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語文教學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摘要:21世紀是人才競爭的時代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要突出對教學過程中人的能力培養,是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本文探討了語文教學突出能力培養的重點、范疇途徑和方法等問題。
關鍵詞:語文;能力培養;教學
一、以教學大綱為基點,有針對性地制定語文能力培養目標
1、培養科學精神,突顯人文教育。在語文課的教學過程中,將人類優秀文化成果通過知識的傳授以及學生的自身實踐,內化為人格、氣質和修養,要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培養高尚的人格情操,促進身心的協調發展。
2、強化基礎知識,提高語文能力。語文應強化它的工具性功能,即把語文的重點放在語言的運用上,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讀、寫、聽、說訓練。可以帶領學生深入社會,在交際的實踐中學習、捕捉、篩選和加工語言,在生活中了解和吸收生動豐富的語言文化,以此來強化語文知識的學習、理解和運用,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
3、開闊知識視野,發展學生個性。語文應體現多元化的教育實質,對教學篇目涉及的語言、文學、哲學、邏輯學、地理學、思想教育等都不能忽略,突出語文課內涵的豐富性。同時,在教學中也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某方面的語文能力優勢,在教學中自覺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和發展語文能力的興趣。這是人才“寬基礎”和“創造性”的培養目標集中,在語文課教學中的體現。
二、加強誦讀與積累,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1、熟讀背誦,重視積累。教材中,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充滿中國文化底蘊的佳品。學生在學習這些作品時,對于一些含義深刻或描寫精彩的片斷,僅僅通過朗讀,記憶是不深的,必須熟讀成誦。熟讀了,才能鉆得深、悟得透,將語言中的精品、思想的精華納進了自己的大腦――知識的寶庫,從而產生出新的思想,鑄就新的語言。
2、延伸課外,增加積累。首先,要積累就必須多讀,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上的課文向學生推薦閱讀,讀得多,視野就開闊,就能吸收到更多的知識和信息。其次,積累也需講究方法,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教他們圈劃批注,做做資料卡片,或是寫寫心得體會。利用課余時間,開些“辯論會”、“交流討論會”,類似學術沙龍,讓學生從相互思維的碰撞中積累更多的文化底蘊。積累,對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有著重要的意義。
因此,我們要積極創造條件,大力開展課外閱讀,使課外閱讀成為學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觸摸到作者們運用語言描繪的絢麗多彩的大千世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三、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精心策劃認真實施語文能力訓練
l、拓展學生視野,擴大語文信息量。針對學生因不重視日常的觀察、分析和材料的收集等問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閱讀和寫作興趣,激勵學生多讀多看,不斷拓展視野,廣泛收集各種信息。除開學初給學生指定精讀、略讀中外名著、名人傳記、散文佳作外,每周還必須寫一篇周記。為了解學生閱讀和寫作情況,要批閱約20-30篇,其余則略批改,并將優秀篇章帶進課堂,請學生本人讀給大家聽。為了提高學生分析、判斷、交流的能力,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注意關心國內外大事,有目的地多渠道收集信息,廣泛地占有材料,認真分析研究。
2、以能力訓練為主,以理論講授為輔。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注意運用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課上范文的學習,進行聽、說、讀、寫等相關知識的傳授,并將相關知識的學習融入實踐能力的訓練之中。例如,在講授評論性范文時,充分利用美國大選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等熱門話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課外查資料,課上進行討論,課后寫評論,這樣就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完成了收集資料、分析研究、組織材料和相互交流等方面的綜合訓練。由干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課內和課外互補,同學們逐漸克服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習慣,膽子越來越大,由原來的被動聽、不愿講、不敢說變得思想活躍、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和實踐訓練。
3、打破課內課外界限,加強有效的指導教學,將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第二課堂活動(如朗誦、演講、征文等)的開展有機結合進來,事先對學生進行適時適度的具體指導,事后對同學們在活動中的得失情況進行認真的分析,使他們能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以便今后揚長避短,提高水平。
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突出能力培養的方法和途徑
1、要更新觀念,樹立新型的教學觀和師生觀。強調教學是一個“過程”,但不是一個單純的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一個交流、綜合信息、研討問題、探索知識、體驗生活、開發智力、領悟和思考人生的過程,是一個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應當允許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的獨立個性的發展。
2、打破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實行“任務型語言教學”。任務型語言教學是英國教育學家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即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實踐中, “任務的使用”成為教學的核心。
3、使課堂“動”起來,把靜態的講變成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動態的課童。呂叔湘先生說:如果說一種教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法之上還有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活”。教師要引導學生動起來,促使課堂“活”起來,形成教師與學生雙向互動的良性循環的教學狀態,從而達到“以趣導課、以疑啟思、以法解惑、以律求知”的教學效果。沒有懷疑就沒有思維,沒有了思維就沒有了創造。我們要采取措施去開發學生的智能,特別是使學生學會打破思維定式,逐步養成諸如多向思維、逆向思維、變異思維、發散性思維等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能力。
4、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實際上,一個教學活動往往是幾種教學方法的相互配合、相互補充,不可能一堂課只采用一種教學方法。單就一堂語文課來說,也常常是講授法、談話法、復習法、練習法、討論法等多種教法的綜合運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必須協調一致,才具有實際意義。只提講法的多樣性而忽視教法的統一性、協調性,教學程序就會雜亂無章;反之,只提統一性而忽視多樣性、變化性,也會使教學活動單調、僵化,缺乏動態的豐富性和靈活性。因此,我們應該努力追求最佳效果的多種教法的和諧統一,這樣,才會使語文課堂教學呈現出多姿多彩而又協調一致的和諧美。
為此,在教學中,我們還要努力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使之與課程、教學手段的變革,以及教學理論及其相關學科的發展相適應。在實施改革的過程中,必須克服這樣兩種傾向:一是千篇一律的程式化傾向。二是對先進教學經驗生搬硬套的傾向。要大膽改革教法,既要善于繼承和借鑒中外傳統的優秀的教學方法,又要勇于進取,強化創新意識,能因人、因文、因時而異,創造出符合自己的教學個性和教學實際的新的教學方法,把繼承與革新、觀念與方法和諧地統一起來。教學實踐表明,教學因素是復雜多樣的。在教學中由于教材內容的特點、教學對象的差異、老師本身的素養等,決定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可能總是依靠單一的教學方法模式。教學因素的多樣性決定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比如,語文教材文體有別,結構各異,教法當然應該有所區別;再如,有的教師長于邏輯分析,有的教師長于形象思維,其身身素養及教學風格的差異,也決定了教法自然有所不同;又如,學生的心理活動、學習表現也時有新的發展變化,教法也必須要適應這種多變性的特點,根據需要適當地變換教法。
參考文獻:
[1]李俊芳. 淺談新形勢下高等教育創新[J]教育與職業,2005,(3).
【淺談語文教學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相關文章:
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03-29
淺談鋼琴即興伴奏應注重能力的培養03-20
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03-20
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口頭表述能力的培養11-24
淺談培養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03-29
淺談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培養03-18
淺談學生數學創新能力的培養11-17
淺談商務英語教學與學生能力培養03-20
淺談初中物理教學能力培養論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