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信息時代的教育
信息時代的教育1
摘要: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信息日益成為社會各領域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信息時代給。教育注進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對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展信息教育、培養學習者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已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信息時代的教育2
“音樂教育的目的是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走進音樂,使學生能積極參與各種音樂活動,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學生逐步養成鑒賞音樂的良好習慣和終身熱愛并學習音樂的愿望!睆闹胁浑y看出我們應淡化學科意識,引入各種藝術門類,使音樂教學擴展成為一種綜合的教育手段。21世紀社會的信息化,讓我們的生活和教育網絡化、虛擬化、國家化、個性化,從而使我們的音樂信息和知識的獲取及學習更為便捷和廣闊。
信息時代的教育促使思想、觀念、模式、方法、手段等發生了變化,它的高速發展引起了教育的變革。知識的迅速增長在教學上的要求是效率和質量的增長,由此也影響了教育體制、課程與教材模式的更新。既懂信息技術又懂教育的工作者和新一代的教師,是我們教育未來的代表。如何使廣大的師生盡快適應日新月異的數字化生存環境,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的新的問題。作為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的音樂教學也不例外,結合現代的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整合也成為一個新的亮點。更新音樂教育觀念,調整音樂教學的內容、方法、程序和分解的目標結構,改革發展現有的中職音樂教學現狀,逐步形成新的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信息時代的中職音樂教學實踐形式,確實值得我們思考。
首先必須明確信息時代的中職音樂教與學的規律,構建新的信息時代的中職音樂教學,很多的音樂教師對此的認識還不夠深,認為聯系不大,它更適合其他學科。中職學校及學生發展的規劃,中職音樂與人文學科融會的加深,知識環境的開放,與時代聯系的緊密,使得我們使用的教材、資源日益豐富,教學的時間、空間、方法都有著相應的變化。
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要做到合理地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
一、 逐步引導學生在“聽”中學習音樂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運用多媒體豐富的音響效果,辨別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從而知道自己或別人唱得是否正確,通過聽覺幫助學生學習音樂。
二、 逐步在“想”中學習音樂
學生通過聽音樂后,對于這是什么樂曲、什么節拍、什么速度、想表現什么內容、產生疑問,教師應多引導學生聽、看,聽后要啟發學生多聯想,在頭腦中要構建情節,有音樂的畫面,在想中感知音樂美的蘊含;在想中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想中引發心靈的火花;在想中充分理解音樂。
三、 逐步培養學生在“唱”中感受音樂,在“做”中表現音樂
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多媒體動畫展示課題。通過“認、讀、拍、打”復習鞏固,加深印象通過“內在感受,外在表現”。通過節奏的“變化組合,多變多練”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活潑的課堂氣氛;通過集體參與的教學效果,面向全體,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通過節奏填詞、編創,激發靈感,初步培養學生的創作意識。
四、逐步鍛煉學生在“編”中創作音樂
音樂是綜合的藝術,節奏是構成音樂的最主要的元素,也是推動音樂發展的基本因素。一切音樂的開始和基礎便是節奏,音樂入門從節奏入手。節奏的教學可以采用奧爾夫的教學原則和身體韻律等充分體會節奏,多看、多聽、多模,激發學生自然產生編創的激情和發展的空間。
在運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聽、想、唱、做、編”的教學中,要特別注意音樂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在教學中經常采用的方法有:運用校園網上音樂畫面的資料,運用實物投影的快捷方式,適當運用錄音、幻燈等電教手段,為學生做示范性的演唱、演奏及樂理知識的'講解和教授。運用律動、舞蹈、表演、指揮或是手勢,用掛圖、照片、卡片、簡筆畫等進行直觀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使每一個同學在課堂上有發揮的機會,讓他們多想、多感受、多理解、多表現,最后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目的,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中職學習時間是學生最易開發想象力、創造性思維的階段,開拓想象,激發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有助于學生的成長和音樂素養的培養。如教師在上《黃河大合唱》欣賞課時,可以加入歷史性背景知識,聲情并茂地朗讀出詞作者的長詩,同時配合歷史性的鏡頭和畫面背景,營造出莊嚴凝重、激蕩奔涌的氛圍,使學生在聆聽的同時更能深刻地明晰當時的歷史背景,更能震撼學生的心靈。如教師在上《四季歌》時,可以借助多維畫面向學生提供信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室里還可以用美術繪畫學科、建筑學的功能對教師進行精心的布置,放一些與情景有關的音樂,學生在聆聽優美的音樂,看著栩栩如生的畫面時,很快便完全沉浸在其中。課堂上根據需要,安排學生的座位可以有T型、馬蹄型、田字型等。此外我們教學中還可采用攝像機的拍攝、日常學生照片的收集等方法精心制作,配上音樂,讓學生親身參與制作和構思設計,達到良好的創作、享受、感受美的效果,音樂教育特殊的美育功效在其中也有所閃現。
信息時代中職音樂教學所產生的效應是值得不斷研究和探索的,如何讓音樂理論課程和現代教學手段良好結合,如何讓音樂與其他課程通過信息化手段融合,如何讓學生在音樂教學領域中感受與鑒賞美、學習音樂相關文化的知識都是不斷需要調整和反思的。
信息時代的教育3
摘要 本文分析了信息時代學生媒體素養教育的迫切性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信息時代 媒體素養 教育
媒體素養指對于各種形式的媒體信息所具有的獲取、解釋、分析、評估、使用和創造的能力。它是“人們面對媒體各種新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此處的媒體既包括電視、報紙、廣播、雜志等傳統大眾傳播媒體,也包含互聯網、手機通訊等新媒體。信息時代下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徹底顛覆了傳統社會的運行軌跡,改變了人們的思維習慣、行為方式、交往方式。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以及國際交往、文化交流都將產生革命性的改變。青少年學生因其年少閱歷淺,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受互聯網等新媒體的影響更大。中國人民大學的喻國明教授就指出,目前我國青少年對社會的基本認識,對游戲規則的把握,甚至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90%以上的影響來自傳播媒介。
一、國內媒體素養教育研究的現狀
我國對媒體素養教育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學術界普遍認為1997年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卜衛發表的一篇系統論述媒介素養教育的論文《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是我國對媒介素養教育關注的開始。我國對媒體素養及媒體素養教育概念的引入并引起關注只有十來年的時間,到目前為止主要還只是處在引介國外相關理論、對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行初步研究以及探討有關落實措施的初級階段,而以往的高校媒介教育只限于知識傳輸,接受教育的學生也只是來自于與媒體相關的專業。
20xx年以來,隨著網絡媒體素養的負面影響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以及政府對《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的大力宣傳和引導,社會對媒體素養教育的認識度逐漸提高,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學術交流活動也隨之增多。
網絡媒體素養是媒體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個體在現代社會所必須學習和具備的一種能力,或者說是現代人信息化生存的必備能力。以往網絡媒體素養大多單指網絡的認知、或使用網絡的能力,然而。網絡的發展使網絡媒體素養的內涵不斷擴充,除了針對計算機網絡的基本認識和使用網絡檢索信息外,還包括對網絡信息價值的認知能力、判斷能力和篩選能力;對于各種信息的解讀能力;對網絡世界虛擬性及相對于現實生活真實程度的認知能力;認清網絡媒體和網絡信息對社會及其社會成員的影響力;以及網絡倫理的觀念;還有網絡交友能力、認識網絡為人類社會帶來的多重影響的能力等。
到目前為止,我國學界尚沒有對網絡媒體素養的概念進行明確地界定。但綜合網絡的特點及涵義,素養的特性與內涵以及眾多學者對網絡素養的界定的探討。筆者認為,網絡媒體素養是指網絡用戶在具備一定的網絡知識的基礎上。正確使用和有效利用網絡,創造與傳播信息,理性地使用網絡信息為個人發展服務的一種綜合能力。網絡素養的內涵應包括知識、技能及非認知因素這三個層面,其中非認知因素主要包括意識與道德這兩方面。具體講包括對網絡媒體的認知、對網絡信息的批判反應、對網絡接觸行為的自我管理、利用網絡發展自我的意識,以及網絡安全意識和網絡道德素養等各個方面。
綜觀我國目前媒體素養教育的研究現狀,可以看出,媒體素養研究起步晚,研究主體主要是一些新聞傳播學院的學者和有關青少年教育的社團組織,力量比較單薄。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對媒體素養教育在觀念、政策措施、傳播導向、經費投入等方面,缺乏足夠的重視和有效措施,媒體素養教育沒有在全社會形成合力。在關于媒體素養教育的研究內容、研究水平上,依然停留在對國外文獻的追溯和引用上,研究方法上側重定性分析。從研究成果上看,結合國情提出有針對性的、真正有建樹和有創新的觀點不多。現有的青少年教育課程中幾乎沒有媒體素質教育內容,迄今為止,尚沒有在中小學開設專門的媒體素養教育課程,也沒有一本針對未成年人公開出版的`媒體素養教材;媒體教育多年來一直局限于培養媒體從業者的專業教育,而非從普通公民的角度對公眾進行大眾化的媒體素養教育。
二、信息時代學生媒體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在當前全球信息化浪潮推動下。新媒體的影響力正在逐漸超過傳統媒體。在今天的社會,人們被各種信息包圍,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日常生活,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媒體的影響。這些影響有進步向上的,如遠程教育的開發、企業網上商務、政府公務上網、網絡新聞的傳播、個人網上購物等。也有消極負面的,如虛假信息、網絡色情、暴力游戲等使網絡媒介成為了信息污染的“重災區”。
青少年學生因其本身的特點更易受到網絡等新興媒體的影響。由于新興媒體擁有許多讓青少年學生樂于接受的特性,如體驗、參與和互動等,迎合了渴望擺脫被控制、追求自由和獨立的學生們的口味,因此,新興媒體就成了許多青少年學生如影隨形的“伙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思想和心態。
青少年學生正處于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一方面,對于身心正在迅速發展、對外面世界充滿好奇、正處在社會化進程中的學生來說,新媒體提供了一個比家庭和學校教育更為廣闊的空間,他們可以利用這一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學習、交流思想及參與一些適當的休閑娛樂。從這個角度看,新媒體提供的無與倫比的便捷服務的確給學生們知識面的拓寬及能力的提高帶來了積極的作用,可以讓涉世不深的他們多途徑地認識和了解社會,幫助他們“實現自身的社會化過程”。另一方面,自身好奇心強、知識閱歷淺、吸收力強、分辨力弱等特點,使他們很容易受一些不良信息的污染。青少年學生的知識水平較低,對信息的理解往往只能停留在其表層意義上,無法解讀出信息發布的背景、目的、意圖等深層次內涵,容易受控于媒介信息。青少年學生對信息判斷力較弱,媒介知識欠缺,在主動尋求或被動接受媒介信息時,對信息內容的正誤、優劣缺乏應有的判斷力。
媒體素養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辨能力,正確理解、運用媒介信息。我國目前正處于轉型時期,社會環境十分復雜,媒體上各種信息大量充斥,良莠不齊、真假難辯。如果缺乏對媒介信息的分辨能力,就容易被誤導。開展媒體素養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辨能力;幫助學生分清信息的真假、良莠,從而自覺抵制各種不良信息的影響;可以指導學生正確理解、積極運用媒介信息和文化資源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從而更好地了解社會、完善自我。
通過接受媒體素養教育,學生能夠掌握媒體語言和媒體信息技術的知識,了解媒體再現現實的特性,反思媒體信息的意義,分析媒體組織和傳播影響,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在此基礎上,能對媒介信息進行分析、選擇,進而通過理性思考去影響、督促媒體改善其傳播內容,從而提高自身和整個社會的文化品位。因此,開展針對青少年學生的媒體素養教育刻不容緩,教育工作者更應積極行動起來,盡快讓媒體素養教育走進課堂,這將對我國的教育環境和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 媒體素養不僅是個體在信息社會應當學習和具備的一種能力,也是個體在信息社會應當具備的一種政治素質。媒體不僅具有信息傳播功能,而且具有環境監視、社會調適等政治功能。對于每一位學生而言,接受“媒介啟蒙”已經成為成長過程中的必要和必須。從一般意義上說,大眾媒介一方面反映現實,另一方面也建構現實。在許多情況下,我們的認知取決于媒介體制、傳播者的意識形態、媒體對受眾文化的認同和需求的理解等。對受眾而言,大眾媒介意味著知識、信息、主流文化甚至是權力。在這種情形下,通過媒體素養教育培養學生認識、利用大眾媒介的能力和自覺理性就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
三、信息時代學生媒體素養教育的對策
媒體素養教育應以培養人的媒體素養為核心,使未來信息社會的人具備識別、創造和傳播信息的能力。我國應通過媒體教育來提高學生認識和利用媒體的能力,具體地講,媒體教育應該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了解媒體的基礎知識以及如何使用媒體;學習判斷媒體信息的意義和價值;學習創造和傳播信息的知識和技巧;了解如何建設性地利用媒體來發展自我,
1 要以學校媒體素養教育為主導,帶動家庭、社會媒體素養教育。學生接受媒體素養教育主要靠學校進行,因為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有專門的教育人員。學校媒體素養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能對家庭與社會媒體素養教育的影響發生主導作用。我們既要充分利用社區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新聞媒體等場所和機構,又要依托學校。建立課堂教育、校外教育、網絡教育等立體化、多樣化陣地,給學生媒體素養教育創造條件和打下基礎。
2 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對大學生進行媒體素養教育?梢砸孕侣労蛡鞑I教育為基礎,以原有的素質教育為依托,在課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活動中增添媒體素養教育內容,以豐富多彩、形象生動的方式,將媒體素養教育與音樂、舞蹈等課外藝術活動放在一起進行。同時,充分發揮媒體優勢,對大學生進行媒體素養教育,如大學可以與有關媒體聯手開辦有關媒體素養教育的知識講座和討論會,利用公益廣告進行簡單的媒體知識普及,等等。
3 中小學可以信息技術教育為載體,開展媒體素養教育。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不僅要了解信息科學、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更要學會利用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和學習工具。信息技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習者的信息素養,媒體素養教育就是培養人對媒體信息的識別和利用的能力,所以,媒體素養教育和信息技術教育最終目的是相同的。根據信息化教學的特點,可以將媒體素質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整合人信息技術課,在教會學生信息科學技術的同時,教授學生分辨、利用信息內容的能力。大眾媒體與教育媒體信息傳遞過程相同,傳遞的信息內容不同,學習者對教育媒體各種信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及思辨的反映能力都可遷移到大眾媒體。所以,可以將媒體素養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整合人信息技術課。
其次,應將媒體素養教育與其它課程整合,提高學生利用媒體信息的能力。在各門課程的教學中。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平臺進行學習,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與信息技術課的整合,可以增進學生對媒體的認識,學會以批判的意識接觸、辨別媒體的信息,在此基礎上,學生們還要掌握與媒體交往的常識,懂得合理地運用媒體信息服務自我、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前者是媒體素養教育的基礎,應盡可能地減少媒體信息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后者是媒體素養教育的提升,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利用媒體信息的水平。
(四)理論研究與教育實踐并行。目前,我國媒體素養教育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教育實踐都明顯滯后,必須加快發展。在立足國內媒體素養教育現狀的基礎上,既要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又要結合國情,開展媒體素養教育本土化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媒體素養教育是一項持久的工程,絕非一蹴而就、立竿見影之事,需要長期的熏陶和不斷訓練。所以,我們既要注重理論研究,又要積極開展媒體素養教育實踐,要通過研究形成適合中國國情的媒體素養教育理論,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實踐活動,促進媒體素養教育的健康開展。
信息時代的教育4
摘要:
大學數學教學作為一門基礎課程,是許多專業的入門課程。在信息背景下的大學數學課程更是為學科的學習和基本提供了許多可能。但是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學數學教學急需改革,讓數學更加適應未來的發展,幫助學生提高數學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在信息化時代的數學探索能力。本文主要分析在大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在信息背景下大學數學教學的改革,希望對大學數學教育有所參考。
關鍵詞:
大學數學;信息背景;教學改革
目前許多大學的數學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在信息時代更無法適應學生進步,學科發展,所以需要找出這些問題,然后分析問題,最終實現信息背景下的大學數學教學改革。
一、當前大學數學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
首先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數學教師并不能有效適應時代,不能吸收信息化時代的精髓,不能高效率地開展高校數學教育教學工作。這種不適應主要體現在高校數學教師在教學觀念上不統一,不能與時俱進。在數學教育中未能根據信息化時代的需求,學生的實際需要進行教學,依舊采用“教師主導,學生順從”的單一教學,注重對學生數學知識的傳遞,而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培養,在教學效果上依舊比較注重結果,忽略教學過程的考核模式。在信息化背景下,一些數學教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也無法將數學研究融入更多的學科和專業中,導致學生數學學習與信息化發展脫節嚴重,制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創新和發展。其次,在大學數學教學中使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也不能有效適應信息化發展,嚴重影響高校數學教學改革。一些資質較老的數學教師在信息化時代不能有效掌握信息化技術,在大學數學教學中依舊采用“傳統板書”的教學方式,簡單依靠板書、粉筆和口授教學方法,對于信息化時代的學生而言,無疑增加了大學數學的枯燥感,不僅讓學生無法體會大學數學的魅力,而且還讓學生厭惡大學數學。在這種傳統教學手段下培養的.學生在創造力和綜合運用能力等方面都比較匱乏,不能接觸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讓大學學生不能有效將多媒體技術以及信息技術融入大學學習,不僅加重學生的負擔,而且阻礙學生的成長。最后,目前的大學數學教學內容也不能適應信息化發展,數學內容與信息化社會的需求不一致,在信息化發展迅速的時代,大學數學教學內容依舊還是過去式,不能反映數學知識發展現狀,以及預測數學發展的未來。在數學內容的形式上依舊采用演繹體系而忽略了非常重要的非演繹內容,注重數學公式、定理的演繹,而忽略對數學知識背后的文化和研究的探索,更缺乏數學知識的出處和來源探究,讓大學數學內容成為“無本之木”。內容的機械化,知識的單調性都讓大學數學知識只是一種模仿的知識體,不能推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更不能促進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發展。
二、信息背景下大學數學教育改革的對策
。ㄒ唬┺D變教師觀念和角色
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學數學教學改革需要摒棄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落后觀念,重新樹立教師在信息化時代下數學教學中的角色。針對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落后的觀念,需要全面培養數學教師的信息素養,對大學經驗豐富的數學教師實現信息化“熏陶”,讓教師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知識和技術,并且能夠運用信息化的眼光看待大學數學基礎教學。另外大學還有積極培養新一代數學教師,利用年輕教師對信息化知識的掌握和接受,將大學數學知識融合在信息化中,實現教師的教學觀念升級換代。在大學數學教學中要重新定位教師的角色,不能只是將教師定位于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要摒棄標準化、程序化的模式,要以服務學生,利于學生發展和進步為基礎,轉變角色,在信息化背景下實現對學生的素質化教育,引導學生對大學數學進行探索和研究,啟發學生創造力,真正成為學生的大學導師,而不是僅僅成為一名大學數學講師。
(二)大學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
為了更好地幫助大學生適應信息化社會,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促進大學數學教育改革,所以在大學數學教學中需要運用更多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轉變一成不變的“板書+粉筆”模式,在推導演算過程采用板書的形式,但是在一些比較形象的知識中需要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數學知識轉化成圖形和影像,在短時間內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協同合作,提高學生對信息的吸收,同時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這種教學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獲得高密度的教學知識,提高課堂的利用率。還有在信息化如此發達的時代,大學數學教學不應該僅僅局限在課堂上,還要延伸到課堂之外,多運用信息化手段,輔助學生在課外深入學習數學知識,例如利用大學數學微課,大學慕課等信息化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寢室也能深入學習基礎數學,在大學數學教育改革中應該更加積極獲取先進的教學手段,引入網絡學習和輔導,多借鑒國內外其余大學的公開課或者微課堂,讓大學數學教育改革更有意義。
。ㄈ⿲Υ髮W數學教學內容進行改革
信息化時代大學數學教育的內容需要更具前瞻性,不僅滿足學生在學校達到要求,還需要滿足學生未來的發展。所大學數學教學的內容上要更加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在信息時代借助信息的力量掌握任何一種技能和知識。所以在數學改革中要加大數學建模、數學實驗課程的投入,多注重數學與其他專業知識的融合,探索新的數學應用。
三、結語
在信息背景下的大學數學教育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對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對信息的遷徙能力,讓學生在信息背景下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服務專業學習。
參考文獻:
[1]李靜,禹實.通識教育背景下大學文科數學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xx(02):106-109.
[2]薛冬梅.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學公共數學基礎課教學改革與實踐[J].科技資訊,20xx(32):178.
[3]方艷溪.論數學素質教育[J].高等理科教育,20xx(03):43-46.
[4]龐偉.淺談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大學數學教法改革[J].中國校外教育,20xx(10):112
信息時代的教育5
21世紀是信息化時代,也是知識經濟時代。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指出:面向21世紀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學會四種本領,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四大支柱要求新時期的人才培養,必須使受教育者不僅具備堅實的文化知識,同時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樣才能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本文就高校教育中易被忽視的心理教育作一探討。
一、高校心理教育發展既況
我國高校心理教育起步較晚,與國外相比相對滯后,尤其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老師、家長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對于學生的心理教育重視不夠,而且學生對于自己也不夠了解,致使許多大學生帶著種種心理障礙走入社會,給社會増添了許多不穩定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許多高校都己建立了心理輔導機構,承擔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向相關學生提供心理咨詢,雖然高校的心理教育己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并建立了一系列實體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客觀方面
表面上看,我國高校心理教育己形成了一定的框架結構,并且初具規模,但從具體效果上看與我們所期望的有一定距離,這主要是一些客觀原因制約了心理教育的實質性發展。主要原因是:
(1)模式陳舊,內容呆板,教育形式單一。目前,許多高校心理教育模式己跟不上新時期學生心理發展的要求。其中,教師只能向學生講解己有的心理教育理論,或提供心理咨詢,學生的接受情況怎么樣,教師只有通過測試來獲取反饋信息,在這種教育模式下,
即使有心理障礙的學生也不易表現出來,而且教師對于學生的輔導、講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現象,不易深入學生內心,使其自我反省,并且呆板、抽象的內容不易有針對性地作心理方面的工作;另外,傳統心理教育中并沒有過多考慮學生自身的特點,只將學生作為知識的接受者,或心理需治療的學習者。然而在中國這種特殊的獨生子女的環境中,學習者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有的具有強烈的自尊感而有的則極度自卑,于是單一的教育形式就不能適應新時期學生心理的教育,并影響著我國高校心理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2)沒有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所謂專是指專職從事心理教育工作,具有相關學科學位證書的專業人員。而兼是指非專職的熱衷于此項工作的教師,他們往往是有做學生思想工作的豐富經驗,或業余學習了一些有關心理學方面知識的人員,長期以來該領域的師資隊伍常常是專者少,兼者容易流失,既嚴重缺乏專職人員,兼職人員又往往是說走就走,彳很不穩定。這是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不能長期、穩定、高效地開展下去的主要原因。
2主觀方面
我國高校心理教育一直不能飛速發展的另一重要原因便是來自主觀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1)重視不夠,投資太小。一個學校的辦學思路,具體政策的規劃與領導的努力密不可分。以往高校教育中對于學生的專業教育特別重視,領導常常強調對于學生知識的灌輸,而忽視心理教育,甚至有許多學校并沒有將其列入重要議事日程,陳舊的思想必將導致重視程度減小,進而縮小投資力度,反過來又會影響到心理教育的硬件建設。
(2)認識不夠,觀念亟待更新。在我國傳統思想影響下,許多人認識不到自己己患心理疾病,甚至有許多人極力否定,躲避事實,更不愿去接受治療。這既與他自身的認識有關,又與整個社會的觀念密不可分。古時候,人們將精神的淵源定為心,認為精神由心而生,這種觀點的延伸就是今天社會上將心理病等同于精神病的錯誤認識。學生不僅要克服自身心理認識,又要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去心理輔導機構接受治療,社會給予患者的壓力可想而知。
二、新時期大學生心理教育的設想
信息時代的到來標志著我國高校心理教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在該時期,心理教育又面臨諸多問題,其中對心理教育有直接影響的主要有:
1.心理教育手段和方式相對落后。信息時代的特征之一便是大信息量,傳統心理教育中用來測試、治療患者的許多手段和方式己顯得無力,許多患者積累了大量的心理知識,簡單的測試無法反映患者的心理障礙,從而在形式上成為患者的測試游戲。
2心理教育的范圍過于狹小。學生現在越來越多的是自主學習,心理教育必須從以往的學校擴展到學生家庭以及社會中,拓寬教育的范圍,否則學生所受的心理教育將是殘缺不全,狹隘的。
針對以上新、老問題,我們有必要重新討論現代心理教育的新模式,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僅供參考:
(1)實現心理、學科教育雙結合。其實,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們在學科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并利用學科知識中有關心理教育的具體內容,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其創新精神。老師應及時為學生輔導,日積月累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并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甚至科研動手能力,也可應用不同的心理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増強其學習的積極性。在具體學科的教學中,教師可適時穿插一些心理健康與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利害關系的教育內容,并介紹一些増進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還可通過個案分析,使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其產生的主要原因和表現,幫助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2)注重課外心理教育。除課堂教學以外的許多心理教育活動都可稱為課外心理教育,它是課堂教育的有益補充。通過課外的一些團體活動使學生主動參與進來,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基礎知識,増強學生自我調節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3)創設情境,構建心理教育新模式。在教育改革日新月異的今天,高校心理教育也得跟上時代的步伐,與現代高新科技緊密相連,創設所需情境,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實現優化教學,使課堂成為心理教育的重要一環,并通過情境創設,來對學生進行高效的心理治療。徹底打破傳統模式,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模式。
(4)樹立全局意識,把握教改機遇。大學生心理教育的進一步深化,關系到整個學校的未來教育前途。因此高校領導必須從全局出發,把重視心理教育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作為高等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軟硬件建設入手,結合具體學科特點,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當前正是高校教育體制改革、教學改革和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深入的時期,高等教育面臨著諸如擴招、提高教育質量等多種問題。心理教育也同樣面臨挑戰與機遇,教育者們只有真正意識到心理教育的重大意義時,心理教育才能實現質的飛躍。
()鼓勵心理教育的理論研究。在開展心理教育的同時,鼓勵教師鉆研心理教育理論,努力營造一種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氣氛,為心理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理論基礎,實現中國高校心理教育朝著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的方向健康發展。
(6)引導、啟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落實心理教育。實踐表明,一切面向學生的教育只有當學生自身參與其中,其教育目的才可實現。學生在任何形式的教育中都應處于主體地位,而老師只是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教師應該時刻注意啟發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學會生存、學會調控自我,并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去自我心理調整,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變化,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使自己不僅具備堅實的知識基礎,而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成為一名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要求的合格的人才。
信息時代的教育6
一、信息時代心理學教育面臨的新情況
信息時代心理學教育面臨的新情況主要有以下四點:
1.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人們受到了信息社會的極大影響
對于互聯網,不僅是我們學習知識的寶藏,也是不良信息的集散地。在這樣復雜的環境中,人們不但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還會潛移默化的改變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人類產生極大的影響。若一些心志不夠成熟的青少年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那后果是極為嚴重的,會在信息垃圾中迷失自己,形成不良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毀了自己的一生。
2.在信息時代中,傳統的道德觀念受到極大的沖擊
會導致一些道德問題成為時代迷思。在這樣的狀況下,很容易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同時,互聯網社交平臺的發達,使得一些別有目的的人以網絡為媒介,傳播不良信息,宣泄個人不良情緒。長期受到這樣的網絡環境的影響,人們很容易受到不良影響,最終突破道德底線。
3.信息世界紛繁復雜
有很多的內容吸引著人們,將大把時間消耗在網上沖浪上。人們通過網絡進行社交活動,忽視了現實社會中的人際關系,很多人因此染上了網癮,網絡幻想癥,影響著人們的心理健康。
4.信息時代會給人們帶來了諸多的好處
人們通過網絡獲得了許多的學習途徑和學習方式,但是,我們也應看到,信息時代加劇了競爭的激烈、殘酷,所以人們在信息時代中,需要直面壓力,需要學會承受心理沖擊,直面挑戰。
二、信息時代教育心理學改革的重要性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已經進入了嶄新的信息時代,人們對信息采集和處理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在現代科學技術技術的幫助下,信息的傳播也越來越便利和快捷。與此同時,具有“魔力”的網絡正在深層次的影響著我國青少年的成長,并且改變著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這樣的變化使得心理教學工作者在心理學教育工作中面臨著新的挑戰。理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學生主體精神的健康,同時促進受教者積極主動的進行心理疾病的預防,使得受教者的心理處于良性的循環,形成優質的心理元素,培養健康向上的興趣愛好。在信息時代中,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在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行業,成為人類社會發展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對人的影響越來也大。我們無法避開時代的發展,因此必須通過合理的心理教育,幫助人們規避風險,在信息化浪潮中游刃有余的發展。
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實施多年,并日趨于普及,但與信息時代面臨的新特點結合不夠緊密。如何在新形式新背景下促進教育心理學的改革,成為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們既需要規避信息時代帶來的風險,又要運用信息時代帶來的豐富的科技技術,提高教育心理學改革的質量和效率。
三、針對上述問題的解決措施
面對新的形勢,針對上述問題,作者經過精心縝密的思考,并且結合多年的關于心理學的教育教學經驗,得出了信息時代教育心理學改革的良策,主要有以下幾點供大家參考:
1.要找準心理學教育改革的方向、目標和突破點
在信息時代的大環境下,心理學教育的改革,要認清與時俱進的方向,明確完善受教者心理素質的目標,看重青少年的心理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思想因素,積極主動的去調動和培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學習積極性,挖掘出他們的內在潛力。因此,心理學教育改革一定要具有行之有效的開新措施來實現上述目標,教育者不僅要熟知心理學知識,還要善于充分合理的利用網絡這種新興的傳播手段,通過新鮮有趣的授課內容,來滿足青少年對知識的需求。
現代教育觀倡導者認為,教育所授課程本身不是一種包裹形式,它應該是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參與者通過不斷的反思,獲得知識的提升和個人的升華,而課程也會隨著教育的深入,環境的變化處于一種動態的發展之中。學生通過課程有選擇的進行吸收理解,最后轉化成自己的行為意識。學生和老師的地位與關系也發生了變化,老師的權威和主導地位受到了撼動。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老師更多的是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學生成為新型教育模式下的主要參與者。同時學生應具有批判意識,在先進科學技術的面前,要學會不斷質疑和探索,推動社會對進步。因此心理學教育工作者應該懂得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青少年著想,創造出心理學教育新的.方法和方式。
2.利用心理學教育重新塑造孩子的心靈世界,教育者和受教者需共同努力
在信息時代,心理學教育的改革一定要抓住規律,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按照規律展開改革工作,依照規律不斷創新,遵循規律向前發展。只有抓住規律,才能找到關鍵點,才能以不變應萬變,適應當下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緊跟時代的進步。當然,我們應該注意到,心理學教育既有一般規律、長期規律,也有特殊規律、短期規律。這些規律需要教育者在進行心理學教學活動中要不斷地進行總結、探討、理順,然后再用這些已經掌握的規律去指導心理學教育教學工作,改革心理學教育。教育者只有在掌握了大量心理學方法論后,才能夠高效的完成心理學教學任務,創造出可行性高的教育理論,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
3.化消極為積極,借住信息化技術實現教育心理改革
信息時代的到來給心理學教育改革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如同一把雙刃劍。負面影響其實并不可怕,如果用更加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這樣的變化和發展,并主動去預防和避免其中的不利影響,便可以化消極為積極,強化心理學教育的成效。心理學教育的改革,還要借助于先進的網絡技術,利用受教育者對網絡迷戀及網絡渠道的暢通,依托網絡平臺,把他們關注的學習熱點問題以新穎的方式體現出來,幫他們剖析各種學習難點。依托網絡交流平臺,調動受教育者主動學習的能動性,培養對心理學的興趣,在主動學習和交流中找到進步和提高的突破點,更好地實現心理學教育改革的目標。
四、結束語
在本文中,我們針對信息時代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行剖析,分析出了信息時代心理學教育面臨的新情況,闡明了信息時代教育心理學改革的重要性,并且針對信息時代面臨的教育心理學改革問題給與了三點改革意見,我們認為,信息時代教育心理學改革,一定要要找準心理學教育改革的方向、目標和突破點;教育者和受教者需共同努力,利用心理學教育重新塑造孩子的心靈世界;同時,我們要學會化消極為積極,借住信息化技術實現教育心理改革。總之,信息時代,既是機遇,又處處包含挑戰。我們要學會充分利用機遇,要善于面對挑戰。在信息時代中,心理學教育出現了許多的新型問題,分析并掌握這些問題的特點,遵循規律,便能成功的完成教育心理學改革。
參考文獻:
[1]楊穌,武成莉.基于積極心理學的青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探析[J].理論導刊,20xx(3).
[2]銀星嚴.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教育探討[J].傳承,20xx(22).
[3]邁克爾·R·所羅門.消費者行為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
信息時代的教育7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推進,我國社會各項事業對外開放的程度進一步加深,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對外交流日趨頻繁。在這種情況之下,作為國際通用語言之英語在國內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重視,英語教育被列人大中小學課程中,成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織部分。當然,隨著傳媒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設備開始進人課堂,成為現代教學設備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不僅是教育設備的更新,更帶來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升級,引發了教育領域的革命。在此種情形下,傳統大學英語教育模式之弊端逐漸顯露,傳媒信息時代大學英語教育的創新成為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英語教育的信息化被認為是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傳媒信息時代教育的現狀
傳媒信息高度發達是我們所處的時代的主要特征。傳媒信息本質上屬于一種新技術的集合,其是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信息形式經由特定技術手段而轉化為電子數據并存儲于電腦等設備中,通過網絡或其他方式使受眾得以感知的新技術。傳媒信息技術之發展,促使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出現,同時也使當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浮出水面。我們認為,我國當前大學英語教育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教學條件落后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教育之重視度的提升,大量資金得以投人學校建設中。然而,我們亦應當看到,由于全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存在相當的差異性,沿海城市學校及其他各地重點學校之教學條件得到相當完善,而中西部地區大部分普通學校之教學條件普遍存在改善程度不大、跟不上傳媒信息技術之發展的現象。傳媒信息時代的新技術沒有被應用到這些學校之課堂教學中,從而也限制了教學方法的革新和教學目標的完成。
2.師資隊伍水平亟需提高
傳媒信息時代科技的發展為教育提供了諸多新技術,包括多媒體使用技術、網絡技術等。這些技術之使用,一方面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節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這些技術的操作與應用又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電腦操作能力、網絡應用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更要求教師具有開拓創新的精神,能夠在使用新設備的過程中不斷探索設備的潛在功能,并使之與其自身經驗和教學需要結合起來,創造新的教學方式和技術。當前教師隊伍中存在著年齡結構老齡化的問題,部分教師思想封閉,缺乏開拓進取的精神和對新知識新技能的渴望態度,滿足于當前的成就而固步自封。這種情況的存在約束了新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適用,不利于教育的信息化發展。
二、大學英語教育的現狀
當然,在看到傳媒信息時代之教育所存在的問題的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與其他階段和科目之教育情況相比,大學英語教育有其自身的優勢,也展現出來了新的發展趨勢。
1.英語教育的優勢
(1)優越的經濟環境
我國大學英語教育興起于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其具有優良的經濟環境。具體而言,我國自1978年開始實施了對外開放的政策,對外開放的本質即是解除政策上的限制,允許勞動力、原料、機器設備、資金等生產要素在國內外自由流通。在對外交易的過程中,語言是交流得以順利進行的第一障礙,語言的不通,將使交流合作之努力付諸東流。在此種背景下,培養大量具有一定英語表達能力的翻譯人才成為開展對外交流的基礎性條件,因而大學英語教育得以應運而生。隨著對外開放的日趨深人,對外交流得以日趨頻繁,語言人才之培養成為國家對外開放目標得以達成的戰略性要求,在此種要求下,大學英語教育自然具有良好的外部經濟環境,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另外,經濟的高速發展亦使得大學教育能夠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創造了更為優良的外部環境,促進了其教學設備和教學方法的更新換代。
(2)政策支持
大學英語教育不僅具有良好的外部環境,其還獲得了來自國家的政策支持。例如,教育部通過制定和修改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規定了大學英語教育之教學性質、目標、教學要求等內容,引導各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適合本校校情的教學大綱,規范了大學英語教育之發展。另外,國家還制定了相關政策,規定通過英語四級為大學畢業生取得學位證之前提條件,從而對學生形成外部壓力,促使其更加投人地學習英語。這些政策的制定,為大學英語教育之發展提供了支持,是大學英語教育發展所獨有的優勢。
2.英語教育的趨勢
在傳媒信息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教育之發展顯現出了開放性的特點。具體言之,大學英語教育之開放性首先表現為教育場域之開放性。在傳統教育背景下,課堂教育必須具備一定的物理空間,即教室。在此空間內教師與學習之教與學得以開展。而教室是一個封閉的空間,教學行為亦限于在此空間內展開,其當然具有相當的封閉性。而在傳媒信息時代之下,教師與學生之教與學不僅可以在教室中得以完成,亦可以通過網絡之連接,教師與學生在各自家中通過網絡傳輸即可完成教學任務。而網絡是一個開放的空間,理論上,只有經相關主管部門批準,任何人都可以加人教學網絡中成為教學活動的一員,其教育方式具有開放性。其二是教育資源的'開放性。傳統教育下,大學英語教育之教育資源以書本為主要載體,只有本校學生方可獲得學校發放的課本,其資源享用范圍具有封閉性。而在傳媒信息時代下,教育資源可以以電子數據的形式存在,并且很多電子數據制作人將這些資源上傳到網絡空間供他人下載學習,教育資源在其使用范圍上具有開放性。
三、英語教育在信息時代的影響
在傳媒信息時代,隨著科學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大學英語教育在教育技術和教育理念上都受到了新的影響。
1.教育技術的影響
傳媒信息時代是以技術為支撐的時代,傳媒技術和網絡技術之發展對大學英語教育之教育技術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首先是多媒體技術被應用于大學英語教育中。所謂多媒體技術,即是利用計算機對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信息形式進行綜合處理和傳輸、顯示的技術。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使得圖像、動畫和視頻等生動活潑的資料得以進人課堂教學中,改變了老師黑板加粉筆、學生筆記加作業的傳統教學場景,豐富了教學的內容,提高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其二是網絡技術的應用。在傳媒信息時代,網絡技術得以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從而使遠程教育可以成為可能,教師和學生足不出戶即可完成教學任務。
2.教育模式的影響
傳媒信息時代背景下,傳媒信息技術之發展不僅促使了教育技術的更新換代,亦對教育模式之變更產生重大影響。在舊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按照教師的授課安排,采用聽、記、聽、記的學習方式,被動地接受信息并對已接受的信息死記硬背。這種模式具有單向度的特征,學生恒為信息的接受者,而教師恒為信息的傳播著,學生與教師之間缺少必要的交流,從而導致了學生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不強的現象的出現。而在傳媒信息時代背景下,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應用,使得處于不同空間之學生能夠參與教學討論中去,形成師生共同參與互動的教學模式,從而加快了舊教育模式之瓦解和互動型模式的生成。
四、如何在傳媒信息時代搞好大學英語教育
在傳媒信息時代搞好大學教育,一方面既要完善現有的大學英語教育,另一方面,更要采用先進傳媒信息技術對大學英語教育方式進行創新。
1.完善大學英語教育
大學英語教育之完善首先應當從改革課程設置人手,通過課程的改革使得大學英語教育之開展能夠促進教育目標的達成。具體而言,教育部頒行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將大學英語之教育目標定位為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得學生在工作和學習中能夠運用外語完成簡單的交流。此目標的達到,不僅要求高校開設閱讀教程,同時應當開設專門的聽力訓練課程和口語對話課程。然而,當前許多高校片面追求學生英語四級、六級的通過率和其考試的卷面成績,忽略對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的訓練,從而導致了學生“高分低能”現象的出現,英語教學亦被戲稱為“啞巴英語”教學。此種情況下,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應當以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為出發點,摒棄近功急利的作法,設置專門的英語聽說課程,提高聽說課程所占課時比例,從而提高學生英語綜合運用動力。
2.創新大學英語教育
在傳媒信息時代大背景下,大學英語教育之創新與多媒體技術之引人相并而行。具體而言,多媒體技術之引人,不僅僅是教育設備之更新,其同時亦對大學英語教育理念和方法產生重大影響,推動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創新。
一方面,在多媒體進人課堂的背景下,大學英語教育應當改變其傳統的單向度教學模式,即以教師之“教”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教育者應當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建立師生互動型的教學模式,通過技術的應用而吸納學生參與課堂的討論和發言中,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為主動型的語言交流,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另一方面,教育者還應當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創造英語學習所必需的英語語境。在傳媒信息時代,教育者應當更多采用媒體技術,靈活使用音頻、視頻等英語教學資料,創造“講英語”的語言環境;同時應當更多采用電腦、麥克風、音箱等設備,為學生間英語對話訓練和師生間英語教學交流創造更好的條件,形成人人敢講英語、愿講英語,自然而然地講英語的語言環境。
信息時代的教育8
[摘要]在傳媒信息時代背景下發展大學英語教育以及培養大學生英語專業能力已然有了新的內涵和途徑,F階段我國大學英語教育師資隊伍以及教學水平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大學英語教育具有其獨特的優勢,教育工作者應該逐漸轉變大學英語教育方式,利用新信息技術手段,強化師生互動教學,加強教學資源共享,提高大學英語教育水平。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育;傳媒信息時代;發展策略
在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育存在諸多弊端以及問題的情況下,如何利用好傳媒信息技術手段,對于加強大學英語教育以及提高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水平非常重要。
一、傳媒信息時代下的大學英語教育現狀
目前來看,傳媒信息的高度發展是我國現階段經濟與技術水平發展的重要表現之一。傳媒信息就其本身而言是一種各種各樣技術信息的匯總,其中包括圖像信息技術的處理、聲音技術的處理以及文字信息方面的處理,通過上述幾種形式并經過特殊的技術手段轉化為相關的電子數據,能夠被方便存儲于電腦當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對其進行傳播,主要的傳播渠道有新聞傳播、大眾媒體傳播、微博傳播、微信以及報紙等。當下,傳媒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人們的學習與生活越發離不開信息技術手段。與此同時,傳媒信息技術的發展也能夠讓大學英語的相關教育理念以及方式方法發生轉變。
(一)落后的教育教學條件
盡管我國對于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于高等教育資金的投入力度越來越大,但是由于我國各個城市的發展水平以及經濟的發展呈現出不一樣的特點,我國部分地區的高等教育教學設施還比較落后,部分地區的設施則比較先進。舉例來說,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經濟發展比較迅速,因此對于教育的設施條件等方面的經濟投入也會比較多,像中西部地區,新疆、西藏等省份普遍存在教育教學設施條件簡陋以及信息技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等情況。因此,對于傳媒信息技術的運用也非常少,從而限制了大學英語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與發展。
(二)師資水平不高
傳媒信息時代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夠熟練掌握許多新的技術,其中便包括對網絡技術及對媒體技術熟練使用等方面。上述兩項技術是現階段傳媒信息時代背景下的基本技術,利用好這些技術,首先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其次,熟練使用這些技術能鍛煉教育工作者對電腦的操作能力以及網絡的運用能力,從而開拓教育工作者的思路,讓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以及思維不再保守,從而創造出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另外,目前來看,我國大學英語教師結構普遍呈現老齡化的趨勢,對于一些老教師而言,很難接受新的技術以及新的教育理念,其思想相對于年輕教師來說非常保守,缺乏創新精神以及對新知識的好奇心。上述情況表明,我國現階段的大學英語教育師資水平還不高,限制了傳媒信息時代大學英語教育的發展。
二、傳媒信息時代背景下提高大學英語教育水平的相關對策
(一)引入現代傳媒信息技術手段
大學英語教育課程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讓學生切實地掌握好英語口語以及運用的能力,使其在日后與國外友人進行相關貿易交流時能夠嫻熟地運用英語單詞與詞匯,不讓學生感到無所適從。教師可以利用現代的`微博、微信功能,讓學生加入自己的微博、微信賬號,鼓勵學生向老師提出關于英語方面的問題,教師及時給出具體的答案以及解答思路,從而可以讓更多的學生看到,增強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興趣。
(二)強化師生間的互動教學
在傳媒信息時代環境下,大學英語教育的創新與多媒體技術的引入能夠更加和諧與統一。
簡而言之,傳媒信息技術的引入促進了大學英語教育方式方法以及理念的轉變,推動大學英語教育的創新與改革。在傳媒信息技術還未進入教學領域之前,教師往往處于主體的地位,以課本知識講授為主,學生以記筆記為輔。在傳媒信息技術進入教學領域之后,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利用現代的信息處理技術,建立師生之間的互動式教學,通過使用具體的信息技術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積極引導學生上課舉手發言提問。對于一些比較害羞或者自信心不強的學生,可以讓其通過微博以及微信的方式與教師交流,從而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困難與疑問。
(三)利用好優越的經濟環境
我國的大學英語教育教學開始于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具備了良好的經濟環境。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能夠允許機器設備以及流動資金等相關生產要素在我國以及國外進行自由交流與溝通。在對外貿易的交流過程中,語言既是第一交流溝通的基本符號,也是交流過程中的一大障礙,一旦語言交流不夠順暢,那么外貿之間的交易也會難以達成。我國對外交流與溝通越來越頻繁,為大學英語教育創造了良好的經濟環境。除此之外,經濟的發展以及信息技術的進步,使得大學英語教育能夠獲得更大的技術以及資金支持,從而促進大學英語教育的設備以及方法方面有很大的改變。
(四)利用好相關的政策支持
除了處于良好的經濟環境之外,大學英語教育還獲得了相關的政策支持。舉例來說,我國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關于大學英語教育課程教學要求,規定相關的教育目標以及教育內容,要求各高校根據英語教育教學特點,積極引導學生發展其長處與優勢,避免其短處。
(五)加強大學英語教育資源的共享性
傳媒信息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教育呈現出了開放性的特點。此外,傳統的教育方式一般以課本知識教育為主,而且只有本校的學生才能夠獲得相關資源,所以在資源的享用范圍內具有一定的封閉性,而傳媒信息時代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電子數據的形式,將英語教學資源傳到網絡中去,供不同層次人群瀏覽和學習,從而提高全民的整體英語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1]付英.從大眾傳媒看中國大學英語教育[J].中國報業,20xx(12):249-250.
。2]楊曉麗.我國英語教育中的國際理解教育探究[J].教學與管理,20xx(30):102-104.
。3]李箭.國際理解教育視野下的大學英語教育的整合[J].黑龍江高教研究,20xx(12):13-15.
。4]張鸰.基于國際職場和卓越導向的大學英語教育創新思路[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1):95-99.
。5]劉康,韓瑞霞.上海國際形象實證調查結果及啟示[J].對外傳播,20xx(7):41-43.
信息時代的教育9
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社會進入信息時代,對中職教育提出嶄新要求。為適應新時期社會建設的實際需要,強化中職教育教學管理創新,已經成為中職教育的普遍訴求。中職教育為各行各業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為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由于中職教育受傳統教育管理意識束縛影響較重,在很多地方還存在短板和缺陷,針對性展開教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作為中職教育教學管理者,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應該做出怎樣的選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改革傳統學籍管理制度
中職教育培養目標是讓所有學生能夠順利就業,為社會提供適銷對路的人才,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重要助力。由于很多傳統教育教學管理制度一直被沿用,導致教育教學管理出現滯后和偏差。學籍管理就是典型代表,一般中職學校規定,學生需要在校學習三年才能進入社會實踐,開始就業。這樣的規定過于呆板,很可能會造成教育時間的浪費,如果因此耽誤了學生的實踐活動,還可能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從學籍管理入手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已經成為當今中職教育必須要解決的當務之急。
中職學校培養學生就業方向有差異,學習內容和技能培訓都不一樣,靈活地調整學習、實踐、就業時間段,不僅能夠提升教育教學效度,還能促進學生學業素質和實踐技能。如果廢除學籍管理制度,學生可以在學習階段就業,在就業之后還能夠重新進入課堂學習,這樣便可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對提升學生就業率有幫助,對提升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品質也有促進作用。如果將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調整為不超過兩年,也可以給學生創造更多就業實踐機會,減輕學校教育教學的壓力。
二、協調文化課技能課關系
中職文化課為學生學習知識打造基礎創造條件,而技能課則是歷練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二者之間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文化課和技能課并不是隸屬統一操作主體,關于文化課技能課孰輕孰重的討論在所難免。從就業角度而言,技能似乎成為重要支撐點,但文化課不能刪除。為協調好文化課和技能課的關系,學校方面應該做出積極調整。
首先,要確定技能課的重要地位,圍繞技能培養安排教學內容,針對學習內容穿插文化課內容。在課時安排、資源配置上,學校要向技能課傾斜,對文化課要進行整合優化,減少文化課的.課時數,增加技能課的課時數,或者是開設其他專業延伸課程,這樣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其次,要注重文化課與技能課的配套,文化課為技能課服務宗旨不能變,在文化課內容選擇時,需要全面考量技能課的實際需要,如果要培養導游技能,在文化課方面就需要多設計普通話、禮儀等課程。在課堂教學中盡量體現學生的專業特點,能夠有效協調文化課與技能課的關系,為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創造條件。再就是要給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提供個性服務,學生學習專業、學習悟性,學習基礎都不盡相同,對文化課和技能課的學習要求也呈現個性化,學校要根據現實條件,為學生創設文化廣場、讀書角,提供圖書、視頻,利用早晚課余時間和節假日進行自由實踐操作訓練,幫助學生全面成長。
三、強化職業素質教學管理
中職教育側重技能教育為主,這是職教工作者的共性認知。但中職教育不能等同于職業專項培訓機構,中職教育教學還面臨更多教育任務和使命,職業教育不僅能給社會提供大批專業性人才,還要確保這些專業人才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品質,要讓每一位中職學生都能夠成為社會和諧的建設者、促進者。因此,對學生展開職業教育時,不能只看專業操作技能,還要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全面塑造,為社會輸出更多德才兼備的專業人才、復合型人才。
中職教育教學中,對學生操作技能培訓需要經歷較為復雜的過程,這也是中職教育特點決定的。一般技術技能操作培訓,在工廠企業只需要幾個月便可以達成,但在職業學校則需要幾年的時間。職業學校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不僅能夠熟練掌握操作技能,還要有較為深厚的知識做基礎,更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職業操守、道德修養、思想意志。因此,在中職教育教學中,為實現教育目標,學校要對教學硬件、軟件進行更新升級,對師資力量進行整合優化,對教育教學環境進行改造。為提升實踐操作品質,學校不僅要建設自己的實訓基地,還要與工廠企業單位協調溝通,為學生爭取更多實戰機會,這對培養學生全面技能有重要幫助。
中職教育教學管理改革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改變傳統學籍管理制度、協調好文化課與技能課的關系、強化職業素質教育教學管理,對中職教育教學管理舊有體制進行整合優化,形成嶄新管理體系。中職教育工作者要改變教育教學意識,優化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為社會培養更多復合型人才,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也為學生創造美好未來。
信息時代的教育10
信息化時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大量優秀人才的培養和輸送,離不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和創新。近年來,中等職業學校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了許多高素質的技術性人才,對社會經濟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一、現階段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管理制度的現狀分析
中職教育與普通的高等教育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中職教育的生源往往以初中畢業生為主,所接受的教育教學以普通高中的教學內容與專業技能相結合的形式為主,側重于教授學生與就業相關的技能,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大量的教學案例表明,許多人對中職院校的觀念認知存在一定的偏差,認為中職教育一直屬于較為“低端”的教育;其次,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中職教師對自身信息化教學能力和職業認知水平的提高不夠重視,導致日常教學仍然通過枯燥乏味、單一機械的教學套路來實現,無法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再次,學校領導及管理層對信息化教育管理的實踐程度不夠重視,網絡化管理平臺相對欠缺或尚不完善,高效、便捷、準確、系統性教育管理機制無法充分發揮有效性,信息化教育管理水平存在很大程度的提升空間。
二、信息技術支持下中職教育管理革新的`策略分析
1.堅持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理念,為學生營造信息化校園環境
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是素質教育理念的核心和靈魂,這一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在中職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應積極貫徹、滲透和有效實踐。相關的調查研究表明,處于中職教育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尚不夠成熟,對客觀事物的認知也較為主觀和片面。信息化教學氛圍的營造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交流平臺,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技術接觸到更豐富、具體的社會化信息,對學生的日常學習以及今后的就業、擇業都大有裨益。另外,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學?梢詾榻處煒嫿ǜ嘣慕虒W平臺,如電子備課室、電子閱覽室等,豐富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增強教育教學的趣味性,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知識范疇,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2.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培養,鼓勵多媒體教學模式的創設
多樣化教學模式的開發離不開信息化教育體制的構建,多角度、多層次管理理念的實現同樣離不開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創設。首先,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有機的個體,有著豐富的情感表達能力,通過信息手段的應用可以為學生營造更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真正實現情感化教育;其次,將多種教育理念變為教育模式進行實踐,可以促進學生培養學習興趣,并且切實提高中職教育教學的質量;再次,信息手段與教育管理的有機結合,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方面也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3.合理整合實現資源網絡化共享,提高管理的系統性、準確性
中職教育管理的開發性、系統性和高效性可以通過信息化技術覆蓋來有效解決。網絡平臺可以快速、準確地定位和搜索相關的管理信息,可以將現有的教育管理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整合,優化管理機構的同時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更多的信息獲取渠道。例如,學生的學籍管理方面實現信息化,將使工作更加準確、透明、全面,尤其可以為學生學籍信息的查找省去許多不必要的環節;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資料庫下載相關信息,也可以將學習資料有選擇性地保存于個人信息賬戶中,便于日后鞏固、復習;教師通過信息化平臺,可以采集更加鮮活、生動的素材作為實例進行課堂講解,也可以通過網絡渠道接觸到新的教學理念,開發新的教學思路,創設更適宜學生的課堂教學模式;學校通過網絡平臺建立教學評價體系,學生將自身的課堂學習感受和體驗通過信息化平臺反饋給教師,便于教師及時進行教學調整、改進,教師自身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參與教學評價過程,與其他教師相互交流、探討,分享教學心得,以評價和反饋的信息為依據進行教學反思和剖析,合理引導、調節、激勵教育管理工作進程。
信息化技術的合理應用,在中職院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方面收獲了良好的效果和評價,為整個教育體制的完善帶來了有利機遇,但信息泛濫、信息誤差等現實問題也給中職教育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中職院校的領導、相關管理層以及教師應該充分重視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實踐價值和意義,不斷更新教學、教育及管理觀念,提高自身應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促進教學革新,強化信息化教育意識,協調統一各教育管理環節,培養更多社會需要的專業性人才。
【信息時代的教育】相關文章:
信息時代的現代教育技術03-06
信息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研究論文12-04
關于信息時代智慧教育的內涵與特征論文12-02
論信息時代教師媒介素養教育的建構與意義03-18
信息時代如何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教育論文01-06
論信息時代的藝術與科學03-28
淺談信息時代的藝術與科學03-01
談信息時代的藝術與科學03-05
淺論信息時代藝術研究的特征03-19
信息時代的企業營銷流程重組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