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田徑業余訓練短跑整合內協調機能的實踐性探索教育論文
摘 要:對體育類高考學生,訓練方法、訓練效果是關鍵。內協調,是指中樞神經系統動員肌肉參與的能力,可以形象地理解為神經系統動員相關肌肉群參與的數量與質量。本文借助短跑整合內協調機能,采用實踐、實驗、數據統計與分析、比較等綜合方法,對有無整合、怎樣整合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并針對探索結果,進行了《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等層面的相關理論的分析與思考。探討證明,在訓練課中長期加入3~6秒形式多樣的快速跑,時間間隔30秒,不光對學生的短跑有益,對其他成績的提高也有顯著的效果。
關鍵詞:高中生 內協調 整合 實踐
一、問題的發現
1.訓練過程中的發現
發現之一:參加體育類高考身體素質測試的項目包括100米、立定跑遠、鉛球、800米四項,幾個項目速度顯得非常重要。我們平時每次訓練課上特意保留了30~60米(跑3~6次)、間隙為30—60秒的短跑練習內容。結果2011年參加體育素質高考學生成績提高特別顯著,不僅100米和立定跳遠都有明顯的提高,而800米成績更是驚人,平均提高了13.8秒。因為高三學生課業緊張,平時訓練時間投入并不多,特別在800米項目上花的時間不多(多了也怕影響學習的精神狀態)。投入和產出按以往的經驗看來是不成比例,使本人和學生們都倍感驚喜,這個“意外”的驚喜引起了本人對勤勤懇懇教書訓練十多年的過往的思索。
發現之二:高一田徑女隊員倪xx,主項是400米,平時訓練時用短跑整合內協調,專門針對其個人更為細化地設計練習距離和間隙。剛開始入隊400米成績是1分5秒,一年后,成績為電計58.35秒(2009年7月的市運動會)。在后面兩年中,繼續用短跑整合內協調的訓練方法和跨欄結合,取得的成績出乎意料:2009年11月份省田徑等級比賽中100米成績跑了電計12.78秒(入隊時100米測驗成績為14秒5),400米欄也跑出了電計1分4秒49;2011年5月省錦標賽100欄電計15秒02;2010年11月份省運會400米取得57秒04,達到國家一級(2011年被某重點大學體育特招)。以前本人也帶訓過不少隊員,這次成績的突出表現,同樣也引起了本人深深的思索。
2.發現引起的思索
本人的心情既興奮又不安,是不是自己的教學與訓練方法有了新的突破?是不是“用短跑整合內協調”這種方法科學?有無科學理論依據?依據又是什么?再仔細研讀《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里的相關知識,我展開了一系列的教學實驗與思索。
二、概念界定及國內外研究現狀
1.內協調
內協調與最大力量有關,最大力量是指人體或人體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時克服最大內外阻力的能力;亦是指參與工作的肌群或一塊肌肉在克服最大內外阻力時,所能動員出的全部肌纖維發揮出的最大力量的能力。內協調,是指中樞神經動員肌肉參與的能力,可以形象地理解為神經系統動員相關運動肌參與運動的能力(包括參與的數量和參與的質量),以及相關肌肉的放松能力。
2.短跑的方式
根據《運動生物化學》的理論知識中的肌糖原與ATP知識,本人進行短跑訓練的內容是:①4—6秒的全速跑,休息間隔時間是30—60秒。②10—15秒的全速跑,休息間隔時間是1—2分鐘。跑動的次數為3—6次(其科學根據還需做進一步的探索研究)。
3.借助短跑整合內協調的動機
。1)高中生力量訓練的獨特性。力量素質是指身體某部分克服阻力的能力,是主要的身體素質,是掌握各項運動技術、提高運動成績的基礎。發展力量素質的練習有克服外部阻力的練習和克服本身體重的練習兩大類。前者有帶一定重量的練習、對抗性的練習、克服彈性阻力的練習,以及克服外部環境阻力的練習等;后者有俯臥撐、引體向上、推倒立和仰臥起坐等練習。高中生有一定承擔力量的能力,而提高力量主要不完全是靠增大肌肉體積,而是通過提高中樞神經系統與肌肉的協調能力來實現的。
。2)高中生力量訓練的必要性。所有運動都是以力量為基礎,沒有力量就談不上好成績。但是力量訓練方法不當,很可能會給處于生長發育“關鍵期”的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我們不能以傷害學生的身體做代價來換取體育升學成績,必須考慮學生身體素質的可持續發展。
4.短跑整合內協調及研究現狀
短跑的內協調的訓練方法有很多,目前在高中生中用短跑整合內協調的研究還沒學習過。100米、立定跳遠、鉛球和800米跑都需要最大力量與內協調。每次訓練課,我們都有一個目標定位,其生理本質一般都與內協調相關。我們在訓練時,實際上已經接觸到內協調,也考慮到了內協調。促使內協調能力的提高或者內協調的目標定位,還是值得探索的問題,可借助短跑來提煉、整合內協調機能。
三、教學實踐研究的幾個階段
我采用教學實踐、實驗、數據統計與分析、比較等綜合方法進行了探索,以本校田徑隊16名學生作為實踐研究對象,其中包括有短跑、中長跑、跳躍、投擲類為專項的學生,按以上專項項目分成甲乙兩對照組。本研究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8年9月1日前,按照省體育專業高考素質測試4個項目(①立定跳遠,②100米,③鉛球,④800米),每項25分共100分,在進隊時進行測試為原始成績。
第二階段:2008年9月10日~2009年1月30日,在這個階段甲參照組在原訓練模式的基礎上,每節訓練課的準備部分或者基本部分中加入4~6秒的快速跑,次數是3~6次。乙參照組按照本人以前的訓練模式進行訓練。
第三階段:2009年2月10日~2010年6月30日,在這個階段,甲參照組再把4~6秒的快速跑、次數是3~6次的內容改為10~15秒的快速跑,次數是2~3次。乙參照組每節課準備部分或者基本部分中仍采用4~6秒的快速跑,次數是3~6次。
第四階段:2010年9月1日~2011年4月18日,在這個階段,甲、乙參照班在每節課準備部分或者基本部分均采用加入4~6秒的快速跑,次數是3~6次,但是和以往不同的是短跑的形式和方法具有多樣性。
四次測試成績數據統計對照制表如下:
/
四、教學實踐探索的結果分析與理性認識
1.從《運動生物化學》、《運動訓練學》的角度分析與思考
。1)在訓練課上進行4~6秒快速跑整合后的成績突出。在訓練課上有組織、有目的地增加4~6秒快速跑,效果是比較好的。第二次測試,甲參照班和原始成績比較分別提高了10.4分,沒有進行4~6秒快速跑的乙參照班僅提高了6.1分。這里有4.3分的差距,四個項目中平均每個項目相差1.75分,如果放在高考最后綜合分,就是差15.5分,幾乎是一個評分段。近一個學期的訓練課,就有明顯的成績差,所以本人覺得不應再繼續實踐,同時為以前10多年的高考訓練沒有進行比較分析而感到愧疚。這次成績測驗后,乙參照班迅速采用了甲參照班的訓練方法。 (2)對整合的理解。對隊員的訓練必須堅持全面性原則,密切關注力量素質、柔韌素質、靈敏素質、速度素質和耐力素質。體育高考項目中,800米跑需要較好的心肺功能和相對較大的步幅與步頻,在平時的訓練中,要多注重耐力和柔韌的練習,關注的是速度素質和耐力素質,同時還要關注運動對抗肌的放松;跳躍類,多注重的是柔韌素質、靈敏素質、速度素質,同時也要關注運動對抗肌的放松;投擲類,多注重的是力量素質和速度素質,同時也必須關注運動對抗肌的放松;而短跑需要密切關注力量素質、柔韌素質、靈敏素質、速度素質和耐力素質,而且在跑動中對運動中樞神經有更高的要求和刺激。要提高速度,運動中樞神經必須動員更多的運動肌參與,同時調節對抗肌的適時放松。無論從事哪個項目的訓練之前或者之后,如果進行4~6秒快速跑,在實質上都提高了內協調。也就是說,借助短跑而優化運動中樞神經,這是基礎性與本質性的訓練。
。3)整合的生化理論與訓練理論的理解。肌肉運動時能量供應的過程比機器做功的能量供應過程復雜得多,它用的燃料有好幾種,如氧、糖、脂肪等。一般肌肉活動時能量的直接來源是三磷酸腺苷(ATP),從ATP裂解成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同時釋放能量,就是肌肉收縮的能量來源。目前一般認為成年人ATP和CP在運動時全部可提供的能量為5~7千卡,維持運動5~7秒。在發展ATP~CP供能系統的訓練上,常常采用10秒以內的劇烈運動,運動強度采用最大,因此,采用適宜的休息間歇十分重要?茖W實驗證明,跑10秒休息10秒或者20秒都不能使ATP~CP能量系統得以恢復,此時糖酵解為乳酸系統參與供能,使多次跑過程中血乳酸上升,休息10秒時血乳酸增多最明顯。休息采用30秒,血乳酸稍升高后即維持在一個低水平上,采用30秒的休息間歇最好。對處于生長發育成長期的高中生,采用4~6秒(大約30~60米)快速跑,間隔30秒,效果最好,同時對其它內容和時間安排基本沒有影響。
2.從《運動生理學》的角度分析與思考
。1)進行4~6秒快速跑整合比10~12秒快速跑整合的效果好。根據數據統計,第三次和第二次測驗成績相比較:甲參照組采用10~12秒的快速跑,休息間隔50秒,其平均分提升了3.9分;而乙參照組采用4~6秒(大約30米)快速跑,間隔30秒,其平均分提升了6.5分。
。2)4~6秒快速跑整合的《運動生理學》分析。力量是主要的身體素質,是掌握各項運動技術、提高運動成績的基礎。高中生雖然力量能力比起少年兒童承擔力較高,提高其力量不僅要增大肌肉體積,更是要通過提高中樞神經系統與肌肉的協調能力來實現的。因此,進行力量訓練應根據學生特點來選擇適當的手段方法,并要嚴格控制負荷量和強度,防止運動傷害。8~12歲兒童進行力量練習主要是發展各肌群,提高身體各部分的力量。13~15歲正處在青春期第一階段,身高增長明顯,肌肉的縱向增長比橫向增長快,神經肌肉的協調性不高,力量增長緩慢。16~18進入青春期第二階段,可加大力量練習,以促進肌肉橫向發展,增大肌肉力量,同時可以采用高強度的跑的練習。高中生的年齡段,采用4~6秒快速跑,從跑動的次數和休息間隔上,根據學生的運動基礎和身體素質能力調整運動量是適時可行的。
3.從《運動生物力學》、《運動解剖學》的角度分析與思考
。1)長期多種形式的4~6秒快速跑整合后的成績顯著。根據數據統計,長期采用多種形式的4~6秒快速跑整合后的成績是顯著的。第四次成績和第三次成績比較,甲參照組提升了7.8分,乙參照組提升了6.4分,提升幅度相差不大。
。2)從《運動解剖學》的角度分析。由簡單到復雜活動的完成,實際上是人體各個器官系統相互協調地進行復雜的功能活動的結果,而這種復雜的功能活動又依賴于神經系統的支配和調節。研究發現:以多種形式訓練小鼠,可以促使其大腦皮質某些錐體細胞核仁增大,參與形成突觸的樹突棘數量顯著增多,神經元之間突觸的數量增加。而處在發育期的小鼠進行多種形式的運動,亦可使大腦皮質軀體運動區神經元核仁增大,脊髓灰質前角細胞核及核仁增大,細胞各項的比值增大。此外,運動或具有多種復雜刺激環境的生活均可使動作小腦皮質蒲肯野氏細胞樹突棘也增多。上述形態結構的變化說明,運動尤其是多種形式的運動使得輸入大腦皮質及其他中樞神經結構的信息增加,誘導并促使新的樹突棘產生,而新的樹突棘的形成又加快了中樞神經系統內信息傳遞和整合的速度,從而改善了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增強了人的智能。因此,對處在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進行科學而形式多樣的體育鍛煉,對增強體質、促進智力發育有著積極的意義。所以在借助短跑整合內協調時,采用多種形式的跑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起跑的姿勢、速度的變換與控制、游戲性的追趕等。
。3)從《運動生物力學》的角度分析。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在《運動生物力學》中,分為人體內力和人體外力。人體內力是人體內部各部分相互作用的力,如肌肉張力、韌帶張力、組織粘滯力、關節約束力等都屬于人體內力。其中肌肉張力是人體內力中的主動力。人體外力,包括重力、彈力、摩擦力、支撐反作用力、流體作用力等。任何一個動作都是由許多肌肉共同參與、互相協同完成的,按它們的作用可分為原動肌、對抗肌、固定肌和協同肌。短跑,是在中樞神經系統的統一支配、協調下,動員了功能各異的肌肉相互作用,產生內力,在克服重力、彈力、摩擦力、支撐反作用力、流體作用力的情況下,展現出奔跑的動作。所以說,短跑的過程中,人體的內外力相互作用,肌肉的參與率最高,生理方面重要依靠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與抑制交替的高度靈活性,肌肉系統快速收縮力量的特點,這些都是要靠中樞神經參與能力。所以,短跑練習對人體運動的內協調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幫助。
五、結論
1.研究效果是顯著的
實踐證明,在訓練課中加入4~6秒形式多樣的快速跑,間隙30~60秒,對學生能力和成績的提高有顯著的效果,符合高中生的身心特點,符合《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的相關理論。
2.能區別對待不同的學生
針對不同性別、不同能力的學生,在跑動次數和時間間隔上,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在平時跑動中,要反復強調有節奏地跑與放松跑,這方面更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趙煥彬李建設主編運動生物力學.高等學校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7。
[2]李世昌主編運動解剖學.高等學校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3]王步標華明主編運動生理學——理論與應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4]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運動訓練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
[5]許耀球姚天白編著田徑運動生物力學.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90。
【田徑業余訓練短跑整合內協調機能的實踐性探索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通化市高中田徑業余訓練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08-24
實踐探索感恩教育論文精選08-10
小學英語綜合板塊整合設計的實踐與探索論文07-02
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構及整合論文08-05
淺析藝術教育的探索的教育理論論文08-05
信息教育與初中物理教育的巧用整合論文10-05
分析教育思想的實踐性價值論文10-22
田徑普修課體育教育論文06-03
田徑專項教學體育教育論文09-01
初中美育教育探索論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