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國高校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論文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怎么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國高校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國高校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論文 篇1
摘要:目前我國高校德育中存在著一些問題,諸如德育目標的理想化、德育內容的空泛化、德育方法的機械化等,解決這些問題應諸優化德育過程,提高“兩課”德育的實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立體教育網及科學的道德評價體系。
一、當代大學生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現
1.追求享受,拜金主義嚴重
市場經濟強調物質利益,追求最大利潤,市場經濟的重利性容易滋生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大學就像一個濃縮的社會,市場經濟的大潮也同樣沖擊著大學校園。面對現實環境,不少大學生受功利至上價值觀及拜會主義、享樂主義人生觀的影響,錯誤地把市場經濟中的等價交換原則運用在道德上、感情上,把名譽地位、當官發財作為人生幸福的標準,把奢侈,享樂作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標。金錢的誘惑使他們認為“理想理想,見錢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圖”。這些功利主義價值觀使一些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追求發生動搖,在道德價值觀念方面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慮。一旦精神防線被擊垮,理想的天平發生傾斜,便會做出錯誤的道德行為選擇。
2.個人本位,功利主義滋長
在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中,大學生價值取向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結構的變化密切相關。他們越來越多地從現實生活中尋找他們認為正確的價值觀念。他們注重自我、注重功利,把理想追求和現實功利結合起來,從注重奉獻的理想主義轉向注意實惠、實用和物質享受的“現實主義”,傾向于奉獻與索取并重;從注重知識的價值、理性的追求,到注重金錢的價值、感官上的享受,認為即使在追求理想和知識的同時,也需要金錢和物質享受,于是,合理利己主義,成為大學生中比較普遍的價值取向,大學生的“現實主義”引起對社會責任感和公共道德的疏離;大學生的功利意識導致了人際關系的冷漠、價值取向的“庸俗化”和“功利化”:物質、金錢、地位對傳統統價值和人文精神的擠壓、誘惑、正消解著一些大學生應有的品質和德行,社會上的一些貪腐現象和丑惡行為正侵蝕著他們純潔的心靈。
據有關調查顯示,有部分大學生過于注重自我,在涉及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時,總是過分強調個人利益,遇事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他人和集體利益,缺少人道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漠視生命的尊嚴和價值。這與他們肩負的歷史責任是極不相稱的。
3.中西、新舊道德沖突中道德多元化帶來道德困感
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跨度對外交流。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新舊經濟制度不斷產生矛盾,東西方文化常常發生碰撞,促使當今青年學生在思想行為請方面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點。西方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人們產生迷茫、困惑和疑問,尤其是因社會利益分配不公和價值觀念的扭曲面帶來一部分人的心理與行為失衡,趨利意識漸漸占據人門的頭腦,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潮正在滋生蔓延,這些都給學生的思想帶來負面影響。加上現代社會網絡所帶來的負面信息,對青年學生的行為規范,人格形成,心理適應等方面均產生了消極的影響,使他們受到了偽科學與“黃毒”及多元生活方式的挑戰。他們的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相對性和世俗化,對自我的認識和評價趨于主觀,危機及競爭意識強烈,但在成長過程中焦慮與壓力在增加,身心健康水平下降。由于價值取向中自身原始要求與社會現實在校園中的折射之間的矛盾,不少大學生已不再恪守一種道德觀,而是具有多種道德觀,相應在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時容易陷入道德情感困惑和迷茫,道德觀念模糊和易變、道德行為多面和叛逆的誤區,在價值判斷與選擇上存有“關心與冷漠相容,希望與困惑并存,進取與仿徨相伴,認同與失落交錯”的心態。如大學生都都知道誠信的`重要性,但考試舞弊在不少大學生的心目中不再是那么不光彩的事;大學生都不齒于見死不救的行為,但在緊要關頭卻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大學生都會譴責婚姻家庭中缺乏道德責任感的行為,但不少大學生在戀愛中抱著“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的心態,尋求感官刺激,行為輕率。
4.道德中性,價值觀模糊
大學生價值觀模糊,一方面表現在他們的道德評價十分寬容、模糊,該贊美的不去贊美,該批評的不去批評,還冠之以“理解萬歲”;另一方面表現在道德評價上存在雙重標準,以自我為中心。只考慮自己,不樂于助人;只求權利,不盡義務;看望別人尊重自己,卻不能以禮詩人;對社會要求高,對自己要求低。他們往往以集體主義的價值標準要求別人,對自己卻采取利己主義的價值標準;對學雷鋒,見義勇為等行為雖在觀念上認同,但卻不能積極轉化為自己自覺的行動等等。這說明,當前大學生在重注評價中,理論認知的標準和實際踐行的標準存在不一致性,采用雙重評價標準的認知方式看待道德問題。
5.在知行關系上,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脫節
經過小學,中學、大學階層的思想品德教育,大學生基本上形成了正確的道德認識和道德信仰,也就是說基本上內化為道德信念。然而在內化為信念的過程中,卻在外化為行為時出現了脫節現象。
在理論上認同的道德規范,常常不能變為大學生實實在在的道德行為。不能從自己做起,是大學生道德上知行脫節的一個突出表現。大多數大學生在觀念上認同甚至崇尚先公后私,但在行為上卻表現為“先己后人”或“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有的甚至以自我為中心;在觀念上認同“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崇尚“舍生取義”的壯舉,但在行為上表現為價值取向功利化和實用化;在觀念上認識到有修養是安身立命之本,應該加強修養,完善人格,但在行為上卻難以做到“慎獨”,有時甚至無視社會公德;在觀念上認為應該仁愛為禮,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但在行為上卻“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別人采取一種冷漠的態度,有時甚至自私自利;在觀念上認為大學生應開拓創新,成就事業,但在行為上卻表現為毅力、恒心不夠,奮斗精神較弱;在觀念上向往純潔甜蜜的愛情,幸福美滿、白頭情老的婚姻生活,但在行為上卻表現為愛情的隨意性,并對婚前性行為持寬容態度;在觀念上認為應孝敬父母,勤儉節約,但在行為上卻往往無視家庭狀況,盲目攀比消費:在觀念上認為應自尊自愛,行為上卻愛慕虛榮:等等。矛盾性和雙重標準,充分反映了處在社會經濟體制轉型期大學生的復雜心態。
二、目前我國高校德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應試教育的功利化,使學校無暇顧及學生人格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現在的大學教育,還未能夠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無論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手段、評價體系等都帶有明星的應試教育的色彩——功利性。應試教育的存在,使得各個學校教學的安排都圍繞著考試進行,學校教育成了單純的知識傳授教育,其德育功能受到很大的影響。大學生們也很難改變為考試分數面學習的習慣,而“成績”又和獎學金,保送研究生的資格以及找到一個“好工作”的期望緊密掛鉤。有相當多的大學生不是為了某一門課程本身而學習,而是為了這門課程的成績才費心。另有一些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無心學習,專門盯著各種獲獎的機會和所謂“鍛煉能力”的機會,他們巧言令色,八面玲瓏,為的是積累評優選先、升學就業的資本,關心的是一個個看得見、懂得著的利益。大學校園里不時出現的因為感情、獎學金,學生干部評選、出國機會等問題而傷人和自傷的事件。
2.德育目標的理想化,使學校德育工作變得“務虛”
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構筑精神支柱,發掘創造潛能,但在學校的德育工作中,習慣性地把德育目標定位在理想化的虛幻境界中,試圖建立一個“世外桃源”式的環境培養學生成長。學校的德育目標普遍脫離學生的思想實際,德育教師不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內在需求,只重視遠大理想的樹立;不顧學生的個人利益和主體需要,只求學生的思想風干浪靜。脫離社會生活的德育目標,學生不好理解,更難于在心理上接受。過于理想化、至善化的道德與人格畢竟不會成為社會生活中普遍的道德現象,因此,學生只能膚淺地唯心地理解各種道德要求,這就直接導致了德育目標指向的負載過重、過空、過高,德育內容的大而不當,寬而無邊。過高過空的德育目標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出現名義上的“加強”而實際上的“淡化”和名義上的“落實”而實際上的“落虛”現象,最終影響了德育的實效性。
我國高校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論文 篇2
【摘要】全球化帶來了世界范圍內的文化交流熱潮,國際間多種文化并存,并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多元文化對我國高校德育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新深入研究新時代下的高校德育,并對舊有的德育模式進行調整,以培養更適合時代發展、祖國建設的青年學生。
【關鍵詞】多元文化 高校德育
人類的發展伴隨著文化的產生和繁榮,四大文明古國同時存在時期,世界的燦爛文化就有了交流,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交通、通訊、傳媒等技術的發展,國際間不同文化的交流更加頻繁,世界文化呈現多樣化的趨勢。
不同的國家與民族產生不同的文化,在21世紀的今天,不同的文化可以同時匯集到世界各地,文化多元的潮流侵蝕著世界各個領域,我國高校在德育中也深受文化多元化的影響。
一、多元文化的起源及含義
對“多元文化”這一術語的探尋,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經過社會的進步、時間的推演,到1960年以后,它作為一種思潮真正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而這一切起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世界范圍內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同的文化對本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產生了不可避免的影響。而在當時,“多元文化”指代的是兩種文化現象:“一是在殖民地國家存在的殖民者的統治文化與原著民的種族或民族文化間的'共存;二是在移民國家中不同種族、民族、宗教信仰的文化共存!
隨著社會的進步,多元文化的含義在此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擴展,不僅僅局限于殖民者與當地人民間的文化共存,在世界范圍內的任何地方皆可共存。因此,多元文化就是指,一定范圍內幾種不同文化觀念共存的現象。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的特征
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承擔重要的任務,我國的建設要靠高校培養出的大學生來承擔,因此,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如何,直接關系到我國建設和祖國的未來。在被多元文化浸染的現代高校,德育擁有了一些新的特征。
1.高校德育更加需要鮮明的政治性、意識形態性
對外開放以及外交頻繁促使中國文化思潮受到西方思想的浸染,而高校作為接受最新思想的第一陣地,也是最早受到西方文化侵蝕的地方,這就導致了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性、意識形態性被淡化。這種現象并不只在學生中存在,一些高校德育工作者也有這樣的觀念。德育也是包括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對意識形態的教育一定要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政治性。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滲透到生活中去
當今高校的德育還大多停留在革命戰爭年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階段,學習內容死板,脫離當代大學生的實際生活,這種教育最終必將被取代,因此,要通過各種方式、采取各種手段,將高校德育工作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讓學生在生活中接受高層次思想的熏陶。
由于文化的多元發展,學生不再單一接觸舊時期的文化觀念,對于黨的理論,有的學生感覺麻木,這樣的現象主要還是大學生沒能真正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內涵。在多元文化沖擊下,一些更符合人的本性、更符合現實享樂主義的文化觀侵蝕了他們的頭腦。面對這樣的情況,高校德育首先要做到讓大學生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而這就需要高校德育工作將這些先進思想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真正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日常生活和管理工作中去。
3.高校思想政治應更注重主體性與民主性
多元文化對中國文化的沖擊之一就是民主觀念與主體觀念的差異,受西方經濟體制、政治文明的影響,促使當代大學生民主意識不斷增強,主體性覺醒。所謂主體性,是指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對象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立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他是相對于客觀性而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就在于激發人的主體性,在接受先進文化思想教育后創造更燦爛的文明,因此,高校德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要更注重主體性的體現,不能將其視為德育的阻礙。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的調整
1.調整高校德育的載體與人力資源
首先,要創新高校德育的載體!案咝5掠d體就是指那些能夠承載高校德育活動進行從而實現德育目標的事物,這里所指的事物既可以是有形物質的,也可以是無形物質的!陛d體對高校德育具有重要的意義,承載著德育目標實現的重要作用。創新高校德育的載體就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對已有的傳統德育載體進行擴充。當今社會高校德育的載體,已不能僅僅局限于第一課堂,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應將高校德育寓于校園文化、學生社團、社會實踐活動、黨團活動、學生公寓文化活動等之中,同時要與時俱進,調整高校德育機制以適應多元文化的發展。
其次,要注重調整高校德育的人力資源隊伍建設。高校德育人力資源隊伍主要指的就是高校德育工作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們具有雙重特性,首先,他們是先進思想的傳播者和創新者,是高校德育得以順利進行的保證;其次,他們也是被創新的對象,他們也在社會中,他們的思想也必然受到新思潮的影響,被重新塑造或改變。
2.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調整主體間交往的平等性
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必然要求高校德育中將其作為主體來對待,首先要改變傳統觀念,將學生視為德育的主體,德育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就是塑造人格健全的接班人和建設者。
多元文化的沖擊同樣造就了現代學生的“平等觀念”,因此也就要求新時代的德育要注重調整主體間交往的平等性。發展主體間的交往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學生與教師間地位的平等;二是指教師將學生視為平等的個體,學生之間也將對方視為平等的個體,彼此間的平等也有助于個體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人類的進步帶來文化的多元發展,多元文化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對高校德育的影響亦是深遠而巨大,作為高校德育工作者,一定要正確把握新時代高校德育的特點,為祖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道理,劉瑩.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創新[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8,(6).
[2]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規律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新德育),2005,(6).
[3]傅大友,吳繼霞,陳曉強.高校德育創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64.
【我國高校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論文】相關文章:
我國酒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論文05-04
跟蹤審計中存在問題及對策05-27
分析論文答辯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對策05-31
論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論文04-21
我國產業內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04-22
我國房地產營銷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04-24
畢業論文撰寫中存在的問題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