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新課改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范文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措施,措施是指針對問題的解決辦法、方式、方案、途徑,可以分為非常措施、應變措施、預防措施、強制措施、安全措施。你所接觸過的措施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淺談新課改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淺談新課改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1
摘 要:
課程改革的過程應該是變革與探索的過程,是在思考、繼承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本文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和體會,針對新課改存在的一些問題及應對策略進行初步探究。
關鍵詞:
新課改 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
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學質量,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內蒙古義務教育階段于2003年實施新課改,高中于2009年實施新的課程,全面進入課程改革至此已有六年。在大家傾力關注課改、學習課改精神、體會課改理念、思考應對策略的過程中,存在片面理解課改精神、對新課程課堂內涵認識不深入等問題。如何才能讓新課改走出迷霧,回歸教育本真,真正實現課改目的是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解決的問題。
一、課改中的迷霧
(一)把課改“形式化”
新課標的施行給所有的教師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以人為本,著眼學生終身發展”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也是課改的最終目的。但是現在有些學校,在課改過程中存在形式大于內容、為了“課改”而“課改”的現象,他們的課改已經不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是為了追隨課改的潮流。新課改體現了教育事業與時俱進的特點,如果將課程改革變成一種形式,不但會讓一線教師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影響課改的有效推進,也不利于我國基礎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失去了教學方式變革的根本意義。
(二)把課改“模式化”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課堂教學改革與時俱進,一些學校借助新課改推行先進的教學模式,這是必須遵循的教育規律。但一味地模仿已經成型的教學模式、甚至學校強行規定教學模式是不科學的,也是違背教育規律的。
很多教師為了更快地進入新課程,套用已經成功的課改模式。但是這樣簡單“拿來”的做法,不可能帶來課堂教學方式的根本變革,甚至會壓抑教師的智慧、創造意識,就連老師自己都忘了,“我是可以探究的、我是可以創造的、我是能夠思考的”。課程改革地區經驗告訴我們,教學本身沒有成熟的模式和策略可以“搬運”,如果我們忽視了教學是由具體的人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的活動,丟掉了特定的學校、師生的具體特性,拿一個“模式”來套,失敗是必然的結果。
(三)把課改“絕對化”
思想理念的變革必然引起教育教學行為方式的巨大轉變,但這是在繼承基礎上的變革,是對傳統教育中傳統教育重“應試”的改革、是對傳統教育忽視學生主體性的改革、是對傳統教育中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問題的改革。新課改,不是完全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是機械地從傳統教學模式“轉到”新模式、不是非此即彼,更不能將“過去”和“現在”對立起來。當課改“絕對化” 或“教條化”,逢講必問、逢知識必探究、逢思考必討論,最后可能會導致教學方式的泛化。如“探究分子、原子”“討論物質的量運用于化學方程式的計算”許多教學設計都要冠以“探究”“討論”。好像沒有探究、沒有討論就不是新課程理念下的化學教學。失去了教學方式變革的根本意義,課堂教學的真實性也會被丟失干凈。傳統教學模式還是有優勢的,我們不能把課改“絕對化”,而是要將新課改和傳統教學結合起來,最終達到教育的目的。
二、讓新課改煥發生機
(一)把課改“目標化”
想要課改成功,必須理解課改的真諦,明白課改的根本目標,從教學目標上理解課改、從行為上實行課改。新課改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德、滿足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那么,只要我們的教學以此為目標,將學生發展的自主性,主動性放在突出位置,在教學中強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參與,那么,我們就是在進行新課改,具體以什么樣的形式進行反而是不重要的。
(二)把課改“個性化”
真正的高效的教育只能是“因材施教”。在教學中教師不能生搬硬套地運用別人的教學模式,而是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教學模式。首先,教學模式的選擇要因學科而異,甚至同一學科的不同課型、不同年段,都有其自身教學結構和特點,建立教學模式要充分考慮教學內容和學科特點,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其次,教學模式的.選擇要因學生而異。一些教師看到別人在公開課上采用經典的教學模式,游刃有余,放到自己班上卻大相徑庭。教師要充分考慮本班學生的已有水平和學習習慣,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再次,教學模式的選擇要因教師而異,教師要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將自身的優勢作為教育資源充分利用,讓課堂因自己而具有獨特的光彩。
(三)把課改與傳統教學結合起來
傳統教學模式具有獨特的長處,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傳授大量書本知識,是傳授知識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所以將新課改與傳統模式結合起來探索出適合的教學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改中,教師作畫龍點睛式的講述是必不可少的;在自學討論式教學中,教師對于基本概念、重點、難點、原理的深刻闡述是對學生思維的重要啟迪;在啟發學生思維,學生感情時也需要教師的講述。
所以,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多思考、多實踐,將新的理念與做法運用于優秀的傳統教學中,在新要求與傳統的結合過程中大膽實踐,創造出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
(四)把課改“高效化”
新課改強調要改變教學中的過程方法,加大學生的體驗、感悟、理解,這就要求將課堂上大量的時間交給學生,而且“新教材”比“舊教材”內容增加了,高中化學由原來的3本增加為5本,語數外也都由原來的6本增加為11、12本,增加教學內容就需要更多的教學時間,這與學生需要更多的活動時間矛盾,課改就要解決這個矛盾。
首先,必須制定正確的教學目標,只有教學目標指向明確、可操作、可檢測、具有層次性,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度才會提高。其次,要強調接受教學,接受教學對新舊知識之間的系統性的建立有很大幫助。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科知識的類型,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不必逢知識都要學生去探究,不必處處都需要學生去親歷。
總之,新課改實施過程中,問題是多樣的,它在改變教師教學方式的同時,也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要不斷反思教學方式,努力從實踐中摸索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有效的教學模式,因為教學質量的提高取決于教師教育觀念的改變與教學方式的變革。教師必須自己投入、思考、實踐,將新的理念與做法根植于優秀的傳統,在新要求與傳統的結合過程中大膽實踐,創造出適合自己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蔡可.新課改:尚未完成的教育啟蒙[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3,(4).
[2]龍安,邦范蔚.試論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兼論我國十年新課改的理論基礎及其論爭[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4).
[3]陳尚達.應理性審視新課改下的“穿新鞋走老路”現象[J].全球教育展望,2010,(8).
[4]王晨光,謝利民.關于改進“新課改”運行模式的若干思考[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淺談新課改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2
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行為表現和教師的教學行為,成為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即關注學生是怎樣學的,了解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獲得結論及其過程等,我們對教師教學行為的關注是關注教師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評價教學行為對學生“學”的價值。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如何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是新課改背景下值得反思的教學行為。教學后的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在課堂教學實踐后及時反思,能使教師直觀、具體地總結教學中的長處,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及解決問題的辦法,研究教材和學生、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并將實踐經驗系統化、理論化的過程,有利于提高教學水平,使教師認識能上升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
一、新教材倡導合作學習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總怕學生自己學不懂,不厭其煩地講解、強調,或多或少會將學生置于被動聽講的課堂環境中,這種長期的灌輸式學習使學生變得內向、被動、缺少自信、恭順……這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創造性。學習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為前提,因而教師教學行為和思想觀念的變化以及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習中探究的樂趣和收獲只有學習者自己知道。我們應當引導每一位學生大膽嘗試體味學習的快樂和學習中探究的快樂。
二、研究探索尋求最佳的教法
在新課改背景下,構建一個以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以物質及其變化現象為切入點的、以在化學實驗基礎上進行科學探究為核心的、以師生平等、共同探究學習為主要特征的化學教學模式。將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放在首要位置,著眼于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著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協作精神、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為此,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強調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參與、平等對話、探究完成教學任務的程序。其目的是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化學教師傳授化學知識與技能的絕對權威地位,營造一個師生平等的教學氛圍。在這一過程中我轉變了單一的傳輸化學知識的角色,依據化學學科的知識內容創設化學教學情景,依據認知規律和化學知識結構進行化學知識和技能內容的構建,并向學生解釋學習這些內容的原因,啟迪學生的思維,使之變成學生學習知識與技能的促動力。學生依據所創設的情景產生對化學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興趣,主動探究化學知識的奧秘。
三、激勵適時適度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賞識教育正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受,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有的教師對學生一味的盲目肯定,不嚴格要求,姑息遷就,甚至回避缺點,回避問題,使學生形成不恰當的自我評價。我們到底應怎樣激勵?筆者認為不能僅滿足于學生外部學習動機的激勵,而是要細心地、耐心地觀察、發現、賞識學生的優點和長處,堅持不懈的鼓勵學生進步,克服一切困難前進,不斷地為學生的每一個微小進步加油,在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激發上下功夫。一是激勵要適時,二是激勵要適度。“節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礎”。“只有能節制的人才會重視實際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一段充滿真情的學習歷程,正確運用肯定和獎勵,采用適當的競爭方法,適度的競爭,避免過度的鼓勵性語言,慎用批評,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
總之,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絕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教師絕不暗示,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盡可能多給學生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學生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
淺談新課改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3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第一,在數學教學中模擬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增強數學的趣味性,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達到教師和學生一起探索數學的目的.在教學中模擬情境的學習方法非常有效.在新課改下教學內容發生了變化,教師教學的方法也要隨之改變.模擬情境讓數學課堂不再枯燥,帶領著每一個學生一起探索,可以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有效學習,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達到了對學生綜合培養的目的.例如,在講“三角形的性質”時,教師要將生活中的一些實例帶入課堂,如有些方便折疊的桌椅,其內部都是有呈現三角形的鋼體結構,在打開桌椅使用時,充分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生活中的晾衣架,之所以掛上沉甸甸的衣服不會變形,也是因為其形狀類似三角形,結構十分穩定.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這些生活中的問題,并讓他們獨立思考并加以解決.第二,保護學生的自信心.每一個學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好強心理,如果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受到挫折,會嚴重打擊學生對于學習的自信心.初中學生的年齡只是十幾歲,心理需要更多的是鼓勵,如果打擊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就不會再對這方面的事物產生興趣.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科學有效地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對其進行鼓勵,加強他們的自信,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第三,把握好學生的好奇心理.初中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因為他們的心理還比較稚嫩,對于許多不懂的事物的好奇心更加強烈.好奇心的增強,伴隨著興趣的增強,把握好這一點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恰到好處地提出數學問題,難度最好要適中,問題要有趣味性,增加學生想要知道答案的欲望,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來增強興趣,他們就會因為興趣而自主學習,積極思考,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講“拋物線”時,教師可以用打籃球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究竟應該以一個什么樣的角度出手,才能投籃更準呢?這就需要教師帶領著學生共同去解決這個問題.利用學生對籃球的好奇心,能夠讓學生高效地學習關于拋物線的知識.
二、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
教師的教育理念要改變,要以學生為中心,要將學生的“學”作為教學的主題思想,以前的灌輸式的教學不再適合新教材和現代學生的發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學不再是教師的個人任務,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的過程.互動教學是目前為止在新課背景下比較適合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整個互動的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中心,教師要圍繞這個中心開展教育工作.在數學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起到輔助作用,要讓學生有足夠的`獨立思考的機會.同時,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把握住學生的特點,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以及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師生共同努力研究問題,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三、采用啟發式教學
初中數學具有抽象性,思維邏輯性很強,需要學生具有很強的記憶力、理解能力以及邏輯分析能力.教師要采用啟發式教學的方式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啟發式教學就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從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知識掌握程度、認識事物的能力等實際情況出發,使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融入課堂,發掘知識,加強邏輯的教學方法.作為初中數學教師,需要很強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在采用啟發式教學時,要把握好時機,依據教學內容,設置啟發環節,制造氣氛,對學生進行啟發.在啟發的時候,要具有層次感,提出的問題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慢慢深入,達到層層思考的目的,促使學生逐漸理解.如果遇到的問題直接深入的話,學生很難理解,就會對數學產生抵觸心理,根本想都不去想,所以由易到難的層次很重要,也是教學的一個技巧.還有,教師在模擬情境進行啟發的時候,要具有創新能力,使情境豐富多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講“軸對稱”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教室中,或者是在生活中找出一些軸對稱的物品,在學生都沒有答案時,教師可以給一些提示,對學生進行一些啟發,利用引導的方法,讓學生掌握知識要點.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內容重新編排,這就使教師的教育理念需要與時俱進,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不再適合這個新的環境,需要新的教育模式來培養新時代的學生.教師不僅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營造趣味課堂,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教師不僅要將學生的數學成績提高,更要提高他們的數學思維、邏輯推理、獨立思考問題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淺談新課改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4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實施,人們的目光進一步聚焦教育的主陣地——課堂,課堂教學改革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這是相當可喜的。但是,認真審視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教學,也有一些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1、學習方式提倡“探究式”,還要不要“接受式”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學習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并逐漸成為占主流地位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對于改變過去機械的、被動的“注入式”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探究式”是萬能的嗎?沒有“探究”就不是教學嗎?
我們知道,學習方式的選擇運用,要受到教學內容、學生水平、個性特點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我們認為: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適合讓學生通過探究去解決。第二,“探究式”適合智力好、主動性強的學生,而學生的智力發展、知識水平不平衡是客觀現實,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會嚴重脫離一些學生的實際,挫傷他們的積極性。第三,學生個性不同,“探究式”也好,“接受式”也罷,適合學生個體特點的學習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另外,“探究式”學習有優勢,也有弱點;“接受式”學習有弱點,但也有優勢。機械的“探究”會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有意義的“接受”也能促進學生的發展,關鍵在于教師的運用之妙。如果不顧實際,對于明明是簡單而不需探究的,或者學生沒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識,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時髦”,就會事倍功半,得不償失。事實上,“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的取中、平衡、按本國傳統來整合”,“搞理論要走一點極端,搞實踐應用必須‘執其兩端而用之’,真理往往在兩個極端的中間。”顧泠沅先生的這段話可以說是對“探究式”與“接受式”關系的最好詮釋。
2、教學注重“過程”,還要不要“結果”
“結果”與“過程”的關系實質上是“知識”與“方法”、“能力”的關系。倡導教學應該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這對糾正過去傳統教學重“結果”、輕“過程”的弊端,無疑具有積極的作用。所以,教學“重在過程”也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是,隨之而來,有一種聲音似乎越來越流行,認為知識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
知識真的不重要了嗎?真變成第二位了嗎?不!從知識與方法、能力的關系來看,知識是基礎。沒有知識,何談方法與能力。如果只讓學生追求形式上的“過程”,而不論“結果”,甚至不論“是非”,到頭來學生獲得的是什么?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能使教學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有明確的評價標準,這是我們的長處,是我國教育的特色。我們應當做的是改變過去輕“過程”甚至無“過程”的現象,不僅使學生“孤零零地掌握、記憶、再現”知識,而且使學生弄清知識發生過程的“來龍去脈”,促使學生深入地“理解、重構、質疑、批判”知識。“結果”與“過程”并非是對立的關系,而是一種統一的關系。
3、突出學生的“主體”,還要不要教師的“主導”
傳統的課堂教學過分強調了教師的傳承作用,教學以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學生只是作為知識的`“容器”、“倉庫”。學生的學習沒有主動性可言,也就談不上處于主體地位了。新課程改革強調轉變教師的角色,突出學生這一主體,這是絕對正確的。但有些教師似乎沒有 在新課程中找到準確的角色定位,他們由過去的“一切都管”變為“一切不管”,課堂上教師不講授,完全是學生的活動,還美其名曰“敢于放手”,教師的作用被淡化,漸漸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
其實,教學作為一個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交互作用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合作進行的。任何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既離不開學生,也離不開教師,師生雙方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兩者缺一不可。在某種程度上,學生的行為還取決于教師的態度和行為,因為,學生正處于認知、情感、價值觀的發展階段,他們的知識水平和社會閱歷都有限,大部分學生對于自主學習還有一個適應過程,他們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教學過程的發展、教學節奏的調控、教學效果的評價都離不開教師的主導。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新課程改革后的課堂教學已不再是教師所能預設的,而是呈現出雙邊共時、動態生成的特性。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教師做什么、怎樣做,也對其自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廣大教師在豐富的教學活動中創造出新的教育經驗,產生出更多的教育智慧。
4、追求“民主”、“開放”,還要不要“秩序”、“規則”
教學方式的轉變,必然帶來課堂常規的變化。我們注意到,隨著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學民主、開放,一些如上課要發言先舉手、不許隨便下位子、兩手平放坐姿端正等舊的課堂規則被打破了,這是令人欣慰的。民主教學氛圍的創設,是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精神的前提,有利于教師與學生的平等相處,有利于為學生創造一種心理放松、敢于質疑的空間,使學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長的自由與快樂。
但是,追求“民主”、“開放”,有些教師又走入了一個兩難境地。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但是學生一旦興奮起來,爭著發言,幾乎吵做一團,不少學生為了湊熱鬧,只顧自我表現,根本不管他人(老師或同伴)的意見。這時,教師如果板起面孔“管”一下,就會壓制這樣熱烈的氣氛,甚至會戴上教學“不民主”、“違背新課程的精神”的“帽子”;如果聽之任之,不予組織,教室里就會亂成“一鍋粥”,秩序混亂,效率低下,有時根本不能完成教學任務。
怎么辦?首先對“紀律”與“規則”要有全新的認識。我們反對專制、懲罰等手段,但教學的“民主”、“開放”是以課堂的“秩序”、“規則”為基礎的,是離不開課堂管理的。沒有有效的課堂管理,就不會有成功的課堂教學,要在“民主”、“開放”與“秩序”、“規則”之間尋找一個結合點。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把學生當成學習知識、追求真理的朋友,還要與學生共同建立發言、討論、爭辯的新規則,養成尊重、理解他人,善于傾聽、接納他人意見的習慣,使課堂教學高效、有序地開展。
淺談新課改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5
摘 要:
由于受應試教育理念的禁錮,初中政治課堂呈現的依然是"灌輸式""填鴨式"等教學模式,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的學習位置,導致學生的個性和思維受到抑制,教學效果也一直處于低效和無效狀態。如今,伴隨新課改在我國火熱實施的新形勢,廣大政治教師必須對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觀念等進行深刻反思,并找出具體的應對策略,以此提高初中政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
初中政治;有效教學;主體性;社會實踐;生活化
對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有效教學這一主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對初中生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具有深刻而廣泛的現實意義。下面,本文就結合筆者自身教學經驗和感悟,嘗試就此話題展開研究和探討。
一、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在以往初中教學活動中,教師總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政治觀點、政治概念、政治理論等,整節課的活動控制權被教師一人牢牢霸占,學生個性和思維的發展受到嚴重抑制。而《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是學生個人主觀行為,教師不能直接剝奪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而是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給予指導和幫助。"因此,在新課改大背景下,要想提高初中政治教學的有效性,廣大政治教師應改變以往教師一講到底、學生一聽到底的教學方式,把課堂學習權利交給學生,以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比如,在學習《世界文化之旅》這節內容時,我把全班學生四人分為一組,讓他們以小組形式去探究世界上各個國家的節日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筑文化等,并將其整理成調查報告,課堂上,大家一起對報告結果進行交流、研究和分析。然后,我又通過"我說你說、我猜你猜、我導你演、觀后反思"等四種活動方式,讓學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并以此使學生學會正確對待文化差異。這樣,我通過讓學生以小組形式以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方式對政治新知進行分析和探究,一方面改變了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傳授型教學模式,另一方面使學生深刻感受到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理解了文化的差異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有利于我們獲得較高的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強化學生對政治知識的應用意識
以往的初中政治教學,教師往往只注重課堂上的政治知識傳授,忽略了學生對這些知識的實際運用,導致學生只掌握了大量的政治理論知識,在遇到相關的實際問題時,卻不能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读x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思想品德課教師應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中進行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實踐促進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所以,在學生掌握了一定政治知識之后,我們還應適時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以此強化學生對政治知識的應用意識。
比如,《維護消費者權益》這節內容,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消費者維權的途徑和消費者協會受理消費者投訴程序及方法等,于是,在使學生正確掌握了這些知識之后,我帶領學生走出了教室、走出了校園,來到了學校附近的商場中,讓學生自行選擇一些在商場中購物的人員,進行消費者合法權益調查,即上前詢問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不公平的待遇,遇到之后,是如何處理的。對于維權意識較模糊的,對如何維權途徑知之甚少的,特別是遭侵權后與商家協商不成束手無策的消費者,要求學生向他們普及消費者維護自身權利的法律知識以及維權的途徑和方法。這樣,我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一來使政治教學活動變得豐富有趣,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興趣,二來幫助學生鞏固了課堂上所學到有關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法律知識,提高了學生運用所學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踐行生活化教學原則,使學生感受政治的趣味和作用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思想品德課程應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含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讓學生感受到用政治思想解決生活問題的樂趣,并通過政治課程的學習,構建科學的世界觀。"所以,在初中政治課堂上,我們應踐行生活化教學原則,讓學生感受到政治的趣味和作用,進而興致勃勃地投入政治知識的學習和探索中。
比如,在學習《人生難免有挫折》這節內容時,我們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即讓學生回憶自己曾經遇到的'挫折以及遇到挫折時所產生的心理反應,是緊張消極還是從容應對,并講述自己遇到這些挫折時采取的是什么態度。這樣,我通過讓學生交流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一方面使政治教育回歸了生活,提升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能力,另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挫折含義的理解,有利于這節課的順利開展和進行,我們也能由此獲得高質量的政治教學效果。
總之,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有效教學的實現并非朝夕之功,而是一個需要我們不斷付諸努力的長期過程。希望廣大初中政治教師,能夠順應新課改的發展潮流,積極探索和創新符合新課改教學理念的教學措施和策略,使初中政治課堂的有效教學工作順利進行。
淺談新課改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6
摘要:
隨著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個學科關于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有效性教學也激烈地開展了討論。初中政治在提升學生思想覺悟,塑造健全人格方面有巨大推動力,怎么樣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提升學生對學習初中政治課程的自覺性和自主性,使初中政治教學在新課改背景下更加有效地開展,是每個初中政治老師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問題,針對目前初中政治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一定分析,探討提升初中政治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措施。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初中政治教學;有效性
初中政治課程對于正在初步形成自身認識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初中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它對于學生自身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做出正確的人生規劃等具有導向作用,對于幫助學生提高思想覺悟,塑造健全人格,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等方面更是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初中政治老師在新課改背景下,更有效地開展政治教學,使學生樹立愛祖國,愛社會,愛家庭的責任心并付諸行動,是客觀的,更是必然的。
一、初中政治教學課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將教學過程的主體,更多地放在了學生身上,那么如何提升學生對于學習初中政治課程的自主性和自覺性是個困難的問題,有的老師還是堅持傳統的教學方式,把教學主體更多地放在自己身上,課本知識一股腦地硬塞給學生,完成教學目標和內容就覺得可以了,完全沒有考慮到學生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吸收消化。另一種是完全地把課堂放給了學生,錯誤地理解了教學主體是學生的內容,沒有正確地起到一個引導者的作用,使得教學進度與教學質量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學生學習初中政治課程的自覺性和自主性也沒有得到鍛煉。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的單一,導致學生對于初中政治學習沒有足夠的興趣,F階段初中政治學習還是更多地以書本內容為主,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書本內容的講解上,沒有更好地把知識與實際生活融會貫通,知識的傳授過程使學生更容易感到枯燥,從而產生厭倦心理,沒有正確發揮初中政治課程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上的作用。學生與老師之間更多的只是學生在被動地接受,沒有其他更多的交流,老師也無法及時了解到學生對于初中政治課程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點及無法解決的問題等,缺乏交流使得學生對于初中政治課程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也失去了興趣,自主學習的動力也被打消,初中政治課程的有效教學受到了較大的阻礙。
二、提升初中政治課程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ㄒ唬┘ぐl學習興趣,養成自主學習習慣
興趣是自主學習的最大推動力,是一切有效教學開展的前提,過去應試教育的模式,使學生整日陪伴在枯燥拗口的政治語句中,課程內容也是針對考試內容,把重點難點多讀多背,是否理解與認知全憑學生自身的理解能力,不僅學習進度慢,學習效果還低。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更多地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對于初中政治課程的興趣,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初中政治老師可以適當借鑒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對于課下時間的合理利用,把課程內容中生澀難懂的語句揉碎,搭配具體事例,借助視頻的形式,在課下布置給學生進行觀看,并附帶問題或者小游戲性質的測驗,對學生進行考察。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學生課前預習的時間,另一方面保證了預習效果,形式新穎的教學方式也更容易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培養樹立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提升初中政治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ǘ┒喾N教學方式并設,豐富教學內容
對于知識的理解,是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的重點。往往較為空洞的知識內容更難以被學生理解,初中政治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開展新形式的教學模式,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創設一個開放性的課堂,正確的做學生在政治學習課程中的引導者。善于利用情境教學法。開設情境對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具有獨特的效果。情境教學法將靜態的課本知識動態化,初中政治老師要積極開設情境,無論是通過語言描述實際例子,還是分小組進行事例扮演等,要將書本知識將情境結合,在幫助學生更好地對教學內容進行理解的同時,還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與想象空間,提升了學習興趣等。信息時代的發展,也給政治教學提供了便利,多媒體教學的介入,給政治教學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生動形象的視頻動畫等,更好的展示政治教學內容,初中政治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多媒體教學的作用,多種教學形式共同開展,不斷豐富課堂內容,提升初中政治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ㄈ┙Y合實際,注重交流
初中政治教學內容無法脫離實際,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挖掘時下熱點,無論是英國這樣的國際政治新聞還是霧霾強勢、動物保護加強這樣的生態環境新聞,都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展示,借助教學目標的框架,靈活運用,提高學生將知識與實際結合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注重交流。有效的初中政治教學需要有老師與學生積極的交流,通過交流來傳授知識,答疑解惑。初中政治老師可以通過設立評價機制,將發言積極性作為參考標準之一,鼓勵學生的表達,無論對錯都給予肯定,在肯定學生的基礎上對學生的表達觀點進行修改。老師要善于對時機進行掌握,給學生的成果與收獲的展示以充分的機會,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正確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初中政治教學課程內容的交流討論中來,創設一個良好的政治學習氛圍,有效地提升初中政治教學有效性。
三、結語
新課程改革更多地要求把教學主體放在了學生身上,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正確掌握,做一個正確政治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形式上不斷豐富,積極創設情境,善于利用多媒體教學;在教學內容上,積極結合時下熱聞;在教學態度上,尊重學生的觀點,鼓勵學生積極表達,多種方式并存,提升初中政治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江萬生.論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學的有效性策略[J].改革開放,2011(12):168.
[2]郭燕,鄭重.興趣激發、問題設置、情感帶動———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學的有效策略[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10):107-109.
。3]眭海華.探析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學的有效性策略[J].新課程(中學),2015(12):184-185.
。4]饒偉清.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學的有效性策略[J].赤子(中旬),2014(1):20.
。5]盧岳.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學的有效性策略[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5(11):45.
【淺談新課改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相關文章:
淺談初中化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優化措施12-10
淺談我國林木種苗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措施03-17
論高?谧g教學存在的不足及改進措施03-16
論會計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措施03-11
某污水廠運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03-25
現行財務報告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03-18
旅游產品開發存在的問題及改進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