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中學生的逆反心理及教育
逆反心理是目前中學生中存在的一種較普遍的心理現象。當前社會處于巨大的變遷之中,人們的價值觀不斷變化。對學生的思想、心理造成多元影響。在家庭中許多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更高了,甚至有點狹隘——只要學習成績還可以,其它都好商量。還有的父母離婚、感情破裂、養而不教.也給學生健康成長帶來不利因素,使得中學生的逆反心理較之父輩同年齡時更加明顯。一些中學生常常對教師和家長的“嘮叨”嗤之以鼻,美其名日“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F在中學生基本上是獨生子女,又身處“心理斷乳期”,因此學校和家庭要重視這種現象,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從而保證中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逆反心理界定
逆反心理是指“客體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即具有較強烈的抵觸情緒!币话阏J為,逆反心理的心理結構由認知、情感和意向三個要素構成。認知要素是指產生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對教育者教育方法、手段、內容等教育要素的看法。中學生只有在對上述教育要素持否定的看法時,才有可能產生逆反心理或對抗態度。情感要素是指伴隨逆反心理發生的一種消極的情感體驗,如反感、討厭、憤怒等。意向要素指逆反心理轉化為行為的準備狀態。逆反心理有正向逆反和負向逆反之分。所謂正向逆反是指對教育和個體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的逆反心理,反之即為負向逆反。中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是個體思維形式及自我意識的發展發生質的飛躍的表現,從一定意義上說,它是中學生思維發展水平的標志。逆反心理產生的認知基礎是逆向思維的發展,而逆向思維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成長的基礎。因此,只要教育者注重教育方法,就能消除和減少逆反心理的消極影響,培養他們創新意識和能力。
二、中學生逆反心理表現
中學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自主逆反。中學生感到自己的地位、尊嚴受到威脅時,為了維護自尊心就會產生的逆反心理。特別當外界的壓力使中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他們就會反其道而行之。二是超限逆反。教師或家長的要求超出了學生的承受能力或認知水平,也會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如有的父母反復嘮叨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或其它毛病,而不給予理解或幫助;有的教師不分對象的心理實際或問題性質,一概而論的“上綱上線”、批評指責,都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表現出與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三是情境逆反。有的教師在下課鈴響過好久仍講解再三.與學生想在下課期間自由活動的需要不相稱時自然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表現為心不在焉、東張西望,或做其他事情,如擺弄東收拾書包等,以示不滿。四是禁果逆反。中學生的好奇心極強,往往成年人向他們鄭重宣布禁止的東西,他們反而越想接觸。如玩電子游戲、交異性朋友、晚自習偷看電視球賽,甚至喝酒、吸煙等。五是平衡逆反。當教師與學生之間情緒比較對立時,即使教師所持的立場、觀點與學生一致,學生對教師的教育引導也可能進行抵制,甚至故意表現出相反的態度,以顯示自己與教師并不合拍,從而維護心理平衡。師生在情感不溝通,情緒對立的情況下,有些學生往往會出現“只要你贊成、我就反對”的平衡逆反心理。六是評定逆反心理。教師或家長對學生不恰當的評價也會引起中學生的逆反心理。過分地表揚會使學生認為:言過其實,別有用心;過分地批評會使學生認為:吹毛求疵、故意刁難。
過分地表揚與批評都會使學生產生抗拒和抵觸的情緒。有許多教師總是自覺不自覺地過分表揚自己中意的學生,這樣往往使班內其他同學產生一種不公平、不服氣的感覺;同時又自覺不自覺地過分批評那些不中意的學生,這樣不僅被批評者不服氣,甚至久而久之產生一種對教師的敵對情緒,而且班內的其他同學會打抱不平。此外,在教育實踐中還有一種人格型逆反。即個別學生由于性格異;蛐睦砑膊,如執拗、怪僻、暴燥、易沖動、刻薄、極端自私、心境不安等,稍不隨意,就以吵鬧、打罵等方式對抗他人(主要是老師、父母或同學)。這種人格型逆反的學生多見于男生,而且他們的家長(特別是父親)多有同樣傾向。"
三、正確看待中學生的逆反心理現象
中學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觀存在的,不能任意消除或改變這種心理現象。要對逆反心理做一分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盤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首先,對學生正確的逆反心理現象(如對不端的人格、虛假的內容、粗暴的手段、片面的思想方法等的不滿與抵觸),教師要能夠容忍、肯定、鼓勵。因為從一定意義上講,這種逆反心理現象是科學發展、社會進步、個體健康成長的催化劑。其次,對學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現象(如對正確、科學的客觀環境要求表現出來的抵觸情緒及相反行為),教師要敢于否定,同時進行說服、勸告,減弱以至糾正這種逆反心理現象。第三,如果學生的逆反心理現象中,正確合理的與錯誤不良的因素兼而有之、混淆不清(如連同不端的人格與正確的信息、或良好的動機與生硬的態度一并逆反),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原則,分清逆反心理現象及逆反指向的主流與支流,不能以點代面、以偏概全、以現象代替本質,學會客觀、公正、全面、發展地看待自我與非我(他人、社會),從而不斷完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
四、中學生逆反心理的教育對策
1.切實轉變教育思想,充分尊重學生人格。教師和家長只有充分認識處于青春期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形成以促進中學生健康成長的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才能夠在教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上不斷地積極探索,尊重中學生的人格,進而才會減少中學生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2.關注學生的需求,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坝H其師,信其道”是古人留下的寶貴經驗。只有讓中學生認識到教師是可親可敬的.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這就要求教師多關注學生的需求,了解他們所期望教師應具有的品德行為。教師對照學生期望的品德行為來完善自己。有經驗的教師都有體會,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喜歡某個老師的結果。這樣,中學生的逆反心理也會減少。
3.加強同輩群體指導,建設良好班級文化。任何群體都會對個體產生一種心理壓力,這種壓力或者說是一種生存、生長環境對人的壓力作用。積極的群體對個體的正常心理產生的則是一種推動力量。
為此,加強對同輩群體的正確指導,及時發現不良風氣并做到盡早扭轉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習氣滋生、擴大的有效手段。特別是對同輩群體中“領袖人物”的有效控制和指導,則更是必要的。學校的教育實踐也證明,營造一個具有民主、寬容、善意友好的班級文化氛圍,有利于改善學生的逆反心理等攻擊性心理及行為。教師應善于采用組織手段,在班內組織起有一定層次的正式關系的網絡,為學生日益擴展交往范圍、建立多樣的生活聯系、形成豐富的責任依從關系提供充分的條件,從而使他們逐步深入到人際關系的各個方面去,使他們的精神世界變得更為充實和美好。針對存在逆反心理的學生的特點,教師可以組織幫教小組,給他們在學習上、生活上、行為習慣等方面予以特別的關心和幫助,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同學的善意,他們會逐漸消除對立情緒,樂于接受大家,樂于參加集體活動并從中得到教益。
4.加強社會文化現象分析,把握正確的人生導向。面對社會錯綜復雜的文化現象和社會問題,中學生往往還未具備正確的認知能力,常常是因為好奇心驅使進行模仿,難以辨清其實質或其中蘊含著的積極、合理因素。這就需要教師及時、有效、準確地把握這些現象和問題,深刻分析其實質和其中的合理成份,把握正確的人生導向,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認知,避免盲目的追隨。這也可預防、消除某些逆反心理。
5.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對于中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來說,有針對性開展青春期生理、心理及行為特點等方面的教育活動.也有助于解決中學生的逆反心理。
6.指導家長認識學生心理特點,提高教育的縱深度。研究表明,中學生的逆反心理與家庭的教養方式、人際關系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有些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和延續。因此,通過舉辦家長學校。讓家長在相關活動中了解青春期中學生的心理與行為特點,指導家長改變教育的觀念與方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利于提高教育的縱深度,中學生的負向逆反心理也會得到相應緩解。
【淺談中學生的逆反心理及教育】相關文章:
淺談聲樂教學中如何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03-01
淺談農村中學生的審美教育12-08
淺談研究生逆反心理的特殊性及調適建議03-16
淺談教育的價值03-31
淺談中國的教育06-11
淺談教育論文寫作12-04
淺談愛心教育的藝術03-06
淺談生命教育的論文06-27
淺談“教育云”空間03-30
淺談師德教育范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