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重點稅源實施專業化管理的思考

        時間:2023-03-21 23:02:10 管理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重點稅源實施專業化管理的思考

        摘 要:稅源管理是稅收管理活動的基礎性工作,重點稅源管理更是實稅收基礎工作的關鍵,借鑒經濟學上的專業化分工理論,通過分析國外國家一些先進管理重點稅源的經驗,提出了設立專門的重點稅源管理制度。我們應適應新形勢,構建符合新稅制要求的重點稅源管理模式。   關鍵詞:重點稅源;專業化管理;新古典經濟學
          
          一、稅源實施專業化管理的理論分析
          
          (一)新經濟增長理論概述
          亞當·斯密首先確立了分工在經濟學中的首要地位,在其所著的《國富論》第一篇中他就開宗明義地指出,“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出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因此,在亞當·斯密看來,導致經濟增長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社會分工的日益深化和不斷演進。他還就以做扣針為例詳細闡述了勞動分工對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進國民財富的巨大作用。①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新興古典經濟學家阿林·楊格、楊小凱、貝克爾和墨菲為代表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家強調分工和專業化的重要性,拋棄規模經濟而改用專業化經濟的概念[1]。阿林·楊格的主要思想后被稱為“楊格定理”(Young Theorem),他認為,分工和專業化是效益遞增實現的機制,分工和專業化程度一直伴隨著經濟增長的全過程。楊小凱是新興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并發展了亞當·斯密和楊格的分工思想, 提出了關于勞動分工水平的提高產生經濟增長的思想。楊小凱認為分工是一種制度性與經濟組織結構性安排,牽涉到個人與個人、組織與組織關系與協調。個人最重要的生產決策就是選擇個人的專業化水平,一定程度的分工,將會產生技術進步、生產率提高。貝克爾和墨菲把從分工加深引致的協調成本與知識的角度來分析經濟增長問題,在他們看來,分工能夠獲得專業化經濟效果,那些從事專門化生產的工人,可以生產出比非專門化工人更多的產品。
          (二)稅源實施專業化管理的分析
          按照新興古典經濟學分析框架,不難發現稅務部門同樣存在著專業化分工的問題,存在著組織結構的選擇以及組織效率最大化的問題。將專業化分工理論運用到重點稅源管理,假設存在兩個稅源管理人員(a=2)[2]。如果這兩個稅收管理人員選擇不分工,即他們按照區域劃分自己的管理范圍,所有企業不區分大小規模統一進行管理(假定他們面對四個規模不同的企業),兩個管理員在兩個規模不同的企業各花費一半的時間,則他們各自對這兩個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情況都知之不多,因而他們管理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定義為La-1=1/2。由于這兩個人從事同樣的管理活動,各人的知識都不比另一人多,而整個社會掌握的知識也不比一個人掌握得多。
          如果這兩個稅務管理人員選擇完全分工(按照企業稅收收入大小規模,區分重點稅源和中小企業兩種類型),其中第1人只管理其中稅收收入相對大的2戶企業,而第2人只管理2戶小型企業,則第1人對重點稅源管理的相關知識要絕對多于第2人,而且也多于不分工(自給自足)時一個人之所知。這是因為他把時間集中在重點稅源的管理上,他能鉆研這種活動的更精微的細節,并通過熟能生巧掌握更多的經驗,于是他能掌握比第2人更多的管理重點稅源的知識,而且遠比不分工時一個人掌握得更多。知識更多就意味著勞動生產率更高,他的管理重點稅源的勞動生產率為La-1=1,高于第2人的管理重點稅源的勞動生產率,也高于自給自足時的一個人的勞動生產率(為1/2)。同樣,第2人的管理中小型企業的勞動生產率也肯定比第1人高,而且比不分工時一個人的高。由于這兩個人稅源管理完全分工時,一個人的知識與另一人的不同,該社會掌握的總知識便為這兩個人的知識之和,這要比他們各自掌握得多,而各人關于其專業的知識又要比不進行分工時一個人掌握得多。
          
          二、國外重點稅源實施專業化管理的經驗
          
          (一)合理設置重點稅源管理機構
          隨著大企業公司結構、業務經營、核算手段的愈益復雜,能否深入掌握重點企業、行業的狀況已成為能否有效預測收入風險、實施有效稅收管理的重要因素。針對重點稅源、一般稅源和零散稅源差異,各國都普遍建立了稅源管理機構,實行稅源的分類層次化管理。荷蘭把納稅人分為個人、中小公司、大公司、從事進出口業務的公司等四種類型,并設置專門管理機構對重點稅源進行管理[3]。烏拉圭成立了納稅人特別管理處,監督稅收收入占全國稅收總收入近70%的2 700個稅源大戶的申報和納稅情況。巴西全國共有納稅企業600萬戶,其中大戶有16.5萬,約占總戶數的3%,而其交納的稅款卻占全國稅收總額的90%。為加強對稅源大戶的集中統一管理,聯邦稅務總局、大區稅務局和小區稅務局都分別設有大戶管理處,其主要職責是對納稅大戶尤其是煙草、汽車、金融等行業的納稅大戶實施跟蹤監控[4]。澳大利亞按規模將公司分為大企業、中小企業、更小企業三類進行監控[5]。每年澳大利亞都將銷售額達到1億澳元以上的大公司列入重點監控范圍,并成立專門的機構進行管理。2006年由澳大利亞聯邦稅務局直接監控管理的大企業達到1 800多家,征收稅款占全部稅款比例的35%。針對大公司跨國經營活動較多的現狀,澳大利亞不但監控其國內收入部分,還監控其海外收入部分;不但重視其每一筆交易的情況,還重視其在全球的資金和貿易安排情況,一旦發現有偷逃稅或避稅現象,就會采取嚴厲的措施加以懲罰。烏拉圭成立了納稅人特別管理處,監督稅收收入占全國稅收總收入近70%的2 700個稅源大戶的申報和納稅情況。美國國內收入署也設立了大中型企業局,大企業局按行業不同成立相應的分局,英國大企業局也成立了專門的行業組派駐各地[6]。   (二)實行強化重點稅源管理的配套措施
          為加強對重點稅源企業的監管,西方國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國外經濟發達國家, 國外經濟發達國家, 普遍利用稅收信息化建設促進稅源管理。例如,澳大利亞1996年專門成立了稅收特別工作組,對重點稅源進行監控,每年編制重點稅源排行榜。澳大利亞聯邦成立的交易報告和分析中心,對大企業和跨國公司的大額資金流動進行有效的監視。其次,經濟發達國家普遍建立了以政府預測為主、包括金融機構、大學、民間企業在內的重點稅源預測體系。如美國在西弗吉尼亞設立的國家計算機中心根據其龐大的信息庫與復雜的程序公式對每個大企業的稅收進行預測。此外,西方國家還為重點稅源企業納稅人提供廣泛、周到、多元化的納稅服務,平緩大企業的抵觸心理,促成納稅人主動納稅。
          
          三、中國重點稅源管理體系的構想
          
          (一)成立專業化的重點稅源管理機構
          第一,從實際出發確定重點稅源大戶。對企業可以根據其規模合理分類,從注冊資本、經營收入、應交稅金三個方面考慮,將納稅人分為大、中、小型。也依照行業特點,對征管相對薄弱、容易出問題的行業,如房地產行業、建筑業等實施集中管理。重點稅源企業確定后,可以根據企業特點將企業分為若干類型,并針對特殊企業和事項,實行不同層次和不同深度的管理。這樣管理的重點就可以突出,對薄弱環節管理可得以加強,從而帶動整個稅源管理的精細化和科學化發展。重點稅源的確定應利用科學的技術手段,根據地區經濟條件的差異,合理確定數量[8]。
          
          第二,設置適當的重點稅源管理機構。稅源管理機構的專業化是加強稅源管理的組織保障[3]。基于專業化分工的理論,有必要對重點稅源在較高管理層面上實施相對集中的稅務管理,組建重點稅源稅收管理機構。可以將大型跨國企業集團管理集中到國家稅務總局或省級稅務機關,在跨國公司總部較為集中的大城市,成立專門的分區稅源管理機構。通過調整重點稅源管理機構,一方面可以達到重點稅源戶數的集中管理,有利于提升管理層次,減少執法隨意性,也利于促進稅收管理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向高層次、集約化發展[8];另一方面,把其中的中小企業下放縣級稅務機關實行屬地管理,可以節約成本和方便納稅人。
          第三,明確重點稅源專業化管理目標。重點稅源的專業化管理必須以科學的方式進行,明確目標,即實行個體化、綜合式、深入型管理。首先,重點稅源個體化差異的存在,需要我們認真對待,不斷開辟管理領域,填補非常規性管理的空白。其次,重點稅源往往是一個層次結構復雜、經營范圍廣泛、內部運作緊密的系統,必須有計劃地實行綜合性管理。可以仿效澳大利亞對大型企業集團稅源管理的辦法,將集團公司作為一個整體來管理,了解集團公司內部每個公司所扮演的角色和它們所進行的內、外部交易。再次,對重點稅源的管理不能僅僅依靠常規管理,必須深入了解重點稅源的各項有用信息,否則就會重蹈管理信息不對稱的覆轍。要改變這一狀態,應及時調整管理目標,健全制度,落實措施,逐步使稅務管理由表層向內核發展。
          (二)完善重點稅源管理的配套制度
          比較和借鑒重點稅源管理的國際經驗,稅源管理必須走科技加管理的路子,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建立和完善以現代技術手段為支撐,以信息管理為主、事務管理為輔、科學嚴密的稅源監控體系,實現信息化和專業化的稅源管理。這是稅源管理的基礎工程,要形成內外統一、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稅源管理信息網絡,建立稅源管理的信息共享機制。為加強重點稅源的預測,根據中國實際征管情況,在宏觀上應利用一般均衡理論與動態經濟理論,建立大型宏觀預測模型、逃脫組合模型等,對現有稅源、潛在稅源的發展態勢進行預測。另外,優化重點稅源企業的稅收服務。在重點稅源管理過程中,在高度重視納稅人滿意度、加強與納稅人的溝通的同時,要對納稅人進行細分,使納稅服務在普遍化的基礎上兼顧個性化。歐美等國設立大企業機構后,在審計、管理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不同于小企業和非營利單位的具體制度和辦法,如在審計上采取申報前的預審計、改不同稅種的不同審計為“一攬子”進行的全面審計等。這些都值得中國在實踐中加以借鑒。
          
          參考文獻:
          [1] 苗長青.分工理論綜述[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8,(1):112.
          [2] 姜濤.專業化分工下的重點稅源管理[J].理論前沿,2007,(12):31-32.
          [3] 郭蓓.借鑒稅源管理的國際經驗強化稅源管理[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5:49-50.
          [4] 安體富,王海勇.中國稅源管理問題研究:理論范疇與政策分析[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82.
          [5] 吳潔蕙.澳大利亞稅源管理及對中國的啟示[J].涉外稅務,2007,(8):49.
          [6] 邱慈孫.美國稅收管理的特點及啟示[J].涉外稅務,2006,(7):57.
          [7] 曾國祥.稅收管理學[M].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2003.
          [8] 許正中,靳萬軍,等.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稅收[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5.
          [9] 閔麗男.國家稅務總局機構改革進入操作階段[N].中國稅務報,2008-07-23(1).

        【重點稅源實施專業化管理的思考】相關文章:

        績效管理實施現狀應用對策思考論文05-28

        對我國教師教育專業化的思考論文05-06

        對法院管理社區矯正的思考08-25

        幼兒園課程管理的實踐與思考10-01

        建筑工程造價管理思考的論文11-09

        做好印刷企業生產車間管理的幾點思考05-26

        現代企業管理團隊建設思考論文09-19

        “博客園(Blog)”建設與管理的思考與實踐05-12

        設計企業設計人員考勤管理思考05-04

        關于鐵路運輸企業成本管理的思考論文09-24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伊人精品影院一本到综合 | 久久伊人精品波多野结衣 | 日本免费一区小泽玛利亚视频 | 欧美AⅤ资源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亚洲综合另类欧在线美 |