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探德育與教育之關系
摘要: “德育”是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德育目的是教育的流動目的之一,不能將其對象化,需要依賴于固定目的而實現。所有教師都有實施德育的任務。德育實施離不開學校教育內容,但又不屬于哪一門課程,它的目的的實現有賴于以教育內容為中介和前提的師生、生生、師師等相互關系的展開。關鍵詞: 德育 教育目的 教師 教育內容 關系
一
“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如果將“法律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環保教育”,甚至“性教育”等納入“德育”,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亂和麻煩:德育概念的泛化,德育地位的異變。德育方式的偏頗等。教育“是人們嘗試持續在任何一方面改善他人心理素質結構,或者保留其心理素質結構中有價值的部分,或者避免不良心理素質形成的行動”。相應地,“道德教育”就是通過教育形成或者改善個體品德素質,讓個體成為“有道德”的人。在杜威看來,“教育即生活”,教育與個體生活具有先天的血緣關系。而道德則是生活的“構成性因素”,不能脫離生活存在,生活也不能離開道德進行。可以看出,生成有道德的人是教育的重要的目的之一,道德教育則是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在我國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把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的現象。如在古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等同于道德教育;在近代和現代則又有把德育空虛化的傾向,名義上給德育一定的地位,而在落實中不是用意識形態的東西來替代德育,就是把德育完全流放到邊緣地帶。對這種種情況,雖然已有不少學者進行過反思,但是仍有進一步厘清德育與教育之關系的必要。
二
從教育目的看,培養“有道德”的人是教育的應有之義。在這里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在制定教育目的時,一般都能通盤考慮。著眼于完整的人的培養;而在具體實施這一目的的過程中,則往往會把該目的分割成一些獨立的部分,而對這些獨立部分之間的關系又缺乏恰當的處理。在古代,把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只注重個人品德的發展,而輕視其他方面,教育成了國家意識形態的代言人,“目中無人”;當今的教育似乎走上了相反的道路:只重視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知識技能的獲得,而把道德品質培養流放到了邊緣地帶。道德是生活的一個“構成性”因素,離開生活無以存在。而生活也離不開道德,離開了道德生活就會枯萎。因此,如果教育只重視智育,只看重科學知識的價值而無視道德教育,就會造成一些精神器官不協調者,正如一四肢極大而軀干極小之人。
學校教育在把社會對教育的要求逐級內化的過程中,也把教育目的進行一次次的分解,最終落實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體現在受教育個體的發展上。而在一次次分解的過程中,需要區分兩種不同的目的。一種是“固定目的”,另一種是“流動目的”!肮潭康摹敝改切┰谔囟〞r段、可以用確定的內容來完成的方面,比如各類科學素養、動作技能等。這種教育目的更多的是針對個體的物質生活進行把握和謀劃!傲鲃幽康摹眲t是指那些伴隨著生活本身的流動而不斷變化、生成著的目的,它并不固定在人生的某一時段,也沒有一個確定的最終狀態,很難用特定的內容來形成,只能通過每個人的經歷獨立地實現。這類目的更多指向于人的精神生活,指向于人的意義世界。這兩類目的是互相結合的,盡管可以分開來認識,但在實際教育中卻是不容分割的。如果把教育目的比喻成一輛車的話,“流動目的”可以說是車的方向盤,指引著所要開往的方向,但它不能離開車身而獨自起作用;“固定目的”則好比是車身,載著方向盤,而自身卻不能拋開方向盤而前進到某個地方。德育更多地屬于教育目的之中的“流動目的”部分,盡管也包括具有“固定目的”性質的、相對確定的規范教育在內,但它的主要內容是要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做出說明,并促進實現。在實際教育中,存在著簡單、機械地把教育目的肢解的做法,分割成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這種做法常常導致產生許多沒有“方向盤”的“車體”和沒有“車體”的“方向盤”。因此,在把教育目的進行分解時,通常只宜把“固定目的”進行分解,而“流動目的”則應附著于每一個“固定目的”。這樣“固定目的”才能有的放矢,而“流動目的”也不至于盲目泛空。
三
教師是教育目的能否實現的關鍵性因素。教師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以道德教育為綱的。首先,德育是全體教師共同的責任。有些學校設置專門的德育工作部門和配備專職的德育工作者,將德育工作化,忽略了其他教師在德育中的作用。這種做法嚴重地影響了學校德育目的的實現。其次,德育作用的發揮依靠每一個教師真實、真誠地對待學生。杜威曾經說過:“不能有兩套倫理原則,一套是為校內生活的,一套是為校外生活的。因為行為是一致的,所以行為的原則也是一致的!苯處熑绻恪皟商讉惱怼,一方面容易使自己迷失于異己的世界,既勞累了自己,也喪失了職業的尊嚴與自由;另一方面則給學生一種虛假的熏陶,這種虛假的熏陶無論被學生識破與否,都對其人生有百害而無一利。最后,教師需積極作為,不能消極避事。盡管學校教育經常與社會影響不一致,但教師必須機智地把這種矛盾轉化為德育的資源和動力,要化負面影響為有教育意義的事件,開發“惡”的教育價值。
四
教育目的的實現必須依托于一定的內容。教育內容應該包括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相互作用的一切內容。教育者僅僅完成了學科的教學并不能保證教育任務的徹底完成。因為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知識掌握,而是培養人。另外,將教育內容僅限于各學科,容易讓教師形成錯覺,誤以為完成課堂教學就意味著教育的結束,就意味著教育目的已實現。這種對教育內容的偏狹理解,不僅會在以“應試教育”為指揮棒的當今教育中將德育排擠到邊緣地帶,甚至有徹底消解德育在學校中的地位的可能。德育目的不能僅僅依靠學科教學去實現,也不能通過設置專門的德育課程來達到,這就是說,德育的實施不能依靠將美德按條目編制成類似于“菜譜”式的學科,然后“插入”學習者的頭腦。德育目的的實現需要廣泛的內容,包括各門學科、教師道德修養、學校生活的德性等方面。
教育內容通常是經過選擇的、有助于教育目的實現的。德育好比是一把篩子,把不適合于其目的實現的內容盡可能過濾掉。這就是說,學校德育目的的實現依賴于一定的內容,但不是所有的內容。在實際中,常常有一種情況是,社會上產生什么東西或流行什么內容,都一股腦兒往德育里塞。這樣做一方面導致德育變質,該重視的遭忽略;另一方面也是對德育的不負責任,對教育的不負責任,對社會的不負責任。
說德育的實施離不開教育內容,并不意味著所有的教育內容本身必然包含實現德育目的的因素。有些教育內容,比如說社會課、語文課等,都不同程度地關系著德育;而有些教育內容,比如說數學、物理等,它們本身并不必然與德育相關。如果強行讓本不相關或相關甚少的學科去培養“道德的個體”是很荒謬的。這些學科之所以也能成為德育實施的依托,主要是因為在這些科目的教學中,發生著活生生的師生人格之間的相互作用。道德本來就承載著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人生充滿意義的功能。因此,德育是在師生、生生、師師等相互作用中進行的,德育目的的實現離不
【淺探德育與教育之關系】相關文章:
淺探非語言交際及其與文化的關系03-19
淺探郵電企業與市場營銷的關系03-21
淺探張之洞實業教育思想01-07
淺探鋼琴教學中的共性與個性關系03-18
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淺探06-02
對現代美術的淺探03-01
淺探室內陳設01-07
淺探教育管理中的尋租行為03-21
淺探大學英語教育中的文化教育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