內高校的歷史教學的編排順序仍以五個歷史分期為線,向學生講授人類歷史發展的全過程。從原始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早已被確定,束縛了學生思維的擴散與展開。當然引進西方自然科學的歷史觀有助于我們打破治亂興衰的循環歷史觀,促進對整個文明歷史的認識。然而過度地引用,拋棄其中關于內在道德修養對歷史發展的影響,其結果是適得其反的。這樣的歷史教學會導致學生對世界歷史整體認識思維的僵硬,同時在看待現實時注重的是物質利益的效果,而忽視對精神價值的需求,歷史之功用亦在褪色,馬克思主義史學不是僵硬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地跟進,這是歷史的經驗與教訓。明王朝滅亡之后,部分有識之士提出了“經世致用”的觀點,如顧炎武。在近代民族與國家生死存亡之際,“經世致用”被社會普遍地接受與宣揚,空談誤國,歷史亦同樣地被納入其中,如康有為在百日維新中撰寫《孔子改制考》,虛言孔子亦是改革者,實則借此闡釋自己的政治觀點。在“致用”的實現過程中,史學的人文關懷作用被忽視!皻v史學最初是記載人的行為的一門學科,歷史敘事是史學最初的表現形態,講故事是歷史學家本來具備的基本功與拿手好戲。”[1]
目前,國內高校歷史教學中,這種原始的功能被淡化,人文關懷的精神因素被現實的“問題主義”所掩蓋,這樣就忽視了歷史文化傳承的作用,國內高校歷史教學中在中國古代史的講授課上,偏重于中國古代史輝煌的文明發展史,而到近代史卻演變成了一部單純的反殖民斗爭史,二者沒有相互的銜接點,古代與近代之間存在著文化傳承的不完整表述!耙粋國家之所以是這個國家而不是另外的國家,一個民族之所以是這個民族而不是另外的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綿延相續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歷史與民族、國家始終是相伴的,不能分離。目前的歷史教學中輕視過大,絕對的肯定與否定的現象偏多,讓學生不能整體地認識到他們之間的有機聯系,文化傳承功能的淡化,使得此之前的歷史亦被淡化,形成了一種“歷史淡化歷史”的現象。物質“用”與精神因素當各自保持合適的度,過度地使用問題解讀歷史是不可行的。
三、小結
綜上所述,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歷史,需要新的答案去解決,需要編寫新的歷史,但不是否定先前所編寫的歷史,更不是“改變”,而是保證歷史之真實性,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用新的角度去探究歷史中的精神思維模式和價值。高校歷史教學亦應與時俱進地改進,并始終貫徹在教學改革中。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一個整體性的把握,文明發展是多樣聯系的,不是單一孤立存在的,在縱橫的時空網中,歷史的發展因地因時因人而異,沒有同一的規律,不可劃一地對待。歷史的人文關懷、文化傳承功用不可淡化,人是精神思維者,不是機械。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社會的進步,高校歷史教學的諸多問題亦在不斷出現,這是常態,因為矛盾是對立統一的,這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歷史教學也應把握歷史學本身的特點。
第二篇:研究性學習與高校歷史教學改革
一、高校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創新,很多學科都已有了長足的進步。對于歷史學來說,其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的重點學科,學科體系是相當完備的。但是在教學方面,很多教以傳統的傳授知識為主要教學模式,缺乏教學創新因素,鮮有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主要問題有以下三個方面:
。ㄒ唬┙處熑狈W生自主能力的培養
對于高校歷史教師來說,其肩負重要任務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教學,二是科研,但是當前所設計的教師評價體系中,科研的占比是很大的,這就導致了高校教師存在這樣一種觀念,只要將科研做好,自己的利益才能最大化,這種觀念直接影響了教師在教學方面的積極性,許多教師對于教學的投入少之又少,尤其是對于教學改革的關注和嘗試,是十分缺乏的。大多數教師仍以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日常教學,缺乏對學生自己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往往以自己為中心,以講述為主,而學生則是被動的聽老師講,完全沒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二)教材陳舊,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近年來,歷史學科在科研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研究也日益繁榮,新成果和新發現不斷涌現,但高校歷史教材卻沒有變革和推新,仍然比較陳舊。目前歷史專業的課程設置主要以通史為主,分為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和當代史。教材內容包羅萬象,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文化史、社會史,這種教材的編寫面面俱到,千篇一律、沒有自己的特色,在啟發性方面也很缺乏,同時因離學生的現實生活比較遙遠,很難讓學生對其產生學習興趣。
。ㄈ⿲W生缺乏對歷史專業的敬意和興趣
由于歷史專業缺乏市場定位,其本身的替代性又很強,導致就業前景一直不理想。這種情況使得很多學生對歷史學科產生了質疑,其生源也日益萎縮,往日的風光不再。同時,高校的歷史教師也沒有主動引導學生去了解歷史,探知歷史當中不為人知的一面,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單調乏味,更讓學生們感到厭煩。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睕]有興趣,學生們就不愿意自主地參與到歷史學習中來,也就不會有良好的效果,建立起學生對于專業的敬意更是難上加難。
二、研究性學習與高校歷史教學有機結合
如何將研究性學習與高校歷史教學相結合呢?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ㄒ唬┯幸庾R地培養學生文獻閱讀能力
中國史和世界史是我國高校歷史教學的兩個方面,如果想要研究好這兩個方面的歷史問題,高校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們主動閱讀中國古代文獻和世界各國文獻,這些文獻當中蘊含著世界歷史的`精髓,同時也是當代歷史學家們對歷史的最新研究成果的濃縮,避免了因高校教材陳舊導致學生們厭倦的情緒,對于學生積累基礎知識和深入了解歷史問題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閱讀歷史文獻,在閱讀的過程中梳理自己的觀點。
。ǘ┡囵B學生去偽存真和質疑能力
在歷史教學課堂上,教師要培養學生們對傳統觀點的質疑能力,這種能力是推動歷史研究不斷發展的重要的動力之一。由于一些歷史原因,很多歷史學家對早期歷史的研究存在很多的推斷性和猜疑性,但是,這種推斷和猜疑不一定都是準確的,在給學生們上課時,要有有意識的讓學生們去判斷和辨別歷史事件的結果是否是真實的,是否還有疑問之處,因此,需要學生把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相結合,與教材和參考書籍上的現有觀點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培養質疑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慢慢的培養學生們對歷史的興趣。
。ㄈ┭芯啃詫W習與高校歷史教學相結合
1.閱讀文獻和質疑能力
研究性學習的基礎,在教師進行具體教學內容之前,向同學們推薦一些與課程相關歷史文獻和材料,讓學生們先進行研究性學習,主動將問題帶到課堂上來,這樣歷史教學就又被動變為主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也會逐漸提高,教師在講授基礎知識的同時,要介紹所授知識的前沿動態,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對傳統觀點、新觀點和相關文獻一一比對,發現其中的瑕疵和不足,從而從新的角度進行研究和探討。
2.課堂激情討論
對于歷史學科來說,有許多未知的事件是無從考證的,這就給學生們很多遐想的空間,學生們可以通過課堂討論對所研究的歷史問題進行分析和闡述,自成一派,是進行總結和提高的重要環節。具體的方法有以下幾種,其一,教師規定歷史事件,班級學生對這一歷史事件進行逐一討論。其二,教師根據學生的研究題目進行分組,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對其中有代表性的新觀點進行討論。其三,在這樣兩種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進行總結和評論,并進一步給出學術研究方法上的指導。
三、研究性學習對歷史教學改革的啟示
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產生不同于被動式教學的新體會。在研究性學習的層面上來說,高校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因為學術是教學相長的,在開放的環境中師生雙方共同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共同進步。這種學習氛圍的營造,有助于師生們的溝通和交流,不再拘泥于教師機械講述和學生們的被動接受,逐漸成為一個良性的學習氛圍,學生們不再滿足于機械聽講和記憶重點,不再會有枯燥無味的感覺。在研究性學習的氛圍下,他們會成為真正具有基本科研能力的學術研究者和文化創造者。師生雙方會成為共享歷史資源與共同成長的結合體,對于高校歷史教學的改革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歷史學與高校歷史教學的思考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歷史學畢業論文05-26
初中歷史學科思想教學研究論文09-19
關于探討高校歷史專業的實踐教學的論文10-20
歷史學本科畢業論文07-31
歷史學科高效課堂之我見論文10-18
歷史學論文畢業致謝詞范文08-13
高校瑜伽教學思考09-07
《歷史學本科學生史學論文寫作教學與實踐的改革創新》論文08-02
歷史學專業畢業論文寫作要求08-02
歷史學畢業論文參考文獻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