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內容提要:當前新一輪課程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注重全面素質的提高,這就要必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而課堂提問則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提高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課堂提問 學習方式 有效性
歷史課堂提問是指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設計若干問題,利用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其歷史能力,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的一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歷史課堂提問是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探求歷史的精妙,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優化歷史,領略歷史的奧妙,燃燒起學生思維火花的重要手段。當前新一輪課程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注重全面素質的提高,這就要必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而課堂提問則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提高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歷史的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呢?下面結合我的一節教學案例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抓住契機,設置矛盾,激活思維。
學生對每節歷史課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者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教材內容的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我在講人教版《歷史必修2》第二單元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一課時,一開始就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和教學內容,讓學生選出三位同學宣讀他在上節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上完后給學生布置的作業,題目是:假設你是一名近代的普通中國商人,你將如何經營你的生意?這三位同學是這樣設計的:
甲同學:我投資紡織業,先從外國進一批洋紗洋布,與同行一起研究,研究出其中的技術,在手工業同行中進行推廣,將中國的土紗土布做得更好,把洋紗洋布比下去,再輸出中國。(方案一)
乙同學:我會開辦一個輪船零件配制廠,原因是從經濟實力和背后,我都遠遠不如官辦和外商,所以我不開輪船廠,賺小錢的辦法實用且沒有太大的風險,不會樹大招風,受到排擠,既獲得了利潤,又立于不敗之地。(方案二)
丙同學:我會開一家飯館,要求我做的飯味美價廉,這樣吃飯的人就多了,當然錢就來了。(方案三)
我在這三位同學宣讀完以后就順勢提問學生哪一種方案可行,并說明原因。這一下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在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后學生的意見是:
方案一:可行但不能用于手工生產,因為手工業根本不能與機器生產抗衡這已被事實證明,還要有好的技術人員(全班44人,20人投票);
方案二:不可行,因為當時需要的資金大而且當時的輪船主要控制在外商和官員手中,普通商人是不可能進入的(但仍有5票);
方案三:可行,但利潤太低(10票);
緊接著教師就因勢利導地提出:“同學們,你們的選擇是否正確,下面我們一起閱讀教材,通過研究當時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狀況,再來評析”。
這一番提問,勢必能激發學生對本文的興趣,并急切地研讀課文找答案,所以教者如何結合教材實際,抓住突破口,把它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問"很是關鍵。抓住契機,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更有實效。從而在提問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設一種觸及學生情感和意志領域的情境,有意識地把學生引入一種解題的最佳心理狀態。通過心理上的接受,達到提問情境與學生心理情境的共鳴和最佳融合。充分發揮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發揮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智力潛能的超長發揮,使智力能力發揮最大效度,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原則。
二、引思鋪墊,變直為曲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如果教師的提問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就能使學生在每個階段都連貫地表現為等待、探索和行動。”這樣課堂活動就能順利高效地進行,直接提高課堂效率。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知識點的銜接,多角度、多方位設計各種問題,發展學生橫向、類比、逆向、聯想等思維,結合已學知識去創造、去探索,培養創新思維,增強創新能力。如我在這節課開始之初設計的以上這幾個問題,就是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設問,既可以復習舊知識,又能引出新知識,有利于突出知識的整體性。同時,在過渡處提問,可使學生養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習慣,并能夠有效地訓練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
當然,我們也要注意課堂提問不能一味地直來直去,這樣啟發性就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展。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并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我在這節課問題的設置上,并不是我們以前所做的那樣直來直去地向學生發問,“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點?”而是將學生帶到一個特定的時代,讓他們扮演了哪個時代中國民族資本家,從而為學生自己去想象、去質疑,創設了廣闊的空間,在加上教師的精當點撥,不僅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浪花,甚至產生"投石擊破水底天"的教學效果。我在教學中的"曲問",可以說是結果效果是很明顯的。因此,因勢利導、引思鋪墊,變直為曲的提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三、抓重點巧設疑
教材的重點是課堂教學的“課眼”之所在,提問的設計抓住“課眼”,主要訓練內容也就抓住了,就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材的重點上,從而使學生圍繞“課眼”理解,掌握全課內容,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備課時, 在教學內容中找出重點,然后以此為主線,串聯其他教學內容設計提問,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創設情景性問題為載體、用探究的方式組織教學,突出學生的充分參與性,積極思索問題的主動性。例如我在導入新課以后,先是利用多媒體把不同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狀況演示出來,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把不同發展特點的原因填寫進去,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
教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學生:清政府放寬了投資設廠的限制和帝國主義侵略的客觀影響;帝國主義忙于“一戰”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國政府實行有利政策。
教師:為什么其發展只能是短暫的?
學生:在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壓迫下主要從事輕工業,無資金、技術、規模;帝國主義加緊經濟侵略;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時局動蕩戰爭因素;得出結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三大障礙。
教師:同學們現在我們再回來重新認識前面三個方案。
學生討論最終絕大部分同學選擇的主要方案竟是方案三。他們認為前兩個方案在面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三面夾攻,更受到技術、資金和規模的制約,普通商人發展困難,前途渺茫。而開飯館收入穩定雖也面臨三座大山的壓迫但相對來說一來民以食為天,二來技術資金要求不高,但面臨戰爭以及物價飛漲的民國后期則也是維持生計,但總體來說較穩定。這樣學生在回答中,不僅可以了解學生對重點內容的理解掌握程度,而且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加以補充與替換,并讓學生反復操練,循環往復,以突出重點,加深學生的印象,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提問還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者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問題的深度。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發散思維能力。如我在學生掌握了課本知識后,并沒有就此結束,而是更進一步的提出一個新的問題,就是要求學生通過對以上這三個方案的評價,可以得到怎樣的啟示?于是,學生各述己見,討論熱烈。
學生1:國家無前途,個人的理想無法實現;
學生2:經濟發展需要一個獨立的政府;
學生3:中國資本主義得發展不起來是因為當時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師:我們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認識?
學生:經濟的發展在不同階段,會受到社會政治發展的制約。
在學生對這些感性問題認識的基礎上我順勢把這些具體的問題上升到理論高度,學生通過這些訓練,就會明確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他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自然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據心理學研究表明,不同心境,學習效果不同,滿足心理需求的心境能使主題增強智力活動,活躍創造性思維,發揮心能潛力。提問時若能旁敲側擊,繞道迂回,問在此而意在彼,生動含蓄,富有藝術性,并結合一定的問題情景,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注意,促進積極地思考。
我在本課這幾個"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思維發散的提問,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問",讓學生想得"深",想得"廣",并把"問"與閱讀、理解、愛國聯系起來,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縱向、橫向的發展,有些還對學生加強了人文精神和愛國主義的教育。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注重設問藝術,設問有“度”,使“問”真正起到牽線、搭橋和引路的效果,能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環境,能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推進新課改作出一份貢獻。
【如何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相關文章: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02-24
新課標下如何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03-16
探討如何提高小學英語課堂語言輸入的有效性03-19
談如何提高小學英語課堂語言輸入的有效性03-19
提高課堂小練筆有效性的方法初探05-15
論文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初探03-10
淺探企業如何提高績效考評的有效性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