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歷史教學的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
有關歷史教學的論文1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傳統的歷史教學面臨著變革,歷史教學中要增加思維的不同性份量,發展創造性思維,才能適應今天的歷史教學。
關鍵詞:教學 改革 創新 思維
近年來,隨著傳統的教育教學法弊端日益突出,我國加大了對教育教學的改革。從傳統的歷史教育教學法來看,它很容易扼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那么,如何使這種創造性思維不被扼殺呢?這是我們廣大歷史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決的新課題。筆者認為從以下幾方面來解決這個問題:
一、重新定義教與學的意義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教與學要有一致性,這是歷史教學中的基本規律,也就是要求學生要與教師的思維要有一致性。但是,在教學中不僅要有思維的一致性,還要有思維的不同性,特別是逆向思維教學,一定要增加它的份量。教與學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在中學歷史具體教學中雖然有這樣的逆向思維,但是還遠遠不夠。當然這并不等于說單一性的教或學有悖于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在這里我們只是強調,只有明確地認識到處理好教、學過程中雙邊逆向性創造思維的辨證關系,才有可能有的放矢。教師的逆向創造性思維是主體,起主導作用;學生的逆向創造性思維是客體,具有能動協調的特性。二者相互聯系,互為制約,構成完整的回流思維體系,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重此輕彼,顧此失彼,則相互干擾,一損俱損。
教師逆向性創造思維諸要素與學生的逆向創造性思維因素成正比例,潛移默化,互為反饋。教師只有大膽地追求并能動地運用逆向思維教學,才能實現教育教學的良性循環。教學實踐證明,教師的逆向創造思維起主導作用,只有正確處理好教學雙邊逆向性創造思維的辨證關系,才能卓有成效地實施并發展教育教學思維的不同性。
值得肯定的是,歷史教學有自己的特異之處,它的內涵廣博精深,有多層次、多功能的特點,正因為如此,在教學中要重視思維不同性的外部環境,即它的語言美感情境。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人們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現實和信息反饋。歷史教學思維不同性的語言應該是刺激和促使信息接受者思考的語言,應該是使信息接受者同時參與信息創造的語言。
二、教學過程中既要使用求異思維與要使用求同思維
在歷史教學中,思維的不同性與同一性不能僅單獨使用,兩種思維必須要結合起來使用,這樣才能把課堂組織好。首先是思維的不同性必須與思維的同一性同步共振。兩種思維經過交融可以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復雜、深奧的問題,采用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的方法,逆推反正,同中求異便能找得最佳答案。其次是要求更新歷史教學的觀念,促使歷史教學信息的思維輻射與學生接受信息的思維聚合同步共振。
歷史這門人文學科的可知性、過去性強,且層次交迭,范圍廣,意象遠,而且只有當教、學過程中思維的輻射與聚合協同共振時才能奏出一曲和諧悅耳的新樂章。最后是必須透徹全面理解同步共振的內涵。不能望文生義,將同步共振錯誤地理解為“同行”、“滯前”或“超前”。其本意是指教師使用思維的不同性教學與學生自我思維的不同性相互感應、積極配合、相互制約、互補反饋,得出與眾不同的新思維成果。只有這樣,學生在接受思維的不同性訓練后才能準確地去把握新材料并進行思維加工,運用已獲得的知識去探索新知識,解決復雜的問題。為什么高考文科考生有人面對歷史材料分析題、問答題總感到棘手,以至很被動?究其原因,那是因為他們的思維中缺乏大膽的創造性、求異性,總把自己的思維局限于常規性的思維框架里。
雖然在實際教學中有不少教師大膽地運用思維的不同性教學,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只抓住了一個方面而忽視了思維不同性,即聚合思維的返流作用。思維的不同性并不排斥聚合思維,只有當它們協同共振才能出現正,F象。所以,教師在增強自身的思維不同性功能的同時,要對學生加強相同、不同兩方面思維的訓練。聚合思維在于求同,發散思維在于求異。運用求同思維,分析便能透徹全面,還便于尋找規律;運用思維的不同性,分析便會精辟新穎,從而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所以說:“人的任何創造性活動都是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不同水平或多層次綜合的產物,只有發散度愈高,聚合性好,創造水平才會高。”[1]
三、教學過程中要有積極的創新性和大膽的開拓性
教學過程中,我們使用了思維的不同性,這種思維的不同性要表現為積極的創新性與和大膽的開拓性。
原因和結果是事物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普遍形式之一,從廣義上說,因果聯系僅僅“只是世界性聯系的一個極小部分”,而“相互作用才是事物真正的終極原因”。[2]學生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現象、本質和某些結論的來龍去脈,大膽地運用求異思維,于“異”中把握其個性特征,才能認識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如講英國工業革命,如果教師一反傳統型的先因后果、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羅列法,而采用以圖表、文字數據展示英國工業革命的新成果,讓學生在驚訝中追尋其歷史根源的方法教學,那么學生就會感覺到自己才是一個真正的發現者、探索求新的人。
所以,我們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還在于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讓學生變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跟我無關為跟我有關,開拓學生的創造思維。傳統的因果聯系的思維模式使學生的創造思維處于抑制的“休眠”狀態,大大妨礙了創造思維的發展。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指出:“人的腦力勞動中最深奧的是創造,而現在因為我們不了解創造性的過程,只能讓他們自己去摸索,也許摸會了,也許摸不會。如果我們發展思維科學,那有朝一日我們就能懂得創造規律,能叫學生搞思想上的飛躍,那該多好呵。”[3]
時至今日,教學已經不是僅向學生傳授死板的知識了,而應盡可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傳統的教學觀點認為后者微不足道,甚至認為只要把知識灌入學生的大腦就行了。其弱點是片面地把知識當成目的,講求“積累”知識,使之變成“不能活動”和“不能進入周轉”的積壓物質“貯藏在學生的記憶里”。在知識急劇增長的今天,這樣的教學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了。傳統的教學必須改革,強調有效地發展學生創造思維,追求思維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隨著教學改革的進一步發展,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加入創新型思維、求異型思維、逆反型思維。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新世紀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鄭日昌.創造力的測驗.心理發展與教育,1985年第1期.
。郏玻蓠R恩選集.人民出版社,第3卷第552頁,20xx年.
。郏常蒎X學森.思維科學探索.山西人民出版社,第221頁,1985年.
有關歷史教學的論文2
目前,中學歷史教學出現了一些新的改革趨勢,即從過去的單純依靠教師死板的滿堂灌教學,逐步轉變為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在課堂教學中,也采用了一些掛圖、幻燈等教具進行直觀教學,從而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增加了一些感性認識。然而,由于每一章節的每個部分不可能都采取這種方式來展現當時的情境。因此,要想每節課都充分再現歷史情境,真正做到輕松、愉快地教學,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如何徹底地改變這種修修補補的教學模式,充分使學生感受到歷史課的樂趣,再現歷史情境,使學生比較易于理解過去尤其是數千數百年前的陳年舊事,加深對歷史知識的感性認識,從中培養他們理性思考歷史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寓教于樂?筆者認為,歷史教學應該大膽借鑒音樂電視(MTV)的做法,即將每一章節的教學內容制作成一集或幾集的歷史電視,我們姑且把它稱為HTV(HistoryTelevision)。
把中學歷史教科書上的內容制作成HTV,歷史學科具有獨特的學科優勢。
首先,歷史學科每一章節內容都是一個或幾個比較完整的故事,它們具有一定的情節。這一點是其他學科所缺乏的。而且即便是在教學中,有時也不得不對某些情節進行渲染。這是制作HTV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是當今歷史題材影視劇得以風靡的重要原因。據粗略統計,從商周到明清,歷代有名的帝王將相、文人學士、才子佳人差不多都搬上了銀屏。如《東周列國志》、《封神榜》、《秦始皇》、《西楚霸王》、《艷后呂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水滸傳》、《朱元璋》、《戲說乾隆》……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應該說這些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是學生學習了解歷史知識的較好途徑,但是由于這些電視劇中情節虛實混雜,不僅學生無法分辨,就是專家學者也不可能去考證這些歷史劇中情節的虛實。因此如果把這些娛樂大眾的消遣品作為一種正確無誤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顯然是不嚴肅的。況且這些歷史影視劇特別是電視連續劇往往是長篇大作、恢宏巨制。一部《三國演義》就長達80多集,照此下去,何年何月才能學完歷史?再者,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只注重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文人學士,對歷史的其他方面如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普通民眾則關心不夠。僅講偉人、能人、名人,忽視眾人、凡人也不合乎“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正主人”這一偉大論斷。所以依靠現有的有關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來進行形象化教學,顯然是行不通的。
那么作為教學所用的HTV,就必須是短小精悍型的。也就是說,在介紹歷史人物、講述故事情節時要借鑒歷史劇制作的方法但又要講究精練、注意必須與史實相吻合。具體說來,要符合課堂教學的要求,內容不宜過多,以教材中所述為主,不宜作更多的發揮,否則便難免有重蹈歷史劇覆轍之嫌;時間不宜過長,一節課的內容以半個小時左右為宜,要有一定的空余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同時老師也可作適當的歸納和分析。
其次,已經發掘的遺址、化石或留存下來的遺跡為HTV的制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制作HTV不僅需要通過人物表演使故事形象化,對于歷史上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講述,則最好把相關的遺跡、遺址、化石拍攝下來,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印象。這樣學生在學習課文內容時,腦海中就有了直觀的印象,而不必等課程早已結束時再組織學生外出去博物館、紀念館參觀。因為到那時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已經是見似已見、學似已學,兩者已難劃等號了。何況中華之大,歷史遺跡之多,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都有分布,要組織學生全部去實地考察、學習,只能是一句空話,而HTV就能解決這個難題。
另外,歷史課的教學目的也決定了HTV教學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方法。中學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再現歷史知識,使學生了解昨天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接觸一些重要的歷史人物,認識社會發展的轉跡?梢哉f,主要的任務是感性認識而不是理性思維,至于總結歷史規律、考證史實則不應該成為中學歷史教學的主要目標。HTV就能符合上述要求。學生在觀看HTV的過程中也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也應在旁加以引導、分析。這樣在愉快的教學過程中也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
為了便于理解,下面試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不妨以九年制義務教育歷史課本初中一年級第一學期的《夏朝與商朝》這一節為例來說明。該節主要講述以下四個問題:夏朝的建立及結束;成湯建商和盤庚遷殷;甲骨文和青銅器;人殉和人祭。在將這些內容制作成HTV時,應該用人物去表現禹如何擁有特權,他的兒子如何破壞禪讓制,自立為王,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同時也應簡單地介紹一下夏朝的國家機器;在講述商朝的建立及盤庚遷殷這部分內容時都是涉及用人物去顯現故事情節的問題;其他像甲骨文、青銅器可以用考古發掘的實物圖像加以說明;人殉和人祭這部分內容可利用遺址及仿真的方法來制作HTV。當然,關于歷史人物的展現是采用卡通的形式還是用真人去扮演這是一個可以進一步討論的問題。
可以說,既然時下一些粗制濫造的音樂作品都可制成不倫不類的MTV,讓人看后莫名其妙,那么HTV何不以其真實生動的而不是無病呻吟的極大優勢走向課堂乃至家庭?現在絕大部分地區都有條件實行電化教學,所以HTV教學就不應該僅僅只是一種設想。我們期待著它能早日實現。
有關歷史教學的論文3
一、明確目的,激發興趣
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目的不明確,是造成其對歷史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初中階段學生要學習語數外、政史地、物化生、音體美這12門課程,有些課程是中考中所占分值比較高的,有些課程是形式多種多樣的,所以學生都有很多人喜歡,但是歷史分值不高,形式比較沉悶,所以難以引起學生興趣。因此,我們要幫助學生明確歷史學習目的,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告訴他們學習歷史的重要性,使他們正確對待歷史,這是最首要的一個任務。
二、巧設“懸念”,調動興趣
學生喜歡有趣、有懸念的內容,因此老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巧設懸念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可以在教材的過渡中設計懸念,或者在重難點上設置懸念,使學生在這些關鍵時刻更具有積極性和參與性。首先,在教材過渡時設置“懸念”。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都是由一些內容相關的知識點有機結合而成的,要使學生的學習由一個知識點順暢地過渡到另一個知識點,懸念的設置就起到承上啟下、理順教學結構的作用。其次,在教材的重點、難點處精設懸念。要使學生在一堂課中始終保持飽滿的熱情,是很難的。因此,懸念設在重點、難點處,既可引起學生的重視,又可消除因被動思維帶來的疲勞感覺。如在講《九一八事變》這一課時,我講到:“日本通過發動‘九一八事變’,在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那么中國人民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時刻是如何開展局部抗戰的?”這樣既自然過渡到了下一環節,又調動了學生的注意力。當然,課堂上有很多設置懸念的機會,我們可以多設置一些懸念,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通過解讀懸念來認真學習歷史知識。
三、利用故事,激發興趣
在講授歷史課當中,為了提高課堂活躍度,可以考慮將一些歷史故事穿插在教學過程中。但是在選擇歷史故事之前,一定要對所教班級學生情況以及將要講授的內容進行分析,以確保所選擇的故事能對學生具有吸引力,而且不要講陌生的故事。老師在課堂上可以針對故事提出若干個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得出自己的處理意見,最后由老師來評判。例如在學習《三國鼎立》時,先講解一段大家都熟悉的三國故事,之后問學生那一時期都有哪些政治集團?你支持哪一方?為什么?提出適合的問題,既有助于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可拓展學生的思維。此外,營造歷史情境,能從中得到啟迪。歷史是鮮活的,若能再現當時情境,那將會使學生體驗到不同的學習感受。在營造情境中一定要以書本為依據,做到與當時的情況相符。如在講到西周分封制時老師可根據內容的需要事先準備好道具,讓學生來扮演當時的人物,并對學生的表演行為進行指導。在表演結束后,老師即使不講解,大家也都會知曉分封制的含義。如果不營造情境,而是讓學生直接看書來了解分封制,雖然學生也能根據書本的內容將相關的內容記下來,但是當過一段時間再提問分封制的內容時,他很可能已忘記了。而經過這種情境教學之后,他們對相關內容的記憶會保存很長的時間。老師在對表演結果進行評價時,除了要表揚角色扮演出色的同學之外,還要對存在缺點的同學進行鼓勵,而不能一味地對他們進行批評。因為批評會打消他們參與扮演的積極性,使他們怯于課堂發言,從而不利于情境教學的開展。
四、組織活動,培養興趣
歷史課外活動課與其它課相比具有較大的自由度,主要體現在它的形式可由組織者自行選擇。因此,可以使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氛圍中,根據自己的意愿輕松地進行交流,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并給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這類活動課可供選擇的形式有不少:有的是針對歷史上某一有深刻意義的內容舉辦故事會,讓學生通過故事的描述,將這段內容生動地展現出來;有的是開展“歷史辯論”,將學生分成兩派,針對某一歷史問題或人物暢談各自的見解。此外還有的是歷史知識競賽形式與研討會的形式等。我校在前不久舉辦了辯論形式的活動,題目是“曹操是英雄還是奸雄?”大家參與熱情很高,提出了很好的見解。歷史課外活動課屬于課堂之外的教學,對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以及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具有很大作用。
五、結語
總之,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興趣是開啟智慧的大門,興趣是引導學生步入知識殿堂的鑰匙。初中歷史老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應明確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并努力探求和使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學習效率,為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有關利用影視資源優化高中歷史教學的論文
摘要:目前,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經濟的不斷進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影視資源逐步地發揮著它本身的作用。影視資料中體現了厚實的過去的信息,能夠有效地引發學生對歷史的進修興趣,使高中生越發深切地理解歷史常識,同時影視資源的加入還能夠使課堂活躍起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的學習中來。將影視資源應用到教師的教學中,能夠使知識以一種更加直觀、生動的視聽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受到學生的青睞,同時對于課堂教學的質量也能夠有很大的提高。
關鍵詞:影視資源;史教學;優點
一、視資源簡介
影視資源以歷史為題材,服務于高中歷史教學。影視資源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資源,有著其獨特的優勢,以歷史為背景、歷史事件為題材、通過分析研究及運用能夠使一些歷史事件再次呈現出來,使學生更容易掌握,讓學生與歷史之間產生共鳴。
二、資源輔助歷史教學的優點
影視資源作為一種課程資源,有著其獨特的地方,將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能夠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使更多的學生能夠參與、融入到課堂中來,能夠使師生雙方均受益。影視資源作文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有著以下幾個優點:
(一)科具有過去性的特點歷史學科不同于其他的學科,它是以過去發生的事件為基礎,我們無法對歷史進行親身體驗,只能通過教師的傳授來了解并掌握。而在教師傳授的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是通過口頭傳授的方式進行教學的話,毫無疑問,學生聽起來會感覺枯燥無味。通過影視資源來輔助歷史教學,不僅豐富了教師授課的方式,改變了歷史教師原來固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同時也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增加了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能夠使師生雙方均受益。
有關歷史教學的論文
歷史是嚴謹的,也是需要我們去好好記住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歷史教學的論文,歡迎大家的閱讀。
一、課前備課
將各班的學生按照學習成績分為學優生、中等生、學困生三個學習小組,分別占全班人數的20%、50%、30%左右。筆者所執教的班級是中職文秘專業,在學生分層的基礎上根據各層次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作了深入的學情調查,并制定出不同的學習目標,以激發各個群體的學習興趣,使學優生、中等生、學困生都能學有所獲。分層備課并非要求教師為同一堂課設計三種不同的方案,而是教師在備課時要有分層目標設計、各層次問題預設、目標達成度的估計、分層作業設計等內容。我將教學目標分為識記、理解、掌握、運用四個層次,其中識記和理解層次是學優生、中等生、學困生三組學生都要達到的基本目標;掌握是學優生、中等生要求達到的中級目標;而運用則是學優生所達到的高級目標。這樣,可以使三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教學過程,都能學有所得,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向更高層次挑戰。除了教學目標的分層,還在項目設計上進行分層,對同一歷史課題設計多種難度遞進的項目,以滿足課堂上三個層次學生的需要。
二、課堂教學
在中職歷史課的教學中,大膽嘗試運用分層教學方法,是走出現在中職歷史課教學困境的一次有益探索。那么,在中職歷史課的教學中,如何運用分層教學法進行教學呢?實施分層教學的至關重要的環節是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有兼顧其他層次學生。保證學優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學困生“吃得了”。教師要精心設問,把握課堂提問的層次,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享受學習的樂趣。各層次學生通過學習、討論、思考等方式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生練習時,教師要注重巡視輔導,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相應的指導。對學困生多采用表揚評價,使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及肯定,慢慢減少對學習的排斥感,從畏懼、厭煩學習變為愿意學習。學生一起將戰國七雄的內容改編為順口溜“東南西北到中央,齊楚秦燕趙魏韓”,這樣一來,很快就把這七個國家的名稱及地理位置給記住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對于學優生,啟發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和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得出相應的歷史規律。
有關史料教學中初中歷史的價值探究論文
摘要:史料教學順應當今歷史課堂強調由史實的傳授向史料分析方向側重的發展趨勢,成為實現上述目標的較理想的方式之一,它在教學實踐中的重要性日益顯露。文章以史料和史料教學的相關理論為依托,以課堂為例,對史料教學的必要性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切實可行的史料教學對策。
關鍵詞:史料;史料實證;初中教學
中學歷史到底教什么?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筆者認為歷史不僅是要教會學生基礎知識,教會學生記憶。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知道歷史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讓學生知道史料就是歷史的證據。學會提取整理史料中的信息,學會判斷不同類型史料的價值,培養論從史出的證據意識。下面筆者從四個維度對史料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價值進行探討。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的必要性
中國近代史學家梁啟超先生曾說過:“史料為史之細胞,史料不具或不解,則無復史之可言!敝穼W家傅斯年先生也曾說:“史學即是史料學”,歷史是基于史料證據和視角的解釋,這足以證明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學生步入初中后,開始接觸歷史,在他們走進歷史殿堂之初,培養這樣的史料實證意識至關重要。其次,《2011年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知識與能力的目標。學生應該了解歷史多種呈現方式,包括文獻材料、圖片、圖表、實物、遺址、遺跡、影像、口述以及歷史文學作品等,提高歷史的閱讀能力和觀察能力;形成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一定的歷史情境想象。初步學會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初步形成重證據的歷史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陡咧袣v史學科課程標準(討論稿)》中提出歷史教學中必須培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核心方法便是進行史料實證。再者,史料實證在現目前的中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檢測學生知識水平掌握程度的試題當中,材料分析題的比重也在逐步加大,將史料引入教學與考試已成為趨勢。為適應中高考的需要,歷史教學中也應該貫穿史料實證教學。
有關初中歷史教學的論文范文
淺談初中歷史"分層導學"教學中導學問題的設置與實施
摘 要:分層導學是倡導有效教學的重要模式之一,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利器。如何讓分層導學落到實處,導學問題的設置顯得極其重要。因為它直接關系到教師是否能夠讓全體學生迅速主動地學習好本節課的知識點,真正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也關系到"分層導學"六個完整環節的落實效果,進而關系到有效課堂的真正落實。因此,可以說導學問題的設置直接關系到整個課堂的成敗。
關鍵詞:"分層導學";導學提綱;導學問題的設置
在游惠松先生《持經達易,成就立人》的精神中提到:"要求教師做到凡學生已理解掌握的內容不講,只對學生迷惑的問題針對性地講解,且做到言簡意賅,時間用得越少也好(建議初中少于10分鐘)。"該精神非常明確地指明了教師需要高效地引導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學生所困惑的知識點,精益求精,大膽取舍,促成學生主動性的生成。同時,該模式的執行也可以避免傳統教學中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當然,如果能把握好"該講的講,不該講的不講"這一原則,根據不同學科、不同課程內容的需要,教師不一定要死守10分鐘的限制。總的來看,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十分鐘"看起來很少很短,教師上課貌似輕松,但真正的"分層導學"課則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大量而充分的備課準備。特別是對導學提綱和導學問題的設置更是要精益求精。為了能在短時間內達到高效課堂,并避免重復性講解,我們往往將導學提綱中的問題與重難點精講中導學過程中的問題結合起來,甚至問題基本一致。導學提綱為導學過程中的問題做好基礎鋪墊,導學問題是導學提綱中的再次深度提升。我們往往將一些導學提綱中較難的題目放置在重難點精講中來導引、精講和提升。
有關初中歷史教學的論文
歷史是生活的積淀,歷史教學是十分重要的,那么,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有關初中歷史教學的論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有關初中歷史教學的論文1
一、明確目的,激發興趣
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目的不明確,是造成其對歷史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初中階段學生要學習語數外、政史地、物化生、音體美這12門課程,有些課程是中考中所占分值比較高的,有些課程是形式多種多樣的,所以學生都有很多人喜歡,但是歷史分值不高,形式比較沉悶,所以難以引起學生興趣。因此,我們要幫助學生明確歷史學習目的,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告訴他們學習歷史的重要性,使他們正確對待歷史,這是最首要的一個任務。
二、巧設“懸念”,調動興趣
學生喜歡有趣、有懸念的內容,因此老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巧設懸念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可以在教材的過渡中設計懸念,或者在重難點上設置懸念,使學生在這些關鍵時刻更具有積極性和參與性。首先,在教材過渡時設置“懸念”。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都是由一些內容相關的知識點有機結合而成的,要使學生的學習由一個知識點順暢地過渡到另一個知識點,懸念的設置就起到承上啟下、理順教學結構的作用。其次,在教材的重點、難點處精設懸念。要使學生在一堂課中始終保持飽滿的熱情,是很難的。因此,懸念設在重點、難點處,既可引起學生的重視,又可消除因被動思維帶來的疲勞感覺。如在講《九一八事變》這一課時,我講到:“日本通過發動‘九一八事變’,在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那么中國人民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時刻是如何開展局部抗戰的?”這樣既自然過渡到了下一環節,又調動了學生的注意力。當然,課堂上有很多設置懸念的機會,我們可以多設置一些懸念,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通過解讀懸念來認真學習歷史知識。
有關歷史教學的德育教育論文
一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
教師在歷史教學時,要深挖教材,對學生進行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為了更好地滲透德育,教師在教學中要深研教材內容,想方設法地結合相關的內容知識來培養學生的情感,進而再達到一定的德育教育設定的目標。比如,在學習我國的燦爛文化——“瓷器”時,上課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與方式尋找一些與我國瓷器相關聯的歷史知識與美術知識,使其對瓷器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在指導學生欣賞瓷器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一定的教學媒介巧妙地將要學習的知識穿插其中,適當地加以引用,讓學生更好地由表及里地加以理解、感悟作品的思想,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從青銅器作品中表露出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等的積極情感,讓學生的情感在欣賞瓷器時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二、重視課堂教學,發掘歷史學科的內在功能
歷史的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傳授歷史知識以及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時候,教師也要做好德育滲透,讓學生在掌握一些歷史知識的同時,還能夠受到德育熏陶。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比較法教學,指導學生將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與世界的文化進行對比,在對比中,讓學生認識到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還可以將明清以來中國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后狀況與同一時期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對比,在對比中,讓學生認識到中國的落后,這樣還能夠增強學生為祖國振興而發奮讀書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把學生內在的愛國主義情懷激發出來。再如,在講述中國近代現代史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歸納一下近百年來我國各階級的救國道路以及最終的結果,這樣的教學既能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還能讓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的選擇,同樣也是經過驗證后歷史的最佳選擇,同時讓學生在學習完知識后,認清中國的現有國情。由此可見,重視課堂教學,把歷史學科的內在功能挖掘出來,利用歷史學科本身獨有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有關于歷史教學方式探討論文
目前,中學歷史教學出現了一些新的改革趨勢,即從過去的單純依靠教師死板的滿堂灌教學,逐步轉變為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在課堂教學中,也采用了一些掛圖、幻燈等教具進行直觀教學,從而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增加了一些感性認識。然而,由于每一章節的每個部分不可能都采取這種方式來展現當時的情境。因此,要想每節課都充分再現歷史情境,真正做到輕松、愉快地教學,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如何徹底地改變這種修修補補的教學模式,充分使學生感受到歷史課的樂趣,再現歷史情境,使學生比較易于理解過去尤其是數千數百年前的陳年舊事,加深對歷史知識的感性認識,從中培養他們理性思考歷史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寓教于樂?筆者認為,歷史教學應該大膽借鑒音樂電視(MTV)的做法,即將每一章節的教學內容制作成一集或幾集的歷史電視,我們姑且把它稱為HTV(HistoryTelevision)。
把中學歷史教科書上的內容制作成HTV,歷史學科具有獨特的學科優勢。
首先,歷史學科每一章節內容都是一個或幾個比較完整的故事,它們具有一定的情節。這一點是其他學科所缺乏的。而且即便是在教學中,有時也不得不對某些情節進行渲染。這是制作HTV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是當今歷史題材影視劇得以風靡的重要原因。據粗略統計,從商周到明清,歷代有名的帝王將相、文人學士、才子佳人差不多都搬上了銀屏。如《東周列國志》、《封神榜》、《秦始皇》、《西楚霸王》、《艷后呂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水滸傳》、《朱元璋》、《戲說乾隆》……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應該說這些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是學生學習了解歷史知識的較好途徑,但是由于這些電視劇中情節虛實混雜,不僅學生無法分辨,就是專家學者也不可能去考證這些歷史劇中情節的虛實。因此如果把這些娛樂大眾的消遣品作為一種正確無誤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顯然是不嚴肅的。況且這些歷史影視劇特別是電視連續劇往往是長篇大作、恢宏巨制。一部《三國演義》就長達80多集,照此下去,何年何月才能學完歷史?再者,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只注重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文人學士,對歷史的其他方面如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普通民眾則關心不夠。僅講偉人、能人、名人,忽視眾人、凡人也不合乎“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正主人”這一偉大論斷。所以依靠現有的有關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來進行形象化教學,顯然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