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生態道德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論文

        時間:2023-06-14 13:25:46 教育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生態道德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論文

          摘要:

        生態道德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論文

          在德育實踐中,空洞的生態道德說教往往是低效的,如何有效地展開生態道德教育呢?生態道德教育要理解并順應兒童的天性,開發適合兒童認知特點的生態道德教育校本課程是關鍵。

          關鍵詞:

          兒童立場;生態道德教育;校本課程開發;閱讀課程;藝術課程;影視課程

          當今社會,生態問題日益嚴峻,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制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意識到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進,社會才能得以持續發展。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對小學生展開生態道德教育,不能是枯燥乏味的說教,也不能是生硬呆板的規定,而是要基于兒童立場,發現和保護童心,理解并順應天性。基于兒童立場的生態道德教育,是指以兒童的認知水平及生活實踐為起點,關注兒童的成長與發展,努力從生態問題出發,引領兒童以兒童的方式親歷自然,體驗感悟,使生態認知、情感和行為等自然地建立和生長,從而提高兒童的生態道德素養。事實上,課程是實施生態道德的載體。如果沒有相關的生態道德教育校本課程,那么相對應的生態道德教育策略方法研究也就成了“空中樓閣”。因此,應將研究的著力點放在基于兒童立場的生態道德教育校本課程開發上。那么,在教學實踐中,如何以校本課程開發為抓手,開發和構建基于兒童立場的生態道德教育校本課程體系呢?

          一、挖掘生態德育內涵,開發“古典詩詞”“動物小說”閱讀課程

          許多古典詩詞、動物小說作品均蘊含著豐富的生態道德教育素材,這些素材是進行生態道德教育滲透和熏染的良好載體。為此,筆者搜集和系統地閱讀了古典詩詞、沈石溪動物小說等,研發了富有個性特色的生態道德教育的閱讀課程,旨在閱讀中滲透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

          1、古典詩詞感悟生態美

          許多描寫自然風光的古典詩詞情景相融,意境優美,表達了詩人對自然風景的贊美。如果從生態美學的視角來審視這些作品,不難發現其中描寫的種種生動鮮活的生命形象和清新雅致的自然風景,往往隱藏著生態美學的意蘊。古典詩詞的教學,教師要善于挖掘其生態美學價值,引導學生發現隱藏于詩詞中的生態美,感悟其所揭示的生命意義,讓古典詩詞教學成為滲透生態道德教育的一條新路徑。不妨從美形、美情、美理3個方面讓學生感受古詩詞中的生態美。例如,體現鮮明的色彩美的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通過由表及里、以淺入深,從感性認識至情緒體驗,循序漸進地以板塊組合法推進教學,引領學生感知、領略和欣賞古詩中生態美的情愫,發展他們的審美情趣。

          2、動物小說親近自然

          兒童是大地之子,較之成人,他們與大自然、與動物世界靠得更近些。兒童閱讀動物小說,更容易走進動物故事中的情境,更容易破譯動物故事的情感密碼,在對文本的解讀過程中,兒童會在不經意間受到故事的感染和熏陶。在《沈石溪動物小說》閱讀課程開發中,筆者精選《狼王夢》《第七條獵狗》《保姆蟒》《刀疤豺母》《鳥奴》《最后一頭戰象》6本小說作為生態道德教育閱讀課程選讀書目,組織學生展開閱讀,并在閱讀過程中圍繞“怎樣關心和保護動物”“怎樣理解動物之間的情感”等主題進行閱讀交流。在動物小說中,相親相愛的情豹布哈依,對主人忠心耿耿的保姆蟒,讓孩子改變了對動物的“成見”,原來動物也是有情感的。孩子們還學到了多樣的生態環境,那里有高山深澗,有森林湖泊,還認識到各種動物的不同生活習性等。教師引領學生在閱讀中領略大自然的神奇、生命的瑰麗,促進學生對動物故事的深入解讀,觸動學生心靈,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和意識。

          二、凸顯生態道德教育元素,開發“‘護生畫集’欣賞”藝術課程

          藝術課程中含有大量的生態德育元素,在對兒童展開藝術欣賞時,滲透生態道德教育非常自然、適切。如豐子愷先生的《護生畫集》,不僅具有巨大的藝術審美價值,還蘊含著豐富的生態道德教育因素,對當下的生態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筆者以豐子愷的《護生畫集》為依托,凸顯生態道德教育元素,開發生態道德教育藝術課程——“護生畫集滲透生態德育案例”,精選《護生畫集》中20個適合高年級學生欣賞的作品,設計教學活動,組織學生反復觀察、品味、表達,準確理解畫面和文字的內涵,引導學生將作品欣賞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深入其境,感受畫面的生態美。具體地說,如在《護生畫集》第2集中的“襁負其子”這一畫作的欣賞中,教師首先讓學生理解配文“母雞有群兒,一兒最偏愛,嬌癡不肯行,常伏母親背”的含義,讓學生感受動物之間的親情和母愛,讓學生由物及人,思考人間的真情,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振,觸動兒童心底深處最柔軟的地方。再如,在“蝴蝶來儀”畫作的欣賞中,教師可先讓學生說一說在畫面中觀察到哪些事物,這樣的情境讓你有怎樣的感想?接著讓學生理解配文“不為瓶中花有蜜,只緣聽讀護生詩。欲去又遲遲”的內涵,引導學生圍繞核心問題展開小組討論“蝴蝶為什么遲遲不愿離去”,并在班級內討論交流。通過討論交流,學生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情感體驗愈加強烈,在無形中激發和陶冶了他們的生態道德情感。由于畫集中的有些文字偏深,教師在編寫生態道德教育案例時須查閱相關資料,給學生難以理解的字詞加以注釋,促進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同時,教師還要有意識地讓學生讀原文,在文本的逐層理解中感受和欣賞畫面的生態道德意蘊。對于作品中經典的詩句,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吟誦,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拓展生態道德教育題材,開發“綠野尋蹤”影視課程

          優秀的影視作品能陶冶兒童的情操,甚至比一些“正式”的課程更貼近兒童。網絡海量的生態教育影視資源為研究的深入開展提供了便利,《鳥與夢飛行》《微觀世界》《綠野尋蹤》《星際藍多多》等生態教育影視拓展了生態道德教育的題材。其中,《綠野尋蹤》是中央電視臺拍攝的以介紹野生動物為主題的綜合游戲性節目,在生動鮮活的自然情景中向少年兒童宣傳和滲透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理念。筆者以《綠野尋蹤》作為教育題材,展開分析與研究,進行生態道德教育影視課程的資源開發。在《綠野尋蹤》影視課程開發和利用中,可分為4個步驟展開:一是遴選影視資源,選擇適合的影視素材,構建生態教育影視課程的整體框架,讓學生有機會從不同角度、較為全面地認識各類動物及其習性;二是組織學生觀看所選的《綠野尋蹤》影視資源,引導學生在生動、富有童趣的情境中認識和了解動物的習性特點,體驗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必要性;三是組織學生展開座談會,交流自己觀看后對某種動物的認識,談一談自己的收獲和感想;四是組織學生觀看后,查閱相關資料,以小組為單位制作“動物的生活習性”卡片,定期組織學生選擇某一野生動物撰寫“小小研究報告”,到社區開展“保護野生動物”宣講活動,進而不斷內化學生對動物習性的認識和理解,增進學生對野生動物的熱愛之情,提高學生保護野生動物的生態道德意識。事實上,從觀看影視資源到討論交流,再到創作展示、社區宣講,也是學生從生態認知到生態情感,再到生態行為的過程。生態道德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心靈的體驗和感應,有效形成了以影視課程為中心的生態道德教育磁場,提高了生態道德教育實效。

        【生態道德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論文】相關文章:

        校本項目學習課程的開發與實踐微探03-18

        農村中學英語校本課程開發探討論文11-23

        校本課程開發對中學政治教學的啟示11-17

        初中物理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論文10-09

        論隱形課程下的大學音樂素質教育課程開發論文11-18

        校企協同在審計課程開發的應用論文10-07

        初中生物校本課程探索論文11-05

        希拉穆仁草原旅游景區開發與生態旅游論文12-08

        淺談小學道德教育論文11-24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日本按摩高潮s级中文片 |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依依成人影院久久久午夜 |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级在线 | 日本人妖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