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婦產科腹部手術縫合不拆線的臨床運用觀察論文
婦產科腹部手術的縫合,絕大多數醫院仍沿用傳統的逐層間斷或連續縫合法。多采用一般絲線,縫合時間相對較長,組織殘留線結較多。由于縫線穿透皮膚,且出針點距切口緣有一定距離,術后患者腹部通常會遺留蚯蚓狀或蜈蚣狀手術疤痕而影響美觀。薇喬消毒吸收性合成線是由40%的乙膠脂和10%的左旋膠脂共聚物,以及等量的硬酯酸鈣共聚物混合而成的涂層制成,為非抗原性和無致熱原性,可通過水解作用使共聚物降解為乙二醇和乳酸吸收,其抗張力強度大,柔韌性好。
針線一體能順利通過組織且對其損傷小,加上無線體外露不易感染。該線在術后28~35 d失去張力,56~70 d縫線完全消失[3]。皮內縫合線不穿透皮膚,較好地保留了皮膚的完整性。由于切口對合整齊與皮紋一致,瘢痕呈直線狀,盡可能地保證了手術部位皮膚的美觀,又避免了沿用普通絲線間斷縫合引致拆線的疼痛刺激,以及拆線后留有蜈蚣狀針口瘢痕給患者留下的心理陰影。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及生活質量要求提高,這種皮內縫合法能滿足患者的雙重要求,深受患者歡迎。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186例婦產科手術,其中婦科手術63例,產科手術123例,年齡18~56歲。采用下腹部正中切口108例,橫切口78例。
1.2 手術方法
常規縫合腹膜、腹直肌前鞘,用絲線間斷縫合皮下脂肪數針,達到徹底止血、關閉死腔以及縮小切口兩側距離的目的。然后采用消毒可吸收性合成縫線,不論縱切口還是橫切口均進行皮內連續縫合。選用小三角針將可吸收線的末端打一小結(打2~3次),進針點自一側頂端皮內開始,連續縫合皮內組織至對側頂端,縫合過程中保持角針在皮內穿行,針距約0.5~1 cm,助手牽拉縫線松緊度要適宜,如牽拉過緊切口易皺縮,過松則易導致切口產生裂隙,縫合至對側頂端時,縫線穿透皮膚出針,將縫線拉緊使切口對合適宜后距出針點約1.5~2 cm處打結(2~3次),剪去余下縫線。皮膚外露線待病人出院前剪去,不需特殊對合皮膚。
2 結果
186例患者無感染或切口裂開,手術切口美觀,無硬結排異發生。術后5 d出院。對部分患者進行了隨訪,切口瘢痕纖細,呈直線狀。由于皮內縫合不需拆線,病人一般在術后5 d即可出院,減少了住院時間,節省了費用,同時也加快了住院床位的周轉[4?5]。
根據我們的經驗,使用該方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皮下必須徹底縫合,關閉死腔;
②連續縫合過程中牽拉縫線不易過緊,以免皮膚打皺;
③不能用于張力較高的腹部皮膚;
④打結時易滑脫,應多打一次結;
⑤術后2~3 d更換敷料,用強力碘消毒創口。
【婦產科腹部手術縫合不拆線的臨床運用觀察論文】相關文章:
婦產科手術病 人腹部切口的護理體會03-16
腹部創傷的臨床診斷03-16
風險管理在臨床護理的運用價值論文11-14
手術室臨床帶教體會論文11-16
腹部閉合性損傷臨床診治體會03-18
婦產科大出血臨床治療探究論文11-14
陰式子宮切除術在婦產科的臨床效果論文11-13
淺談腹部手術后常見并發癥的防治03-11
臨床護理的論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